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蚌埠第三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 第一学期 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2021届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 题 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如何防止全球化的危机,使人类社会能够延 续存在、和睦相处和持续发展,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课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主张,这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现实。它反映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格局日益加深的相互依赖、 休戚与共。在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先发国家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获得超额利润,并导致巨大的国际贫富差距。在这一阶段,我赢你输的博弈使发达国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并导致了世界各国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强弱分化。‎ 然而,进入全球化的第二阶段,这种输赢分化的博弈正在衰退,代之而起的是命运与共。“命运”一词,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指人的生死、贫富、祸福、苦乐遭遇。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命运与共表现在经济、 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在经济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迅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再如,在政治和社会等层面,西方国家支持怂恿一些国家的反政府力量,而这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导致的难民潮,却使西方国家本身的治安陷入紧急状态。所有这些现象都昭示着,输赢分化的全球化时代行将结束,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时代正在到来。在命运与共的全球化新阶段,只有相互扶助、相互促进、利益共享,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保安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在全球化新阶段世界利益关系格局的这种新变化。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理念,是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结构。‎ 如,在经济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利益共享,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方利益;各国 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 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 人权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维度。全球人权治理的目标,是促使各个国家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实现。它既是全球治理所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又是对全球治理过程、方式和手段的重要“边际约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 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超越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 人权的原子论视野,约束国际霸权主义的为所欲为,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视角调整个人人权、各国人民的集体 人权和人类集体人人权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确保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人类整体的生存、发展、安全和健康。‎ ‎(选自常健《解决人类现实挑战的中国方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主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这是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中国长远利益提出的方案。‎ B.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同心同德,开放贸易壁垒,不能搞贸易保护主义。‎ C.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针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深刻反思和重构的要求。‎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其中一个要求是依照西方自由主义单纯强调个人人权的原子论视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先交代时代背景,引出概念,然后逐层分析概念的内涵和要求。‎ B. 文章分析了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利益日益加深的格局,因此要求各国相互依赖、休戚与共。‎ C. 文章在论证中,认为全球化分为两个阶段,并以大量篇幅阐述了第二阶段的输赢分化的特点以及对策。‎ D. 文章基于时代不断变化的挑战和日益增多的风险,提出了如何防止全球化危机这一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球化的第一阶段,因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发达国家获得巨大利益,导致世界各国严重的贫富和 强弱分化。‎ B. 在全球化的新阶段,虽然一些国家的难民潮会增加西方国家的治安压力,但也给西方国家提供了高素质劳动力。‎ C. 如果西方国家依旧秉持过去的做法,挥舞人权大棒来干涉别国内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永远无法实现。‎ D. 我们要超越西方狭隘的人权理论,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世界才能变得和谐美好。‎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中国长远利益”错误,原文“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C项,“主要针对”错位,原文“既对全球治理提出了要求,也对全球人权治理结构提出了反思和重构的要求”;D项,“依照西方自由主义”错,原文“依照西方自由主义”。‎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第二阶段输赢分化的特点”错,输赢分化不是第二阶段的特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B项,“也给西方国家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于文无根据,无中生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长大的只是那些大人 刘亮程 我听人们说着长大以后的事。几乎每个见到的人都问我,你长大了去干什么?问得那么认真,又好像很随便,像问你下午去干什么,吃过饭到哪儿去一样。‎ 一个早晨我突然长大,扛一把铁锨走出村子。我的影子长长的,躺在空旷的田野上,它好像早就长大躺在 那里,等着我来认出它。没有一个人,路上的脚印,全后跟朝向远处,脚尖对着村子。劳动的人都回去了,田 野上的活早结束了,在昨天黄昏就结束了,在前天早晨就结束了。他们把活儿干完的时候,我刚长大成人。粮食收光了,草割光了,连背一捆枯柴回来的小事,都没我的份儿。 ‎ 我母亲的想法是对的,我就不该出生,出生了也不该长大。 ‎ 我想着长大了去干什么,好像对长大有天生的恐惧。我为啥非要长大?不长大不行吗?我就不长大,看他们有啥办法。我每顿吃半碗饭,每次吸半口气,故意不让自己长。我在头上顶一块土,压住自己。我有什么好 玩的都往头上放。‎ 我从大人的说话中,隐约听见他们让我长大了放羊去,扛铁锨种地,跑买卖,去野地背柴。他们老是忙不 过来,总觉得缺人手:去翻地了,草没人锄,出去跑买卖吧,老婆孩子身边又少个大人。反正,干这件事,那 件事就没人干。猪还没喂饱,羊又开始叫了,尤其春播秋收,忙得腾不开手时,总觉得有人没来。其实人全在 地里了,连没长大的孩子也在地里了,可他们还是觉得少个人,每个人都觉得身边少个人。‎ ‎“要是多一个人手,就好了。”‎ 父亲说话时眼睛盯着我。我知道他的意思,嫌我长得慢了,应该一出生就是个壮劳力。‎ 我觉得对不住父亲,没帮上他的忙。‎ 他们经常问我长大了去干什么。我记得我早说过了,他们为啥还问?可能长大了光干一件事不行,他们要让我干好多事,把长大后的事全说出来。‎ 一次我说,长大去放羊,话刚出口,看见一个人赶羊出村。他的背有点儿驼,穿着翻毛羊皮袄,从背后看像一只站着走路的羊,一会儿就消失在羊踩起的尘土里。又过了一阵,传来一声吆喝,声音远远的——那一刻 我看见当了放羊人的我就这样走远。‎ 多少年后,他吆半群羊回来,我已经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 这个放一群羊放老的我,腰背佝偻,走一步咳嗽两声。他在羊群后面吸了太多尘土,想把它们咳出来。‎ 每当我说出一件要干的事时,就感觉到有一个我从身边走了——他真的赶车去跑买卖了。开始我还能想清楚他去了哪里,都干了些什么,后来就糊涂了,再也想不下去。我把他丢在路上,回来想另一件事,那个跑买卖的我就自己走远了。 ‎ 有一年他也许贩了一车皮子回到虚土庄,有了自己的名字。但我认不出他,他挣了钱也不给我。‎ 我从他们的话语中知道,有好多个我已经在远处。我正像一朵蒲公英慢慢散开。我害怕地抱紧自己。我被“你长大了去干什么”这句话吓住了,以后再没有长大。长大的只是那些大人。‎ ‎(有删节)‎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 4 段直接谈论“长大后”的话题,呼应题目,点明这篇散文的核心内容。‎ B. 第 2 段我的影子“等着我来认出它”,反映了我的认知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C. 第 2 段用“脚尖对着村子”来生动地描绘劳动的人都回到了村里,农活结束了。‎ D. 文中“我觉得对不住父亲”,说明我内心希望是个壮劳力,成为父亲的帮手。‎ ‎5. 如何理解题目,并请结合文本分析“我”不愿长大的原因。‎ ‎6. 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并请结合文本举例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1)题目表明“我”内心不愿长大,害怕长大,渴望留住童年的希冀。(2)长大后“我”无法融入大人世界。第2段中,长大后“路上没有一个人”,“连背一捆枯柴回来的小事,都没我的份儿”,可看出“我”和大人世界格格不入,陌生、疏离。我对长大有天生的恐惧。长大后的生活并不是“我”所期望的:第5段“隐约听见他们让我长大了放羊去,扛铁锨种地,跑买卖,去野地背柴”“我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可知这样被大人规划的生活并不是“我”所认同的;大人“老是忙不过来”,这样的生活并不具备吸引力;被父亲嫌弃长得慢,给“我”感觉长大后“光干一件事不行”,“要让我做好多事”,使我产生了恐惧心理。 ‎ ‎6. 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明未来的“我”已经被大人规划成很多不同的形象。举例:从第10.11.12三段,可总结出一个长大去放羊,从而被具化成一个标准放羊人的例子。从第13.14段,可总结出一个长大跑买卖,从而被具化成一个标准买卖人的例子。‎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说明我内心希望是个壮劳力,成为父亲的帮手”错误,文中说“应该一出生就是个壮劳力”,“应该”可见这只是父亲对我的期望,而我内心不想长大,自然无法成为壮劳力,无法成为父亲的帮手。故选D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如何理解题目,并请结合文本分析‘我’不愿长大的原因”,然后先分析标题的内涵,再结合文本分析“我”不愿意长大的原因。“长大的只是那些大人”,“只是”表明作者内心不愿意像大人一样长大,结合文中“我就不该出生,出生了也不该长大”“我想着长大了去干什么,好像对长大有天生的恐惧” “我害怕地抱紧自己。我被‘你长大了去干什么’这句话吓住了,以后再没有长大。长大的只是那些大人”等内容可知,“我”惧怕长大,可望留住同年的希冀。考生结合这些内容可以分析标题的内涵。再看第二个问题,即“我”不愿长大的原因,如第二段“没有一个人,路上的脚印,全后跟朝向远处,脚尖对着村子。……他们把活儿干完的时候,我刚长大成人。粮食收光了,草割光了,连背一捆枯柴回来的小事,都没我的份儿”,这说明“我”无法融入大人的生活,与他们的世界格格不入;如第五段“我从大人的说话中,隐约听见他们让我长大了放羊去,扛铁锨种地,跑买卖,去野地背柴。……”,第九段“他们经常问我长大了去干什么。我记得我早说过了,他们为啥还问?可能长大了光干一件事不行,他们要让我干好多事,把长大后的事全说出来”,从这些内容可知,长大之后的生活都是大人安排好的,并不是“我”想要的,对“我”没有吸引力;如第七段“父亲说话时眼睛盯着我。我知道他的意思,嫌我长得慢了,应该一出生就是个壮劳力”,第八段“我觉得对不住父亲,没帮上他的忙”,父亲嫌“我”长得慢,给了“我”压力,且父亲的期望给“我”感觉长大后“光干一件事不行”,“要让我做好多事”,这让“我”产生了恐惧心理。考生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并请结合文本举例简要分析”,然后找到画线句,看该句写了什么,是如何写的,有何效果。“我从他们的话语中知道,有好多个我已经在远处。我正像一朵蒲公英慢慢散开。我害怕地抱紧自己”,“好多个我”是大人给“我”的规划,也就是说在大人的心中,已经把将来的“我”规划为很多不同的形象,“像一朵蒲公英慢慢散开”使用比喻,把未来的“我”比作散开的蒲公英,这就把未来的不同形象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来;结合上文可知,如“让我长大了放羊去”是放羊人的形象,如“扛铁锨种地”“去野地背柴”,这是农夫的形象,如“跑买卖”,这是生意人的形象。考生到上文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 年 9 月 1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就国歌的地位、 奏唱国歌的场合、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国歌标准西谱和官方录音故本、国歌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和法律责 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国歌法并非中国独有。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都有单独的国歌法,对播放国歌的场合、奏唱 国歌时的相关礼节都有明确规定。在新加坡,如果有意不按官方安排奏唱国歌,或奏唱国歌时无合理原因不起立 致敬的将被起诉,并最高处以 1000 美元罚金。美国有关法律规定:在演唱国歌时,如果有国旗展现,穿制服的 军人行军礼,其他所有人都应该向国旗立正,右手放在心口,行“效忠礼”。‎ ‎(摘编自杜茂林《“为歌立法”:国歌背后的理智与情感》)‎ 材料二:‎ ‎(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来了,你用“正确姿势”爱国歌了吗?》)‎ 材料三:‎ 国歌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在校园、奥运赛场、边防哨所……‎ 每次奏响国歌都是对祖国和民族精神的一次礼赞。”国歌展示馆馆长杨春霞说,“国歌是代表国家的歌曲,是国家 ‎ 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上海市杨浦区文化局局长金雪萍表示,国歌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法律中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国歌的具体规定, 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等多重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武增说:“那种把维护国歌尊严与所谓公民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对立 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国家要对公民合法的权益予以保障,同时公民不得滥用自由和权益。对辱没国家的尊严、 损害民族感情、危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必须予以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摘编自朱宁宁《维护国歌尊严权威奏唱国歌有法可依》)‎ 材料四:‎ 国歌法通过并颁布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依照法定程序分别征询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香港 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他们均认为,将国歌法列入两部 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符合两部基本法的规定,是适当的。香港、澳门社会普 遍认同这部全国性法律属于两部基本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法律。‎ ‎2017 年 10 月 31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制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草案的说明。两个决定草案的说明指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 会议通过的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说明还指出, 近些年香港发生了一些不尊重国歌的事件,挑战“一国两制,原則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引起包括广大香港居民 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极大憤概。为有效防止并处理这类行为,桉照香港基本法规定将国歌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就更加具有迫切性和现实重要性。‎ ‎(摘编自新华网《国歌法拟列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从材料二的相关调查结果看,还存在符许多不尊重国歌的行为,国歌法中制定“奏唱国歌的形式和礼仪”的规定是非常必要的。‎ B. 调查显示,一些公民缺乏对奏唱国歌时的—般礼仪的了解,这无疑是人们在奏唱国歌时嬉笑打闹、态度不够严肃的主要原因。‎ C.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国歌法,我国效法这些国家的做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具有极其重要的 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属于持別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这是可以将《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附件三的一个法理依据。‎ E. 港澳特別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和港澳特別行政区政府的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列入两部基本法的附件三的民意基础。‎ ‎9. 根据上述材料,请概述为何要对国歌立法。‎ ‎【答案】7. C 8. AE ‎ ‎9. (1)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2)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崇高敬意;(3)是对社会公益兼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的多重作用。(4)维护“一国两制”的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要求——港澳法委会和政府”错误,选项中“要求”不妥,材料四开头说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依照法定程序分别征询了……”,可见不是“要求”,而应是“征询”。故选C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这无疑是人们在奏唱国歌时嬉笑打闹、态度不够严肃的主要原因”错误,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人们奏唱国歌时态度不够严肃,不仅仅是因为一些公民对奏唱国歌的一般礼仪缺乏了解,还因为对国歌的精神内涵(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象征)、国歌的创作背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惯偷)、国歌的创作意图(激励人们奋勇抗争)等没有深刻的领会,家国情怀淡薄,对此项的判断,需要考生综观图表、通览全文,顾及材料之间的关联性。C项,“大多数国家都有国歌法”“效法”错误,文中没有根据。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属于……属于持別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错误,材料四第二段说的是“属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依照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可见应是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区范围的法律。故选AE两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请概述为何要对国歌立法”,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再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首先找到答题的区位在文章的材料三和材料四两部分中,然后根据文中相关的句子概括,根据文中的句子“国歌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结晶的崇高敬意”可以概括“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警醒”“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崇高敬意”这两点;根据“法律中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国歌的具体规定,对社会公众兼具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等多重作用”可以概括出“是对社会公益兼教育、引导以及惩戒的多重作用”这一点;根据“说明还指出,近些年香港发生了一些不尊重国歌的事件,挑战‘一国两制’原則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引起包括广大香港居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极大憤概,可以概括出“维护‘一国两制’的原则底线和社会价值底线”这一点。‎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帝初政,锐意事功,问大昌曰:“朕治道不进,奈 何?”大昌对曰:“陛下勤俭过古帝王,自女真通和,知尊中国,不可谓无效。但当求贤纳谏,修政事,不必他求 奇策。”又言:“淮上筑城太多,缓急何人可守?设险莫如练卒,练卒莫如择将。”帝称善。除浙东提点刑狱。会岁丰,酒税逾额,有挟朝命请增额者,大昌力拒之。徙江西转运副使,大昌曰:“可以兴利去害,行吾志矣。”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六和塔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 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权刑部侍郎,大昌言:“辟以止辟,未闻纵有罪 为仁也。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如此,则法伸乎下,仁归乎上矣。”帝 以为然。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部曲殴百姓,大昌因极论“自此屯戍州郡,不可为矣!”逢原由是坐削两官。累迁吏 部尚书,言:“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出知泉州,汀州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与战死,闽部大震。 漕檄统制裴师武讨之。师武以未得帅符不行,大昌手书趣之曰:“事急矣,有如帅责君,可持吾书自解。”当是时, 贼谋攻城,而先使谍者裹甲纵火为内应。会师武军至,复得谍者,贼遂散去。绍熙五,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庆元 元卒,七十三,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 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B. 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 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C. 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 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D. 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 /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11. 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 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号,所以常常用号来称呼皇帝。‎ D. 古代的官员因为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程大昌积极建言,受到皇上称赞。他认为求贤纳谏,修明政治,就能称霸中原;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 B. 程大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他认为不应该答应六和塔寺僧的请求,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C. 程大昌尽心国事,见识卓远。代理刑部侍郎时,他认为纵容罪犯不是仁道,应用法律阻止犯罪;担任吏部尚书时,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宫廷警卫的长处。‎ D. 程大昌处事果断,敢于担当。汀州逆贼沈师作乱,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征讨,程大昌写信催促,并愿承担责任,于是裴师武及时出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 ‎(2)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 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答案】10. D 11. C 12. A ‎ ‎13. (1)适逢荒年,(程大昌)拿出十多万钱,代交吉州、赣州、临江、南安等地折合为丝织品的夏税。‎ ‎(2)现在各方面审理案件依例打算赦免死罪,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信守法令,皇上审察可以赦免就 赦免他。‎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这段话是说“担任宫廷警卫的士兵,祖宗之法不只是用来预备宫中警卫,南征北战,禁卫军都曾是先锋。现在一般三年就要补以外任,用非所长,即使有征伐之事,也没有人得到选用。为什么刚开始是选择有才略武艺的人,而到最后把他们像平常人一样地抛弃呢?希望将他们留在衙内不要派遣”,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士”“祖宗”“是”“先锋”“其长”“之”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断成“今率三”,意思就是“现在一般三年”,而“一般三年做什么”没有表述出来,即意思不完整,这就排除C项;“补”,补任,“外”是“补”的地方,即“补以外任”,“外”是“补”的补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项;“有”是动词,如从“有”后断开,“有”就缺少宾语,语意补完整,此处“有”的宾语应是“征行”,故应在“行”后断开,排除B项,故选D项。‎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年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故选C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他认为求贤纳谏,修明政治,就能称霸中原”错误,选项中“就能称霸中原”理解有误,文中说的是“但当求贤纳谏,修政事,不必他求奇策”,意思是“只要求贤才纳谏言,修明政事,不必另外寻求奇方异策”,并没有说这样就能“称霸中原”,选项属于妄加猜测。故选A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会”,适逢;“岁歉”,年成不好,荒年,“歉”,收成不好;“出钱”省略主语“程大昌”;“钱十余万缗”定语后置,应为“十余万缗钱”;“代”,代替,“输”,缴纳;“折帛”,折合为丝织。第二句中,“谳狱”,审理案件,“狱”,古今异义,此处指“案件”;“例”,名词作状语,按例;“拟”,打算;“贷”,赦免;“谓”,认为;“有司”,有关部门;“人主”,国君;“察”,审查;“其”“之”,代词,他;“则”,就。‎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孝宗继位后,提 ‎ 升他为著作佐郎。皇帝刚刚执政,锐意建功立业,问大昌说:“我治国没有长进,怎么办呢?”大昌回答说:“陛下勤俭超过古代帝王,自从女真与我们交往和睦通,他们知道尊重中原,不可以说没有效果。只要求贤才纳谏言,修明政事,不必另外寻求奇方异策。”又说:“淮上筑城太多,发生紧急情况什么人可以守卫?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皇帝称赞他说得好。授予他浙东提点刑狱。适逢丰,酒税超过了规定的数额,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调任江西转运副使,大昌说:“可以兴利除害,实行我的志向了。”适逢荒,他拿出十多万钱,代交吉州、赣州、临江、南安等地折合为丝织品的夏税。六和塔寺僧认为镇伏江潮有功,请求皇上下旨把已置办的田产赏赐给他们仍旧免除赋税徭役,大昌上奏:“僧寺已经违法置办田产,又将赋税徭役移加给百姓,为什么要答应他们呢!”皇帝中止了命令。大昌代理刑部侍郎,说:“法律是用来防止犯法的,没有听说纵容罪犯是仁道。现在各方面审理案件依例打算赦免死罪,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信守法令,皇上审察可以赦免就赦免他。这样,就使法律在下面得到伸张,而仁道归于皇上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对。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容部下殴打百姓,大昌于是极力说“从此屯驻戍守州郡,不可以做了”!率逢原因此被治罪削减两官。大昌多次升迁为吏部尚书,说:“担任宫廷警卫的士兵,祖宗之法不只是用来预备宫中警卫,南征北战,禁卫军都曾是先锋。现在一般三就要补以外任,用非所长,即使有征伐之事,也没有人得到选用。为什么刚开始是选择有才略武艺的人,而到最后把他们像平常人一样地抛弃呢?希望将他们留在衙内不要派遣。”离开京城主持泉州政务,汀州逆贼沈师作乱,戍守将领萧统领与沈师作战而死,闽部受到很大震动。漕司发檄文命令统制裴师武讨 伐乱军。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大昌亲笔致信催促他说:“事情很急,如果将帅责怪你,你可以拿我的信自己辩解。”这时候,贼兵谋划攻城,先派遣间谍披上铠甲放火作为内应。正赶上师武的军队到来,又抓住了间谍,于是贼兵散去。绍熙五,以龙图阁学士退休。庆元元去世,终七十三岁,谧号文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秋夜二首(其一) [宋]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②。‎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写于被罢官后。②苍鹯(zhān): 一种猛禽。羽翰:翅膀。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14.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 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作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 “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夜深难眠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痛楚与贫苦的生活。‎ D. 尾联写出诗人平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此联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5. 请分析作者在颈联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答案】14. D 15. 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诗人遭遇现实的挫折,壮志难酬。(分析合理即可)如果答“对比”也可以。利剑摧之前后的对比,苍鹯曾经的威猛和现在的蜷缩对比。(如果手法错,有合理分析,可给分析分;如果颈联位置判断错误,给零分)‎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 项,“采用比喻手法”错,联直抒胸臆,描叙心中悲苦:“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汍澜”,流泪的样子。他平生心志高远,气冲斗牛,想不到却落得清夜无寐,涕泪涟涟。应该是对比的手法。故选D。‎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承上转入对壮志未遂的刻画。“利剑摧锋锷”,是借剑写人。诗人怀抱利器,心念社稷,本想奋发有为,但利剑的“锋锷”却被摧残了。“苍鹯缩羽翰”,是诗人以猛禽自比。诗人本想奋飞万里,如“苍鹯”翱翔苍穹,但现实却硬逼使他垂下了羽翼。该篇以“剑”“鹯”自喻,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又写出了壮怀之难酬,是很贴切的比喻。‎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 “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幅“同学少年”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2)《荆轲刺秦王》中“ __________,_______”通过写众宾客的神态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开篇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然后用“ _____,___”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4)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了自己对同舍的求学者毫无羡慕,在于“______,_____”。‎ ‎【答案】 (1). 到中流击水 (2). 浪遏飞舟 (3). 士皆瞋目 (4). 发尽上指冠 (5). 半卷红旗临易水 (6). 霜重鼓寒声不起 (7). 以中有足乐者 (8).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遏”“瞋”“指冠”“霜”“奉”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猎鹰作为猛禽被崇拜为神鸟,在隋唐文献里 ‎ ‎,隋唐文学家笔下出现了大量吟诵鹰鹞的诗歌。唐代懿德 太子李重润墓留存了胡人架鹰擎雕壁画,全乡县主墓里胡人骑马狩猎俑中也有手持鹞隼者,都 地描绘了当 时的皇家贵族的野猎生活。草原上胡人自古便有驯鹰、养鹰的传统,饲养猎鹰在当地是权威和財富的象征,具有 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所以被认为是神鸟圣禽。猎鹰、驯鹰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影响,从汉唐 至明清 。贵族王室对猎鹰 ,常常将猎鹰当作重要的家庭成员,对猎鹰有着非同寻常的爱护之情。唐 人对鹰的喜爱超出其他朝代,所以唐诗中有关猎鹰的描述也颇多。在猎鹰身上凝聚着唐代贵族的激情风采和原始 野性,唐代诗文中的猜鹰是唐代艺术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俯拾即是 有板有眼 历久弥坚 顶礼膜拜 B. 目不暇接 有板有眼 历久弥坚 情有独钟 C. 目不暇接 惟妙惟肖 历久不衰 顶礼膜拜 D. 俯拾即是 惟妙惟肖 历久不衰 情有独钟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宗教文化里,猎鹰可以与天神沟通,翱翔天空 B. 在宗教文化里,猎鹰翱翔天空,可以与天神沟通 C. 猎鹰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可以与天神沟通 D. 猎鹰与天神沟通,可以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唐代诗文中的猎鷹是唐代艺术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B. 唐代诗文中的猎鹰反映了唐代艺术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其风采 C. 唐代诗文中的猎鷹是唐代艺术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其风采 D. 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艺术家关于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俯拾即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不符合题中的“隋唐文献”的语境。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有板有眼:形容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此处是说诗歌的描写,所以用“惟妙惟肖”。历久不衰:经过很长的时间不衰退。历久弥坚:经历的时间长久,更加坚定不移。文中是说时间的经过,所以用“历久不衰”更符合语境。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所以此处应该用“情有独钟”。故答案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句衔接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选项B,“宗教文化”与上句末尾“文化色彩”衔接紧密。“天神”与下句“神鸟圣禽”衔接紧密。故答案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选项A,语序不当,“值得”应该移到“我们”前面;选项B,句式杂糅,反映了——的再现;选项D,搭配不当,把“关于”改为“对”、语序不当,“值得”应该移到“我们”前面。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 ‎20.小明到同学小华家做客,回家后小明给小华写了一封信,下面是这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 出并作修改。‎ 上周光临贵府,感到贵府蓬荜生辉。那儿不仅有宜人的风光,更有温馨的人情,尤其你家父对我的爱护更让 我难忘。假期将至,什么时候也来寒舍,让我好好招待几天,并惠赠礼物。就此搁笔,务必回音。‎ ‎【答案】(1)“光临”改为“到”;(2)“蓬荜生辉”改为“美轮美奂”;(3)“你家父”改为“令尊”;(4)“惠赠”改为“献上”;(5)“务必”改为“静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此题主要是语体的得体的考查例如“你家父”中“家父”是对自己父亲的叫法,说别人的父亲,应该用“令尊”。再如“务必”语言用在此处过于强硬,不符合语体的要求。‎ ‎21.仿照下面一节小诗,另写一节句式相同、意思相关的诗句。‎ 声色俱厉的,不一定真理在手; 沉默寡言的,不一定心中无数。‎ ‎【答案】名气最大的,不一定实力最强;默默无闻的,不一定乏善可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仿写句子。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会不合要求。话题还指文段所给定的中心主旨,仿写时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句。题目《不一定》,“不一定”前后的内容构成矛盾,“声色俱厉”的不一定是“真理在手”。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如开口滔滔不绝的,不一定胸藏锦绣;经常默默无言的,不一定心中无数。‎ 四、写作 ( 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你要记住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是这些人组 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是这些温暖使你成为善良的人。‎ 请以“温暖”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题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感受温暖 每当夕阳西下,黄昏星闪闪发亮的时候;便守着一颗颗星,看那一弯淡月流着水银的光。我与父亲,乘着晚风,悠悠地走在横的,直的,曲折的道路上。太阳的余晖斜射着父亲,地上立即映出美丽的剪影。‎ 在这安静的时刻,我会慢慢地清点过去。与父亲相处的日子。要知道,能与父亲在夕阳下散步是件多么来之不易的事呀。那些快乐的念珠在爱火中陶冶,不时散发出清香。“爸爸,我们去荡秋千好不好?”我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不合身份地提出了不合常理的要求。父亲刚想开口却又紧闭起来,他显然是被“吓”到了。望着他那深潭般的双眸,我仿佛看见了一条掉入深潭的断尾鱼,找不到路;那苍老的青丝正蔓延着。我便开口收回刚刚的话,换来的仍是一片寂静。‎ 人静了,远近的窗里闪着星星灯火。“好吧!陪你玩一次。”父亲最终妥协了。虽然很不习惯,但他愿意为了我的“任性”,配上自己爱女的天性。我拉起父亲宽大而苍老的手走向秋千,这是我小时候和父亲的乐园,但”长大“之后,再也没来过。当我准备坐上秋千时,父亲抢先一步。原来父亲比我还爱玩。可是父亲却拿起口袋的纸认认真真地擦拭着尘土,他还自己先坐上去试试有没有坏了,在稍松的地方又打了一个结。‎ 我小心翼翼地坐在上面,父亲轻轻地推着,我嫌太低了,要再高点。父亲只是轻声地应了一句,给我增加了一点力。没过多久,我又开始嚷着要有飞起来的感觉。父亲停下来,用极其温柔的预期说:“那样太危险了,要是掉下来可不好。”我若无其事,还胸有成竹地告诉父亲“不会的”。父亲仍不放心,从他那焦虑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害怕。因为曾经我也摔过一次,还摔到了脚。‎ 为了不让我受伤,他用枝条和绳子绑住我,像安全带一样。我荡起来的那一瞬间,望见了最后一抹夕阳,在花园里柔和的绿荫上,泄下了红色的余晖。转瞬间,周围一切都明显暗了下来。但在我身旁,却有一颗温暖的太阳,正给我音乐般温暖动人的气息。‎ 父亲,在每时每刻总能给人以太阳般的温暖,即使是黑暗时,也有一丝光辉。父爱似“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老藤树昏鸦”的沧桑。它永远注定是在时光打磨和世事变迁中潜滋暗长的情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话题作文。首先分析话题,“温暖”既是身体的感受,也是心里的感受,更多的是指向我们心灵的一种感觉,一种让我们心里春日艳阳般暖洋洋的感觉,那么考生要思考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我们感到“温暖”的情景、场景或者美妙的片断?这种感到“温暖”的情景,是与父母在一起的片断,是与老师在一起的片断,还是与同学在一起的片断,还是在社会上与陌生人在一起的片断?这种“温暖”是你自己感受到的爱的温暖,还是你看到别人的幸福与温暖?或者你没有温暖而可望温暖?热点的话题有没有与温暖切近的材料?总之应是被人关怀的,给人感染的材料。这种温暖可能是冬日里父母为你端上的那一杯牛奶,也可能是考试失利时老师向你投来的那一束鼓励的目光;它可能是你获得帮助后的那份感动,也可能是你得到表扬时的那份惊喜。然后再分析材料,“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是“温暖”的来源, “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是这些温暖使你成为善良的人”是“温暖”的价值。考生可以从材料中选取写作的角度,也可以选取材料之外的与“温暖”相关的材料来写。明确这些内容之后,还要学会挖掘新颖的角度,因为材料要求写作“记叙文”,考生可以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写自己生日那天不同寻常的经历来体现自己感受到的“温暖”;可以用引出误会的方法,描写师生之间曲折经历让自己感受到的“温暖”;可以用童话的形式,畅想动物从人类身上感受到的“温暖”;可以用日记的形式,逐一展开自己与父母沟通继而感受到的父母的温暖。‎ ‎【点睛】话题作文写作技巧:‎ ‎①善于联想。比如话题“风”,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韩流、金庸热等等。比如以“水”为话题的文章,你可以叙述一个停水后的故事,你可以说明水的性质、用途,你可抒发对“水”的情感,你可以议论“水滴石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你可叙述“水”的童话,你可以想象说资源枯竭后地球的劫难等等。‎ ‎②化虚为实。比如“靠”这个话题,往实处“靠”,爸妈靠科技致富,学生靠勤 奋成才,运动员靠拚搏夺冠。‎ ‎③化大为小。比如以“美景”为话题:“校园美景”“家乡美景”“心中的美景”“美景其实也平凡”。‎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