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模拟考试预测卷(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模拟考试预测卷(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浙江省高三下学期模拟模拟预测卷(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说在恺撒被刺杀的前夜,当时人们曾经注意到,有一颗硕大的流星陨(yǔn)落在西北方向,而西北方向正是恺撒当时的府邸所在,于是当时有不少流言,认为恺撒即将遭到不测。‎ B. 无论生活在省内或省外,中原作家都会把脚下这片熟悉土地上的人民的生活当作创作源泉,从中汲(jī)取写作灵感,再现中原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C. 试想,如果他们为一时之誉而急躁,那就不会有《离骚》《红楼梦》等光照千秋的扛(káng)鼎之作了。古往今来,那些留得住的精品力作,哪一个不是远离浮躁、讴心沥血铸就的!‎ D. 改革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chánɡ)机制,支持农村偏远地区宽带建设,是补上公共产品和服务“短板”、带动有效投资、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举错。‎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识记字音,平时一定要注意分类归纳,反复记忆。要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识记字形可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结合语境,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B项,“汲”应读作jí;‎ - 25 -‎ C项,“扛”应读作gāng,“讴心沥血”应为“呕心沥血”;‎ D项,“举错”应为“举措”。‎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在文学上春风得意,但仕途多舛。[甲]王安石变法之时,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站在保守派司马光一边。他被贬到外地做官。数年后司马光派执政,按说苏轼可以鹞子翻身了。可他依然故我,又不赞同全盘否定王安石。后来,司马光派失势,苏轼却被认定为司马光派,被一贬再贬,直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好在苏轼也只是被一贬再贬,而没有削职为民,更没有被杀。[乙]官小了,俸禄低了,但温饱还是有保证的。‎ 苏轼无论被贬到哪里,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在山东密州,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称为中秋节的绝唱。在黄州、在琼州,也都风流倜傥有遗篇,“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的楹联就说明了他的生活状态。[丙]在黄州的六、七年间,虽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低迷,但主旋律乐观向上,倾注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他每到一处,都“入乡随俗”地享受当地的特产。苏轼,无论多么颠沛漂泊,都保持着一种好心情,乐观、潇洒、豁达地生活着。‎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失势 B. 脍炙人口 C. 风流倜傥 D. 享受 ‎3. 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C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结合语境时要考虑到词性、搭配、使用对象、情感色彩、语意轻重、是否重复等情况。作答时可从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入手,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D项,享受:生命在存活过程中,通过身体器官、思想意识的作用,使生命自身产生愉悦、美好的一种体验与感觉,既可以指物质上也可以指精神上得到满足,其后面多接泛指的内容,不跟具体事物,如享受生活。享用: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特产”应该是被“享用”。‎ - 25 -‎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熟记常见标点的使用规则,包括逗号、句号、顿号、引号、括号、书名号等。高考试卷对标点符号的考察涉及面广,迄今为止,除着重号外,其余15中常用的标点符号都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过,一些易混的标点符号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成为考查的热点。作答时审清题干要求,结合内容及标点使用规则仔细判断。‎ 丙处,“在黄州的六、七年间”相邻或相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中间不用顿号。‎ 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立法上强调加重刑法,并不必然提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威慑效果,在特定条件下甚至还起着相反的作用。‎ B. 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是否能自觉维护公共道德,遵守文明规范,是社会维持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内在保障。‎ C. 动物园的选址和建设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国家相关法规出发,既要有利于动物生存,也要保证游客安全。‎ D.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既能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又能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还能支持本土人才勇攀高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的辨析。正确选项是A项。B项、C项和D项都存在错误,但病句类别有所不同。B项的错误在于两面对一面,“是否能”谈到的是正反两面的情况,“是……的保障”讲的是正面的情况,显然搭配不当。C项的错误在于句式杂糅。“根据……出发”应当改为“根据……”或“从……出发”。D项的错误在于语序不当,根据逻辑关系应该由部分到整体,由内到外,应调整为“既能支持本土人才勇攀高峰,又能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创业,还能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25 -‎ 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①_____________。汉乐府诗《孔崔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中的“信”,就是说媒的使者。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②________________。如上下款的称呼怎么写,开头结尾的致故祝颂之辞辞怎么写,如何写抬头,哪里有空格等。上款写受书人,下款写作书人,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③_______________。《报任安书》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这样。‎ ‎【答案】 (1). ①“信”指使者 (2). ②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式 (3). ③却先写作书人,后列受书人(或:却在开头就写明作书人和受书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所给语段主要讲的是古代“书”“信”的区别、书信的格式、明清以来书信和汉魏六朝书信的区别。通读语段,可知第①处的句子和前一句是并列关系,前一句解释了“书”,此处肯定解释“信”,根据后面举的例子,可以确定“信”的古代含义应该指“使者”。第②处后面有“如”,说明该处是总括句,下一句是解释句,解释的是书信的格式。由此可以确定第②处当是说书信有固定的格式。第③处和后面的例子与分号前的句子形成对立关系,说明汉魏魏六朝的书札格式和明清以来的格式是不同的,具体的不同之处就在“先写作书人,后列受书人”或“开头就写明作书人和受书人”。‎ ‎6.阅读下面几位高三学生的对话,完成小题。‎ 甲:我特别想读些经典著作,但现实是时间太紧,只能利用学习间隙翻翻杂志,一次还只能看几篇,一点都不过瘾。‎ 乙:看看杂志也挺好的,不占用大块的时间,读一篇可以,读两篇也可以,想停就停,多方便啊!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呢!‎ 丙:我呢,更想读一些作文指导类的书籍,尤其是优秀作文选那种。花费时间不多,效果比看杂志要好。‎ ‎(1)根据材料,概括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两个特点。(每点不超过4字)‎ ‎(2)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论性文字。不超过80字。‎ ‎【答案】(1)碎片化、功利性 ‎(2)示例l:碎片化和功利性,使得学生阅读范围十分狭窄,缺乏深度思考,不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影响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示例2:当下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明显的碎片化、应试化倾向,主要原因是学习时间紧和考试压力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语文老师很难奏效,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以及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再根据要求答题。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要求“根据材料,概括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两个特点”,这就需要考生根据材料中三个人的对话来概括,可以从阅读的方式和阅读的目的两个角度概括,如甲说“只能利用学习间隙翻翻杂志,一次还只能看几篇”,乙说“不占用大块的时间”“花费时间不多”,根据这些内容可知,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属于碎片化的,没有集中的时间,这是阅读方式方面的特点;再看阅读的目的,乙说“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呢”,丙说“更想读一些作文指导类的书籍,尤其是优秀作文选那种”“效果比看杂志要好”,根据这些内容可知,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功利性很强,主要是考虑它的使用价值。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论性文字”,解答这个问题,需要考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即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然后对这个问题做出评价,态度要明确,如本题中要指出“碎片化”“功利性”阅读的弊端,如“阅读范围狭窄”“缺乏深度思考”“不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等,最后给出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庙会的季节性特征,主要是指庙会的时间界限非常鲜明。庙会一般集中在春季,农历正、二、三月最多,尤其是正月庙会最为繁密。这是由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春耕季节在整个农业生产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北方农村的耕作以春天为始居多,庙会就自然成为耕作的准备。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因素使带有神秘色彩的庙会祭祀活动在春天繁盛,人们的愿望和担忧等心理因素,在庙会中化为具体的形式。庙会在初一和十五前后为最多,最长的如淮阳人祖庙会,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为期长达一个月。较短的只有一天,一般的庙会在三天左右。另外,庙会的日期还以著名历史人物、传说人物的生日、忌日为高潮。一般来说,夏收、秋收季节没有庙会,即使有,也只是小型的一天就结束的“小满会”之类的庙会。这种季节性体现出庙会与农耕联系的特点。‎ ‎(摘编自高有鹏《狂欢季节——庙会中的信仰与生活》)‎ 材料二:‎ - 25 -‎ ‎(资料来源于张萍《明清陕西庙会市场研究》)‎ ‎【注】以上统计为清末民初澄城县一年中61个村镇举办的198天的定期庙会统计。‎ 材料三:‎ 庙会中使用的各种服装、道具等象征物品反映的对“官方符号系统”的嘲弄,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这种借神灵之力以反传统的做法,在城隍庙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中,往往开始都是銮驾仪仗、三班六房的书吏衙役,然后才是各种杂耍舞队。前面有铜锣开道,扮演者高举“回避”“肃静”大牌,还有旌旗伞盖,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在福建的神道出巡活动中,如果省城隍路遇瘟部尚书,城隍的神位要停在路边,尚书的神位则在路中央,代表城隍的香头要趋前三叩,表示接驾来迟,罪该万死,请求恕罪。代表尚书的香头则挺胸凸肚,抚慰告诫一番。这种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等级限制,人们扮演着现实生活中距离极为遥远的角色;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他们不能超越或反抗这种“官方符号系统”,而只是在“应用”,并不是在摧毁。正如克劳克所说,这些东西“有时允许被用来对文化的既定秩序进行挑战,但通常其结果则是维护这一既定秩序”。‎ ‎(摘自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材料四:‎ 来自原始宗教的庙会的狂欢精神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经历了世俗化或从“娱神”到“娱人”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庙会狂欢的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远古社会宰牲以谢神,变成庙会游神期间的大吃大喝,满足久违了的食欲需要;原始的歌舞仪式和群众狂欢,变成后代的各种集体娱乐形式,以满足压抑已久的声色本能;伦理道德对男女、服饰、举止、交往的诸多限制,也在宗教信仰的借口下被冲破……可以说,在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理性活动,特别是被扭曲了的理性活动,需要非理性的活动加以调节,非理性的形式中可以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如果辩证地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理性”约束其实很大程度上倒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非“人性”的,而表现形式上的非理性行为倒有很大的理性意义。‎ - 25 -‎ ‎(来源同材料三)‎ ‎7.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庙会狂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庙会的狂欢精神就是指在庙会中使用象征物品对“官方符号系统”进行嘲弄。‎ B. 城隍庙会的狂欢活动既应用了“官方符号系统”,又突破该系统的等级限制。‎ C. 经历了世俗化后,庙会狂欢开始发挥调节器的作用,满足人们压抑已久的欲望。‎ D. 庙会的狂欢精神经历了世俗化的转变,冲破文明社会的各种限制,足见其非理性。‎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庙会主要在初一和十五前后举办,期限长短不一,高潮通常发生在著名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的生日或忌日。‎ B. 清末民初澄城县2月至4月高频率地举办庙会,反映了农业社会人们一直以来的对于耕种的祈愿,或者说担忧。‎ C. 城隍出巡的队伍行列完全模仿现实中地方官员的排场,是庙会活动对现实“官方符号系统”讽刺的一种表现。‎ D. 人们在世俗化的庙会活动中大吃大喝、集体娱乐,借“娱神”的名义实现“娱人”的目的,使压抑已久的理性诉求得以满足。‎ ‎9. 当今社会哪些活动具有庙会式狂欢精神?请举一例,并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D ‎ ‎9. ①狂欢节、选秀节目、足球赛、“双十一”购物节等活动。‎ ‎②示例1:“双十一”购物节,人们疯狂购物,甚至透支消费,颠覆了传统“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消费理念。它又是调节器:较多的购物折扣,释放了平日被压抑的购物欲,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物质需求。‎ 示例2:当下,不少人热衷于“抖音”等短视频社交软件,这就具有狂欢精神:各种人、各种视频、各种评价充斥其间,似乎充满了非理性的“狂欢”;背后却潜涵着追求个性、自由、平等的理性目的。‎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读题干要求,明确具体考核的要点;然后回归原文,圈出相关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对;最后根据理解,作出判断。本题选“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庙会狂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25 -‎ A项,说法错误。材料三中说的是“庙会中使用的各种服装、道具等象征物品反映的对‘官方符号系统’的嘲弄,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所以“在庙会中使用象征物品对‘官方符号系统’进行嘲弄”只是“庙会狂欢精神的一大表现”。选项以偏概全。‎ C项,“经历了世俗化后,庙会狂欢开始发挥调节器的作用”说法有误。材料四中说的是“经历了世俗化或从‘娱神’到‘娱人’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庙会狂欢的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由此可知,文中说的是“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并非是“开始挥调节器的作用”。‎ D项,“冲破文明社会的各种限制,足见其非理性”说法有误。材料四中说的是“庙会狂欢的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在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理性活动,特别是被扭曲了的理性活动,需要非理性的活动加以调节,非理性的形式中可以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只是“调节”,并非“冲破”。‎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一一进行比对。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借‘娱神’的名义实现‘娱人’的目的,使压抑已久的理性诉求得以满足”说法有误。从材料四来看,从娱神到娱人的变化“在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理性活动,特别是被扭曲了的理性活动,需要非理性的活动加以调节,非理性的形式中可以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由此可知,“庙会活动中大吃大喝、集体娱乐”只是非理性的活动,而其中潜涵着的是理性的目的,并非是借助娱神的名义来实现娱人的目的。‎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根据要求,认真阅读文章,理题干所说的庙会式狂欢精神指什么,具有怎样的特点;再举出现实中与之一致的活动,并结合内容分析加以分析阐释。‎ - 25 -‎ 从文中来看,材料四中说“在这一变化中,庙会狂欢的调节器作用十分明显……在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理性活动,特别是被扭曲了的理性活动,需要非理性的活动加以调节,非理性的形式中可以潜涵着一种理性的目的”“如果辩证地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理性”约束其实很大程度上倒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非“人性”的,而表现形式上的非理性行为倒有很大的理性意义”,由此可知,庙会式狂欢精神是纵欲的、粗放的、显示人的自然本性的行为方式,它颠覆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态度、理念等,同时它又具有调节器的作用,其目的是理性的。明确了“庙会式狂欢精神”之后,再联系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活动具有这些特点,如双十一、狂欢节、足球赛、篮球赛等。最后要结合庙会式狂欢的特点分析这些活动,分析出这些活动中的“狂欢”和“调节”,非理性的形式和理性的目的。‎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歧途 艾玛 ‎(1)“爸爸,你能写一只小灰免的故事吗?它不是我们看到的小灰兔的样子,它像我这么高,有和我一样的黑头发,像我一样会说话。”‎ ‎(2)这是儿子五岁时候对他说的话。‎ ‎(3)很多年以后,他还记得那一刻的情景。儿子悄悄推开门,眨巴着一双大眼睛,安静地注视着专心写作的父亲。‎ ‎(4)“好吧。”为了尽快打发走这孩子,他应付着答道,“等我写完这本书,我就给你写一个小灰兔的故事。”‎ ‎(5)他是个作家,一只过着极其窘迫的生活。四十岁那年,时来运转,他的一本只印了两千册的小说突然被某个电视剧导演看中了,他得到了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钱。这笔钱在城市里花不了多少年,在乡下,却可以过上许多年衣食无忧的生活。于是,作家向他年轻的女友求婚,带她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靠自己的双手让一座破败的小院焕然一新。到了晚上,作家就到书房写作,妻子在书房旁边的房间做针线,偶尔,作家会把自己刚写的小说念给她听。‎ - 25 -‎ ‎(6)第二年春天,妻子诞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孩子长得很漂亮,就是有点唇裂,但这只会让他们更加爱他。在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夫妻俩带他市里的大医院做了修复手术。这孩子近乎完美,从会走路起,就开始帮妈妈干活了。而且,这孩子也像作家的妻子一样,对作家的写作怀有神圣的敬意,从不无缘无故跑到他的书房打扰他。孩子稍大一点后,坐在妈妈的膝头听作家读小说,如果故事很悲惨,他会把脸埋在妈妈的怀里哭泣。大部分的时候,听完小说的最后一句,他会安静地站起来,叹一口气后默默走掉。‎ ‎(7)“爸爸,你能写一个小灰兔的故事吗?它像我这么高,有和我一样的黑头发,像我一样会说话。”‎ ‎(8)孩子七岁的那年,又对他说了这番话。‎ ‎(9)“好吧。”他停止敲击键盘,微笑着对孩子说道,“等我把手上这本书写完,我就给你写一个小灰兔的故事吧。”‎ ‎(10)很快三十年过去了,他还是没有给孩子写那个小灰兔的故事。因为他一直有“手上这本书”要写。‎ ‎(11)三十年后,他停止了写作,坐在轮椅上度日,虽然时日无多,但拿来回忆往事却绰绰有余。他发现自己比过去更能将往事看分明:孩子当年的修复手术很成功,但后来,还是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说话练习。那句“爸爸,你能写一只小灰兔的故事吗?”一定是儿子经过了许多的练习才郑重其事地走进他的书房来对他说的。这孩子跟许多人一样,也有着冥冥中被安排好的一生……先是小学,上完小学后,接着是中学,开始住校了。周末回来,他在书房写他那总也写不完的书,孩子在自己的房间内写作业。作家竟然不记得后来他到底有没有再将自己刚写的小说念给孩子和妻子听。再后来,孩子念完一所不好不坏的大学,留在城市工作。十多年来,换过许多的工作,都不尽如人意。现在,年近四十的他,在一家工厂做着仓库管理员的工作。每天按时上班、下班,一周休两天,月底领工钱。像其他人家的孩子一样,不管过得怎么样,每到年底,他都会回家来陪他们过春节。但每一年,回到他们身边的那个人,似乎都与那个站在他的书桌边要求他写一个小灰兔的孩子不相干……那可是他唯一的孩子!‎ ‎(12)作家下定决心,要写一个小灰兔的故事。离春节还有一个月,作家决定在儿子回到家里之前,把这故事写完。‎ ‎(13)窗外白雪茫茫,一片寂寥,有什么东西能在冬天出得来?他从网上买了一大堆孩子看的书。他想,他总能找到一个故事适合小灰兔。他读到了很多很多的故事,有的属于一只狐狸,有的属于一只大灰狼,有的属于一只小蚂蚁……总之,各种各样的故事。起初作家读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时,他会控制不住的想,不妨拿来一用。要知道,他是个作家,这样的事他并不陌生。有句谚语怎么说来着?如果纸会脸红,那么世界上大部分的书都会是红色的。但这一次,作家却没法这样干了,因为他意识到小灰兔应该有小灰兔的故事,他坐在电脑前,手指一碰到键盘,故事就从他的指尖流了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事。写完后,作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原来写作是一件如此幸福的事情 - 25 -‎ ‎!作家也为自己感到遗憾,遗憾自己竟然到了人生的暮年才发现这一点。‎ ‎(14)在作家写下的故事中,调皮的小灰兔很喜欢街市的热闹,化作一个书生,游荡在人间。尽管老灰兔把人类的残酷都告诉了它,它还是怀着真爱与一个美丽的少女日夜厮守。结局不出老灰兔的意料,这只误入歧途的小灰兔还是被那负心的女人抛弃了。‎ ‎(15)作家想到这是写给儿子的故事,马上又春节了,得把结局弄得喜庆些。可是他很快发现自己竟然无能为力,故事似乎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16)很快,春节到了。小山沟对面的农家燃放鞭炮的夜晚,那在城里做仓库管理员的儿子回到了家。他依然是个仓库管理员的样子,也还是跟从前一样沉默,只是背比先前佝偻了些,头上还多了几根白发。‎ ‎(17)作家赶紧把自己写好的故事打印好拿了出来。一家三口围坐在书房里温暖的炉火边后,作家开始把小灰兔的故事读给妻子和儿子听。他的妻子早就对他的故事没有任何反应了,但他的儿子非常惊讶。起初,他搓着双手,安静地听着,后来,他的嘴唇开始哆嗦,有了一些浅浅皱纹的脸涨得通红,简直比炉火的红光还要红呢。故事读完后,作家的儿子把脸埋在作家不能动弹的腿上,抽泣起来。作家的儿子对作家说:“爸爸,谢谢你……”‎ ‎(选自《小说月报》2015年第一期,有删改)‎ ‎10. 简析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大部分的时候,作家读完小说的最后一句,孩子会安静地站起来,叹一口气后默默走掉。‎ ‎(2)可是他很快发现自己竟然无能为力,故事似乎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11. 赏析第(1)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12. 第(13)段直线部分详写作家创作小灰兔的故事的过程,有何作用?‎ ‎13. 请结合全文,探究题目“歧途”的多重意蕴。‎ ‎【答案】10. (1)作家的儿子为没有听到期望的小灰兔的故事而失望。(2)作家发现自己不能像以前那样轻易地机械套作,只能尊重创作规律。 ‎ ‎11. ①运用问句,语气恳切,充满期待。②运用排比,形象地描绘出自己想象中小灰兔的样子,充满童趣。 ‎ ‎12. (1)从内容上看:①点明作家以往的写作多为模仿复制,缺乏原创;②表明作家改变的决心之彻底,写出作家由真实写作而体验到的幸福感。(2)从结构上看:为下文铺垫,使得下文作家的儿子听后感动得抽泣的结尾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 ‎13.‎ - 25 -‎ ‎ ①作家故事中的老灰兔认为小灰兔不顾自己的劝告走上了歧途,歧途并非真正的歧途。②作家写作上的歧途,告诫写作者如果一味模拟、复制、抄袭,则将终身平庸。③作家在亲子关系处理上的歧途,告诫家长应多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需求,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不可孤立地解释词语的表面意思。‎ 本题中,(1)由文中孩子五岁和七岁都要求爸爸写小灰免的故事,爸爸都没有完成任务,知道儿子这“叹一口气”是作家的儿子因没有听到期望的小灰免的故事而失望。‎ ‎(2)由前文“作家想到这是写给儿子的故事,马上又春节了,得把结局弄得喜庆些”可知,作家本想特意安排一个结局;由“故事似乎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可知,作家发现自己不能像以前那样轻易地机械套作,只能尊重创作规律,所以“无能为力”。‎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此外,还要树立修辞意识。‎ 这是一个孩子对父亲的请求,希望他讲一个“像我这么高,有和我一样的黑头发,像我一样会说话”,即属于孩子自己的一个故事,用一组排比充分表现出孩子的期待之情;从他对小灰兔的描绘中,更可以看出他对小灰兔投射了深深的爱意,充满童心;‎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小说的要素(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分析结构(与题目及前后文关系)、内容(大意、人物性格特点、环境氛围)两方面的作用。‎ 从这详细描写中,可看出作家从前写作的方式:“起初作家读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时,他会控制不住的想,不妨拿来一用。要知道,他是个作家,这样的事他并不陌生”,即不断使用他人的套路,而不自己创作;‎ ‎“但这一次,作家却没法这样干了,因为他意识到小灰免应该有小灰兔的故事”则展现出作家为了给儿子创作故事而发生了改变,他不再模仿,而是开始自己创作;‎ 从“故事就从他的指尖流了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事。写完后,作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原来写作是一件如此幸福的事情”可看出,真正的创作体验带给作家无比的幸福感;‎ - 25 -‎ 在情节上来说,这段作家幸福地创作出真正原创故事的情节,为后文“他的儿子非常惊讶。起初,他搓着双手,安静地听着,后来,他的嘴唇开始鸣嗦,有了一些浅浅皱纹的脸涨得通红,简直比炉火的红光还有红呢。故事读完后,作家的儿子把脸埋在作家不能动弹的腿上,抽泣起来”的反应做了铺垫;‎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含义。作答时,应结合全文,根据人物、内容、主旨分析其表层含义及深层含义。‎ ‎“歧途”是指走错了路,乍看是文中作家给儿子所写的小灰兔不听老灰兔劝告而遭到抛弃的“误入歧途”,但从作家并没有为这个故事改编成“喜庆结局”来看,小灰兔的经历并非真正的“歧途”;而实际上结合作家早年写作与此次写作的转变来看,应该是指作家以前创作方式的错误,只知道模仿别人的创意,没有自己的创意才是真正的歧途;另外,从作家与儿子的关系来看,也含有对家庭关系处理的正误方式的思考,作家在儿子小时候从不关心儿子的期望,但儿子内心的期望从未消失,以至于在成年后听到这个故事,依然感动地流泪,并对父亲说“谢谢”,这告诉我们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 ‎【点睛】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录鬼簿序 ‎[元]钟嗣成 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诎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桎梏之厄哉?虽然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与已死之鬼何异此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为愈也。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及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著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 余因暇日,缅怀古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艺,俱有可录。岁月弥久,湮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吊以乐章;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则有幸矣。名之曰“录鬼簿”。嗟乎!余亦鬼也。‎ - 25 -‎ 使已死未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噉蛤蜊[注],别与知味者道。‎ 至顺元年,龙集庚午月建甲申二十二日辛未,古汴钟继先自序。‎ ‎【注】噉:吃。蛤蜊:蚌类,肉可食。据《南史·王融传》记,王融自恃盛名,有相遇而不识融者,融愤而自诩太阳,光耀天下无人不知。其人听后答之以“不知许事,且食蛤蜊”。‎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阴阳之诎伸,即人鬼之生死 诎:通“屈”,收缩 B. 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为愈也 愈:越,更加 C. 遂传其本末,吊以乐章 本末:事迹 D. 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 冀:希望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人而知夫生死之道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则其人与已死之鬼何异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C. 余因暇日,缅怀古人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吾党且噉蛤蜊 且勇者不必死节 ‎16.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钟嗣成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录鬼簿”,是希望通过介绍“块然之鬼”“已死之鬼”及“不死之鬼”的作品,以有益后学,促进戏曲创作的发展。‎ B.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辛辣犀利。既讽刺了醉生梦死之人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又揭示了空口白话、学问浅薄之士名随身灭、生而速朽的事实。‎ C. 作者借鬼写人,热情讴歌了那些地位卑微却才能出众的剧作家们,表达了自己的生死观、审美观和不以贫富贵贱、地位高下看人的人文思想。‎ D. 序文结尾处巧用典故,用调侃的语气说明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得罪于圣门”,但将淡然以对,表明了作者对自己重视戏曲文学的观点的自信。‎ ‎17.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虽 然 人 之 生 斯 世 也 但 以 已 死 者 为 鬼 而 不 知 未 死 者 亦 鬼 也 酒 罂 饭 囊 或 醉 或 梦 块 然 泥 土 者 则 其 人 与 已 死 之 鬼 何 异 此 固 未 暇 论 也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2)使已死未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 - 25 -‎ ‎【答案】14. B 15. B 16. A ‎ ‎17. 虽然/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与已死之鬼何异/此固未暇论也 ‎ ‎18. (1)(我)没有想到这两者之间,仅有一点点差别。‎ ‎(2)能让已死和未死之鬼,得以长远地流传下去,我又是何等的荣幸啊!‎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环境中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本题要求选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B项,愈,较好、胜过。句意:那么这又不比泥石土块般的死鬼更甚(好)一些。‎ 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通过翻译句子,理解内容来确定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最后进行比较根据要求选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假设,假如、如果。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然而、却。‎ B项,两个“其”都是指示代词,那。‎ C项,第一个“因”是介词,趁着。第二个“因”是介词,通过、经由。‎ D项,第一个“且”是副词,暂且。第二个“且”是连词,况且。‎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翻译文章,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然后理解每一个选项,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针对选项并结合语境对文章的内容、语言、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再作出判断。本题选“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25 -‎ A项,“是希望通过介绍‘块然之鬼’‘已死之鬼’及‘不死之鬼’的作品”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使已死未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作者谈编撰《录鬼簿》的缘起,希望《录鬼簿》中收入“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没有“块然之鬼”。‎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句子大意是:尽管如此,那么,人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只会把已经死了的人当作是鬼,而不知还有未死之人其实也是鬼,如果这些酒囊饭袋,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像泥石土块一般没有知觉,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活着,和已死的人所化之鬼又有什么两样?这本来就不待多言。“虽然”用在句首,表话题的转换,其后停顿。语气词“也”后应停顿,所以“人之生斯世也”后停顿。连词“而”表转折,用在下句句首,所以在“但以已死者为鬼”后停顿。“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在句末语气词“也”后停顿。“酒罂饭囊”作主语,突出强调,其后应停顿。“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是两个并列的谓语,中间断开。关键词语“则”前应停顿。代词“此”作主语,“此”前应停顿。正确断句应为:虽然,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与已死之鬼何异?此固未暇论也。‎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 ‎(1)“未之思也”,省略主语,补充“我”;宾语前置句,调整为“未思之也”;特,副词,只、仅、不过;一间,相距极近、极小间隔。‎ ‎(2)使,让;得以,可以、能够;传远,流传长久、长远地流传;何,甚、多么;幸,荣幸。‎ - 25 -‎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贤者愚者长寿早夭,死生祸福的道理,原本就有命运气数的说法,古代圣贤也曾有所论及。大概是说阴与阳的消退和增长,就如同人与鬼之间的生死之别。人们如果知道那些有关生死的道理,就会顺从天命,接受正常的命运,又怎么会有立于危墙或身陷囹圄这样厄运的感叹呢?尽管这样,那么,人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只会把已经死了的人当作是鬼,而不知还有未死之人其实也是鬼,如果这些酒囊饭袋,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像泥石土块一般没有知觉,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活着,和已死的人所化之鬼又有什么两样?这本来就不待多言。其他有的人稍稍知道些道理,嘴里总是说着所谓的善言,但对于学问方面的道理,甘愿自暴自弃,死了之后,湮灭不被后人所知晓,那么这又不比泥石土块般的死鬼更甚(好)一些。我曾经见过一些未死的人间之鬼去凭吊那些已死的阴间之鬼,没有好好想一想这中间的道理,只不过就是这么一点儿区别罢了。唯独不知道开天辟地,从古自今,人间自有不死之鬼存在,什么原因呢?圣贤般的君臣,忠孝两全的读书人,载入史册的小的善举或大的功业,如日月昭然,如山川流逝耸立,乃至千万年不会穷尽,这就是虽属阴间之鬼却不被视作鬼的原因。‎ 我趁闲暇的时候,怀想过去之人(戏曲家),他们门第低微,职位不显,可才识卓越,处处都有可书可写之处,但随着时光流逝越久,其事迹越被湮灭埋没不为后人所闻,于是记述其事迹的原委,附以剧目作为纪念;再把先于此前的(戏曲家)也记述其姓名,录其作品,希望那些初学之人,多多留意他们的词采文章,能够青出于蓝,超出前人,那也是万幸的了。因此,这本书取名为《录鬼簿》。唉!我其实也是人间之鬼呀!倘使我能让已死和未死之鬼,成为人间不死之鬼得以流传长远,我又是何等幸运啊!至于那些所谓的高尚的人,深谙性理学问,认为我有悖于圣人法门,离经叛道,我们将不屑与之理论,自会另与深解其味的人述说。‎ 至顺元年庚午岁七(甲申)月二十二日,古汴州钟嗣成序。‎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注]‎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此词作于公元975年,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北上,囚禁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两年多。‎ - 25 -‎ ‎19.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0. 赏析“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两句。‎ ‎【答案】19. 满腹忧愁和悲愤 ‎ ‎20. 写出林花凋谢后的残春景象;“太匆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易逝的伤感。‎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翻译并理解词句内容;然后要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结合注释、意象意境、手法等分析作者情感;最后选择准确的词语概括作答。‎ 根据注释提示,这首词作于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李煜被俘之后。待罪被囚的生活使他感到极大的痛苦。他给金陵(今江苏南京)旧宫人的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此词即写于作者身为阶下囚时期。题干所给的词句大意是: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运用叠字衔联法。前六字写“恨”,后三字写“水”。 “人生长恨”之绵绵无期,犹如那滔滔滚滚东流的江水,无穷无尽、无止无休。它的感情凝重而又一以贯之,犹如突然决堤的汹涌奔流的江水,这是词人肺腑中倾泻而出的感情激流,这是词人深深的忧愁、悲愤、哀叹!上片的“朝来”“晚来”与“长恨”“长东”前后呼应,更增加了强烈的感染力量。‎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解答此题,首先要逐一翻译诗句,理解内容;然后结合内容从意象意境、手法、用词等角度分析句子所抒发的情感及表达效果;最后整理概括,分点作答。‎ 词人以 “林花”起笔,但不是重点,重点却是“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花开花落几时许?春去太匆匆。春季是最美好的季节,“春红”是最美好的物品,“红”最美丽的颜色。这样美好的事物突然间竟自“谢了”,而且是“太匆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作者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一个“太”字,责怨甚也。短短的六个字中,包容着对人生易逝的极深感伤。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 25 -‎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话·述而》)‎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21. 第一则材料中“升堂”“入室”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22. 根据第二、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学”的理解。‎ ‎【答案】21. “升堂”喻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奥妙。 ‎ ‎22. 孔子认为:(1)“学”的内容,不仅指政治道德,也指技能实践。(2)“学”的态度,要保持精进之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自觉自愿,不要自我满足,否则将前功尽弃。(3)“学”的目的,在“道”和“艺”中,偏重对“道”的追求,强调自我道德完善。‎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堂”,正厅;“室”,内室。先入门,次升堂,最后入室,比喻学问的程度。本意是担心子路性刚而不得寿终,故加以抑制。门人不解孔子语意,因此不敬子路,孔子再用比喻解释,子路的修养造诣已经升堂,但尚未入室而已。“升堂入室”已经成为成语。“升堂”喻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奥妙。‎ ‎【2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立足文本,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孔子教导弟子进德修业的秩序和方法,层次分明,像一个教学大纲。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脚点,以仁为根本,以六艺为涵养之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的态度,能力不足的人会半途而废,半途而废的本义不是我们今天讲的事做到一半不做了,而是说这个人一直在坚持,直到他的能力发挥到极限了,他实在没能力再往前走一点了,于是就停在这了,也就是说这个废不是我主动要去停下来,而是因为受我的能力所限,他仍然强调的是那种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学”的目的,偏重对“道”的追求,强调自我道德完善。‎ ‎【点睛】参考译文:‎ - 25 -‎ 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其他学生因此而不尊重子路。孔子说:“仲由的学问啊,已经具备规模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作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呵。”‎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3)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______,上食埃土,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4)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5)________________,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答案】 (1). 如怨如慕 (2). 如泣如诉 (3). 君子不齿 (4).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 筋骨之强 (6). 下饮黄泉 (7). 疏林不做美 (8). 淡烟暮霭相遮蔽 (9). 闲云潭影日悠悠 (10). 槛外长江空自流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要求直接填写上下句,作答时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慕、诉、筋、疏、做、霭、蔽、潭、槛”等字。‎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25 -‎ 重庆某小学举行“民俗文化代代传,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专门从乡下买回两头猪,请来村民讲述年猪习俗;同时还有专业的传统杀猪匠,当场宰杀年猪后,由科学老师为学生讲解年猪的身体结构。‎ 此事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对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看“杀年猪”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可 某小学举行现场观看“杀年猪”的民俗活动及自然生理知识普及活动,虽然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但我认为,其背后的重要导向作用和积极意义不容忽视。因此,我要问,这种教育方式有何不可?‎ ‎“杀年猪”民俗教育活动旨在重新审视民俗文化。“杀年猪”本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传统年俗。民谣“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盼望杀年猪吃肉的快乐心情。过去,孩子们眼巴巴地盼着过年,能饱餐一顿猪肉,分享大人们一年好收成的喜悦。如今,杀猪习俗被规模化养殖与宰杀流水线替代,学生们每天吃着猪肉,却不懂猪肉是怎么来的,更不明白先辈们“杀年猪”的文化意义。因此,这场看“杀年猪”活动,对于重拾别有风味的童趣,传承散发泥土芳香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再者,这场活动除了让小学生看懂杀年猪中的民俗文化外,还能借“杀猪”说人生,让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教益。熟悉了年猪的身体结构后,老师可向学生讲述“庖丁解牛”的故事,让孩子们懂得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规律,就能做到“目无全猪”“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迎刃而解”。也可穿插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诚信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做人要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因此,这场活动不仅仅是民俗文化教育和科学生理教育,还是人生哲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 25 -‎ 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传授“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和生态文明观念。此类“宰杀”方式在生活中很常见,充满了实践性和直观性,践行了“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可以激发学生的现实生活意识。虽然这样的教育方式看起来有点残酷,但对学生能直面生活,懂得生活将非常有益。不过,这种宰杀方式的残忍与血腥,也是不争的事实,可借此讲述电击杀猪法的好处,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人文气息,即宰杀动物时,可以减少动物在死亡过程中的痛苦,给动物以人道主义关怀;让学生知道我们尊重动物的生命,也就是尊重人类自己的生命,这是生态文明的要义。‎ 因此,我们不能仅看到这种教育方式表面的血腥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匹配,而应重点关注其背后的重要导向作用和积极意义:它带给我们对传统民俗文化和传统学校教育更多的思考和启迪。从这点上说,是值得我们称道和点赞的。‎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有感触的观点来写。本题材料富有思辨色彩。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材料讲的是某小学的一项“民俗文化代代传,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活动。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没有纸上谈兵,而是结合一些具体的载体、形式、方法,这样势必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实现教育目的。题干中提示“此事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这就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立意角度。可以赞成,赞成的理由是应该让孩子们多理解“杀猪年”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传承传统文化等。也可以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孩子年纪小,这样的画面太过血腥,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等。题干中提问“对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这就要求考生写作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看法、观点,然后阐释理由。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 从赞成的角度立意:‎ ‎1、传统文化教育切忌纸上谈兵 ‎2、理论要联系实际 ‎3、用多样的形式,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生活 ‎4、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发掘传统文化精华 从反对的角度立意:‎ ‎1、让文化以高雅的形式滋润孩子的心灵 ‎2、传统文化教育要选择合适的形式 ‎3、传统文化教育重在滋养,而非伤害 ‎4、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科学设计 可用素材:‎ - 25 -‎ ‎1、要让传统文化在校园实现全方位的“融入”和“贯穿”,就不能让传统文化教育仅停留在书本上、课堂内、学校中,要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感受文化精髓,在“知行合一”中收获真正的成长。日前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专门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现在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只是体现在“外物”和“表面”上,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根脉。传统文化事关人格教育,需要体现为一个“润”字。‎ ‎2、“课堂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应只是开展大型活动,学校要从办好活动转向办好课程,让传统文化不仅走进学校,更要走进课堂。”京师附小校长郝雅玲认为,活动是一时的,课堂则更长效。要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全面、系统、可持续,课堂是最好的载体。‎ ‎3、从小对孩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领悟“传统之美”,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而学校正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推进?把传统文化真正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不可或缺。‎ 当然,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程,并不意味着唯古是尊。古代语言文字所记载的典章制度、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等,传达着古代仁人贤士的思想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不过,对传统的学习还是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4、传统文化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舞龙舞狮的传统,既是一种年俗,也是日常强身健体的方式;潮汕的功夫茶既是文化遗产,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是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才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加强乡土观念和地方文化教育,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让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保持生命力。‎ ‎5、随着“非遗”走进校园、民俗艺术走进校园,传统文化后继乏人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最怕的就是“3分钟热度”。武汉大学国学院副院长于亭认为,传统文化不是赶时髦,而是一个延续的常态化生活化的过程。“国学热”的时候读经典,“非遗热”的时候学技艺,请几个专家传承人、做几次讲座、办两场活动,如果仅仅采取这样的方式而不坚持下去,那必然无法实现文化的传承。‎ - 25 -‎ ‎6、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广泛开展,让我们在下一代的身上看到了文化传承的热情与希望。但另一方面,一些急功近利的“幼儿读经热”“唐宋诗词热”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有的学校举办成人礼、毕业礼,上千学生在操场上三跪九叩;有的地方办诵读活动,小孩子们穿着汉服、摇头晃脑;还有所谓“女德班”“国学班”,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在新奇的形式之下,有多少是作秀的成分?孩子们真正收获的是什么?不禁让人心中打下问号。 “我们今天重提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应该以重建现代人的精神信仰为核心,而不是简单恢复历史的形式和表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怡说,“国学热现象背后有很复杂的心理,有真心呼唤、并一步步扎实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但也有掺杂了商业目的的,也有完全形式主义的。后两者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特别需要警惕。”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为了让孩子感悟古代思想、感受传统之美、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才是最好的形式。‎ 参考结构:‎ 看“杀年猪”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可 第一部分,引述材料,提出观点。首先概述材料,然后明确自己的观点并点题:我认为,其背后的重要导向作用和积极意义不容忽视。因此,我要问,这种教育方式有何不可?‎ 第二部分,阐释原因,分层论述。主体部分由浅入深地分析、挖掘观看“杀年猪”活动的民俗意义、教育意义和观念引导。三个原因,层层深入。第一层,“杀年猪”民俗教育活动旨在重新审视民俗文化;第二层,借“杀猪”说人生,让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教益。第三层,可以给学生传授“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和生态文明观念。‎ 第三部分,首尾圆和,升华中心。在总结上文的基础上,再次点明事件和中心,使得文章开阖有度,首尾照应。‎ - 25 -‎ - 2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