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之翻译6
文言文翻译“五步”到位 文言文翻译题,赋分值高而得分率低。考生翻译存在随意性、盲目性等错误倾向,其实,翻译当中有一条主线,即什么词需要翻译以及如何翻译。如果沿着这条主线思考,分“五步”进行精细到位的翻译,就能突破文言文翻译这个难关。 第一步:左顾右盼,通句意 准确翻译句中重要词语的前提是“通句意”。“通句意”,即大体通晓要求翻译语句的意义;“左顾右盼”是“通句意”的具体方法,即根据“句不离段”的原则,将句子置于段中,根据语境把握句意,包括人物、事件,句内、句外的各种关系等。 例: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2高考新课标卷) 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错误译文:萧燧说:“东西在不同的地区,不应该给(东西),但是(你们)怎么可以坐视不问,还用过去的治理方法呢?” 【解析】从译文可以看出,考生没有“通句意”,就生拉硬扯地翻译,深层原因则是不懂“左顾右盼”之法。根据上文的“严州”“婺州”“浙西常平司”等,可以判断出“东”指婺州, “西”指严州,根据上文(萧燧)先“出知严州”,再“移知婺州”,可知“旧治”即指原管辖地区(严州)。通过此番“左顾右盼”,联系“岁旱”“移粟”等处,粗通句意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正确译文: 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第二步:查找标志,识句式 “识句式”,即认识古今不同的句式,并在翻译时进行恰当的转换。“识句式”的重要方面是查找标志。一是固定句式的标志词,如“奈……何”表示疑问,“……孰与……”表示比较,“何……为”表示反问等;二是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如“……者,……也”表示判断,“……为……所”表示被动,“……见……”“……唯……是”表宾语前置等。 例: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2高考广东卷)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错误译文:(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推动淮北的政策到淮南去,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解析】“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是介词宾语后置句,“于淮南”是句中的介词宾语式短语,在句中置“推淮北之法”这个谓语部分之后,“于”字是介词,也是其宾语后置的语法标志。翻译时要将“于淮南”放在动词谓语之前。显然,翻译者没有从标志词入手认识句子的结构,以致翻译出错。 正确译文:(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第三步:明察活用,补省略 词类活用、省略成分都可以通过理顺句子的结构来解决。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句子的主要成分,因为各自的功能不同,往往由不同类型的词语充当。当考生发现某个位置上的词语与正常用法不同时,就可以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去思考,如文言文中的“使使……”,“使”在文言文中本来是名词,这里两个名词连用,就可以确认第一个“使”活用为动词了,可翻译成“派遣使者”。在疏理结构的过程中,还会发现类似于现代汉语的“成分残缺”的情况,文言文称为“成分省略”,翻译时要补充出来,补出的内容要用括号。 例: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2高考江苏卷)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错误译文:了解苏涣的贤能,改变了一般的礼节,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解析】先疏理句子的结构,画线句第一个词“知”是动词,还有下面的“屈意”“委”等是与之连续性的动作,这些都是谓语。主语呢?根据上文应该是“王蒙正”,译文需要补充出来。再看“屈意礼之”这个短语的内部结构,“礼”本是名词,这里却带了宾语“之”,可以判定这里的“礼”活用为动词,翻译成“以礼相待”。 正确译文:(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第四步:圈点关键,细对译 “关键”指文言文句子的关键词。这类词语,或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或偏义复词、通假字等,是翻译的关键点,也往往是高考评分的得分点。因此,动笔翻译之前,考生要把这些关键词在试卷上圈点出来,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认真准确地翻译。 例: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2高考全国卷)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 错误译文:我在任时就听到丢失财物的警示,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偷盗边境地区的财物,希望挑选将领设置防备。 【解析】翻译此句,“警”“盗”“设备”等词是圈点、对译的关键。“警”是多义词,有“戒备”“警报”等意项,根据上文和句意,这里应该是夏人入侵的“危险的敌情、危险的情况”等;“盗”也是多义词,有“偷盗”的意项,这里根据后文“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应该是“侵犯”之意。 正确译文:我在任时就听说危险的敌情,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置防备。 第五步:合理推断,破疑难 翻译的过程当中,还可能会遇到较生疏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涉及古代礼俗的词等,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语境(上下文语句之间的关系、 所写事件的前因后果、所写人物之间的关系等)或相关的知识积累(词汇、语法、修辞、礼俗),进行合理推断,破解这些翻译中的难点。 例: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0高考全国卷)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 错误译文: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 【解析】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这里是取其比喻意义。考生应该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联系句中“敢与日月争明邪!”进行合理的推断。“爝火”比喻元朝残将脱脱等人;而“日月”则比喻明朝。上面的译句没有准确推断出其比喻意义。解答此类试题,除了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之外,还需要学点古文修辞知识,加强积累。 正确译文: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廷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吗! 同学们把握住文言文翻译的“五步”,再进行适当的训练,考场上的文言文翻译就迎刃而解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