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省严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年浙江省严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2016 年浙江省严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挺括(kuò) 混搭(hǔn) 撂挑子(liào) 擢发难数(zhuó) B.伎俩(liǎng) 扒窃(pá) 煞风景(shā) 瑕瑜互见(xiàn) C.忸怩(ní) 涅槃(pán) 露一手(lòu) 蒙头转向(mēng) D.威吓(hè) 翎毛(líng) 阑尾炎(làn) 鸠占鹊巢(jiū) 解析:A 项混搭(hùn);B 项瑕瑜互见(jiàn);D 项阑尾炎(lán)。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 分) A.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震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 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B.电话普及,拨几个烂熟于心的号码,千里之外友人的声音招之既来;或者上网,键盘一敲, 电子邮件发出,回应之讯立马现于眼前,且字字工整句句珠玑。 C.最近中国赴美上市潮汹涌澎湃,就在新贵们觥筹交错,兴高采烈之时,另一些被潮水拍在 沙滩上的落魄者却胆战心惊,张皇失措,终日为能不能退市而废尽心机。 D.去年,老伴 发觉视力下降,看什么东西都迷迷糊糊,眼前还老闪现斑斑点点的黑影,到 了太阳光下,更明显。检查显示,眼球晶状体浑浊,眼底尚未发现异常,这是老年性白内障。 解析:A 项的“震臂高呼”应写为“振臂高呼”,B 项的“招之既来”应写为“招之即来”,C 项的“废尽心机 ”应写为“费尽心机”。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时光辗转,再刻骨铭心的誓言终将烟消云散。如今的我也早已韶华已逝、朱颜暗淡,究其 最后,我还是用尽了一生的时间将你思念。 B.第三届海峡两岸论坛期间达成的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旅游协议可圈可点,更重要的是人们明 显感受到横亘在两岸之间的战争阴云,已经开始逐步散去。 C.我觉得本职工作和业余爱好并不矛盾,只要不是舍本逐末,能够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那 么业余爱好有时对本职工作反而能有所裨益。” D.二战结束后,人们基于战前各国经济分裂的教训,痛感重建国际经济秩序的必要。在 1945 年后,形成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解析:可圈可点:值得肯定和赞扬,使用恰当。 解析:A.应用“黯淡”。“暗淡”和“黯淡”, 都有“暗、不明亮”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 “暗淡”,着重指具体的“暗”,多用于形容 光线等昏黑不明;也可形容没有前途、没有希望。“黯淡”,常指抽象的“暗”,用于心情、 情绪、容颜。 C.应用“本末倒置”。 “舍本逐末”是指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 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本末倒置”是比喻把主次、 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D.应用“鉴于”。“基于”的“基”是凭借、根据,表示根据某些理由; “鉴于”的“鉴”是引为教训或教训的事,“鉴于”表示考虑到某些经验、教训,后面一般 会给出应对措施。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及其创办人荣兰祥被接二连三的负面消息缠身,成了媒体关注排行 榜上的连续热点人物。 B.《大话西游》系列的修复版,比起《泰坦尼克号》的修复版,画面质量只能算勉强,甚至 没有字幕。不过对观众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你哪怕是第一次看,没听清楚某句台词,影厅 里也立刻有热心观众给“补上”。 C.在物欲横流、诚信缺失,做人做事要“讲良心”变得越来越稀有,不讲良心而讲实惠变得 越来越时髦的当下,人们心底里对良心的呼唤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现在呼唤良心的目的, 就是要让“做人做事讲良心”重新变成这个民族的自觉。 D.对于曲阜“百姓儒家”工程的全面开展,引起了舆论的关注,“政绩工程”、“形式主义”、 “运动化推广”等质疑,也闻之不断。 解析:A 项主宾搭配不当,“学校”不能“成为热点人物”。B 项语序不当,“哪怕”应放在“你” 的前面。D 项缺少主语,应将“对于”去掉。 答案:C 5.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划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不超过 20 个字。(4 分) 材料:北京市工商局近日表示,“禁止自带酒水”“包间最低消费 XX 元”等六种合同格式条 款属于经营者免除自己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的不公平格式条款。工商部门认为,经营者在 提供餐饮服务过程中,虽然拥有对所销售商品和提供的服务的定价权,但在获取利润的同时, 也应当履行应尽的责任,不能忽视和违背公平交易、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市场规则。 对此,有人 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餐厅向消费者提供的设施环境等服务增加了酒水的附加值, 酒水高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而商家容忍自带酒水也是需要成本的,因此加收开瓶费 也是可以理解。此外,商家在明确告知“谢绝自带酒水”或加收“开瓶费 ”的前提下,消 费者自愿消费,商家并无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上述两段材料争论的焦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实际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可在仔细阅读两段材料的基础上,对两 段材料的内容进行压缩,然后归纳出争论焦点。 答案:商家禁止顾客自带酒水等条款的合理性。 6.临近高考,有人冒用教育考试中心的名义组织所谓“高考报告会”,推销高考辅导资料, 并称报告者为“高考命题组专家”。下面是教育考试中心所作的声明,略去标题和落款,请 你补写空缺部分,要求恰当、得体。(不超过 100 字)(4 分) 近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此声明。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所谓“声明”,是指发出声明者对某事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态 度,或表明自己的立场的一种文件。 答案:教育考试中心发现有人冒用我中心名义进行虚假宣传。教育考试中心禁止高考相关命 题人员或专家参加以任何形式组织的各类高考报告会,也未出版或发行过任何高考辅导材料。 请广大考生和家长不要相信此类信息,以免上当受骗。(意对即可) 7.阅读下面的短诗,仿写一组句子,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根、太阳”为 描述对象。(4 分)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 默默地生长, 向下,向下…… 我相信 地心有一个太阳。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目的要求和限制:仿写的答案必须在句式和结构上与例句相 似,而且不得选择“根、太阳”为描写对象。此外,还得注意题目的“隐性”要求,即整首 诗的立意应该健康、积极。 答案:我是溪水,/不知疲倦地在河床,/潺潺地流淌,/向前,向前…… 我坚信/前方有我 的大家园。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9 分)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 但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 此。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就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 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 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 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 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艺术一方面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 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许多人喜欢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在的“革 命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 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滑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 道德的观点评论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 其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 人生的规范,而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 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 回到实际人 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 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 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 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等。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 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 之间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 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 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 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 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 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蔡琰在丢开 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 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 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 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有删改) 8.下列关于“艺术和实际人生”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当人们用体现实际人生规范的道德来谈艺术时,就把艺术拉 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了。 B.写实主义旨在表现人生和自然,而艺术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的,所以艺术与实际人 生有距离。 C.艺术与实际人生要有距离,没有距离,就会让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远了,才能使人欣赏。 D.艺术上的做法要不近情理,其目的正是使艺术和实际人生产生距离,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 风格。 解析:B 项错误在于因果倒置,“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 相容”。C 项错误在于过于绝对,“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D 项错误在于无中 生有,“要不近情理”错误。 答案:A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艺术如果达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就意味着艺术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便走向了写实 主义。 B.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实践中,许多艺术形式表明人们总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本 生的美。 C.有些人盲目自信自己的生平可以写成小说,实际是他们不懂得自己只是尝受者,而没有换 位为观赏者。 D.说话不押韵,作诗却要押韵,这表明人生与艺术是有距离的,诗歌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 陷。 解析:B 项错误在于,其表述“人们总能在适当的距离外看到事物 本生的美”中的“总能” 是以全概偏 ,文中有“往往遭浅人唾骂”的表述。 答案:B 10.作者认为艺术要与实际人生有距离,请根据本文概括其理由。(3 分) 解析:回答此题,应先找准答题区间。此题的答题区间主要在于第三、四、五三个自然段。 答案应根据这几个段的意思归纳概括。 答案:①有了距离,才能从实用世界跳开,见出事物本身的美;②有了距离,艺术才能弥补 人生和自然的缺陷;③有了距离,作家才能将切身的经验和情感客观化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20 分) 泊 方叶 ①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 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②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 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 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在烟波白浪里弄潮。溪船最大用途是运货,运 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货,欸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 里人来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 人总是趋之若鹜,争相奔向水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 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 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 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 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想翩翩。 ③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泊往往离不开平静的流水,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之 中怎么好停泊哩。惟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当然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 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风水月里,落 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 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 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你看, 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 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鸟啼随风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 仰望,“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 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就不仅仅把一叶 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鹭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山 塞前。那“烟波钓徒”的妙境,也常常令我们想起来就禁不住心醉神驰。如此看来, 泊, 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 、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 种凄幽的美,一种的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 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 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④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江南水乡,河湾湖汊纵横交错,溪流水道密如蛛网。水光潋滟 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 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 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 艇,“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在那桨声灯 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 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风 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⑤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 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 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 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耳濡 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一帧 “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 蓄积和迸发,航程的目标还在遥遥的远方啊,岂能松懈自已,坐视观望?一生宦海浮沉的苏 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风 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 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 骇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 ⑥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11.第一段中“意境”一词在文中有哪些具体含义?(3 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题目中的“意境”,出现在第一段,为:“一直喜欢 泊的意境”。这就需要在全文中寻找所谓“泊”的意境的含义。这种意境,主要就是下一句: “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 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答案可根据此句归纳。 答案:宁静、凄幽(清幽)、灵动。 12.在第 4 段中,作者对“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的生活有一种什么 样复杂的情感?(3 分) 解析:解答此题,需联系前后文,此题的答题区间在第四段。 答案:对他们的生活感到不齿,同时肯定他们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13.结合语境赏析划线句子。(4 分) (1)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 沙鸥。 (2)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 靠岸。 解析: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答案:(1)化用诗句,通过排比、比喻抒写在自然怀抱中闲适悠然、自由随性的愉悦之情. (2)化用诗句,说明在漫长的人生中,人需要拼搏、奋斗,也应需要暂时的休憩。 14.第③段描写谢灵运、张志和“泊”的情态并化用他们的诗句有什么作用?(4 分) 解析: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答案:(1)说明“泊”能感受大自然的静美,消除尘俗的烦恼,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 的滋养,精神的慰藉。( 2)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15.综观全文,作者赋予了“泊”多种情怀和意蕴,请说一说结尾“几多情怀”包括哪几层 意思。(6 分) 解析: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答案:①“泊”是一种自然状态,它是运动后复归的宁静,是劳累后放松的歇息。②“泊” 是一种心境,置身其间,既可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 精神的慰藉。③“泊”是一种文化,江南的许多河流湖泊往往作为背景被写进文学作品中, 使它平添了一分文化气韵。④“泊”更是一种精神,它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 迸发,是一种寥廓的胸臆。 三、古代诗文阅读(37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9 分) 童心说 (明)李贽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 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 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 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 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 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 由衷;见而为政事①,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 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 理为 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 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 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 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 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 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③, 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 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 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 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 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 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注释]①见:通“现”。②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 了。③《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选自《明清文选》,有删改) 16.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辞不能达 达:畅达 B.诗何必古《选》 古:古老 C.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卒:最终 D.非其史官 过为褒崇之词 过:过分 解析:“古”在此处为“推崇”之意。 答案:B 17.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因病发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D.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解析:D.连词,表示假设关系。A.介词,同,跟,和;连词,和,跟,同。B.因:介词,根 据;介词,依靠,凭借。C.副词,表判断;连词:表示顺接,“于是”“就” 答案:D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认为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 创作。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B.作者指出,“童心”就是赤子之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 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后天得来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诫读书人不要多 读书识理而壅塞童心。 C.作者通过“存童心”和“失童心”的对比,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残酷 压制。在作者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 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文章。 D.作者认为,如果想从一个人的嘴里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那么这个人必须胸怀美质 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又能够自然流露真性情。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 刻性。 解析:“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误,作者并没有说不读书,只是强调要像圣人那样, 纵使多读书,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 答案:B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古 之 圣 人 曷 尝 不 读 书 哉 然 纵 不 读 书 童 心 固 自 在 也 纵 多 读 书 亦 以 护 此 童 心 而 使 之 勿 失 焉 耳 非 若 学 者 反 以 多 读 书 识 义 理 而 反 障 之 也。 解析:题中文段的大意为: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 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些书生, 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壅塞了自己的童心。 答案:古 之 圣 人//曷 尝 不 读 书 哉/然 纵不读 书/童 心 固 自 在 也/纵 多 读 书/ 亦 以 护 此 童心//而使之 勿 失 焉 耳/非 若 学 者 反 以 多 读 书识义 理 而 反 障 之 也。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4 分) (2)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3 分) 解析:翻译文中的句子。 答案:(1)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有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 又难道还少吗? (2)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文章的写作呢?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7 分) 菩萨蛮 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21.“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一句让我们想起了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解析:要答好名句默写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句子和记准字形, 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本题的重点字如:园、枝、杏等。 答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词人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简要 分析。(5 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词的首句“溪山掩映斜阳里”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 侧重点于“溪”字。次句“楼台影动鸳鸯起”,补足上文,进一步写溪中景色。夕阳斜照之 下,溪中不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还有楼台的倒影,还有对对鸳鸯溪中嬉水。上句专写静景, 下句则动 中有静。“楼台影动”,表明溪水微风吹拂之下,荡起层层绿波,楼台的影子也仿 佛晃动一般。再添上“鸳鸯起”一笔,整个画面就充满了盎然生趣。根据以上分析,可归纳 出答案。 答案:本词塑造了一个孤独寂寞、伤叹离别的思妇形象。词人选取了“鸳鸯”、“红杏”、“柳 绵”等景物来表现思妇的离情。“鸳鸯”总是成双成对地在一起,这容易引起独处之人对爱 人的思念;红杏出墙,这容易引起人寂寞孤独难耐的伤感;柳绵因“柳”与“留”谐音,而 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此, 也有伤别离、感思怀的意味。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5 分) ①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 ②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朱熹家训》) 23.孟子和朱熹都强调交友要重视一个字,那就是_____________。(1 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先读懂文段大意。这两段文字的大意为:①不倚仗自己年纪大,不倚仗 自己地位高,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去交朋友。交朋友,是因为对方的品德去结交,不能倚仗什 么。②有良好品德的人,即使比我年龄小,我一定会尊重他;品德不好的人,即使比我年长, 我也一定会远离他。比较这两段文字的内容,即可找出他们的同共点。 答案:德 24.针对交友,我们从孟子和朱熹的话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 分) 解析:题中两个文段的意思都是谈论关于如何交朋友的问题,只要说他们各自的观点,即可 得出答案。例如,孟子的话意思是:交友时要加强对自我的要求,而不能依仗自身的优越条 件。朱熹的话的意思是:交友要结交有德行的人。 答案:孟子的话启发我们,交友时要加强对自我的要求,交朋友是因为对方品德好,而不能 依仗自身的优越条件。朱熹的话启发我们,交友要结交有德行的人,而不论他的年龄大小。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 《锦瑟》) (2)遥襟俯畅,________________。爽籁发而清风生,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 序》) (3)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长亭送别》)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使 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 国也》) (5)________________,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 进酒》) 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答案:(1)庄生晓梦迷蝴蝶/ 蓝田日暖玉生烟(2)逸兴遄飞/ 纤歌凝而白云遏(3)一鞭残 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4)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5)人生得意须尽欢/ 千 金散尽还复来 四、作文(60 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材料 1:有一种小爬行动物叫蝜蝂(fù bǎn),路上见到所有东西都把它背在身上,因 而常常累死在半路上。 材料 2:有一只乌龟嫌背上的龟甲太重,就把它给蹭掉了,后来被一只鹰轻易啄死叼走。 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注意】(1)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 文;(3)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 解析:1.对于上述两个材料而言,可以从材料本身着手,以其中的一个为重点,另一个为辅 助点,二者结合论述;还可以两个材料分开论述,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论述即可。2.发掘材 料中的寓意:材料一:蝜蝂什么都要,什么都准备,造成负担过大,活得太累。该寓言说明, 人要适度放下包袱,才能轻装前进。材料二:乌龟把优势看做负担,放弃拥有的优势,结果 落得悲惨的结局。该寓言说明,人要有适度的负担,才能抵御生活的困难,走得更好。 综合理解:两个材料观点相反,但都各自成理,结合起来理解是,既要为未来做必要的准备, 也要摈除过度的心理负担;作文也可以侧重强调一个观点,但不要把另一个观点完全否定了。 该篇作文的核心就是负荷的取舍,什么样的负担应当承担,什么样的不要承担,思路上,小 立意可以放在学习上,如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失去重点,学习效率下降等等,大立意可以 放在人生上,如功名利禄都想要,最终会累死自己,而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最终会把自己害 死等等。 答案: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