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水平测试(二)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水平测试(二)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材料三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三通过苏轼与密州,沈从文和湘西的关系,说明从古至今地域文化对文人创作风格产生的影响。 B. 苏轼在密州时受当地“不知嬉游”的民风影响,参与当地人的游猎活动,最终促进了豪放风格的形成,并创作颇丰。 C. 沈从文作品无意关注行政区划划分,强调湘西历史、楚文化传统及地理特殊性,表达了湘西文化的精神内核。 D. 《文心雕龙》认为文学有地域之分,地域、自然、文化等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整合不同地域文化尤其是密州文化,将“豪放”的词风和“婉约”的词体相结合,促成了豪放词的形成。 B. 沈从文作品从人性出发,展现了湘西人丰富感情和对美的追求,表现了湘西顽强、积极、原始粗犷的民族精神。 C. 对地域差异的关注,不在于河流、气象、物产等自然因素,而在于民族、语言、风俗、历史沿革等人文环境。 D.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化的今天,文学创作要想避免同质化,保持生命力,必须发掘作品的普世价值的地域特征。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曹雪芹由于自己家庭的重大变故,而对封建社会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他深感世态炎凉,“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创作出《红楼梦》。 B. 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写的抒情诗《有的人》,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 C. 金庸以南宋宁宗庆元五年至成吉思汗逝世的这段历史为背景,创作了反映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充满爱国情愫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D. 长期生活在陕北农村的路遥,以60-80年代为历史背景,以陕北为特定环境,创作出《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综合材料分析地域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什么地方来体现。 【答案】1. A 2. C 3. D 4. ①开篇引用《文心雕龙》,增强文章说服力;②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中间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两个层面,论证了地域与文化的关系;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5. ①自然层面。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②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创作颇丰”错;原文为“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C项,“无意关注行政区划划分”,原文为“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 D项,“地域、自然、文化等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不是《文心雕龙》提出的观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C项,“不在于……而在于………”错。原文为“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主要观点为“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分析选项内容。 A项,主要讲创作风格受家庭环境影响; B项,主要讲创作内容受人物影响。 C项,主要讲创作受历史事件影响。 D项,主要讲路遥的创作受地域陕北的影响。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论证特点”包括从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方面分析。论证结构也就是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的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即开头必须提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应选用材料并分别论证观点,结尾归纳总结。常见的有:层进式;对照式(正反对比、相关比较);总分式;并列式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结合“《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分析,开篇引用《文心雕龙》,增强文章说服力。结合“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等分析,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结合“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等分析,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等分析,主要从自然层面和人文环境角度概括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帽子给我戴正了 刘正权 协警也是警察,你们给我记好了!局长说完这话,走到队列左侧,冲最边上的陈大华瞪圆双眼,举手,敬礼,然后迸出这么一句话,帽子给我戴正了! 有人想笑,却没敢笑出来。 局长正就警容警纪警风做训示呢。 陈大华努力去正头顶的警帽,他头小,警帽总是不愿意配合他的脑袋,自然正不起来。上岗第一天,就在局长那留下不好的印象,陈大华有点沮丧。 队长是知根知底的,队长在分配陈大华执勤点时安慰说,工作态度端正,比警帽戴得正,更有说服力。 陈大华这才宽了心。 春节期间,像鸟儿归巢,在外地上班务工的人全部回来了,车多人多,警力严重不足,协警就成了传说中的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通常是一个警察带三四个协警镇守交通要道。 主要是查酒驾,醉驾。 毒驾,陈大华只在新闻里见过,他们这种五线城市,难得一见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小城人,想要如同队长所说的工作态度端正,毕竟不那么容易,好几次敬礼完毕,人家车窗摇下,探出一个脑袋,热热落落骂一句,陈大华你狗日的啥时眼睛近视了? 骂这句话的,自然非亲即故,好在,闻不见酒气,开车手续也齐全,陈大华挨了骂,心里还美气,说狗日的买车都不晓得请我喝顿酒。 小县城规矩,买车是大事,跟搬新家一样,要请喝酒的。陈大华意思很明显,公是公,私是私。 不是所有人都守规矩的。 初一走父母,初二走丈母,长辈面前,不好放肆。初三初四初五,敞开喝酒的日子,有亲朋故旧知道陈大华所镇守的街道在哪儿,喝酒时就打好了算盘,到时迎着那条路走,陈大华自然晓得网开一面。 偏偏,网在那支着,别说一面,半面都没开。 自投罗网,简直是,好几个熟人因为酒驾,抓了现行。还让人过节不? 陈大华正一下头顶的警帽,就是要让人好好过节,才这么严的。 你一个协警,不信你能给人敬一辈子的礼!有人这么口不择言骂他。确实,协警中很多人干着干着,因为没有指望转正,加上得罪人,悄悄谋了新的出路。 协警也是警察!陈大华在心里,顶撞了对方一句,以画外音的方式。事是在初五早上出的。 值了通宵班的陈大华正准备下班,换班的同事已经在街对面冲他招手,示意他可以走人了。一辆白色轿车疯了般从右边抢过来,绿灯数字明明白白显示只剩下一秒了,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这是所有小孩都熟知不过的道理,身为司机怎么可以犯浑。职业习惯令陈大华一边挥手一边上车道上阻拦,示意对方暂停。 暂停的却不是那辆轿车,是陈大华的思维。 随着一声脆响,陈大华整个身体被撞得腾空飞起来,刚落地随着惯性一个侧滚,惨了,后面一台越野车再度碾上他的腰身。 事故现场,局长发现一个特别反常的现象,陈大华的身体都支离破碎了,警帽却端端正正戴在头上,他的手,以敬礼的姿势呈现在大家眼里。队长告诉局长,为了把帽子戴端正,陈大华在帽子里层缝制了两层松紧带子,为的是警帽能端端正正箍在头上。 肇事车辆被抓住,白车司机解释是,他的车辆不小心刮擦了后边的越野车,想要逃避赔偿才加大油门抢红绿灯的。 越野车司机确实因为追着前面车辆讨要说法才对陈大华造成的二次碾压。 看似站得住脚的解释在局长那儿遭到质疑,局长早先干过刑警,白色轿车司机那话太经不起推敲,眼下车辆都购买了强制险,别说一点刮擦,就是撞了车,也犯不着逃逸,有保险公司理赔的。 醉驾?肯定不是,司机身上没酒气。莫非是?局长心里一个激灵。 检测结果跟局长怀疑的一样,毒驾。 在给陈大华追认英雄的会议上,有网站记者提出质疑,一个协警,而且是走在下班路上,追认英雄,合适吗? 协警也是警察,请你给我记好了、人民警察的责任担当,有上下班之分吗?局长的声音猛地提高八分,走到那个记者面前,瞪圆双眼,举手,敬礼,跟着迸出这么一句话,帽子给我戴正了! 帽子,我有戴吗?记者摸了摸光秃秃的头顶,这么情绪化的人,怎么当上的局长。是说你无冕之王的帽子呢!队长上前,轻轻补上一句。 我不过是个网站记者啊?网站记者也是记者! 队长拍拍手中的警帽,端端正正戴上头顶,会议结束,得出警了。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局长既对民警严格要求,又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不但为陈大华争取了英雄称号,而且在面对外界质疑的时候能坚持原则。 B. 协警陈大华在执勤的时候对喝酒不喝酒的熟人都一视同仁,没有徇半点私情,即使被骂还很高兴,反映了陈大华工作认真,公私分明。 C. 协警陈大华在遭到毒驾车辆碾压的时还保持着敬礼的姿势,并且头上的帽子戴的端端正正,是因为陈大华遵守纪律,业务熟练。 D. 队长称记者为“无冕之王”,其含义是记者虽然没有具体职务没有权威,但是对舆论的影响作用极大。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沮丧”“宽了心”“心里还没气”“在心里,顶撞了对方一句”这些心理描写,精炼到位,有助于交代情节,刻画人物。 B. “毒驾,陈大华只在新闻里见过,……难得一见的。”这句话看似闲笔,但其实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C. 本文能够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陈大华、局长、队长和记者等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形象。 D. 本文语言多口语化,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善用短句,多用问句来引导读者思路,加强语气,并强化小说的主旨。 8. 队长作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话语不多,但总在最关键的时候说上几句精彩的话,起到重要作用,请找出队长的话语并分析其作用。 9. 有人认为文章标题可以换成“协警也是警察”,请结合文本,说出你的观点,并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C 8. (1)第一次“工作态度端正,比警帽戴得正,更有说服力”,作用:安慰陈大华,侧面表现了陈大华的训练扎实,工作认真,更推动了陈大华认真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为后面陈大华的突出表现做铺垫。(2)第二次“队长告诉局长,为了把帽子戴端正,陈大华在帽子里层缝制了两层松紧带子,为的是警帽能端端正正箍在头上。”补充说明,表现了陈大华精益求精,严格要求自己的平凡英雄形象。(3)第三次“是说你无冕之王的帽子呢!”“网站记者也是记者!”升华主旨,突出强调,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要端正态度,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 9. 答案示例一:能 ①小说的主人公陈大华是个协警,局长对协警做训示时提到的,意在提醒协警们应该有正确的身份定位;②故事情节围绕协警陈大华的认真敬业牺牲奉献展开,③“协警也是警察”第二次出现,表现了陈大华既坚持原则又待人和善的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④主旨上,小说借局长对网站记者说的,是对社会上轻视协警,以身份评判人的不良风气的批评,有力地表现和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所以可以换成“协警也是警察”。 答案示例二: 不能 ①帽子作为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②小说的几个情节都围绕帽子展开;③小说通过帽子这一典型特征,既强调了警队对警容警纪的重视,更强调了包括协警在内的民警队伍严格执法忠于职守;④最后一次对网站记者强调的帽子给我戴正了,更是升华了主题,由人们警察推而广之。所以“帽子给我戴正了”作为标题更好。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项,“陈大华头上的帽子戴的端端正正,是因为陈大华遵守纪律,业务熟练”错误。选项分析是对人物形象的拔高。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艺术特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队长和记者等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形象”错误。队长是个次要人物,但总是在适当的时机,以最少的语言,或安抚部下,或反映下情,或阐释、传达局长的未尽之育、言外之意,精当而细致。记者也没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所以很难说队长和记者都有鲜明的形象。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队长作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话语不多,但总在最关键的时候说上几句精彩的话,起到重要作用,请找出队长的话语并分析其作用”,需要找到相关语句,联系具体语境内容分析作用。结合“队长是知根知底的,队长在分配陈大华执勤点时安慰说,工作态度端正,比警帽戴得正,更有说服力”分析,第一次是在陈大华戴不好警帽沮丧时候,队长对他的安慰,也为后文陈大华爱岗敬业,不幸殉职,为维护道路安全,他坚持原则,决不徇私等做铺垫。结合“队长告诉局长,为了把帽子戴端正,陈大华在帽子里层缝制了两层松紧带子,为的是警帽能端端正正箍在头上”“局长发现一个特别反常的现象,陈大华的身体都支离破碎了,警帽却端端正正戴在头上,他的手,以敬礼的姿势呈现在大家眼里”分析,第二次是对事故现场特别反常现象的解释说明,突出陈大华的人物形象。结合“是说你无冕之王的帽子呢!队长上前,轻轻补上一句”分析,第三次是对网站记者的答疑,突出强调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如果认为能,文章主要讲陈大华,作为一名五线小城的不在编协警,但兢兢业业,责任心强,交班之后不忘职责,不幸殉职;为维护道路安全,他坚持原则,决不徇私,即使是熟人亲朋违章,他也不会“网开一面”;为保持警容严整,头小的他在帽子里缝制两道松紧带来箍住警帽,将警帽戴正。“协警也是警察”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如第一次是在陈大华上岗第一天,局长对协警做训示时提到的,意在提醒协警们应该有正确的身份定位。该句位处小说开篇,既交代了主人公身份,又立刻将读者带入情境之中。第二次是陈大华的内心独白。对责难他严格执法的人,他不当面顶撞,表现了他既坚持原则又待人和善的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第三次是局长对网站记者说的。这是对社会上轻视协警,以身份评判人的不良风气的批评,有力地表现和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如认为不能。文本主要围绕认为陈大华警帽展开,几个故事情节都与警帽有关。“为了把帽子戴端正,陈大华在帽子里层缝制了两层松紧带子,为的是警帽能端端正正箍在头上”,可见其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局长在给陈大华追认英雄的会议上,面对网站记者的质疑,对网站记者强调的帽子给我戴正了。结合下文可知对社会上轻视协警,以身份评判人的不良风气的批评。所以“帽子给我戴正了”作为标题更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傳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人也。玄少孤贫,博学善属文,解钟律。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郡上计吏再举孝廉,太尉辟,皆不就。州举秀才,除郎中。五等建,封鹑觚男。武帝为晋王,以玄为散骑常侍。及受禅,进爵为子,加附马都尉。帝初即位,广纳直言,开不讳之路,玄及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玄上疏,诏报曰:“举清远有礼之臣者,此尤今之要也。”乃使玄草诏进之。玄复上疏,帝下诏曰:“二常侍恳恳于所论,可谓乃心欲佐益时事者也。”俄迁侍中。初,玄进皇甫陶,及入而抵,玄以事与陶争,言喧哗,为有司所奏,二人竟坐免官。泰始四年,以为御史中丞。时颇有水旱之灾,玄复上疏,诏曰:“得所陈便宜,言农事得失及水官兴废,又安边御胡政事宽猛之宜,申省周备,一二具之,此诚为国大本,当今急务也。”五年,迁太仆。时比年不登,羌胡扰边,诏公卿会议。玄应对所问,陈事切直,虽不尽施行,而常见优容。转司隶校尉。献皇后崩于弘训宫,设丧位。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殿按本品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殿内制玄位在卿下。玄恚怒,厉声色而责谒者。谒者妄称尚书所处,玄对百僚而骂尚书以下。御史中丞庾纯奏玄不敬,玄又自表不以实,坐免官。 然玄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于是贵游慑伏,台阁生风。寻卒于家,时年六十二,谥曰刚。玄少时避难于河内,专心诵学,后虽显贵,而著述不废。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傅子》,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并文集百余卷行于世。玄初作内篇成,子咸以示司空王沈。沈与玄书曰:“省足下所著书,言富理济,经纶政体,存重儒教,足以塞杨、墨之流遁,齐孙、孟于往代。每开卷,未尝不叹息也。‘不见贾生,自以过之,乃今不及’,信矣!”其后追封清泉侯。 (选自《晋书•傅玄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殿/按本品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殿内/制玄位在卿下 B. 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殿按本品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殿内/制玄位在卿下 C. 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殿/按本品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殿内/制玄位在卿下 D. 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殿按本品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殿内/制玄位在卿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秀才在汉时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刘秀讳改称“茂才”。唐初曾与明经、进士并为举士科目。后唐宋明清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 B. 辟是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自汉代起实行,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确定是否任用。隋唐以后,主要实行科举制。 C. 五等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是为公、侯、伯、子、男。“封鹑觚男”“进爵为子”中的“男”“子”即为爵位。 D. 受禅即接受禅让,此处指晋武帝司马炎接受魏元帝的禅让而称帝。禅让是传说中五帝时期帝位传承制度,如尧禅让于舜。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玄博学善文,著述颇丰。他擅长写文章,年少在河内避难时就求学专心,入仕后仍笔耕不辍,著有《傅子》,被王沈高度评价,但他自认赶不上贾谊。 B. 傅玄宠命优渥,深受信赖。傅玄年少时就被州郡推崇,晋武帝即位后又加官进爵,进谏虽不都被采纳,但常受到宽容,死后被追封为清泉侯。 C. 傅玄曾做谏官,直言进谏。晋武帝刚即位的时候广开言路。他常常上疏,泰始四年谈论农业、水利、边防等事项,被皇帝认为是当前必须的事务。 D. 傅玄性格刚直,缺乏容人之量。它曾和皇甫陶高声争论,被弹劾丢官。参加众卿会议回答皇帝问话,议政激切直爽。每有奏疏检举,常睡不着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上疏,诏报曰:“举清远有礼之臣者,此尤今之要也。” (2)五年,迁太仆。时比年不登,羌胡扰边,诏公卿会议。 14. 献皇后死后,傅玄为何对着同僚大骂尚书?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A 12. A 13. (1)傅玄上呈奏章,诏书答复说:“推荐清明高远、怀有礼义的大臣,这是当今尤其重要的事。” (2)泰始五年,升任太仆。当时连年收成不好,西羌胡人骚扰边境,皇帝下诏让公卿讨论。 14. 献皇后在弘训宫去世,因为祭丧坐席位次被谒者设在卿位之下,傅玄大怒,呵叱谒者。而谒者又假称是尚书安排的,傅玄不加考辨就面对百官大骂了尚书。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于端门外”为“坐”的状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 “按本品秩”的结果是“在诸卿下”,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 句意:按旧制,司隶应在端门外面就座,在众卿之上,独坐一席。司隶校尉进入宫殿,按照本来官阶(排在)众卿之下,按次序坐,不单独设席。但谒者认为弘训宫是在殿内,把傅玄的位置设在卿位之下。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后唐宋明清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错误。唐宋间凡应举者皆称秀才。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A项,“认为傅玄赶不上贾谊”错误。此处为用典,是汉文帝赞美贾谊的话,文中司空王沈用来表明自己对傅玄学识渊博的钦佩。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疏”,奏疏;“报”,回复,答复;“举”,推荐;“清远”,清明高远;“此”,代词,这;“要”,重要的事情。(2)“迁”,升任;“比年”,年年,连年;“登”,庄稼成熟;“会议”,讨论,商量。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献皇后死后,傅玄为何对着同僚大骂尚书?请简要说明”,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题干问的是“献皇后死后,傅玄为何对着同僚大骂尚书?请简要说明”,找到对应内容分析。结合“献皇后崩于弘训宫,设丧位。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殿按本品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殿内制玄位在卿下。玄恚怒,厉声色而责谒者。谒者妄称尚书所处,玄对百僚而骂尚书以下”分析,献皇后在弘训宫去世设立祭丧的位置。按旧制,司隶应在端门外面就座,在众卿之上,独坐一席。司隶校尉进入宫殿,按照本来官阶(排在)众卿之下,按次序坐,不单独设席。但谒者认为弘训宫是在殿内,把傅玄的位置设在卿位之下。傅玄大怒,大声呵叱谒者。谒者假称是尚书安排的,傅玄面对百官大骂尚书并下了席。 【参考译文】 傅玄,字休奕,是北地泥阳人。傳玄小时候孤苦贫困,学识渊博,擅长写文章,通晓音律。性格刚烈耿直,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那府里的官员两次推举他为孝廉,太尉征召,(他)都不就任。州府举荐他为秀才,任职郎中。五等爵制建立后,他被封为鹑觚男爵。武帝当晋王时,委任他为散骑常侍。等到武帝受禅继位,晋升他为子爵,加授驸马都尉。武帝刚即位,广泛采纳正直言论,开通不忌讳的言路,傳玄跟散骑常侍皇甫陶共同掌管谏官之职。傅玄上呈奏章,诏书答复说:“推荐清明高远、怀有礼义的大臣,这是当今尤其重要的事。”于是让傅玄草拟诏书献上。傳玄又上奏,皇帝下诏说:“两位常侍所论很诚恳,可以说你们是真心想辅佐补益时事的人。”不久,升任侍中。当初,傅玄推荐皇甫陶,等到入朝后两人就互相排挤,傳玄因政事与皇甫陶争执,大声吵闹,被有关部门劾奏,两人最终都获罪免官。泰始四年,任命(傅玄)为御史中丞。当时多有水涝旱灾,傅玄又上疏,诏书说:“得到所陈奏的有利国事的奏疏,谈到农事的得失和水利官员的兴废,以及安定边境抗御胡夷政事宽严的事,陈述周详完备,一应俱全,这的确是治国的根本大事,当今的迫切任务。”泰始五年,升任太仆。当时连年收成不好,西羌胡人骚扰边境,皇帝下诏让公卿讨论。傅玄应答皇帝所问,陈述事理恳切率直,虽没有全部施行,但时常被宽容。转任司隶校尉。献皇后在弘训宫去世设立祭丧的位置。按旧制,司隶应在端门外面就座,在众卿之上,独坐一席。司隶校尉进入宫殿,按照本来官阶(排在)众卿之下,按次序坐,不单独设席。但谒者认为弘训宫是在殿内,把傅玄的位置设在卿位之下。傅玄大怒,大声呵叱谒者。谒者假称是尚书安排的,傅玄面对百官大骂尚书并下了席。御史中丞庚纯上奏说傅玄不敬,傅玄自己上表称(庾纯上奏)不据实情,定罪被免职。 然而傳玄天性严苛急躁,遇事不能有所宽容。每次有奏疏检举,有时遇到天晚,就手捧弹劾的奏章,整饬冠带,焦躁不安地不睡觉,坐着等天亮。不久死在家中,享年六十二岁,谥号叫刚。傅玄年少时在河内避难,专心读书,后来虽然显达富贵,但没有荒废写作撰述文章。撰述著作评论治国的三教九流以及三史旧事,评断得失,各为条例,书名叫《傅子》,分为内、外、中三篇,共有四部、六录,合计一百四十首,几十万字,连同文集一百多卷刊行于世。傅玄当初写成内篇,儿子傳咸把文章交给司空王沈看。王沈给傳玄的信中说:“看到您所著的书,言辞宏富道理齐备,筹划治理国家大事,重视儒家教化,足以堵塞杨朱、墨翟学说的放浪形迹,可以跟往古的孙子、孟子相比并。每次阅读,没有不感慨叹息的。‘不见贾谊,自己认为超过他,现在才知道比不上’,真是这样啊!”后来追封为清泉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远游① 杜甫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巂②,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间。 弊裘苏季子④,历国未知还。 [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巂,古郡名,治所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④弊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开篇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旅途中所见壮阔之景。 B. 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诗人对当时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C. 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离国无家可归的现状。 D. 诗歌综合运用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双关、用典等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情感。 16.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动静结合。诗开篇,写山写水,眼前江面阔大起来,岸边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②虚实结合。颔联“风雨”亦实亦虚,即指现实的风雨,又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时局尚不安稳的忧虑。③化用典故。诗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视听结合、双关等手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可)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由高到低”错。诗的首联,由近而远,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由近而远,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 虚实结合。“尘沙连越巂,风雨暗荆蛮”,此联中“沙尘”“风雨”,亦实亦虚,既指现实的风雨,暗指战争、动荡不安的局势。“尘沙”“风雨”喻指战事、动荡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运用典故。借季子敝裘的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抒写了诗人漂泊(羁旅)之苦。 借景抒情。借雁衔芦草而飞的现象,流露出前途迷茫之悲和思乡之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谏太宗十思疏》____,____。强调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⑵《离骚》中强调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的两句是____,____。 ⑶《扬州慢》中_____,____。说明曾经繁华扬州,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的句子。 【答案】 (1)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2)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3)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德”“淹”“荠”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位于我国大西北腹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被沙漠包围,生态系统脆弱,长期处于荒漢化的威胁中。多年来,宁夏几代治沙人前赴后继,用辛勤和智慧,锁住了漫天黄沙,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 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这是60多年前宁夏的真实写照。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长期制约着①。曾几何时,只要刮一场大风,②,村民晚上回家可以沿着沙坡走上自家房顶。随着荒漠化的日益严重和沙漠的不断进逼,很多村庄甚至被迫数次搬迁。严重的沙害不仅长期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还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灵武市的黄河东岸,百余亩“天使林”“师生林”等公益林在阳光下傲然挺立,与一片片、一坡坡幼林一起默默抵御着风沙的侵蚀。在这片万亩荒滩上植树造林的带头人是“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40年来他带领宁夏白芨滩防风圃沙林场干部职工一起战沙魔,营造了63万亩绿色屏障,阻挡住毛乌素沙漠向西侵蚀,创造了世界闻名的“白芨滩治沙路径”。从被迫抗争到主动出击,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从“老典型”到“新面孔”……在与沙漠经年累月的搏战中,不断涌现出的治沙人,建起了一片片绿色“长城”,改变了宁夏山川大地的面貌。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比拟、比喻、排比 B. 比拟、比喻、借代 C. 对偶、借代、夸张 D. 对偶、借代、拟人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多年来,宁夏几代治沙人经过努力,控制了沙漠蔓延,建成了奇迹般的防护林。”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① ② 【答案】18. A 19. ①原文使用“前仆后继”,更能说明治沙人的艰苦付出;②原文“锁住了漫天黄沙,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层次感更加明显;③原文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更加鲜明生动。 20. ①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 ②上了房顶的沙子和沙漠连成一片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手法,结合“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屏障”“40年来他带领宁夏白芨滩防风圃沙林场干部职工一起战沙魔,营造了63万亩绿色屏障,阻挡住毛乌素沙漠向西侵蚀,创造了世界闻名的‘白芨滩治沙路径’”“在灵武市的黄河东岸,百余亩‘天使林’‘师生林’等公益林在阳光下傲然挺立,与一片片、一坡坡幼林一起默默抵御着风沙的侵蚀”“从被迫抗争到主动出击,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从‘老典型’到‘新面孔’……”等分析,运用比喻、比拟、排比手法。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句子意思及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多年来,宁夏几代治沙人经过努力,控制了沙漠蔓延,建成了奇迹般的防护林。’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主要从句式、修辞等角度分析。“前仆后继”,意思是指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得英勇壮烈。更能说明治沙人的艰苦付出。结合“锁住了漫天黄沙,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分析,富有层次感,给人呈现出一步步治沙的过程等。把“防护林”比作“绿色屏障”,更形象生动。 【20题详解】 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一处,结合“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长期制约着”分析,主要讲严重的沙害带来的危害,如影响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等。 第二处,结合“只要刮一场大风”“村民晚上回家可以沿着沙坡走上自家房顶”分析,主要讲刮一场大风,上了房顶的沙子和沙漠连成一片了。 21.下面是刘菲给家人写的留言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多处不合语体要求,请至少找出四处并作修改。 母亲,您好。我有事不能当面通知您,就写这一便条让您知晓。我与同窗去书店买书,中午不回家就餐,您不要等我了。 【答案】(1)“母亲”改为“妈妈”;(2)“通知”改为“告诉”;(3)“知悉”改为“知道”;(4)“同窗”改为“同学”;(5)“就餐”改为“吃饭”。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在日常生活中,有事情要通知对方,或有事托付对方,对方不在,却又没时间等候对方回来,写张字条留给对方。这种文体就是留言条。 “母亲”,书面语,不适用留言条,改为“妈妈”。 “通知”,书面语,太正式了,改为“告诉”。 “知悉”,知晓,旧时多用于上对下的文书、信件,知道,了解,改为“知道”。 “同窗”,指在同一所学校里就读的人。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做同窗,书面语。改为“同学”。 “就餐”,即吃饭的意思,书面语。改为“吃饭”。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12月16日15时22分,指挥员下达口令后,乳白色的长征火箭托举着北斗双星飞向太空。经过3个多小时飞行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随后宣布发射圆满成功。 至此,北斗三号全球系统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全部成功发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说:“这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北斗全球服务能力全面实现,将为全球用户提供性能优异的导航服务。” 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09年正式启动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建设。据了解,北斗三号由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 【答案】关键信息:①12 月 16 日我国②“一箭双星”;③再发两颗“北斗星” ;④完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⑤核心星座部署。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结合“12月16日15时22分,指挥员下达口令后,乳白色的长征火箭托举着北斗双星飞向太空”分析,主要讲12 月 16 日我国“一箭双星”,再发两颗“北斗星”。 结合“北斗三号全球系统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全部成功发射”分析,概括为完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 结合“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09年正式启动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建设。据了解,北斗三号由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分析,概括为核心星座北斗三号部署。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有位陈先生带着自己的未婚妻拿着“汉服照”到民政局做婚姻登记,却被工作人员告知不能使用。在工作人员看来,这属于典型的奇装异服,是不符合常理规定的,但陈先生却坚持认为,这是传统的民族服饰,穿上这样的服装作为结婚证,绝非恶搞,反而更能彰显保存和纪念的实际意义。 网友们对此看法不一,很多网友支持民政局的决定,认为结婚证还是按照规定穿着规范拍照比较好。但也有部分网友觉得这样的说法不能认同,觉得这都是讲究自由民主的现代社会了,结婚登记照片只要完整露出脸部,能清晰识别就好了,如果喜欢,穿着汉服也挺好。也有网友认为,汉服照到底能不能上结婚证?还得看你对汉服,有没有误解!对比韩、日等一些国家,他们在重要仪式上都会穿上韩服、和服这样的传统服装,出席正式场合。虽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汉服已经被如今的便装所取代,但是现代生活不应把汉服抛开。 假如你是一个汉服爱好者,请你给民政局写一封信;假如你是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请你给穿汉服拍结婚照的情侣写一封倡议书;假如你是网友,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评论,请结合材料内容,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做任何事情要守规则 规则,约束行为;规则,培养习惯;规则,助人成功。规则中铸就辉煌,规则中绽放睿智! 结婚证在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地方很多,还是按照规定穿着规范拍照比较好,如果自己喜欢汉服的话,可以在拍婚纱照的时候满足自己的喜爱,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溪流循着大海“有容乃大”规则的,才浩荡出势不可挡的汹涌,大树浸润了“困难孕育成功”的规则,才造就了参天大树的雄奇壮丽;小草领悟了坚持不懈的规则,才成就了“春风春又生”的顽强;雄鹰博览了“天高任鸟飞”的规则,才铸就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翱翔。拥有良好的规则,才能成就圆满的事业。 规则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细微的小事之中总能体现发人深省的哲理。“山羊过独木桥”作为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却在今年的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导致运动员和裁判激烈争论。这说明,这项比赛的规则仍然不够健全,还有待于完善。同时,这更加值得我们深思——规则。个人的成功需要规则,民族的振兴需要规则,国家的富强更有赖于规则。 对于个人来说,规则是一面镜子,更是一把戒尺。每个人置身社会生活中,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规则,有了规则的约束,生活才会井然有序。遵守规则,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思想水平。遵守社会规则,才能奏响生活之歌;完善人生规则;都会成为命运强者! 悠悠中华,五千年岁月。那秦的强大,怎能离开严厉的规则;那唐的昌盛,又何曾不是依靠完善的规则。唐太宗李世民任人唯贤,虚心纳谏,严格要求自己。他恪尽职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天子,为文物百官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遵守规则,知错就改。李世民携百官开辟了一个”贞观盛世“,把唐朝带入了一个开明繁荣的时代! 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规则的退化,注定是失败。 历史用它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诠释规则的意义,生活以它独到的方式给我们呈现规则的真谛,拥有严明纪律的军队,才会拥有战斗力;具有合理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才会正常运转。规则,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正所谓“没有规则,不成方圆。”遵守规则,完善规则,培养习惯,铸就辉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