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4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年高考语文(4月17日-4月23日)
www.ks5u.com 2017年4月17日 中国小说(五)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会 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大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是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同这些军人冒险做生意。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人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谈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1.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 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争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解析】解答原因分析题,首先要认真审题,从题干中审出答题的模式以及寻找答案的区域。比如本题,“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应先到第④段找到“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这一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原因。寻找原因的时候,尽量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进行。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解析】本题表面上考查理解语句的含意,实际上考查赏析作品的人物形象。首先找到画线句,分析句子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此处体现出的精神状态。第一处,可以联系前面的“他得意”和后面的“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来分析;第二处,可以联系前面会明的表现分析。 3.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这个细节贯穿全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情节安排的作用。解答时,首先审读题干,题干中说到“多处”,这是暗示了“插军旗”在情节上的一个作用——贯串全文的线索;然后再分析这一细节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即可。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主要有:情节结构上、人物形象上、主题表达上。 4.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先找到结尾“微笑的意义”这一内容,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探究其意蕴。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多角度。该短语出自文章最后,故应结合最后几段的语境分析理解“微笑的意义”,可以联系“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这些句子分析。 名师点睛 探究作品的意蕴比探究作品主旨的要求更高,它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如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发掘其性格所体现的社会意义;在准确把握事件性质的基础上,发掘事件的社会根源及意义;在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发掘其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深层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②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③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 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④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⑤海爷却说,不可。 ⑥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⑦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⑧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⑨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⑩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⑪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⑫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⑬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⑭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 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⑮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⑯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⑰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⑱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起初,每至清明,贺家的子孙三三两两前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这说明贺家人的祭祖观念随着家境的变化而变淡。 C.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海爷,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2.小说第③段写贺府后院的环境有何作用? 3.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以“走正门”为题有什么好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理解。 1.BE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A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的介绍;C项,“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无中生有,主要反映出了海爷的家人 见识少,怕见京官;D项,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2.(1)照应小说第①段中对贺家“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的概括描写;(2)为下文写贺家后人衣锦还乡做铺垫;(3)对整个故事的展开起到线索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题干要求和文章具体内容可知,第③段的环境描写在小说整体结构方面作用显著。小说开头写贺家“门阔院深”,有“贺半街”之称,这里对其进行具体描绘,起到了照应上文的作用;再从贺家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来看,其中必有缘由,该缘由在后文做了揭示,因而这段描写对下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另外,从内容上看,小说内容主要是围绕与“祠堂”相关的事件展开的,所以“祠堂”也是小说的一条线索。 3.(1)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2)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而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3)富有心计,做事果断。由贺家的一对母子来祠堂祭祖的情景,察觉这对 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一要看人物在作品中做了哪些事情、说了哪些话;二要看作者是如何对其外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刻画的。本文中的海爷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其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如海爷从一个小油贩子挣得“银子用斗量”的家产,买下贺府豪宅,表明其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看到贺家不肖子孙卖狗,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讲述贺家母子的故事后听到小儿媳的回答,长叹一声,表明其居安思危,有长远打算。当看到贺家一对母子祭祖的表现后,决定不拆迁贺家祠堂并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表明他富有心计,做事果断。 4.示例 (1)①贺家年轻母子“走正门”进贺家祠堂祭祖,与贺家其他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②“走正门”的孩子到祠堂祭祖总是“大大方方”“端端正正”“抬头挺胸”“有礼有节”,最终高官得坐,衣锦还乡,从而彰显了小说主题。(2)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之中,做人处事都应该坚持“走正门”,唯有如此才能立身处世。小说以此为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本文标题虽为“走正门”,但到文章的最后才出现, 这恰恰是小说构思的巧妙之处。年轻母子不像贺家其他子孙一样因家境败落就自惭形秽,不愿见人,他们进贺家老宅“走正门”,而正是这样的行为使得孩子出人头地。据此分析,小说标题的妙处和启迪作用就不难得出了。 学霸之路,始于足下! 2017年4月18日 中国小说(六)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部分参考4月17日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钥匙 芦芙荭 顺子站在回村的路口。现在是秋天,风舔光了树上的叶子。他看见自己家的房子闪烁在那片树林里,心里有些紧张又有些害怕。 三年了。他离开村子都三年了。 顺子自出生起至上高中,就没离开过这个村子。村子里的人都是靠种地为生的,每天早上,屋外树上的鸟儿一开始喳喳,他们就起了床,孩子们背了书包去上学,大人们便扛了锄头下地去干活。一把锁锁了门,一把钥匙就丢在门槛下,全村人都可合法地使用,家家户户都这样。 在村里,谁都知道谁家的钥匙放在什么地方。有时,老张在地里干活,种子用完了,要回家去取种子,老李便从地里冒出头对他喊:“老张呀,顺道上我家取壶水给我捎来吧。”老张就会走到老李家门前,从老李家门槛下取出钥匙开了门,拿了水壶。那样子就好像进自家的门一样。因此,有了门槛下那把合法的钥匙,锁在村子里就成了风景的一个亮点,有了另一种耀眼的意义。 顺子家的钥匙也是放在门槛下的。顺子的父亲几年前就逝世了。尽管那时顺子已远离村子上了高中,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但顺子的母亲还是习惯将钥匙放在门槛下。顺子明白,母亲是怕自己在地里忙了,他回来进不了门。 可是,就在三年前,顺子的母亲突然就病倒了,村子里的人帮忙将顺子的母亲送到了县医院。当医生告知顺子他母亲的病情时,顺子呆住了。要治好母亲的病,需要一大笔钱。 顺子和母亲相依为命,哪来这么多钱呀? 顺子整整想了几天,救母心切,他决定铤而走险。 顺子有个同学曾带顺子去过他家,同学的父亲是一家企业的老板,很有钱,他家的保姆就是顺子同村的人,就在前两天,他的同学告诉他,他们一家要去国外旅游。 那天晚上,顺子等护士查过房,母亲也睡下后,便一个人悄悄出了门。 他在同学家那扇门前定定地站了好长时间,本能地将手伸向门槛下,门槛下没有钥匙,他便顺手按下了门铃。这时要是屋里有人,他就会放弃那个念头。 可他等了好长时间,屋里却没有动静。 在确定屋里没有人后,顺子从身上掏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工具。 一切都是那样顺利。顺子将钱全都拿了出来,又放了一些回去,想了想,又放了一些回去。他将手里的钱掂了掂,确定这些钱足够给母亲治病了,才将钱揣进包里。欲出门,看见柜子上有纸笔,抖动着手,又不知怎的,他写了四个字:窃钱救母。他想,同学认得他的笔迹,便没有留名。 两天,仅仅两天,警察就将顺子从医院里带走了。 顺子被定为盗窃罪,判了三年半…… 现在顺子借着黄昏的掩护,悄悄地走到自家的门前。 门锁着,那锁看起来冷冰冰的。 顺子习惯性地弯下身子,将手伸进门槛下面。竟然摸到了钥匙,还是那把,三年呀,难道这把钥匙一直在门槛下躺了三年? 顺子进了门,又拿出那把锁,把手从门缝伸出去,将门锁上,顺手将钥匙放在了门槛下。这样,从他门前经过的人,就不会发现他回来了。他这次回来,只是想偷偷地看一眼这个家,看一眼他的母亲。他是没脸再在这里待下去的。 屋子里的一切都和三年前一样,不一样的是,三年前,每次回到家里,母亲就会忙前忙后,而现在,母亲却一动不动地待在墙上的黑边相框里…… 那天晚上,是顺子这三年来睡的第一个好觉。直到第二天快中午时,他才被开锁的声音弄醒。顺子从卧房走出来时,见一个女人推开他家的门,走了进来。 女人看见顺子,吃了一惊。接着,她的表情由吃惊变为惊喜。“顺子,你回来了?” 这女人是同学家的保姆,她怎么进到家里来了? 顺子的疑惑写在了脸上。那保姆便说:“顺子,回来了好呀,村里人都说你是个孝子。村主任便安排人每隔一段时间,就来你家帮着打扫打扫,他想让你回来时,家里是干干净净的。这不,今天轮到我了。” 保姆说完,就开始扫地抹桌子,并不无内疚地对顺子说:“你的同学……从国外来电话说我不该报你的案……说你留了字,三年后你就会赚到钱还他,我弄得你三年无法赚钱……” 顺子在抹泪,那泪越抹越多,他不知道当时是保姆报的案,他说:“不,你做得对,我做错了,我没用合法的钥匙开门……我用犯法的手段也没有救活母亲……” 保姆说:“不要哭。” 顺子抹干眼泪继续说:“但是,这三年我也赚了,赚到了比钱还贵重的东西,我懂了:人人心里都要有一把守法的锁,守法和生命一样重要……” 这时已近中午,顺子看见村子里的人开始陆续从地里回来,他们走到门前,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合法的钥匙,每道门上都有一把锁。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顺子因偷盗被判刑,三年过后他回到村子,虽然看见自家房屋时有些慌张,但走到自家门前时仍非常自信能摸到钥匙。 B.顺子因同学家保姆的举报被判了三年半的刑,保姆认为自己不该报案,一直内疚不已,因此主动到顺子家打扫卫生弥补过失。 C.小说采用插叙的手法,插叙了顺子因偷钱为母亲治病而被判刑的事件,巧妙地促成了情节的逆转,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颇具匠心。 D.小说的侧面描写非常成功,顺子的同学就是借助保姆的话出场的,他认为顺子根本不是偷盗,会赚来钱还给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 E.发生在顺子与众村民之间的故事,说明不仅每户人家的门槛下有一把合法的钥匙,每个人的心灵上也应该有一把合法的钥匙。 2.小说在刻画顺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描写顺子看到的画面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顺子刚回到家时感到“他是没脸再在这里待下去的”,你认为最后他是否会在村子里待下去呢?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CE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内容和主要表现手法、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寻找相关信息,将选项与原文信息对照比较,判断选项说法正误。A项,“仍非常自信能摸到钥匙”不符合文意,原文是“竟然摸到了钥匙……躺了三年?”,由“竟然”“难道”等词可知,顺子并不确定门槛下是否有钥匙。B项,“保姆认为自己不该报案”不合事实,原文是“你的同学……从国外来电话说我不该报你的案”;“主动到顺子家打扫卫生弥补过失”不符合文意,由原文可知,到顺子家打扫卫生是村主任的安排。D项,“顺子的同学就是借助保姆的话出场的”不符合文意,小说中同学出场在前,保姆出场在后;“他认为顺子根本不是偷盗”曲解文意,同学并非认为顺子根本不是偷盗,而是善意宽容。 2. (1)孝顺善良。为救母亲铤而走险,虽行为不当,但体现其孝顺;偷同学家的钱,不多拿,留字条,体现其善良。(2)糊涂懦弱。无钱救母就偷同学家的钱,做事糊涂;出狱后打算看一看老家和母亲就离开,不敢面对现实,体现其懦弱。(3)勇于改错。纵然同学原谅了自己,顺子认为自己用犯法的手段救母是错误的,认为三年监狱生活使自己收获了守法这一比钱还贵重的东西,体现其知错能改。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关涉主要人物形象塑造,考生需要通读全文,找出顺子做了哪些事情,分析顺子的言行特点,概括顺子的性格特征。如顺子为救母而偷钱体现了他的孝顺,但这种行为表明了他的糊涂;拿钱后两次放回一些、走时留字等情节体现了他的善良;回家时的心理活动“心里有些紧张又有些害怕”“他这次回来,只是想偷偷地看一眼这个家,看一眼他的母亲。他是没脸再在这里待下去的”体现了他不敢面对现实、懦弱的性格;与保姆的对话体现了他勇于承认错误、知错能改的性格特点。组织答案时最好用四字短语概括并用文中的具体事例证明,至少列出三点。 3.(1)呼应标题。本文的标题是“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钥匙”,村里人回家从门槛下取钥匙的画面呼应标题。(2)印证主题。印证人人心里都要有一把守法的锁,要用合法的钥匙开门的主题。(3)首尾照应。和文章开头部分的第三、四段照应,反映顺子生活的村庄民风淳朴依旧,一片和谐。(4)以景结情,丰富了人物形象。以和谐的画面反映了顺子的心理变化,丰富了顺子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画面是什么,其次考虑画面与标题、开头、主题、情节等有何关联。小说结尾顺子看到的是村里人回家从门槛下取钥匙的画面, 而文章开头、中间部分都有对这一画面的描述,可见有照应前文的作用;本文的标题是“每个门槛下面都有一把钥匙”,画面照应了标题;本文的主题是人人心里都要有一把守法的锁,要用合法的钥匙开门,画面揭示了主题;这一画面在文中多次出现,每一次顺子的心情都不一样,暗示了情节发展,反映了顺子生活的村庄民风淳朴依旧,也反映了顺子的心理变化。 4.示例一 顺子会在村子里待下去。(1)记忆美好。顺子和父母在这个村子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记忆美好,值得留恋。(2)顾虑消除。顺子不愿在村子里待下去是害怕村民瞧不起自己做过盗窃犯,而包括当事人在内的村民都原谅了他。(3)被人们的行为感动。村主任派人隔段时间打扫一下顺子家,让顺子心存感激。(4)乡情依旧。村民家依然门上有锁,门槛下有钥匙,淳朴依旧,亲切依旧。 示例二 顺子不会在村子里待下去。(1)自卑心理。顺子毕竟曾经是个盗窃犯,从监狱里出来,自觉和村里的守法村民不是一路人。(2)心愿已了。顺子这次回来,只是想偷偷地看一眼这个家,看一眼他的母亲,老屋已进,相框中的母亲已见,心愿已了。(3)内心愧疚。用犯法的手段没有救活母亲,留下来会不断触及内心的伤痛。(4)已无亲人牵挂。顺子的父亲早早去世,顺子和母亲相依为命,而母亲也已经去世,他无所牵挂。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考题,最好秉持一种观点,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根据文章内容,如果认为顺子会在村子里待下去,可从以下方面分析:顺子从小在村子里长大,对村子有深厚的感情;村民都已原谅他;他被村民定期打扫自己的家的行为感动;淳朴的乡情依旧等。如果认为顺子不会在村子里待下去,可从以下方面分析:顺子曾经是盗窃犯,面对村民会有自卑心理;已完成了回家看看的心愿;自己犯法也未能救回母亲;父母皆已不在,村子里再无牵挂等。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2017年4月19日 中国小说(七)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部分参考4月17日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梨花箱 李德霞 奶奶上山挖野菜,回来时滚了坡,两条腿就不能动了。 父亲把奶奶背到金先生家,金先生看过后说:人上了岁数不经摔,回家慢慢调养吧。调养得好,兴许能送个屎尿。 奶奶的腿,被金先生判了死刑。 父亲又把奶奶背回家。奶奶原来住西屋,父亲的腿还没迈上台阶,背上的奶奶就喊:雷劈的,西屋照不了多少日头,你想让我早点死啊!我住北屋! 父亲看看母亲,母亲说:就依娘。 北屋是倒炕,离窗户远。奶奶说:给我弄张床,我睡窗口那边。父亲和母亲吭哧吭哧从下房挪来那张老式木头床,摆在窗口前,铺好被褥,扶奶奶躺下去。奶奶很满足,很惬意的样子。奶奶似乎把支使父亲做这做那当成了乐趣,刚躺一会儿,奶奶又说:去,把我西屋那边的梨花箱搬过来。 梨花箱是奶奶的陪嫁品,梨木做的,上面画着一朵朵梨花,煞是好看。梨花箱里没啥值钱的东西,全是奶奶打了补丁、磨成毛边的旧衣裳。破归破,旧归旧,可一件件洗得干净,叠得整齐。父亲搬来梨花箱,放到奶奶够得着的地方。奶奶闭上眼安静地睡了。 吃饭了,父亲端来玉米糁子糊糊。奶奶爱吃煮烂了的土豆块,父亲就多捞几块沉在碗底。奶奶一看父亲手里的稀饭,脸一板叫:雷劈的,你要饿死我吗?我不喝稀的,吃稠的,我要吃玉米饽饽! 父亲不敢还嘴,陪着笑端走稀饭。回到西屋,父亲一脸疑惑地对母亲说:咱娘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咋就不讲理了? 母亲边做玉米饽饽边说:昨天咱娘还活蹦乱跳的,一下子不能动了,换你,心里能好受?她不拿捏你拿捏谁? 母亲做好了玉米饽饽,父亲趁热给奶奶端过去。父亲搁下碗,扶奶奶起来,拉条板凳坐在奶奶床边。父亲想和奶奶好好说会儿话。 奶奶并不领情,瞪一眼父亲,凶巴巴地嚷:我吃饭,你看着,你让我怎么往下咽?几年的私塾白念啦? 父亲灰了脸,急急地走开。从此,父亲再给奶奶送玉米饽饽,搁下碗就走,他怕惹奶奶不高兴。 转眼,几天过去。父亲发现了新问题,回来对母亲说:咱娘一顿两个玉米饽饽,一天吃两顿,咋越吃越没精神头了? 母亲说:你快去请金先生来,可别憋出别的病来。 金先生来了,进去得快,出来得也快。金先生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眼神怪怪的。金先生说:老人是不能干活了,可不能亏了老人的肚子啊。 父亲一把掀开锅盖,锅里是照见人影的玉米稀饭。父亲涨红了脸说:我娘不喝稀的,吃稠的,我们匀出玉米面给她做饽饽,一天两顿饭,一顿两个饽饽,够壮劳力的伙食了,咋就亏了肚子? 那就好,那就好。算我没说。金先生讪笑着,走出门去。 父亲瞅着金先生远去的背影,啐口唾沫说:呸,医术不行,毛病不少。母亲说:要不,你后天跟队长请个假,送咱娘去镇里看看,千万别耽搁了。 第七天一早,父亲借来毛驴车,拴在大门口。母亲刚好蒸出了玉米饽饽,父亲端着热气腾腾的饽饽走进北屋,进门就说:娘,吃饭了,吃完饭我带你去镇里瞧瞧。 没人应。 父亲往里一看,手一抖,碗啪地碎在地上,两个玉米饽饽滚到了地上。 奶奶死了。 村里人都说,奶奶活着刚强,死也刚强,硬是没拖累父亲母亲几天。 出丧回来,父亲和母亲收拾北屋。挪开奶奶睡过的那张木头床,父亲一眼看见藏在床头下的梨花箱。父亲很懊悔,懊悔没把梨花箱随奶奶葬进坟里。 梨花箱打开,父亲和母亲惊呆了。里面没一件奶奶的旧衣裳,全是掰开晒干的玉米饽饽! 母亲含泪把饽饽拼了又拼,数了又数,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正好二十四个。母亲低声啜泣:咱娘她是饿死的呀! 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梨花箱是文章的线索,同时也是文章的情感脉络。文中对梨花箱的描写突出了梨花箱的珍贵和美丽,为下文奶奶把梨花箱拿进北屋做铺垫。 B.父亲把奶奶背回家,奶奶要求住北屋,奶奶住所的变化以及她的不寻常的举动设下了悬念,也为最后的结局提供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 C.奶奶喜欢支使父亲,躺下来不久,就让父亲去搬梨花箱。梨花箱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奶奶看得很重。 D.这篇小说描写了奶奶摔伤腿后把自己饿死的故事,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2.结合原文,简单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3.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内容,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也是文章的情感脉络”说法错误。C项,“奶奶喜欢支使父亲”理解稍微有偏差,奶奶喜欢支使父亲,只是想在父亲不在身边的时候晒玉米饽饽。D项,“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说法错误。 2.示例一 ①奶奶上山挖野菜摔残了腿;②奶奶要吃玉米饽饽;③奶奶把玉米饽饽藏在梨花箱子里;④奶奶饿死在家里。(事情发展脉络) 示例二 ①奶奶想挖点野菜吃;②奶奶摔伤腿后怕给家人添麻烦;③奶奶想把玉米饽饽留给家人吃;④奶奶没有遗憾地死去。(感情发展脉络)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从事情发展的脉络及感情发展的脉络两个角度作答,从事情发展脉络的角度来看,可以根据事件的先后顺序进行概括,如奶奶上山摔了腿,回家要吃玉米饽饽,但是她把玉米饽饽藏在箱子里,最后被饿死。从感情发展脉络的角度来看,可以根据奶奶的内心想法分析,先是奶奶上山想挖野菜,摔跤后,怕给家人添麻烦,最后把玉米饽饽留给家人,自己死去。 3.角度一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父亲泪雨滂沱,使读者对勤劳、刚强的奶奶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奶奶还有慈爱、善良的性格特点。 角度二 使情节更为曲折。奶奶上山挖野菜摔残了腿,要吃好吃的东西,把粮食藏在梨花箱子里,饿死在家里,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父亲在发现真相后泪雨滂沱,长跪不起,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 使主题更加丰富。为了不连累儿女,把粮食藏在梨花箱子里,饿死在家里,体现了奶奶善良的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父亲泪雨滂沱,长跪不起,表现对奶奶深沉的爱,反映出现实的残酷性,小人物在现实面前的无奈。 角度四 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父亲抱着梨花箱子痛哭的场景,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结尾“父亲抱着梨花箱,泪雨滂沱,长跪不起”是令人伤感的,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设置、表现主题、小说环境展现等角度分析,答出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使情节曲折、丰富了主题、展现典型环境等内容,分条作答,意思对即可。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2017年4月20日 外国小说(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一、【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战 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DC(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解答本题,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三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等。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B项,不委婉。E项,“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有误。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解答本题,可以依据“我”的感受和她的表现来概括其性格特点。其中有“我”的感受,“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也有对她的描述,“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 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物象以及情节安排的作用。解答本题,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本身的特色的角度思考作答。因为是电话交流,故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居多,这样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透露出人物的心声;两人因电话而结缘,更有戏剧性。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示例一 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示例二 不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先表明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题干的表述中已经给出了暗示,“小故事”“战争”“大题目”,这是对比的写法,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名师点睛 考生解答此类题时,常出现的问题是观点不明确,条理不清晰,理由不充分。要想突破这些问题,要注意以下四点: 1.有“题干意识”。认真分析题干中的限定性词语或提示性词语,它们常常是解题的钥匙。如上题题干中的“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即提示考生这里有两种观点,考生可任选其一作答。 2.立足文本。任何一个探究题都源于文本,文本是探究的逻辑起点。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紧扣文本进行分析。 3.对问题做多层次思考。从文本的结构安排、艺术手法、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角度找论据。 4.有理有据,层次分明。按“观点+理由①+理由②+理由③……” 的形式组织答案。特别要注意的是,面对同一个论据,在语言表达上要侧重于自己的观点,否则无法做到自圆其说。 二、【2014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安娜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 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 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1.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 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的能力。由第①段内容可以看出,她期待着渥伦斯基的回信;第②段中“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一句,说明她先已绝望;第③段是写渥伦斯基回信的内容;第④段中“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说明她对两人的情感彻底绝望;第⑤段中“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一句,说明她已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的绝望。 2.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把握的能力。在本段中,作者描写了年轻人、站长、卖汽水的男孩、几个太太和孩子等的表现,根据当时安娜的处境和心理来看,这里有客观描写,更有安娜的主观感受。再根据“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及“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等可知,此时的她已有些恍惚,所以对别人的表现非常敏感甚至有些神经质。而这些人物的表现正突出了她的这些心理状〖JP〗态。 3.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探究的能力。根据文段中“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上帝,饶恕我的一切!”等可知她的恐惧、迷惑、悔恨等。由此可知,她并不是真的想死。小说这样写更能突出悲剧的意味。 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并探究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就是此处“蜡烛”的比喻。由“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可知,这是安娜死前意识变化的过程。再由“她曾借着它的烛光……”可知,这里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作者用此句对安娜的死作了总结。 名师点睛 1.如果是比喻句,要通过分析喻体的特点来阐述本体,同时说明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如果是比较深奥、抽象的句子,要通过分析句子的前后文比较具体的内容,尤其注意“即”“或者说”“也就是”这类表同义的标志性词语,进而采用简练、直接的语言进行诠释,同时说明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如果是生动形象的描写性句子,要通过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或蕴含的感情,或言外之意,或所表现的人物心理,等等。 4.如果是表面上自相矛盾的句子,就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句子其实不矛盾,同时说明该句的言外之意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为了一张五克朗钞票 【挪威】约·鲁德 清晨时分,他踏上一家食品商店的台阶,喘着粗气,小心地坐在最上一级台阶上。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又推了推商店的门,可是门锁着。他很饿,一直在想,这里说不定侥幸会有点儿隔夜的鱼丸或者别的残羹剩饭吧。他把蜷起的双腿贴住胸膛,脑袋几乎夹在双膝中间。就这样痴呆呆地望着街上的积雪,耐心地等待着。 忽然他瞅见一张被污泥和脏水弄得潮腻发亮的蓝纸片,它好像是一朵迎春花。他猛然竖直了身体,浑身的血液陡然像潮水一样涌起来,他一个箭步蹿下台阶,捡起那朵在严寒之中一枝独秀的花。他拿着纸的手在簌簌发抖,手指冻得似乎被那蓝色所染透,他怔呆呆地凝视着,眼睛里闪出欣喜若狂的光芒。 这是一张五克朗的钞票。 他用手把它轻轻揉平,又抻了一抻。他马上感到上帝的目光盯住了他,于是慌忙把礼物放在兜里,但是不敢把手抽出来。那只手就一直插在兜里,手指紧攥着钞票,他像一个小偷一样从那条静寂的街上逃了出来。他那张好久没有刮过胡须的脸颊上泛出狂热的红晕,眼睛炯炯发亮。 这张钞票对于他来说是一大笔财富。这使他觉得脑袋里一阵眩晕,肚子里咕噜咕噜,有巨大的空间可以容纳非常多的热气腾腾的饭食,这种空荡荡的感觉突然从胃的深处一直上升到灵魂。 他走过了十几条大街小巷,沾沾自喜地把这种难忍的欲念当作享受。他一次又一次地来到卖食品的商店,可是走过大门却并不进去。他在卖咖啡的门口停住脚步,眼前金星直冒,一再责问自己为什么不进去饱一饱饥肠呢?每次他都想不愿再过手上没有这笔钱的生活,他想将这区区五克朗利上加利。 他抵挡住了一切食物香味的诱惑,头脑里充满了雄心勃勃的宏图大略。他终于找到一家他曾听别人说过的批发商店,一个目光灼灼的戴眼镜的老人站在柜台后面,怀疑地、很不友善地打量他。他已经计划周全,似乎除了这个想法之外再也找不出更完善的生财之道了。他打算用三克朗买进鞋带,再花一克朗吃饭,最后一克朗备而不用。 他微笑了,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似乎要马到成功了。 老人从暗影处抓出一卷棕色和黑色混在一起的鞋带,用手掂了掂分量,那只手又青又紫。他不客气地噘起潮湿的下唇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老人看到了那张五克朗的钞票,把它展平,挥舞着它放在冻成青紫色的鼻子前嗅嗅。他的两颊升起了一阵不好意思的红晕。他收进噘起的下唇:“如果五克朗都买,每一副鞋带就便宜一些,按批发价。少于五克朗的货我是不卖的。” 他回答说:“我只要三克朗。” 现在他后悔事先没有吃饭或把钞票兑换开来。 “如果你买五克朗,你可以有百分之百的赚头。” 他又盘算起来,觉得饥饿还可以再忍一忍,于是他接过那五克朗钞票换来的鞋带,挣他的百分之百的赚头去了。 他唱了一首没有字眼的歌,他把这首老歌改成了一首歌唱卖鞋带小贩的新歌。 他踏进一排办公室。冷汗从他额头上冒出来,头脑反而清醒了一些,不过拿着鞋带的手却在发抖。他在心里默默念着上帝,向第一个顾客鞠了一躬,可顾客不要。于是他继续向前走。又有几个人不买。人家的态度倒不都是生硬的,他也不敢硬要人买,哪怕是那些看起来最弱的顾客。 一个主任模样的人说道:“鞋带?我已经收集了满满一抽屉,足足可以用鞋带来上吊了。真是活见鬼,你留着自己上吊用吧!” 他向一百多人销售鞋带,他们都在慢慢地宰割他,一个个朝他的心坎上扎进冷酷的一刀。 天渐渐黑下来,他仍在街上奔走,不断朝过路人凑上去销售,他们根本不理他,好像他是看不见的或根本不存在一样。他们不明白这捆鞋带对他来说有多沉,不明白鞋带的重量可以把他压扁,会把他挤得和路灯、电线杆融成一体。 在公园深处,他瘫倒在潮湿的泥地上,数了数自己那捆原封不动的鞋带。他就把这些黑色的、棕色的鞋带结成一条绳索,然后把这绳索悬到大树底下的丫杈上,并照别人所说的那样做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篇小说主要围绕“一张五克朗的钞票”这条线索来组织材料,这张“五克朗的钞票”贯串了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小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B.小说多次对这张“五克朗的钞票”进行细致描绘,既突出了这张钞票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直接表明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C.“他”有了钞票,也感到饥饿,但多次走过卖食品的商店时都没进去,还把这种难忍的欲念当作沾沾自喜的享受,这反衬出“他”是一个坚忍、有毅力的人。 D.小说中写了“他”推销鞋带时的场景,虽然“他”有礼貌地鞠躬,向一百多人销售,可是都未成功,原因是“他”没力气吆喝叫卖。 E.饥肠辘辘的“他”原本想依靠捡到的一张钞票发些小财,但最终却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他”的遭遇令人同情,读来使人心情沉重。 2.小说是如何刻画“他”在捡到钞票的前后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3.“批发鞋带的老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对于捡到的五克朗钞票,“他”是怎样处理的?这种做法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 1.AE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情节安排和理解文章内容。B项,“直接表明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属牵强附会。C项,“反衬出‘他’是一个坚忍、有毅力的人”错,这里主要体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给予“他”的力量。D项,“原因是‘他’没力气吆喝叫卖”错,他没有售卖成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捡钞票之前:饥饿难忍,总渴望得到别人的施舍。捡钞票之后:欣喜若狂,即使饥饿也不买食物吃,想通过这张钞票改变自身的命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解题时要先找到小说中叙述捡钞票的区间,第二段的第二句话交代了他捡钞票的内容,因此其上下文即要寻找的区间;然后找到符合题干要求的关键词句,如“他很饿”“眼睛里闪出欣喜若狂的光芒”等,并对其进行概括;最后分析运用了哪种手法。 3.(1)用老人的奸诈反衬出“他”的老实,为后面“他”卖不出鞋带做了铺垫。(2)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他”没有卖出鞋带,用鞋带上吊自杀等。(3)批判了社会中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的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情节的设置。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老人的出现是为“他”服务的。将老人的奸诈和“他”的老实放在一起,可知老人起反衬作用;老人批发给“他”鞋带,而“他”没有卖出鞋带,最终用鞋带自杀,因此老人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小说的主题来看,“老人”没有帮助“他”,而是压榨“他”,因此老人的出现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 4.(1)想利用五克朗钞票发财,改变命运。“他”本想用三克朗买进鞋带后售卖,花一克朗吃饭,最后一克朗备用;后来在老人的怂恿之下全部买了鞋带,却没有卖掉一根。 (2)示例一 同意。一个人,通过正当手段获取财富无可厚非,何况“他”是一个相当贫穷的人;况且“他”本钱少,没有更好的投资方式,而且老人又提出了只卖不少于五克朗的货的苛刻条件,无奈之下,他只能通过卖掉鞋带来解决自己的饥饿问题,因此可以理解。只不过“他”没有想到社会竟是如此险恶,老人的行为竟是如此卑鄙,从而无法实现自己挣钱的愿望。 示例二 不同意。“他”强忍饥饿,投资鞋带生意,这是典型的没有解决眼前的困难就想解决长远困难的做法,是错误的。试想,眼前难关若不能渡过,又如何会有未来?另外,“他”过于贪婪,“想将这区区五克朗利上加利”,要明白,人不能有贪婪之心,否则必将遭到惩罚。 “他”不懂得如何投资,只想一本万利,再加上不懂得社会的险恶,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解析】本题包括两问,第一问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第二问考查探究中的个性化解读。解答第一问要找到“他”想利用钞票获得更大利益的相关内容,然后加以概括即可。解答第二问要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要分析有据,言之有理。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2017年4月21日 外国小说(二)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部分参考4月20日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魅 力 【苏】阿尔卡基•布霍夫 今天是第一次带卡佳上剧院。 打从早上起,她便在屋子里踱来踱去,头上别了个天蓝色的大花结,神情是那样的庄重、严肃,父亲忍不住想在她那散发着香味和孩子气息的细脖颈上吻上一吻。 “我们走吧。”好不容易等到晚上六点钟开灯的时候,她说,“要不,别人都坐上了位子,我们就找不到地方坐了。” “剧院位子都是编号的。”父亲微微笑了笑说。 “是对号入座?” “是的。” “那别人也快坐好了。” 她的眼神是那样的焦急,父亲不得不在开演前一个小时便带她出发了。 父女俩第一个走进了剧场大厅。枝形吊灯、镶着红丝绒的包厢座位、若明若暗地闪动着光泽的大幕,使她那颗隐藏在咖啡色外衣下的幼小心脏似乎一下子停止了跳动。 “我们有票吗?”她怯生生地问。 “有的,”父亲说,“就在这儿,第一排。” “有座号吗?” “有座号。” “那我们坐下吧。要不,你又会像上次在公园里那样把我丢掉的。你准会。” 直到戏开演前的一刹那,卡佳还不相信幕布真的会启开来。她觉得,现在所看见的一切足够她记住一辈子啦。 可是灯光熄灭了,周围的人立刻安静下来,没有人再把戏单弄得哗哗响,也没有人再咳嗽。幕,启开了。 “你知道今天演什么?”父亲轻声问。 “别出声。”卡佳答道,比父亲的声音还要轻,“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我读过这本书。讲的是买卖一个黑奴的故事。一个老黑奴。” 从舞台上飘来一股潮味和寒气。演员们开始用一种木呆的声音读着早已腻烦的道白。卡佳抓住座椅的扶手,沉重地喘息着。 “喜欢吗?”父亲慈祥地问。 卡佳没有吱声。值得回答这样一个多余的问题吗? 第一次幕间休息时她蜷缩在那张大椅子上,不住地轻声抽泣。 “卡佳,我的小女儿,你怎么啦?”父亲关切地问,“你干嘛哭,傻孩子?” “他们马上要卖他了。”卡佳噙着眼泪说。 “要卖谁了?” “汤姆叔叔。卖100块钱。我知道,我读过。” “别哭,卡佳。人家都在看你。这是演戏,演员们演的。好了,我给你买一个蛋糕,好吗?” “奶油的?” “奶油的。” “算了,”她脸色忧郁地补充说,“我哭的时候不想吃。” 她愁眉苦脸地坐在那儿,一句话也没有说。 “这孩子有点毛病。”邻座一个秃顶的男人一边嚼着果汁块糖,一边不满地说。 “这孩子第一次上剧院。”父亲悄悄地赔不是说。 下一幕开始了。汤姆叔叔被拍卖。 “现在开始拍卖黑人汤姆。100块钱!谁愿意给个高价?” 忽然,像是一股细细的、如怨如诉的水流,从第一排冒出来一声铮铮作响的童音: “200块!” 拍卖人放下了小木槌,困惑地望了望提台词的人。站在左面最前头的一个不说话的配角笑得打了个嗝儿,躲到侧幕后去了。“汤姆叔叔”本人用双手蒙住了脸。 “卡佳,卡佳,”父亲吃惊地抓住她的手,“你怎么搞的,卡佳!” “200块,200块!”卡佳嚷道,“爸爸,不能把他卖掉!好爸爸!” 秃顶邻座把戏单往地下一扔,低声斥道: “我看这孩子是有毛病!” 后几排的观众开始探究地伸长了脖子。爸爸急忙抱起卡佳往出口走。她紧紧地搂住他的脖子,一张泪汪汪的脸贴在父亲的耳朵边。 “喏,这场戏看得好。”走进休息室时爸爸生气地说,他两颊通红,十分狼狈,“你这是怎么啦?” “汤姆叔叔真可怜。”卡佳轻声答道,“我不再这样做了。” 父亲瞥了一眼歪到一边的大花结和挂在眼角上的一行泪,叹了一口气。 “喝点水吧。你要愿意,我马上带你去看看他。想看汤姆叔叔吗?他正坐在自己的化妆室里,好好的,并没有被卖掉。想看吗?” “带我去吧。我想看。” 观众已经吵吵嚷嚷地从演出厅涌向走廊和休息室。大家都笑着在谈件什么事情,父亲慌忙把卡佳带到走廊尽头的一间屋子。 扎波里扬斯基已经用厚厚一层凡士林抹去了脸上的黑颜料。他的脸变得又胖又红,再加上扑粉,看起来活像一个小丑。 刚才扮演拍卖人的那位叔叔正忙乎着系领带。 “您好,扎波里扬斯基。”父亲说,“喏,瞧吧,卡佳,这不就是你的汤姆叔叔吗?好好瞧瞧吧!” 卡佳睁大眼睛朝演员的那张满是扑粉的脸望了望。 “不对。”她说。 “哦,”扎波里扬斯基呵呵大笑起来,“真的,我真的是……要不要我给你表演黄鼠打哨?” 不待她回答,他便打了一个长长的呼哨,可一点也不像黄鼠。 “喏,怎么样?”刚才的那位“拍卖人”问,“现在可以把他卖掉了吧?” 卡佳两眼的火光熄灭了,她既忧伤,又失望地说:“卖掉吧。”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善于运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在塑造卡佳这个人物时,运用了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使卡佳的形象跃然纸上。 B.小说侧重从细微处写人,从“轻声问”及“两颊通红”“抱起卡佳往出口走”等描写可以看出,父亲为自己的孩子的失常举动而难堪,他感到失望和丢脸。 C.小说以卡佳与秃顶男人在看戏时的不同表现为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情节跌宕起伏。 D.文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这里的环境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2.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至少举出两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3.卡佳起先要买下“汤姆叔叔”,最后为什么又答应“卖掉吧”?成人让卡佳从戏剧中走了出来,你觉得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他感到失望和丢脸”说法不当。此时父亲是为卡佳的表现打扰了其他观众而生气。C项,“以卡佳与秃顶男人在看戏时的不同表现为矛盾冲突”错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是卡佳的行为变化。D项,“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无中生有。 2.纵向的对比:如父亲的情绪变化,看戏前的微笑,看戏时的担忧,看戏后的生气;卡佳从急切等待到轻声抽泣、参与拍卖时忘我急迫,来到后台的失望、忧伤。横向的对比:卡佳的全心投入,秃顶男人的漫不经心,父亲的无所适从;演员的木呆腻烦与卡佳的沉重喘息,等等。作用:突出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孩子是可爱的,同时也是孤独的,孩子的世界是成人们无法理解的,孩子对真善美的感知和纯粹的精神世界,极大地讽刺了世俗的、自以为是的大人们。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对比手法的分析,一是要明确对象,二是要概括特征。前者要注意同一对象的前后表里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异,后者要注意概括用词的准确性。在小说中,从对象上看,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父亲、卡佳、秃顶男人、演员。同一对象前后表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父亲、卡佳身上。在分析不同对象的对比时,必须把握住将这些对象联系起来的同一条件。在本文中,“同一条件” 指的是戏剧演出。 3.原因:起先要买下是因为她知道汤姆的结局,她极富同情心,又是第一次看戏,太忘我。看到演员后,卡佳的心理由难过、担心到失望,又从戏剧中走了出来,于是说“卖掉吧”。 示例一 做法过于简单粗暴,让孩子忧伤失望。卡佳希望保护黑奴叔叔,孩子的童心是美好的,需要成人细心呵护;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渐进的,过于直白的教导会让孩子失去认识世界的兴趣。 示例二 成人的做法没有错。孩子的童心是美好的,但他们也需要适应现实世界,不可能一直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教孩子直面现实可以让他们在现实世界中少走弯路。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第二问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第一问,卡佳的态度变化的原因只有一个:见到了饰演汤姆叔叔的演员扎波里扬斯基。卡佳先是被剧情吸引,汤姆叔叔的悲惨命运引起了她极大的同情心,以致不能自拔,提出“买下汤姆叔叔”的要求。见到“活像一个小丑”的演员扎波里扬斯基时,卡佳极为失望,从剧情回到了现实当中。第二问,这是一个探究题,话题是保护童心与认识现实世界。儿童看待世界是单纯的,儿童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对他们来说,现实世界是残酷的。 从儿童教育上看,成人一方面要保护其童真,使其免受伤害,一方面要逐步引导儿童接受现实世界。答题时选择其中一点阐述即可。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2017年4月22日 周末培优综合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最好的顾客 【法】亨利·特罗亚 厄泰尔普夫妇的花圈铺子开了二十五年,生意也还不错。一天傍晚,快关店门的时候,突然进来一个陌生人。他很瘦,看上去有七十来岁,显得很忧郁,像个真正要买东西的顾客。厄泰尔普太太赶紧起身招呼他,他想买花圈,每一种都要一个,仅限于男性的。也就是说,一个亲爱的父亲,一个亲爱的兄长,一个亲爱的儿子,一个亲爱的外甥,一个亲爱的表兄,一个亲爱的岳父,一个亲爱的女婿,每一种都要一个。 厄泰尔普太太卖了这么多年的花圈,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交易,她感到有点不知所措,于是试探地问:“先生,难道您家所有的男人在一次事故中全部遇难了?”男人迟疑了一会儿,点点头。见此,厄泰尔普太太叹了一口气,赶紧帮他把花圈逐个装进汽车里。 晚上,厄泰尔普太太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丈夫维克多。维克多对此事表示怀疑,猜测这个人是不是想对他自己的家人行凶。鉴于事情的紧迫性,他们赶紧把这事告诉了他们的侄子西蒙。西蒙是个警察,听了他们的叙述,他沉思了一会儿说,这件事确实不同寻常,但是据他所知,那人的举动一点也不违法。厄泰尔普夫妇感到十分遗憾。 一段时间过去了,那个不可捉摸的顾客并没有表现出杀人的行为。虽然这样,厄泰尔普太太还是隐隐担忧。一个星期五的傍晚,她正坐在店门口休息,突然看见自己想要找的那个人正在马路对面。她立即站起来,穿过马路,跟上那个人。不一会儿,就到了那人家门口。厄泰尔普太太立即跳起来叫道:“站着别动!”他愣在门口。 “让我进去!”厄泰尔普太太用不容置辩的语气说。没等他回答,她就冲到室内。只见房间靠墙杂乱放了一圈献给直系尊亲和晚辈以及旁系亲属的花圈。厄泰尔普太太一眼就看出花圈没少一个,她来得很及时。 “您有什么事,太太?我不认识您。”那人一边关门一边说。“我认识你,这些花圈都是我卖给你的!”厄泰尔普太太指着那些花圈说,“你还想谋害亲人!”那人捂着脸,哽咽着说:“我没有害人的心,这是一个秘密,我全给你说了吧。” 老人叫莫里斯,七十岁,有心脏病,医生们都说他活不了多久,他总是想着自己的葬礼。他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因此可以想象出他那穿街而过的柩车,没有一个花圈。他买的那些花圈的飘带表示出为失去他这样的父亲、兄弟、儿子、外甥、表兄、岳父、女婿而感到的痛苦……他事先置身于这假造的同情中,被这多种的亲属关系所缠绕,感到生活在亲人们的中间,被人爱着,心里很温暖。听完他的叙述,厄泰尔普太太很愧疚。 那之后,厄泰尔普一家经常来看望莫里斯,并和他成为很好的朋友。 几个月之后,莫里斯去世了。他的葬礼,虽然只有厄泰尔普夫妇并肩跟在柩车后面,但柩车上却堆满了玻璃球、钢丝和塑料花制作的花圈。在花圈堆中,有一个由厄泰尔普夫妇献的特大花圈,飘带上写着一行金字:“献给我们最好的顾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厄泰尔普太太卖了二十五年的花圈,第一次碰到顾客家中所有的男人在一次事故中全部遇难的事情,感到有点不知所措,不免叹了一口气。 B.厄泰尔普夫妇怀疑买花圈的瘦老头要对他自己的家人行凶,便赶紧告诉了当警察的侄子西蒙,西蒙立刻进行侦查,但发现那人并没犯法。 C.厄泰尔普太太出于担忧,发现并跟踪那个不可捉摸的顾客,随后冲进他的家中看个究竟,结果发现花圈没少一个,老人并没有杀人。 D.在厄泰尔普太太的逼问下,莫里斯道出了埋藏心中的秘密,这让厄泰尔普太太很是愧疚,之后厄泰尔普夫妇经常看望老人,并和他成为好朋友。 E.莫里斯老人孤苦无依,总想象着温暖地生活在亲人们的中间,死后有许多亲人向他敬献花圈,这些愿望在厄泰尔普夫妇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儿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的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原文有删改) 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诚实的考验 【英】赤哥黎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维持生计,住在一所有4间屋的房子里。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那年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法官多恩那儿去要1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钱?”法官问约翰。“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则在自己家的地里干活。到了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气太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塞夫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塞夫告诉他,靠狩猎他能够挣到很多钱,但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过冬的食物。约翰去见法官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法官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一间小木屋前。这所小房子是塞夫几年前搭建的。这年冬天,约翰学到了很多东西,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 约翰打算回家,但是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因此,约翰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到了下午晚些时候,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就要到家了。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他砍倒大树,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猎枪,跨到放倒的树上。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沉到水里。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猎用的工具也从他的背上滑了下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他爬了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一连几个小时,他一直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最后,他放弃了。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在他的办公室里。约翰敲门进去,浑身冰冷,衣服潮湿。他向法官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等他把话讲完,多恩说:“这对你和我都很不幸。回家去吧,孩子。” 约翰拼命干活。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但是他还欠法官30美元——那是他父亲欠的债,还有用来买捕猎用的绳、网和枪的75美元。 10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约翰,”他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好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走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约翰每天出去打猎,一直到4月底。到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300美元。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那是他借来买打猎用具的钱;然后他又慢慢地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的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30 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他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约翰打开信,看了看写信的日期。这封信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打猎向他借钱那天写下的。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道,“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是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信封里有40美元。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文中用了大量篇幅写约翰,对此,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约翰,也有人认为是法官多恩。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AC 【解析】A项,“顾客家中所有的男人在一次事故中全部遇难的事情”是厄泰尔普太太的猜测,并非事实。B项,“西蒙立刻进行侦查”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他沉思了一会儿后,认为那人并没有违法。E项,“这些愿望在厄泰尔普夫妇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厄泰尔普夫妇后来关心他并参加了他的葬礼。 2.(1)年迈体弱,疲惫不堪;(2)充满爱心,纯朴善良;(3)热爱家乡,厌恶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小说的形象的能力,是一道基本题型。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注意文中对老人的直接描写,如“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疲惫不堪”等,说明老人的年纪很大;“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说明老人有爱心,对家乡不舍,对战争厌恶。该题可从对动物、对家乡、对战争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3.示例一 法官多恩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思想意蕴上看,作者意在表现热情善良、慷慨大方、解人危困的美好品德,而法官多恩这个人物正是这些思想意蕴的载体。②从情节设计上看,多恩两次借钱给约翰,促成约翰两次狩猎行动,改变了约翰的人生境遇,是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也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人物。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写多恩的笔墨虽然相比约翰少一些,但是,两次借钱、一次留言的细节,给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他热情、善良,相比约翰,他的性格更为鲜明,更为作者所钟爱。 示例二 约翰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思想意蕴上看,作者意在表现自立自强、不怕艰辛、诚实守信的美好人格,而约翰这个人物正是这些思想意蕴的载体。②从情节设计上看,约翰两次借钱、两次狩猎,构成了小说的故事框架,约翰的活动牵动着整个故事的走向,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约翰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人物,因此作者调动了多种描写手法,有正面的动作、细节描写,也有侧面的环境衬托,极力突出其自立自强、不怕艰辛的鲜明个性。 【解析】这道题既结合了小说的内容进行考查,又体现了探究的特点,实际上既降低了难度,回归了文本,又考查了探究能力。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目的之一,因此要分析哪一位是小说的主人公,关键看小说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谁。首先,从小说内容来看,可以看作者对哪个人物着墨更多,也可看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其次,从小说的主题来看,关键看作者是表现法官多恩的乐于助人,还是表现约翰的诚信与自强。再次,从小说的情节来看,要梳理两个人物的经历,并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 学霸之路,始于足下! 2017年4月23日 周末培优综合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赵三贴 刘剑飞 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名重山,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 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脱就是庙里的弥勒佛,可甭看他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地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清清楚楚。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已经接上。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 按赵三贴的话讲,他这三贴膏药是有讲究的:一曰正骨,二曰生肌,三曰闭合。不管你是骨裂骨折、伤胳膊断腿,只要贴完他这三贴药,准能行动如常。 起先,谯城人多不信,伤筋动骨一百天,哪有那么快就能好了的,可见其所治伤者无不是三贴药即能活动,不禁啧啧称奇。于是,就给他送了个绰号,叫“赵三贴”。 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永安巷,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前些年,孙接骨在谯城也是有些名气的,可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冷清。 生意不好做,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 这话传到了赵三贴的耳朵里,赵三贴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给人治伤。 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赵三贴一看,见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儿,名叫马三。再看马三的伤势,但见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吸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赵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 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低垂着,竟是没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流下。 “弟兄们,给我砸!”随着马三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再说孙接骨,听说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换匾,发誓要研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这一日,孙接骨带着徒弟,去城西60里的龙山采药。在攀爬一处断崖时,孙接骨脚下一滑,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给摔折了。抬回家里,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伤愈后,孙接骨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席间,孙接骨满面愧疚,说起当年马三找碴的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去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为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医道了,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心里。 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描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脱就是庙里的弥勒佛”,既可见出他的性格,也从侧面写出他收入的丰厚。 B.文中对接骨过程的描述全用短句,简洁明快,写出了赵三贴行动敏捷,动作麻利,与上文“身胖体拙”的描写相映成趣。 C.孙接骨采药摔伤后,赵三贴主动救治,感化了孙接骨,顺理成章地表现了善恶有报、医者人心的主题。 D.小说结尾“一旁的孙……又愧”这一细节,既表现了赵三贴的话给孙接骨强烈的震撼,又彰显出赵三贴技术和人格的双重魅力。 2.请简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文本内容简析赵三贴的形象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 皮 葛成石 威尔是个官员,他有一项非常伟大的施政计划,他要通过实施该计划,来换取一座幸福之城。 然而总有一些人热衷于给他人制造麻烦,或以看他人的笑话为乐,因此,威尔每天睁开眼睛,都会有一堆棘手的问题在等待着他。威尔视察某地,就有消息灵通的人士事先在那儿安排一场集会,无非是要煽动民众抵制威尔的施政计划;威尔在电视上发表讲话,称失业率再创新低,话音刚落,就会看见一伙人脖子上挂着“我们要工作,我们要吃饭”的牌子,在配合着路人拍照;威尔在任两年,换了三个秘书,漂亮的女秘被说成是他的情人,换个男秘又被说成是他的“同志”……威尔也想置之不理,但制度不允许,他只能浪费大量时间去走完法律程序。 终于有一天,那伙捉弄威尔的人扑了一场空。威尔第一次缺席了。口口声声许诺给这座城市以幸福的官员,怎么能够缺席呢?有些人来劲了,声称一定要将威尔揪出来。可威尔像在人间蒸发了似的,任人掘地三尺,就是不露踪迹。一天,两天,三天……直至一个星期后,一个古稀老人出现在公众面前,自称是威尔。嗓音的确是威尔的嗓音, 模样也的确是威尔的模样,但整个人简直成了一个被风干的水果,干瘪瘪皱巴巴的,原本四十来岁的威尔,怎么可能在短短的一周内变成七旬老翁呢?起初没人信他。 老人哀婉地说:“我也希望这不是真的,常人将衰老带来的痛苦摊到一生,尚且难以接受,我又怎么愿意让一生的痛苦浓缩于瞬间?痛定思痛,我能想到的原因无非是,过去的两年,我太累了,而有些人却还把本可以避免的劳累强加于我,为了应对这一切,我透支了生命中的三十年。” 老人又深情地说:“时间对我来说更加宝贵了,我希望能在无人添乱的环境中快点做完任期内的事,因为我的日子恐怕不多了……” 一时全国的电视都在播放威尔的这段真情告白,许多人流下了眼泪,包括那些总是给威尔制造麻烦的人。 威尔急需招聘一个新的秘书。许多人都愿意接近这位明星兼传奇人物,然而,威尔却在众多应聘者中选择了一个模样奇丑的女子。她叫凯丽,她自我介绍说:“一场火灾,让我半边脸是天使,半边脸是魔鬼;在校时没有朋友,毕业后没有工作。”威尔说:“我们的施政计划会保障你有工作。”凯丽成了让威尔最安全的秘书,因为他的政敌不可能说,威尔和凯丽有不正当关系——老翁和丑女子,没有联想余地。 给威尔制造麻烦的人突然少了。有人说:“威尔已注定是个任期一满就回家的老头儿了,还给他添什么乱呢?”很显然,过去一些人添乱是针对他那张年轻且对他人可能构成威胁的脸。当然,有个叫布莱克的人例外,他是当年竞选时被威尔打败的竞争对手,他依然不时地要鼓噪几声,尽管再也起不到一呼百应的效果了。新秘书凯丽说:“这个人交给我来处理。”也不知凯丽用了什么绝招,布莱克果然收敛了。威尔不禁赞叹:“凯丽,你是我最出色的助手!” 威尔倍加珍惜不受外界干扰的工作时光,如期兑现了他的政治诺言。 两年后的一个黄昏,一对男女并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 男的说:“人心叵测,世事难料,我卸任后,太太居然嫌我老,跟园丁跑了,而你呢,居然愿意嫁给我这个‘老头子’。” 女的说:“我最反感别人以貌取人,而您不是,您给了我这个‘丑女子’工作,又肯定了我的能力,这就是我要嫁给您的原因,我真替您的前任太太感到惋惜。” “谢谢你能这么理解我,以后我们只管尽情享受阳光、绿树和其他一切大自然的美好,那些琐碎事儿,就交给布莱克去做吧,他应该能赢得这一轮竞选。” “亲爱的,您错了,他应该要出现在法庭上了,当年我搜集了他贪污腐败的罪证,才把他控制住,如今,我还准备将他‘送进去’,要是没有这种人……” 男的沉默片刻,似乎领会了她的想法:“哦,是的,要是没有这种人,我就不必花一周时间请人制作那张老人皮了。” 女的说:“是的,不过在您为自己的创意沾沾自喜的时候,您是断然不会想到,我脸上也贴了一张皮。” 两人相视一笑,之后,两张脸亲昵地贴在一起——男的年轻帅气,女的天使般美丽。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威尔雄心勃勃,他有自己的施政计划,虽然遭多方干扰,但最终还是实现了目标,他的技法连凯丽也没有识破。 B.威尔未制作假脸皮装扮成老人前,总是有人给他造麻烦添乱子;自从威尔扮成老人后,很多人便停止了制造麻烦的行径。 C.布莱克在威尔施政过程中煽动民众给威尔制造麻烦,是因为威尔有一张年轻且对他人可能构成威胁的脸。 D.小说中始终鼓噪不已、煽动民众干扰威尔施政的布莱克,是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的反面形象。 E.小说虽是中国作家的作品,但有西方荒诞小说的味道,反映了看似民主的政治生活中极不和谐的一面,促人反思。 2.备受刁难的威尔最后为何能成功实施自己的施政计划?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人皮”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对于威尔的政敌布莱克,威尔和凯丽都有“要是没有这种人”这样一句话,威尔、凯丽的意思相同吗?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也从侧面写出他收入的丰厚”在文中无据。 2.①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赵三贴发现实情,为同为医生的孙接骨感到羞愧。②埋下伏笔,呼应小说结尾孙接骨坦白的事实真相。③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解析】本题考查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释画线句 的作用,要联系上下文来分析,写出表现手法以及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在描写手法上,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赵三贴在了解了真相之后的心情,他为孙接骨的做法感到汗颜。同时“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流下”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在故事情节上,“不禁心中一惊”照应了文末孙接骨揭示当年马三砸店的真相。 3.①医术精湛,待人亲和。从他为病人接骨的过程和他“终日爱笑”“活脱脱就是庙里的弥勒”等描写中可看出。②处变不惊,心思精细。赵三贴在马三砸匾后“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表现其处变不惊;对马三两次断骨的位置情状与原因的不同的判断,可看出他心思精细。③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对孙接骨的诽谤和诬陷不计较,在孙接骨摔伤后他主动上门救治。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要结合文章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文中赵三贴的形象主要从两个角度体现,一是作为医生,在看病救人的医术方面,从文中前四段对他的外貌、动作等描写中可以看出他待人亲善,医术高明。二是在和同行孙接骨的比较上,赵三贴名声大盛,而孙家生意冷清,面对孙接骨的污蔑,赵三贴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可以看出他心怀坦荡,宽以待人。后来孙接骨设计砸了赵三贴的牌匾,在赵三贴看了马三的伤处,暗中知晓真相后,没有揭穿马三的把戏,而是“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体现出他的处变不惊。文末提到在孙接骨摔伤之后,赵三贴主动上门医治,体现了他不计前嫌,以德报怨。 二 1.BE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A项,“他的技法连凯丽也没有识破”表述有误,文中没有信息显示这一点。C项,“是因为威尔有一张年轻且对他人可能构成威胁的脸”原因表述有误,由文章内容可知,布莱克为威尔制造麻烦是因为他在竞选中输给了威尔。D项,布莱克早就被凯丽制服,不可能“始终鼓噪不已”。 2.(1)扮成老人,赢得同情。威尔制作假脸皮,扮成老人,赢得民众同情,减少了施政阻力。(2)重选秘书,避免流言。选相貌丑陋的凯丽做秘书,政敌不可能再说威尔和秘书有不正当关系。(3)秘书凯丽的鼎力相助。秘书凯丽搜集了布莱克贪污腐败的罪证,控制住了布莱克,为威尔施政扫除了障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作品的内容、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分析威尔施政成功的原因应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入手,主观因素主要是威尔个人的努力,客观因素主要是条件机遇、他人相助等。从本文来看,主观因素方面, 主要是威尔坚持自己的施政目标,扮成老人,更换秘书,减少了施政阻力;就客观因素来说,秘书凯丽帮助威尔解决了政敌布莱克。 3.(1)“人皮”是小说的线索,贯串情节。小说围绕“人皮”,以“需要假脸皮——制作假脸皮——揭开假脸皮”为序依次展开。(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思考。文章标题为“人皮”,但文章绝大部分篇幅写威尔施政,给人以悬念,结尾揭开谜底。(3)“人皮”一语双关,既指威尔需要“假脸皮”来减少施政阻力,又指荒诞的社会中用“假脸皮”才能更好地生存。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标题的作用,应从标题本身的内涵,标题与主题、情节、人物塑造的关系,标题在行文线索、悬念等结构方面的作用,标题的典雅与直白 等角度入手,其中,故事情节是不可或缺的切入点。从结构方面分析,本文标题主要有线索、设置悬念两方面的作用;从内容方面分析,“人皮”交代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使用了双关的手法,暗示了作品的主题。 4.两人的看法同中有异。相同之处:二人都认为布莱克给威尔执政带来了诸多麻烦。不同之处: (1)威尔只看到布莱克这种人的危害,认为要是没有布莱克这种人,自己就可顺利执行施政计划,不必走那么多弯路; (2)凯丽的看法是布莱克这种人固然给威尔施政带来了诸多麻烦,但也促使威尔易容,消除了诸多阻力,使自己得到重用,有机会施展才华,并额外收获了爱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凯丽是威尔的秘书,布莱克可谓二人共同的敌人,布莱克影响施政是二人话语的共同之处。凯丽的这句话后面是省略号,省略了一些不便直说的内容,结合故事情节,她的意思是若没有布莱克这种人,就没有威尔换脸皮得到民众同情成功实现目标的事;没有布莱克,凯丽就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更不会赢得爱情。而对于威尔来说,如果没有布莱克这种人,自己就不用制作假脸皮,不用在执行施政计划时走那么多弯路。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