- 2021-06-12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卷·2018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中高二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中高二(上)期末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A={x|y=lg(x﹣1)},集合B={y|y=﹣x2+2},则A∩B等于( ) A.(1,2) B.(1,2] C.[1,2) D.[1,2] 2.函数的定义域为( ) A.(﹣∞,1) B.(0,1) C.(0,1] D.(﹣∞,﹣1)∪(﹣1,1) 3.在等差数列{an}中,若a5,a7是方程x2﹣2x﹣6=0的两根,则{an}的前11项的和为( ) A.22 B.﹣33 C.﹣11 D.11 4.按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a=110011,则输出的b=( ) A.45 B.47 C.49 D.51 5.在△ABC中,若a=7,b=8,cosC=,则最大角的余弦值是( ) A. B. C. D. 6.若直线l1:x+ay+6=0与l2:(a﹣2)x+3y+2a=0平行,则l1与l2 间的距离为( ) A. B. C. D. 7.已知三个向量共面,则x的值为( ) A.3 B.﹣9 C.22 D.21 8.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俯视图是菱形,则该几何体的侧面积为( ) A. B. C. D. 9.将函数的图象上所有的点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再把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扩大到原来的2倍,则所得的图象的解析式为( ) A. B. C. D. 10.设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目标函数z=4x+y的最大值为( ) A.4 B.11 C.12 D.14 11.4名同学甲、乙、丙、丁按任意次序站成一排,甲或乙站在边上的概率为( ) A. B. C. D. 12.函数f(x)=3sin2x+2sinxcosx+cos2x﹣2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某校高一年级有900名学生,其中女生400名,按男女比例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该年级学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45的样本,则应抽取的男生人数为 . 14.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已知,,且A,B,D三点共线,则实数k= . 15.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直线A1B与平面A1B1CD所成的角的大小等于 . 16.若直线ax+by﹣1=0平分圆x2+y2﹣4x﹣4y﹣8=0的周长,则 ab的最大值为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10分)已知双曲线C: =1(a>0.b>0)的离心率为,虚轴端点与焦点的距离为. (1)求双曲线C的方程; (2)已知直线x﹣y+m=0与双曲线C交于不同的两点A,B,且线段AB的中点在圆x2+y2=5上,求m的值. 18.(12分)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AD=,AB=BC=1,AD=2,E是AD的中点,O是AC与BE的交点.将△ABE沿BE折起到图22中△A1BE的位置,得到四棱锥A1﹣BCDE. (文、理科)证明:CD⊥平面A1OC; (理科) 若平面A1BE⊥平面BCDE,求二面角D﹣A1C﹣B的余弦值. (文科) 若平面A1BE⊥平面BCDE,求二面角A1﹣DC﹣B的大小. 19.(12分)如图,四棱柱ABCD﹣A1B1C1D1中,侧面AA1D1D为矩形,AB⊥平面AA1D1D,CD⊥平面AA1D1D,E、F分别为A1B1、CC1的中点,且AA1=CD=2,AB=AD=1. (1)求证:EF∥平面A1BC; (2)求D1到平面A1BC1的距离. 20.(12分)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BB1,DD1的中点. ( I)证明:平面AED∥平面B1FC1; ( II)在AE上求一点M,使得A1M⊥平面DAE. 21.(12分)已知抛物线y2=2px(p>0)截直线y=2x﹣4所得弦长, ( I)求抛物线的方程; ( II)设F是抛物线的焦点,求△ABF的外接圆上的点到直线AB的最大距离. 22.(12分)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0),( ,0),并且经过点(,).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若斜率为k的直线l经过点(0,﹣2),且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A、B,求△OAB面积的最大值. 2016-2017学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中高二(上)期末数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A={x|y=lg(x﹣1)},集合B={y|y=﹣x2+2},则A∩B等于( ) A.(1,2) B.(1,2] C.[1,2) D.[1,2] 【考点】交集及其运算. 【分析】求出A中x的范围确定出A,求出B中y的范围确定出B,找出A与B的交集即可. 【解答】解:由A中y=lg(x﹣1),得到x﹣1>0, 解得:x>1,即A=(1,+∞), 由B中y=﹣x2+2≤2,得到B=(﹣∞,2], 则A∩B=(1,2],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交集及其运算,熟练掌握交集的定义是解本题的关键. 2.函数的定义域为( ) A.(﹣∞,1) B.(0,1) C.(0,1] D.(﹣∞,﹣1)∪(﹣1,1) 【考点】函数的定义域及其求法. 【分析】根据函数f(x)的解析式,列出使解析式有意义的不等式组,求出解集即可. 【解答】解:函数, ∴, 解得, 即0<x<1; ∴f(x)的定义域为(0,1).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函数解析式求定义域的应用问题,是基础题目. 3.在等差数列{an}中,若a5,a7是方程x2﹣2x﹣6=0的两根,则{an}的前11项的和为( ) A.22 B.﹣33 C.﹣11 D.11 【考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分析】根据等差数列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a5+a7的值,再求{an}的前11项和. 【解答】解:等差数列{an}中,若a5,a7是方程x2﹣2x﹣6=0的两根, 则a5+a7=2, ∴a6=(a5+a7)=1, ∴{an}的前11项的和为 S11==11a6=11×1=11.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和根与系数的关系应用问题,是基础题目. 4.按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a=110011,则输出的b=( ) A.45 B.47 C.49 D.51 【考点】程序框图. 【分析】由已知中的程序框图可知:该程序的功能是利用循环结构计算并输出变量b的值,模拟程序的运行过程,分析循环中各变量值的变化情况,可得答案. 【解答】解:第一次执行循环体后,t=1,b=1,i=2,不满足退出循环的条件, 第二次执行循环体后,t=1,b=3,i=3,不满足退出循环的条件, 第三次执行循环体后,t=0,b=3,i=4,不满足退出循环的条件, 第四次执行循环体后,t=0,b=3,i=5,不满足退出循环的条件, 第五次执行循环体后,t=1,b=19,i=6,不满足退出循环的条件, 第六次执行循环体后,t=1,b=51,i=7,满足退出循环的条件, 故输出b值为51,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程序框图,当循环的次数不多,或有规律时,常采用模拟循环的方法解答,属于基础题. 5.在△ABC中,若a=7,b=8,cosC=,则最大角的余弦值是( ) A. B. C. D. 【考点】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分析】利用余弦定理c2=a2+b2﹣2abcosC的式子,结合题意算出c=3,从而得到b为最大边,算出cosB的值即可得到最大角的余弦之值. 【解答】解:∵在△ABC中,, ∴c2=a2+b2﹣2abcosC=49+64﹣2×7×8×=9,得c=3 ∵b>a>c,∴最大边为b,可得B为最大角 因此,cosB==,即最大角的余弦值为 故选:C 【点评】本题给出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求最大角的余弦.着重考查了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知识,属于基础题. 6.若直线l1:x+ay+6=0与l2:(a﹣2)x+3y+2a=0平行,则l1与l2间的距离为( ) A. B. C. D. 【考点】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与直线的平行关系. 【分析】先由两直线平行可求a得值,再根据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求出距离d即可. 【解答】解:由l1∥l2得: =≠, 解得:a=﹣1, ∴l1与l2间的距离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直线平行A1x+B1y+C1=0,A2x+B2y+C2=0的条件A1B2﹣A2B1=0的应用,及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d=的应用. 7.已知三个向量共面,则x的值为( ) A.3 B.﹣9 C.22 D.21 【考点】共线向量与共面向量. 【分析】三个向量共面,存在实数m,n,使得=m. 【解答】解:三个向量共面, ∴存在实数m,n,使得=m, ∴,解得m=﹣,n=,x=21.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向量共面定理、方程组的解法,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8.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俯视图是菱形,则该几何体的侧面积为( ) A. B. C. D. 【考点】由三视图求面积、体积. 【分析】通过三视图判断几何体的特征,利用三视图的数据,求出几何体的侧面积即可. 【解答】解:该几何体是高为1,底面对角线长为2的菱形构成的四棱锥A﹣BCDE,如图所示, 在直角三角形ABE中,AB=1,BE=,∴AE=, 在三角形AED中,AE=,ED=,AD=, ∴AE2+DE2=AD2,∴三角形AED是直角三角形, 则该几何体的侧面积为S=2×()+2×()=+,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几何体的体积的求法,考查学生对三视图复原几何体的能力与计算能力. 9.将函数的图象上所有的点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再把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扩大到原来的2倍,则所得的图象的解析式为( ) A. B. C. D. 【考点】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变换. 【分析】利用函数左加右减的原则,求出平移后的函数解析式,然后通过伸缩变换求出函数的解析式即可. 【解答】解:将函数的图象上所有的点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 再把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扩大到原来的2倍,得到函数. 故选B. 【点评】本题是基础题,考查函数的图象的平移与图象的伸缩变换,注意先平移后伸缩时,初相不变化,考查计算能力. 10.设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目标函数z=4x+y的最大值为( ) A.4 B.11 C.12 D.14 【考点】简单线性规划. 【分析】利用线性规划的内容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然后由z=4x+y得y=﹣4x+z,根据平移直线确定目标函数的最大值. 【解答】解: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如图: 由z=4x+y得y=﹣4x+z, 平移直线y=﹣4x+z,由图象可知当直线y=﹣4x+z经过点B时, 直线y=﹣4x+z的截距最大,此时z最大, 由,解得, 即B(2,3), 此时z=2×4+3=8+3=11,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的知识,以及线性规划的基本应用,利用数形结合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11.4名同学甲、乙、丙、丁按任意次序站成一排,甲或乙站在边上的概率为( ) A. B. C. D. 【考点】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分析】先求出甲、乙、丙、丁四人并排站成一排的事件种数,然后求出甲和乙站在中间的情况,从而求出甲或乙站在边上的情况,最后利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进行求解即可. 【解答】解:甲、乙、丙、丁四人并排站成一排一共有A44=24种 甲和乙站在中间的情况有A22•A22=4种 ∴甲或乙站在边上的情况有20种 甲或乙站在边上的概率为=, 故选:B. 【点评】本题求的是概率实际上本题考查的是排列问题,把排列问题包含在实际问题中,解题的关键是看清题目的实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出结果以后再还原为实际问题. 12.函数f(x)=3sin2x+2sinxcosx+cos2x﹣2的单调递减区间是( ) A. B. C. D. 【考点】正弦函数的单调性. 【分析】利用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化简f(x)的解析式为sin(2x﹣),从而求出函数的递减区间即可. 【解答】解:依题意f(x)=2sin2x+sin2x﹣1=sin2x﹣cos2x=sin(2x﹣), 令2kπ+≤2x﹣≤2kπ+,k∈z,解得:kπ+≤x≤kπ+,k∈Z,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正弦函数的单调性,属于中档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某校高一年级有900名学生,其中女生400名,按男女比例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该年级学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45的样本,则应抽取的男生人数为 25 . 【考点】分层抽样方法. 【分析】根据分层抽样的定义求出在各层中的抽样比,即样本容量比上总体容量,按此比例求出应抽取的男生人数. 【解答】解:根据题意得,用分层抽样在各层中的抽样比为=, 则应抽取的男生人数是500×=25人, 故答案为:25. 【点评】 本题的考点是分层抽样方法,根据样本结构和总体结构保持一致,求出抽样比,再求出在各层中抽取的个体数目. 14.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已知,,且A,B,D三点共线,则实数k= ﹣8 . 【考点】三点共线;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及其运算律. 【分析】先由A,B,D三点共线,可构造两个向量共线,然后再利用两个向量共线的定理建立等式,解之即可. 【解答】解:∵A,B,D三点共线,∴与共线, ∴存在实数λ,使得=; ∵=2﹣﹣(+3)=﹣4, ∴2+k=λ(﹣4), ∵是平面内不共线的两向量, ∴解得k=﹣8. 故答案为:﹣8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点共线,以及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及其运算律,属于基础题. 15.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直线A1B与平面A1B1CD所成的角的大小等于 30° . 【考点】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分析】连接BC1,交B1C1于点O,再连接A1O,根据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可得:BO ⊥平面A1B1CD,所以∠BA1O是直线A1B与平面A1B1CD 所成的角,再利用解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求出答案即可. 【解答】解:连接BC1,交B1C1于点O,再连接A1O, 因为是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所以BO⊥平面A1B1CD, 所以∠BA1O是直线A1B与平面A1B1CD 所成的角. 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边长为1, 所以在△A1BO中,A1B=,OB=, 所以sin∠BA1O=, 所以直线A1B与平面A1B1CD 所成的角的大小等于30°. 故答案为30°.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以及空间角的做法与解法. 16.若直线ax+by﹣1=0平分圆x2+y2﹣4x﹣4y﹣8=0的周长,则 ab的最大值为 . 【考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分析】把圆的方程化为标准形式,求出圆心和半径,把圆心坐标代入直线ax+by﹣1=0,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ab的最大值. 【解答】解:圆x2+y2﹣4x﹣4y﹣8=0 即(x﹣2)2 +(y﹣2)2=16,表示圆心在(2,2),半径等于4的圆 ∵直线ax+by﹣1=0平分圆x2+y2﹣4x﹣4y﹣8=0的周长, ∴直线ax+by﹣1=0过圆C的圆心(2,2), ∴有2a+2b=1, ∴a,b同为正时,2a+2b=1≥, ∴ab≤, ∴ab的最大值为,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判断圆心(2,2)在直线ax+by﹣1=0上是解题的关键,属于中档题.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10分)(2016秋•石河子校级期末)已知双曲线C: =1(a>0.b>0)的离心率为,虚轴端点与焦点的距离为. (1)求双曲线C的方程; (2)已知直线x﹣y+m=0与双曲线C交于不同的两点A,B,且线段AB的中点在圆x2+y2=5上,求m的值. 【考点】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分析】(1)利用双曲线的离心率以及虚轴端点与焦点的距离为,列出方程求出a,b即可求解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2)设A(x1,y1),B(x2,y2),M(x,y),联立方程组,利用韦达定理,求出中点坐标,代入圆的方程,即可求出m的值. 【解答】解:(1)由题意,得=,c2+b2=5,c2=a2+b2,解得a=1,c=,b=, ∴所求双曲线C的方程为:. (2)设A(x1,y1),B(x2,y2),线段AB的中点为M(x0,y0), 由得x2﹣2mx﹣m2﹣2=0(判别式△=8m2+8>0), ∴x0==m,y0=x0+m﹣2m, ∵点M(x0,y0),在圆x2+y2=5上,∴m2+(2m)2=5, ∴m=±1. 【点评】 本题考查双曲线的简单性质,标准方程的求法,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 18.(12分)(2016秋•石河子校级期末)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AD=,AB=BC=1,AD=2,E是AD的中点,O是AC与BE的交点.将△ABE沿BE折起到图22中△A1BE的位置,得到四棱锥A1﹣BCDE. (文、理科)证明:CD⊥平面A1OC; (理科) 若平面A1BE⊥平面BCDE,求二面角D﹣A1C﹣B的余弦值. (文科) 若平面A1BE⊥平面BCDE,求二面角A1﹣DC﹣B的大小. 【考点】二面角的平面角及求法;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分析】(1)先证BE⊥平面A1OC,又CD∥BE,得CD⊥平面A1OC. (2)(理) 由已知得∠A1OC为二面角A1﹣BE﹣C的平面角, 如图,以O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A1BC的法向量,平面A1CD的法向量,面A1BC与面A1CD夹角为θ, 从而cosθ=cos<>=,即平面A1CB与平面A1CD夹角的余弦值. (2)(文)因为OC⊥CD,A1C⊥CD,所以∠A1CO即为二面角A1﹣DC﹣B的平面角,计算得∠A1CO=45°. 【解答】解:(1)在图1中,AD∥BC,AB=BC=1,AE=1,∠BAD=90°,所以BE⊥AC, 即在图2中,BE⊥A1O,BE⊥OC又A1O∩OC=O, 所以BE⊥平面A1OC,又CD∥BE,所以CD⊥平面A1OC. (2)(理) 由已知,平面A1BE⊥平面BCDE, 又由(I)知,BE⊥A1O,BE⊥OC 所以∠A1OC为二面角A1﹣BE﹣C的平面角,所以∠A1OC=90°. 如图,以O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因为A1B=A1E=BC=ED=1,BC∥ED, 所以B(),E(﹣,A1C(0,,0) ,. 设平面A1BC的法向量,平面A1CD的法向量, 面A1BC与面A1CD夹角为θ, 由,取, 由,取, 从而cosθ=cos<>=, 即平面A1CB与平面A1CD夹角的余弦值为﹣. (2)(文)因为OC⊥CD,A1C⊥CD, 所以∠A1CO即为二面角A1﹣DC﹣B的平面角,计算得∠A1CO=45°. 【点评】本题考查了空间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证明,及向量法求二面角,属于中档题. 19.(12分)(2016•辽宁三模)如图,四棱柱ABCD﹣A1B1C1D1中,侧面AA1D1 D为矩形,AB⊥平面AA1D1D,CD⊥平面AA1D1D,E、F分别为A1B1、CC1的中点,且AA1=CD=2,AB=AD=1. (1)求证:EF∥平面A1BC; (2)求D1到平面A1BC1的距离. 【考点】点、线、面间的距离计算;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分析】(1)取A1B的中点O,连接OE,OC,证明四边形OECF是平行四边形,可得EF∥OC,即可证明EF∥平面A1BC; (2)利用等体积法求D1到平面A1BC1的距离. 【解答】(1)证明:取A1B的中点O,连接OE,OC,则OE平行且等于BB1, ∵F为CC1的中点,∴CF平行且等于CC1, ∴OE平行且等于CF, ∴四边形OECF是平行四边形, ∴EF∥OC, ∵EF⊄平面A1BC,OC⊂平面A1BC, ∴EF∥平面A1BC; (2)解:△A1BC1中,A1B=A1C1=,BC1=,∴面积为=. 设D1到平面A1BC1的距离为h,则×h= ∴h=. 即D1到平面A1BC1的距离为. 【点评】本题考查线面平行的判断,考查点到平面的距离,正确求体积是关键. 20.(12分)(2016秋•石河子校级期末)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BB1,DD1的中点. ( I)证明:平面AED∥平面B1FC1; ( II)在AE上求一点M,使得A1M⊥平面DAE. 【考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分析】(Ⅰ)以点A为原点,以AB、AD、AA1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 求出平面AED和平面B1FC1的法向量,利用向量共线证明两平面平行; (Ⅱ)设=λ,利用A1M⊥平面DAE,得出⊥,由数量积为0求出λ的值即可. 【解答】解:(Ⅰ)证明: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不妨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 则A(0,0,0),E(2,0,1),D(0,2,0), F(0,2,1),B1(2,0,2),C1(2,2,2); 设平面AED的法向量为=(x1,y1,z1), 则 ∴ 令x1=1,得=(1,0,2), 同理可得平面B1FC1的法向量=(1,0,2); ∴平面AED∥平面B1FC1; (Ⅱ)由于点M在AE上,∴可设=λ=λ(2,0,1)=(2λ,0,λ), 可得M(2λ,0,λ), 于是=(2λ,0,λ﹣2); 要使A1M⊥平面DAE,需A1M⊥AE, ∴•=(2λ,0,λ﹣2)•(2,0,1)=5λ﹣2=0, 解得λ=; 故当AM=AE时,A1M⊥平面DAE. 【点评】本题考查了空间中的平行于垂直关系的应用问题,解题时利用空间向量进行解答,是综合性题目. 21.(12分)(2016秋•石河子校级期末)已知抛物线y2=2px(p>0)截直线y=2x﹣4所得弦长, ( I)求抛物线的方程; ( II)设F是抛物线的焦点,求△ABF的外接圆上的点到直线AB的最大距离. 【考点】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分析】(Ⅰ)设A(x1,y1),B(x2,y2),由 ,利用韦达定理以及弦长公式求解p.得到抛物线的方程即可. (Ⅱ)由(I) 得A(1,﹣2),B(4,4),F(1,0)求出△ABF的外接圆的方程,然后求解△ABF的外接圆上的点到直线AB的最大距离. 【解答】解 (Ⅰ)设A(x1,y1),B(x2,y2),由,得4x2﹣(16+2p)x+16=0,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x1x2=4, |AB|===3,由p>0,得p=2. 所以抛物线的方程为:y2=4x. (Ⅱ)由(I) 得A(1,﹣2),B(4,4),F(1,0) △ABF的外接圆的方程是, 则△ABF的外接圆上的点到直线AB的最大距离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和,即=. 【点评】本题考查抛物线的简单性质的应用,圆的方程的应用,考查转化思想以及计算能力. 22.(12分)(2015•南市区校级模拟)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0),(,0),并且经过点(,).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若斜率为k的直线l经过点(0,﹣2),且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A、B,求△OAB面积的最大值. 【考点】椭圆的简单性质. 【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在求a时利用椭圆的定义比较简单; (2)利用弦长公式先求出|AB|,然后利用面积公式构建关于斜率k的函数,通过换元法利用基本不等求△OAB面积的最大值. 【解答】解:(1)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由椭圆的定义可得. ∴,又, ∴b=1, 故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2)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2, 由,得(1+3k2)x2﹣12kx+9=0, 依题意△=36k2﹣36>0, ∴k2>1(*) 设A(x1,y1),B(x2,y2), 则, ∴,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 设, ∴, 当且仅当时,上式取等号, 所以,△OAB面积的最大值为. 【点评】第(1)问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方程时,也可以把点代入方程求解,但这种方法计算量大;第(2)问得到的面积表达式比较复杂,当函数表达式比较复杂时,考虑用换元法转化成简单函数,但要注意转化后函数的定义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