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高一10月半月考试(实验班)语文试卷
高一半月考语文试题(10月份) 范围:必修一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9分)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 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这是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中华礼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等学说,能为今日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 作为一种制度,中华礼制在历史上曾为各种政权服务。在封建社会,它强调封建等级,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中华礼制能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孔子提到三代礼制传承中的“损益”,便是一种改革;《礼记》进一步提出“时为大”这一与时俱进的礼制改革原则。适时变革是中华礼制演进的重要原则,这使它成为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关注不够。秦汉之后,我们的先人力图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礼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规范;礼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规范之用。《礼记·经解》认为“礼,禁乱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过礼来“止邪于未形”,使人们“徙善远罪”,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对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有一定启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礼制能起到缓和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作用,是因为诸民族都能认同中华礼制,都愿意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B.中华礼制不只是讲究“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这一特点体现了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C.中华礼制具备教化功能,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D.儒家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而对礼的制度规范层面却关注得不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而饱受历代思想家的批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二段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的例子,证明了中华礼制的高度凝聚力。 B.本文第三段以名家的言论为载体,论述中华礼制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进退周旋,威仪抑抑”是形式,“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是实质。 C.本文第四段论述了中华礼制的教化功能及其对于今天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是对其精神实质的延伸与拓展。 D.本文不仅论述了中华礼制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指出其包含的糟粕和自身的不足,正反对比论证,使人们对礼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反复强调的“不学礼,无以立”,体现了中华民族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的内在精神,也有助于道德人格的塑造。 B.中华礼制演进的原则是适时“损益”,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改革与变迁,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同生共长、传承久远的文化传统。 C.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是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既是法律的规范,又是道德的要求;礼制既有法制规范之用,又有教化功效。 D.古人通过礼来达到“禁乱”和教育人的目的,今天人们践行中华礼制所倡导的精神,对于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2分) 材料一: 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 材料二: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其它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过程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稿王”和机器人“小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 材料三: 目前的AI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平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AI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AI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强人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AI)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仅需要一天的时间。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奇点真的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工厂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B.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C.人工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阅读产品。 D.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的人的价值依然存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机器人新闻,具有“多、快、好”的特点,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 B.人工智能不仅可将人从日常繁重的写作流水线上解脱出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以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 C.“奇点”的来临虽然对写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它不理解“值”背后的含义,更缺乏写作者的个性化思考。 D.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国内媒体对机器人新闻的重视,但前者重在介绍机器人新闻写作新样态,后者重在介绍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6.机器人新闻有哪些优点和局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5分) 暗哨 徐凤林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党的最新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皮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7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未,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的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节选自小说《张皮匠抗战》)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暗哨”意蕴丰富,耐人寻味。东日文信布下暗哨想找到抗联的人,没想到给抗联报信的暗哨就在他眼皮底下。 B.小说开头“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C.小说巧设悬念,引人人胜。文中多次写到东日文信的心理活动,读者的心情随着东日文信的揣测疑虑而变化,直至释怀。 D.细节描写增强了内容的神秘感。张皮匠“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写出了东日文信的迷惘与困惑。 8.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用较长的篇幅介绍张皮匠制作轨靴鞋的工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摧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仗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 居身俭素,床施蘧除屏风,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七》,有改) 10.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B.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徙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C.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D.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忧,丁父忧,与“丁母忧”合称丁忧;原指遭遇父母丧事,后多指官员不离官位居丧。 B.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又称“四夷”。 C.俸秩,指俸禄。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其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 D.从兄,指的是父亲的亲兄弟或堂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父亲的侄子,是自己的堂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孙谦博闻强记,很有才干。他自小就被亲戚赵伯符所赏识,十七岁时,由豫州刺史赵伯符推荐做了左军行参军,从此步入仕途。 B.孙谦做官很有威信。他在任巴东、建平二郡的太守时,以威力镇之,后广施恩惠,推行教化,从而威信大增,深受蛮人与獠人亲近。 C.孙谦为官济廉,生活简朴。他做官多年,从不接受百姓的礼物,甚至没有私宅,每次离职时,只能借官府空着的车马棚居住。 D.孙谦为人敦睦,努力施行仁义。客居历阳时,他曾躬耕以养弟弟妹妹;到晚年,他善待生病的从兄,还把对从兄不好的妻子休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人常多于邻境。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空缺部分。(6分) (1)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从近处看到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的句子是“ —————————————,————————————————————————”。 (2)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中,表现众人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 (3) 司马迁《鸿门宴》中,说明大丈夫应不拘小节的两句是“—————————————,———————————————”。 三、 语言文字应用(20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服饰和人类文化_____,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可以体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关于服饰的起源,_____,观点众多,如保护说、装饰说、巫术说、遮羞说等。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延伸的结果就是服饰。人穿衣的第一动机是_____的,肯定是诸多因素的合力,这说明人类在选择“衣”时,已经赋予了其诸多的精神内涵。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早期,衣服作为一种奢侈品,自然多多益善,这使得衣服越穿越多,而衣服的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事物的发展往往_____。经历了几千年的穿衣史后,人类开始厌倦繁复的穿衣,追求简约。同时一批前卫的设计师打破内外衣界线,形成内衣外穿潮流,原来穿上的如今脱下,原来长的现在剪短。繁复穿衣,对人体进行美化包装,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对人体的束缚;简约,把人们从自己罗织的樊笼中解放出来。人们脱去了繁复的衣服,但仍保持着对华美的审美喜好。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B.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C.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 D.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魁人类的本能。 18.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折射 B.服饰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 C.服饰就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 D.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映照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休戚相关 众说纷纭 扑朔迷离 否极泰来 B.息息相关 见仁见智 扑朔迷离 否极泰来 C.息息相关 众说纷纭 错综复杂 物极必反 D.休戚相关 见仁见智 错综复杂 物极必反 20.下面是某教师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21.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所需要的12个竞赛和非竞赛场馆中,有11个是2008年奥运会时使用过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遗产还包括便利的交通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丰富的办赛经验。”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表示。作为主赛场的张家口崇礼县除了雪量大、雪期长、雪质好,山体在坡向、坡度、垂直落差、空间体量以及温度、气候等方面,也非常适合滑雪运动的开展,此地还举办过多次国际雪联的高山滑雪积分赛。 根据规划,北京赛区至延庆赛区高铁运行时间为20分钟,而延庆赛区至张家口赛区为30分钟。另外,从2013年起,北京投入1300亿美元开始实施为期5年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预计到2022年,期待中的“奥林匹克蓝”将长伴人们的生活。同时,升级传统产业、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等带来的红利将会惠及整个区域,从而为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创造良好的运行条件。 三、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人的本分。 ----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做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 大名一中清北组高一语文半月考答案(10月份) 1.C; 2.D; 3.D4.A; 5.C; 7.D; 8(1)手艺高超。张皮匠是制作靰鞡的高手。 (2)机智过人。以烧草冒烟为信号,出色完成“暗哨”的任务。 (3)镇定自若。面对日军的询问,耐心镇定,不露破绽。 (4)勇挑重任。既要供给抗联战士靰鞡鞋,又要做暗哨,责任重大又十分危险。 9.(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张皮匠不仅是高超的手工艺人,更是一位通过制鞋积极参与抗日的爱国英雄。 (2)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因为靰鞡鞋暖和又轻便,东日文信才会到张皮匠家看制作流程,从而揭开“暗哨”谜底。 (3)使主题更加突出、深刻。以张皮匠为代表的老百姓参与了抗日,突出了爱国主题,预示着日本军国主义失败的结局。 10.B; 11.A; 12.B; 13.(1)孙谦任郡县长官,常常努力鼓励督促百姓耕种农田,种桑养蚕,力求地尽其利,他辖下百姓的收入常常比相邻郡县百姓的收入多。 (2)有个彭城人叫刘融的,行乞吋病重,无家可归,他的朋友用车把他送到孙谦的家中,孙谦打开厅堂来接待他。 【参考译文】 孙谦字长逊,是东莞莒人。他在年少时被亲成赵伯符知晓。孙谦十七岁时,赵伯符担任豫州剌史,选用孙谦为左军行参军,孙谦以处理公事的才干著称。因为父亲去世,孙谦离职守丧。他客居历阳,亲自耕种来供养弟弟妹妹,同乡人都称赞他们兄妹间的亲厚和睦。孙谦出京担任句容令,清廉谨慎,记忆力强,县中百姓称他明智如神。泰始初年,孙谦侍奉建安王刘休仁,刘休仁命孙谦为司徒参军,并向明帝推荐他,孙谦被擢拔为明威将军、巴东和建平两郡的太守。两郡都处在三峡之中,以往常常依靠武力威压镇服郡中百姓,孙谦将要赴任,明帝下令要孙谦招募一千兵丁跟随。孙谦说:“蛮夷不肯归顺,是因为对待他们缺少一定的准则罢了,哪里用得着派兵打仗,耗费国家的资财呢!”孙谦坚决拒绝,不肯接受兵丁。到郡之后,孙谦广施惠政,推行教化,蛮僚都纷纷归服,并争着向孙谦情赠金银财宝,孙谦—— 抚慰他们,晓之以理,然后把他们送回去,馈赠的金银财宝一点儿也没有接受。后来抓住一些违法的蛮僚,也都把他们释放回家。本由吏民承担的官员俸禄,也全都把吏民的负担免除。这样一来,郡境之内安然无事,孙谦的成望大大提高。齐朝初年,孙谦担任宁朔将军、钱唐令,他以简洁的方法处理繁杂的政务,狱中不拘留尚未审讯判罪的犯人。孙谦离职的时候,百姓因为孙谦在职期间不接受馈赠,就在孙谦离县之后用船装着缣帛追着送给孙谦,孙谦拒不接受。每次离职,孙谦都没有自己私有的房宅,常常向官府借空车棚居住。明帝将要废立太子,想要选用孙谦做心腹,于是让他兼做卫尉,配给他一百多名披甲执仗的卫士。孙谦不想处在这种交接承转的时期,就遣散了甲兵。皇帝虽然没有怪罪他,但不再重任他。天监六年,孙谦出京任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年纪已衰老,但还是努力处理政务,官吏和百姓都很安心。孙谦到任以前,郡中虎多,常伤害人畜。孙谦到任之后,虎竟绝迹。孙谦离职的那天夜晚,虎又出来伤害当地的百姓。孙谦任郡县长官,常常努力鼓励督促百姓耕种农田,种桑养蚕,力求地尽其利,他辖下百姓的收入常常比相邻郡县百姓的收入多。天监九年,因为孙谦年老,朝廷征调他为光禄大夫。孙谦回京赴任之后,高祖十分赞赏孙谦的清廉高洁,对他以隆厚的礼仪相待。每次朝见皇帝,他还请求担当繁难的重任以报效国家。皇帝笑着说:“我任用你的智慧,而不任用你的体力。”孙谦从年轻直到年老,历任两县五郡的长官,处处都保持廉洁。他生活俭约朴素,坐榻旁只设置用苇或竹编的粗席做的屏风,冬天盖布被铺莞席。夏天没有床帐,但他夜晚睡觉却未曾有蚊蚋骚扰,很多人对此感到奇异。孙谦年过九十,但身体强壮,如同五十岁的人。每逢朝会,他往往在众人之先到达朝门。他努力奉行仁义,立身行事超过别人很远。孙谦的从兄孙灵庆曾因有病寄住在孙谦的家中,孙谦外出回家后去问候孙灵庆的饮食起居状况。孙灵庆说:“先前喝水觉得冷热不合适,随即就又感到口渴。”孙谦从孙灵庆那儿出来后就休弃了自己的妻子。有个彭城人叫刘融的,行乞时病重,无家可归。 他的朋友用车把他送到孙谦的家中,孙谦打开厅堂接待他。等刘融死后,孙谦按礼仪殡殓埋葬他。众人都佩服孙谦的仁义作风。十五年,孙谦在任职期间去世, 死时九十二岁。 14、D; 15.⑴表达对妻儿的关心思念。面对来使,诗人想细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得凶讯,表现了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心和思念。(分析第三联亦可。) ⑵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诗人年已老大,愁病交攻,却还得忍受与妻儿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或:询问妻儿情况、写信安慰妻儿时都饱含分离的悲哀。) ⑶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或:对社会不平的怨愤)。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儿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 (答对两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16(1)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2)士皆瞋目 发尽上指冠 (3)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20答案:办冬奥会,中国有条件,有基础,有经验(或“中国有条件、有经验、有保障办冬奥会” 21.答案:高三的学习过程,首先应通过自学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引导,展开讨论或听课学习;由此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然后再次发现问题,巩固对规律的掌握。 22.作文 厚植爱国情怀 意蕴博大深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今年天津高考语文卷作文命制了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材料作文”。作文题以方志敏《可爱的中国》、陶行知《预备钢头碰铁钉》和黄大年《入党申请书》为材料来源,引导考生结合自身认知,探究“爱国”精神在历史与当下的丰富意蕴,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革命家方志敏面对屠刀,仍然坚定地相信中华民族会拥有光明的前途;教育家陶行知在书信中对青少年的谆谆教诲,至今叩击着华夏儿女的心灵;科学家黄大年学成归国,以宝贵的生命兑现了自己的铮铮誓言。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紧密相连,我们每个人的担当都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之际,围绕“爱国”思考历史,展望未来,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本题注重发掘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优秀基因,紧扣“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作文题平实处见深刻,朴素中寓庄严,具有很好的正面导向,可以综合考查考生的核心素养。一位资深语文教师认为,该作文题主题指向明确,立意角度多元,情感内蕴丰富,写作空间广阔。考生可以写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也可以写民族危亡之时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可以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途,也可以写“小我”融入“大我”的使命担当,还可以思考爱中国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作文能较好地反映考生的生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