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考点:古诗词鉴赏之词(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2年高考语文考点:古诗词鉴赏之词(三)

2012 年高考语文考点:古诗词鉴赏之词(三) 1.(10 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 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 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答案 (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 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 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 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解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106)暮春,在密州任上。作者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 雨,触动了乡思,写下了这首词。上片写登台时所见城中景象,包括三个层次。首先以春柳 在春风中的姿态 “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其次,以“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 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前两句进 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过后,可另起“新火”,由眼前之景触动思归之欲,而不能满 足,只好自我开解,“休对”“且将”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也是最切实的解脱办法,于是进 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的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2.(10 上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1)~(3)题。 阮郎归·初夏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 答案 长短句(或诗余、曲子词等) 解析 词的名称有多种叫法,如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答案 D 解析 D 项中“境界开阔”不符合本词的意境,全词是一种清新婉约的风格。 (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 答案 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 人公轻快、喜悦的 心情。 解析 “琼珠”即水珠,“碎”字则体现四溅的特点,而一个“圆”字又把水珠的圆 润之感描写出来,把一颗普通的水珠描写得如此精致传神,可见词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3.(10 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 现手法? 答: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 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 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惟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 风波险恶得多。 解析 起二句,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 五字,便觉伤感无限。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 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报国壮志难酬,被迫隐退,被迫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 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用笔却很浑厚。而且天边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 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 制有关。下片前三句中“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离合”只取“离”字义,“悲欢” 只取“悲”字义。作者用反问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居然说离别并不是惟一可悲可恨的 事,显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下文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 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还有比它更险恶的,是存在于人们心 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中的无形的“风波”。 4.(10 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①主要运用衬托的手法。 ②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 答成“烘托”等也算对)(2)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 老当益壮的情怀。 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 向。 解析 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 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迸发之愤慨。该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首句“寒山几堵”写出山 高,“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秋空”句写出天的空 旷、澄碧,“醉袒”句,写出酒醉想起鹰逐兽的地方。词的上片运用衬托手法,借壁立的寒 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来衬托鹰的威猛、雄健。词的下片,“男儿”句写出自己有才 能却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后四句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像雄鹰那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5.(06 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 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 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 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 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慨,表 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对农民的 同情、怜悯之情。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对词的内容的正确理解。 6.(06 安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 答案 (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意 思对即可) (2)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 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鉴赏。 5.(06 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 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 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 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 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慨,表 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对农民的 同情、怜悯之情。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对词的内容的正确理解。 6.(06 安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 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 答案 (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意 思对即可) (2)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 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鉴赏。 9.(04 全国·甘肃、青海等地)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①上月,如西子镜 照江城。 【注】 ①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 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 答案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 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 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10.(04 全国·海南、广西 、陕西等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核心能力题) 答: 答案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 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 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无奈与伤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