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东阳中学、东阳外国语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浙江省东阳中学、东阳外国语联考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 语言文字运用(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 (gě) 颓圮(pǐ) 饿殍(piáo) 锲而不舍(qiè) B.灰烬(jìng) 跬步(kuĭ) 恣意 (zhì) 蓊蓊郁郁(wěng) C.彳亍(chì) 戕害(qiāng) 赭色 (zě) 绿林豪客(lù) D.蛩音(qióng) 符箓(lù) 槎桠 (chá) 曝背谈天(pù)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B.对于我们来说,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睱是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 C.今天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守一样。 D.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北国的冬天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蜇居异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此要有许多年不可能在林间的甬道上踟蹰了,不可能在这样的森林中遇见湖水了。 B.这个世界的启事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 C.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D.这恶魔似的铁马,那振聋发聩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东郊去走走,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B.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气。 C.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甚至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 D.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不仅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因为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或师焉,或不焉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方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日与其徒上高山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吾从而师之 D.而耻学于师 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君子生非异也 C.生乎吾前 相与枕藉乎舟中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8.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杯盘狼藉 C.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D.今之众人 9.下列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而今安在哉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何为其然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0.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如胡应麟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点化了柳宗元《江雪》一诗中的昂扬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 , , 。或许, , ; , 。 那片苍茫的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留出的空白,意味深远。 ①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②只有雪野的空旷③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④才能凸显生命的充实⑤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⑥只有雪天的凄冷⑦江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 A.①⑦③②④⑥⑤ B.③①⑦②④⑥⑤ C.①⑦③⑥⑤②④ D.③①⑦⑥⑤②④ 11.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审美移情”的三种情形。(不超过12字)(4分)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说的都是“情”和“景”的关系,而“雁”意象群的发掘,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写景 ( 物 ) ”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 ( 言志 ) ”的诗句,但数量最多的还是写景 ( 物 ) 与抒情 ( 言志 ) 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 “审美移情”的情形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审美移情”的情形指的是: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说“孝” 许天笑 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请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 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未必自远古就如此。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 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人为什么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端”,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当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中,这些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人们安守本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实善良,不杀人、不偷盗,才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 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 ,便是对这一传统的精练表达。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父母开始,从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人能够选择职业、住所、生活方式,却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的深深的无奈。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同时也就为每个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提供了牢固的依靠。你想修养你的德行,成为一个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吗?请从那个你一出生起就必须与之合作的人开始,请从孝开始。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老在上,子在下。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着。 (摘自《国学》,有删改) 12.下列对“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以用“孝、信、慈”三个字来概括,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了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B.“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 C.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父母,这样看来,“孝”成为百善之首,是因为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 D.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孝为百善首”也未必自远古即有,但这并不能说明孝在中国不具有至高地位。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但这不能成为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 B.基督教、佛教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合作、利他因素,这似乎让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渐有了差距,从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C.商代热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传统发生了变化。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说法就是对人们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的精练表达。 D.“孝”字的结构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孝的含义。“孝”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 14.综观全文,说说“孝”为什么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奉为百善之首。(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7分) 又见边关芦花翩翩飞 闭剑东 ①伴着习习江风,迎着冉冉秋阳,伫立于巍峨的中越红河大桥,静观,桥之下,红河畔,融融芦花正飞舞。飘逸又洒脱,甚是壮阔。 ②芦花是秋天的精灵,这话不假。历经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平日里貌不惊人的芦苇们也迎来了生命中最为期待的时光,一团团的芦絮争相抽出,一枚枚细腻的芦花随风摇曳,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芦苇不是农作物,断然不可能带来五谷丰登的丰收美景。但却能给人清爽怡人的美妙感受;芦苇不是人类种植的花草树木,注定不会轻易屈服于人类的招呼使唤,哪怕刀砍火焚乃至挖根,芦苇依旧是以倔强到了极点的姿态来回敬人类。 ③又是一年深秋时,边关芦花漫天飞。飘飘的芦絮,摇弋着动感的舞姿,放飞憋了一年的心事,在飒飒秋风中,去追逐那注定要让它们亢奋一生的梦想,去寻觅另外的生命芳草地。也许,待到明年开春时,一棵棵柔弱的芦草就顽强地生长开来了,慢慢地,经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迅速地,汲取大地精华,不出几年,它们也会成长为独霸一方的野草。从宽敞的中越红河大桥沿着红河东流的方向一路远眺,眼帘中,总是会跳跃着红河芦花的英姿,总是荡漾着芦苇的轻浪。 ④又是一年深秋时,芦花正开得如痴如醉。开得如痴如醉的芦花集结了很多羡慕的目光和亮丽的闪光灯。在蜗居的边关小城,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小小的边城河口也变成了闻名全国的旅游城市,再加上直达昆明的高速公路的通车,每年来河口或经河口前往越南观光旅游的旅客不下八十万人次,这对于一个常住人口不足十万的边关小城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深秋时,正是河口一年当中最凉爽怡人的时候,当北方已经寒风嗖嗖白雪皑皑时,深秋的河口正是养人的时候,太阳暖烘烘地照着,照着游人的心也暖烘烘的。于是,沿着红河及南溪河两岸依次开放的芦花也就成了河口的一大美景,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也是气势逼人的,决不轻易服输。河口的芦苇因为是沿着界河一线生长,所以就成了事实上的边关芦苇,边关自古以来就从不缺乏流血和牺牲,更不会缺乏刚强和傲骨,所以这里的芦苇也就多了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每每看到芦苇骄傲无比地开花了,我总会给予它们最热烈的歌颂。为心中那汩汩而萌的感动。 ⑤ 我心中关于芦苇的感动是源远流长的。很小很小的时候,太调皮的我总是难免挨上父亲的芦鞭抽打,那鞭子就是一根光滑的芦苇,打在身上那是揪心的疼啊。稍大,就喜欢折腾芦苇了,有一种报复的意味,喜欢折断它们、腰斩它们乃至是焚烧它们。只是后来听说芦苇对农民来说是有大用处的,我才慢慢停止了对芦苇的“暴行”,慢慢地我也在萌发对芦苇的爱好之情。不用说,芦苇丛中的鸟窝就够自己乐的了,更何况是春天时那鲜嫩的芦笋呢。再后来,读懂了《诗经·蒹葭》篇,于是独自一人的时候,经常会那么吟诵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久而久之,一种盎然的美、一样曼妙的情思便悠然而萌了,穗絮飘曳,景色迷朦,心里则浮起一缕缕情思,柔美而又凄楚,令人无法抗拒。 ⑥是啊!芦苇真的是一种让人着迷的植物,据十七世纪法国最卓越的数理科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大自然数十万种植物,为什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偏偏要把人比喻成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呢,为什么不是其它的一种植物,而偏偏是大自然中极为平凡普通的芦苇,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也许以我之拙见,是难以真正悟透其中的涵义的,但是如果能从这句话中悟出一些独特的人生见解,我想这样的思想之旅应该是值得称道的。 ⑦是的,芦苇的确是一样令人费解并敬佩的植物。它们自尊、自爱、正直不阿、一尘不染、锲而不舍,它们给人展示的是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所向披靡。面对着这大自然中伟大的生命斗士,我不得不陷入了持久的感动……(有删减) 15.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芦花是秋天的精灵”?(3分) 16.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的句子。(4分) 17.文章第⑤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8.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引述了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29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3题。(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 刺史。未至,又例贬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 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有删改)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禹锡亦在谴中,当诣播州 诣:前往 B.虽重得罪,死不恨 恨:怨恨 C.士穷乃见节义 穷:困窘 D. 故坐废退 坐:因他人获罪而受牵连 20.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以柳易播 醉则更相枕以卧 B.例出为刺史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免而归者且千人 而耻学于师 D.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 其为惑也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祖上就曾做过显要的官职,父亲柳镇为了就便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任命,而且柳镇为人以刚直著称,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 B. 柳宗元从小就才华非凡,通达事理,他年纪轻轻就能够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气象。为了能够获得更多赞誉,柳宗元主动投入那些公卿显要的门下。 C.柳宗元因为居官清闲,他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写出了不少经典散文。 D. 韩愈围绕“士穷乃见节义”这一观点,把“平居里巷”时的信誓旦旦和“一旦临小利害”时的落井下石进行对比,表达对柳宗元高尚风义的赞扬与肯定。 2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3分)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4-25题。(6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24.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写出了 的环境特点。(2分) 25.请赏析颈联的表现手法。(4分) (三)古诗文默写。(5分) 2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5分) (1) ,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苏轼《赤壁赋》)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4)鱼翔浅底,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四、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只蝴蝶只顾嬉戏,撞在蜘蛛网上。一只蜜蜂忙着采蜜,撞在蜘蛛网上。它们挣扎了许久,被蛛丝越缠越紧,再也动弹不得。蝴蝶叹口气说:“都怪讨厌的风,使我没法子掌握方向!”蜜蜂叹口气说:“都怪那炫目的阳光,使我没法子看清蛛网!”蜘蛛说:“ 我这里的食物,都是自动送上来的。你们也一样,要怪只能怪自己。”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写一篇议论文。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卷面整洁,其中书写占5分。 东阳中学2018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卷答案(高一语文) 1.D(A.饿殍piăo B.灰烬jìn 恣意zì C.赭色zhě) 2.C(A.雾霭 B.闲暇 D.蛰居) 3.C (A.“踟蹰”是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此处应改为“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B.“启事”是名词,为了说明某事而登载在媒体上或张贴的墙壁上的文字,此处应改为“启示”:动词,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D.“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此处应改为“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 4. A (B.搭配不当,大年夜不是节气,而应该改为“节期”C.不合逻辑,应改为“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甚至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D.关联词语的搭配不当,应是“不是”……“而是”) 5. D (A.否B.趋C.凭) 6. A(A项是名词作状语,另三项都是意动用法) 7. C (A.代词,这些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B.表提顿作用/句末语气词;C.都是介词,在;D. 介词,对于/介词,向) 8. B(博学,广博地学习;白露,白茫茫的水汽;众人,一般人) 9.B(ACD项宾语前置,B项定语后置) 10.D(③中“君不见”统领①⑦,③①写自然景,⑦由自然景写到江上小舟,且由⑦中“亦”可知,这三句顺序为③①⑦。⑥中的“凄冷”与⑤中的“温热”,②中的“空旷”与④中的“充实”语意相对,且结尾处“那片苍茫的空阔”与②中“空旷”相承衔接,故顺序应为⑥⑤②④) 11. 偏重景,偏重情,情景互生(意同即可)(写对一个给1分,两个3分,三个满分) 12. C (C项对应的原文“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父母开始,从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从文中看“孝”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与“‘孝’成为百善之首”同属结果而非原因。而选项“因为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把“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作为原因,因果倒置。) 13. B (B项无中生有,“有了差距”在原文中并没有体现,且强加因果,由原文第四段可知,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原因。) 14.①人懂得群体合作,为了群体的共存,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② 中国人有关注现实世界的传统,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人一出生就处于与父母的代际关系中,人类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就从与父母的关系开始,这就使“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15.芦苇历经了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将丰收的秋天变成了芦苇的盛大节日;(1分)具有不同于农作物的淸爽怡人的美妙感受;(1分)不屈服于人类的使唤,以倔强到极点的姿态回敬人类。(1分) 16.使用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通过深秋的河口和北方天气的对比,突出了河口气候的凉爽怡人;(1分)借助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口芦花的美,表现了其气势逼人、绝不服输的精神。(1分) 17.写了作者对芦苇由报复到喜爱的经历。(1分)这样写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芦苇的形象,增强了真切感;(1分)引述《诗经》中的诗句,增添了芦苇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文章富有文采;(1分)为下文写芦苇之思做铺垫。(1分) 18. 芦草是柔弱的,但能顽强生长,能经受住残酷的考验,汲取大地精华,成为一方美景;(2分)芦苇不择环境,具有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2分)芦苇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一种盎然的美,是大自然伟大的斗士。 (2分) 19. B(恨:遗憾) 20.D(A.介词用/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B.动词担任/动词形成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代词那些) 21. B(那些公卿显要们,争着要把柳宗元收到自己的门下,异口同声地赞誉举荐他) 22.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23.(1)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被没收为奴婢。(质:抵押;时:按时;没:没收。每处1分,共3分;分句句意错相关得分点不得分。) (2)(我)因此认为只要是永州的山水中有特点的景致,我都游览过了,然而却不曾知晓西山(景物)的奇异和独特。 24.深秋(或初冬) 萧瑟、凄清 25.借景抒情、拟人、想象、多角度描写(视听结合)等手法。诗人借深秋的“树色”、捣衣的“砧声”等,推想友人赴京途中的羁旅乡愁,表达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6.(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7.写作指导:首先关注这则材料里的关键词句,关键词如“只顾”“忙着”,关键句如“都怪讨厌的风”“都怪那炫目的阳光”“要怪只能怪自己”,这些关键词句将帮助我们理解材料的中心意思和情感倾向。材料中的蝴蝶和蜜蜂在因为自身的原因而陷入困境时,不反省自己的疏忽大意,而是把责任推给无辜的风和阳光。蜘蛛的话直接指出了症结所在:它们自身的疏忽。蝴蝶和蜜蜂应该对自己负责,承担起责任,而非归咎于其他因素。因此文章应凸显“责任”一词,肯定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即人人都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此为最佳立意。也可从“自省”入手,肯定自省的必要性和它在人生中起的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