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 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 版)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 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 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 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 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 居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凡审美都有 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 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 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 叫它“意象”。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 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 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 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 高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 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 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因为审美不只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 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字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 见出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极其美妙 的境地。 (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种原生形态的对象要成为审美对象,它本身必须具有某种情感,才能成为审美主体情感的载体。 B. 意象与情象都源于审美主体的创造,情象的创造主要是情感起作用,而意象的创造则需要想象参与。 C. 艺术创作与现实审美活动中都有意象的存在,现实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意象,都会成为作品中的意象。 D. 与意境相比,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的特点而更能彰显审美的本质,因而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角度分别阐述了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的三种不同形态。 B. 文章论述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这一观点时,将审美对象的不同形态作了区分。 C. 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陆游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 D. 文章着重阐述了情感和情象,想象和意象,意境和境界的关系,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对象大多数的情况是,创作者的情感需要外化,于是虚拟一个形象,使这个形象成为 情感的载体。 B. 如果我们出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那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 作的状态。 C. 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只有人的情感、意识和文化修养共同作用,想象才能创造出具有丰 富意蕴的意象。 D. 境界原本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佛教、宋明理学家都使用这个概念,而境界成为美的最高存在形态, 与王国维的重视有关。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 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 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它本身必须具有某 种情感”理解有误,参见原文“这里说的情感是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C 项,“都会 成为作品中的意象”分析不准确,原文有“才有可能”的表述。D 项,原因分析不全面,根据原文第 6 段中 “首先……其次…”的论述,可见该项分析是不完整的。故选 B。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 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 项,“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为了论述陆游 的人生,以及解说意象与自然物象、情象的区别”说法错误,根据第 5 段的论证思路,引用陆游咏梅诗句, 是为了论说“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断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这一观点。故 的 选 C。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 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 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 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 项,“哪说明我们已经自觉地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状态”说法错 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是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况,只要是进入审美形 态的人都有,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故选 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 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 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 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 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 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 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 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 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 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 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 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 8 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 3 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 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 5 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 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 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 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 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 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 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 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 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 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 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 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 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 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 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 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 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4. 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 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 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 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 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 热爱生命的意识。 B. 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 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 大的潜在市场。 C. 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 证据之一。 D. 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 基因有关。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1)事实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 D 5. A 6. (1). 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 受众群体单一。 (2).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自然教育能 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亲生命性”这一概念在材料三中,“生物恐惧症”这 一概念则在材料四中。A 项,歪曲文意,“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错误,原文说的是“有 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B 项,表述绝对,原文说“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 的本能之一”,选项去掉了“可能”二字。C 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 物爱的反应能力”。 点睛: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作者为表达对某个问题的认 识临时借用或新的词语,带有某种特定的意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 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义,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它们是 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颠倒错位(颠倒因果)、改变范围、张冠李 的 的 的 戴、以偏概全。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信息筛选和整合。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跟原文进行比对 分析。A 项,改变范围。文中说的是聊天中的孩子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而不是指喜欢自然的 孩子中的一半人。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我们可遵循感知文本、审清题意、去伪存真、整合答案四方面步骤来进 行。感知文本,即要求我们先要认真通读全文,并且初步区分清楚文本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为准确筛 选信息做一定的准备。审清题意,即要求我们能确定重要信息的区域。我们粗读全文后,再对题读文,分 析题干,弄清题目的要求,目的是明确重要信息是在哪一段、哪几段乃至全文,能跳过无关的信息,准确 地捕捉到所需要的重要信息。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要强,便于扣住试题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 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到相关信息。去伪存真,即我们要认真比较,对信息的真伪加以鉴别。因为我们 在阅读文本和查找信息的阶段,对信息的理解、判断和捕获不一定透彻和全面,在答题时,我们就一定要 反复认真地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文题比对”排除错误选项,在科学类文 章阅读中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所谓“文题比对”,就是把原文和题目选项进行对照,以确定答案。对照时要 特别注意表示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 “特别”、“可能”等等。归纳整合,即要求我们对信息进行重组。整合信息的原则和依据是题干要求和原 文信息,要把原文中能够表现题意的有关词语或句子,尤其是重点词句作为整合的主要对象,因为它们是 答题的主要信息,在此前提下进行整合,才能提高准确度。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概括归纳能力。材料一二主要阐述自然教育的事实,根据材料一中孩子们的自述, 可见他们偏爱自然界中的某一方面,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他们在自然界的行为比较自我随性,可能 会妨害生物。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可见自然教育受众群体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比较单一。 材料三四主要阐述自然教育的理论,根据材料三可知,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 里的生物恐惧感。根据材料四可知,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危险反应过激,因此要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 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阳历二月下旬到三月初,庄稼人出牛动 农之前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大规模地席卷了整个黄土高原。 双水村的孙玉厚父子们眼下的腰杆确实硬了许多。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 变个样子。尤其是孙少安,他现在手里破天荒有了一大笔积蓄,去年拉砖除过运输费、房租和牲口草料钱, 净赚了两千元。另外,铁青骡子卖了一千六百元,这头牲畜干赚了五百元。两千五百块钱哪! 孙玉厚老汉早已表明了态度,他对儿子说:“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 你……”秀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 他想拿这钱作资金,开办一个烧砖窑。他先征求了父亲的意见,父亲仍是老话,秀莲让步的附加条件 是,烧砖只要一赚下钱,首先就要修建窑洞(不能一辈子住在饲养院)。 他,他父亲,少平,秀莲和他妈一齐上手,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修建起了一个烧砖窑。少安在 城里拉砖时,已经把烧砖的整个过程和基本技术都学会了。烧砖窑建好后,他率领一家人开始打土坯。 第一窑砖坯很快装就绪。烧砖的炭也用县运输公司的包车拉来了。 这天晚上一直弄到大半夜,才把最后的一切细节都安排好——明天早晨就要点火呀! 鸡叫头遍的时候,少安和秀莲才回到一队的饲养院。现在,牲口都分给了个人,饲养员田万江老汉也 搬回家住了,这院子一片寂静。 秀莲累得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但孙少安怎么也合不住眼——明天一早,烧砖窑就要点火,年轻的庄 稼人兴奋得睡不着觉啊! 在这静悄悄的夜晚,他的思绪像泛滥的春水一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无数流逝的经历和漫无 边际的想象在脑子里杂乱地搅混在一起,皎洁如雪的月光洒在窗户上,把秀莲春节时剪的窗画都清晰地映 照了出来:一只卷尾巴的小狗,两只顶架的山羊,一双踏在梅花枝上的喜鹊…… 少安猛然听见外面什么地方有人说话的声音。 他的心一惊:这时候外面怎么可能有人呢? 他在被窝里轻轻抬起头,支棱起耳朵,可又没听见什么,他正准备把头放到枕头上,却又听见了外面 的说话声——这下确切地听见了,似乎就在外面院子里,而且声音很低,就像传说中的神鬼那般絮絮叨叨…… 少安尽管不迷信,头皮也忍不住一阵发麻。他本来想叫醒妻子,但又怕惊吓了她。他就一个人悄悄爬起来 溜下炕,站在门背后听了一阵——仍然能听见那声音! 他于是顺手在门圪崂里拿了一把铁锨,然后悄悄开了门,蹑手蹑脚来到院子里。 院子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昼。 他仔细听了一下,发现那奇怪的说话声来自过去拴牲口的窑洞中。 少安紧张地操着家伙,放轻脚步溜到这个敞口子窑洞前。啊!原来这竟然是田万江老汉! 老汉没有发现他,立在当初安放石槽的土台子前,仍然喃喃地说道:“……大概都不应时吃夜草了…… 谁能在半夜里几回价起来添草添料呢……唉,牲灵不懂人言呀,只能活活受罪……” 孙少安忍不住鼻子一酸。他眼窝热辣辣地走到了田万江老汉面前。 万江老汉吓了一跳,接着便嘴一咧,蹲在地上淌起了眼泪。 原来他是在对那些已经被分走的牲口说话! 人啊…… 少安也蹲下来,说:“大叔,我知道你心里难过。队里的牲灵你喂养了好多年,有了感情,舍不得离 开它们。石头在怀里揣三年都热哩,更不要说牲灵了。你不要担心,庄稼人谁不看重牲灵?分到个人手里, 都会精心喂养的。再说,这些牲灵都在村里,你要是想它们,随时都能去看望哩……” 万江老汉这才两把揩掉皱纹脸上的泪水,不好意思地笑了,对队长说:“唉,我起夜起惯了,睡不踏 实,就跑到这里来了……这不由人嘛!” 少安也荚了,说:“今晚上我也睡不着,干脆让我把旱烟拿来,咱两个拉话吧。我还有点好旱烟哩, 头茬,我爸喷上烧酒蒸的!” 少安于是又转回家里,尽量不惊动睡熟的妻子,拿了烟布袋和卷烟的纸条,悄悄溜出了门。 他来到隔壁饲养室,和田万江老汉面对面蹲在一块,一边抽烟,一边拉话。这两个被生活的变化弄得 睡不着觉的庄稼人,竟然一直呆到庙坪山那边亮起了白色…… 天大明以后,仍然精神抖擞的孙少安,就吆喝起一家人,来到了他的烧砖窑前。 在亲人们的注视下,他用微微发抖的手划着一根火柴,庄严地点燃了那团希望的火焰。 清晨,在双水村上空,升起了一片浓重的烟雾……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一章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 年 5 月第一版)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实施生产责任制 改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父亲孙玉厚的懦弱反衬出孙少安的果敢, 使孙少安的个性更加突出。 C. 田万江老汉“不好意思地笑了”是一种掩饰,“少安也笑了”是一种理解。月夜两人心与心的交流,给 人一种真诚和温暖的感觉。 D. 节选部分叙述故事不失匠心。如钱如何使用的矛盾解决一笔带过,重点写孙少安一夜无眠的经过,充分 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8. 请举例简要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9. 路遥《平凡的世界》对孙少安这个改革先行者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作者是怎样塑造孙少安这一典型 人物的?请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如开头一段中概括地写“春天”和“大面积地解冻 了”,就是为了交代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大面积推广的社会环境。(2)衬托人物心理,表 现人物个性。如月夜景物描写,表现了主人公期待砖窑点火的兴奋与激动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3) 寄予深刻寓意,预示创业成功。如结尾处写点火场景,就暗含一种成功的寓意,“希望”与“升起”令人 回味,留给读者无限想像的空间。 9.(1)通过衬托刻画人物。孙少安和家人对两千五百元钱的用途产生分歧,衬托出孙少安敢于进取的品格。 田万江老汉舍不得牲口,守旧的思想衬托出孙少安的开拓进取。(2)在特定的环境中刻画人物。小说将人 物置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并具体描绘人物活动的场景,彰显人物个性。(3)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 心理活动等刻画人物。如主人公与田万江老汉的对话,展示了曾经的队长对群众的了解和关心。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涉及到人物、部分情节和感情等。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注意把握人物描写的细节,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本题 B 项,“父 亲孙玉厚的懦弱反衬出孙少安的果敢”错,这句话并不是表现孙玉厚懦弱,表现的是老人的开明和对儿子 的尊重和信任,所以反衬的说法不成立。故答案为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先分清文中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如自然环境 描写,可首先答时间、地点、季节特点等,在从人物、情节、主旨方面思考。如是社会环境,则主要考虑 对人物、主旨的作用。本题第一处环境描写在开头“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 解冻了”,“解冻”一语双关,既指春天大地解冻,又指土地改革开始全面推广,所以这处描写既指自然环 境,也指小说的社会背景。第二处环境描写是“皎洁如雪的月光洒在窗户上,把秀莲春节时剪的窗画都清 晰地映照了出来:一只卷尾巴的小狗,两只顶架的山羊,一双踏在梅花枝上的喜鹊……”,联系上下文可知, 这处描写主要表现少安兴奋喜悦的心情,而“小狗”“喜鹊”等也表现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第三处环境 描写“庄严地点燃了那团希望的火焰。清晨,在双水村上空,升起了一片浓重的烟雾”,这处描写具有象征 意义,“火”代表希望,“升腾”预示着创业的成功。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塑造的手法。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人物塑造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 就是直接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来塑造人物。还 可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也可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本题主要从正面描写、其他人物的衬托以及 典型社会环境的烘托来塑造人物。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分析。比如正面描写:“少安也蹲下来,说:‘大叔, 我知道你心里难过。队里的牲灵你喂养了好多年,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它们。’”体现了队长对群众的 关心。比如人物衬托:他对儿子说:“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秀莲一 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用父亲的不参与以及妻子对钱的用途的安排衬托少安的积极进取,有眼光。 比如环境描写:“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使人物置身于改革的大背景中,从而塑造人物个性; 末尾点火的描写,烘托人物要大展宏图的进取精神等。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 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 赏析。分析文意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象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如是小说, 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 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 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 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钱勰,字穆父。生五岁,日诵千言。以荫知尉氏县,授流内铨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 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王安石使弟安礼来见,许用为御史。 勰谢曰:“家贫母老,不能为万里行。”定官制,勰方居丧。帝于左司郎中格自书其姓名,须终制日授之。 奉使吊高丽。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 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器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辞之矣, 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 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 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谰曰:“无有。” 勰曰:“汝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 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 轼曰:“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 翰林缺学士,章惇①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朕固知之,毋庸避 也。”尝侍经幄,帝留与之语曰:“台臣论徐邸事,其辞及雍②。若雍有请,当付卿以美诏慰安之。”既 而雍章至,勰答诏云:“朕察其厚诬,力加明辨。”帝见之,谓能道所欲言者。惇因是极意排诋,讽全台 攻之。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钱勰传》,有删改) [注]①章惇:时任宰相。②雍:郑雍,大臣,曾遭章惇排挤。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B. 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C. 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D. 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因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权利,让子孙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 B. 居丧,守孝。古代尊亲死后.在服丧期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等活动,表示哀悼。 C. 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俸禄等职事,长官为户部尚书。 D. 朕,文中是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其他人不能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钱勰能力突出,不慕高官。他小时候记忆力就很强,做官后因才华出众引起皇帝重视;王安石派人去见 他,许诺封官,他没有动心。 B. 钱勰爱惜节操,不收礼金。他被皇帝选中出使高丽,不接受不该收的礼物,高丽人在他回国途中追送礼 金,被他严词拒绝。 C. 钱勰办事干练,思维敏捷。老吏作梗,钱勰应对自如,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苏轼 作诗赠予钱勰,钱勰立刻作诗回报。 D. 钱勰得罪权贵,遭到报复。钱勰曾写过贬谪权臣章惇的文词,后来又拟写安慰郑雍的诏书,遭到章惇排 挤诋毁,被贬到地方任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 (2)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钱勰当即分析判决,选择不合理的,封上并做记号,告诫不要再来。 (2)宗室、贵戚因此收手,即使丞相府请托,也给他们戴上刑具加以治罪。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 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 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吏”“王”“命”“勰(人 名)”“左右番”“职”“吾(人称代词)”“例”“汝(人称代词)”,虚词“则”“且”,标志性词 “曰”,再结合本句意思:官吏哭泣着说:“国王有命令,没有完成任务回去就死,况且左番已经接受 了。”钱勰说:“左右番各有职守,我只是遵照旧例,你可以死,我不能接受。”句子可以断开为:吏泣 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故选 D。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 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 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 A 项,“荫……给予子孙权利,让子孙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说法不正 确,给予子孙权利,不一定是指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故选 A。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 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 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 项,“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错,应是有人递 诉状被钱勰认出字迹,是以前上诉过的,钱勰指出并批评他。故选 C。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 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剖”,分析;“简”,选择;“缄”,封上;“识”,做标记,做记号; “戒”,通“诫”,告诫。(2)句中:“敛”,收;“虽”,即使;“械”,动词,戴上刑具;“治”,治罪。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 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 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 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 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钱想,字穆父。五岁时,每天背诵一千字。因恩荫担任尉氏县知县,授任流内耸主簿。判耸陈裹曾经 登记进用次第的簿册,神宗称赞陈襄。陈襄说:“这不是我所能做的,是主簿钱想做的。”第二天召入我 遇应对,将要委任钱想清贵重要的官职。王安石让他的弟弟王安礼来见钱鳃,答应任用钱想做御史。钱部 辞谢说:“家里贫穷,母亲年老,不能远行万里。”制定官制,钱想正居家守孝。皇帝在左司郎中之格祭 自写下钱曝的娃名,等到服丧结束时授给他。奉命出使高丽进行慰问。钱想入朝请领出使旨意,皇帝说:“高 丽喜好文学,又重视士大夫家世,所以选择了您,没有别的原因。”就要求按照吕端旧例出行,凡是馈赠 不是本来就有的都没有接受。回来时停留在紫燕岛,高丽国王派两个官吏追送金银器四千两。钱勰说:“在 客馆时已经推辞了,现在来干什么?”官支哭泣着说:“国王有命令,没有完成任务回去就死,况且左番 已经接受了。”钱想说:“左右番各有职守,我只是遵照旧例,你可以死,我不能接受。”最终没有接受。 的 凭着龙图阁待制担任开封府知府。老官吏畏惧他的机敏,想以事使他困窘,引来人们上诉文书至七百件。 钱怨当即分析到决,选择不合理的,封上并做记号,告诚不要再来。经过一个月的审理,一人又来,钱勰 喊来责问他说:残原来已经告诫练了,怎么能骗我?”那人撒谎说:“没有。”钱想说:“你以前上诉如此 如此,我标记以某字。”打开封口给他看,果然如此,府中上下都很惊诧。宗室、贵成因此收手,即使丞 相府请托,也给他们戴上刑具加以治罪。这样慢慢地被很多人怨恨,出京任越州知州。召入朝廷担任工部、 户部侍郎。苏轼趁钱想伏案时送给他诗,线狠提笔立刻写成作为回报。苏轼说:“如电一扫公庭诉讼,如 回声对答诗筒,是近来没有见过的。”输林缺学士,章惇三次推荐林希,皇帝却任命了钱怨。钱舰因曾经 拟写章惇的贬谪文词,害怕而要求离去。皇帝说:“朕原已知道,不用回避。”曾经在经幄讲学,皇帝留 下他,对他说:“台臣论述徐府的事,言辞涉及郑雍。如果都雍有奏请,一定交付给您用赞扬的诏书安慰 他。”不久郑雍的奏章到,钱想答诏道:“朕察觉此事纯属诞告力求明辨。”皇帝见了,认为能够表达自 己想说的意思。章惇因此极力排挤低毁钱鳃,暗币指使全台攻击钱疆。罢免原职担任池州知州,在任上去 世,终年六十四岁。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梦李白二首(其二)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开篇两句,见浮云而念游子,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想念之情。 B. 三、四两句,诗人推己及人,抒写对故人的衷情,体现两人形离神合的深情厚谊。 C. “冠盖”四句,写李白希望能高冠华盖跻身达官贵人之间,但终老却为之所累。 D. 最后两句,在嗟叹之中寄托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同情,也包含着诗人的心事。 15. “告归”至“若负”六句,从不同角度将李白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告归”两句写李白的神态,“江湖”两句是李白的独白,通过双关手法写李白现 实处境的险恶;“出门”两句,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也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寥寥三十字,从 各个侧面刻画了李白的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 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 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 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 存在明显的错误。C 项,“冠盖满京华”写当时高冠华盖者充斥长安的现实,而不是李白对自己的希望。故 选 C。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形象能力。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依据人物的神态、外貌、动作、 心理等描写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 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不安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容易啊,江湖上风波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 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从李白这些动作描写分明看出他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 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是对李白进行神态描写。“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他的内心独白。“出门 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 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收,无使蛟龙得”,有 双关意,既写出了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又暗示了他现实处境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 惺惺的感慨。 【点睛】如何做诗歌赏析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题: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 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 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 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 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 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四、看技法。五、看意象。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白居易与琵琶女于浔阳江上偶然相遇,因为“______”的相似遭遇,两人产生了情感 共鸣;“_______”句为琵琶女出场设伏,也是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的句子。 (2)韩愈在《师说》中,用设问的方式指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3)“子规”之声多伤别。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和《蜀道难》中的“_________” 都属此类。 【答案】 (1). 同是天涯沦落人 (2). 举酒欲饮无管弦 (3). 人非生而知之者 (4). 孰能无惑 (5). 杨花落尽子规啼 (6). 又闻子规啼夜月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 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 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 字等字的写法。如“涯”“沦”“管弦”“知之”孰“惑”“杨”“啼”,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 要一定的技巧。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的 默写,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情景式默写比识记式默写难度大,是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性背诵是 基础,背诵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不要死记硬背。要背得认真,记得准确,不要一知半解,似是而 非。把握语境审好题是关键。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韦编三绝,当不负今日誓;金榜题名,必无愧少年心。今天下午,我校全体师生在汇思礼堂隆重召开迎战 高考百日誓师大会。 ②李老师有广博的学识、深远的见地、颐指气使的气度,在学校组织的青蓝结对会上,他的演讲让在场年 轻教师受益匪浅。 ③进入五月份,五爱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到处可以看到叶子长到手掌大的桑叶,蚕宝宝可以大快朵 颐了。 ④民族间的肢体语言,许多动作、表情看起来相同,但表达的意思却南辕北辙,如果不了解其间的差异, 就可能会闹出笑话。 ⑤振旅凯旋,万众夹道,吹茄击鼓,箪食壶浆,迎接将士,这也很正常。对于身经百战的梁朝开国元勋曹 景宗来说,这种场面是经历多次的、感受至深的。 ⑥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①③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 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 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本题要求选 择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此题可以用排除法。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 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语境中是对联的内容,要求学生为高 考勤奋读书,所以合乎语境,使用正确。颐指气使:意思是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 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贬义词,而语境中说“李老师有广博的学识、深远的见地”显然是褒义语境,该 成语用在此处褒贬不当,所以使用错误。排除 A、B 项。大快朵颐,意思是指吃喝方面,形容大饱口福、痛 快淋漓地大吃一通、非常快活的享受美食。该成语用于形容蚕吃桑叶时的情状,使用正确。南辕北辙:想 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语境是说民族间的肢体语言,许多动作、表情看起来相 同,但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并没有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的意思,所以使用错误。箪食壶浆:意思是百姓 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语境说的是振旅 凯旋,万众夹道,吹茄击鼓,迎接将士,成语“箪食壶浆”正合乎该语境,所以使用正确。安步当车:意 思是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该成语在语境中望文生义, 所以使用错误,排除 D 项。综上分析,故选 C。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 赛事的两大主题。 B. 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 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C. 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 进行传播的。 D. 目前,我市提出“延续历史文化血脉,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为目标,号召全市人民为创建一个传统与现 代共融的城市而努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A 项,主宾搭配不当,错在“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 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大街”不能和“启动”搭配,因为“西红门创业大街”是不能“启动”的。 C 项,成分残缺,“是通过……进行传播的”这个句子的主语不能是“实时性”,应该另添主语“新媒体”。 D 项,句式杂糅,“提出……为目标”句式杂糅,应改为“提出……目标”或“以……为目标”。故选 B。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 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 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 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 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 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每次大的灭绝事件,都能在相对短时期内造成 80%~90%以上的物种灭绝。 ②灾变引起的环境变化也给新物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③而少数生命力或逃逸能力强的物种能够忍受灾变造成的极端恶劣的环境,或逃离灾区至异地避难而留存 下来。 ④造成生物集群灭绝的原因很多,如天外星体撞击地球、火山活动、气候变冷或变暖等灾变。 ⑤大灭绝期间幸存的和新生的物种在灭绝事件后开始复苏和发展,并进而开创生物演化的新篇章。 A. ④①③②⑤ B. ③②⑤④① C. ①③②④⑤ D. ⑤④①③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段文字讲的是造成生物 集群灭绝的原因和灾变引起的环境变化对新物种的影响。阅读所给的五个句子,可知①③④是说造成生物 集群灭绝的原因,而②⑤是说灾变引起的环境变化对新物种的影响,由此把五个句子分成两组,即①③④ 应排在一起,②⑤应排在一起。再对①③④进行排序,④首先提出造成生物集群灭绝的原因有很多,应在 首位,①是说每次大的灭绝事件都能造成大部分物种灭绝,承接④,③中的“而”是转折,是说少数物种 能留存下来,所以③在①后。②紧承③,说灾变引起的环境变化给新物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和机遇,最后 是⑤,写新物种的复苏和发展的意义。综上分析,应④排成①③②⑤。故选 A。 【点睛】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 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 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 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 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20.下面内容是一首被打乱顺序的律诗,请你重新排序并将排好的诗句写在答题纸上。 ①独有宦游人 ②忽闻歌古调 ③云霞出海曙 ④偏惊物候新 ⑤淑气催黄鸟 ⑥梅柳渡江春 ⑦归思欲沾襟 ⑧晴光转绿苹 【答案】①④ ③⑥ ⑤⑧ ②⑦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律诗进行正确排序。首先要了解律诗的一般知识:1、字句相等。七律是七 言八句;五律是五言八句。本题时五言律诗。2、平仄相对。律诗讲抑扬顿挫,上下句平仄声必须相对立, 并要求双句押韵。3、结构相同。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下词组结构必须相同。 4、词性对仗。律诗不仅要求用字用词精练准确,讲艺术、有美感,而且中间两联上下分组词性必须对仗。 律诗各联之间讲究起承转合,根据内容,该诗写的是早春的景象,①④句应是起句,②⑦是抒情句,应是 合句,排在最后。再根据双句押韵的原则可知,④⑥⑦⑧点后押 in 韵,所以这四句应在偶行的位置。再根 据律诗的中间两联上下要词性相同,必须对仗的原则,③⑥⑤⑧应在颔联和颈联的位置。③中的“海”对⑥ 句中的“江”,所以排成③⑥。⑤中的“黄鸟”对⑧中的“绿苹”,所以排成⑤⑧。 21.下面一则请假条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年级主任: 我是高三(1)班的学生,想报名参加民航飞行员考试,家父家母也十分支持。我现在要参加中国民航 组织的“招飞”体检,由于路途较远,需请假五天(从 11 月 18 日~11 月 22 日),请务必批准! 2018 年 11 月 16 日 王兵强 【答案】①缺标题,补.上“请假条”三字;②“家父家母”改为“父母"③“从 11 月 18 日~11 月 22 日”, 删掉“从”或将连接号改为“到”;④“请务必”改为“请”或“恳请"⑤落款处的时间和署名,上下行颠 倒,把署名改在上行,把时间改在下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辨析病句,应用文的规范运用能力。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 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 辞。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类题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 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本材料是一则请假条。应用文的格式要恰当,考生对各种常见 常用的应用文格式要熟知。本文是请假条,而材料却没有用“请假条”作为标题,因此要补上题目“请假 条”三字。“家父家母也十分支持”中,“家父家母”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母亲的谦称,此处是请假 条,不必用谦称,可以改为“父母”。“从 11 月 18 日~11 月 22 日”中,起始时间中间有标志,不需要用“从” 字,因此要删掉“从”或将连接号改为“到”。“请务必批准”中,“请务必”带有命令性,此处是请假条, 可改为“请”或“恳请”。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内容(词语、句子、 段落和整体和谐)、场合(时间、地点、氛围),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 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 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 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 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 四、写作 22.读懂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宋代的诗,有许多富含哲理性,给人生以启迪,如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 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请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为题,再拟一个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主题(观点)明确突出,思路清晰,表达流畅,有一定逻辑性。 【答案】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人有自知之明,取人长补己短 “既生瑜,何生亮!” 空气中久久地回荡着这不甘心的怒吼。周瑜自恃才高,目中无人,却步步让诸葛亮占尽先机,他的自 尊不允许他这么做,于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地与之斗争与陷害。无法包容他人的他因此江郎才尽英年 早逝。可想想,周瑜若有有自知之明会怎么样呢?他可能要学习诸葛亮的长处,以补己短;发挥自己的长 处。我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要学会取人这长,补己之短,而不是一味的 怨恨。 在干旱的沙漠地带,烈日如火,灼烧着大地。聪明的蜥蜴便在地下挖洞来保持自己的清凉。天真的蜥 蜴总是把洞挖得比自己的身子长一点,于是很容易便被人捉走了。受不了炎热的还有一种剧毒的黑蝎子, 他们不擅挖洞,却藏于蜥蜴的头上。因为它的剧毒让人们望而却步。蜥蜴生活得便也怡然自乐。蝎子用剧 毒来震摄人类保护蜥蜴,而蜥蜴用自己的挖洞技巧来为蝎子提供居所,二者相处的甚为融洽,都懂得如何 利用对方的长处,补己之短。自然界的小动物们都懂得这个道理,那我们呢?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集天下万物之长于一身只能是空想。上 帝给了食草动物两条善于奔跑的腿和善斗的角,就绝不会给它尖锐的牙齿和锋利的爪子。世间的事,亦是 如此。孟子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清朝诗人顾嗣协也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骏马能历程,耕田不如 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矮,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时用,慎勿多苛求。”这些都表明了 世间事不会十全十美,所以人要正确、全面地对自己有一个估量,然后借助他人之长,让自己更强大。荀 子曾在《劝学》中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也是求我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如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缺点,并且好好地面对它,想出方案来解决。千万个理由终究是抵不过一个具体 方案的。然后,要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去学习来弥补自己,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并不断 学习,不要像周瑜一样发出“既生瑜,何生亮”那样的感叹。另外,要学会扬长避短,用自己独特的魅力 让自己更趋于完美,掩盖你的缺点。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不是圣贤,总归是有很多缺点,但可以不断学习,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命题作文 审题要点:命题作文的审题要读懂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进行立意。只有准确地把握诗句的内涵,才 能有最佳的立意,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具体过程: 首先关注所给的诗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该句的大意为: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就会觉得尽管梅花飘香,雪花洁白,可诗人似 无意盛赞这寒冬中的梅花与白雪,他只不过是借梅雪争春来表达理趣——告诉我们:雪梅的争春,谁也不 肯相让。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扬长避短,才是正理。 题目要求我们“审读诗句内涵,自定立意”,就诗句的内涵来看,作文立意限定性比较强,基本上是围绕人 之长短或万物之长短来确定。因此这个材料作文不太符合现行材料作文的命题精神。尽管如此,题目要求: 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为题,再拟一个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主 题(观点)明确突出,思路清晰,表达流畅,有一定逻辑性。 【立意】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一分为二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要有自知之明 5、要扬长避短 其它立意符合诗意即可。 【素材】1、刀和斧的故事 一个农民买了刀,又买了斧。刀心里闷闷不乐地问主人:“既买刀,何买斧?”“有时候用刀,有时 候用斧。”主人很平静地回答道,“各有各的用处,刀有时候不如斧。”斧也心里不悦,问主人:“既买 斧,何买刀?”“有时候用斧,有时候用刀。”主人依然平静地回答,“各有各的用处,斧有时候不如 刀。”刀、斧都不理解主人的话,心里疙瘩着。劈柴这天,主人问刀:“你可以来试试吗?”刀看着粗大 的大木头,赶紧摇了摇头,站到一边,看着斧轻轻松松地劈完了木头。割庄稼这天,主人问斧:“你可以 来试试吗?”斧看着密密麻麻的稻谷,以为一定比木头好“劈”,可一上前就觉得自己是那么笨拙。只见刀 “刷刷刷”,不一会儿就割下来一大片…… 2、食肉类和食草类它们各有短长 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注意到,大自然给了食草动物两条善于奔跑的腿和两只善斗的角,就决不会给予 它尖利的牙齿和锐利的爪子。而有着尖牙利爪的食肉动物则决不会生出两只角来。食肉类和食草类它们各 有短长,二者不能兼得。 3、牛马与舟车。清朝诗人顾嗣协写过这样的诗:“骏马能历程,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牛马各有其长,舟车各有其短。 4、唐太宗任人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栱角。 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机,尽 其所有。” 5、刘邦与“三杰”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后的一次庆功宴会上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这是刘邦对自己夺取天 下成功经验的总结。其实,刘邦不仅重用"三杰",而且注意把各方面人才,不论出身贵贱,都吸引到他身 边。例如:萧何是县吏,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樊哙是狗屠,韩信是混子,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 灌婴是布贩。可谓三教九流,他都量才录用,各尽其长。因此,他谋臣如林,猛将如云,终于成就了统一 大业。 6、街亭惨败 马谡,才气过人,有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是个不可多得的参谋人才。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马 谡为其献计:“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采 纳马谡的计策,七擒孟获,平定南方。马谡还曾献计离间魏帝与司马懿,为蜀汉暂时除却一心腹大患。但 马谡精于战略,拙于战术,刘备就向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然而,诸葛对刘备的话不以为然。建兴六 年出军祁山,令马谡为先锋,与魏将张合战于街亭,为合所破,士卒离散。街亭之败,不仅使蜀汉遭到重 创,断送了首次北伐,也断送了一名优秀的参谋人才。街亭惨败,从表面看是马谡无能所致,而实质上是 诸葛亮用人不当所致,是用人之短所致。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 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把 握好自己命运的关键就在于不断完善自己,而完善自己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扬长避短”这一中心论点, 接着举周瑜的事例,分析论证他的悲剧的原因:首先,周瑜没有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比自己才能高的人。其 次,周瑜以己之短比人之长,逐渐埋没了自己的优点,使自己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嫉妒,最终把自己推向 了坟墓。然后论证怎样才能做到扬长避短。结合现实重申中心论点。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 【点睛】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1.完全式命题作文。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 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2.材料式命题作文。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 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如每天,我们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 留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过关于语文的诸多感慨。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1.观点 型命题作文。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人生处处是考场》。2.论题型命题作文。命题提供的 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对论题进行分析,如《谈意气》。3.寓意型命题作文。命题运用 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路》。4.关系型命题作文。命题采用两个或三 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 本次作文时提示语加题目的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把提示语和题目两部分都要分析透彻,之后根据自己掌 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写作时,要注意书写一定要整洁,标点符号要使用正确,关注作 文的词语运用与描写,尽量让笔下的文字灵动起来。当然平时的练笔也是至关重要的,写作其实就是一种 习惯而已。补上副标题作文一定要审清题目,看清题目的意向,做好最为关键的一步,即补题,为自己的 作文打开思路。补全题目常用方法:避生就熟。在补题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 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 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 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上修 辞,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