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山东省临沂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山东省临沂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临沂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潜”这一点上却是完全 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种,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 ‎【答案】1.A 2.C 3.B ‎ ‎4.①引证法,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例证法,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 ‎5.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项,正确。‎ B项,“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 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 C项,“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 D项,“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项,“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B项,“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方法是作者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式。论证方法一般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事实论证,又叫举例论证,是一 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道理论证(包含引用论证、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道理论证的实质是归纳法。对比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 题目要求简要分析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点,实际上是要求分析材料二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一,材料二引用了陈寅恪的话语“道家的真精种,新儒家的旧途径”以及“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诗文,这是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属于引证法。第二,材料二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这是运用事实材料证明论点,属于例证法。第三,材料二把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比喻成坚强的“胃”,论证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这属于比喻论证。‎ ‎【5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论据是立论的根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论点和论据之间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论点需要论据来证明,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 本题要求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从中各举一例来证明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的韩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李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阮籍等。考生可以从中各选择一名,结合人物的相关经历,简要分析论证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篇或文本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个段落,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就是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 舍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 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的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庚子年,我们可是挂过!”‎ 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的乱晃。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晃了几次,他凑到李老夫妇的跟前:“四奶奶!您还得行行好哇!”‎ 李四爷没有抬头,还看着地上的绿虫儿。李四妈,不像平日那么哇啦哇啦的,用低微的声音回答:“待一会儿,我给你送二斤杂合面儿去!”‎ ‎“那敢情好!我这儿谢谢四奶奶啦!”小崔的声音也不很高。‎ 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 瑞宣,胖胖的,长得很像父亲。不论他穿着什么衣服,他的样子老是那么自然,文雅。这个文文雅雅的态度,在祁家是独一份儿。祁老太爷和天佑是安分守己的买卖人,他们的举止言谈都毫无掩饰地露出他们的本色。瑞丰受过教育,而且有点不大看得起祖父与父亲,所以他拼命往文雅、时髦里学。可是,因为学的过火,他老显出点买办气或市侩气;没得到文雅,反失去家传的纯朴。老三瑞全是个愣小子,毫不关心哪是文雅,哪是粗野。‎ 在思想上,他与老三很接近,而且或者比老三更深刻一点。所以,在全家中,他只与老三说得来。可是,与老三不同,他不愿时常发表他的意见。这并不是因为他骄傲,不屑于对牛弹琴,而是他心中老有点自愧——他知道的是甲,而只能作到乙,或者甚至于只到丙或丁。举个例说:在他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他早已知道什么恋爱神圣、结婚自由那一套。可是他娶了父亲给他定下的“韵梅”。他知道不该把一辈子拴在个他所不爱的女人身上,但是他又不忍看祖父、父母的泪眼与愁容。他替他们想,也替他的未婚妻想。想过以后,他明白了大家的难处,而想得到全盘的体谅。他只好娶了她。他笑自己这样的软弱。同时,赶到他一看祖父与父母的脸上由忧愁改为快活,他又感到一点骄傲,自我牺牲的骄傲。‎ 他几乎没有任何嗜好。黄酒,他能喝一斤。可是非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决不动酒。他不吸烟。茶和水并没有什么分别。他的娱乐只有帮着祖父种种花,和每星期到平安影院去看一次或两次电影。‎ 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作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作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 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瑞丰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牯辘石头。“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地被飞机与坦克强奸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 ‎“大哥!”‎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呕!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 ‎“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 !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瑞全小声地说:“大哥!你要是这样,教我怎好走开呢?”‎ 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你走你的,老三!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的嗓子里噎了几下,不能说下去。‎ ‎(选自老舍《四世同堂》,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四爷说“庚子年,我们可是挂过”,说明了其走投无路;小崔没法出车以致没有饭吃,这都反映出日本侵略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虽然暂时飞机不再出现,城外也没炮声,但人们仍然惊魂未定,“感觉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 C.瑞宣“想起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表明其即使走不脱也会像民族英雄一样抗争到底的决心。‎ D.“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表现了瑞宣的两难境地;“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也表现出了瑞宣的苦处和不甘。‎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等描写,反映出民众的低沉,使全文笼罩着悲观失望基调。‎ B.作者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李四爷“看着地上的绿虫儿”,瑞全“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都细腻动人。‎ C.文中“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侧面表现了日本人的坦克声音之大,气焰嚣张。‎ D.小说语言有明显的“京味儿”,如“绿槐虫儿”“杂合面儿”“那敢情好”等,带有北京独特的地域腔调,极富特色。‎ ‎8.《四世同堂》是一部鸿篇巨制,老舍先生却用小中见大的手法,通过对一些寻常百姓的描写,反映出北平陷落时整个民族的风貌。请以本文为例作简要分析。‎ ‎9.小说在故事的叙述中,穿插作者对瑞宣的介绍评价和对北平遭受蹂躏的悲愤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6.C 7.A ‎ ‎8.①预备挂旗的李四爷等人,代表了对日本侵略者无可奈何的逆来顺受者。②听日本广播的老二瑞丰代表了对日本侵略者讨好巴结的意志不坚定者。③想走不能走的瑞宣代表了对日本侵略者充满厌恶、不合作却又无力抗争者。④愤然出走的瑞全代表了以实际行动对日本侵略者进行反抗者。 ‎ ‎9.①对瑞宣的介绍评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为下文瑞宣的选择作铺垫,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自然合理。②对北平遭受蹂躏的悲愤抒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痛惜和愤慨,更能打动读者。③在故事的叙述中穿插这些介绍评价和抒情,更能体现作者的倾向性,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解析】‎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表明其即使走不脱也会像民族英雄一样抗争到底的决心”错误,“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可知这只是他心中犹豫时的所想。‎ 故选C。‎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情节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手法运用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A项,“使全文笼罩着悲观失望基调”错误,比如瑞全说“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就不是悲观失望,而是积极主动的反抗。‎ 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选材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文本的选材特点及作用,通常的考虑角度有:1.点面结合,详略得当。能使人物事迹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普遍性,增加文章的容量;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使文章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震据力。2.以小见大。突出文章中心,升华主旨;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廉味深长。3.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人物传记)。从人物丰富的经历中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表现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点;选取人物的真实生活经历,真实再现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点; 详略得当,既能还原人物的真实生活,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4.引用神话传说或诗句。丰富文章的内容,扩大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增添了文果;营造了古朴、幽远、深邃的意境。“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的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庚子年,我们可是挂过!’”可知预备挂旗的李四爷等人,代表了对日本侵略者无可奈何的逆来顺受者;“老二瑞丰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可知听日本广播的老二瑞丰代表了对日本侵略者讨好巴结的意志不坚定者;“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你走你的,老三!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可知想走不能走的瑞宣代表了对日本侵略者充满厌恶、不合作却又无力抗争者;“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可知愤然出走的瑞全代表了以实际行动对日本侵略者进行反抗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插叙的作用的能力。分析小说的叙事方式注意结合小说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是事件的叙述方式,主要有倒叙、插叙等。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瑞宣,胖胖的,长得很像父亲。不论他穿着什么衣服,他的样子老是那么自然,文雅。这个文文雅雅的态度,在祁家是独一份儿”“他几乎没有任何嗜好。黄酒,他能喝一斤。可是非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决不动酒。他不吸烟。茶和水并没有什么分别。他的娱乐只有帮着祖父种种花,和每星期到平安影院去看一次或两次电影”,可知对瑞宣的介绍评价使人物 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为下文瑞宣的选择作铺垫,使故事的发展更加自然合理;“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地被飞机与坦克强奸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可知对北平遭受蹂躏的悲愤抒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痛惜和愤慨,更能打动读者;在故事的叙述中穿插这些介绍评价和抒情,更能体现作者的倾向性,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点睛】插叙作用为:(1) 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 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 使文章脉络清晰;(4) 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5) 突出主题;(6)为下文作铺垫;(7)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8)补充说明了有关文章的具体内容;(9) 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10) 使结构紧凑;(11)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而升华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人也。少失父,家贫,佣赁以养母。行得甘肥,不敢先食,必遽还以进母。年十三,以孝闻于乡里。郡召为主簿,辞不就。齐建武末,魏主拓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陈显达率众复争之。师入汮口,道根与乡里人士以牛酒候军,因说显达曰:“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显达不听。及显达败,军人夜走,多不知山路;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寻为汮口戍副。永元中,以母丧还家。闻高祖起义师,乃谓所亲曰:“扬名后世,岂非孝乎?时不可失,吾其行矣。”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 天监二年,为南梁太守,领阜陵城戍。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道根曰:“怯防勇战,此之谓也。”修城未毕,会魏将党法宗、傅竖眼率众二万,奄至城下。道根堑垒未固,城中众少,皆失色。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败之。魏人见意闲,且战又不利,因退走。八年,迁贞毅将军、领汝阴太守。‎ 道根性谨厚,木讷少言。每所征伐,终不言功,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高祖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曰:“此人口不论勋。”约曰:“此陛下之大树将军也。”处州郡,和理清静,为部下所怀。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当时服其清退,高祖亦雅重之。微时不学,既贵,粗读书。自谓少文,常慕周勃之器重。‎ 居州少时,遇疾,自表乞还朝,征为散骑常侍、左军将军。既至疾甚,中使累加存问。普通元年正月,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十二》,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B.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C.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D.汮水迅急/难进易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斥候,是指古代侦查敌情的士兵。在很远的地方设立斥候,说明冯道根警惕性高。‎ B.领,指兼任,多指兼任相对低的官职。古代官员兼任职位后,并不实际到任理事。‎ C.陛下,古代臣子对君主的尊称。陛,原意为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之下的侍者。‎ D.普通,年号。从汉武帝到元代,朝廷遇到大事,常会更改年号,有些皇帝有多个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冯道根悉心奉母,以孝闻名。他幼年丧父,靠给别人打工挣钱养母,他得到好吃的东西就赶紧回家进献给母亲;年仅十三,就凭孝行闻名乡里。‎ B.冯道根性情忠厚,不去争功。他因为不会表达,每次征战之后,说不出自己的功劳;部下有人埋怨,他晓之以理,被人称为“大树将军”。‎ C.冯道根理政有方,生活俭朴。他在州郡任官时,宽和治理,为政清明而无争;在朝廷时,居住的房宅像贫贱的布衣之士的房子一样。‎ D.冯道根积极备战,有勇有谋。他到阜陵不久,魏军就来进攻,他命令大开城门,派少量精兵迎战;敌人初战失利,见他气定神闲,于是退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 ‎(2)当时服其清退,高祖亦雅重之。微时不学,既贵,粗读书。‎ ‎14.冯道根为什么要率乡人子弟归附高祖?请简要说明。‎ ‎【答案】10.D 11.B 12.B ‎ ‎13.(1)冯道根每到险要处,就停马向士兵指示方向,队伍靠了他的指引才得以保全下来。‎ ‎(2)当时的人们佩服他的清廉退让,高祖也非常看重他。冯道根年轻位低时没有学习的机会,地位升高后,才粗通文墨。 ‎ ‎14.冯道根虽然孝顺不愿离开父母和家乡,但他认为能够扬名于后世,同样是孝顺的表现,况且时机难得,不能错过。‎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汮水迅猛湍急,前进很难,后退容易;如果魏军守住隘口,那么,你们将首尾难顾,形势危急。不如把船舰都留在酂城,队伍整队步行前进,依次建立营赛,击鼓而进,这样,很快就可以打败魏军了。”‎ ‎“魏若守隘”中,“隘”是“守”的具体内容,之后断开,排除AC;‎ ‎“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中,“于酂城”状语后置,之间不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B项,“并不实际到任理事”错误,文中冯道根兼任阜陵城戍时,亲自部署指挥,打败敌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因为不会表达,每次征战之后,说不出自己的功劳”错误,第三段“道根性谨厚,木讷少言。每所征伐,终不言功”,意思是“冯道根性格谨慎宽厚,木讷少言,每次征战之后,冯道根总是不说自己的功劳”,可知不是不会表达,而是不愿言说自己的功劳。‎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及”,到;“辄”,就;“赖”,依靠;“全”,保全。(2)“清退”,清廉退让;“雅”,非常;“微”,年轻位低;“贵”,尊贵。‎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第一段“永元中,以母丧还家。闻高祖起义师,乃谓所亲曰:‘扬名后世,岂非孝乎?时不可失,吾其行矣。’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意思是,“永元年间,冯道根的母亲去世,他回家奔丧,听说高祖组织起义师,就对亲戚们说:‘能够扬名于后世,这难道不是孝吗?这个时机不能错过,我要走了。’他率领乡里能够当兵打仗的子弟,全都投奔了高祖”。可知冯道根虽然孝顺不愿离开父母和家乡,但他认为能够扬名于后世,同样是孝顺的表现,况且时机难得,不能错过。‎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冯道根字巨基,是广平酂人。幼年便失去父亲。家境贫穷,从小就受雇给人干活来奉养母亲。他得到好吃的东西,自己不敢先吃,一定要赶紧回家进献给母亲。年仅十三岁,就因孝顺而闻名乡里。郡守召他当主簿,他推辞不受。齐建武末年,魏主拓跋宏领兵侵犯并吞没了南阳等五个郡,明帝派太尉陈显达率军队去夺回失地。队伍进入汮口,冯道根与乡里百姓用牛肉和酒迎接军队,并劝说陈显达:“汮水迅猛湍急,前进很难,后退容易;如果魏军守住隘口,那么,你们将首尾难顾,形势危急。不如把船舰都留在酂城,队伍整队步行前进,依次建立营赛,击鼓而进,这样,很快就可以打败魏军了。”陈显达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等到陈显达战败时,军人连夜逃跑,却大多不认识山路,冯道根每到险要处,就停马向士兵指示方向,队伍靠了他的指引才得以保全下来。不久担任汮口戍副。永元年间,冯道根的母亲去世,他回家奔丧,听说高祖组织起义师,就对亲戚们说:“能够扬名于后世,这难道不是孝吗?这个时机不能错过,我要走了。”他率领乡里能够当兵打仗的子弟,全都投奔了高祖。‎ 天监二年,冯道根担任南梁太守,兼任阜陵城戍。冯道根刚到阜陵,就修筑护城壕,远 远地安放了哨兵,仿佛敌人就要来了似的。大家都笑他。冯道根说:“小心防御,勇敢作战,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城壕还没修完,这时魏将党法宗、傅竖眼率领二万大军,突然来到城下,此时冯道根修的阜陵城堑壕堡垒不够坚固,城里兵众又少,大家都惊慌失色。冯道根下令大开城门,他穿上宽大舒适的衣服登上城头,选出精锐士兵二百人,出城与魏军交战,打败了魏兵,魏人见他气定神闲,况且又作战不利,于是退走。八年,迁任贞毅将军,兼任汝阴郡大守。‎ 冯道根性格谨慎宽厚,木讷少言,每次征战之后,冯道根总是不说自己的功劳。他的部下有人对他有怨言,冯道根给他讲道理说:“皇帝明察秋毫,自会鉴别出谁的功劳多,谁的功劳少,我们还用说什么呢。”高祖曾指着冯道根对尚书令沈约说:“这个人从来不说自己的功绩。”沈约说:“这是陛下的大树将军啊。”冯道根在州郡任官时,宽和治理,为政清明而无争,一直被部下怀念。在朝廷当官时,即使地位显贵,他的本性仍很俭朴。他所居住的房宅没有修筑墙屋,也没有器物服饰和侍卫人员,进入他的房间,非常冷清,就像是贫贱的布衣之士的房子一样。当时的人们佩服他的清廉退让,高祖也非常看重他。冯道根年轻位低时没有学习的机会,地位升高后,才粗通文墨。自称缺少文采,经常羡慕周勃的质朴厚重。‎ 冯道根到任上不久就生病了,他上表给文帝,请求回京师。皇帝召他任散骑常侍、左军将军,冯道根回到京师,病情更重,皇帝派使者几次三番询问病情。普通元年正月,冯道根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 戴复古 茶山①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 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 三春花柳天裁剪,历代兴衰世转移。‎ 李杜陈黄②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 ‎【注】①茶山:指南宋大诗人曾几,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是陆游的老师。②李杜陈黄、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前二位是唐朝大诗人,后两位是北宋大诗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缘由,暗含着对陆游的崇敬之情以及思以为师之意。‎ B.“衣钵”一词交代了曾几和陆游的师生关系,也暗示了陆游诗文水平很高。‎ C.第五句既指出了陆诗描绘的自然风光,又赞扬了陆诗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D.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二句暗含对比,尾联明确对比,两处角度不同。‎ ‎16.本诗对陆放翁的诗文作了哪些方面的高度评价?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5.A 16.①语言风格方面:看似平淡,实则精工。颔联的“平澹,等闲”说的是平淡,“入妙,瑰琦”说的是精工。‎ ‎②题材内容方面:极为全面,自然景色、历史兴衰等,都进入了写作范围。“模写一 无遗”就是这个意思。‎ ‎③历史地位方面:宋室南渡后百余年间,陆游是最优秀的诗人,能与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比肩。首联和尾联都能体现这一内容。‎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思以为师之意”错误,题目没有暗含以陆游为师的愿望。‎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从全局入手,直接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解答时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 对陆放翁的诗文评价主要体现在:“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意思是,高妙的文章原本就是质朴自然的,貌似平常的词语组合起来就显得奇伟超拔。“入妙”“平澹”“等闲”“瑰琦”可见评价的是语言风格;“李杜陈黄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意思是,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这些著名的大诗人尚不能把天地万物、事态人情书写详尽,陆游先生却能描写得惟妙惟肖、情真意切、包罗无遗。可见评价的是题材内容;“南渡百年无此奇”意思是,是南宋百年来绝无仅有的出神入化的文学极品;“李杜陈黄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把陆游的诗与南宋百年来的作品以及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等这些大诗人对比,突出陆游在文学上的地位与影响。‎ ‎【点睛】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题型,命题从全局入手,直接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和概括。此类试题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中都有重要体现。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除了词中之意,还能表达“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或“必将走向胜利”的意思。‎ ‎(2)韩愈在《师说》中解释说,郯子这些人,尽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孔子依然会以之为师,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把所有值得学习的人都看作自己的老师。‎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介绍了谪居之地的地理情况和植物生长情况,突出了环境之恶劣,为在那里只听到杜鹃与哀猿作了铺垫。‎ ‎【答案】(1)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2)其贤不及孔子 圣人无常师 (3)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遮、毕竟、常师、湓江、黄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 ① 装载着镰刀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而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家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前倨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橙黄的麦地就像毁于蚁穴的长堤,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 ② 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和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18.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比拟 夸张 排比 B.比拟 比喻 排比 C.夸张 比喻 引用 D.对偶 比拟 引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B 19.‎ ‎①原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装有农具的辘轳车赋予了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人们收获的渴望和迫切的心情。‎ ‎②原文先写车子,再写人,符合观察者视觉的先后顺序,富有镜头感和画面感。‎ ‎③原文将“农人”具体为“男人和女人”,与下文“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相呼应。 ‎ ‎20. (1)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 (2)麦收地里无闲人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应先了解常见的修辞种类,一般包括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对偶等;同时要了解这些常见修辞的特点,最后根据文本内容,对照选项一一进行分析。题中,原文“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运用比喻,“‘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运用引用,“装载着镰刀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运用比拟,“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运用排比,语段中未运用夸张,排除AC,语段中未运用对偶,排除D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词语(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观察顺序(高低、俯仰、先后等),结构作用(照应、铺垫)等,同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原句进行赏析,注意语言表达。从修辞手法看,“装载着镰刀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运用拟人手法,用“迫不及待”“走出来”等词将装有农具的辘轳车人格化,更好地表现了农人们收获的渴望和迫切的心情;从观察顺序看,从实际生活和情理来说,当农人推着辘轳车出小院时,先看到车子,再看到人,这样的先后顺序符合生活和逻辑的真实,车子与人依次出现,也富有镜头感和画面感;从结构看,考虑与上下文的关系,原文将“农人”具体为“男人和女人”,与下文“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相呼应,生动形象地表现男人和女人面对收获时浑身憋足了劲。‎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有效的答题技巧: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题中,第一处,根据上下文“‘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装载着镰刀 、‎ 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而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这处写关于农人要收割成熟的麦子的内容,可填写“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第二处,根据上下文“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这处写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忙着收麦,可填写“麦收地里无闲人”。‎ ‎【点睛】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1.下面是一封邀请函的初稿,有多处表述不够得体,请至少找出四处并加以改正。‎ 尊敬的XX书法家:‎ 您好!‎ 本协会拟于X月X日在新方市东阳宾馆举行书法研讨会,特邀您作为协会顾问出席,请为我市青年书法爱好者的成长多多进言。现随函寄赠会员的一些大作,望您拨冗批阅,也便于您在会上抛砖引玉。未尽事宜,请电话求教(联系电话:1234567)。‎ 请准时到会。‎ XX市书法协会谨邀 X月X日 ‎【答案】(1)“多多进言”改为“多多指导” (2)“大作”改为“作品” (3)“抛砖引玉”改为“发表高见” (4)“求教”改为“垂询” (5)“请准时到会”改为“请届时光临”‎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本题中,“进言”是臣子向君主提出建议或劝谏,现在泛指向人提出意见(含尊敬或委婉的口气)。这里不符合语境,可以把“多多进言”改为“多多指导”;“大作”是对别人作品的敬称,这里可以改为“作品”;“抛砖引玉”是谦辞,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这里可以改为“发表高见”;“求教”是敬辞,是请求别人指教的意思。这里可以改为“垂询”;“请准时到会”语气有些 ,可以改为“请届时光临”。‎ ‎【点睛】所谓“得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对象,正确运用谦辞和敬辞。谦辞是用在自己身上的,表示谦恭的态度。敬辞是用在对方身上的,表示尊重等情感。‎ ‎2、根据语言的感情色彩,选用恰当的褒义词和贬义词。褒义词是对对方赞美、歌颂类的词语。贬义词是对对方贬低,表达厌恶情感的语句。因此不要在在赞美歌颂的对象身上用贬义词,也不要在批判贬低的对象身上用褒义词。但是要特别注意的事,在特定语境中褒贬色彩可以互换。如在“反语”中,就可以褒词贬用。‎ ‎3、要注意语体。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口语用在口头表达中,用在平时,如生活场合,娱乐场合等。书面语一般要用在正式场合中,用在特殊场所,如会议场合,工作场合等。口语要求通俗易懂,不用生僻的词句。书面语要符合文体特征。用词要求准确、严谨、严肃、庄重。‎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为落实国家和教育部相关要求,上海市围绕校园食品“食安”“食欲”“食育”关键环节,强化建章立制、抓好推进落实,系统构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推进“放心学校食堂”建设。自2016年起,上海市开始具体实施学校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平台的组织搭建、运行管理、提供监管服务的顶层设计。截止目前,全市16个区注册运行学校4093所,学校食堂4101个,供应商5102家,团餐公司227家,已初步实现“工作过程可管理、隐患风险可预警、责任主体可追溯、影响范围可排查、信息数据可分享”的校园食源追溯全过程信息监管服务。‎ ‎【答案】关键信息:①上海市系统构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②推进“放心学校食堂”建设③2016年开始实施④目前已初步实现校园食源追溯全过程信息监管服务。‎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题中,语段由三句话组成,从每句话里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明确时间、地点、事件、结果,注意不超过65个字,从“上海市围绕校园食品‘食安’‘食欲’‘食育’关键环节,强化建章立制、抓好推进落实,系统构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推进‘放心学校食堂’建设”可概括出“上海市系统构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推进‘放心学校食堂’建设”;从“自2016年起,上海市开始具体实施学校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平台的组织搭建、运行管理、提供监管服务的顶层设计”可概括出“2016年开始实施”;从“截止目前,全市16个区注册运行学校4093所,学校食堂4101个,供应商5102家,团餐公司227家,已初步实现‘工作过程可管理、隐患风险可预警、责任主体可追溯、影响范围可排查、信息数据可分享’的校园食源追溯全过程信息监管服务”可概括出“目前已初步实现校园食源追溯全过程信息监管服务”。‎ ‎【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 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 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的张富清,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为救火而捐躯的四川木里31名勇士,用自己身体保护战友的杜富国,以十一连胜夺取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新年贺词 ‎(2)与80后、90后从小纠结“上清华还是上北大”的烦恼不同,今天一些95后、00后似乎正面临一个新问题:好好读书还是选择当网红?关于95后就业观的调查显示,54%的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网络主播和网红。抖音等新兴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让一些普通人坐在镜头前唱唱歌、跳跳舞就能收获万众追捧、打赏,一夜成名。这种短视、功利的人生追求值得反思。‎ ‎——《北京青年报》‎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新年贺词,有豪迈的宣示,也有深情的祝福,温暖人心,催人奋进。《北京青年报》的调查令人深思。学校将组织开展“学习新年贺词,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班会。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写一个发言稿,在这次班会上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鲜明,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葆有初心,紧贴时代脉搏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风起云涌间,“互联网+”的时代已翩然而至。立足于传统与今朝交织激荡间,吾辈诚应深思时代与人生规划,而使人生之船不偏不倚地挺进。以下乃一己之薄见,望能抛砖引玉,开启更多的真知洞见。‎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新年贺词里豪迈地宣示,深情地祝福,温暖人心,催人奋进。学校将组织开展“学习新年贺词,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班会。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写一个发言稿,在这次班会上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当不负主席期望,争做时代好青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做好人生选择。不贪图一时之利,心浮气躁鼠目寸光,而应该具有高格局和“大眼界”。周国平先生如是语:“无所投入可悲,无所坚守可叹,二者兼有,则或可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若因现实生活无忧无虑而心无所求行无方向,从而无所付出,无所坚守,未来等待我们的只能是庸庸碌碌平淡一生。我们不需画地为牢,将自己束缚在趋之若鹜的世俗观念中,更不该纠结于是好好读书还是选择当网红 ‎。关于95后就业观的调查显示,54%的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网络主播和网红。抖音等新兴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让一些普通人坐在镜头前唱唱歌、跳跳舞就能收获万众追捧、打赏,一夜成名。这种短视、功利的人生追求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反思并鄙视。‎ 诚如毛姆呼唤忙于捡地上散落的六便士的人们抬头望见月光,梭罗鼓励人们行舟去往前人不曾抵达的水域,我们身为史怀哲笔下有“狮子般雄心”的年轻人,不应顺从“命运的理性化”,更不该随波逐流于一心向钱看的大军中,而应向大数据时代下的新行业敞开怀抱。未来我们的职业选择应与时代接轨,构铸青年与时代的命运共同体,去乘风破浪。纵将经历栉风沐雨的艰难征程,也勇敢地赤脚走过生活的刀锋。‎ 新时代青年的人生选择,亦需重拾古圣先贤流传给我们的价值观和华夏精神,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忠诚爱国,有责任和担当。南仁东用尽生命所有的光,点亮“天眼”;故宫文物修复师,将一个个细心修复文物的日子串成诗篇。无论何种职业,葆有职业初心而砥砺前行,都是必然的价值选择。随着纪录片的热播,传统工艺与传承他们的匠人渐渐回归到我们的视野。我们珍重慢的价值,米兰昆德拉曾将快与遗忘紧紧相连。“快”让人进入“与过去和未来都断裂的瞬间”,让过往的流亡者回归故土,却已失去灵魂的家园。所以我们需要记忆,记忆曾镌刻在我们文化基因中的职业精神。唯有这般,我们才能将传统踉跄脚步拉回平稳,让历史的厚重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奠定厚实的基调。‎ 王开岭先生呼吁我们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在时代与理想的探讨中,我们诚应让精神澄澈,携高尚情操和伟大精神,开创崭新风貌。愿你我共同拥抱美好明天,葆有初心,紧贴时代脉搏,争做新世纪的有为青年!‎ 我的发言至此,谢谢大家!‎ ‎【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首先要审好相关材料以确定立意。本题所给材料分三段,第一段是总领部分,相当于导语,一般中心话题就在这部分里。可以抓住“学校将组织开展‘学习新年贺词,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班会。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写一个发言稿,在这次班会上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这段话确定中心观点为“争做时代新人”,另外还明确了写作用意和文体特征——班会“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里也暗示了体裁,应该写成议论文性质。材料中二三两段分别引述习总书记的新年贺词给出写作提示,争做什么样的时代新人呢?使用抓关键句法分别提炼中心思想为:(1)“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奉献 青春和生命”“无怨无悔、倾情奉献”“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不平凡的人生”,以上话题为正面立意。(2)“是好好读书还是选择当网红”“一夜成名等短视、功利的人生追求值得反思”,以上为反面启示。在这个题目中,写作主体应该还原到真实的班会情景之中,根据材料,基于真实的生活经验和逻辑去设想对象(主要是高三的班级同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合情合理地帮助他们解除疑惑,从而完成基本的写作任务。‎ ‎【立意】我辈当自强,不负青春,做有为青年;坚守平凡成就伟大;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不讲回报;奋斗不息努力不已,让青春无悔;志向高远,成就价值人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结构】首先拟定一个论点式题目,照应材料,并总领全文。开头结尾要有发言稿的写作特征,称呼和结束语都不要忘掉。正文开头部分照应材料引出话题,符合材料作文的要求。主体部分使用正反对比突出观点,引用名言丰富文本内容增添文采和真实性、可信度,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思路安排,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结尾部分借用王开岭先生的话呼吁同学们争做精神明亮的人,携高尚情操和伟大精神,开创崭新风貌,并照应题目,“葆有初心,紧贴时代脉搏”,明确观点:争做新世纪的有为青年!‎ ‎【素材】1.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2.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这种“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超越,是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服、不甘落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格。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民族,也是一个十分注重精神世界的修炼和砥砺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向往国家统一、民族兴旺、人民安康、人生幸福的梦想,如永不熄灭的灯光,照耀中华民族前行,也激发、培育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包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仁义博爱”“扶危济困”的利他精神,“诚实守信”“谦敬礼让”的自律精神,“忧劳兴国”“俭以养德”的勤俭精神等。这其中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主要内容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正是凭着这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创造和不断发展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途中,只有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才能更加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谱写伟大复兴的精彩乐章,中华民族才能更加自信、更加昂扬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因为经济、技术落后,中国饱受屈辱。与此同时,时刻关注祖国消息的钱学森,准备携妻儿从美国回到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正因为这样,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历经五年才得以回国。其间,无论美国政府如何威逼利诱,他心中对祖国的思念,都是有增无减的。“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钱学森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踏上祖国的土地后,就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我听过太多对钱学森的赞誉,爱国、坚毅、执着……可我还是想用自己最喜欢的文字来表达我对他的敬意。南宋词人汪莘曾以一首《水调歌头》立志:“铁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我想,用这首词来形容钱学森伟大的一生再合适不过了。‎ ‎4.‎2018年10月23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在举国欢庆之际,“孟凡超”这个名字一度成为热搜词。“港珠澳大桥就像我辛苦哺育的孩子。”说出这话的正是港珠澳大桥的总设计师孟凡超。他从2004年便介入港珠澳大桥可行性研究,至今历经15年的耕耘与浇筑,终于见证了“孩子”的诞生。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施工难度最高的跨海桥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工程。这个曾被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无法做到”的工程,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建成通车,创造了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而这背后,凝结着的是无数像孟凡超一样的中国劳动者的辛劳和智慧。不由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其实每一项“超级工程”的背后都是“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不仅对世界工程技术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更是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我很喜欢赵博生的一句话:“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这便是我想说给你听的中国精神。‎ ‎【点睛】发言稿的注意事项:(1)开头要有称呼和问候语,结尾要总结陈词,并致谢。(2)注意人称,适合以第一人称,亲切自然,忌讳用第二人称,避免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3)要有预设性和感染力。基于真实语境(在应试中表现为一种虚拟的真实情境)的交际写作是一种“以对象为中心”的“为读者”的动态语篇写作。“对象”可能存在的真实问题或真实困惑应该是写作主体的起点。‎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