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铜梁区铜梁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0届高三(上)半期考试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人不仅凭借劳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实现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而且,在根本上,人最终也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本质。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不仅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且,真正自由的劳动将构成人的第一需要。日常生活的延续离不开劳动,美好生活的实现更有赖于勤勉而高效的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精湛的技艺、积极的合作都特别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不仅创造财富,而且造就美德。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之所以需要引起、调整和控制这种过程,在根本上,是因为人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的生活资料,满足自身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要求。然而,如果劳动者缺少基本的技艺,那么他们的劳动就无法实现“物质变换”这个目标,如果劳动者的技艺不够精湛或有效,那么,随着人们所需生活资料越来越多,社会将越来越可能出现普遍的困。如果劳动者的技艺不够丰富或广泛,那么,社会成员所期待的美好生活也就无法实现。 因此,劳动需要技艺。亚里士多德说,“技艺”就是劳动或制作这类活动的美德。一旦某人作为劳动者而开始行动,他就必须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好的劳动”,即技艺精湛的劳动。而且,也只有当他真正展示出高超、精湛的技艺,使得劳动富有成效,他才能配称为卓越或优秀的劳动者。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当然需要认真地钻研、反复地练习,探索有效的途径,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人类的劳动具有社会性,它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劳动。随着劳动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开始发生,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协作开始运行,越来越庞大的社会工程开始出现。对于任何单个的劳动者而言,要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完成某项任务,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面对这样的客观状况,正如法国学者涂尔干指出的那样,劳动者个体将会越来越直接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相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感受到自己作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意义。此时,如果他不选择积极的合作,不与他人保持团结,不积极参与既有的分工与协作,不愿作出相应的奉献和适当的牺牲,那么,他就既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实现自己的劳动目标,也不能充分获得他人的社会承认,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所以,从根本上讲,现实的劳动要求使得劳动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团结和社会凝聚的必要性,使得他们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在广泛而深度的社会联系下,不仅劳动者个体之间,而且劳动者个体与群体之间都将在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上更加一致。相应的,他们也就更可能形成宽容、友善、互助、为他人奉献甚至牺牲的美德品质。 (摘编自李义天《劳动造就美德》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劳动不仅是人满足最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也是实现人之为人自由本质的途径。 B. 高超、精湛的技艺不仅是实现“物质变换”的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一种美德。 C. 随着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单个的劳动者已经没有可能依靠自己完成某项任务。 D. 涂尔干指出,劳动者将会越来越依赖社会和他人,成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引用总书记的论述,揭示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提出中心论点。 B. 文章从劳动者自身的技艺、劳动者与他人的合作两个方面对观点进行论证。 C. 文章多处引述名人的言论或观点,不仅丰富了内容,也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D. 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生活资料来满足自身生活要求,故需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间物质变换过程。 B. 劳动者在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技艺精湛的劳动的同时,也是在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C. 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劳动者只有与他人团结协作,作出一定的奉献牺牲,才可能实现自己的劳动目标。 D. 在现实的劳动要求驱使下,劳动者自觉参与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从而形成友善、互助等美德。 【答案】1. A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B项,“高超、精湛的技艺”“是实现‘物质变换’的目标的必要条件”不正确。原文为“基本的技艺”。 C项,“没有可能依靠自己完成某项任务”不正确,过于绝对化,原文为“要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完成某项任务,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D项,“劳动者将会越来越依赖社会和他人”理解不正确,原文为“劳动者个体将会越来越直接而深刻地意识到……越来越感受到……”,说的只是劳动者个体的主观意识与感受。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不正确。文章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第一段总说“劳动……造就美德”,二三段论述在提升劳动技艺过程中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四至六段论述劳动分工与协作过程中培养宽容、友善、互助、为他人奉献甚至牺牲的美德品质。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D项,“从而形成友善、互助等美德”不正确。原文为“更可能形成宽容、友善、互助……的美德品质”,说的只是一种可能。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 袁隆平:农校里走出来的科学家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特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4.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B. 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 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D. 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及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B. 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的远大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 C. 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杂交水稻”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 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没有大作为。 6. 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4. C 5. B 6. (1)忧国忧民,具有博爱情怀。袁隆平不仅立志要使中国富强,还想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2)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勤奋进取。把孟德尔、摩尔根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应用于教学与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 (3)不计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的研究小组发现的珍贵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C项,“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错误,依据第三段“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和“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可知,“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说法错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是否颠倒等 A项,“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的原因于文无据; C项,“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错误,第十段说的是“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故“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说法不准确; D项,“没有大作为”错误,第十一段说的是“‘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故“没有大作为”说法不对。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然后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的相关内容,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准确作答。 依据第二段“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和“相关链接”①“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的愿望,体现了袁隆平忧国忧民的品格以及非凡的博爱情怀; 依据第八段“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第十段“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可知,袁隆平勤奋进取,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不断提升科研水平; 依据第十二段“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体现了袁隆平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精神。 【点睛】筛选整合信息题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里之思 张抗抗 春天去了周庄,仍是意犹未尽,心里总是想着那个叫作同里的小镇。同里不去,它就像一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 夏天的荷花时节,终于有机会去了同里。同里镇果然让我喜欢:周庄小镇上有闻名的双桥,而同里竟有太平、吉利、长庆三桥,三曲九折相贯相连,似给人以三思而行的警示;周庄小镇有精美的私家花园沈厅、张厅,而同里镇上有嘉荫堂、崇本堂、陈去病故居那些庄重古朴的深宅大院以及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 何况同里镇四周有五湖环绕,江河湖汊用古老的桥连接起来又分割开去。桥下是舟,河边是树。舟船在水里摇曳,绿树在风中摇曳,那一棵棵苍绿碧翠的杨柳桂花女贞玉兰树的叶尖上,终日飘动着细膩柔曼的温情。 何况,同里镇古宅群中,还有被同里人最引为骄做,也已被世人竞相传说并无数次进入影视的那座独一无二的“退思园”呢。 退思园,为光绪年间安徽兵备道任兰生退职回乡后所建的私家园林。“退思”二字取“退而思过”之意。相传任兰生在同治年间官居安徽六泗兵备道道台兼凤阳关监督。凤阳关监督为肥缺,凡过往商贾都要向他送红包,因此宦囊充盈,就在家乡同里镇上兴建一座花园,以备晚年享用。不料园子尚未完工,慈禧让他去镇压捻军,他因不愿对捻军赶尽杀绝而触怒慈禧。眼看将招来杀身之祸,他在好友左宗棠、彭玉麟的教导帮助下,对慈禧巧以应对,不作辩解,使慈禧有火难发。最后慈禧问他:今后怎么办?他答:退而思过,进而报国。慈禧默允,一场风波就此结束。任兰生总算免去性命之忧,罢职还乡。归家后,果真将花园取名为“退思园”,以此制造出一种认罪悔过的假象,专门糊弄皇上。 因是戴罪思过,那园子必须得有些低头顺眉的小模样,做出检省内愧的收敛状。这一“思过”,连宅子的方位也整个改向,由纵向变为横向,自西向东一路苦思,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竟构思出一座别具一格的“贴水筑”,为江南古镇留下了一处颇费后人寻思咂味的别样庭园。 既是闭门思过,“退思草堂”是不可缺的;解甲归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然得有“水芗榭”和“眠云亭”下棋解闷,“揽胜阁”作画;春有“闹红一柯”的喜庆,夏有“菰雨生凉”的悠闲;还有横空出世、八面来风的“天桥”,可令人精神一爽。再有读书思过的“辛台”,抚琴听乐的“三曲桥”,将园主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滴水不漏。 却因是解职下台,清静中不免寂寞冷清,门前车马日稀,岂不辜负了园内美景?任老前辈早有准备,在中庭通往园内,泊有一艘旱船,好似一艘正在靠岸的到客船,为国主请来了一批批嘉宾。侧旁的“岁寒居”,正待好友围炉品茗,舞文弄墨,谈古论今;园内的楼台亭阁上处处留有祈福求爵的痕迹,以期有朝一日宦海复出,东山再起。 若是有如此优裕的日子可过,退下来未必真能思过了;若是真的思出有过,这建园所收敛所耗费的钱财,想必是应“退”还凤阳去才是了。从“望月楼”袭来的凉气中,我无法得知任老先生在园中的那些岁月,究竟在“思”些什么? 任兰生在退思园安居两年后,因西北回民起义,经左宗棠力荐,如愿“平反”,被慈禧重新起用,后在镇压回民的起义战斗中死于沙场。当年的捻军之难并未能让任老先生心灰意冷,从此隐退田园;当年的任道台仍是固守着他对朝廷的忠义,固守着他的功名利禄,当他享受着退思园的时候,他便愈发不能放弃天下的“富土”了。那原本只是一种策略的“退思”,却成为一个黑色的玩笑——退思后的任兰生,退至其退之前的位置,甚至更远。 好一个“退思园”。遥远的历史和不远的“文革”以至当下,有着何等惊人的相似之处啊。退思国确是发人深省。 相传“同里”的地名,早年为“富土”,只因太湖鱼米之乡,富甲一方,时有盗贼骚扰,遂将竖排的“富土”两字,重新分割组合,成为“同里”,倒也顺理成章。似乎只有如此富格的土地,才能产生如此精美的园林,以及藏富匿民、瞒天过海、含蓄弯绕的心思。 质朴而秀美的同里,常让人思念。再思同里,却是为了那座名闻遐迩的“退思园”,为什么人们总是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尽管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但若在“进取”时,亦能冷静反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吗? 退思园在江南的雨雾中变得朦胧。退出那个园子以后,我们或许有了一种异样的思绪。所以,退思园仍是令人难忘的,同里那片富土也由于退思国的存在,而区别于其他安逸俗艳的江南小镇,被罩上一层冥思苦想的思辨色彩。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去同里的愿望”比作“波浪中的小船”,突出作者心中对于同里的向往。 B. 文章写了同里的石桥、园林、湖水、舟船、居民,多角度表现了同里质朴、静谧、从容的独特气韵。 C. 文章开篇从同里质朴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写到从容悠闲的文化气质,层层推进,为下文写退思园蓄势。 D. 作者颇费笔墨写退思园,写建园缘起、庭院布局、退思生活,为下文写任兰生进而报国的壮怀做铺垫。 8. 作者认为“必须得去”同里的原因有哪些?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文章的题目叫“同里之思”,同里究竟引发了作者那些思考? 【答案】7. D 8. ①同里江河湖汊天水相连,质朴而秀美;②同里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浓烈的明清宅院的艺术氛围;③著名建筑“退思园”最为同里人骄傲,世人竞相传说,无数次进入影视,并且独一无二,具有无限魅力。 9. ①退而思过强于退而拒思、顽固不化;②退而思过,不如进而检省;③含蓄绕弯、以退为进不失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智慧;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从古至今,含蓄绕弯、以退为进的人不在少数。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为下文写任兰生进而报国的壮怀作铺垫”错,“下文制造出一种认罪悔过的假象,专门糊弄皇上”可见并非在写任兰生进而报国的壮怀,无中生有。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开头第一段中“同里不去,它就像一条波浪中的小船,老是在心里荡来荡去”,这句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对同里的神往之情。所以答案在下文中找。文中的二三四三段,用“何况”引出几个原因,如第二段重点写了同里的太平、吉利、长庆三桥和同里镇上的嘉荫堂、崇本堂、陈去病故居,表现了同里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浓烈的明清宅院的艺术氛围。第三段写了同里镇四周的五湖环绕,江河湖汊用古老的桥连接起来又分割开去,表现了同里江河湖汊天水相连,质朴而秀美。第四段写同里有最引为骄做,也已被世人竞相传说并无数次进入影视的那座独一无二的“退思园”。这些自然和人文的原因,都促使作者“必须得去”同里。 【9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内容要点。题干问“文章的题目叫‘同里之思’”,同里究竟引发了作者那些思考?”根据题干要求,考生要回到原文寻找作者有关同里而产生思考的句子,然后进行整合和概括,分条写出。通读全文可知,作者的同里之思主要由退思园引发的,所以可以找一找有关退思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搜索区域有:十一段到十三段,相关语句有:“好一个退思园。遥远的历史和不远的文革以至当下,有着何等惊人的相似之处呵”“似乎只有如此富裕的土地,才能产生如此精美的园林,以及藏富匿民、瞒天过海、含蓄弯绕的心思”“再思同里,却是为了那座名闻遐尔的‘退思园’,为什么人们总是要待‘退’时才能思过呢?尽管退而思过,当强于退而拒思者百倍,但若在进取时,亦能冷静检省自己,岂不是能避免更多过错么?”根据这些句子进行提取整合即可。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钱勰,字穆父。生五岁,日诵千言。以荫知尉氏县,授流内铨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王安石使弟安礼来见,许用为御史。勰谢曰:“家贫母老,不能为万里行。”定官制,勰方居丧。帝于左司郎中格自书其姓名,须终制 日授之。奉使吊高丽。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纳金银器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竞却之。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围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谰曰“无有。”勰曰:“汝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操笔立就以报。轼曰:“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翰林缺学士,章惇①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朕固知之,毋庸避也。”尝侍经幄,帝留与之语曰:“台臣论徐邸事,其辞及雍②。若雍有请,当付卿以美诏慰安之。”既而雍章至,勰答诏云:“朕察其厚诬,力加明辨。”帝见之,谓能道所欲言者。惇因是极意排诋,讽全台攻之。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钱勰传》,有删改) [注]①章惇:时任宰相。②雍:郑雍,大臣,曾遭章惇排挤。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 B. 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 C. 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 D. 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因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权利,让子孙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 B. 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杨修、司马懿等曾担任过曹操主簿。 C. 终制,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守丧三年,服丧期满即为终制,与“丁忧”相近。 D.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官职名,秦代始设,西汉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钱勰能力突出,不慕高官。他小时候记忆力就很强,做官后因才华出众引起皇帝重视;王安石派人去见他,许诺封官,他没有动心。 B. 钱勰爱惜节操,不收礼金。他被皇帝选中出使高丽,不接受不该收的礼物,高丽人在他回国途中追送礼金,被他严词拒绝。 C. 钱勰办事干练,思维敏捷。老吏作梗,钱勰应对自如,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苏轼作诗赠予钱勰,钱勰立刻作诗回报。 D. 钱勰得罪权贵,遭到报复。钱認曾写过贬谪权臣章惇的文辞,后来又拟写安慰郑雍的诏书,遭到章惇排挤诋毁,被贬到地方任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 (2)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经过一个月的审理,一人又来,钱勰喊来责问他说:“我本来已经告诫过你了,怎么又来欺骗我?” (2)苏轼趁钱勰伏案时送一首诗给他,钱勰提笔立刻写成一诗作为回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中根据前后文,“敏”在此处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机敏”,不能做“欲困以事”的主语,所以应该断为“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排除AC。比较BC两项,区别在“缄而识之戒无复来”的断句,此处的“戒”是告诫之意,“缄而识之”这句话结构完整,所以“戒”应该放后面,断句为“缄而识之/戒无复来”。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中“让子孙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错,给予子孙权利,不一定是指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C项,“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错,应是有人递诉状被钱勰认出字迹,是以前上诉过的,钱勰指出并批评他。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第一句得分点:阅月:经一月;听讼:指审案;诘:责问;固:本来;安:怎么。第二句得分点:乘:趁着;据案:伏案;遗:赠送;操笔立就:提笔立刻写成;以:目的连词,来。 【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钱勰,字穆父。五岁时,每天就能诵读一千多字。凭借祖先的功劳,担任尉氏县知县,授任流内铨主簿。判铨陈襄曾经上奏举荐的官员名册,神宗称赞陈襄。陈襄说:“这不是我所能做的,是主簿钱勰代写的罢了。”第二天宋神宗召他对答,将要委任钱勰清简重要的官职。后来历任盐铁判官,再后来任命他担任京西、河北、京东提点刑狱。后来奉命出使高丽进行慰问,外臣都猜想并且认为皇上想结交高丽国来图谋北伐,钱勰入朝请领出使旨意,皇帝说:“高丽崇文尚礼,又重视士大夫家世,所以选择了您,没有别的原因。”钱勰到了高丽,力求按照吕端时候的旧例出行,凡是馈赠的礼品不是本来就有的都没有接受。回来时,临时停留在紫燕岛,高丽国王派两个官吏来馈赠金银四千两。钱勰说:“在客馆时我已经推辞了,如今为什么又这样做?”官吏哭着说:“国王有命令,没有完成任务回去就死,况且左番已经接受了。”钱勰说:“左右番使臣各有职守,我只是遵照旧例行事,即使你们会被处死,我也不能违背旧例接受馈赠。”最终没有接受。凭着龙图阁待制的身份担任开封府知府。老官吏畏惧他的机敏,想以事使他困窘,诱导百姓递交诉状达七百份。钱勰随即剖决,文书不合事理的,封起来做上标记,告诫对方不要再来。经过一个月的审理,一人又来,钱勰喊来责问他说:“我本来已经告诫过你了,怎么又来欺骗我?”那人抵赖说:“没有啊。”钱勰说:“你前次来上诉的内容,我用某字做了标识。”打开封口给他看,果然如此,上上下下的人都很惊诧。宗室、贵戚因此收手,即使丞相府请托,也给他们戴上刑具加以治罪。这样慢慢地被很多人怨恨,出京任越州知州,又转到瀛州任职。后被召入朝廷担任工部、户部侍郎。苏轼趁钱勰伏案时送一首诗给他,钱勰提笔立刻写成一诗作为回报。苏轼说:“钱勰处理诉讼就像闪电般横扫,非常迅速,酬答的诗不断投入诗筒,非常敏锐,是近来没有见过的呀。”哲宗即位,翰林缺少学士,章惇多次推荐林希,皇帝却任用钱勰,兼任侍读。钱勰因曾经说过指责章惇的话,就害怕而要求离职。皇帝说:“难道不是那句‘心怀不满,不是辅佐年幼君王的大臣,固执线路,没有做大臣的品节’吗?我本来就知道,你不用回避。”钱勰曾经在经幄侍读,皇帝留下他,对他说:“御史台的大臣议论徐王府的事,言辞涉及到郑雍。小人竟然像这样离间骨肉,如果郑雍有奏请,一定交付给您,用赞扬的诏书安慰他。”不久郑雍的奏章到,钱勰答诏道:“不能容忍他们冤枉你,他们想打击你,我察觉此事纯属诬告,早已明辨是非,你跟别人有何不同?竟然要辞职。”皇帝见了,认为他说出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章惇因此极力排挤诋毁钱勰,暗地里指使全御台攻击他,没完没了。钱勰被罢职,担任池州知州,在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时间,紧紧扣住了诗题中的“雨”“暮”二字,为全诗画面涂上了一层灰暗的底色。 B. 首联对仗,“暮钟”对“微雨”,视听结合,从时空的角度渲染离别时细雨笼罩的凄清沉重。 C. 颈联“深”“远”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氛围,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界迷蒙,极为邈远。 D. 尾联中将沾襟的离别之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15. 本诗的颔联与颈联写景富有特色,请加以分析。 【答案】14. D 15. 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中“含蓄地”分析错误。“相送情无限”是直抒胸臆。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炼字、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分析诗句中哪些字用得比较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整体分析诗句的语言特色。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这两句是说,江上微雨,船帆因为被雨打湿增加了重量;鸟儿飞远了,但飞得很慢,似在依依不舍。“漠漠”衬出微雨无风,“冥冥”写出暮色苍茫。“重”、“迟”二字都指雨,但用意精深,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绪和沉重心情,写得含蓄深沉。 动静角度: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 景的设置,以情为转移。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 【点睛】诗歌写景的角度与方法 1、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2、声色(视听)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3、正侧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 ;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4、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5、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6、时空角度 时间上,一天当中时光或一年当中时光的变化。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中的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是出自《阿房宫赋》中“_________ ”两句。 (2)有人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进行反驳。 (3)《关雎》中,诗人由洲上生长的荇菜即景起兴,以荇菜流动比喻淑女难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1).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3)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覆”“淤”“濯”“涟”“荇菜”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期,时代发生了 的变化。a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时代是我们保障事业发根的重要前提。 b中央为我们社会的发展给各级出了良策,提出了问题,更给出了殷殷期盼。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c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一样,都要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能“ ”。 当前,d许多地方政府“晒”出了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规定行使权力的条件、承办岗位、办理时限、监督制约以及廉政风险防控等,方便群众“按图索骤”给予监督,( ),让城市的发展发生了 的嬗变。作为一个地方的主政者就是要立足实情,以 的勇气突破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以壮士断腕的果断摒弃长期依赖的路径,得长远发展的优势和主动权,加快实现地区发展。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突飞猛进 捡进篮子都是菜 卷土重来 洗心革面 B. 日新月异 捡进篮子都是菜 破茧化蝶 脱胎换骨 C. 日新月异 高不成低不就 破茧化蝶 洗心革面 D. 突飞猛进 高不成低不就 卷土重来 脱胎换骨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项是 A. a B. b C. c D. d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而诱导群众锐意进取,不甘落后,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B. 因而带领群众锐意进取,不甘落后,实现经济跨越式提高 C. 因而引导群众锐意进取,不甘落后,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D. 从而引导群众锐意进取,不甘落后,实现经济跨越式提高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平时多积累成语熟语,多练习辨析近义成语。辨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 第一处,突飞猛进:形容事业、学问等进展非常迅速。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此处主语为“时代”,应选用“日新月异”。 第二处,捡进篮子都是菜:形容做事不加考虑,没有做出对自身有利的判断。高不成低不就: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此处强调地区要努力发展,慎重考虑,应选用“捡进篮子都是菜”。 第三处,卷土重来:比喻遭受挫折或失败后,重新恢复势力。破茧化蝶:经由撕心裂肺的挣扎过程,从原有的束缚状态中解脱出来,在某方面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此处形容城市的嬗变,应选用“破茧化蝶”。 第四处,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脱胎换骨:比喻彻底改变立场观点。此处应选用“脱胎换骨”。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判断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先浏览选项,用语感检查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用提取主干法,划分主干枝叶,是否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问题;对难以确定的部分句子,可以适当用类比检查法,仿造结构相似的句子来比较原句。 A项,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 B项,“给出了良策,提出了问题”语序不当; D项“监督制约以及廉政风险防控”缺少中心语,应修改为“监督制约环节以及廉政风险防控等级”。 故选C 【19题详解】 该题考查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句子位置为句中,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选项。 “因而:因而是因为某件事情,表示因果关系。“从而”从而是,某件事情发生以后。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用于后一小句开头,沿用前一小句的主语。用于书面。根据上文,应该用“从而”排除B、C。“经济跨越式发展得以实现”偷换主语,与上文陈述对象不一致,排除A。 故选D。 【点睛】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 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 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0.阅读下面漫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1)请用简明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2)简述漫画的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0字) 【答案】 (1). (1)一名男子眼睛盯着手机,手拄拐杖,在盲道上行走。 (2). (2)眼睛用来看手机而不看脚下的路,讽刺现代社会沉迷于手机的虚拟世界,不脚踏实地走脚下路的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本题是漫画类。1.认真审题,整体看图。2.描述构成要素,概括画面内容要全面。3.揭示深层寓意。题目有两问,第一问要求描述画面内容,第二问要求概括漫画寓意。第一问解答时需要先弄清画面主体,仔细研究漫画,可确定答案的关键词为“一个男子”“手机”“拐杖”“盲道”“眼睛”等,然后再描述画面内容:一名男子眼睛盯着手机,手拄拐杖,在盲道上行走。第二问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年轻人对于手机沉迷的现象分析得出。画面上年轻男子沉迷手机,不是盲人,却只能借助拐杖走盲道,已经形同盲人,讽刺了现实社会人们痴迷手机的现象,也讽刺了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脚踏实地的人。 2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45字。 天文学家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的照片。这张照片来之不易,为了得到这张照片,天文学家动用了遍布全球的8个毫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组成了一个所谓的“事件视界望远镜”。此次合作汇集了全球超过200名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法尔克说:“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不同国家和大洲走到一起合作并不容易,但如果有共同愿景的驱动,有首次看到黑洞的共同梦想,合作就变得可能。”在“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中,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参与了对黑洞的观测,多名中国学者是此次黑洞照片相关论文的作者。法尔克说,今后要拍摄更好的黑洞照片,就需要比地球还大的望远镜,这就需要走向太空,“中国在射电干沙测量技术和太空探索方面的能力正快速增长,我期待未来中国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 【答案】全球多方合作,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照片:中国参与其中,并有望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可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找到事件的主体、主要内容、影响等,按照主谓宾的句式结构组织答案即可。提炼语意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本题抓住关键信息:“宣布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的照片”“天文学家动用了遍布全球的8个毫米/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此次合作汇集了全球超过200名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得出“全球多方合作,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照片”;“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参与了对黑洞的观测”“我期待未来中国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得出“中国参与其中,并有望这个领域的重要一员”。 【点睛】这是语段压缩题的常考形式,亦可称为定向概括。做这类题的主要步骤是:理清层次、辨明主次、注意角度、决定如何取舍。理清层次,就是要切分语段层次,将原语段根据意思要点划分若干层次,画出每层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归纳各层意思,梳理要点概括出每层大意;将各层意思归纳到一起组合成句。然后浓缩。再者还要辨明主次,根据不同文段文体特征,提取主要信息。最后是考虑连贯,表达力求恰切。 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始终重视“家国”文化建设,把优良的家训家规、家教家风,作为励志勉学的精神食粮、修身处世的道德标准、为官从政的坚挺脊梁。孟母择邻,三迁其居;岳母刺字,精忠报国。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更是最好的注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教家风的有序传承。 在我市开展“好家风”家庭评选,通过群众自荐,相互推荐和村民代表会、无记名投票等多种方式,让村民海选出信得过的“好家风”家庭,让村民在参与过程中受到更多教育、熏陶和感染,使“来年我家要争做‘好家风’家庭”成为群众的新期盼。 对于以上的材料,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答案】好家风 花朵的开放需要阳光的沐浴;小草的嫩绿需要雨水的滋润;雄鹰的自由需要蓝天的广阔;孩子的成长需要良好家风的熏陶。家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的传统;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风就像一棵树,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最近,随着家风一词“火”了起来,脑海中不禁涌现出爷爷奶奶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忆往昔,每次上学校之前,奶奶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和同学磨牙(亳州俗语,指吵架或打架),如果有人欺负你,就回来给我说,我去找你们老师”!奶奶生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其他人发生冲突。在奶奶的谆谆教诲之下,我基本上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矛盾的现象。 爷爷爱给我讲很多关于他当年服兵役的经历,部队的生活特别艰苦,告诫我:“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吃苦耐劳的。你要从小学会能吃苦,否则不能干成什么大事”!爷爷还教导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环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高人一等。也许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吧!我想。 看今朝,我已经步入高中,成为一名高中生,早已养成了乐于助人、艰苦朴素等好习惯。仔细想想,这些都和我们家的家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而如今,奶奶还是在每次去学校之前给我上“政治课”,爷爷还是时不时在饭前饭后给我聊聊关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非常乐于聆听他们的一言一语,因为那正是我们家的好家风。 展未来,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值得弘扬民族文化。如今社会一些不良习气已逐渐退出人民的视线,“正能量”得以传递,如再加上优良家风以打造,那么咱们社会的风气将会更加纯洁,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本题的材料主要讲述了家风的重要性。所以考生可以把“家风”作为写作的中心。“家风”是一种十分抽象的东西,它偏向于形容几代人在生活中的文化沉淀。现在鲜有人讨论家风家规,但大家都知道“仁义礼智信”、明白怎样才是“真善美”。所谓家风,其实正是传统文化道德在家庭里的传承,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衍生出更新的生活哲学。 “家风”的内涵和外延很广,写作时宜宽题窄作,把自己感触最深的家风写得具体而充实,比如自立、勤劳、节俭、诚信、孝悌等。从写作的要求来看,可以怀人忆事,即叙写故事、联想场面,也可以展开思考,即就题论题、畅谈想法,更可以叩问当下,疾恶扬善,弘扬正能量,有利于写成各种文体、各种主题的文章。 应该说,从命题人的意图来看,材料中所给的两则材料的提示,都应该成为审题立意的重要提示。小到继承优良家风、做好自己,大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可以成为本次作文的主题或立意。要写好这道作文题必须有清晰的思路:什么是家风——为什么要重视家风——如何使家风发扬光大。当然,考生还可以设置悬念,讲求叙述顺序,注重遣词造句等,力求把文章写得有真情实感。 参考立意: (1)继承优良家风;(2)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3)勤劳持家是美德;(3)家风伴我成长;(4)把我的“家风”发扬光大;(5)家风助我成长;(6)家风正,则国风纯;(7)家风是一笔财富。 结构示例: 本则作文对文体没有明确的要求,可写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本则作文可以写议论文。议论文要以议论为主,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语言必须准确、鲜明、严密、有针对性。如本文写议论文,开篇可采用名人名言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家风不但有深刻的内涵,亦会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正文重点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可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分论点有:(1)家风是严格的,它能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2)家风是睿智的,它有助于人取得最后的成功。(3)家风是深刻的,它有助于培养人的个性品质。最后可联系现实,再次总结,进一步强化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全文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素材积累: 1、优良的家风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家风好似雄鹰的双翅,使其能勇敢地搏击长空;家风好似春日和煦的阳光,照耀小苗茁壮成长;家风好似一面明镜,能从你的言行举止中反射出你的个人修养。 2、有许多在优良家风中成就崇高品质的名人的例子(删),林则徐就是其中的一例。林则徐从小就有较高的天赋,其父林宾日便把四岁的林则徐带到塾馆,抱在膝上开始进行启蒙教育。林宾日不但教学极有耐心,而且特别注重身教,据林则徐回忆,他小时从未受过父亲打骂,连大声呵斥都绝少。正是在这样优良的家风的熏陶下,成就了林则徐,使他认清了鸦片对中国国民的危害,发动了虎门销烟,也使它因此成为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事迹也就深深地烙刻在了中华儿女的心中。优良的家风造就了林则徐崇高的品质。 3、周总理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得助于深刻的家风;三曹的建安风骨得助于睿智的家风;李清照的清新婉约的词锋亦得助于严格的家风。由此可知,家风不但有深刻的内涵,亦会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史俱扬。”想必大家对窦燕山的故事必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了,他生活在战乱不断的五代,一般的人家可能认为能够在战乱中得以生存并衣食无忧便是谢天谢地了。可是他却不向命运低头,从小严格教育子女,最终成就五子登科的美谈,更被当时文学大家称之为“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第一步:概括现象(是什么) 第二步:分析现象(为什么) 现象反映了什么,观果思因,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步:如何解决(怎么办) 第四步:确定立意 切入点要小,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感触较深的,有素材积累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