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内蒙古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包头市内蒙古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机一中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诗中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对好友的回忆。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张九龄的《感遇》可以说全诗都是用象征性语言暗示更深远的意境或情意。又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全诗写的是实情实景,然而这些富有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语言却指向个没有说出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让读者能心领神会,恍若身历其境。‎ 中国古典诗中有不少描写景物注重形似的好诗,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更加崇尚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的诗,崇尚有神韵的诗,而不是崇尚单纯形似的诗。王维的《终南别业》诗中有画,而又在画的背后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上是一首描写田园山水的单纯写景的诗,但仅仅这样来看待这首诗,则显然未能真正领略其诗意。这几句诗在描写“人境”的现实田园景物时,却隐蔽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正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摘编自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曰‘隐’”其实是指诗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字里行间隐含着言外之意,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思考、感悟。‎ B. 评判一首古典诗歌艺术水平的高下,不仅要看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看已经说出的言辞对其隐含着的意思是否有所启发。‎ C. 在日常口语表达和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时可以长篇大论,反复铺陈,而诗的语言则讲究“言约旨远”,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 D.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两句可以理解为“李白的诗像庾信的诗一样清新,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正好体现了诗的语言“言约”的特点。‎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诗的语言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作品常常借描写具体场面或景物的语言进行象征和暗喻,从而营造深远的意境。‎ B. 杜甫《春日忆李白》借暮云春树表达对好友的思念,张九龄的《感遇》以丹橘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它们都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 C.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那些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富有神韵的作品应该受到推崇,而一些描写景物时单纯注重形似的作品则相对逊色。‎ D.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里的“画”不仅指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物,更重要的是“画”的背后还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语言的诗性有多种表现,即便有些日常普通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读者和听众也能从中感悟到未直接表达出的潜在内容。‎ B. 诗的语言往往在已经直接表达出的内容中,还隐含着很多未说出的内容,这一点是诗的语言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重要区别。‎ C. 并非所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都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但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却很常见,成为其显著的艺术特色。‎ D. 陶渊明的《饮酒》通过组合意象来表达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因此,“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有误。‎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都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有误。‎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理解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欠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谣岁月长 唐 毅 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回忆再三,一些似已淡忘的旧事,又渐渐明晰起来。小伙伴之间,做游戏、讲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起“唱”童谣的时候也多,也很有趣。至今还记得一些,如《打电话》:“喂喂喂,打电话,问你的幺妹嫁不嫁。嫁给我,我不要,嫁给别人我要告。”已经忘了是怎么学会的,当时也不知道“嫁”的含义。但很好听,童声清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 在我的老家,童谣并不是“唱”,而是念,但又近乎于唱,很特别。通常情况下,小孩子唱的童谣是由成年人教的,谁教呢?妈妈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外婆。小孩子对长辈的依恋,大概也是从童谣开始的。譬如有一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桥在哪里呢?不知道。小孩子唱着,想象里也一定有一座古老的桥吧。‎ 我的外婆在我出世前就不在人世了,自然不能教我唱童谣。但别的孩子有外婆,我可以跟着学,或者别的孩子学会之后,听他们唱一遍,我也就会唱了,如“老天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或者,有时回家,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拉过来又推过去,做“拉锯”的游戏,“拉锯,还锯,外婆门前耍把戏;请孙孙,去看戏,没有好吃的,青菜萝卜也可以”。每每说到这里,我就特别想念从未见过面的外婆。‎ 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有时,想起儿时玩过的游戏,讲过的话,仍禁不住笑。毕竟真实地拥有过,谁不是从天真无邪的童谣里走过来的呢?回忆真有意思,可以把那些美好的童真在心里重演一遍,暂时拉近距离。有一首北京儿歌,是这样的:“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啊?——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这同故乡的那首《打电话》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大概也不是小孩子自己的作品,是大人教的。‎ 周作人则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并且批评大人常常看不起小孩子、认为儿童的言行幼稚可笑的观点。小孩子的创造力也是很惊人的。不可否认,有的童谣肯定是小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或经成人润饰,但其“著作权”是不容一笔抹杀的。‎ 在清代,有人编过一本书叫《天籁集》,所载内容都是出自儿童之口。许是取其诵声有如天籁,是世间最最质朴的语言。后人有跋语曰:“万木响刁调,扁舟一叶飘。两间自天籁,千古乃童谣……”‎ 现在读到一些韵味隽永的儿歌,为了不致忘记,就要用笔记下。也真有些无奈,童谣的流传,原本是用口的,童年时候,哪里需要用笔呢?长大了,在这方面真不中用。中国的民间文学,多是以口授的形式流传的。童谣也属于民歌的一种。可现在一些严肃的新诗,常常不如童谣有意思。比如《过横塘》:“月光光,照河塘。骑竹马,过横塘。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牵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像唐诗,像宋词,像元曲,更像一首好的白话诗。‎ 成年的岁月里,童谣总是让人思考,却再也记不清楚,也念不出曾经的“味道”。我的童谣,似乎还停留在故乡的草丛间。‎ 不过,故乡是永远也忘不了的。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之间,是真的渐渐远去了。‎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一句运用暗喻的手法,既写出了童谣充满美好的童真,又表现了作者对孩提时代的怀念。‎ B. 周作人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是因为清代有人编过一本《天籁集》,所载内容都出自儿童之口,其语言质朴,诵声有如天籁。‎ C. 童谣是民歌的一种,作者认为它比现今的一些严肃的新诗有意思,有的童谣读起来像一首很好的白话诗,比如《过横塘》。‎ D. 文章引用了大量的童谣,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突出了童谣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5.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作用。‎ ‎(1)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回忆再三,一些似已淡忘的旧事,又渐渐明晰起来。‎ ‎(2)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之间,是真的渐渐远去了。‎ ‎6. 文章为何以“童谣岁月长”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B 5. (1)交代了写作的缘由,表现了作者对旧事的怀念,同时引起下文对儿时童谣的回忆。(2)表现了作者对童谣远去的无奈、惋惜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主旨;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开头部分。 ‎ ‎6. ①“童谣”是行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童谣”展开,以此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童谣岁月长”突出文章中心,暗含作者情感,即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对远去的童谣的留恋、惋惜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项,“周作人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是因为清代有人编过一本《天籁集》”说法错误。《天籁集》是作者认为“有的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的证据,不是周作人认为“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的证据。‎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用的能力。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1)句,从内容方面来说,“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由“似已淡忘”“渐渐明晰”可以看出作者对旧事的怀念;从结构方面来说,(1)句位于文章开头,“又渐渐明晰起来”引起下文对儿时童谣的回忆。第(2)句,从内容上来说,“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之间,是真的渐渐远去”,童谣充满美好的童真,作者对孩提时代充满了怀念,可是这样的岁月却渐渐远去,表现了作者对童谣远去的无奈、惋惜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从结构方面来说,标题“童谣岁月长”,开头“小伙伴之间,做游戏、讲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起‘唱’童谣的时候也多”,本句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开头部分,首尾圆合。‎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文章标题,标题由两部分组成,即“童谣”和“岁月长”。然后联系文章具体内容分析,“童谣”在文中多次出现,是全文的线索,文章是围绕“童谣”展开的,从情节结构这一角度来看,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岁月长”的字面意思表明作者对与“童谣”相伴的岁月记忆深刻,留恋至今,从作者情感这一角度讲,体现了作者对童谣、对旧事、对故乡的怀念。‎ ‎【点睛】理解标题含义要从表里两个方面。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于明山) ‎ ‎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下午共同发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国务院共公布了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民间文学类项目为155项,占总数的11.3%,在十大非遗门类中排第5位。文化部共认定了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民间文学类共计77人,占总数的3.88%。民间文学还面临着传承人高龄化和法律保护缺失等问题。曲艺有127项,曲艺类传承人有151人,仍有40余项曲艺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没有国家级传承人,显示出曲种传承的不均衡和保护传承人的紧迫性。2015年,包括河南坠子国家级传承人刘宗琴、相声国家级传承人常宝霆等20名曲艺类项目国家级传承人离世,更是给非遗传承带来了巨大损失。‎ ‎2015年,北京、上海、山西、山东等8个省市公布了新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其中,传统音乐新增项目共计28项,包含民间音乐23项、宗教音乐3项和人文音乐2项,表明民间音乐仍是传统音乐类名录建设的主体。“申遗热”推动了传统音乐的发展,2009年,有5个传统音乐项目类型同时被选为“世遗”;在前两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传统音乐分别入选72项和67项,在十大非遗门类中位居前列。2015年,传统音乐诸多新增赛事尤其是原生态赛事的举办,网络歌坛的迅速发展,观看民歌实景演出以及近几年的民歌民乐进校园等,都显示出传统音乐在全民参与的“后申遗时代”更加欣欣向荣。‎ ‎2015年,我国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工作延续了以往良好的势头。名录建设方面,在历年公布的各级非遗名单中,传统技艺都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重。2015年各省公布了新的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传统技艺类非遗共136项,约占总数的34%。2015年新增传统技艺项目中,上海和陕西分别占16%和22%,领先于其他省市。各项传统技艺中,有一部分适合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如酿酒类、制瓷类非遗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回避的是,一部分传统技艺因创新设计不足,难以跟上市场的步伐。‎ 随着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2015年中国传统医药立法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传统医药逐渐被世界认知。2015年,北京、安徽等地公布了省级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名单,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达到了43人。尽管传统医药发展势头迅猛,但传统医药类项目的新增代表项目和扩展项目数目甚少。‎ ‎(选自“新民网”,有删改)‎ 材料二:‎ 济南‎6月8日讯(记者尹延杰) 记者今天从山东省邮政公司了解到,为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邮政定于‎2016年6月11日发行《文化遗产日》纪念邮票1套2枚,两枚邮票采取连印形式,分别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和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中心,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目,用线描的表现形式环绕展示在周围,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边框形式为背景,整体风格古朴、简洁,主题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昆曲、珠算、剪纸、端午节、古琴;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长城、福建土楼、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 ‎(选自大众网,有删改)‎ 材料三:‎ 文化部社图司巡视员周小璞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确定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一些专家认为,相当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无形或隐形,是人的精神创造,更凸显了对其保护抢救的重要性。它可以暂时没有任何意义,可要可不要,但如果因此而不重视,让其自生自灭,将给人类、国家、民族造成精神和情感上的断裂。‎ ‎(选自‎2007年4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内容各有侧重,材料一从总体上介绍2016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情况,材料二、材料三着重介绍具体保护措施。‎ B. 材料二表明,“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指的是自然景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C. 从材料二可知,设立“文化遗产日”、发行纪念邮票也是保护非遗的措施,它可以强化民众对非遗的价值和保护非遗的意义的认知。‎ D. 材料三认为,“非物质”的属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精神创造,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因此容易为人们所忽视。‎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以民间文学、相声为例,是为了说明非遗保护存在的传承人高龄化和法律保护缺失等问题。‎ B. 酿酒类、制瓷类非遗项目因为能够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发展得比较好,因此,如何提高非遗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C.‎ ‎ 材料二中的纪念邮票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边框形式为背景,选取的都是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目,体现出鲜明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设计理念。‎ D. 国家之所以将“抢救第一”作为保护非遗的方针之一,是因为一些非遗项目并没有系统的文字和影像资料,主要依靠师傅口传心授来传承,很容易失传。‎ ‎9. 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 ‎【答案】7. C 8. B ‎ ‎9. ①传承人高龄化且人数不足,一些项目有失传危险。②法律保护缺失。③项目传承发展不均衡。④创新力不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材料一主要介绍2016年之前的非遗保护情况,材料三不属于“具体保护措施”;‎ B项,“‘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指的是自然景观”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二列举的文化遗产表现项目,长城、福建土楼等是人文景观;‎ D项,“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因此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说法错误。原文是说它可以暂时没有任何意义,并没有说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仔细地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B项,“因为……经济效益,所以发展得比较好”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原因应是它们“适合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另外“提高……当务之急”于文无据; ‎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题干是“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间,然后整合材料,组织答案。本题的答题区间很明确,题干已经给了答题的方向。材料一第一段提到传承人高龄化和法律保护缺失的问题,曲艺类曲种传承不均衡的问题,第三段提到部分传统技艺因创新设计不足跟不上市场步伐的问题,第四段提到传统医药类新增代表项目和扩展项目数目少的问题,综合以上,可从传承人、法律保护、项目传承不均衡、技艺创新等方面分析。‎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一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也。矩襁褓而孤,及长好学,颇爱文藻,有智数。高祖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以母忧去职。高祖作相,遣使者驰召之,参相府记室事。及受禅,迁给事郎,奏舍人事。炀帝即位,营建东都,矩职修府省,九旬而就。时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帝令矩掌其事。矩知帝方勤远略,诸商胡至者,矩诱令言其国俗山川险易。撰《西域图记》三卷,入朝奏之。帝大悦,赐物五百段。每日引矩至御坐,亲问西方之事。矩盛言胡中多诸宝物,吐谷浑易可并吞。帝由是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转民部侍郎,未视事,迁黄门侍郎。帝复令矩往张掖,引致西蕃,至者十余国。大业三年,帝有事于恒岳,咸来助祭。帝将巡河右,复令矩往敦煌。矩遣使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啖以厚利,导使入朝。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骑乘填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帝见而大悦。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帝谓矩有绥怀之略,进位银青光禄大夫。矩素勤谨,未尝忤物,又见天下方乱,恐为身祸,其待遇人,多过其所望,故虽至厮役,皆得其欢心。宇文化及僭帝位,以矩为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封蔡国公,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及宇文氏败,为窦建德所获,以矩隋代旧臣,遇之甚厚。建德败于武牢,群帅未知所属,曹旦长史李公淹、大唐使人魏徵等说旦及齐善行令归顺。旦等从之,乃令矩与徵、公淹领旦及八玺,举山东之地归于大唐。‎ ‎(选自《隋书·裴矩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B. 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C. 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D. 及帝西巡/次燕支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孤”,既有幼年丧父的意思,也有父母双亡的意思,文中是指父母双亡。‎ B. “受禅”,王朝换代,新皇帝接受旧帝禅让帝位,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 “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中原以外的地方则称“四夷”。‎ D. “僭”,古代指超越自己的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矩精通西域事务。裴矩曾被派往张掖,管理与少数民族通商的事务,他非常熟悉西域的情况,并率军打败吐谷浑,拓地数千里。‎ B. 裴矩富有智谋。裴矩知道隋炀帝在谋划西域事务,就诱使来张掖的胡人讲述他们国家的风俗民情、山河地理,并撰写《西域图记》进献给朝廷。‎ C. 裴矩勤勉谨慎。当时天下正大乱,裴矩怕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便极力善待他人,即使是干杂事的下人,他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 D. 裴矩历仕多朝。隋高祖时他任给事郎,隋炀帝时任黄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宇文化及时被封为蔡国公,后又归顺大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由是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 ‎(2)及宇文氏败,为窦建德所获,以矩隋代旧臣,遇之甚厚。‎ ‎【答案】10. D 11. A 12. A ‎ ‎13. (1)炀帝因此向慕,准备和西域来往,四方少数民族的经营管理,全都委派给裴矩。‎ ‎(2)等到宇文氏失败,裴矩被窦建德俘获,因为裴矩是隋朝的旧臣,窦建德对他很优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本题“谒于道左”,“谒”是动词,“于道左”是后置状语,点明“谒”的地点,所以“谒”与“于道左”之间不应断开,排除AC;“佩金玉”“被锦罽”句式一致,且是并列关系,二者中间应断开;“焚香”与“奏乐”是两个并列的动作,所以“焚香”前,“奏乐”后应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文中是指父母双亡”错误,文中的“孤”指幼年丧父,因为后文有“以母忧去职”。‎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项,裴矩“率军打败吐谷浑”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甘心”,向慕;“经略”,经营管理;“委”,委派;‎ 第二句得分点:“以”,介词,因为;“遇”,对待;“为窦建德所获”,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裴矩字弘大,是河东闻喜人。裴矩在襁褓中就丧父,等到年龄稍大非常好学,很爱文章辞藻,有智谋心计。高祖担任定州总管,征召裴矩补任记室,很亲近敬重他。裴矩因母亲的丧事离职。高祖担任丞相后,派使者骑快马征召裴矩,让他参与相府记室的事务。等到高祖受禅继任皇位,裴矩升任给事郎,负责舍人一职的进言奏事。炀帝即位,要(在洛阳)建造东都,裴矩掌管修府省,九十天就完成了。当时西域各少数民族,多到张掖,与中原互通商贸。炀帝命令裴矩掌管这方面的事务。裴矩知道炀帝正致力于筹划治理远方,那些经商的胡人一到,裴矩就诱使他们说出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山河地理的险阻或平易。撰写《西域图记》三卷,回朝进献了它。炀帝看后非常高兴,赏赐裴矩五百匹绸缎。每天拉着裴矩到皇座前,亲自询问西域的事务。裴矩极力夸赞胡人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珍宝,吐谷浑容易吞并。炀帝因此向慕,准备和西域来往,四方少数民族的经营管理,全都委派给裴矩。裴矩转任民部侍郎,还没任职,调任黄门侍郎。炀帝又命裴矩前往张掖,引荐网罗西域各少数民族,到的有十多个国家。大业三年,炀帝到恒岳祭祀,这些国家都来帮助炀帝祭祀。炀帝准备到黄河以西地区巡视,又命裴矩前往敦煌。裴矩派使者劝说高昌王麹伯雅和伊吾的吐屯设等,用丰厚的利益来引诱他们,带领他们入朝觐见。等到炀帝西巡,驻扎在燕支山时,高昌王、伊吾设等人以及西部二十七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在道路左边拜见炀帝。让他们都佩戴金玉饰物,穿着丝毛织品,焚香奏乐,歌声舞蹈喧哗热闹。又命武威、张掖的青年男女穿着盛装随意观看,车马拥挤,横贯十多里,来显示中原的强盛。炀帝看到这场景非常高兴。隋军最终击败了吐谷浑,扩展疆土数千里,并且派兵把守。每年输出的物资多以亿万计,各少数民族都很害怕,来朝进贡的络绎不绝。炀帝认为裴矩有安抚怀柔的谋略,提拔他为银青光禄大夫。裴矩一向勤勉谨慎,没有触犯过他人,又见天下正处于混乱时期,恐怕招致自身的灾祸,他对待别人,大多超过那些人所期望的,所以即使是干杂事的下人,他都能取得他们的欢心。宇文化及僭越皇位,让裴矩担任尚书右仆射,加授光禄大夫,封他为蔡国公,担任河北道安抚大使。等到宇文氏失败,裴矩被窦建德俘获,因为裴矩是隋朝的旧臣,窦建德对他很优待。窦建德在武牢被打败,各位将领不知道该归属谁,曹旦的长史李公淹、大唐使者魏徵等人规劝曹旦和齐善行让他们归顺大唐。曹旦等人听从了他们的劝告,于是让裴矩和魏徵、李公淹带着曹旦和八枚玉玺。将太行山以东的地方全部归顺大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 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被迫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若隐若现的情景。‎ B. “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 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 “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15.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两句中的“天涯想”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理解错误,该句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知音)的孤独之感。‎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句“缥缈”,形容亭在绝顶,既高且小,从远处遥望,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目中的“绝顶小亭”来写的。“笑谈”句,可见其豪放旷达,纵情山水,年老而不衰。“与谁”二句倒装,一则说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赏玩;二则说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赏的人,因为主战派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朝中几已无人了。作者“笑谈”的豪情一下转向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惆怅。下片“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两句说自己人虽老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事放在心上,总在作着恢复中原那万里山河的计虑和打算。这里以“老去情怀”反衬“天涯想”的爱国心切,矢志不渝,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整个时局,毕竟不是个人的壮志豪情所能改变的,自觉回天无力,所以有“空惆怅”之句,一个“空”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勾销了,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心境,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但他又不甘如此,所以结句又劝勉随从小辈,“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说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我这衰老之人的模样。综上赏析的内容,本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考生可以结合诗歌的题材以及诗歌的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现情感的方式。‎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伏清白以死直兮 (4). 故君子之所厚 (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蜉,蝣,粟。‎ 第 II 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选成语填空,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成语的意思用法等进行判断。‎ 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破绽或漏洞。‎ 根据语境是要形容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的,故选“行云流水”合适。排除CD。 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 根据后文的“毫无做作之态”,可知其书法很纯熟,故选“信手拈来”,排除B。 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根据语境是形容书法作品的,选“浑然天成”合适。 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 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根据语境是形容《兰亭集序》的内容让人感觉闲适,选“悠然自得”。‎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 根据上下文,从逻辑关系上看,与前文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所以排除AB;联系后句“尽显其书法个性”,应“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在后,排除D。‎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根据上下文,此句必须有主语“这”与上文衔接,所以排除AC,B项“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语序不当,应: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中,许倩如倡导女子剪发,带头剪掉自己的辫子,还以梅的遭遇来激发琴拒绝包办婚姻,鼓励琴做一个跟着时代走的新女性。‎ B. 《三国演义》中,张飞在长板桥上睁圆环眼厉声大喝,吓退曹兵,然后迅速拆断桥梁,以阻追兵,可见张飞十分勇猛,又很有智谋。‎ C. 《狂人日记》中,狂人说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最后喊出“救救孩子”,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D.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经过生死搏斗最终将大马林鱼残骸拖回港口,有游客把它当成了鲨鱼骨,这一误会让小说结尾更意味深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名著的能力。解答本题,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识记其中的人物和情节。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B项,“张飞……然后迅速拆断桥梁,以阻追兵,……又很有智谋”,说拆断桥梁有智谋错误。如果不拆断桥,曹军害怕其中有埋伏不敢进兵。现在拆断了桥,曹军会料定张飞心虚,必定前来追赶。说明张飞拆桥,是心中胆怯,结果引来追兵。‎ 故选B。‎ ‎21.阅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黛玉教诗的片段,有人认为,黛玉堪称课改实践的优秀语文教师,请你认真阅读名著片段,体会黛玉教诗时体现出了哪些好教师的特质,概括出其中的三点,每空不得少于8个字。‎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1)黛玉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好老师 ‎(2)黛玉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好老师 ‎(3)黛玉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好老师 ‎【答案】 (1). 她是一个自信且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好老师 (2). 她是一个善于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揣摩和积累的好老师 (3). 她是一个懂得引导艺术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她是一个极具平等意识而又善于鼓励的好老师)‎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当香菱向黛玉说明求教之意时,黛玉欣然应允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可见她是一个自信且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好老师;在关于学诗入门的对话中,黛玉说“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要求香菱读诗要读精品,这样,就能为自己打下正确而良好的根基。此外,还可以读一些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二流作品,以便进一步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她对于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三四流的通俗之作是看不上眼的,告诫香菱“断不可学这样的诗……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可见,她是一个善于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揣摩和积累的好老师;黛玉教育香菱读诗要循序渐进。她要求香菱先学诗佛王维的五律百首,次学诗圣杜甫的七律一二百首,再学诗仙李白的七绝一二百首,并告诉香菱要以这三人的诗歌“作底子”,而后阅读陶渊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人的作品。可见,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22.请参照下列文段中划线句的逻辑方式,反驳对方的观点。要求符合事理,每空不超过20字。‎ 某天,北京大学课间休息时,众教师闲聊起谭鑫培演出的《秦琼卖马》。胡适道:“京剧太落伍,甩一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对!”在场者恭听高论,一时无人应声。黄侃慢慢站起身,说道:“适之,唱《武松打虎》怎么办?”胡适一时语塞,众人哈哈大笑。‎ ‎①有一天,有个地主在家里喝酒。正喝得高兴的时候,酒壶里没有酒了,他连忙喊来长工去给他打洒。长工接过酒壶问:“酒钱呢?”地主很不高兴地瞟了长工一眼说:“有钱能打酒算什么本事?”长工没有再说什么,拿着酒壶就走了。过了一会儿,长工端着酒壶回来了,地主暗自高兴,接过来就往酒杯里斟酒,可倒了半天也没倒出半滴酒。原来酒壶还是空的。地主冲着长工喊叫:“怎么没有酒?”‎ 假如你是这位长工,请写出一句反驳的话:_______________‎ ‎②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出生于中国。多年后,当他竞选加拿大某省议员时,反对派大肆宣传他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 假设你是朗宁,请写出一句反驳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示例:壶里有酒才能倒出酒来算什么本事? (2). (2)示例:喝牛奶长大的,难道就有牛的血统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逻辑推理的题目,要求反驳对方的观点,反驳的方式可以按对方打观点提出一个特例进行的反对,如例句中的“老虎”,可以顺着对方的思路进行类比,如“有钱能打酒算什么本事”,可是顺着对方的思路,提出“壶里有酒才能倒出酒来算什么本事”的反问;“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可顺着这思路,喝什么奶就有什么血统,提出“喝牛奶长大的,难道就有牛的血统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月12日 ‎,高考结束4天,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一中633班11名高中毕业生,在班主任、地理老师兰会云的带领下,从朔州一路骑行到上海,总行程1800多公里。这是兰会云在课堂上许下的承诺。31岁的兰老师相信,高考只是人生的驿站,绝非终点,他要给孩子们一个不一样的毕业记忆。对于此举,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校长忧心忡忡,认为骑行能磨练意志,挑战惰性,但不主张教师效仿;有同事认为,他这是在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赌注,虽然很佩服他的精神,但万一路上出点事,他这教书生涯肯定结束了;兰会云的大学同学甚至在群里调侃,下一则新闻标题很有可能是:80后老师带学生骑行,途中突发事故,造成多名学生受伤,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还留下个坏笑的表情。临行前,有孩子的爷爷气住了院,有孩子的妈妈不允许孩子参加,还有家长流泪开车送跟几公里┄┄‎ 但也有很多网友评论:真正的教育就该走出去;孩子们有福了,有这样的好老师好朋友;兰老师带孩子们用行动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验”苗“蛀”长 近日,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一中的11名高中毕业生,在班主任、地理老师兰会云的带领下,从朔州一路骑行到上海。此举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同时也是议论纷纷。有人质疑,有人反对,也有人支持。在此,我认为,只有适度放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放纵成长,收获荒芜。孩子在幼年时期需要家长的悉心指导,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关注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旅途其自由成长,给予孩子过宽松,宠溺的成长环境,结果必然是可怕的。如同在春天向地里撒一把种子,不施肥,不除草,坐等收成的结果,我想,也许只有上天知道了。因此,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放松不放纵,宠爱不宠溺,自由不放任。‎ 过度关注,思想束缚。在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物质的生活富裕,再加上优生优育政策的实行,使人们对孩子的一举一动更加受到家长的关注。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如临大敌。不许这,不许那,一点小事都可能演变成“大事件”。家长对孩子无疑是爱的,但这种爱的方式是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呢?是不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利的呢?试想作为孩子,如果看到自己的生活被过度的关注,甚至以“爱”的名义干涉,这无疑是对人天性的束缚。在这样的“温室”里成长出来的“花朵”,如何能成长成为参天大树?如何才能经历风雨欣赏绚烂的彩虹?‎ 将会受到多大的打击啊。我想到那个时候,他心里所剩下的可能不是对父母的感激与感动,而是对这个社会的惧怕。他可能会按照人们的想象去成长,努力迎合“父母粉丝”的心情,也有可能因叛逆从此堕落,这两种结果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密切关注孩子,用压力来钳制住他们具有创造力的思想呢?过分地检验孩子的成长轨迹会蛀蚀他们的童年,让他们过早地成熟,被迫地长大。‎ 球星贝克汉姆与时尚界先锋维多利亚育有三子-女。他们全家都是媒体的焦点,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夫妇努力保护生活隐私,制定家规,教育孩子亲力亲为而且让孩子自由发展兴趣爱好,不干涉他们的自由,因此这一家成为教育的范本,流传的佳话。‎ 适度关注,孩子才能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漠不关心会导致孩子盲目成长,缺少社会经验,而过分关注,则会导致孩子思想行为僵化,个性无法发展。‎ 在田地里,不“验”或过分“验”苗都会导致幼苗被蛀蚀,腐烂,无论做为农夫还是家长,适度原则才是通往收获之门的唯一途经。‎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好这一类型的作文,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读懂材料,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 ‎【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一则关于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一中的11名高中毕业生,在班主任、地理老师兰会云的带领下,从朔州一路骑行到上海的新闻,从而引发的讨论。关于这个事件主要有一下两种意见:一是认为骑行能磨练意志,挑战惰性,但不主张教师效仿,因为这样有风险,如果途中突发事故,这就是在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赌注;二是认为真正的教育就该走出去,兰老师带孩子们用行动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我们中国人最重视教育,然而,一个孩子,幼儿园开始到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毕业,永远是过着在校学习应试,放假回家休息的生活。考的永远是书本,关注的永远是成绩。从桃花到雪莲,从鸡鸭到神兽,中国孩子并不缺乏常识,缺乏的是他们走出象牙塔后应对社会的能力。批判教育制度容易,改变教育制度却很难,家长改变学校很难,改变自己却很容易。老师带孩子骑行,给孩子个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奋进向上的榜样,让孩子有一个走出象牙塔之后依然可以模仿的榜样,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材料的核心意思,是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评价当下的教育模式。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是圈养还是放养?考生要把握好题干要求: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立意】真正的教育,就该走出去;‎ 教育不是简单的工作;‎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过度保护不是爱;‎ 过度保护是一种束缚。‎ ‎【素材】《石钟山记》,大名鼎鼎,非是其文笔之深奥,乃其道理、精神之纯朴也。大文豪苏轼,读万卷书不在话下,然亲自上石钟山,追寻真理,其精神可嘉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也,实践出真知。若非亲眼一览大海之广阔,河伯岂知自身之狭小,望洋向若而叹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今年年初,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在其2011年新书《虎妈战歌》中认为,“以强迫压力为特点的中国传统子女教育方法,远优于西方式的教育方法”。11月,香港商人萧百佑出版教子经《所以,北大兄妹》称,“打孩子是一种文化,把三个孩子打进北大”。‎ ‎【结构】本题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如写议论文,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注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