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文)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文)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不等式x2+2x﹣3≥0的解集为(  )‎ A.{x|x≥3或x≤﹣1} B.{x|﹣1≤x≤3} C.{x|x≥1或x≤﹣3} D.{x|﹣3≤x≤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把原不等式的左边利用十字相乘的方法分解因式后,根据两数相乘同号得正的取符号法则得到x﹣1与x+3同号,可化为两个不等式组,求出两不等式解集的并集即可得到原不等式的解集.‎ ‎【详解】‎ 不等式x2+2x﹣3≥0,‎ 因式分解得:(x﹣1)(x+3)≥0,‎ 可化为:或: , ‎ 解得:x≥1或x≤﹣3,‎ 则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1或x≤﹣3}.‎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利用了转化的思想,这种转化的理论依据为两数相乘(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的法则.‎ ‎2.甲、乙两位歌手在“中国好声音”选拔赛中,5位评委评分情况如茎叶图所示,记甲、乙两人的平均得分分别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比乙成绩稳定 B.,乙比甲成绩稳定 C.,甲比乙成绩稳定 D.,乙比甲成绩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茎叶图的数据,利用平均值和数值分布情况进行判断即可.‎ ‎【详解】‎ 由茎叶图知,甲的得分情况为17,16,28,30,34;‎ 乙的得分情况为15,28,26,28,33,‎ 因此可知甲的平均分为,‎ 乙的平均分为=86,‎ 故可知<,排除C、D,‎ 同时根据茎叶图数据的分布情况可知,乙的数据主要集中在8左右,甲的数据比较分散,‎ 乙比甲更为集中,故乙比甲成绩稳定,选B.‎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茎叶图的应用,以及平均数的求法要求熟练掌握相应的概念和公式,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 ‎3.若是等差数列,与的等差中项为1,与的等差中项为2,则公差( )‎ A.1 B.2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和等差中项可得a1+a2=2,a2+a3=4,两式相减可得答案.‎ ‎【详解】‎ ‎∵{an}是等差数列,a1与a2的等差中项为1,a2与a3的等差中项为2,‎ ‎∴a1+a2=2,a2+a3=4,两式相减可得a3﹣a1=2d=4﹣2,‎ 解得d=1‎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涉及等差中项的定义,属基础题.‎ ‎4.满足以下条件的三角形无解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所以角有两个解,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与A项同理,角也有两个解,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所以角是直角,仅有一个解,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所以无解,故D项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考点: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5.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B.常数数列一定是等比数列 C.若,则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对于A,,A错误;对于B,常数数列不一定是等比数列,如,B错误;对于C,若,C正确;对于D,时,时,,D错误.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考点:命题的判断.‎ ‎6.设实数满足不等式组,则的最大值为( )‎ A.13 B.10.5 ‎ C.10 D.0‎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画出可行域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目标函数在点处取得最大值为.‎ 考点:线性规划.‎ ‎7.要得到函数的图象,只要将函数的图象 A.向右平移单位 B.向左平移单位 C.向左平移单位 D.向右平移单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于函数y=sin(2x)=sin2(x),故只要将函数y=sin2x的图象相左平移个单位即可.‎ ‎【详解】‎ 由于函数y=sin(2x)=sin2(x),‎ 故只要将函数y=sin2x的图象相左平移个单位,即可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函数y=Asin(ωx+∅)的图象变换,属于中档题.‎ ‎8.已知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满足,成等比数列,为数列的前项和,则的值为( )‎ A.-3 B.-2 C.2 D.3‎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得:a3=a1+2d,a4=a1+3d.结合a1、a3、a4成等比数列,得到a1=﹣4d,进而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化简所求的式子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首项为a1,‎ 所以a3=a1+2d,a4=a1+3d.‎ 因为a1、a3、a4成等比数列,‎ 所以(a1+2d)2=a1(a1+3d),解得:a1=﹣4d.‎ 所以2,‎ 故选:C.‎ ‎【点睛】‎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性质,利用性质解决问题.‎ ‎9.中,点在上,平分.若,,,,则 (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ABC中,点D在边AB上,CD平分∠ACB,根据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得到,又,将各向量用,表示,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CD为角平分线,‎ ‎∴,‎ ‎∵,‎ ‎∴,‎ ‎∴‎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面向量的基础知识,解答的核心是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即若AD为三角形ABC的内角A的角平分线,则AB:AC=BD:CD,属于基础题.‎ ‎10.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且最大角的正弦值为,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 A.18 B.15 C.21 D.24‎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形ABC三边构成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设三边分别为a,a+2,a+4,根据最大角的正弦值求出余弦值,利用余弦定理求出a的值,即可确定出三角形的周长.‎ ‎【详解】‎ 根据题意设△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a+2,a+4,且a+4所对的角为最大角α,‎ ‎∵sinα,∴cosα或,‎ 当cosα时,α=60°,不合题意,舍去;‎ 当cosα时,α=120°,由余弦定理得:cosα=cos120°,‎ 解得:a=3或a=﹣2(不合题意,舍去),‎ 则这个三角形周长为a+a+2+a+4=3a+6=9+6=15.‎ 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了余弦定理,等差数列的性质,以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熟练掌握余弦定理是解本题的关键,属于综合题.‎ ‎11.已知A、B两地的距离为10 km,B、C两地的距离为20 km,现测得∠ABC=120°,则A、C两地的距离为 ( )‎ A.10 km B. km C. km D. km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余弦定理求出A,C两地的距离即可.‎ ‎【详解】‎ 因为A,B两地的距离为10km,B,C两地的距离为20km,现测得∠ABC=120°,‎ 则A,C两地的距离为:AC2=AB2+CB2﹣2AB•BCcos∠ABC=102+202﹣2700.‎ 所以AC=10km.‎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余弦定理的实际应用,考查计算能力.‎ ‎12.记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为,若对任意,不等式恒成立,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平面区域,易知当时,由题设得,所以,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 ‎13.等比数列中,,,则数列的公比为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设可得,解之得或,又因,故,所以应填。‎ 考点: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及运用。‎ ‎14.在中,,那么__________.‎ ‎【答案】 ‎ ‎【解析】‎ ‎【分析】‎ 由b,c及sinC的值,利用正弦定理求出sinB的值,进而确定出B的度数,利用内角和定理即可A的度数.‎ ‎【详解】‎ ‎∵b,c=2,C=60°,‎ ‎∴由正弦定理得:sinB,‎ ‎∵b<c,∴B<C,‎ ‎∴B=45°,‎ 则C=180°﹣(B+C)=180°﹣105°=75°.‎ 故答案为:75°‎ ‎【点睛】‎ 此题考查了正弦定理,以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熟练掌握正弦定理是解本题的关键.‎ ‎15.已知直线l经过点和点,若点()在直线l上移动且在第一象限内,则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答案】‎ ‎【解析】由斜率公式可得斜率为 故直线的方程为 则 当时,‎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求的最大值,可以考虑降元,由二元转化为一元,由题意可知点()在直线l上移动且在第一象限内,这样就建立了、的数量关系,利用一元二次函数求得最值。‎ ‎16.若关于的不等式对任意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是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且对称轴为,由二次函数的图象可知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所以当时,,所以.‎ 考点:不等式恒成立,二次函数求最值.‎ ‎【方法点晴】本题考查的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恒成立,即所以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小值问题,‎ 是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且对称轴为,由二次函数的图象可知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所以当时,,所以.‎ 评卷人 得分 三、解答题 ‎17.(1)等差数列中,已知, 求n的值.‎ ‎ (2)在等比数列中,,公比,前项和,求首项 和项数.‎ ‎【答案】(1)50(2)5‎ ‎【解析】‎ ‎【分析】‎ ‎(1)由已知条件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公差,由此能求出结果. (2)由已知条件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能求出首项和项数n.‎ ‎【详解】‎ 解:(1)因为,‎ 所以,‎ 由得:,解得n=50 ‎ ‎(2)因为,公比 所以由得:,解得 所以 因为,所以解得.‎ ‎【点睛】‎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常考题,此类题目较容易.对于等差数列,只要找到首项和公差就可;而等比数列则需首项和公比.‎ ‎18.已知关于的不等式.‎ ‎(1)若不等式的解集为,求的值;‎ ‎(2)若不等式的解集为,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答案】(1);(2).‎ ‎【解析】‎ 试题分析:(1)由不等式的解集为,再由和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利用韦达定理,列出方程组,即可求解的值;(2)因不等式的解集为,分和讨论,即可求解实数的取值范围.‎ 试题解析:(1)由不等式的解集为,‎ 可知,-3和-1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2分)‎ 所以,解得. (4分)‎ ‎(2)因不等式的解集为,‎ 若,则不等式,此时,不合题意; (6分)‎ 若,则,解得 (9分)‎ 综上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10分)‎ 考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 ‎19.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数列中,,点在直线上.‎ ‎(Ⅰ)求数列,的通项和;‎ ‎(Ⅱ)设,求数列的前n项和,‎ ‎【答案】(1),;(2)‎ ‎【解析】‎ 试题分析:(1)先由第n项与前n项关系,求出数列{}的递推关系,再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判定数列{}是等比数列,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数列{‎ ‎}的通项公式,由点在直线上得,=2,根据等差数列定义知数列{}是等差数列,所以再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的通项公式;(2)由(1)知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应项乘积构成的新数列,其求和用错位相减法.‎ 试题解析:(1)‎ ‎2分 ‎.‎ ‎3分 ‎7分 ‎(2)‎ ‎ 9分 因此:10分 即:‎ 考点:数列第n项与前n项和的关系;等差数列定义与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定义与通项公式;错位相减法;转化思想;运算求解能力.‎ ‎20.已知函数.‎ ‎(Ⅰ) 求函数的最小值和最小正周期;‎ ‎(Ⅱ) 已知内角的对边分别为,且,若向量与共线,求的值.‎ ‎【答案】(Ⅰ) 的最小值为,最小正周期为.‎ ‎(Ⅱ)‎ ‎【解析】试题分析:(Ⅰ)首先根据三角恒等变换化简,可得函数 ,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即可求出最值;然后利用周期公式即可求出周期;(Ⅱ)利用向量共线的坐标运算公式,可得,再与正余弦定理联立,即可求解.‎ 试题解析:解:(Ⅰ) ‎ ‎3分 ‎∴的最小值为,最小正周期为. 5分 ‎(Ⅱ)∵, 即 ‎∵, ,∴,∴. 7分 ‎∵共线,∴.‎ 由正弦定理, 得① 9分 ‎∵,由余弦定理,得, ② 10分 解方程组①②,得. 12分.‎ 考点:1.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解三角形;3.正余弦定理.‎ ‎21.如图,已知三棱锥中, 为中点, 为中点,且为正三角形.‎ ‎(I)求证: 平面;‎ ‎(II)求证:平面平面;‎ ‎(III)若,求三棱锥的体积.‎ ‎【答案】(Ⅰ) 见解析(Ⅱ) 见解析(Ⅲ) ‎ ‎【解析】试题分析; (I)要证面,只需证明MD∥AP(因为AP⊂面APC)即可. (II)在平面ABC内直线AP⊥BC,BC⊥AC,即可证明BC⊥面APC,从而证得平面ABC⊥平面APC; (III)因为BC=4,AB=20,求出三棱锥的高,即可求三棱锥D-BCM的体积.‎ 试题解析:‎ ‎(I)∵为中点, 为中点, ,‎ 又面 面 ‎(II)∵为正三角形,且为中点, .‎ 又由(I)∴知, .‎ 又已知 ∴面,∴又∵‎ 面,∴面面,‎ ‎(III)∵‎ 又 ‎∴.‎ 又.‎ ‎∴‎ ‎22.某科研机构研发了某种高新科技产品,现已进入实验阶段.已知实验的启动资金为10万元,从实验的第一天起连续实验,第天的实验需投入实验费用为元,实验30天共投入实验费用17700元.‎ ‎(1)求的值及平均每天耗资最少时实验的天数;‎ ‎(2)现有某知名企业对该项实验进行赞助,实验天共赞助元.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至少需进行50天实验,若要求在平均每天实际耗资最小时结束实验,求的取值范围.(实际耗资=启动资金+试验费用-赞助费)‎ ‎【答案】(1),;(2).‎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开始后,每天的试验费用构成公差为,首项为的等差数列,通过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计算出这天所投入的试验费用,然后便可求出的值,再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出天内总计的试验费用,然后再求出每天的平均试验费用,利用基本不等式便可求出平均每天耗资最少时试验的天数;(2)先求出实际耗资的连续函数,,讨论和的大小关系即可解得的取值范围为.‎ 试题解析:(1)依题意得,试验开始后,每天的试验费用构成等差数列,公差为,首项为,‎ ‎∴试验30天共花费试验费用为,‎ 解得,.............................2分 设试验天,平均每天耗资为元,则 ‎..................4分 ‎,‎ 当且仅当,即时取等号,‎ 综上得,,试验天数为100天..................................6分 ‎(2)设平均每天实际耗资为元,则 ‎...........8分 当,即时,‎ ‎,因为,‎ 所以,,.......................10分 当,即时,当时,取最小值,‎ 且,‎ 综上得,的取值范围为....................12分 考点:函数的实际应用;均值不等式.‎ ‎【方法点晴】解决函数模型应用的解答题,还有以下几点容易造成失分:①读不懂实际背景,不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②对涉及的相关公式,记忆错误.③在求解的过程中计算错误.另外需要熟练掌握求解方程、不等式、函数最值的方法,才能快速正确地求解.形如形式的问题突破口在利用均值不等式找到等号成立的条件,进而和定义域比较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