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考试 高二语文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半亩方塘,一湾溪水,均会引起小小说作者的注意。一些常人易于 的小事,在作者看来可能天生就是写作的素材。这样的材料并非 的,它的获得往往带有 性,并且往往要 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这就是创作的“禅机”。 A. 忽视 俯拾皆是 偶然 储藏 B. 忽略 俯拾皆是 偶然 储存 C. 忽略 比比皆是 偶而 储存 D. 忽视 比比皆是 偶而 储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忽视:不重视。忽略:指疏忽,不在意;没注意到。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偶然:突然的,不是经常的;意想不到的。偶而:意思是间或、有的时候。储藏:收藏。储存:把钱或物存放起来暂时不用。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成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成语和它吻合,例如第一个空通过认真区别近意词的意思,不能用忽视。 2. 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十九大的召开,描绘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在其指引下,中国这辆顺风车将开得更快更稳,带给世界更多机遇。 B. 卡塔尔断交事件加剧了中东分裂。海湾国家应从本地区的历史中总结教训:只有讲求“和”与“合”,相互尊重,才能避免被人利用的命运。 C. 西方社会要想真正让民众不再陷入恐惧,除了需要扎紧安全篱笆,更要从暴力文化、歧视心态、对抗思维等根本性病症上进行反思和调整。 D. 在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的航空发动机领域,中国掀起的自强运动在2017年继续呈现成效,为国产飞机装备高性能的“中国心”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的理解类试题,本题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考查,考生要注意比喻的修辞是有本体和喻体的,通过理解只有选项B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其它三个选项都运用的比喻的修辞,A把中国比作顺风车。C把安全制度比作篱笆。D把发动机比作中国心。 3. 有的同学喜欢引用孔子或者孟子的名句作为赠言,下列引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 高中以来,你始终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这让我十分敬佩。 B. 困难是暂时的,切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C. 铭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勿强求,“人和”不能丢。 D. 希望你时刻记住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劝诫,争取早日成为受欢迎的人。 【答案】D .....................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 。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①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 ②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 ③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 ④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 ⑤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 ⑥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在线上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 A. ②③⑥④①⑤ B. ②③④⑥⑤① C. ④①⑤②⑥③ D. ⑤④①②③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要注意先确定句首句,通过立意所给的句子是在说文物没有展出的原因,所以可以断定是②句是开头,紧接着看③⑥是紧密连接的两个句子,因此可以推断选A。 5. 下列诗句中,与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B.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C.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D.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漫画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看漫画的内容,同时要注意认真理解选项中所给的诗句。漫画中是一株梅花傲寒独自开,所以选项A中的月黄昏没有在画面中体现出来,选项B中的溪桥没有体现,选项D中的寻常没有体现出来。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皇后讳绥,太傅禹之孙也。父训,护羌校尉;母阴氏,光烈皇后从弟女也。后年五岁,太傅夫人爱之,自为剪发。夫人年高目冥,误伤后额,忍痛不言。左右见者怪而问之,后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怜为断发,难伤老人意,故忍之耳。”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永元七年,后与诸家子俱选入宫,入掖庭为贵人,时年十六。恭肃小心,动有法度,和帝深嘉爱焉。及后有疾,特令后母兄弟入视医药,不限以日数。后言于帝曰:“宫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帝曰:“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帝每欲官爵邓氏,后辄哀请谦让,故兄骘终帝世不过虎贲中郎将。 元兴元年,帝崩。殇帝生始百日,后乃迎立之。尊后为皇太后,太后临朝。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左右莫不叹服,以为圣明。及殇帝崩,太后定策迎安帝,犹临朝政,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殇帝殉器及诸丧礼,事事减约,十分居一。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选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删节)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人年高目冥 冥:眼睛昏花 B. 母常非之 非:批评 C. 后重违母言 重:再次 D. 而躬自减彻 躬:亲自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讳:文中用在邓皇后的名前,以示尊敬。古时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前常用。 B. 从弟:文中指堂弟。唐代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 C. 博士:文中指学官名。此称呼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唐设太子博士等,后世沿置。 D. 崩:文中指死,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此处可用 “崩殂、薨、不禄”替代。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 ⑵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 9. 根据第三段,概括邓皇后在临朝主政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答案】6. C 7. D 8. (1)她父亲邓训认为她与众不同,无论大小事,往往和她详细计议。 (2)这时刚遭受大丧之事,法规禁条没有完备。宫中丢失了一箧大珠,邓太后考虑到,如果加以拷问,必定伤及无辜之人。 9. 宅心仁厚,明察秋毫 心忧黎民(或:关注民生疾苦),厉行节约。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C. 后重违母言:难,难以。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7. 试题分析: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不可用“薨”“不禄”替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8.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⑴异之——认为她与众不同,无——无论,辄——往往。⑵是时——这时,法禁——法规禁条,亡——丢失。 9. 试题分析: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此题考查的是对邓皇后理政的作风筛选,可以理解为宅心仁厚,明察秋毫 心忧黎民(或:关注民生疾苦),厉行节约。 参考译文: 和熹邓皇后邓绥,是太傅邓禹的孙女。父亲邓训,是护羌校尉;母亲阴氏,是光烈皇后堂弟之女。邓皇后五岁时,太傅夫人很疼爱她,亲自为她剪发。夫人因为年龄大眼睛看不太清,误伤邓皇后的额头,邓皇后忍住痛苦不吭声。身旁看到的人感觉奇怪就问邓皇后,邓皇后说:“不是不痛,太夫人怜爱我为我剪发,不忍伤老人心意,所以忍受了。”邓皇后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通读《诗经》《论语》。她的哥哥们每次诵读经书,她就虚心请教。她的志趣在研究诗书典籍,而不过问居家事务。母亲常常批评她,说:“你不学习女子要做的纺织、刺绣、缝纫这些事来为自己 做衣裳做服饰作准备,却改为致力于学习经书,难道你要去考博士吗?”邓皇后难以违背母亲的话,白天操练女工,晚上就诵读经书典籍,家人称呼她为“诸生”。她父亲邓训认为她与众不同,无论大小事,往往和她详细计议。 和帝永元七年,邓皇后与诸家女子一同选入宫中,进入掖庭成为贵人,当时的年龄是十六岁。她恭谦肃穆,小心谨慎,一举一动,有规有矩,和帝深深地嘉许而喜爱她。邓皇后有病,皇帝特许她的母亲和兄弟入宫服侍医药各事,而且不限定留宫的日数。邓皇后对和帝说:“宫中禁地至为重要,而使外家的人久留禁宫之地,对上来说让陛下蒙有偏袒私幸的讥讽,对下来说使我获得不知足的诽谤。上下两相受损,我实在不情愿啊!”和帝说:“别人都以经常能到禁宫走走为光荣,而你却反以为忧虑,深深地自我抑制宁愿吃亏,真是难能可贵而为人们所做不到的啊!”和帝每次想给邓皇后家族 里的人加官进爵,邓皇后就哀求辞让,所以她哥哥邓骘在整个和帝在位时期不过是一位虎贲中郎将而已。 元兴元年,和帝去世。殇帝刚出生只百余日,邓皇后就迎 立他为皇帝。殇帝尊邓皇后为太后,太后临朝听政。这个时候刚刚遭受大丧之事,法规禁条没有完备。宫中丢失了一箧大珠,邓太后考虑到,如果加以拷问,必定伤及无辜。于是亲自检看所有宫人,观察她们的脸色和神情,偷窃者马上就自首服罪。左右侍从没有不叹服的,认为邓太后圣英明哲。等到殇帝去世,邓太后决定迎立安帝,仍临朝听政。因接连遭受大丧之事,老百姓苦于差役,殇帝的随葬品以及各项丧葬之事,事事都减省节约,只有常规的 十分之一。自从邓太后临朝听政以来,水旱之灾共有十年,周边外夷入侵,国内盗贼兴起不绝。太后每听到老百姓饥荒,有时通宵不能入睡,亲自减少或撤除生活供给,用以救济灾难困苦,所以天下恢复太平,年景还得到丰收。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守睢阳作 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①。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注释】①鱼丽:古代战阵名。 10. 根据诗歌内容,概括睢阳“日渐危”的原因。 11. 全诗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1)作战持续时间过长;(2)叛军包围圈越来越小;(3)守城将士虽顽强抗敌,但伤亡惨重;(4)整座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战况危急,无人上报天子;自己虽有破敌谋略,却无法实现)。 11. (1)对睢阳这一战略要地日渐危险的担忧;(2)对频繁进攻的敌人的刻骨仇恨;(3)对自己能从容指挥作战的无比自信;(4)对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的赞颂;(5)对自己(将士们)坚贞不屈、誓死报国的精神的坚信与赞叹;(6)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为自己振兴国家的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感到遗憾。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意思的理解试题,考生首先要认真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结合对题干的理解分析睢阳“日渐危”的原因。根据对诗歌的理解有如下原因:“接战”作战持续时间过长;“合围”叛军包围圈越来越小;“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守城将士虽顽强抗敌,但伤亡惨重;“无人报天子”整座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战况危急,无人上报天子;自己虽有破敌谋略,却无法实现)。 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注意要认真概括和筛序题干中说的城池日渐危的原因。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主旨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的意思,全诗都是在描写战争的惨烈,所以可以理解成作者都战争的仇视和担忧,仇视的是敌军的入侵,担忧的是国家的命运。同时也透漏出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懑和不满。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 默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处。 (1)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小知不及大知,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4)峰回路转,______,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5)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6)中通外直,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7)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答案】 (1). (1) 辩乎荣辱之境 (2). (2)小年不及大年 (3). (3) 浮光跃金 (4). 静影沉璧 (5). (4)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6). (5) 长风破浪会有时 (7). (6)不蔓不枝 (8). (7)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中重点的字词有“辩”“”荣辱“跃金”“璧”“蔓”“庇”。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错误。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听说书 孙 犁 我的故乡的原始住户,据说是山西的移民。我幼小的时候,曾在去过山西的人家见过那个移民旧址的照片,上面有一株老槐树,这就是我们祖先最早的住处。 我的家乡离山西省是很远的,但在我们那一条街上,就有好几户人家以常年去山西做小生意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且一直传下好几辈。他们多是挑货郎担,春节也不回家,因为那正是生意兴隆的时候。他们回到家来,我记得常常是在夏秋忙季。他们到家以后,就到地里干活。他们总是叫他们的女人,挨户送一些小玩艺儿或是蚕豆给孩子们,所以我的印象很深。 其中有一个人,我叫他德胜大伯,那时他有40岁上下。 每年回来,如果是夏秋之间农活稍闲的时候,我们一条街上的人,吃过晚饭,坐在碾盘旁边去乘凉。一家大梢门两旁,有两个柳木门墩,德胜大伯常常被人们推请坐在一个门墩上面,给人们讲说评书;另一个门墩上,照例是坐一位年纪大辈数高的人,和他对称。我记得他在这里讲过《七侠五义》等故事,他讲得真好,就像一个专业艺人一样。 他并不识字,这我是记得很清楚的。他常年在外,他家的大娘,因为身材高,我们都叫她“大个儿大妈”。她每天挎着一个大柳条篮子,敲着小铜锣卖烧饼馃子。德胜大伯回来,有时帮她记记账,他把高粱的茎秆儿,截成笔帽那么长,用绳穿结起来,横挂在炕头的墙壁上,这就叫“账码”,谁赊多少谁还多少,⑴他就站在炕上,用手推拨那些茎秆儿,很有些结绳而治的味道。 他对评书记得很清楚,讲得也很熟练,我想他也不是花钱到娱乐场所听来的。他在山西做生意,长年住在小旅店里,同住的人,干什么的都有,夜晚没事,也许就请会说评书的人免费说两段,为常年旅行在外的人们消愁解闷,日子长了,他就记住了全部。 他可能也说过一些山西人的风俗习惯,因为我年岁小,对这些没兴趣,都忘记了。 德胜大伯在做小买卖途中,遇到瘟疫,死在外地的荒村小店里。他留下一个独生子叫铁锤。前几年,我回家乡,见到铁锤,一家人住在高爽的新房里,屋里陈设在全村也是最讲究的。他心灵手巧,能做木工,并且能在玻璃片上画花鸟和山水,大受远近要结婚的青年农民的欢迎。他在公社担任会计,算法精通。 德胜大伯说的是评书,也叫平话,就是只凭演说,不加伴奏。在乡村,麦秋过后,还常有职业性的说书人来到街头。其实,他们也多半是业余的,或是半职业性的。他们说唱完了以后,有的由经管人给他们敛些新打下的粮食;有的是自己兼做小买卖,比如卖针,在他说唱中间,由一个管事人,在妇女群中,给他卖完那一部分针就是了。这一种人,多是说快书,即不用弦子,只用鼓板,骑着一辆自行车,车后座做鼓架。他们不说整本,只说小段。卖完针,就又到别的村庄去了。 一年秋后,村里来了弟兄三个人,推着一车羊毛,说是会说书,兼有擀毡条的手艺。第一天晚上,就在街头说了起来,老大弹弦,老二说《呼家将》,真正的西河大鼓,韵调很好。村里一些老年的书迷,大为赞赏。第二天就去给他们张罗生意,挨家挨户去动员:擀毡条。 他们在村里住了三四个月,每天夜晚说《呼家将》。冬天天冷,就把书场移到一家茶馆的大房子里。有时老二回老家运羊毛,就由老三代说,但人们对他的评价不高,另外,他也不会说《呼家将》。 眼看就要过年了,呼延庆的擂还没打成。每天晚上预告,明天就可以打擂了,第二天晚上,书中又出了岔子,还是打不成。⑵人们盼呀,盼呀,大人孩子都在盼。村里娶儿聘妇要擀毡条的主,也差不多都擀了,几个老书迷,还在四处动员: “擀一条吧,冬天铺在炕上多暖和呀!再说,你不擀毡条,呼延庆也打不了擂呀!” 直到腊月二十老几,弟兄三个看着这村里实在也没有生意可做了,才结束了《呼家将》。他们这部长篇,如果整理出版,我想一定也有两块大砖头那么厚吧。 13. 文中叙写了三种说书人,请简要概括各自的说书特点。 14. 文中记述德胜大伯的儿子铁锤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15. 请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 ⑴他就站在炕上,用手推拨那些茎秆儿,很有些结绳而治的味道。 ⑵人们盼呀,盼呀,大人孩子都在盼。 16. 请结合全文,探究“听说书”的丰富意蕴。 【答案】13. 德胜大伯:农闲乘凉时说评书,只凭演说,不加伴奏,能说《七侠五义》等故事,很熟练专业。 职业性的说书人:在麦秋后说快书,不用弦子,只用鼓板,不说整本,只说小段,多半业余或半职业性。 弟兄三人:在秋后的三四个月里每晚说唱,有弦子,用大鼓,有韵调,懂得抓听众心理。 14. ⑴铁锤心灵手巧,能算会画,铁锤遗传了父亲的优点,侧面表现德胜大伯不识字但很很聪明;⑵将文章思路从回忆往事拉回,增强内容的可信度、现实感。 15. 第⑴处借评说德胜大伯记账的方式,表达对德胜大伯聪明能干的赞美。 第⑵处运用反复修辞写出人们急切盼望的心理,表达对弟兄三人说书技巧的赞美。 16. ⑴听说书,反映农人虽然物质不富裕,但也重视追求精神生活;⑵说书人懂得将说书与维持生计相结合,具有巧妙的生存智慧;⑶不同的听说书情形,体现农人日常生活的自由状态;⑷听说书,无形中也在传承传统文化(风俗习惯)。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类试题,这类试题答题要立足文本,不要自己组织语言,从原文中直接找答案即可,本题可以作答为:德胜大伯:农闲乘凉时说评书,只凭演说,不加伴奏,能说《七侠五义》等故事,很熟练专业。职业性的说书人:在麦秋后说快书,不用弦子,只用鼓板,不说整本,只说小段,多半业余或半职业性。弟兄三人:在秋后的三四个月里每晚说唱,有弦子,用大鼓,有韵调,懂得抓听众心理。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在写法上的作用类试题,这类试题考生要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本内容角度作答,例如本题写德胜大伯的儿子铁锤是从侧面使得德胜大伯的形象更加丰满,从小说的内容上看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句的赏析类试题,要注意从理解文句的本身入手,从塑造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的角度答题,例如第二句划线句子就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人们盼望的心灵,第一处就是塑造德胜大伯聪明能干的人物形象。 点睛:赏析语句实际就是分析语句的含义和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含义注意是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手法除一般的手法对比、衬托、抑扬等表现手法和基本的修辞之外还要注意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侧面描写的结合,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层面注意是次要人物和环境的烘托渲染等,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16. 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本文中“听说书”从表层上交代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从深层上体现了人们对传统说书方式的赞美之情。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慢慢来”的教育应成社会共识 闫 涛 ①有媒体报道,今年年初,上海市教委委托第三方机构面向15.5万多名小学一年级新生和家长开展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没上过辅导班的孩子到了小学后更有后劲。 ②客观而言,上海市的调查结果并不出人意料,是符合教育内在规律的,同时也是对许多家庭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抢跑”这一教育乱象的一种有力回应,具有很强的纠偏意味和警示意义。其实,舆论引导上无论多么卖力地呼吁少给孩子补课,让家庭教育回归本源,都不如白纸黑字的数字调查更有说服力。 ③放眼现实,频频“抢跑”或者视孩子“抢跑”为教育常态的家长比比皆是,长期奔波于各种辅导班的孩子也不在少数。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是,在功利心态、短视思维之下,孩子虽然利用各种证书和特长敲开了名校的大门,但之后便将之废弃一边,学习的激情与兴趣、对生活的热爱等可能也随之一起抛掉了。 ④人生是长跑,比拥有多少证书和特长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是否对自然和生活有一颗好奇心。而且,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考查重点也越来越倾向于是否具有出色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从补习班、填鸭式教学中是学不来的,更多地要在生活中学、在做中学,也离不开大量的阅读、探究和思考。对此,家长要做的是,不断完善孩子的知识结构,为孩子创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和条件,着力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等,这才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真正的后劲所在。 ⑤其实,从不久前颇受关注的阿尔法围棋之父哈萨比斯,“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以及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我们能看到有一个鲜明的共通之处,那就是他们从小生活在宽松的成长环境中,父母没有带他们上各种辅导班,也没有将自己沉甸甸的期望寄予在他们身上,他们的童年生活是自由而快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⑥很多时候,拼娃也好,拼教育也好,不只是拼家庭的经济实力,也是拼家长的教育理念。就像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不上辅导班的孩子或许短期内落于人后,但长远来看,只要教育的理念和大方向对了,孩子就会在日常探索中具备各种能力,未来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无论是家庭层面还是学校层面,与其在起跑线上大做文章,不如从一开始就给幼小的心灵松绑,让孩子们在自由的探索与体验中逐渐丰满自己的羽翼,认知这个世界。[] ⑦报道中还指出,今年6月,上海市教委将继续向今年秋季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家长,以及小学一年级班主任老师赠送《陪着孩子慢慢来——小学新生入学30问》宣传手册。笔者认为,这份手册应分发到全国每位新生家长手中。如果每位家长都有了这种慢慢来的心态,让自主探索成为孩子童年的主题,教育就多了一份从容和镇定,未来的大师也一定可以从这样的家庭中产生。 (原载于2016年3月29日《中国教育报》) 17. 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18. 文中列举哈萨比斯、扎克伯格等人的例子,有何作用? 19. 请结合文章,阐释“‘慢慢来’的教育”的内涵。 【答案】17. 首先阐明学习兴趣、好奇心比拥有证书和特长更重要的观点;接着论述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等所倾向的能力要在生活实践、阅读探究中获得;最后提醒家长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才是根本。 18. (1)用他们没有参加各种辅导班,最终也都有所成就的经历,呼吁父母应重视营造自由、快乐、宽松的成长环境,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2)进一步证明“慢慢来”的教育理念培养出的孩子更有发展潜力的观点;(3)增强了观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19. (1)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不被功利心态、短视思维左右。 (2)具备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清楚未来教育发展方向和考查重点能力的要求,懂得培养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3)拥有健康的教育心态,着眼于孩子的发展,而不是进度的快慢。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理解、筛选、概括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从文本的理解中作答本题,从第四段看主要论述的过程是:首先阐明学习兴趣、好奇心比拥有证书和特长更重要的观点;接着论述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等所倾向的能力要在生活实践、阅读探究中获得;最后提醒家长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才是根本。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举例论证的作用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举例论证的观点、举例论证的说服力、举例论证的效果,从以上三个角度可以作答为本段的举例论证是为了证明教育慢慢来的观点,用名人作为例子充分增强了文本的说服了,进而也充分体现了文章观点的可信性和科学性。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中心观点挖掘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的内容,从文本的中心入手作答本题,本题可以作答为: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不被功利心态、短视思维左右。具备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清楚未来教育发展方向和考查重点能力的要求,懂得培养孩子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健康的教育心态,着眼于孩子的发展,而不是进度的快慢 点睛:分析概括作者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有两类,一类是先概括然后分析,一类给出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分析主要是从文章的角度分析,另一类是从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文章的角度分析主要要找到文章的相关的材料依据,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分析现实意义或启示等。 七、作文 20. 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某高中名校临近交通要道,上学和放学高峰时期,许多接送学生的车辆都在同一时间停放在道路上,有不少车辆胡乱停放在行车道上;有些车辆不顾路面标志,原地调头,与路过学校正常行驶的车辆挤做一团,造成的秩序更加混乱。虽然学校发出多项倡议,请家长文明行车,但收效甚微。 对此现象,你有何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中国有句俗话:“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在夜间开车时,将刺眼的远光灯换成柔和的近光灯,既是为对方着想,也是为自己消除安全隐患。 有这样一个故事:双目失明的盲人在晚上打着灯笼赶路。路人很奇怪,问他:“灯笼对于你来说一点用处也没有,你为什么还打灯笼呢?不怕浪费灯油吗?”盲人认真地答道:“因为在黑暗中行走,别人往往看不见我,我很容易被撞倒,而我提着灯笼走路,灯光虽然不能帮助我看清前面的路,却能让别人看见我,这样,我就不会被别人撞倒了。”这位盲人用灯光为别人照亮了路,为他人带来了方便,同时也保护了自己。 一个乡下人进城经商,开了家店铺。刚来不久,他就发现这条街不仅生意不好,而且路面坑坑洼洼,到处是残砖乱石。乡下人觉得奇怪,就向相邻的商家请教。相邻的商家告诉他,路不好走,经过的人或车辆就会慢下来,人们走进店铺的几率就会增加,这样才能增加商机。乡下人对这种逻辑很不理解,就不听周围人的劝阻,坚决搬走路上的砖石,并找人将路面修平。从此,这条街人车畅通,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商机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增。众人疑惑不解地问乡下人:路通畅了,人们驻足停留的机会少了,何以商机反倒增多了呢?乡下人答道:路不好,人们多绕道而行。经过的人少了,商机又怎能多? 这两个故事至少让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利人才能利己。人人为我,我也为人人,只有大家真诚相待,互相服务对方,形成良性互动,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相反,如果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互不相让,就如同两个相向而行在独木桥上的人,结果要么对峙,要么都落入桥下,两败俱伤。 如果事事都依照“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原则行事,“宁愿自己揽下麻烦,不给别人增添困难”,古道热肠,办事定会左右逢源,不仅能赢得四海朋友,还会招来八方财源。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无忧考网: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结合现实的材料作文,家长接孩子是人之常情,可是不遵守最基本的交通法规却是一种难以理解的怪现象,考生可以从家长对交通法规的意识淡薄入手写作,也可以从道德层面深刻剖析家长的心态是一种错误的自私行为。考生要注意作文要求中的选好角度,所以一旦选好了角度就要围绕着自己的观点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写作的任务。 点睛:既然本题是一篇现实性材料作文,考生就可以从生活中选取更为广阔的材料进行写作,例如可以从学校中的自觉排队就餐,医院中的自觉排队就诊,车站中的自觉排队购票等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素材入手写作,这样才能使得作文写得深刻。 附加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孟子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赵岐注云:“三人之智足以识圣人。污下也言三人虽小污不平亦不至于其所好阿私所爱而空誉之。”详其文意,足以识圣人是一句。“污,下也”,自是一节。盖以“下”字训“污”也,其义明甚。而老苏先生乃作一句读,故作《三子知圣人污论》,谓:“三子之智,不足以及圣人高深幽绝之境,徒得其下焉耳。”此说窃谓不然,夫谓“夫子贤于尧、舜,自生民以来未有”,可谓大矣,犹以为污下何哉?程伊川云:“有若等自能知夫子之道,假使污下,必不为阿好而言。”其说正与赵氏合。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21.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四处) 污下也言三人虽小污不平亦不至于其所好阿私所爱而空誉之。 22. 《容斋随笔》作者是_____(姓名),文段中的“老苏先生”是指______(姓名)。 23. 对孟子的话,文段中出现了哪两种不同的理解?作者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答案】21. 污/下也/言三人虽小污不平/亦不至于其所好/阿私所爱而空誉之 22. (1). 洪迈 (2). 苏洵 23. 两种不同理解:(1)赵岐、程颐(程伊川)认为宰我等三人虽浅陋,但也不至于投圣人所好,阿谀奉承;(2)苏洵(老苏)认为这三个人的智慧只能了解孔子浅陋的地方。 产生原因:句读停顿不同,导致两人理解不同。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下也”“言”“亦”“阿私”。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理解类试题,考生在平时学习中要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本题中《容斋随笔》的作者是南宋的洪迈,老苏指的是苏洵。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第一问是对原文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第二问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生作答这类试题要依据原文,认真理解细心筛选,本题可以作答为:两种不同理解:赵岐、程颐(程伊川)认为宰我等三人虽浅陋,但也不至于投圣人所好,阿谀奉承;苏洵(老苏)认为这三个人的智慧只能了解孔子浅陋的地方。产生原因:句读停顿不同,导致两人理解不同。 参考译文: 二、名著阅读题 24.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品评天下人物,认为当世只有自己和刘备可称英雄。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有了夺取天下的雄心。 B. 《边城》里,第一个端午,翠翠在河边等爷爷,突然一阵害怕:“假若爷爷死了?”后来,爷爷在雷雨的夜里死去,死亡的阴影让小说笼上一层淡淡的忧伤。 C. 《欧也妮•葛朗台》中庭长德•蓬风和银行家德•格拉桑争着去巴黎替葛朗台的弟弟纪尧姆的商号清偿债务,葛朗台让德•蓬风前去办理,这一行为很符合吝啬鬼的性格。 D. 《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送哈姆莱特赴英国,实际是要借刀杀人,后来哈姆莱特半路上识破了克劳狄斯的奸计,逃了回来。 E.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捕鱼时体会到大马林鱼仿佛也是他的朋友和兄弟,不过为了渔夫的尊严必须杀死它。这一矛盾具有扣人心弦的张力。 【答案】A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充分的考核了考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A“刘备听后大喜”错,C 项应是庭长要葛朗台负责路费,葛朗台决定让宁愿自己出钱的德•格拉桑前去办理。 点睛:这类试题在语文试卷中经常考查,考生在平时阅读积累的时候要注意,对名著的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包括对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要有一个详实的了解,这样才能在作答本类试题时候游刃有余。 25. 简答题 ⑴孟浩然有诗云:“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是谁?《三国演义》写他镇守襄阳时采取了哪些策略?有什么成效? (2)“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根据《茶馆》的剧情,李三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案】⑴羊祜。策略:①以德治军;②审时度势,静观其变;③与吴军和平相处。成效:①甚得军民之心;②军中有十年之积。 (2)清朝改民国,皇帝改没了,但世道比有皇帝时还糟糕:茶馆改良了,多出来的一大堆事都让李三来做,工钱还不涨。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中人物的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阅读时候的细心,要细心精读文本,羊公指的是羊祜。他镇守襄阳策略:以德治军;审时度势,静观其变;与吴军和平相处。成效:①甚得军民之心;②军中有十年之积。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学作品中句子的含义类试题,要注意句子含义题要从句子本身意思、深层含义、作品主题等角度作答本题。题中的句子从表层上是对改良制度的反对和不认可,从深层意思可以理解为对时代制度的不满。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日知录》是一部“资治”之书,是他学术和思想的结晶。“日知”,出自“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至于成书过程,顾炎武说:“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复改定……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日知录》初刻本完成后,他仍不断新写札记,充实内容,纠正讹误。他说著书当如“采铜于山”,而不可“废铜铸钱”,急于求成。他看到了明朝末年社会弊病丛生,风气日益衰败,民生凋敝的景象,于是将自己的“经世”见解——“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寄于书中。他引古人言论,必加“立言之人”,还说“古人又述古人之言,则两引之,不可袭以为己说也”。他在《日知录》中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著名论点。他认为改朝换代、权力更替,属于“亡国”,肉食者谋之,与百姓没有大的干系;而败义伤教、无君无父、道德沦丧则会使整个民族陷于衰败,属于“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里提出的“天下兴亡”其实已不再是针对反清复明,而是在于捍卫社会的道德、公平与正义,事关民族的命运。他认为以天下之大,仅靠君主一人是管理不好的,而应该扩大民间百姓的权力,重视民众的力量,突出民众的地位,民心向背是治乱根本。他以“封建”和“郡县”制度为例,说封建制变为郡县制,这是历史的必然,当郡县制的弊端又到了极点,就必须顺应时势进行变革,否则,危机将一天比一天严重。“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阔矣。”这是他历史盛衰思想的又一基本观点。他还说:“国家之所以长治而不乱者,人才也。”缺乏人才,就预示着国家的衰亡。 (节选自钟岳文《〈日知录〉:一部讲求经世之学的“资治之书”》,有删改) 26. 解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文中的意思。 27. 简要概括顾炎武的治学态度。 28. 结合材料,分析《日知录》中“资治”的意义。 【答案】26. “天下兴亡”不是指改朝换代、权力更替(或反清复明),而是指民族的兴盛灭亡;败义伤教、无君无父、道德沦丧会使整个民族陷于衰败(或捍卫社会道德、公平与正义事关民族命运),每一个平民百姓都肩负责任。 27. 学而不已,注重积累,精益求精,经世致用,尊重他人学术成果。 28. ① 为官者应担起国家兴盛的责任。② 民族命运也事关每个平民百姓。③ 民心向背是治乱根本。④ 要顺应时势进行改革。⑤ 重视人心风俗。⑥ 人才对国家治乱至关重要。 【解析】 2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意思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立足对文本的理解作答,通过对原文“他认为改朝换代、权力更替,属于“亡国”,肉食者谋之,与百姓没有大的干系;而败义伤教、无君无父、道德沦丧则会使整个民族陷于衰败,属于“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里提出的“天下兴亡”其实已不再是针对反清复明,而是在于捍卫社会的道德、公平与正义,事关民族的命运。他认为以天下之大,仅靠君主一人是管理不好的,而应该扩大民间百姓的权力,重视民众的力量,突出民众的地位,民心向背是治乱根本。”我们不难理解为天下兴亡对于作者和一些普通人而言是民族的危亡。 2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和概括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要认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中的主要内容,审清题干中的意思。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我们可以概括顾炎武的治学态度是:学而不已,注重积累,精益求精,经世致用,尊重他人学术成果。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2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要认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中的主要内容,审清题干中的意思。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我们可以将“资治”理解为为官者应担起国家兴盛的责任; 民族命运也事关每个平民百姓;民心向背是治乱根本;要顺应时势进行改革;重视人心风俗;人才对国家治乱至关重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