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3月质量检查测试 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3月质量检查测试 语文

2020 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评分细则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9分) 1.B(3分) 2.B(3分) 3.D(3分) (二)(12分) 4.C(3分) 5.B(3分) 6.(6分)①政府重视,抗疫有决心有信心;②制度优越,全民动员,防控措施高 效有力;③科研攻关,防控有实效;④科技助力医疗设施建设,保障及时;⑤中国经验 为世界防疫争取了宝贵时间,设立了新标杆。 (每点 2分,答对三点 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有理有据,酌情评分。) (三)(15分) 7.B(3分) 8.(6分)人物塑造:突出姥姥在战争阴影下的焦虑与惶恐,使姥姥形象更真实典 型。主题表达:反映日本侵华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心理创伤,使反战主题深及精神层面, 深化了作品的批判性。 (每点 3分,答对两点 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有理有据,酌情评分。) 9.(6分)示例:①整合多方讲述,突破了“我”的视角的局限,叙述更为自由; ②再现不同个体的不同体验和记忆,使故事更为真实、立体;③突显家破人散盼团圆的不 幸与艰难,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意味,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每点 2分,答对三点 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有理有据,酌情评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19分) 10.B(3分) 11.A(3分) 12.C(3分) 13.(10分) (1)(5分)那个地方习俗不设立村庄,高祖敕命子干限令百姓建筑村堡,开垦田 地积蓄粮食,以防备不测情况。 (“勒”“虞”译对各 1分,句意对 3分) (2)(5分)而陇右百姓大多以畜牧为生,如果改为屯堡聚居,更不能获得安全。 (“更”“弥”译对各 1分,句意对 3分) (二)(9分) 14.C(3分) 15.(6分)①属和韦郎,表达友情;②夸赞韦郎才比扬雄;③期待韦郎写出传世佳作。 (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有理有据,酌情评分。) (三)(6分) 16.(6分) (1)(2分)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2分)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2分)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一处 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该处评 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C(3分) 18.A(3分) 19.D(3分) 20.(6分) 示例:①实现自控 ②主动作出计划 ③运用自己的意志力 (每处 2分,意思对即可。) 21.(5分)关键信息:①我国茶文化传播历史悠久;②传统传播方式有局限性;③ 信息时代要寻求新的传播方式。 (完整 2分,准确 2分,简洁流畅 1分。) 四、写作(60分) 22.(60分)略。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内容是否完整落实任务指令,是否适合特定情 境要求。内容不完整、不适合情境任务要求、思想不健康的,评分不超过 35分, 发展等级评 0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 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 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 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⑪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 ⑫见解新颖 ⑬材料新颖 ⑭构思新巧 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⑯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 2分;不足字数,每少 50个字扣 1分;每 1个错别字扣 1分,重复的 不计,扣满 5分为止;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不符合文体特征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 “发展等级”不评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20 ~ 16分) (15 ~ 11分) (10 ~ 6分) (5 ~ 0分) 基础 等级 内容 20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 符合文体要 求 符合文体要 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 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 等级 特征 20分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内容较好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试题分析 第 1 页 (共 25 页) 2020年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测试 语文试题分析 第一大题 第一大题为现代文阅读,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 阅读”三个部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以及综合运 用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阅读材料摘编自金民卿《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理想信念的当代 建构》一文,原载 2015年 01月《井冈山大学学报》。本文聚焦红色文化的传承,关注建设 红色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强调红色文化传承的意义。作为命题选用内容,本文有删节, 以便于高中毕业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历史、红色文化符号与红色文化意义的有机统一体,主要是指中国 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红色文化传承 的核心是红色文化精神。在近百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积累了内涵丰富、具有 不同时代特点的红色文化精神,诸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 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这些红色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已 融汇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 我们历来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如总结红色文化精神,保护红色文化遗迹,搜集红色 文化遗存,建设红色文化场馆,出版红色文化书籍,组织大型纪念活动,开辟红色文化旅游 线路,拍摄红色文化影视作品,等等。现在,这一切已经构成了一个红色文化的传承系统, 成为当代中国主旋律文化的重要内容。 但是,在红色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红 色文化符号和红色文化精神分离上,导致红色文化精神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有的将红色文 化符号形式化,忽略红色文化意义。一些作品把红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脱离了人民群众的 感受和体验。例如,一些抗日神剧中的英雄形象,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成为无所不 能的传奇,看似抬高而实际是损害了英雄形象。有的将红色文化低俗化,贬低了红色文化意 义。例如,一些地方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把红色文化同各种编造的故事混为 一谈,甚至捏造一些革命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把低俗的内容混杂在高尚红色文化精神当中, 冲淡甚至消解了红色文化意义。有的脱离红色文化历史,妄自改造红色文化精神。例如,把 个性张扬、锐意创新等现代元素加进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之中,似乎雷锋、焦裕禄这些英 模人物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而不是革命或建设年代,这使人们长期认同的红色文化精神也失 去了本色。 红色文化同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不同时代的红色文 化历史、红色文化符号、红色文化意义,对于当代人具有强大的形象感染力、精神吸引力和 试题分析 第 2 页 (共 25 页) 行动感召力。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能够增加教育的示范性、形象性、故事 性和体验性,避免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性和说教化。这也正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深入研究、宣传红色文化的根本意义所在。 (摘编自金民卿《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理想信念的当代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积累的优秀文化。 B.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丰富,有时代特点,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 C.“焦裕禄精神”加入锐意创新的现代元素后,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D.红色文化建设中,英模人物形象要高大、完美,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C级。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B。 A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考查对红色文化概念的理解。原文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 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A选项只强调了革命 战争时期,忽视了改革发展过程。故 A项不正确。 B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原文指出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丰富、具有不同时代特点,又认为 红色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已融汇成优良传统。B项是对这 两句信息的整合,故 B项正确,是本题答案。 C项涉及原文第三、四段。第四段指出红色文化对于当代人具有强大的精神吸引力和行 动感召力。“焦裕禄精神”作为红色文化传承核心的红色文化精神之一,是具有吸引力和感 召力的。然而,第三段通过举例指出,把锐意创新等现代元素加进“焦裕禄精神”之中,意 味着“焦裕禄精神”脱离了历史时代,也就失去了本色。这样一来,其吸引力和感召力就无 从谈起。故 C项不正确。 D项涉及第三段的理解,原文反对将红色符号形式化,并通过举例强调,红色文化符号 高大全化,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感受和体验。英模人物指英雄人物和模范人物,都属于红色文 化符号。D项说“英模人物形象要高大、完美,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原文意思相反,故 D项不正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聚焦红色文化,先阐释概念,再分析问题,最后指出传承的意义。 B.文章列出建设红色文化的举措,是为了论证红色文化传承系统已形成。 C.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着重论述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D.文章末段立足于当代教育,论述了红色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试题分析 第 3 页 (共 25 页)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B。 A项是对文章整体论证结构的分析。文章核心概念是“红色文化”,第一段阐释了“红 色文化”和“红色文化精神”的概念,接着从红色文化建设的成效和问题两方面分析问题, 末段论述了红色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最后指出这是研究、宣传红色文化的根本意 义。故 A项正确。 B项是对局部论证内容和论证目的的分析。文章第二段列举了建设红色文化的一系列举 措是为了论证“我们历来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从这些举措的结果来看,红色文化传承形 成了系统。B选项错误理解了论证的目的,是本题答案。 C项是对局部论证方法和论证内容的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重点是红色文化建设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在论证时,针对三个突出的问题分别列举了一些值得警惕的做法,属于举例 论证。故 C项正确。 D项是对文中局部论证的立场和论证内容的分析。文章第四段论述了红色文化在理想信 念教育中的作用,其中提到红色文化对当代人的作用,以及强调“新的历史条件下”,足见 论证的立足点是当代教育。故 D项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过程中,尊重红色文化历史,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B.福建举办“坊巷春晓——福建革命历史述略展”,体现了对红色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C.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主旋律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D. 在当代理想信念教育中,红色文化内容越新奇,形式越新潮,就越能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D。 A项是在原文第一、第二、第三段基础上的推断。第一段强调红色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时 期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第二段认同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是建设红色文化的措施。第三段 作者认为红色文化建设中出现问题,会导致红色文化精神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进而举例反 对脱离红色文化历史的行为。可见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时,尊重红色文化历史,是更好 地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必要条件。故 A项正确。 B项主要涉及对原文第一段红色文化的概念理解,要求在理解原文概念的基础上,灵活 运用,做出判断。B项福建举办“坊巷春晓——福建革命历史述略展”出自于“中国新闻网” 2019年 6月 8日的报道。展览以“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围绕“革命历史” 突出展示三坊七巷走出的革命人物、历史名人、军界将领等,正体现了对红色文化建设的高 度。故 B项正确。 C项是在原文第一、第二段基础上的推断。原文第二段列举了红色文化建设的举措后, 指出红色文化已构成一个传承系统,成为当代中国主旋律文化的重要内容。原文第一段指出,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文 试题分析 第 4 页 (共 25 页) 化,其传承核心红色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而践行社会主义文 明观首先就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故 B项正确。 D项是在原文第三、第四段基础上的推断。原文第四段指出理想信念教育中充分运用红 色文化,能够增加教育的示范性、形象性、故事性和体验性,这意味着红色文化对当代理想 信念教育能起到作用。原文第三段又提出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值得警惕的问题,如红 色文化符号形式化、红色文化低俗化,以及脱离红色文化历史等等。这意味着在发挥红色文 化的教育功能时,不能一味追求内容的新奇和形式的新潮,而要注意红色文化符号、红色文 化历史和红色文化意义的有机统一。故 D项的说法不正确,是本题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主要考查信息性阅读能力。文本包括四则材料,涵盖科研论文成果报告和新闻报 道等多种文体样式,涉及文字、模型图标和数据。文本材料引导考生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 信,发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积极作用。试题内容考查考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等学科素养 和关键能力,强化对复杂信息综合处理与加工的实用导向,引导学生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 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 认识,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强调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利用已有信息做出合理推断,运用 文本中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 2019 年底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迅猛,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武汉宣布封城后,其他省市陆续响应以控制人口流动。疫情防控部门希望 不断总结经验以评估现有措施的有效性。 2020年 1月 31日,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香港科学家的一篇论文,论文 采用传染病动力学中的 SEIR 模型做模拟。该模型将人群分为易感人群(Susceptible)、已 被感染但无症状处于潜伏期的人群(Exposed)、已有症状但未被隔离的患病人群(Infectious) 和康复人群(Recovered)。该模型将死亡人群归入康复人群。 该模型涉及的参数主要为可再生数 R0、平均潜伏期时间 DE、平均收治时间 DI,后两 种参数可从官方发布获得,而 R0,即一名被感染者平均每天传染的人数,其值较难估计。 论文采用去年 12月 31日至今年 1月 28日的感染人数、境外(除香港)受感染人数及乘国 际航班从武汉出境的人数,推得 R0为 2.68。据此预测武汉疫情的拐点在 5月,并判断封城 措施对缓解疫情作用不明显。 我们认为,该论文采用 SEIR模型与参数选取存在不合理性,主要理由是:境外确诊数 传染病动力学 SEIR模型 试题分析 第 5 页 (共 25 页) 据样本量较小,且使用飞机这一交通工具的人群在总人口中并非均匀分布,据此推算 R0偏 差较大;政府防控措施实施、升级,R0 取值不应为定值;封城防控手段必须在参数设置中 有所反映。我们研究的结论是:武汉封城举措对降低病毒感染人数意义重大;政府采取相关 防疫措施以来,各省市病毒传染率均得到较好控制;对疑似感染者隔离观察是疫情防控的重 要手段。 疫情不仅关乎健康,更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疫情防控手段与社会各 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需要更复杂的计算模型来评测。如何在有效控疫与全社会利益之间找到 平衡点,是一个大课题。 (摘编自北京大学 PKU VCL实验室《拐点何时出现?这是北大面向新冠疫情的数据可视化 分析与模拟预测》) 材料二: 中国在抗疫,全球都在关注什么?分析 8万多篇报道发现,外媒关注点集中在病毒本身、 应对措施、防疫物资、经济影响等方面。其中,“中国重视”一词的提及量在外媒报道中排 名第二,仅次于“新病毒”,显示外媒对中国抗疫的决心和信心总体上是给予肯定的。而与 “中国重视”同时出现的高频关联词是“措施”。中国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 被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为“设立了应对疫情的新标杆”。 此外,不同地域媒体关注点各有侧重。亚洲较关注防控举措和海外确诊人群;欧洲更关 注疫情发展趋势和对经济的影响;北美洲关注的是疫情防控及药物研发;南美洲关注潜在风 险;非洲关注卫生系统和医疗救助;而大洋洲最关注疫情对外来游客出行的影响,这符合他 们重视旅游业的态度。 (摘编自央视新闻《大数据揭秘“新冠肺炎”全球舆论关注 中国举措获肯定》) 材料三: 武汉雷神山医院是座有 1500张床位的大型医院,从接到建设命令到验收移交,仅用了 13天。而几天前,有 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的建造更是只用了 9天。世卫组织总干事评 论说:“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 箱式板房组成的医院要运行靠的是信息化系统。安装大量 IT设备,按传统方式至少要 10天。中国电信利用云部署,12小时就完成火神山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雷神山 5G、医疗 云等信息化服务也提前 3天完工开通。 (摘编自张妮《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如何极速建成》) 材料四: 2月 26日,外交部发言人主持例行记者会,部分内容如下。 记者:据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访问世卫组织总部时称,中国人民为防控疫情 作出了巨大牺牲,为全人类作出重大贡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发言人:我们高度赞赏古特雷斯秘书长的表态。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 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在这场战“疫”中,我们用中国速度为世界防疫争取宝贵时间,用 中国实践为世界防疫树立新的标杆。中方将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同有关国家分享防控经验, 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携手应对疫情,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摘编自环球时报《联合国秘书长称中国人民为防控疫情作出了巨大牺牲 中方回应》) 试题分析 第 6 页 (共 25 页)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立 SEIR模型的假设条件包括:病人一旦与易感者接触就具有一定的传染力。 B.香港科学家对武汉封城措施作用的误判,主要是因为采用模型与参数选取不合理。 C.运用 SEIR模型评估,能科学地解决疫情防控手段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平衡问题。 D.北大面向新冠疫情的数据可视化分析与模拟预测,可以为疫情防控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试题分析】 A项,是对材料一第一、二、四段及模型图标的理解和分析。第四段针对第一段所述封 城以“控制人口流动”的手段对缓解疫情的作用进行研判,以及第二段和第四段提及的对患 病人群的隔离问题,都表明传染病动力学 SEIR模型是以人口具有流动性和病毒具有传染性 作为基本前提条件。再根据该图中方向箭头和文字可以推知,该模型涉及的易感人群、已被 感染但无症状处于潜伏期的人群、已有症状但未被隔离的患病人群、康复人群这四类人群, 在传染动力作用下会发展、会变化。因此,A项正确。需要说明的是,“传染力”这一说法 在材料中并未直接出现,是命题依据图文材料设计出来的特殊的情境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 一定推断能力。 B项,是对材料一第三段和第四段的理解和分析。第三段述及香港科学家“判断封 城措施对缓解疫情作用不明显”。而第四段叙及北京大学团队的研究结论是“武汉封城举措 对降低病毒感染人数意义重大”。第四段中,北京大学团队认为香港科学家“采用 SEIR模 型与参数选取存在不合理性”,而研究前提条件不合理,必然导致研究结论有偏误。可见, 香港科学家对武汉封城措施作用的误判主要是因为采用 SEIR模型与参数选取不合理。本选 项引导考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批判性阅读。因此,B项正确。 C项,是对材料一第一、五段的理解和分析。第一段谈及“疫情防控部门希望不断总结 经验以评估现有措施的有效性。”可知,防控措施、手段首先要做到在保障健康方面有效。 而第五段又说“疫情不仅关乎健康,更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关系到“防 控手段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需要更复杂的计算模型来评测”。可见,运用 SEIR 模型,并不能科学地解决疫情防控手段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平衡问题。因此,C 项不 正确,是选择项。 D项,是对材料一第一段及材料一文本出处的理解和分析。材料一第一段提到“疫情防 控部门希望不断总结经验以评估现有措施的有效性。”联系材料一文本出处,所述“北大面 向新冠疫情的数据可视化分析与模拟预测”得出的相关研究结论,可以为疫情防控提供有效 参考。因此,D项正确。需要说明的是,文本的出处也是“材料”的一部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采取封城防控、社区隔离、对疑似患者隔离观察等控制人口流动的措施,都是 为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B.依据目标人群的样本数据和分布状态,可以推算出可再生数 R0的数值,从而准确 统计被感染者的总量。 试题分析 第 7 页 (共 25 页) C.全球媒体由于地缘关系和立足点的差异,关注疫情各有侧重,但对中国抗击疫情的 努力总体给予肯定。 D.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达成共识,汇聚力量,积极应 对,结成抗疫共同体。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概括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试题分析】 A项,是对材料一第一段和第四段的概括和分析。本选项涉及对考生在开放性探究情境 和社会生活情境下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材料一第一段提到病毒“传播迅猛”,各省市控制 “人口流动”;可见人口具有流动性而病毒具有传播性。而材料一是基于北京大学实验室研 究团队的立场,第四段提及他们的研究结论是“封城举措对降低病毒感染人数意义重大”, “对疑似感染者隔离观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而政府采取相关防疫措施后,“各省市 病毒传染率(传染:即因病疫传播蔓延而致病)均得到较好控制”。可见,中国采取封城防 控、社区隔离、对疑似感染者隔离观察等控制人口流动的措施,都是为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A项对上述信息做了关乎因果关系的转述,并做了关乎相关措施意图目的的推断。转述等值, 推断成立。因此。A项无误。需要说明的是,社区隔离的目的是个新问题,在材料中并未直 接出现,需要运用文本中的新知识才能解决。 B项,是对材料一第三段和第四段的概括和分析。材料一第四段辐射第三段,述及北京 大学团队研究认为香港科学家论文中依据的“境外确诊数据样本量较小,且使用飞机这一交 通工具的人群在总人口中并非均匀分布,据此推算 R0偏差较大。”可知,依据目标人群的 样本数据和分布状态,可以推算出可再生数 R0的数值,但是如果目标人群的样本数据取值 不当,人群分布状态不理想,那么,推算所得可再生数 R0(即一名被感染者平均每天传染 的人数)的数值就不准确,就不可以作为统计被感染者总量的依据。再者,第四段还述及“政 府防控措施实施、升级,R0取值不应为定值”,可见,R0取值有变数,准确统计被感染者 总量,还需要将上述其他因素考虑在内。B项转述不等值,推断也不成立。因此,B项不正 确,是选择项。 C项,是对材料二的概括和分析。本选项涉及对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 力的考查。材料二第二段提及各大洲媒体对中国抗疫关注点各有侧重,比如,出于地缘关系, “亚洲较关注防控举措和海外确诊人群”,以及基于“重视旅游业”这一立足点,“大洋洲 最关注疫情对外来游客出行的影响”。材料二第一段还提到,“外媒对中国抗疫的决心和信 心总体上是给予肯定的。”“中国重视”和“措施”成为外媒报道中的高频词。可见,全球 媒体对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总体给予肯定。C项是对上述信息做了关乎因果关系的转述,并 做了一定的读推断。转述等值,推断成立。因此,C项正确。需要说明的是,“地缘关系” 是个新问题,在材料中并未直接出现,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推断能力。。 D项,是对材料一和材料四的概括和分析。材料四中,外交部发言人谈到“新冠肺炎疫 情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说明国际社会需要充分意识到材料一 提到的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可能带来的影响,必须在此事件的紧迫性上达成共 试题分析 第 8 页 (共 25 页) 识,“加强国际合作”,进而汇聚力量,积极应对,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结成“抗 疫共同体”。D项概括了上述信息,并做出了一定的推断,转述等值,推断成立。因此,D 项正确。 6.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国疫情防控举措得到国内外普遍肯定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政府重视,抗疫有决心有信心;②制度优越,全民动员,防控措施高效 有力;③科研攻关,防控有实效;④科技助力医疗设施建设,保障及时;⑤中国经验为世界 防疫争取了宝贵时间,设立了新标杆。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就“中国疫情防控举措受到国内外普遍肯定的原因”进行分析。 本题答案分散在四则材料中。其一,从材料二外媒报道的关注重点可见,“中国重视” 排名靠前,“外媒对中国抗疫的决心和信心总体上是给予肯定的”。其二,材料二提到在媒 体报道中,“与‘中国重视’同时出现的高频关联词是‘措施’”。材料三中,世卫组织总 干事谭德赛评论也称“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而“这样的动员”表现在材料一提到的封城 防控,和材料三提及的医疗、通信等各领域各部门通力协作、积极应对等一系列全民动员的 防控措施和行动。而这种举国上下、全民动员的背后,是中国巨大的政治制度优势。材料一 中,北京大学研究团队的结论,和材料四提到中国为防止疫情在全球扩散做出的贡献,也可 见防控措施高效有力。其三,材料一中,以香港科学家、北大实验室科研团队为例,体现科 研攻关,而相关研究成果将可作为疫情防控部门采取和调整防控措施的参考依据,使得防控 更有实效。其四,材料三以雷神山、火神山两大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从建设至交付使用 的过程为例,提到通信系统先进科技为医院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用助力,及时提供硬件保 障,彰显“中国速度”。其五,从材料四所述联合国秘书长的表态可知,国际社会对中国政 府和人民为防控疫情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给予积极评价。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的回应提 到,“我们用中国速度为世界防疫争取宝贵时间,用中国实践为世界防疫树立新的标杆”。 上述这些,正是中国为全世界、全人类作出巨大牺牲、重大贡献的体现,体现大国担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所用文本《团圆》原载于《北京文学》1992 年第 8 期,小说原文 共十七节,本题节选小说前半部分,并在篇幅上略有删减,以符合命题需要。 不同于传统严肃的战争或历史小说,本篇小说以另类视角关照乱离。“我”是故事的讲 述者,却并非战争的亲历者,“我”整合了姥爷、姥姥、妈妈多人的讲述,突破了单一视角 的局限,不同人的讲述形成不同的叙事层次,交叠映衬,拓展了叙述的视野及自由度,极大 丰富了作品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意蕴。不同个体的讲述构成了故事的不同侧面,还原了战争阴 影下的百姓生活,既突显了守望的艰难与团圆的不易,又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意味。文中抗战 只是作为背景呈现,作者重点写了风雨飘摇中姥爷一家由离散到团圆的过程,反映了特殊年 代亲人之间的艰难守望及对团圆的渴盼,以小家庭折射大时代中的民生疾苦。文中反讽情境 的营造和反讽语言的表述消解了家国宏大叙事的沉痛感,例如“三枚都是哑弹。三枚哑弹即 是三块石头”“覆盖江堤坡面的难民使人联想起大型团体操”等等,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当 事人的切身感受,更为真实立体地呈现战争的恐怖和时代的荒谬。另外,叙事者的显身与议 论,也是本篇小说表现手法的独特之处。 试题分析 第 9 页 (共 25 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团 圆(节选) 韩 东 一 姥爷当年是南京武定门小学校长。姥姥显然是小学校长的太太。 有一段铁路穿小学而过,铁路两边竖起两道隔墙,架起一座木制天桥。 铁路和天桥是当年武定门小学与众不同的景观。日本人轰炸南京时向这个可疑目标共投 掷三枚炸弹。三枚都是哑弹。三枚哑弹即三块石头。一块把操场砸个大洞。一块穿顶而入落 在姥爷的办公桌上。还有一块不知去向。 日本小飞机丢下一二三枚炸弹,然后飞走了。姥爷一面看一面数,绝不可能有误。 他忠于职守,最后一个撤离学校。不仅数了炸弹,而且静候它们落地时的爆炸。接着炸 弹就躺在了他的办公桌上。 姥爷拿起躺椅上的毛毯裹好炸弹,锁好门,前往区政府。由此诞生了携带炸弹的两种方 式:怀抱婴儿式和腋下夹包式。姥爷一路上两种姿势换来换去。他不愿让人看见自己逃难还 怀抱婴儿,或被怀疑为席卷公款在逃。 火光冲天,远处爆破声不断,区政府大门紧闭。姥爷把炸弹轻放在门前台阶上,才转身 离开。 二 陶吴是姥爷的老家。轰炸开始姥爷就把姥姥及他们唯一的子女我妈妈(当时只有六岁) 送到了那里。 轰炸的范围规模迅速扩大。陶吴也呆不下去了。 姥爷就去了芜湖。他计划在那租一处房子,再来接姥姥和妈妈。 买了车票,临时又带上了妈妈。因为分别时妈妈又哭又闹。妈妈是被从车窗塞进车厢的, 南下的火车已爆满。父女俩去芜湖投奔一个亲戚。这是失散的开始。 我比较相信妈妈合乎情理的描述,尽管当时她只有六岁。姥姥的回忆更戏剧化、色彩浓 烈。她是变故的直接受害者,以致一度精神失常。她提供的画面完全是非现实的。 覆盖江堤的难民使人联想起大型团体操。前面的人直接走下江去。后面的,仍在努力向 前。日本飞机在外围投弹、扫射。在最后一班渡轮上,姥爷抱着妈妈站在栏杆边。姥姥在上 船时挤丢了。 于是就有了她驾一条小船去追大船。居然让她追上了。大船上放下软梯,她放下橹起身 去抓。由于某种力学原理小船反而向后移去。她失败了。——这段记忆的不可靠之处在于姥 姥根本不是一个可以独自驾船划桨的人。除了当校长太太她绝对一无所长。 三 有一点可以肯定:姥爷、妈妈先去了芜湖。再接姥姥已不可能,陆路交通全断了。 姥爷捎信给姥姥,让她尽快从水路来芜湖。从此他天天带妈妈去码头接人,直到芜湖几 天后也被夷为平地。 按部就班的姥爷战争年月也没变灵活一些,反而增添了另一些习惯、成规和仪式。守望 亲人便是其一。有车站码头他在车站码头,没车站码头他在村口路边。手笼在袖子里,腰背 试题分析 第 10 页 (共 25 页) 挺得笔直,下巴上翘,眼睛微眯。三十多年后这一情景仍反复重现。姥爷头发全白,在村口 守望他的女儿,后来守望爸爸、哥哥和我。 如此固执的守望源于战争年月芜湖的遭遇。姥姥终于没有出现在登岸的难民中。他带着 妈妈向郑州方向而去,临走在芜湖大街小巷断壁残垣及电线杆遍贴告示,试图告诉姥姥他们 的去向。 四 姥姥没有及时赶到芜湖。当时姥爷把她托付给一个姓张的,妈妈的干爸爸。姥姥和张爸 爸一家一截一截地雇船划向芜湖,到达时芜湖已是一片废墟。 连岸也没上。船停在芜苇洲,每天雇人打探消息。大家分析认为姥爷、妈妈已遇难。于 是姥姥和张爸爸一家号啕大哭。 哭了一场,毕竟没看见尸首,张爸爸继续雇人探听消息。大约受雇的人都是些不识字的 船民,没人提到贴满芜湖大街小巷的告示。 然后姥姥就看见了老虎,说是在水边淘米时看见了它的尾巴。一截白一截黑,不是老虎 尾巴是什么?芦苇再怪也不生成这样啊。一阵风过芦苇顺势倒伏,唯这根东西逆风而去。姥 姥慌得扔下米箩向渔村狂奔。 山林之王来到江上和鱼雁争食,事情过分蹊跷。都说姥姥思夫心切神志不清了。 五 打探姥爷的路线变长了,姥姥仍坚持不懈,准备在这件事上花掉自己所有的私房钱。 每天船夫们从码头上来,向她报告消息。再后来报告的人有了座位、茶碗和其他听众。 再无人关心听者本身的遭遇。大伙儿把此举理解成阔太太花钱雇人到家里说书解闷。最后一 位说书人是姥爷的同事,准备去武汉,便鼓动姥姥在武汉的报纸上登报寻夫。 姥爷经郑州南下,越千山万岭,此时正在武汉一小学任教。一共有十七张剪报被寄至姥 爷的办公室。也有夹着整份报纸找来的。 姥爷关门谢客,独对报纸,造表做计划。姥姥就是按这张计划表一站一站到武汉的。 姥爷如期出现在汉口的码头上。有一身藏青色的呢料中山装大约就是这时买的。可以想 象姥爷穿着它登码头上岸的样子。 这一次他是被自己以外的别人守候着。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姥爷静候炸弹爆炸、离开时不忘锁门、送炸弹时交替更换姿势等细节,从中可以看 出他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谨慎拘泥的性格。 B.对姥姥重金寻夫的行为及遭遇,大伙儿不理解也不关心,这与《孔乙己》中看客心 态相似,都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愚昧麻木。 C.小说关于轰炸、火光等正面描写战争的内容不多,主要从夷为平地的城市、流亡的 人们侧面表现战争,写作角度较为独特。 D.小说写姥爷一家在战火中历经曲折实现团圆的故事,再现了特殊年代亲人之间的执 着守望,展现了人性中温暖感人的一面。 试题分析 第 11 页 (共 25 页)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的表达艺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C、D级。 【试题分析】 本题为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项考查的是对文学细节的把握。小说第一节将人物置于日军轰炸南京的背景中,虽以 哑弹的情节消解了战争的惨烈程度。但路上冲天的火光、远方不断的爆破声表明形势仍十分 危急。姥爷静候炸弹爆炸、离开时不忘锁门、送炸弹时交替更换姿势等细节,体现了姥爷从 容不迫的气度,却也可看出他谨慎拘泥的性格特征。A项表述正确。 B项考查把握作品的情节及思想内容。对于姥姥的遭遇及重金寻夫的行为,“大伙儿不 理解也不关心”于文无据。在姥姥寻夫之初,大伙儿是积极报告消息的,只是时间的流逝和 报告消息的形式渐渐冲淡了人们对事件本身的关心。作者以大伙儿的误解及姥姥特殊精神状 态下的行为消解了故事悲剧的意味,以此还原战时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给人更为真切的感 受。这与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有本质区别。文中多处可见热心人给予 姥姥、姥爷的帮助,民众的愚昧麻木并非文章要表现的内容。B项表述错误。 C项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文中抗战是大背景,作者仅以极简洁的笔触 正面描写战争中的轰炸、火光等内容,而将笔墨的重点转向被夷为平地的城市、风雨飘摇中 的难民、姥爷一家的离散与团圆,呈现了特殊年代家破人散盼团圆的不幸与艰难,以小家庭 折射大时代中的民生疾苦,角度较为独特。C项表述正确。 D项考查概括作品的主题。小说以不同视角关照乱离,围绕姥爷一家由失散到团圆的经 历,整合不同人物的讲述还原特殊年代百姓生活。在乱离中,亲人之间执着守望、期待团圆 的心始终如一,不可摧毁。这恰是人性的温暖感人之处。D项表述正确。 8.小说写姥姥“不可靠”的记忆,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分别有什么作用?请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人物塑造:突出姥姥在战争阴影下的焦虑与惶恐,使姥姥形象更真实典型。主题表达: 反映日本侵华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心理创伤,使反战主题深及精神层面,深化了作品的批判性。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试题分析】 文本中有部分内容,写姥姥关于战争的记忆。因为姥姥特殊的精神状态,这部分内容多 是不可靠的,但其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有独特作用。人物塑造方面,离散时姥姥没有挤上 船,自己驾小船去接近大船却没能上去,突显了姥姥在战争阴影下的焦虑、惶恐。姥姥在水 中见到老虎的情节更为荒诞不经,但却是长时间精神折磨下姥姥紧张、不安以致神志不清的 表现。这些“不可靠”的记使姥姥这一在战争中饱受惊吓的女性形象更为真实典型。在主题 层面,姥爷一家由离散到团圆,似乎只是经历些磨难,亲人之间的执着守望和团圆的结局, 似乎也冲淡了离散带来的痛苦。但人的精神世界历经摧毁后的重建,却再不是从前的样子, 他们的人生乃至家庭都将因此而改变。作者并没有聚焦战争带给人们的外在伤害,将战争的 伤害深及精神层面,深化了作品的批判性。 试题分析 第 12 页 (共 25 页) 9.“我”讲述“团圆”的故事,整合了姥爷、姥姥、妈妈的讲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 处?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示例:①整合多方讲述,突破了“我”的视角的局限,叙述更为自由;②再现不同个体的 不同体验和记忆,使故事更为真实、立体;③突显家破人散盼团圆的不幸与艰难,强化了故 事的悲剧意味,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思想内涵与艺术特征的综合认识能力。能力层级为 F级。 【试题分析】 本题的设计意在引导考生关注小说讲述故事的匠心所在。题干表述中包含:“‘我’讲 述‘团圆’的故事”,明确讲述者的身份;“整合了姥爷、姥姥、妈妈的讲述”指向文本多 角度叙事的特色;“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艺术特征和审美取向。“我” 作为小说的讲述者,却并非战争的亲历者,“我”的视角是有局限的,整合多方的讲述,拓 展了叙事的视野和自由度。姥爷、姥姥、妈妈的讲述来自他们各自在战争中的记忆,从不同 角度、不同侧面呈现战争带给每个人的独特体验,构成一个真实的也更为立体的故事。文中 抗战只是作为背景呈现,作者重点写了风雨飘摇中姥爷一家由离散到团圆的过程,展现了特 殊年代亲人之间的艰难守望及对团圆的渴盼,以小家庭折射大时代中的民生疾苦。同时,不 同个体的不同记忆构成故事的不同侧面,还原了战争阴影下的百姓生活,突显了守望的艰难 与团圆的不易,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意味,让作品更具批判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第二大题 第二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分为“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 三个部分。 (一)文言文阅读 第二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分为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三个部分。 文言文阅读包括 4道小题。文段选自《隋书·贺娄子干》,原文 1060字,使用时根据 需要做了删节,最终文段为 581字。这段人物传记文字属于典范的文言文,有较强的故事性, 文字较为浅易,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接近高考文言文选段,适用于省质检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题。 贺娄子干,字万寿,本代人也。随魏氏南迁,世居关右..。子干少以骁武知名。周武帝时, 释褐..司水上士,称为强济。累迁小司水,以勤劳,封思安县子。及尉迥作乱,子干与宇文司 录从韦孝宽讨之。遇贼围怀州,子干与宇文述等击破之。其后每战先登,及破邺城,与崔弘 度逐迥至楼上。开皇元年,吐谷浑寇凉州,子干以行军总管从上柱国...元谐击之,功最优,诏 褒美。高祖虑边塞未安,即令子干镇凉州。明年,突厥寇兰州,子干率众拒之,至可洛峐山, 与贼相遇。贼众甚盛,子干阻川为营,贼军不得水数日,人马甚敝,纵击,大破之。于是册 授子干为上大将军。其年,突厥复犯塞,以行军总管从窦荣定击之。子干别路破贼,斩首千 余级,高祖嘉之,遣通事舍人曹威赍优诏劳勉之。高祖以陇西频被寇掠,甚患之。彼俗不设 村坞,敕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子干上书曰:"今臣在此,观机而作,不得 试题分析 第 13 页 (共 25 页) 准诏行事。且陇西、河右,土旷民稀,边境未宁,不可广为田种。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虚 役人功卒逢践暴屯田疏远者请皆废省 但陇右之民以畜牧为事,若更屯聚,弥不获安。只可 严谨斥候,岂容集人聚畜。请要路之所,加其防守。但使镇戍连接,烽候相望,民虽散居, 必谓无虑。"高祖从之。高祖以子干晓习边事,授榆关总管十镇诸军事。母忧去职。朝廷以 榆关重镇,非子干不可,寻起视事。十四年,以病卒官,时年六十。高祖伤惜者久之,赙缣 千匹,米麦千斛,赠.怀、魏等四州刺史,谥曰怀。 (节选自《隋书·贺娄子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见屯田之所获 /少费多虚 /役人功 /卒逢践暴 /屯田疏远者 /请皆废省 / B.比见屯田之所 /获少费多 /虚役人功 /卒逢践暴 /屯田疏远者 /请皆废省 / C.比见屯田之所 /获少费多 /虚役人功 /卒逢践 /暴屯田 /疏远者请皆废省 / D.比见屯田之所获 /少费多 /虚役人功 /卒逢践暴 /屯田疏远者 /请皆废省 /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试题分析】 断句首先要求学生揣摩全句大意。尔后须仔细体察其中关键节点的语意,再进一步联系 上下文,最终得出正确的句读。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B项。 A项共有两处错误断点。第一处错误断点在“获”字后。如此点断后得到的 “所获” 似乎成立,可以构成一个介宾短语,解释为“所收获的”。但联系全文,关注上下语意,此 处“所”应当归属上文,构成“屯田之所”名词偏正短语,“所”为名词,解释为“处所” 或“所在”。则此处正确点断应为“比见屯田之所/获少费多”。 第二处错误断点在“虚”字后。这样的点断,得到“少费多虚”、“役人功”两个短语。 这个点断较具迷惑性。但从上下文仔细体会,短语“少费多虚”语意不明,难以与上下文意 连贯;“役人功”虽语意明确,但也难与上下文连贯。正确的点断当为“虚役人功/卒逢践 暴”。“获少费多”,意为“收获少,耗费多”。“虚役人功” 解释为“白白地役使人力”, “虚”副词,“白白地、徒然”之义,修饰“役人功”。如此则上下文脉贯通,语意流畅。 故 A项断句有误。 C项中“卒逢践 /暴屯田 /疏远者请皆废省”的两处点断都错误。根据文意“践暴”为 一个并列短语,不应该断开。“践暴”释义为“践踏、糟蹋”。《北史·隋纪下·炀帝》有 “戊戌,敕百司不得践暴禾稼”,《旧唐书·良吏传下·潘好礼》有“今正是农月,王何得 非时将此恶少狗马践暴禾稼,纵乐以损于人!”,明袁宏道《柳浪馆杂咏》之四有“无人践 暴汝,宜近亦宜低”。“卒逢践暴”解释为“最终多遭劫夺(践踏)”。 而“屯田 /疏远者请皆废省”的正确点断为“屯田疏远者/请皆废省”。“屯田疏远者”,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意为“偏远之处的屯田”。作“请皆废省”的主语。全句的解释为“偏 远的屯田,请都予以废除”。故 C项断句有误。 D项断句的错点,已在上文作了说明,不再赘叙。 试题分析 第 14 页 (共 25 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右,指潼关以东地区。地理上古人以东为右。 B.释褐,脱去平民的衣服,喻指开始出任官职。 C.上柱国,是武官勋爵中的最高级别,位极尊宠。 D.赠,指朝廷赐予死者以官职、爵位或荣誉称号。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试题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含义的词语,对其相关内 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依据试题题干的指令,不应当把本题简单地理解为对古代文化常识概念的识记,而 要关注在具体的文本语境中对相关的加点词语的解说。 A项“关右,指潼关以东地区。地理上古人以东为右”的解说有误。在地理上古人以西 为右,关右,指潼关或函谷关以西地区,亦称“关西”。本文中“关右”具体指函谷关以西 地区。文中有“贺娄子干,字万寿,本代人也。随魏氏南迁,世居关右”,“代”,在今河 北省蔚县代王城;“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函谷关”,河南省灵宝市北。“本代人也” “南迁”“世居关右”,指明其居住于函谷关以西地区。如果是居住于在潼关以西地区,那 应该称为“西迁”。A项为本题的选择项。 B项虽在以往考试或练习中有出现,但不意味本届考生必定掌握这类常见的文化常识, 仍然有考查价值。本题最重要的命题原则,立足文本,撷取最有文化价值的常识点,引导教 学。不刻意追求考点的新、僻、冷、怪,不为难考生。B项的解说是正确的。 C、D两项受限于文本,考点略显偏僻。C、D两项的解说没有不当之处。D项中赠官 的情况较为特殊。赠官制度源于西周时期的追尊制度,至于西汉出现真正意义的赠官制度, 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长时间发展,赠官制度己呈现制度化的发展趋势。赠官的具 体对象为“功臣的先人”或“死了的功臣”。C、D两项的解说正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娄子干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在征讨尉迥的战役中,他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有 一回追敌一直追到城楼之上。 B.贺娄子干抗击外侮,战功卓著。他多次率领军队反击吐谷浑、突厥入侵,每次都取 得大胜,获得朝廷的褒奖。 C.贺娄子干敢于抗旨,勇于直谏。他违抗高祖的命令,大胆上书,反对屯田,认为当 地贫瘠、天旱少雨,不宜耕作。 D.贺娄子干戍守边关,备受倚重。朝廷认为他是扼守边塞重镇的最佳人选,在他因母 丧离职期间,也让他迅速复职。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 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 C级。 试题分析 第 15 页 (共 25 页) 【试题分析】 本题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 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的表述来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 A项的概括突出贺娄子干骁勇威猛、身先士卒的特点,分析部分依据文本所提供的史实, 借助文本中两个细节“其后每战先登”“及破邺城,与崔弘度逐迥至楼上”,有力的支撑了 概括部分的观点,A项概括和分析,均无不当之处。因此,A项正确。 B项的概括和分析是说贺娄子干抗击外侮,战功卓著。西北边塞屡遭突厥侵犯,贺娄子 干率领军队奋勇抗击,每次都取得了丰硕的战果,屡获朝廷的褒奖。在文本中有三处鲜明地 写到吐谷浑、突厥等外族对边塞的侵犯:“开皇元年,吐谷浑寇凉州”、“明年,突厥寇兰 州”、“其年,突厥复犯塞”。而贺娄子干均参加了这些抗击外侮的作战,文本中佐证的文 句有:“子干以行军总管从上柱国元谐击之”“子干率众拒之”“以行军总管从窦荣定击之”。 他在抗击外侮的作战中,战功卓著,多次获朝廷的褒奖,文本有“功最优,诏褒美”“于是 册授子干为上大将军”“高祖嘉之,遣通事舍人曹威赍优诏劳勉之”等文句佐证。因此,B 项正确。 C项的概括和分析是说贺娄子干敢于抗旨,勇于直谏。贺娄子干违抗高祖的命令,大胆 上书,反对屯田,认为当地贫瘠、天旱少雨,不宜耕作。文本中高祖因为陇西频被寇掠,十 分担心边陲的安全,他下命令给贺娄子干,对边陲的防卫提出了要求,要在当地采取屯田措 施,原文有“敕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的句子。贺娄子干不同意高祖的敕命, 上书反对屯田。其上书理由有三点,引原文句加以说明,其一为“陇西、河右,土旷民稀, 边境未宁,不可广为田种”,其二为“屯田之所,获少费多,虚役人功,卒逢践暴”,其三 为“陇右之民以畜牧为事,若更屯聚,弥不获安”。而不是 C项分析部分所表达的上书理 由“边疆土地贫瘠,不宜田种,不应屯田”。因此,C 项有误,C 项是本题的正确选项。 D项的概括和分析是说贺娄子干戍守边关,备受倚重。朝廷认为他是扼守边塞重镇的最 佳人选,在他因母丧离职期间,也让他迅速复职。从文本中可以知贺娄子干戍守边关长达十 余年,长期担任榆关总管。他母亲去世,按理应当丁忧守孝。他虽离职丁忧,但朝廷认为榆 关重镇,非他不可,于是夺情起复。他重新回到任上。他最终因病死于任上,高祖伤心痛惜 良久,赏赐优渥,评价极高。这些说明了本项的概括和分析是正确的。因此,D项正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彼俗不设村坞,敕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 (2)但陇右之民以畜牧为事,若更屯聚,弥不获安。 【参考答案】 (1)那个地方习俗不设立村庄,高祖敕命子干限令百姓建筑村堡,开垦田地积蓄粮食, 以防备不测情况。 (2)而陇右百姓大多以畜牧为生,如果改为屯堡聚居,更不能获得安全。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关键是对文意和关键词语的理解。 试题分析 第 16 页 (共 25 页) 第(1)小题考察的关键词语是“勒”“虞”。“勒”在文中用作动词,与“民”构成 动宾短语“勒民”。我们通常看到“勒兵”“勒卒”,有“统率、检阅、部署、操练”之意。 根据上下文意及支配的具体对象,此处则当解释为“限令(逼迫)百姓”为妥。其次“虞” 在文中当为名词,不可视作动词。“不虞”即为“意料不到的事、出乎意料的情况”。此外 本句中“俗”“敕”“备”也极具考查的价值,也希望给予足够的关注。 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更”“弥”两处。“更”为动词,在文中意思是“改变、 改为”“转变方式”之意。“弥”,副词,表程度,解释为“更、更加”。 附:参考译文 贺娄子干字万寿,本是代地人。随西魏向南迁徙,世代居住关右。子干年少时以骁勇威猛闻名。周武 帝时,他初仕为官司水上士,被称为精明强干。累次升迁任小司水,因他勤谨劳苦,封为思安县子爵。及 至尉迟迥作乱时,贺娄子干与宇文司录跟随韦孝宽讨伐叛军。遇上叛贼围攻怀州,子干与宇文述等人打败 了叛军。子干此后每次交战必先登城,等到攻破邺城时,与崔弘度一起追赶尉迟迥到城楼上。开皇元年(581), 吐谷浑侵害凉州,子干以行军总管身份随上柱国元谐打击吐谷浑,子干功劳最高,皇上下诏书褒奖。高祖 考虑边塞尚未安宁,就命令子干镇守凉州。第二年,突厥进犯兰州,子干率部抵抗,到了可洛赅山,与突 厥军相遇。敌军很多,子干守住河流以为军营,突厥军几天喝不到水,人马很疲惫,子干纵兵出击,大破 突厥军。因此子干被册封为上大将军。这年,突厥人再次进犯边塞,他以行军总管身份跟随窦荣定打击敌 人。子干率军另出一路打败突厥军,斩首一千多级,高祖嘉奖他,派通事舍人曹威携带褒奖诏书前往慰劳 勉励。 高祖因陇西频频被侵犯抢掠,很是担扰。那里的风俗不设村堡,高祖命令子干率领百姓修筑村堡,开 垦田地积攒粮食,以防备不测。子干上书说:“现在我在这里,见机行事,不能完全按诏书办事。而且陇 右、河北,地广人少,边境未安宁,不可能广泛地种田。近年看见屯田的地方,收获少而花费多,空劳人 力,最终多遭劫夺。偏远的屯田,请都予以废除。而陇右百姓以放牧为生,如果改为堡屯聚居,更不能获 得安全。只能加强守望,不可集聚人畜。请让我在重要道路的处所,加强它的防备。只要军镇卫所相连, 烽火相望,百姓虽然散居,必然也没什么可担心的。”高祖听从他的建议。高祖因子干通晓边疆的事务, 授他榆关总管十镇诸军事。贺娄子干因母丧离职。朝廷因榆关是重要军镇,非子干镇守不可,随即起用复 职。开皇十四年(594),子干在任上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岁。高祖感伤痛惜很久,赐予助葬他缣帛一千匹, 米麦一千斛,追赠他为怀州、魏州等四州刺史,谥号为“怀”。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试题选取王维的七律《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为鉴赏材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九岁知属辞。开元七年(719),赴京兆府试,举解头。九年进士 擢第,授太乐丞,旋坐伶人舞黄狮子事谪贬济州司仓参军。十七年在长安,与孟浩然交往。十 九年妻病故,终身未续娶。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擢维为右拾遗。二十四年,九龄罢知政 事,翌年贬荆州长史。同年秋,维以监察御史出使河西,留为河西节度判官。二十八年秋,以殿 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元年(742)转左补阙,转侍御史。营建蓝田辋川别业。迁库都员外郎、 库部郎中。九载因母丧居辋川守制。十载服阕,起为吏部郎中。十四载迁给事中。安史乱起, 叛军入长安,维扈从不及,被拘送洛阳,署以伪职。至德二载(757),两京收复,陷贼官以六等定 罪,维因陷贼期间赋《凝碧池》及弟缙愿削官为其赎罪,于乾元元年(758)责授太子中允,加集 试题分析 第 17 页 (共 25 页) 贤殿学士,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乾元二年复拜给事中。上元元年(760),迁尚书右丞。 二年七月卒。 王维工诗擅画、长书法通音律。存诗四百余首。前期诗颇多边塞游侠之作,慷慨激昂, 境界阔大,颇具盛唐气象。后期则以山水田园之作为多,以兼具诗情、画意、禅趣、音乐美为 主要特色,代表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诸体兼擅,五古、五律尤工,七绝亦多佳作。 天宝元年十月,玄宗幸温泉宫,李林甫、王维扈从,李作《扈从温汤》,王维和之。本 诗写作内容与之相近,应是同一时期作品。太常主簿,为唐太常寺掌管印章、簿书等事的官 员,从七品上。韦主簿五郎,未详何人。寓目,即目之所见,唐人常用于诗题。诗题也作“和 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此诗在唐代即已广泛流传,且被谱曲歌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题。 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① 王 维 汉主离宫接露台②,秦川一半夕阳开。 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 闻道甘泉能献赋 ③ ,悬知独有子云才。 [注]①寓目:目之所见。②露台,露天台榭,造价高昂。③《甘泉赋》,扬雄所作,颂中有讽。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总写宫殿的景象,宫室连绵,覆盖半个秦川,夕阳下愈发壮观宏丽。 B.颔联“尽是”写红旗之多,“翻从”写流水之态,措辞浅白而别有深意。 C.颈联描绘了田园牧歌式的图景:路人在林荫道散步,打猎的人满载而归。 D.诗歌紧扣题中的“寓目”来描写景物,远近结合,色彩丰富,诗中有画。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D级。 【试题分析】 首句“汉主离宫接露台”,离宫是天子出游之宫。诗人借汉之离宫和露台指当朝皇帝的 骊山温泉宫的宫殿群。“接”字表现了宫室的绵延,下句“秦川一半夕阳开”,承接上句而 来,夕阳之下,八百里秦川一半为宫室所遮蔽,因此,写秦川迥阔,目的在于写宫室之宏丽。 夕阳之下,宫殿群愈发宏丽。所以,A项正确。 颔联写近景,“尽是”“翻从”诗中有画,但也蕴藉深厚。骊山之上“尽是”朱旗环绕, 极写仪仗队之盛;“碧涧翻从玉殿来”,“翻”字活泼有生气。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虽写 “汤泉寓目”,但只此一句写汤泉,可见其重心并不在赞美温泉和温泉宫内热闹非凡的生活, 而是把行宫之奢华富丽、行宫生活之奢靡无度蕴于绘景中,表达了诗人以此讽谏的深意。所 以,B项正确。 颈联写远景,新丰树里使者络绎不绝,游猎的人也从宫外回来了。新丰,温泉宫在唐新 丰县。新丰的典故说的是汉高祖定都关中,其父太上皇居长安宫中,思乡心切,郁郁不乐, 高祖乃依故乡丰邑街里房舍格局改筑骊邑,并迁来丰民,改称新丰,据说士女老幼各知其室, 试题分析 第 18 页 (共 25 页) 从迁的犬羊鸡鸭亦竞识其家。太上皇居新丰,日与故人饮酒高会,心情愉快。后乃用作新兴 贵族游宴作乐及富贵后与故人聚饮叙旧之典。新丰以酒闻名。唐人常以“新丰”入诗,表现 豪纵风流的生活。这两句看似写人行马嘶的小景,实是描绘温泉宫奢靡的生活。因此,表述 为“田园牧歌”是不正确的。其次,“行人”在这里是使者的意思,“满载而归”也于文无 据。所以,C项不正确。 从结构布局上看,首联秦川迥阔,夕阳半开,宫室连绵,颔联,仰望骊山之上温泉宫朱 旗遍绕,俯瞰温泉宫碧水流出宫墙。颔联两句,视线由高及低,上句承接前面秦川夕阳之大 景致,下句开启远处新丰树里、芙蓉苑外之小景。视线由颔联的近景投向颈联的远景。“寓 目”由边而中,由高到低,再由近到远,构图有章法。又善用色彩,“夕阳”“青山”“朱 旗”“碧涧”“玉殿”,丰富华美。读诗有如观画。所以,D项正确。 15.诗的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属和韦郎,表达友情;②夸赞韦郎才比扬雄;③期待韦郎写出传世佳作。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试题分析】 首先审题,理解题意。题目“诗的尾联意蕴丰富”,暗示诗歌尾联是有“意蕴”的,意 蕴指的是内在意义,相当于“含义”。因此,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地寻找尾联的含义。 尾联完整的意思是,听说扬雄曾献甘泉大赋,料想您也有如此的才干。细读之,其中含 有三层意蕴:友情、美赞、期待。 这是一首相互酬答唱和的诗。“唱”,是指吟咏歌唱,即一个人先写了一首诗;“和”, 是指声音相应,第二个人依第一个人作的诗词体裁、题材、原韵,或第一作者“唱”的思想 内容,作诗词酬答。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诗词唱和的形式多样,有联句、酬和、赓和、追 和、和答等。从标题来看,这是王维为属和韦郎“温汤寓目”之作而写的一首和诗,通过属 和来传致情谊。因此,友情是尾联基本的意蕴。 韦郎写“温汤”,诗人即以“甘泉”和之,由此就有了更深的意蕴。诗人以扬雄和《甘 泉赋》比韦郎和他的诗作,很自然地赞美韦郎有扬雄一般卓越的才华,“独有”也是赞美了 韦郎才华无双。再结合扬雄其人其文,进一步表达了对韦郎的期待,希望韦郎能像扬雄留下 《甘泉赋》一样一展才华,敷文讽喻,留下传世佳作。 附:作品分析 试题的鉴赏材料选用王维的七言律诗《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天宝元年十月,玄宗幸温泉宫, 李林甫、王维扈从,李作《扈从温汤》,王维和之。本诗写作内容与之相近,应是同一时期作品。太常主 簿,为唐太常寺掌管印章、簿书等事的官员,从七品上。韦主簿五郎,未详何人。温汤,指骊山温泉,唐 于此置温泉宫,天宝六载改名华清宫。寓目,即目之所见,唐人常用于诗题。诗题也作“和太常韦主簿五 郎温汤寓目之作”。 这是一首官场应酬之作,但规劝讽谏之意甚浓。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题云《温汤寓目》, 固有规讽,通篇皆含此旨,故首以‘汉主’二字隐之,乃使浅人不测。” 唐人诗歌常借汉指唐,首句“汉主离宫接露台”,离宫是天子出游之宫。露台,据《汉书·文帝纪》 记载,“帝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 何以台为!’”以汉文帝惜露台之费作比,讽玄宗宫室之奢靡。明人杨慎《升庵诗话》中评此联“夫唐至 试题分析 第 19 页 (共 25 页) 天宝,宫室盛矣,秦川八百里,而夕阳一半开,则四百里之同皆离宫矣,此言可谓肆而隐。奢丽若此,而 犹以汉文惜露台之费比之,可谓反而讽。”又一“接”字表现宫室绵延,下句“秦川一半夕阳开”,更是 承接上句宫室绵延而来,夕阳之下,八百里秦川一半为宫室所遮蔽,所以,写秦川迥阔,目的在于写宫室。 “夕阳”暗示了时间,为后面“猎骑回”做伏笔。“秦川”句在结构上开启了下面对骊山温泉宫景致的具 体描写。 中间两联是“寓目”之景。颔联写近景,“尽是”“翻从”诗中有画,但也蕴藉深厚。骊山之上“尽 是”朱旗环绕,极写仪仗队之盛;“碧涧翻从玉殿来”,碧水翻卷着流出汤泉殿,“翻”字活泼有生气,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虽是“汤泉寓目”之作,但只此一句写汤泉,清人李因培《唐诗观澜集》有“好景 如画,然用意极深,看项联‘尽是’‘翻从’,托得蕴藉如许”之句。可见其重心并不在赞美汤泉,而是 通过表现行宫之奢华富丽、行宫生活之奢靡无度,把规讽之意蕴含其间。颈联写远景,新丰树里行人络绎 不绝,游猎的人也从宫外回来了。由宫内举目宫外,视线由近及远。新丰,温泉宫在唐新丰县。新丰的典 故来自汉高新丰,刘太公住在长安,思念家乡沛县丰邑,高祖为他在骊山仿丰邑建新丰,因为极其相似, 丰邑的犬羊家禽初来新丰均能识其家。新丰以酒闻名。唐人常以“新丰”入诗,表现豪纵风流的生活。这 两句看似写人行马嘶的小景,实是描绘贵族靡费的生活。诗歌前三联写景是一个整体,首联描绘宫室连绵 富丽,第三句写扈从仪仗队之盛大,第四、五、六句是对行宫靡费生活的描绘,诗人在此并非表示赞美之 意,而是寄讽喻于其间,为尾联寄望韦主簿作赋规讽君王做准备。绘景越是伟丽,诗人情感蕴藉就越是婉 曲深厚,也因为写景的缘故,诗的规讽之情就显得蕴藉、温厚。明人顾可久按:“写景入画,清俊蕴藉。” 最后归美于唱和对象韦主簿。尾联完整的意思是,听说扬雄曾献甘泉大赋,料想您也有如此的才干。 肯定了当今在朝之臣只有韦郎有扬雄一般的才气,“悬知”是料想的意思,在这里也有肯定的意味。甘泉 本是汉宫名。《汉书》中记载:扬雄,字子云。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畤、汾 阴后土,以求继嗣,召雄待诏承明之庭,正月,从上甘泉,还奏《甘泉赋》以风。明代唐汝询《唐诗解》 有言:“今在朝之臣惟主簿独有其才,庶几寓目之作亦将有以感动吾君耳。”明代杨慎《升庵诗话》亦云: “末句欲韦郎效子云之赋,则其讽谏可知也。言之无罪,闻之可戒,得扬雄之旨者,其王维乎!”因此, 在属和中,诗人也表达了对韦郎的期待,期待他能一展才华,仿效杨雄,留下传世佳作。 读王维的诗,不能不提到“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从结构布局上看,开篇秦川迥阔,夕阳半开,宫 室连绵,覆盖秦川其半。颔联,仰望骊山之上温泉宫朱旗遍绕,俯瞰温泉宫碧水流出宫墙。两句诗视线由 高及低,上句承接前面秦川夕阳之大景致,下句开启远处新丰树里、芙蓉苑外之小景。“寓目”之景远近 结合,错落有致,读诗有如观览山水。清人金圣叹在《圣叹外书》中赞美中间两联写景:“此为寓目时自 远而近,自边而中,最精最细之理路也。如此四句,便是满胸章法,其为画家鼻祖,岂无故而然乎!”诗 人也善用色彩,“夕阳”“青山”“朱旗”“碧涧”“玉殿”,色彩丰富华美。几个动词“绕”“翻”“度” “回”,也用得活泼有生气。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 , ”两句,写诗人同情百姓疾苦而叹 息落泪。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借听者的反应表现了洞 箫演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 ”两句,连续运用比喻,写 出了国势的岌岌可危和个人命运的坎坷不幸。 【参考答案】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试题分析 第 20 页 (共 25 页)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级。 【试题分析】 名句默写在给出了一定的语境,学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 学生能更好地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此三道默写题的题干设置指向清晰,概括完整,有利 于考查学生对考查(背诵)篇目的理解。 本题为抽样性考查,注重所选语句的思想价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避免 造成猜题、押题的情况。让学生更全面、更熟练地掌握背诵篇目。希望能够起到引导教学的 作用。 第三大题 第三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 3道选择题和 2道主观题组成。该 大题共 20分。前面 3道选择题每题 3分,共 9分,包括词语使用、语篇衔接和语病分析; 后面 2道主观题,其中补写 6分,压缩语段 5分。 选择题的考查延续全国卷的考查方式和考查知识点。在一个文段中,设计 3个选择题, 使考查的落脚点,从句子变为更大的篇章,从而突出实用能力的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 活用,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 20题考补写,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 思维和表达能力。第 21题给出一段材料,要求学生在保留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压缩到规定 的字数。考查重点是提取关键信息并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题。 日前从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传来消息:武术将成为 2022年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武 术入青奥,是中华武术国际推广工作持续发展、 的结果。多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 中国武术协会、国际武联的共同推动下,武术运动深耕海外,武术之花遍开五洲。特别是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武术的全球爱好者 ,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目前,全 世界约有 1.2亿人从事武术运动。( )。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文化基因的作用不容 忽视。中华武术自诞生以来,东方哲学思想即蕴含其中,深受全球武术爱好者所欢迎。各国 “功夫小子”在青奥会上一抱拳、一搭手,展现的是中华体育的风采, 的是以武会友 的善意,增进的是文化间的了解,以武止戈、以和为贵的中国理念必将 世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顺理成章 比比皆是 传播 激扬 B.水到渠成 俯拾皆是 传递 激扬 C.水到渠成 比比皆是 传递 激荡 D.顺理成章 俯拾皆是 传播 激荡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 C项。A项、B项和 D项都存在错误。考生要答对该题,首 先要理解词语的含义,其次要对文段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然后把二者结合起来,找出最恰 试题分析 第 21 页 (共 25 页) 当的一项。第一个含有要填写的词语的句子是“武术入青奥,是中华武术国际推广工作持续 发展、 的结果”。“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就会顺利成功,侧重主客观条件 的成熟。“顺理成章”指作文、做事遵循一定规律就能顺利完成,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 某种结果,侧重结果的自然产生。中华武术国际推广工作持续发展,包含各方面的努力和条 件的成熟。因此“水到渠成”更为恰当。第二个含有需要填写的词语的句子是“特别是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武术的全球爱好者 ,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这是对上文中国 武术持续推广之国际影响的进一步阐释,强调武术的爱好者之多。“比比皆是”指到处都是, 形容非常多,多用于人,也常用于物。“俯拾皆是”形容数量很多,到处都有,侧重易得, 只用于物,不用于人。此处形容武术全球爱好者数量之多,“比比皆是”更为恰当。第三个 含有要填写的词语的句子是“各国‘功夫小子’在青奥会上一抱拳、一搭手,展现的是中华 体育的风采, 的是以武会友的善意,增进的是不同文化间的了解”。题目中给出“传递” 和“传播”两个词语供选择。“传递”侧重由一方交给另一方,“传播”侧重广泛散布。结 合前面的主语“一抱拳”“一搭手”,“传递”更为恰当。第四个含有需要填写的词语的句 子是“以武止戈、以和为贵的中国理念必将 世界”。这句话是对未来的愿景,期待中国 理念可以影响世界。“激荡”指冲击使动荡。“激扬”指激励使振作。与“世界”的宾语搭 配,侧重理念上的影响和改变,“激荡”更为恰当。综合起来,只有 C项的词语全部恰当, 正确的选项是 C。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除了运动本身吸引力十足外,武术也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B.除了武术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外,运动本身也吸引力十足 C.除了运动本身吸引力十足外,武术文化也有着独特魅力 D.除了武术文化有着独特魅力外,运动本身的吸引力也十足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选择正确句式使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 A项。考生要答对该题,首先要对文段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 然后结合上下文,找出最恰当的句式。题面中最重要的词组包括“运动、吸引力、武术、文 化、魅力”等,其中选项 B、D的主语分别是“运动本身”与“运动本身的吸引力”。一般 来说,句子都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依据上文可推导出全球爱好者喜欢武术的原因有两条:一 是运动本身的吸引力,二是因为武术的文化魅力。结合下文“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文化 基因的作用不容忽视。”可知后一个分句应与文化有关。因此 B、D两项可排除。A、C两 个选项的区别在于主语是“武术”还是“武术文化”。以“武术”作为主语,可更好的保持 整个文段话题的一致性。综合这两个因素,选 A最为恰当。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中华武术诞生以来,即蕴含东方哲学思想,深受全球武术爱好者所欢迎。 B.自中华武术诞生以来,东方哲学思想即蕴含其中,深受全球武术爱好者所欢迎。 C.中华武术自诞生以来,东方哲学思想即蕴含其中,深受全球武术爱好者欢迎。 D.中华武术自诞生以来,即蕴含东方哲学思想,深受全球武术爱好者欢迎。 试题分析 第 22 页 (共 25 页)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 D项。A、B、C项都存在错误。句子中存在两种不同的错误, 两个错误都改正才是正确的句子。第一个错误是“中华武术自诞生以来”之后陈述对象变为 “东方哲学思想”,导致后一个分句深受欢迎的对象不明,引发歧义。第二个错误“深受全 球武术爱好者所欢迎”是“深受……欢迎”与“为……所欢迎”两种句式的杂糅。A、B两 项将第一个陈述对象“中华武术”移至介词结构内部。但 A项“即蕴含东方哲学思想”又 主语不明,句式杂糅未改正。B项“东方哲学思想”为唯一陈述对象,但句式杂糅未得到改 正。所以,A、B两项可排除。C项改变了句式杂糅的问题,但两个陈述对象造成的歧义并 未得到解决。D项,“中华武术自诞生以来”不变,下一分句改为“即蕴含东方哲学思想” 使陈述对象一致,是“深受全球武术爱好者欢迎”的唯一对象,句式杂糅的问题也得到了修 正。D项是正确选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我们通常觉得,那些自制力强的人可以游刃有余地运用自制力。但研究结论却令 人惊奇:自制力强的人善于通过规避需要控制冲动的场合来 ① ,自制力弱的人常 常需要面对产生冲动的场合而使用高强度的意志力。调查显示,人们在生活中会使用 两种自控的模式:发生某种情况后,被动地做出反应; ② 以避免应对那些可预估 的窘境。自制力弱的人可能会成为被动应对的专家,他们习惯于在截止期限前赶工。 自制力强的人更乐意提前制定计划、分步实施,从而避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他们会 通过远离诱惑来抵御诱惑,从而不需要 ③ 去抵制诱惑。 【参考答案】 示例:①实现自控 ②主动作出计划 ③运用自己的意志力 【命题立意】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试题分析】 本题给出一个语段,其中有三处空缺,要求在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语句。 该语段主要内容是有关“自制力强的人如何实现自控”。具体意思是:自制力强的人会 因为事前做好准备,规避了令自己陷入诱惑的场合,从而实现自控;而自制力弱的人是因为 事前没有做好准备而使自己陷入受到诱惑的场合。而面对诱惑,人们是需要动用高强度的意 志力才可以使自己避免受到它的侵害。 材料介绍了一个纠正错误认识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在两种人群和两种自控模式的对照中 阐述规避产生冲动的场合以达到自控的观点。答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段内容,深入体察行 文的语意和语脉,然后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和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进行补写,注意句 式前后的呼应。第一空,根据全文可知,自制力强的人并不是通过强大的意志力来实现自控 的,而是通过一种聪明的作法——规避产生冲动的场合,由此就不会因不断挑战自己的意志 试题分析 第 23 页 (共 25 页) 力而让自己失去控制。第一空所在的这一句是一个结论句,是有关自制力强的人实现自控的 一个结论,因此第一空填入“实现自控”。第二空,分号连接的两个句子是对两种模式的解 释:第一种自控模式是被动做出反应,第二种应是主动反应,根据后文“自制力强的人更乐 意提前制定计划、分步实施,从而避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因此,第二空填入的完整语句 应该是“主动作出计划”或“主动计划”。第三空,从前文来看,抵制诱惑需要动用高强度 的意志力,因而推知远离诱惑就不需要动用意志力去抵制诱惑。 21.下面是一段关于茶文化传播的文字,请予以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 畅,不超过 50个字。 我国茶文化自古经“茶马古道”传播。红茶是最早传入西方的贸易商品,广受青睐。小 仲马《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就十分喜爱红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常出现品鉴红茶 的场景。至今西方人对茶的认识仍以红茶为主,茶文化并未随着贸易往来而广泛传播。随着 信息时代的到来,顺应文化的多元发展,寻求新的传播方式已成为弘扬传统茶文化的主要任 务之一。 【参考答案】 关键信息:①我国茶文化传播历史悠久;②传统传播方式有局限性;③信息时代要寻求 新的传播方式。 【命题立意】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提取关键信息并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试题分析】 本题给出一段材料,要求考生在保留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将其文字压缩到规定的字数。 回答这道题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关键信息的提取,二是简洁流畅的表达,要注意字数的限 制。对材料信息进行压缩,首先应区分事实和判断。在文中包含这样两个基本事实:①我国 传统茶文化传播由来已久,西方世界爱茶但认识有限;②贸易往来是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主要 方式。两个基本判断:①传统的传播方式有局限;②新时代需要寻求新的传播方式以弘扬传 统茶文化。其中西方世界对茶的喜爱与认知作为论据,最终是为推导出传统传播方式有局限 的结论。提取主要信息,进一步压缩,关键信息主要包括:①我国茶文化传播历史悠久;② 传统传播方式有局限性;③信息时代要寻求新的传播方式。 试题分析 第 24 页 (共 25 页) 第四大题 第四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写作”能力。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19年 3月 13日,联合国发布第六期《全球环境展望》报告指出:目前,42%的陆地 无脊椎动物、34%的淡水无脊椎动物和 25%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濒临灭绝,人类行为对生物 多样性和人类健康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材料二: 2020年 2月 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革 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材料三: 2020 年 3 月 3 日是第七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主题为“维护地球所有生命”,我国的主 题是“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写一篇演讲稿,以“增强法制意识,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在班会上演讲。 ②写一篇倡议书,倡导广大网民参与“向野味说‘不’!”的主题公益活动。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试题分析】 写作题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命题通过特定场景与任务的设置,引领学生积极投身维护 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活动,展现新一代在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球治理、 生命关爱、法制意识、健康生活等问题,体现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命共同体的弘大主题。任 务指令设置有所创新,突出应用性写作能力考查。命题立意高远,情景真实,任务典型,旨 在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在引导一线充分理解和 尊重国家考试防套作和防宿构的决心。 命题体现“立德树人”核心价值导向与学以致用导向的有机结合。试题选取了三则材料, 分别取材于联合国的最新环境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和公益日主题,以时间为序构成 纵式结构,三则材料相互呼应,构建了共同主题,这样的安排有明确的指示性:在维护生物 多样性和生命共同体、保障人类健康方面,人人有责,人人尽责。试题聚焦学生面对现实问 题情境时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以全球视野,基于生命共同体的立 场,从法律和自律的角度,表达对建立一种更文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公共议题的感受与 思考。而尊重生命和尊重自然教育,本就应该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在文体方面,试题提出 的写作任务有演讲稿和倡议书两种文体,要求学生从两个任务指令中任选一个完成。演讲稿 和倡议书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应用性文体,目的在于利用文体特点对考生的制约,引导考生 写出联系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用的文章。 试题兼具开放性与限制性。首先,试题在立意上是开放的。材料的基本主题是“人与自 试题分析 第 25 页 (共 25 页) 然(野生动物)”,但蕴含着丰富的视角和层次,拥有众多的子题,学生可以在核心主题的 基础上有所侧重,形成各自所侧重的立意。比如,如何理性面对当代环境保护的伦理问题和 伦理冲突,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发展潮流?毋庸讳言,不少人的身子进入了 21 世纪,而头脑还停留在茹毛饮血的野蛮蒙昧阶段,这种伦理、价值观的撕裂,体现在对 待动物和自然的态度上,毫无敬畏,毫无怜悯,毫无节制的虐杀、虐吃和利益追逐。殊不知, 野味是食物匮乏的农耕时代遗留的习惯,随着人类进化、社会进步与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 人类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走出野蛮,趋向文明,这是世界大趋势,也是 世界公民的最大利益与责任。再比如,如何培养和强化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和习惯, 如何履行正确的道德观念,如何积极维护公共利益,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我们应该反思, 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法律和公共政策,还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法制建设和完善迫在眉 睫,普法教育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新时代的新一代,我们要担负起责任,积极 履行义务。法律和道德一样,对人们有约束的作用,法律是他律,道德是自律,二者共同作 用,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在法律和道德之下,人类的行为是不是应该有个界限? 对野生动物,食用是不被允许的,但食用之外的利用,比如说皮草皮毛行业,野生动物制品、 标本,野生动物巡演之类的商业活动等,这些并没有完全的禁止。人类行为应该自我限制, 划清界限。当边界清晰时,自然界与人相处的方式相对就和谐一些;如果人类的边界无限扩 张,那自然界只能用自然规律来限制、惩罚人类。又如,如何反省我们人类自己的不当行为, 如何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如何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关注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构建等等,都是学生可以思考和讨论的话题。我们相信,在今天疫情已成世界性大流行的 背景下,每个学生对以上话题都有着真切的体验和思考,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和子题, 自由发挥各自所长,写出具有独立思考与个性特征的文章。同时,试题在任务指令上给考生 设置了必要的限制,与 2019年全国高考Ⅱ卷的作文不同,这次作文题要求考生以真实而非 虚拟的身份写作,考生需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和交际情景,在全面理解和把握材 料的基础上,选取一个适切的角度或子题,正确选用文体、语体,灵活使用语言文字和各种 表达手段,以符合文体特征的方式完成交际写作任务。我们希望学生的交际写作,能做到动 之以情、晓之以理、循之以法,达到言之有物、有序、有味。比如倡议书写作,由于对象的 广泛性、响应者的不确定性和内容的公开性,采取何种表达方式、语体,都会对交际效果产 生影响;学生的知识视野、想象力、思想深度、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差异,也决定了写出的 文章层次、水平也不同,这样的限制有效地防止了套作、宿构。 依据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试题在情景化上依循这样的原则,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将 写作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将命题设置与生活现实相结合。同时,试题 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如,学生能否从多个视角观察、思考同一个问题; 应对新的问题情境时,能否通过敏锐的洞察能力,发现复杂、新颖情境中的关键事实特征和 有价值的新问题;能否综合运用形象的、逻辑的等方法,提出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 设想;能否把握新旧信息的联系,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能否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 关知识与能力进行探究;能否运用证据来分析问题的内在联系;能否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等 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实践情境中的具体问题;能否合理地反思和验证自己 的新结论,确保新结论的可靠性,等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