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1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0—2021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总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与崇尚天籁的道家和主张非乐的墨家相比是资深的高雅音乐爱好者,歌唱是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的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即使困厄如在陈绝粮,孔子也依然弦歌不绝。音乐不仅是他情感的宣泄,还意味着一种信念和坚守。作为歌者的孔子,常常借音乐表达他内心的情怀。音乐使孔子用感性的方式认知世界,用审美的方式思考人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思想。 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那里得以升华。 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 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也是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乐音和乐器在孔子那里,不仅是供人欣赏、上下和合的表演艺术,也是载礼之器、行礼之仪,因此孔子正乐的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一提到正礼,总会有人把它与简单机械的复古联系起来,仿佛孔子总在想以一己之力,紧紧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使其倒返到西周时代。其实不然。孔子对抱残守缺、泥古不化也是持批评态度的。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一方面礼崩乐坏,另一方面复兴礼制的呼声四起,特别是理性主义、辩证思想的集中出现,为春秋士人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和超越提供了历史依据。 在孔子看来,揖让周旋、羽龠钟鼓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内在的文化精神,礼乐的精神实质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规定,而是主体在践习礼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人格提升和审美愉悦,礼是知行合一的个人践履,乐是行有所得的内在愉悦。由此而来,乐不再仅仅是礼之用,而是发展成为礼的内在精神。因而,孔子复礼必重正乐,两者同样不可或缺。 孔子是第一个指出音乐美学功能的人,他说,如果没有音乐,礼的仪式就会显得质朴无文。孔子所说的文,是包含了审美的,没有文,也就没有审美,没有音乐参与的礼是素的,是不文的,也就是不美的。美是音乐非常重要的文化功能,所以无论是评价《武》乐的尽美,还是《韶》乐的尽善尽美,美始终是孔子关注音乐的重要视角。乐之于礼的功能,是礼在形态世界中美的呈现。 (摘编自赵玉敏《孔子与音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爱好高雅音乐和深厚的品德修养使孔子升华了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 B. 孔子的正乐是提倡雅乐精神,让当时的音乐秩序回到《诗》的乐章和音律中。 C. 对待音乐孔子强调了音乐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并指出精神决定音乐形式。 D. 孔子始终关注音乐蕴含的审美特质,表现了孔子对音乐文化功能的高度重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使用对比手法解说孔子是资深雅乐爱好者,并举例证明孔子是一位歌者。 B. 文中从两个维度分析乐坏表现,接着总括乐坏的本质并论证孔子的文化使命。 C. 在论证正礼时,文章先列举周代典章制度的损坏,然后分析正礼的重要意义。 D. 在论证礼与乐的关系时,文章先分析音乐的审美功能然后分析乐的文化功能。 - 11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在陈绝粮而弦歌不绝说明他与道家和墨家对音乐作用的看法有本质不同。 B. 雅乐精神的失落表现在礼乐的分离上,孔子认为礼乐只注重哪个方面都不对。 C. 正礼与机械复古不是同一概念,孔子正礼但也对泥古不化的做法持反对意见。 D. 孔子评价《武》《韶》是从音乐美学角度出发,强词二者音乐审美上的完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 材料二: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其它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过程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稿王”和机器人“小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 材料三:目前的AI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平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AI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AI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强人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AI)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仅需要一天的时间。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奇点真的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 11 -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工厂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价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价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极为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B. 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C. 人工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阅读产品。 D. 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的人的价值依然存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机器人新闻,具有“多、快、好”的特点,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 B. 人工智能不仅可将人从日常繁重的写作流水线上解脱出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以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 C.“奇点”的来临虽然对写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它不理解“价值”背后的含义,更缺乏写作者的个性化思考。 D.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国内媒体对机器人新闻的重视,但前者重在介绍机器新闻写作新样态,后者重在介绍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6、机器人新闻有哪些优点和局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影 子 刘建超 老街有“三老”,老招牌、老古董、老学究。 老街的门店多,许多都是老招牌。看着不起眼的小店,门口的招牌上却是乾隆康熙所赐,在老街度过岁月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郑板桥之类的文匠骚客,他们题写的招牌楹联,不经意间就会出现在犄角旮旯的小店中。老街的古物多,古董遍地都是。老街家里打一口井,就能挖透几个朝代。老街流传个笑话,两个青年打架,一个用铁锨拍人,结果人没有拍到,却拍倒了一段土墙。这个小青年就被逮走了——被他拍倒的是隋朝古城墙,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老街以前的私塾多,教书先生多,有许多还给皇亲国戚做过先生。所以,老街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 霍老、乔老、贾老都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在老街,只要是有沾点文化色彩的事情,三位老者是必被邀请的。三位老者都是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往场合里一站,就觉得文风氤氲,儒气荡漾,场合就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 三位老者聚到一起,抱拳作揖,称兄道弟,一派和祥。其实,背地里谁也不服气谁,论年龄,三人同庚,出生月份不同;论资格,都是毕业于北京的名牌大学;论学识,也都出版过自己的文集著作。老街有场合时,请一位还行,如果是三位都到场,如何排座次就是个费死脑筋的问题了。常常是因为前后的次序不满意,有的老者就会拂袖而去,弄得主家不尴不尬。 - 11 - 天下事没有难得住老街人的。有人就刨根问底儿,看看是谁最先发表过文章。三老提供的资料竟然都是同一年。那就看看谁发表的报刊级别高,居然也都是当年的《人民日报》。那就再看谁发表的文章字数多,三人都含糊着说记不清了,反正是版面挺大的。就有好事的人,去了京城的图书馆,查到了三老当年发表的文章,还复印回来了。结果是霍老的文章815字,乔老的文章770字,贾老的文章602字。霍、乔、贾的排序就被默认了。霍老自然就是德高望重的领头羊了。老街的一些脸面的事务,霍老也就理所当然地坐在主席台子的中间。 面子上的事情解决了,心理感受还是不舒服的。在有的场合上,有意无意地就会涌出点暗波。霍老若是发了言,乔老随后就会提点不同看法,与之“商榷”。乔老若是发言了,贾老也要从另一个角度看看问题,把乔老的意见给间接地损一番。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也都心照不宣,却能相安无事,得过且过。贾老是心里最不安分。三个人当中,只有他年龄最大,比霍老早来到世上二十五天,比乔老早活了四十五天。贾老也比那两位早毕业一年,在学校也是一支笔杆子,若不是当年自己把不住滑,犯了点小小的作风问题,早留在京城混出个摸样了。在老街混到一把年纪了,还是个“小三”,这让贾老很是不爽。排在老三,实际上就是个搭头,有你没你都一样。 老伴最能理解贾老的心境,安慰他说,现在要看谁能熬过谁。我看那老霍老乔都不如你结实,好好锻炼吧,机会都是留给活得最长的人。贾老心中豁然开朗,制定了一整套的健身养生计划,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出席一些场合,他就特别注意观察老霍老乔的状态,闲聊听他俩念叨这个脂肪高那个血糖高时,贾老就特别受鼓舞,自己啥都不高,就是心气高。 事情总是在发生着变化,先是霍老中风住院去世,乔老接替了一大堆的名誉头衔。后是乔老心梗,撒手人寰,贾老继承了一大堆名誉头衔。以后,只要有车接,有饭局,贾老都会显身于各种场合。 贾老在场合上可以名正言顺地坐在正中间了。坐在中间的位置上,似乎只是坐着,因为场合上的发言不是长官就是老板经理董事长,轮到贾老该说话时,就到了饥肠辘辘的开宴时分,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贾老也就没有了讲话的兴致。 有一次,贾老坐在台子的中间,百无聊赖,忽然觉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肉身,在场合上空游荡,看到自己的那幅没有灵魂的空壳,就如同影子一样在耗费钟点。贾老恍然,其实在场合上,自己就是被用来做影子的。 贾老觉得影子很好玩。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老街人办事爱请三位老者,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有他们在场,场合就一下子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主家也就有了面子。 B.相对于其他两位,年龄最长的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他对自己是个“小三”耿耿于怀。他所制定的一整套健身养生计划,其实是在为日后的人生上位做准备。 C.小说开头说老街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可是后来在场合上,轮到贾老说话时,大伙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这说明大家对贾老并不尊重,老街也并不能尊师重教。 D.小说人物个性鲜明,语言诙谐幽默,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既有历史的厚度,又融进和散透出浓烈的地方文化气息。 8.小说第二段写老街的“老招牌”“老古董”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标题“影子”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体予以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存敬,谯郡人也。性刚直,有胆勇,临危无所畏惮。唐中和中,从太祖赴汴,以其折节,颇见亲昵,首为右骑都将。从讨巢、蔡,凡历百战,多于危蹙之间,显有奇略,由是频立殊效。光启中,李罕之会晋军围张宗奭于盟津,太祖遣丁会、葛从周、存敬同往驰救。存敬引骑军先犯敌将,诸军翼之,敌骑大败,乃解河桥之围。大顺二年,为诸军都虞侯,佐霍存董大军收宿州,以功奏加 - 11 - 检校兵部尚书。太祖东征徐、兖,存敬屡有俘斩之功。凡受指顾,皆与机会,矢石所及,必以身先,太祖尤加优异,以为行营都指挥使、检校右仆射。乾宁三年,充武宁军留后,行颍州刺史。光化二年夏四月,幽、沧侵凌魏郡,复以存敬为都指挥使。三年,大举,与葛从周连统诸军攻浮阳,树数十栅,围刘守文累月。时幽州刘仁恭举兵来援,存敬潜军击之于乾宁军南老鸦堤。是日,燕人大败,斩首五万级,生擒马慎交,获马万余蹄。其年秋九月,引军收镇州,存敬勒众涉滹沲河,师人鼓行而进,逢镇之游兵数千,因逐之,直入镇之壅门,收鞍马牛驼万计。翼日,镇人纳质而旋。寻为宋州刺史,逾年,甚有能政。复拥众伐蓟门,数旬间连下瀛、莫、祁、景四州,擒俘不可胜纪。自怀德驿与中山兵接战,枕尸数十里,中山开壁,请降。天复元年春,太祖以河中节度使王珂与太原结亲,凭恃骄恣,命存敬统大军讨之。即日收绛州,擒刺史陶建钊,降晋州刺史张汉瑜,二郡平。进围河中王珂请降太祖嘉之乃以存敬为护国军留后未几检校司空寻移宋州刺史将之任所寝疾逾旬卒于河中。太祖闻之,痛惜移晷。开平初,追赠太保。乾化三年,又追赠太傅。 (选自《旧五代史•张存敬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进围河中/王珂请降太祖/嘉之/乃以存敬为护国军/留后未几/检校司空/寻移宋州刺史/将之任所/寝疾/逾旬卒于河中 B. 进围河中/王珂请降/太祖嘉之/乃以存敬为护国军留后/未几/检校司空/寻移宋州刺史/将之任所/寝疾/逾旬卒于河中 C. 进围河中/王珂请降太祖/嘉之/乃以存敬为护国军留后/未几/检校司空/寻移宋州刺史/将之任所/寝疾逾旬/卒于河中 D. 进围河中/王珂请降/太祖嘉之/乃以存敬为护国军/留后未几/检校司空/寻移宋州刺史/将之任所/寝疾/逾旬卒于河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折节,既指主动屈己敬人,又指改变平日的志节行为,文中该词意思是后者。 B.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受封者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C.晷,古代用来观测日影以及定时刻的仪器,移晷,指过了一段时间。 D.太傅, “三公”之一,为辅弼天子之任。历代多有延置,后多用为大官加衔,并无实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存敬多谋善虑,屡立战功。他跟随太祖征讨敌军,多次在急迫情形下,显示出奇谋,因此常立下特殊的功勋。 B.张存敬不惧危险,骁勇善战。太祖向东征讨徐州、兖州,他常有杀敌的功劳。箭矢滚石能到的地方,他一定身先士卒。 C.张存敬才干出众,攻取多州。他在镇州善理政务,不久又担任宋州刺史;他曾几十天内连续攻下瀛、莫、祁、景四州。 D.张存敬屡获升迁,深受太祖赏识。他多次因军功被提拔;病逝后,太祖哀痛惋惜,先后追赠他为太保、太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存敬引骑军先犯敌将,诸军翼之,敌骑大败,乃解河桥之围。(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敬勒众涉滹沲河,师人鼓行而进,逢镇之游兵数千,因逐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二)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共12分) 闻武均州①报已复西京② 陆 游 - 11 -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②西京:指洛阳。③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4.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15. 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 ,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领导人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领导人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让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②《荀子·劝学》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在《论语》中,也有一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中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批评者通过突破狭隘与打破局限而形成共识,在客观对象和主观解读的基础上,进行一致性体认与规律性认知,从而真正发现文学发展的特性与规律,是文学批评期待达成的目标之一。但面对同一个作家、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批评者有自己的独特发现,亦是文学批评的必然。( )。当批评的对象过于复杂,难以概括,必然会在众多批评者之间,形成“差化”理解与“多样化”解读,此时,当然不能因强调“共识”,而减弱对批评对象的全面而丰富的_________。此外,诸多有自己独特见识与新颖见解的批评者,也会从各自的视角,进行“只眼独具”的解读和“_________”的阐述,时常呈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_________,给人以独到的启示,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当中,不同流俗,曲高和寡,甚至一时之间难于被理解和接受。但经过时间的淘洗,随着认知的拓展,这种“偏见”终会获得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可。而此种“偏见”当然越多越好。它能够打破人云亦云、众口同辞的固有格局,引发文学界真正的思考与辩证的认知,把真正的好的作家作品_________出来,把文学批评引向全面而深入,从而引导甚至促进整个文学的繁荣发展。从此意义而言,“偏见”也有其可深思细究之价值。 (节选自《文学批评中的“偏见”》) - 11 -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因而,不应排除可能出现另一种形态的“偏见” B. 因而,不能排除“偏见”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形态 C. 因而,不可能排除“偏见"出现的另一种形态 D. 因而,不应排除“偏见”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形态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诠释 匠心独具 真知灼见 甄别 B. 阐释 蹊径独辟 真知灼见 甄别 C. 阐释 匠心独具 一得之见 挑选 D. 诠释 蹊径独辟 一得之见 挑选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诉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当中,一时之间难于被接受和理解,甚至不同流俗,曲高和寡。 B. 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当中,一时之间难于被理解和接受,甚至不同流俗,曲高和寡。 C. 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当中,不同流俗,曲高和寡,甚至一时之间难于被接受和理解。 D. 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当中,不同流俗,曲高和寡,甚至一时之间难于理解和接受。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在奇妙的植物王国,春天来临之时,有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①_____,还有些花叶同时生长,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植物的芽有叶芽、花芽和混合芽三种,叶芽发育为枝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或者花序,混合芽则发育成既长叶又开花的枝条。而先开花还是先长叶,与②_____密切相关。如果花芽生长所需温度比较低,叶芽所需温度较高,则先花后叶;如果花芽③_____,则先叶后花,而那些叶芽与花芽对温度要求相似的植物,花叶便会同时发育,形成花叶同现的景象。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馆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北宋)《送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齐民要术》 先哲话语,启迪成长。与新世纪中国一路同行的你们,将要站在人生选择的重要关口,此时,不由追问自己这样一个命题——关于未来,我将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想象,这是你参加的高中生涯最后一个主题团日活动——“我与未来自己的时光之约”,你把你的心声,以发言稿的形式,向大家,也向未来的自己吐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1 - 参考答案 1.D。 A项,“爱好高雅音乐和深厚的品德修养”片面,根据原文的第二段,“对周礼的研究”“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的认识”“丰富的艺术实践”等都是其原因。B项,“回到《诗》的乐章和音律中”错误,原文第四段说的意思是孔子规范整理《诗》的乐章和音律,使之符合周礼,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周礼,不是全部,而孔子的正乐是让整个社会回归到周礼。C项,“强调了音乐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精神决定音乐形式”错误 ,原文有“乐不再仅仅是礼之用,而是发展成为礼的内在精神”,意思是音乐不仅仅体现礼仪还是其内在精神,但没有说精神决定形式。 2.C 。C项,“周代典章制度的损坏”错误,文中说的是“以仪辨等”用乐秩序混乱,不是周朝整个典章制度的损坏。 3.A 。A项,“说明…”错误,第一段开头说孔子爱好的是高雅音乐,与道家、墨家对音乐的态度、作用有所不同,但列举事例的目的是证明孔子把音乐当做了生活的常态。 4.A (“极为广泛运用”有误,原文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推广”。) 5. C (“它”应指人工智能。) 6.优点:自动化程度高、写作效率高,发稿多快好。可以用来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生产出定制化的新闻。在地震等传统媒体无法实时直播的领域,能精准、有效、最快发布信息。 - 11 - 局限: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力,目前只能报道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机器人只能靠函数和概率,无法理解背后的含义,更无法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机器人无法具备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答对一点给1分,共6分) 7.C(C项“说明大家对贾老并不尊重,老街也并不能尊师重教。”不符文意,有以偏概全之嫌) 8.①照应文章首句,突出老街历史悠久的特点;②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和背景,增加老街的传奇色彩;③为三个老学究的出场作铺垫(导引主要人物出场)。(答出一个要点1分,答出两个要点3分,答出三个要点5分) 解题思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影射或暗示主旨。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其作用也不相同。答题时,可据位置定作用,也可联系文本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分析。 9.①“影子”代指虚假的东西,文中指贾老灵魂出壳后的肉体。②“影子”是指被官员或富商用以装点场面、沽名钓利的工具。③也比喻一个人在乎名利,就会丧失灵魂,成为受人摆布和利用的傀儡。(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10.B(参考翻译) 11.A(“文中该词意思是后者”错,应是前者) 12.C(“在镇州善理政务”错,应是在宋州刺史任上) 13.(1)张存敬带领骑兵率先进攻敌军,各路军马像翅膀一样(从两侧助攻)掩护他,敌人的骑兵被打败了,于是解了河桥之围。(5分) [关键词语有:“引”, 1分;“翼”(直译,意译都可以), 1分;“敌骑大败”被动句 ,1分;“乃”, 1分;句意1分] (2)张存敬带领军队渡过滹沲河,兵士击鼓前进,遇到镇州几千个散兵,趁机追赶他们。(5分)[关键词语有:“勒”, 1分;“鼓”, 1分; “游兵数千”定语后置 ,1分;“因”, 1分;句意1分] 14. D ,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15. 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1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17.D“不可能”和“不能”都过于绝对,与上文衔接过于生硬。“偏见’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形态”与“可能出现另一种形态的偏见两句在语意上有所不同,结合上下文来看前者更严密合理。 18.B诠释:说明解释。阐释:阐述并解释。匠心独具: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蹊径独辟: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一得之见: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点肤浅的见解。甄别:审查辨别(优劣、真伪)。挑选:从若干人或事物中找出适合要求的。 19.C“理解”与“接受”有先后顺序;从文意上讲,“不同流俗,曲高和寡”与“一时之间难于被接受和理解”之间也有递进关系。 20.①有些先长叶后开花②植物的芽生长所需温度③生长所需温度比叶芽高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 21. 关键信息: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 22.审题——抓住关键词句 - 11 - 作文限制:①团日活动发言稿(体裁)②活动主题“我与未来自己的时光之约”③作者身份(高三临近毕业学子)④作文交际对象:同龄学生、未来自己。 审题限制—— ①关于未来,我将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作文主题,是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设计与实现设计的路径。 ②与新世纪中国一路同行 作文要体现时代感,要找到个人与时代交叉点,要将个人梦想纳入中国未来的轨道。 ③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材料一,表现了自信(不信唤不回)和努力(夜半、啼血)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材料二,意思“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包含积极进取的追求、善于自省并勇于革新的意识 。 材料三,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勤勉一分丰盈。 立意—— 结合材料一,“我与未来自己的时光之约”——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结合材料二,“我与未来自己的时光之约”——积极进取,勇于自新,创造未来 结合材料三,“我与未来自己的时光之约”——勤勉耕耘,打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综合全部材料立意,“我与未来自己的时光之约”——有信仰,去创新,俯下身,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几个材料内涵自由组合,突出重点,言之成理均可。 注意:无论哪种立意都要注意将个人梦想纳入中国未来的轨道,体现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参考译文: - 11 - 张存敬是谯郡人。他性格刚直,有胆量和勇力,遇到危险的时候并不惧怕。唐中和年间,他跟随梁太祖到汴州,因为他能屈己敬人,很被太祖亲近。刚开始担任右骑都将。跟随太祖征讨巢、蔡,一共经历一百多场战役,多次在急迫情形下,显示出奇谋,因此常立下特殊的功勋。光启年间,在盟津李罕之会同晋军围困张宗奭,太祖派遣丁会、葛从周、存敬三人同时飞驰前往救援。张存敬率领骑兵率先进攻敌军,各路军马像翅膀一样掩护他,敌人的骑兵被打败了,于是就解了河桥之围。大顺二年,张存敬担任诸军都虞侯,辅佐霍存统帅大军收复宿州,因为功勋上奏加封检校兵部尚书。太祖向东征讨徐、兗,他常有杀敌的功劳。凡是他指挥的战役,都能抓住机会,箭矢滚石能到的地方,他一定身先士卒,太祖待他特别优厚不同一般,让他担任行营都指挥使、检校右仆射。乾宁三年,担任武宁军留后,代理颍州刺史。光化二年夏四月,幽、沧侵犯魏郡,又以存敬为都指挥使。三年,大规模起兵,和葛从周共同进攻浮阳,竖立数十围栏,围刘守文好几个月。那时幽州刘仁恭带兵前来救援,存敬在乾宁军南老鸦堤偷袭他。这天,燕人大败,斩杀敌军五万人,活捉了马慎交下面一百余人,获一万多匹马。这年秋九月,引军占领镇州,存敬带领军队渡过滹沲河,兵士击鼓前进,遇到镇州几千个散兵,趁机追赶他们,径直进入镇州壅门,收缴数以万计的鞍马牛驼。第二天,镇州人送纳人质(归顺)才回师。不久担任宋州刺史,过了几年,非常善于处理政事。又带领大军攻打蓟门,几十天之间张存敬,擒获的俘虏非常多。自从怀德驿开始和中山兵接战,数十里尸骸狼藉,中山开城请降。天复元年春,太祖因为河中节度使王珂与太原结亲,凭借(太原)骄横放纵,命令存敬统大军讨伐王珂。当天收复绛州,捉拿刺史陶建钊,使晋州刺史张汉瑜投降,二郡被平息。进而围攻河中,王珂请求投降。太祖称赞他,于是让存敬担任护国军留后。不久,升任检校司空,不久又迁任宋州刺史。快到任职的地方时,卧病,十多天后在河中府去世。太祖听说张存敬死了,哀痛惋惜了一段时间。开平初,追封他为太保。乾化三年,又追封他为太傅。 - 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