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2018-0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七次月考(2018-01)

临沧市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7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巩固、语言文字运用)和第Ⅱ卷(阅读、语言表达与写作)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前,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基础巩固、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是( )(1分)‎ ① ‎1979年出生的刘伟,现为大连重工减速机厂装配车间钳工、高级技师,参加工作21年来,刘伟从一名默默无闻的技校毕业生成长为企业里赫赫有名的斗方名士。‎ ② ‎《红楼梦》画册中大量的屋宇、亭台、桥梁等采用我国描绘建筑的传统画法——界面法,画家借助墨笔和界尺,画出一栋栋鳞次栉比、恢宏阔大的各式亭台楼阁。‎ ③ 各级政府的救助基金、专项扶持资金种类繁多,而一些企业对这些资金的发放政策不甚了了,代办中介服务便应运而生。‎ ④ 最自由的空间互联网,几乎让每个人都能自主地与他人互通互联,与整个世界对接,使原本微乎其微的弱势个体,获得巨大的话语力量。‎ ⑤ 这几位宇航员春秋鼎盛,他们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驾驶和操作航天器,探索宇宙奥秘,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⑥ 我们谈作风,不是高高在上,不是只挂嘴边,而是要努力扎实地工作,以移天易日的精神,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A. ‎ 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1分)‎ ‎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是我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工作中就要瞻前顾后,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②张謇的《家诫》既不是自己所撰,也不完全照搬古人,而是对古代名人家诫进行辑录与凝练,最终形成的别开生面的教子书。‎ ‎③在高三学习经验分享主题班会上,学霸李华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在复习应考方面的一得之见,同学们听后表示受益匪浅,对下一阶段复习充满了信心。‎ ‎④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江西实现加快发展的终南捷径、不二法门。‎ ‎⑤中方认为,实现核裁军目标无法一蹴而就,必须遵循“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各国安全不受减损”的原则,水到渠成地加以推进。‎ ‎⑥回想大概几年前,一些地方政府也曾推出过共享单车。然而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这些共享单车大多销声匿迹。 ‎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1分)‎ A.友谊的小船、洪荒之力、小目标……这些网络流行语,描述了今年的热点话题、社会事件、集体记忆,刷屏程度令人惊叹。‎ B.艰苦奋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尽管他暂时可能富有,仍是一个没有前途和希望的民族。‎ C.两会期间陈肇雄表示,自今年10月1日起将全面取消手机长途漫游费,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委扎实落实网络提速降费工作,推动网络建设进程。‎ D.中国商务部和菲律宾贸工部3月7日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二十八届中菲经贸联委会,会上双方就进一步加强两国经贸合作达成多项共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1分)‎ A.在“大数据,云分析”的理念渐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互联网+”会给中国人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不法分子才会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来欺骗网民.‎ B.如何才能让美国航母远离南海,关键的问题还是我国军事实力在起作用,军事落后必然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军事强大往往又是以发达的科研水平为前提的.‎ C.2017年,江苏高考本二本三合并分数线,这将加快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高校也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与学科.‎ D.第八十九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已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成龙也受邀参加,这吸引了全世界近百个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前来采访报道.‎ 第Ⅱ卷 阅读、语言表达与写作 (一) 文言文阅读(11分)‎ 王凯字胜之。祖审钧,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遂家京兆。饶于财,凯散施结客。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遂以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元昊反,尝出双烽桥、染枝谷,遇夏人,破之。又破庞青、黄罗部,再战于伺候烽,前后斩首三百余级,获部 落马牛、橐驼、器械以数千计。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始解去。特迁西头供奉官。秩满,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乃分兵出其后夹击之,复与岊合,斩首百余级。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后夏人二万寇青塞堡,凯出鞋邪谷,转战四十里,大败之,复得所掠马牛以还。凯治军有纪律,善抚循士卒,平居与均饮食,至临阵援枹鼓,毅然不少假。故士卒畏信,战无不力,前后与敌遇,未尝挫衄。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哭于军中,凯劾罢之。经略使明镐言凯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史。久之召还,未及见,会甘陵盗起,即命领兵赴城下。贼平,知泽州刺史、邠州。未几,又徙秦凤路,辞日,帝谕以唃氏木征,交易阻绝,颇有入寇之萌,宜安静以处之。凯至,与主帅以恩信抚接,遂复常贡。卒,年六十六。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 ‎     (节选自《宋史·王凯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B.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C.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D.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京兆,因初指西汉都城——今陕西西安附近地区,后世便以之指称都城。‎ B.枹鼓,分指“鼓槌”“鼓”,因其在战场上能增提势气,后又常指“战鼓”。‎ C.经略使,指在边境重要区域设置的主管边务的长官,唐宋诸朝多有设置。‎ D.谕,文中为“谕旨”的简称,“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王凯秉公绝私,维护公家利益。面对守卒将遗落的草料归入私囊的行为,他不像其他监察官员那样纵容,而是严令禁止。‎ B.王凯不畏艰险,屡次建立战功。与夏军作战中,他移徙多处作战,苦守围城一月,斩获敌首物资颇多,立下了赫赫战功。‎ C.王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平日里,他与将士们平分食物,战时,将士们甘愿为他竭力作战。‎ D.王凯谨遵圣命,成功化解夷患。少数名族有叛乱之嫌,他采取“无为”之策,静观其变,顺利消除了叛离之患。‎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秩满,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 (一) 诗歌阅读(22分)‎ 诗歌一 菩萨蛮①‎ 李晔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 ‎ 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②中。 【注】 ①李晔,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入长安,李晔逃奔华州,心绪烦乱郁闷。“七月甲戌,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奏毕,皆泣下沾裳。”(《 旧唐书•昭宗纪》 )②大内:皇帝殿宇。 9.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秦宫殿”实指唐宫殿。借秦说唐,以此掩盖身为皇帝却不得不仓皇逃窜的难言之隐。 B.诗人虚写“双飞燕” ,既表达了诗人奔逃在外的孤单,也写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C.“千山万丘”既是蔽掩阻挡作者视线的大景近景,也是诗人内心高低起伏的深刻写照。 D.最后两句,是望景后所发感慨,将唐昭宗祈求天下英雄相助而不得的失意之情推向极致。 E.本词有一种极为真切自然的有我之境,言情处动人心志,写景处豁人耳目。情真语真,浑朴苍 ‎ 凉。 10.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词上片。( 6 分)‎ 诗歌二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1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42分)‎ 小说一 归来 女真 ‎  李大壮心疼。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二百块钱哪!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吃不舍得,穿不舍得。养了一水塘的鸭子,鸭蛋腌咸了,端午那天,一家三口一人一只,剩下的卖给来水塘钓鱼的。他们家的鸭子在水塘里放养,不喂饲料,吃过的都说好。冯秋萍还不舍得穿。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 ‎  ①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 ‎。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李强在鞋厂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摘菜洗碗。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她不肯吃药。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想回家过年。”‎ ‎  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 ‎  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儿子李强不肯说话。李大壮知道为什么。这孩子,还生气呢。那也没办法。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妇去医院。问题是:生气有用吗?!‎ ‎  车过山海关。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现在,外面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瞟了一眼儿子。李强睡得正香。毕竟是孩子啊!一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候的,就是儿子。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临走时,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他还有退路。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那个城市,让他心疼!‎ ‎  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左手拎着包裹,右手提着旅行袋。儿子扛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东西。 ‎ ‎  ②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快僵硬起来。‎ ‎  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历过世面的年轻人。在北站,他给村里打了电话,庆魁说去汽车站接他们。挂甲屯、毛屯、姚千户、杨千户,然后就是靠山屯了。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前,聚着好几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都是来接他们的!庆魁冲在最前面,问他:“我二嫂呢?”‎ ‎  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家乡话!李大壮举起手里的包袱。‎ ‎  包袱里是一只精致的骨灰盒。五百块钱买的。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围的乘客。‎ ‎  “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在沉默而哀戚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话。是啊,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广州医院的大夫也这样责问他。止疼片吃完了,还疼,疼得冒冷汗,发烧,说胡话,哭爹喊娘,这才张罗去医院。李大壮的媳妇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怎么不早点送来?!‎ ‎  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媳妇这辈子活得太屈,吃没吃上、穿没穿上。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来,把村长请来主事。因为村长收回养鱼塘,李大壮跟他翻脸,一气之下去了南方。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些事儿吗?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 ‎  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 ‎  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儿子李强对母亲的病逝耿耿于怀,在火车上一直不愿与父亲李大壮说话,因为在他看来,父亲亏欠母亲太多,是父亲不早带母亲去医院,致使母亲病逝。 B.李大壮望着前来候车亭接自己的乡亲,情不自禁想起妻子跟随自己的苦难一生,心中愧疚,决定大办丧事来弥补,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 C.小说主要通过对李大壮内心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工艰辛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 D.过年,原本应该是快乐热闹的,然而在小说中,读者却只能看到让人黯然感伤的一幕,作者通过这样的故事,以小见大,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 ‎14.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5分)‎ ‎15.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小说二 ‎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日光榨干了鲜花的最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 ‎  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 ‎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  而且还有病。‎ ‎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  怎么好?少女不懂。‎ ‎  它多大啊!‎ ‎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  我浑身酸疼。‎ ‎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  是瞎子。‎ ‎  瞎了很久吗?‎ ‎  十年了。怎么?‎ ‎  没什么。‎ ‎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A.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  B.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  C.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17.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18.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6分)‎ 小说三 额尔齐斯河畔 刘斌立 额尔齐斯,一条流向北冰洋的河。‎ 源自阿尔泰山的融雪,冰冷着额尔齐斯河,她一路向北,湍急的地方可以击碎岩石,而舒缓的地方柔美得像图瓦人里最美的姑娘。‎ 鄂尔德西静静地坐在河畔上,他的嘴角微微有些上翘,那是黄昏最后一刻的阳光披到了他的身上。20年了,他知道每天最后一刻的霞光收拢在河畔的位置,他从没有坐错过。‎ 鄂尔德西深深地吸了一口带有河水潮气的空气,无比幸福地托起了一直依靠在他身边的草笛。那根叫作“楚尔”的乐器,是鄂尔德西一生的珍爱。于是在落霞过后,在天色渐暗时,在额尔齐斯河平缓的流淌声中,楚尔响起了她震颤的和声。她的声音深沉舒缓、悠扬婉转,全靠舌尖控制着气息。在鄂尔德西老人的嘴里,楚尔更是美妙而又神奇地可以同时吹奏出两个声部。‎ 那个黄昏,鄂尔德西又在额尔齐斯河畔吹起了《美丽的喀纳斯姑娘》。‎ 一阵缓慢但异常沉重的咳嗽声,突然打断了那美丽的乐曲。鄂尔德西脸上的幸福被肺部剧烈的疼痛替代,他只能放下楚尔,用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胸膛和嘴……‎ 鄂尔德西终于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我告诉老人,这个电话我已经等了两年。‎ ‎10天以后,我和5个图瓦少年围坐在鄂尔德西的周围,听额尔齐斯河倾诉着她的衷肠。而鄂尔德西的楚尔正轻柔地哼唱。65岁的鄂尔德西,已经是一个晚期肺癌病人,不能再完整地吹奏哪怕一首乐曲。他只能断断续续地给我和孩子们讲解吹奏楚尔的技巧。‎ 半年后,鄂尔德西只能卧床了。在他那间小木屋里,听我们用粗劣的技巧吹起楚尔。每每这时,他总是看着窗外,那里有一个他深深爱着的姑娘,已经在那儿沉睡了20年。‎ 那样的日子只延续了3个月,我和那5个少年一起将鄂尔德西以及他的楚尔埋葬在那个姑娘的身旁。我听说,鄂尔德西和那个叫作艾琳娜的图瓦女孩,相识相爱于额尔齐斯河畔。那根楚尔,曾经是他们相爱相伴多年的见证。两人在一起的每一天,鄂尔德西都要在额尔齐斯河畔吹起楚尔,他的艾琳娜就坐在夕阳最后的霞光下面,沐浴着爱和那些美妙的旋律。《美丽的喀纳斯姑娘》就是鄂尔德西为她写的曲子。‎ 我终于决定离开阿尔泰,离开额尔齐斯河畔。我最终也没有真正学会楚尔的吹奏。两年前,在额尔齐斯河畔听到了鄂尔德西老人天籁一般的旋律,我想留下跟随这最后一位会吹楚尔的图瓦老人学习。我整整等了两年,一直等到他即将离世的时候才给我打了电话。‎ ‎ “我觉得现在的时间可以了。”鄂尔德西在电话接通后,讲了第一句话。‎ ‎ “你的意思是,你同意传授我了。”我不知道我为何如此平静,其实我在美丽的额尔齐斯河畔整整等了他两年。‎ ‎ “我想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曾经答应过艾琳娜,我的楚尔今生只为她吹响,我做到了。”老人有点激动,又开始了一阵猛烈的深咳。‎ ‎“这两年我走遍了图瓦人的村子,几乎没有人会吹了,更别说吹得像您这样好的。”我在为这么好听的乐器而惋惜,楚尔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孤品了。‎ ‎ “哦,哦。”老人想起了什么,在电话那头应答了两声又沉默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 “你帮我选5个图瓦少年吧。”老人平静地告诉我。‎ 在挂断电话前,老人对我说,楚尔不仅是他和艾琳娜的,也是图瓦人的。‎ 我那时并不知道,我无意中促成老人收下了5位图瓦少年教授这民族最后的传承。‎ 我背着行囊沿着额尔齐斯河离开的时候,听到了5位少年为我吹奏的曲子,那曲子一直弥漫在那漫山遍野的落叶松林中,在那山林溪涧,我仿佛看到鄂尔德西与艾琳娜又幸福地徜徉在永恒的岁月里。‎ 我再也没有回到过额尔齐斯河畔,但我知道,远山落红时,那空灵悠远的美丽旋律一定会在图瓦村落中响起,她也会随着额尔齐斯河的波涛,一路向北,流向北冰洋。‎ ‎(有删改)‎ ‎1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采用顺叙的记叙方式,讲述了图瓦人楚尔演奏者鄂尔德西的故事,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B.小说中写到楚尔演奏可能将要失传,“我”无意中促成老人收下了5位图瓦少年来教授这民族最后的传承,深化了关于文化传承的主题。 ‎ C.小说的结尾说“我”再也没有回到过额尔齐斯河畔,写出了“我”的遗憾之情,也说明了“我”对那5个孩子能否继承楚尔吹奏技艺的担心。‎ D.小说不仅写了鄂尔德西与艾琳娜的爱情故事,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边疆少数民族风景画,表达了对大自然风光的讴歌之情。‎ ‎20.小说的主人公鄂尔德西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21.小说的标题是“额尔齐斯河畔”,有人认为改为“楚尔”更好。你的看法是怎样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四)名句默写(5分)‎ ‎22.默写下列名句。‎ ‎(1)《小石潭记》中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 。 ‎ ‎(2)《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 , 。‎ ‎(3)《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庄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 ‎(五)语言运用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经典是要有获得, ①   。所谓“得利”,就是在经典中获得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所谓“得道”, ②   ,获得人生的升华。一般而言, ③  ,一个人要想从阅读经典中得利,只要有一定阅读基础便可,而要想得道,就需要排除利的干扰。‎ ‎(六)写作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点了一碗拉面,却上来一份寿司;等了半天秋刀鱼,却眼睁睁看着它被端上别人的桌子……遇上这种不靠谱的餐厅,你会不会气得“原地爆炸”?这月初,在东京出现了一家“奇葩”餐厅。它竟然依靠“故意”上错菜,强势跻身网红之列。这家店名叫“会上错菜的料理店”,它的服务员真的会下错单、上错菜,客人竟也将错就错,吃得不亦乐乎。原来,这里所请的服务员都是身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老奶奶,她们有时点完菜转身就忘,实在情非得已;而餐馆作为临时性的体验项目,其发起人旨在借此呼吁人们对老人多一些善意和宽容。‎ 有人为这家餐厅点赞,有人感受到政府、社会的责任缺失,也有人说这纯属炒作,你怎么看?‎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临沧市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7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①斗方名士:指以风雅自命的无聊文人。用来指企业界名人,感情色彩与指代对象都不恰当②鳞次栉比:多形容房屋建筑物或船只密集。符合语境③不甚了了: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符合语境。④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与后文的“弱势个体”搭配不当⑤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 比喻正当壮年。符合语境。⑥移天易日:比喻野心家篡夺政权。褒贬误用。‎ ‎2.C 【解析】①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使用正确。②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使用正确。③一得之见:一点点肤浅的见解。用于此处谦敬失当。④终南捷径: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使用正确。⑤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该成语不能作状语,此处用法不当。⑥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使用对象错误。‎ ‎3.C【解析】A搭配不当,描述与流行语搭配不当,描述与集体记忆搭配不当。B把“尽管”放到“他”后面。D把“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二十八届中菲经贸联委会”中的“的”改为“了”。‎ ‎4.A 解析:B.句式杂糅,“关键的问题还是我国军事实力在起作用”将“关键的问题还是我国军事实力”和“关键还是我国军事实力在起作用”杂糅,可二者取其一.C.搭配不当,“这将加快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中“加快规模”搭配不当,可改为“这将加快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扩大规模”.D.不和逻辑,有歧义,“全世界近百个媒体的记者和编辑前来采访报道”中“编辑采访报道”不和事理逻辑,编辑是对作品等进行编写,不负责“采访”,可删除“和编辑”.近百个导致有歧义 文言文 ‎5.B ‎6.D【解析】“‘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中“诸侯及部分高官”有误,应排除。‎ ‎7.D【解析】“采取‘无为’之策,静观其变”有误,原文是“与主帅以恩信抚接”,说明王凯到任后,还是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的。‎ ‎8.任满升迁,边境敌军还在掠夺,皇帝任命他为任巡检使,与张岊在青眉浪保护粮道,敌军突然大批到达,与张岊失散。(“秩满” “抄掠”“……于青眉浪”状语后置,“猝”各1‎ 分,句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凯字胜之。祖父王审钧,曾为永兴军驻泊都监,因为攻打敌人而战死,于是在京兆安家。钱财富足,王凯分散施舍结交宾客。当时寇准任长安太守,见到他的外形相貌觉得不寻常。为他上言:“王审钧为忠义而死,应当录用他的遗孤。”于是授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在此之前,守卫的士兵打扫遗漏的草料归自己,王凯禁止,因而众人都想杀害他。事情被发觉,其他监官都定罪为故意纵容,王凯惟独得以免罪。元昊反叛,王凯曾从双烽桥、染枝谷出发,遇到夏军,打败了他们。又攻破庞青、黄罗部,第二次在伺候烽作战,前后斩首三百余级,缴获部落的牛马、骆驼、器械以数千计。夏军包围麟州,登城抵御战斗,三十一个昼夜,敌解围离去。特别提升西头供奉官。任满期满,边境敌军还在掠夺,皇帝任命他为巡检使,与张岊在青眉浪保护粮道,敌军突然大批到达,与张岊失散。王凯就分兵从敌人后面出击夹攻他们,又与张岊会合,斩首百余级。又进入兔毛川,贼军人马三万,王凯率六千士兵陷入包围,飞箭射在脸上,战斗不停,又斩首百余级,贼军自相践踏,死的人数以千计。后来夏军二万侵犯青塞堡,王凯从鞋邪谷出兵,转战四十里,大败他们,夺回被抢走的牛马返回。王凯治理军队有纪律,善于安抚士卒,平时与他们均分饮食,临阵作战执槌击鼓,毅然毫不宽容。因此士卒敬畏信服,作战无不出力,前后与敌人相遇,从未挫败。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在军中哭泣,王凯弹劾罢免他。经略使明镐上言王凯在黄河外九年,很有功劳,于是领资州刺史。很久以后召回朝廷,没来得及召见,适逢甘陵盗贼起事,就命令领兵赶赴城下。贼被平定,授泽州刺史、邠州知州。不久,又徙秦凤路,辞行之日,皇帝告诉他唃氏木征,贸易断绝,很有入寇的趋势,应当安静地对待。王凯到达,与主帅以恩惠信用安抚接待,于是恢复进贡。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官彰武军节度使,谥号庄恪。‎ (一) 诗歌阅读(22分)‎ ‎9.B项得3分,C项得2分(B项“双飞燕”不是虚写,而是登楼所见实景;“写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理解错误。C项不是近景,是远景。)‎ ‎10.(1)乐景衬哀情。(1分)词人登上齐云楼,遥望长安的宫室,目力不及,只见燕子快乐双飞。词人用燕的快乐反衬自己的失意和痛苦。(2分)‎ ‎(2)寓情于景。(1分)遥望远方,渭水长流,千山阻隔,表达了词人思念旧日宫殿却欲归不能的忧愤之情。(2分)‎ 诗歌赏析 这首词是晚唐皇帝李晔(庙号昭宗)所作。据《旧唐书·昭宗纪》说,乾宁三年(896),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长安,李晔逃奔华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华县),受制于华州节度使韩建,心绪烦乱郁闷。“七月甲戌,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奏毕,皆泣下沾襟。”从写作经过来看,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为情造文之作。‎ 首句“登楼遥望秦宫殿”,直笔陡起,如开门见山。古人登楼,一自王粲(càn) 写作《登楼赋》之后,往往与无穷的忧愁联系在一起。李晔贵为天子,却被叛臣凌逼,仓皇避难华州,其内心的忧愤不难想见。何况华州节度使韩建早有不臣之心,更使李晔于忧愤之外,还有危惧之感,亟盼返回京师。但其时京师尚在叛臣控制之下,欲归不得,只能以“遥望”暂慰渴想之劳。“秦宫殿”实指唐宫殿。借秦说唐,自有难言之隐衷。盖封建帝王不能不顾及自己的体面,长安本属秦地,说秦宫殿,可稍掩眼下政衰世乱、銮舆播迁的耻辱。华州与长安相距百余里,齐云楼虽高, 也为目力所不可及,故次句但云“茫茫只见双飞燕”而已。 “茫茫”,辽阔旷远的样子。在这辽阔旷远的秦川上,只见燕子双飞。燕子微物,本非日理万机的天子所当措意,但今日的情形与往昔不同。长安宫殿既不可望见,则能见到的似曾在宫殿的画梁上构巢停息的燕子,也是慰情聊胜于无了。写景至此,其对长安宫室日夜思念而形成的一种纠结不解之情,已尽此一言之中。‎ 以下两句“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继写入目的大景远景。渭水连接着长安与华州两地。居高临下,只见一条浊流从西向东奔泻。这种景象,在一般人看来,原属平常之事,而今日的李晔正当愁肠百结之时,便觉得自己的满腔愁思,恰如流泻的渭水,激荡不平,无有穷已。更有甚者,从华州西望,在广袤的原野上,还有着高低起伏、垒垒块块的“千山万丘”。且不说长安宫殿无由得见,正缘这些山丘的蔽掩阻挡,就说此等零乱错杂的物象,在作者本已纷乱如麻的心理上平白增添无数烦躁与抑塞,亦已经够难忍受的了。‎ 过片两句“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虽然也是写遥望所见,但感情内容已经深化一步。作者力图从无可奈何的忧愤中解脱出来,以求改变这种类似拘囚的境遇。他的目光已由遥望宫殿,转向探寻出路。这种探寻是徒劳的。远望天际,惟见“烟笼碧树”‎ 而已。这凄迷的景象,犹如团裹于心头的愁云惨雾,驱之不散。其时唐祚日衰,无土不藩,无藩不叛,有谁乃心王室,兴师勤王?四海之内,俱无唐帝托足之地,近看楼下,虽有行人来往,怎奈各自匆匆而去,更无一个半个可亲可用之人,徒增空漠无依之感。李晔处此困境,虽有切盼救助之心,而终无可盼可助之人。于是一种透肌彻骨的凄楚、空虚、冰冷之意,与夫深苦极痛的绕天之愁,一齐袭向心头,层楼虽高,天地虽宽,而无一寸可安身之地,亦无片刻可使定神之时,因而结尾处终于从内心深处发出痛心疾首、悲怆欲绝的呼声:“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前人曾将这两句与唐太宗“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题河中府逍遥楼》)相比较,以见其“志意不侔”(《全唐诗话》)。‎ 其实,以天子之尊,而不得不作此孱弱的哀鸣,亦足见唐室已经到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之时了,岂止“志意不侔”而已!本词以“望”字统摄全篇。上片写登临极目的所见所感,由景生情,又融情与景;下片从“望”字生出切盼之心,景为情设,情由景生。通篇结撰出一种极为真切自然的有我之境,而无矫揉造作之态,故词的思想内容虽无足论,而艺术上却有可取:言情处动人心志,写景处豁人耳目。古人云:“为情者要约而写真。”(《文心雕龙·情采》)本词情真语真,浑朴苍凉。持平而论,其艺术价值不减唐词名家之作。(吴汝煜)‎ 诗歌二 ‎11.选A得2分,选B得3分。选C、D、E不得分。(C项,“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的诗句;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12.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2分)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3分)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1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42分)‎ 小说一 ‎13.D解析: “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的解读错误,小说聚焦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显示出真实的艺术力量,表达的是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与真挚的人文关怀。‎ ‎14.①第一处是对车厢里环境的描写,通过描写车厢的拥挤,交代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乡村打工者的身份,揭示了乡村打工者生存的艰难,还起到了营造感伤气氛的作用。‎ ‎②第二处是对车站环境的描写,通过强调冬天早晨的寒冷,揭示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心境的凄凉,渲染了悲伤的气氛,有力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5.①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以“回家”为线索,使叙事显得更加集中。‎ ‎②从人物塑造来看,小说通过“回家”这一典型事件和火车上、车站等典型的场景较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③从主题表达来看,小说以小见大,以李大壮一家的“回家”来展示乡村打工者群体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 ‎④从艺术感染力来看,回家过年本是一件高兴的事,而李大壮一家的回家却是如此悲惨,对比中更能突出乡村打工者处境的艰难,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小说二 ‎16.C(没有画完,依据不足;夸张手法说法欠妥,应是运用心理描写)‎ ‎17.①描写太阳落山的情状,烘托老人垂暮的苍凉;②描写老人欣赏赞美太阳,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坚强、乐观的品格;③描写老人平静从容地看落日,表现其内心的淡定从容;④描写少女对落日升日落的思考,表现她对艺术和人生的迷茫,为文尾女孩的长大形成呼应,突出老人对她的影响和震撼。(任意答对三点即可)‎ ‎18.①历史政治意蕴: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造成的创伤。②伦理道德意蕴: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③生命意蕴:老人的一生总的看来是平凡的,但其中蕴含着人生中莫大的痛苦和挫折。这位从容安详地看落日,乐观平和待生活的老人能以平常心面对不平常的的遭际,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常。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坚强和乐观。‎ 小说三 ‎19.【答案】B ‎【解析】A项,小说还采用了插叙的记叙方式。C项“也说明了‘我’对那5个孩子能否继承楚尔吹奏技艺的担心”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但我知道……旋律一定会在图瓦村落中响起”可知,“我”并不担心。D项“表达了对大自然风光的讴歌之情”分析错误。‎ ‎20.①热爱艺术,技艺高超。他一生珍爱楚尔,在河畔尽情吹奏,乐声悠扬婉转,天籁一般。②忠于爱情,恪守承诺。一生只为爱人吹奏楚尔,并为她谱写曲子,痴情为她吹奏20年。③深明事理,传承文明。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毅然决定把楚尔吹奏技艺传承下去。‎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需要我们结合小说中描写 ‎21.【答案】(示例一)以“额尔齐斯河畔”为题更好。①点出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额尔齐斯河畔”给人诗情画意的美感,烘托主人公额尔德西人物形象,彰显艺术魅力;③以具体独特的边疆河流为标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以“楚尔”为题更好。①突出故事主要情节,表明故事紧紧围绕“楚尔”展开;②以乐器为题,彰显此乐器对主人公的重要性,突出人物形象;③“楚尔”见证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是主人公感情的寄托物,同时它身上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题,更有利于表现文章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小说的标题选择哪个更合适,可以见仁见智,关键在于言之成理。解答此题,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小说内容具体阐释理由。说明理由时,可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小说环境等方面来思考。‎ ‎22.(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五)语言运用 ‎23. ① 即“得利”和“得道”。② 就是用经典滋养我们的心灵 。③“得利”容易,“得道”难。 ‎ ‎【解答】第一处,根据“所谓‘得利’…所谓‘得道’ ”语境,可填出“即‘得利’和‘得道’”;第二处,根据“就是在经典中获得知识”句式和“获得人生的升华”语意,可填出“就是用经典滋养我们的心灵”;第三处,从“一个人要想从阅读经典中得利,只要有一定阅读基础便可,而要想得道,就需要排除利的干扰”可知,“得道”比较难,据此可填“‘得利’容易,‘得道’难”;‎ ‎(六)写作 略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