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理)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四川省棠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理)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若直线过点且与直线垂直,则的方程为(    )‎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所求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可以求出斜率,再根据点斜式写出直线方程.‎ ‎【详解】‎ 因为的斜率,所以,由点斜式可得,即所求直线方程为,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直线的位置关系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属于中档题.‎ ‎2.已知等差数列中,若,则它的前7项和为 A. 120 B. 115 C. 110 D. 105‎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得,即可得解.‎ ‎【详解】‎ 由题得=105.‎ 故答案为:D ‎【点睛】‎ ‎(1)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求和和性质,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计算能力.(2) 等差数列中,如果m+n=p+q,则,特殊地,2m=p+q时,则,是的等差中项.‎ ‎3.在中,,,分别为角,,所对的边,若,则( )‎ A. 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B.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C. 一定是斜三角形 D.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答案】D ‎【解析】‎ ‎【详解】‎ 分析:已知等式利用正弦定理化简,再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函数公式变形,得到,确定出C为直角,即可得到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解析:已知,利用正弦定理化简得:‎ ‎,‎ 整理得:,‎ ‎ ,‎ ‎ ,即.‎ 则为直角三角形.‎ 故选:D.‎ 点睛:利用正、余弦定理判定三角形形状的两种思路 ‎(1)“角化边”:利用正弦、余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只含边的关系,通过因式分解、配方等得出边的相应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2)“边化角”:利用正弦、余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只含内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通过三角函数恒等变形,得出内角的关系,从而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此时要注意应用这个结论.‎ ‎4.一个球的内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54,则球的表面积为(  )‎ A. 27π B. 18π C. 19π D. 54π ‎【答案】A ‎【解析】设正方体的棱长为,则,解得。‎ 设球的半径为,则由正方体的体对角线等于球的直径得,解得。‎ 所以球的表面积为。选A。‎ ‎5.若a,b∈R且a+b=0,则‎2a+2b的最小值是(  )‎ A.2  B.3 C.4 D.5‎ ‎【答案】A ‎【解析】解:a,b∈R且a+b=0,则‎2a+2b,选A ‎6.给出下列四种说法:‎ ‎① 若平面,直线,则;‎ ‎② 若直线,直线,直线,则;‎ ‎③ 若平面,直线,则; ‎ ‎④ 若直线,,则.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为 ( )‎ A. 个 B. 个 C. 个 D. 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线面关系举反例否定命题,根据面面平行定义证命题正确性.‎ ‎【详解】‎ 若平面,直线,则可异面;‎ 若直线,直线,直线,则可相交,此时平行两平面的交线;‎ 若直线,,则可相交,此时平行两平面的交线;‎ 若平面,直线,则无交点,即;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线面平行关系,考查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简单推理能力.‎ ‎7.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则当取最小值时,等于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根据条件解出公差,再根据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得,最后根据二次函数性质求最值取法.‎ ‎【详解】‎ 因为,,‎ 所以,‎ 因此当时,取最小值,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等差数列和项,考查基本求解能力.‎ ‎8.已知函数是R上的增函数,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0 B. ≤≤ C. ≤ D. <0‎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要使函数是上的增函数,则,得,即.故选B.‎ 考点:1、二次函数单调性;2、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3、分段函数的单调性.‎ ‎【方法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分段函数的单调性,属中档题.分段函数为上的增函数,必须要求每一段都是递增,且左边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右边的最小值.同理,若分段函数为上的减函数,必须要求每一段都是递减,且左边的最小值大于或等于右边的最大值.‎ ‎9.一个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互相垂直,且长度分别为1、、3,则这个三棱锥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 A. B. C. D. ‎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以为三边,补成一个长方体,则三棱锥的外接球球心为长方体的对角线中点,直径为,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考点:三棱锥的外接球 ‎【方法点睛】涉及球与棱柱、棱锥的切、接问题时,一般过球心及多面体中的特殊点(一般为接、切点)或线作截面,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再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寻找几何体中元素间的关系,或只画内切、外接的几何体的直观图,确定球心的位置,弄清球的半径(直径)与该几何体已知量的关系,列方程(组)求解.‎ ‎10.的内角的对边分别为,已知,,则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和不等式性质,可求得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 ‎【详解】‎ 因为,所以 又因为,所以 ‎ ‎ ‎ 所以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所以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结合不等式性质求三角形面积,对条件式进行化简,属于基础题。‎ ‎11.将函数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的图象.若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且的最大负零点在区间上,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平移法则得到平移后的解析式,由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且求得;因为最大负零点在内,进而求得,求交集即可得到的取值范围。‎ ‎【详解】‎ 将函数的图象向右平移 可得 因为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 所以 ,解不等式组得 ‎ 因为 所以 函数的零点为,‎ 即 ,最大负零点在内 所以,化简得 因为 所以 由可知,的取值范围为 所以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三角函数的平移、单调性、零点等,涉及知识点多,综合性强,是难题。‎ ‎12.在中,若,且,,则 A. 8 B. 2 C. D. ‎ ‎【答案】D ‎【解析】如图所示,△ABC中,则:O是△ABC的垂心。‎ ‎,即点D是AB的中点,‎ 结合题意有:,则:,‎ 即:.‎ 本题选择D选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 ‎13.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则数列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当时, ;当时, ,故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 ‎14.已知向量满足,,且,则与的夹角为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根据向量垂直及数量积运算,表示出夹角即可。‎ ‎【详解】‎ 因为 所以,即 ‎ 根据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则 代入化简得 ‎ 所以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面向量垂直及数量积的定义,属于基础题。‎ ‎15.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为,高为,在其中有一个高为 的内接圆柱,当圆柱的侧面积最大时, ________.‎ ‎【答案】 ‎ ‎【解析】‎ ‎【分析】‎ 设圆柱的半径为r,由,可得r=,又l=x(0<x<6),可得圆柱侧面积,利用配方法求出最大值.‎ ‎【详解】‎ 设圆柱的半径为r,由,可得r=,又l=x(0<x<6)‎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 当且仅当x=3cm时圆柱的侧面积最大.‎ 故答案为:3cm ‎【点睛】‎ ‎(1)本题考查圆柱侧面积,考查配方法,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16.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数列为等差数列.若,,则__________.‎ ‎【答案】3027‎ ‎【解析】分析:由数列为等差数列,可设,化为,由,得且,联立解得,进而可得结果.‎ 详解:数列为等差数列,可设,化为,‎ ‎,‎ 联立解得:,则,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属于中档题. 等差数列基本量的运算是等差数列的一类基本题型,数列中的五个基本量,一般可以“知二求三”,通过列方程组所求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评卷人 得分 三、解答题 ‎17.光线通过点,在直线上反射,反射光线经过点.‎ ‎(1)求点关于直线对称点的坐标;‎ ‎(2)求反射光线所在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答案】(1);(2)‎ ‎【解析】‎ ‎【分析】‎ ‎(1)根据对称点与A连线垂直直线 ,以及对称点与A 中点在直线 上列方程组解得结果,(2)根据对称性得反射光线所在直线经过A的对称点和,再根据点斜式求直线方程.‎ ‎【详解】‎ ‎(Ⅰ)设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为,则 ‎ 解得,即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为. ‎ ‎(Ⅱ)由于反射光线所在直线经过点和,所以反射光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即.‎ ‎【点睛】‎ 本题考查点关于直线对称点问题,考查基本求解能力.‎ ‎18.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的前项和为,求.‎ ‎【答案】(1);(2).‎ ‎【解析】试题分析:(1)由递推公式得到,得到,得证;(2)由第一问得到,错位相减求和即可。‎ 解析:‎ 当时,,解得.‎ 当时,,‎ 所以,‎ 即,‎ 所以数列是以首项为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故.‎ ‎,‎ 则,‎ ‎,‎ 上面两式相减,可得 ‎,‎ ‎,‎ 化简可得.‎ 点睛:这个题目考查的是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及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数列通项的求法中有常见的已知和的关系,求表达式,一般是写出做差得通项,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检验n=1时通项公式是否适用;数列求和常用法有:错位相减,裂项求和,分组求和等。‎ ‎19.已知向量,,函数.‎ ‎(1)当时,求的值域;‎ ‎(2)若对任意,,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1)(2)‎ ‎【解析】‎ ‎【分析】‎ ‎(1)根据向量数量积,得到函数表达式,利用倍角公式、降幂公式,化简得,根据自变量x的范围,求的值域。‎ ‎(2)利用换元法,令 ,转化成关于t的一元二次不等式。通过分离参数,结合基本不等式,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详解】‎ ‎(1) ‎ ‎ ‎ ‎ ‎ ‎ 当时,,,‎ 所以的值域为. ‎ ‎(2)令,,由(1)得,问题等价于,恒成立,当时,; ‎ ‎ 当时,,恒成立,‎ 因为,,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的最小值为2,故,综上,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利用降幂公式、倍角公式对三角函数式化简、求值,利用换元法、基本不等式等、分离参数法等解不等式,综合性强,属于中档题。‎ ‎20.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侧面都是等边三角形,与的交点为,为侧棱上一点. ‎ ‎(1)当为侧棱的中点时,求证:∥平面;‎ ‎(2)求证:平面平面;‎ ‎(3)当二面角的大小为时, 试判断点在上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Ⅰ)由中位线可得∥,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证得∥平面.(Ⅱ)由,是中点可得,由是正方形,可得,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证得.再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证得平面平面.(Ⅲ) 连接,由可得,又,根据二面角的定义可知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可设棱锥底面边长为2,从而计算其他边长可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可得点在上的位置.‎ 试题解析:解法一: ‎ 证明:(Ⅰ)连接,由条件可得∥.‎ 因为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 ‎(Ⅱ)由已知可得,,是中点,‎ 所以,‎ 又因为四边形是正方形,所以.‎ 因为,所以.‎ 又因为,所以平面平面 ‎(Ⅲ)解:连接,由(Ⅱ)知.‎ 而, 所以.‎ 又.‎ 所以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即.‎ 设四棱锥的底面边长为2,‎ 在中,,, 所以,‎ 又因为,,‎ 所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由可知,点是的中点 解法二:(Ⅰ)同解法一 ‎ ‎(Ⅱ)‎ 证明:由 (Ⅰ)知,.‎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 设四棱锥的底面边长为2,‎ 则,,,,,‎ ‎.‎ 所以,.‎ 设(),由已知可求得.‎ 所以,.‎ 设平面法向量为,‎ 则即 令,得.‎ 易知是平面的法向量.‎ 因为,‎ 所以,所以平面平面 ‎(Ⅲ)解:设(),由(Ⅱ)可知,‎ 平面法向量为.‎ 因为,‎ 所以是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由已知二面角的大小为.‎ 所以,‎ 所以,解得.‎ 所以点是的中点 13分 考点:1线面平行;2线面垂直,面面垂直;3二面角.‎ ‎21.在中,角的对边分别为,已知, .‎ ‎(1)若,求的面积;‎ ‎(2)求的最大值,并判断此时的形状.‎ ‎【答案】(1) (2) 的最大值为 ‎ ‎【解析】试题分析:(1)利用二倍角公式,结合C是三角形的内角,可求C; (2)利用正弦定理,将化为,进而可得,即可求得结论.‎ 试题解析:‎ 解:由 ‎,‎ 由余弦定理得: ‎ ‎ ‎ ‎(2)法一: ‎ ‎ ‎ 此时为等边三角形 法二:由余弦定理得: ‎ ‎ ‎ 当且仅当等号成立, ‎ 此时为等边三角形.‎ 点睛:在处理解三角形问题时,要注意抓住题目所给的条件,当题设中给定三角形的面积,可以使用面积公式建立等式,再将所有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有时需将角的关系转化为边的关系;解三角形问题常见的一种考题是“已知一条边的长度和它所对的角,求面积或周长的取值范围”或者“已知一条边的长度和它所对的角,再有另外一个条件,求面积或周长的值”,这类问题的通法思路是:全部转化为角的关系,建立函数关系式,如,从而求出范围,或利用余弦定理以及基本不等式求范围;求具体的值直接利用余弦定理和给定条件即可.‎ ‎22.已知函数 ‎(1)若在内为增函数,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若关于的方程在内有唯一实数解,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1);(2)或 ‎【解析】‎ ‎【分析】‎ ‎(1)设,则由题知在上为增函数。‎ ‎(2)方程在内有唯一实数解 即方程=在内有唯一实数解,转化为 在内有唯一实数解,由此解得实数的取值范围。‎ ‎【详解】‎ ‎(1)设,>0恒成立,由题知在上为增函数,则,由此解得参数的取值范围。‎ ‎ 且>0即解得 ‎ ‎(2)关于的方程在内有唯一实数解 即方程=在内有唯一实数解,‎ 在内有唯一实数解,‎ 设,则在单调递减,在单调递增,‎ ‎ 且,,‎ 或,或 ‎【点睛】‎ 本题考查了对数函数与二次函数复合型函数的单调性,以及函数的零点、方程的根、两个函数图像的交点之间的转化。根据复合函数同增异减的原则推导出二次函数的单调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