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内蒙古赤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赤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末学业水平检测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 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 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譬如说,苏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泉陶 要杀犯人,但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 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还有个例子是《史记》。《史 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 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 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相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 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 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 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 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 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 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 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 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 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来必,因为词是诗 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宇的背景下,这批文人 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 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 但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管雪芹本人的最高 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 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宜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 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编自陈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力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鲁迅的观点,《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 B. 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编造一些典,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 C. 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 D. 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与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例证来证明观点。 B. 文章从文化史与文学史角度论证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的观点。 C. 文章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离不开诗的现实入手提出论点:诗和中华文化联系紧密。 D. 文章先提出论点,然后兼用举例论证与理论论证,摆事实,讲道理,极有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感性。 B. 《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诗,很有诗意。 C. 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的。 D. 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即诗歌要含蓄,要多用典故。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项,“不是真正的史书”说法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鲁 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 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 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文章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离不开诗的现实入手提出观点:诗和中华文化联系紧密” 说法错误,文章是从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入手提出观点: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 维方式。这才是这篇文章的论点。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 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 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 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D 项,“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 经有了自觉的选择”中的“自觉选择”说法错误,晚清诗人的含蓄诗风与文字狱的政治背景 有关,并非自觉的选择。故选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 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 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 ),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 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 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 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 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 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 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大清早,帮忙的人从城里拿了绳素、杠子赶来了。 老船夫的白木小棺材,为六个人抬着,到那个了的塔后山姐上去理葬到了预光掘就的方 边,老道士照规矩先跳下去,把一点砂颗同白米安置到中四及中央又烧了一点纸钱,爬出所时 就要抬木的人动手下翠哑着喉号在棺木上不起身。经马兵用力把她拉开,方能移动棺木。一 会儿那榨木便下了,拉去绳子,调整了方向,被新土掩盖了,翠还坐在地上鸣咽葬了老船夫老 道士船总和帮忙的人各白散了。于是碧溪咀便只剩下三个人,一个是早翠,一个是老马兵,一 个是由船总家派来时帮忙照科渡船的秃头陈四四。 到了下午,翠同老马兵商量,要老马兵回城去把马托给管里人照料,再回碧溪来陪她。老 马兵回转碧溪时,秃头陈四四放打发回城去了。 翠翠仍然自己同黄狗来弄渡船,让老马兵坐在溪高崖上玩,成看个老喉咙唱歌给她听。 过三天后船总来商量接翠过家里去住,翠却想看守祖父的纹山,不愿即刻进城只请船总 过城里衡门去说句话,扬马兵暂时同她住住,船总顺顺答应了这件事,就走了。 杨马兵是个近六十岁了的人,说故事的本领比翠翠祖父还高一著,加之为人特别热忧,做 事又勤快又干净,因此使翠仿需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仙父。两人每日在黄昏中月晚上, 坐在门前溪边高上,谈点那个躺在湿土里可祖父的旧事,有许多是翠光前所不知道的,说来便 更使心中和又说到翠翠的父亲,那个又要爱情又情名誉的军人,在当时按照绿营军勇的装束, 如何使乡下女孩子动心又说到的母亲,如何善于唱歌,而且所唱的那些歌在当时又如何流行。 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被掀下了全殿,不再坐江山,平常人还消说!马兵想 起自己年轻作马夫时,牵了马西到碧溪组来对草草母来唱歌,翠翠母亲总不理会,到如今自己 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 因为两人每个黄昏必谈祖父,以及这一家有关系的事情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 翠草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元,顺顺父子对于租 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陆嫁妆在诱惑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 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因此气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与早有 关…凡是翠军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 过了四七,船总顺顺派人来请马兵进城去,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中去马兵以为这件事得 问翠翠。回来时,把顺顺的意思向翠翠说过后又为翠翠出主张,以为名分既不定妥,到一个生 人家里去不好,还是不如在碧溪等,等到二老岛船回来时,再看二老意思,说不定二老要来碧 溪咀驾渡船。 这办法决定后,老马兵以为二老不久必可回来的,就依然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在碧溪为 翠翠作伴,把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 碧溪岨的白塔,与茶峒风水有关系,塔兄坍了,不重新作一个自然不成。为了这塔的重建 并不是给谁一个人的好处,应让每个人来积德造福,让每个人皆有捐钱的机会,因此在渡船上 也放了个两头有节的大竹简,中部锯了一口尽过渡人白由把钱投进去,竹筒满了,马兵就进城 中首事人处去,另外又带了个竹筒回来。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 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评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爷爷死后,翠翠仍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归来,表现了翠翠性格中坚 强的一面。 B. 杨马兵“不由得不苦笑”,既有对命途多舛的翠翠的同情,又有对自己曾爱过的翠翠的母 亲斯人已逝的叹惋。 C. 文中两次写船总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表现了船总对孤女翠翠的同情,也展现了边城人 质朴、善良、热忧的美好人性。 D. 文中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的沉郁隐 痛。 5. 小说中白塔的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小说以二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 分析。 【答案】4. D 5. .①白塔具有象征意味,象征着美好人性; ②白塔的坍塌,意味着边城田园牧歌神话的终结; ③白塔得以重建,意味着新的人际关系的重建,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 6. ①情节上:照应了前文杨马兵口述二老下行闯滩,以及认为二老不久必可回来的情节,结尾 不能确定二老能不能回来,合情合理,具有真实性。 ②结构上:“也许明天回来”的暗示让读者看到了希望,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回味的空间。“永 不回来”增加了结尾的悲剧色彩。 ③人物塑造上:翠翠坚守渡船等待二老,但二老回不回来不能确定,让读者对翠翠的命运既充 满了同情又充满了期待。 ④主旨上:小说充满不确定性的悲剧结局,暗示了古老美德的沦陷和作者重建美好人性的渴 望,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 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D 项,“文中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错误,文中 心理描写没有几处。故选 D。 【5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物象的作用,答题时注意分析物象的特殊的含义,一般的答题思路:自 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主题作用+艺术手法作用(自身作用,指的是它 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此题要求分析 白塔的出现的作用,物象的基本作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对人物的作用:交代人物背景,烘 托人物情感,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对情节的作用:预示情节走势, 推动情节发展;显示线索,做铺垫,构成对比,(开头)引起下文,(结尾)总结上文,前后 呼应;对环境的作用:营造氛围,创造美感,创造意境,衬托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对主题的作用:暗示主题,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触发情思,寄托感情,象征意义。 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6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要求分析文章的结尾的作用,答题时可以先答出结尾的类 型,然后从情节、人物、主旨和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用,此文的结尾属于没有结局的结尾,给 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杨马兵口述二老下行闯滩,以及认为二老不久 必可回来的情节;从人物塑造上看,翠翠坚守渡船等待二老,但二老回不回来不能确定,让 读者对翠翠的命运既充满了同情又充满了期待;从主旨上看,小说充满不确定性的悲剧结局, 暗示了古老美德的沦陷和作者重建美好人性的渴望,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从效果看,给读者 留下了想象回味的空间,“永不回来”增加了结尾的悲剧色彩。 【点睛】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 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 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 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根据链家旗下贝壳研究院数据,2018 年 7 月,一线城市中,深圳、北京、上海三地住房租 金环比①均上涨,涨幅分别为 3.1%、2.4%、2.%;二线城市中,南京、济南等地住房租金环比涨 幅较为明显,分别为 3.7%和 2.4%而据一些市场机构统计,2018 年 7 月部分热点城市热门区 域房租同比涨幅已接近 20%。 材料二: 近期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部分热点城市出现了房屋租金价格快速上涨的局面。 中房协实时数据则显示,北京 2018 年 8 月每平方米月租金为 93.79 元,环比上涨 1.58%, 同比②上涨 19.78%。 总的来看,部分热点城市的房屋租金涨幅,已经远远超过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水平。 对于导致房粗大幅快速上涨的乱象,不少专家学者和财经评论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原因: 其一,大量资本竞相涌入长租公寓,相互争抢房源高价收购和抬高房租价格。 其二,毕业季节也就是就业季导致租房者激增,推动了房租价格上涨。 其三,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租房供需矛盾加大,导致房租上涨。 这些原因固然是引发房租上涨的重要推力,但这些其实也只不过是推动房租上涨的表面 因素,不是导致房租上涨的根本原因。事实上推高当前房租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高房价没有 得到有效遇制。 (摘自《金融时报·制房租上涨还得从降房价开始》) 材料三: 一时之间,租赁品牌和房屋中介机构压力山大。监管部门第一时间约谈相关住房租赁企 业负责人,对相关企业提出明确要求:不得利用银行贷款等融资道获取的资金恶性竞争抢占 房源;不得以高于市场水平的租金或哄抬租金抢占房源;不得通过提高租金诱导房东提前解 除租赁合同等方式抢占房源。 被监管部门约谈后,相关企业迅速反应。8 月 20 日,蛋壳公寓发表声明表示,不哄租金 枪占房源,2018 年 8 月至 12 月,北京地区蛋壳公寓租金环比 7 月不增。在此之前,据媒体报 道,北京等一线城市房租持续上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以 2018 年 8 月 6 日至 12 日的整租租 金为样本量,北京的整租平均租金同比增长 15.5%。 庞大的租房人群,不断增长的市场规模。住房租赁正成为一个更具影响力的重要行业,缺 位的监管归位只是时间问题。但监管并非简单的约谈,和住宅交易市场的相关调拉一样,房屋 租货市场也需要系统性有效性、尊重市场以及消费者选择的监管体系需要一个长效监管机制。 (编自人民网《房屋租赁市场的长效监管机制亟待建立》) 材料四: 日前发布的《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白皮书显示,2017 年全市住房租货市场计交易 246.8 万套次,同比增长 22.3%。面对快速增长的租赁市场,多地加强了对住房租贸市场的监 管,对房地产经纪机构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业内人士称,住房租赁市场需要通过严控住房 租货登记备案从源头进行督同时需要在平台交易环节对流程进行把控。 6 月 15 日,北京市住建委等部门、市公安局市规土委联合发布了制订的《关于发辰祖货 型职工集体宿含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也正式发布实施《意见》规定,租赁型 职工集体宿舍不得分割销售或变相“以祖代”,人均使用面积不低于 4 平方米,每间宿舍居住 人数不超过 8 人,用政菜监将租市场真正用来服务刚需,桂绝一切炒作行为。 (摘编自风凰财经 2018 年 6 月《房屋和货市场监管趋严》) 【注】①环比:与上一统计阶段相比,如 2005 年月与 6 月相比同比。②同比:与历史同时 期比较,如 2005 年 7 月与 2004 年 7 月相比。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 年 7 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深圳等部分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租价格 均有大幅上涨。 B. 数据显示,由于北京市房屋租赁价格得到有效過制,7 月份租金环比上涨 2.4%而 8 月份租 金相比去年 7 月上涨了 1.58%。 C. 部分热点城市的房屋租金涨幅,增加了租房客的生活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人均可支配收 入的增长水平。 D. 面对快速增长的粗赁市场,多地加强了对住房租赁市场的监管,对房地产经纪机构的整治 力度进一步加大。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部分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租价格均有大幅上涨,租房客和房屋中介机构都感到 压力山大。 B. 造成房租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是高房价未得到有效遇制、监管 不到位。 C. 租房人群庞大,房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住房租赁业正成为一个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 行业。 D. 自 2018 年以来,北京市对职工集体宿舍加强了监管,强调不得分割销售或变相“以租代 售”。 9.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效稳定房屋租质价格? 【答案】7. B 8. D 9. ①国家:降低供地价格,继续严格控制和稳定房地产价格; ②政府:建立并完善住房租赁市场的长效监管机制; ③政府:从法律上赋予相关部门执法权,进行长效的执法检查。 ④房屋租赁部门:自觉守法,不哄拾价格,不扰乱市场。 【解析】 【7 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 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B 项,“而 8 月份租金相比去年 7 月上涨了 1.58%”错误,材料二,中房协实时数据,2018 年 8 月环上 涨 1.58%,即比 2018 年 7 月份上涨 1.58%。故选 B。 【8 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 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A 项,“租 房客和房屋中介机构都感到压力山大”错误,房租价格均有大幅上涨,只能使租房客压力山 大,根据材料三,北京市房屋中介机构感到压力山大,是因为被约谈;B 项,“根本原因还 是高房价未得到有效遏制、监管不到位”错误,原文“事实上推高当前房租的最根本原因还 在于高房价没有得到有效遇制”;C 项,“正成为一个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缺乏 依据,无中生有。故选 D。 【9 题详解】 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 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此题要求就怎样才能有 效稳定房屋租质价格谈自己的看法,注意根据文中的观点“事实上推高当前房租的最根本原 因还在于高房价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监管部门第一时间约谈相关住房租赁企业负责人,对 相关企业提出明确要求”“房屋租货市场也需要系统性有效性、尊重市场以及消费者选择的 监管体系需要一个长效监管机制”“住房租赁市场需要通过严控住房租货登记备案从源头 进行督同时需要在平台交易环节对流程进行把控”“用政策监督租赁市场真正用来服务刚 需,桂绝一切炒作行为”从国家、政府、房屋租赁部门的角度谈自己的看法。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 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 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 题要避免。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子通,东海丞人也。少贱。以猎为事。居乡里,见班白提学者必代之。性好燕,家无需 积。隋大业。有赋帅左才相,自号博山公,据齐郡之长白山,子通归之以我力为才相所重。有 乡人陷于贼者,必全护之,时诸贼皆残忍,唯子通独行仁,由是人多归之,未半岁,兵至万人。才 相稍害其能,子通自引去,因绝淮,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子通拥其余众奔海陵, 得众二万,自称将军初,宇文化及以隋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子通率师击之。棱南求救于沈法 兴,西乞师于杜伏威,二人各以兵至,伏威电清流。法兴保杨子,相去数十里间。子纳言毛文深 进计,募江南人为部曲,诈为法兴之兵,夜袭伏威。伏威不悟,恨法兴之侵已,又遣兵袭法兴。 二人相疑,莫敢先动。子通遂得尽锐攻陷江都,陈检奔于伏威。子通入据江都,尽虏其众,因僭 即皇帝位,国称吴,建元为明政。丹阳贼帅乐伯通率众万余来降,子通拜尚书左仆射。更进击 法兴于座亭,斩其仆射蒋元超,法兴弃城宵遗,有晋陵之地获法兴府檬李百药,引为内史侍郎, 使典文输;以法兴尚书左丞股为太常卿,使掌礼乐。由是隋郡县及江南人士多归之。后伏威遣 辅公拓攻陷丹阳,进溧水。子通击之反为公拓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 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东至会稽,南至于岭,西距宣城, 北至太湖,尽有其地将王几,杜伏威遣其将王雄诞攻之,大战于苏州。子通败绩,穷蹙请降,伏 威执送京师,高祖不之罪,礼赐厚。 (选自《旧唐书·卷五十六·李子通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道鸠集亡散/得二万 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B. 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 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C. 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 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D. 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遂弃江都/保于京口/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 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部曲”是中国古代军队的建制单位,军中有部,部下有曲,后来泛指军队。 B. “侨”原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礼仪等,文中指超越自己身份登上帝位。 C. “建元”既可指每年纪历的开始,也可指开国后第一次建立的年号,文中指后者。 D. “礼乐”原指周公所制贵族政治生活准则文中指贵族学习的古代六艺中的礼和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子通自小贫贱,乐于助人。他早年从事捕鱼打猎,在乡里看到老人提着东西,一定要帮他 们,家里也没有积蓄的财产。 B. 李子通勇武有力,为人仁义。他被叛军抓住而归顺其首领左相才,因为有武力而被赏识,他 全力保护被叛军抓住的乡人,人们多愿归顺他。 C. 李子通善纳下言,用兵巧妙。他接受毛文深的进言,招募江南人,诈称沈法兴的军队,夜袭 杜伏威,造成二人之间的耗斗,自己有机会占据江都。 D. 李子通不计前嫌,任人唯能。他重用自己的敌人沈法兴的部下李百药和殷芊,隋朝地方以 及江南的很多人才都愿意归顺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相稍害其能,子通自引去,因绝准,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 (2)子通败绩,穷蹙请降,伏威执送京师,高祖不之罪,礼赐甚厚。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左才相渐渐忌妒他的才能,李子通自己退出离开,趁机渡过淮河,和杜伏威会合不久被 隋将来整击败。 (2)李子通打了败仗,形势窘迫,请求投降,杜伏威将他抓住押送到京师,高祖没有责怪他,给 他的赏赐很优厚。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 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反”是“反而”的 意思,表转折,前面断开,“伏威”作前句的宾语,后面断开;“于吴郡”作前句的后置状 语,后面断开。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D 项,“文中指贵族学习的古代六艺中的 礼和乐”错误,根据上文,太常卿是掌管宗族祭祀,并负责主持朝廷大礼的官员,因此文中 的礼乐应指礼乐制度。故选 D。 【1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 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 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 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 B 项, “他被叛军抓住”无中生有,原文只说“子通归之,以武力为才相所重”,不是被叛军抓住。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 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注意,稍:渐渐;害:忌妒;因:趁机;绝:渡过;寻:不久; 为……所:表被动;败绩:打了败仗;蹙:窘迫;不之罪:宾语前置句,没有责怪他。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 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 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李子通是东海丞人。小时候生活贫穷,地位低下,靠捕鱼打猎为生。居住在乡里, 看到头发花白的老人提着重物,他一定会帮助。他生性喜欢施舍,家里没有积蓄的财产。隋朝 大业末年,有一个叛军首领叫左才相,他自封为博山公,占据齐郡的长白山,李子通归顺了他, 凭借武力被才相所看重。有乡人被叛军抓住,他一定会全力保护他们。当时各路叛军都很残 忍,只有李子通施行仁恕政策,因此人们大多归顺他,不到半年,军队达到上万人。左才相渐渐 忌妒他的才能,李子通自己离开,趁机渡过淮河,和杜伏威会合,不久被隋将来整击败。李子通 带领他余下的军队逃向海陵,得到军队二万人,自称将军。当初,宇文化及派隋朝将军陈棱担 任江都太守,李子通率领军队进攻他。陈棱到南边向洗法兴求救,又向西向杜伏威请求援军, 二人各自带领军队来到,杜伏威兵在清流,沈法兴保卫杨子,两军相距几十里。李子通接受毛 文深的建议,招募江南人作为军队,假称是沈法兴的军队,趁夜袭击杜伏威。杜伏威没有料到 这是个圈套,痛恨沈法兴侵犯自己,又派遣军队袭击沈法兴。二人相互猜疑,谁也不敢率先行 动。李子通于是能够集中全部精锐力量攻陷江都,陈棱投奔杜伏威。李子通占据江都,全部俘 虏了他的军队,于是超越自己的身份登上皇帝大位建立国号称吴,建立初始年号为明政丹阳 叛军主帅乐伯通率领军队一万多人来投降,李子通封他做尚书左仆射。又在废亭进攻沈法兴, 斩杀他的仆射蒋元超,沈法兴放弃城池连夜逃跑,于是占有晋陵这片地盘。他抓获沈法兴府中 的属官李百药,让他做内史侍郎,掌管文翰工作;用沈法兴的尚书左丞殷芊做太常卿,让他掌 管礼乐制度。从此隋朝各郡县以及江南人士大多归顺他。后来杜伏威派遣辅公袥攻陷丹阳, 进占水。李子通向他进攻,反而被辅公击败,于是他放弃江都,在京口防御,江西的地盘都归杜 伏威所有。李子通纠集逃亡离散的军队,得到二万人,在吴郡袭击沈法兴,击败了他,率领他的 官属在余杭建都。东到会稽,南到岭外,西到宣城,北到太湖的大片土地,都归他所有,李子通 称王没有多久,杜伏威派遣自己的将领王雄诞攻打他,在苏州展开一场大战。李子通打了败, 形势窘迫,请求投降,杜伏威将他抓住押送到京师,高祖没有责怪他,给他的赏赐很优厚。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陆游 陌上箫声寒食近。雨过园林,花气浮芳润。千里斜阳钟欲暝,凭高望断南楼信。 海角天涯行略尽。三十年间,无处无遗恨。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寒食近”交代时间,用箫声渲染氛围,寄托词人祭奠先人的哀思。 B. “浮”字富有动感,写花香在雨后湿润的空气中飘浮,沁人心脾。 C. 下片写作者四处漂泊,历三十年之久而处处有遗恨,表明其失意情状。 D. 上片主要写景,景中蕴怀远之意;下片主要抒怀,感慨自己身世沉浮。 15. 请简要赏析下阕“天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两句。 【答案】14. A 15. ①拟人:词人将上天拟人化,便于对话交流;设想如果上天有情,我一定 追问它; ②比喻:将白发比作霜,强调了自己白发之多、相思之苦、命运之艰; ③反问:作者诘问上天,怎么忍心让我双鬓白发丛生呢,深化了沉痛悲郁的情感,一唱三叹,将 感情推向高潮。 【解析】 【14 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 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 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A 项,对词人的情感理解有误,“寄托词人祭奠先人的哀思”无 中生有。故选 A。 【15 题详解】 此题考核赏析文中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 句阐释怎样使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要求赏析诗中的句子“天 若有情终欲问,忍教霜点相思鬓”, 答题模式是:诗句是何种手法+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表 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 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第一段中“________”一句,描写鹏背之广;“_______”一句,描写鹏 翼之大。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暗用蜀王杜宇的传说,给山行的描写笼罩上凄厉 愁绝的气氛。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______”;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 看,“__________”,所以不必羡慕江水和明月。 【答案】 (1). 不知其几千里也 (2). 其翼若垂天之云 (3). 又闻子规啼夜月 (4). 愁空山 (5).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6).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 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 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直以来,学界对过于封闭的专业文学批评颇有微词,常指责它们搬弄西方学术名词, 话语呆板乏味,行文程式僵化,难以击中对象的要害。其中问题的关键在于,以学术规范之 名,忽略批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概而言之,专业文学批评固然深刻、严谨, ( )。 因而,专业批评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它有时候会沉浸于单纯理 论操练的欢悦,在纯粹的阐释中迷失批判性力量,从而流于一种无效的分析。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因而都可能是批评家。这无疑有利 于打破专业精英文学批评的壁垒,激发普通大众的话语热情,也打破了专业话语对批评行业 的垄断。在这个意义上,“微批评”因其微小而更易于回到对象本身,回到批评的初心。 它 ,无所旁骛,能够在简短的文字中直抵根本,而无须漫无边际的铺陈和 的延展, 更没有 的枯燥和 的迂腐。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危言危行 喧宾夺主 要言不烦 食言而肥 B. 仗义执言 虚张声势 长篇累牍 食古不化 C. 仗义执言 喧宾夺主 要言不烦 食古不化 D. 危言危行 虚张声势 长篇累牍 食言而肥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专业批评存在着蜆变为从文本到文本、从理论到理论 B. 存在着蜕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专业批评 C. 专业批评存在着蜆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危险 D. 存在着蜆变为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的专业批评的危险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是其罪魁祸首是弱化批评现实感的学理性 B. 但其学理性常会成为弱化批评现实感 的罪魁祸首 C. 但是其罪魁祸首是学理性弱化了批评现实感 D. 但批评现实感常常使得专业批评学理性弱化 【答案】17. B 18. C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运用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要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 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仗义执言:主持正义,说公道话。危言危行:正直的言行。根据 语境,文中的“它”指“微批评”,再根据后文的“直抵根本”,可知选“仗义执言”符合语 境。排除 AD。虚张声势:假装出强大的气势。喧宾夺主: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 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长篇累牍:指著作篇幅很长,内容很多。要言不烦:指说话或 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根据语境“没有……”,应该选“长篇累牍”。排除 C。食古不化: 指学了古代的文化知识不善于理解和应用,跟吃了东西不能消化一样。食言不肥:指为了自 己占便宜而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所以本题选 B。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 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 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存在”缺少宾语;B“存在”与“专业批评”搭配不当;D 整 个句子缺少主语。故选 C。 【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语境补写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清句间关系,再根据语境合理 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联系上下文,根据所给的几个句子,可判断该句主语应是“其学理 性”,排除 A、C。D 不合逻辑。故选 B。 【点睛】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 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 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 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 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 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 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 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0.下面是某中学高三年级家长会通知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妥当,请找出并说明如何修改。 通知 各位家长: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兹定于 2018 年 10 月 15 日在我校综合楼一楼报告厅召开高三年级 家长会,届时我们将道报全市第一次统考的绩,分析今年高考的命题趋势并与大家一起碰商 高考复习的相关事宜。不得缺席,请务必准时到会! 2018 年 10 月 8 日 ×中学高三年级部 【答案】(1)“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不符合应用文语言要求,应删除。 (2)开会的时间应该具体详细,如“2018 年 10 月 15 日上午 10 点”。 (3)“磋商”改为“讨论”。 (4)“不得缺席”是命令式语气,应删除。 (5)落款处时间应放最后一行。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 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 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 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通知”是一种常见的应用 文体,从其格式看,被通知的一方的称谓应顶格写。从内容上看,应简明准确地把通知的事 情交代清楚,本通知“金风送爽,丹桂飘香”这样的话,它们属于文学语体,不符合“通知” 的要求。另外本通知没有说明开会的具体时间。“通知”还有语言得体的要求,“磋商”,是 谈判双方对报价和交易条件进行反复协商,或是做出必要的让步,或是得到一定的利益的过 程。改为“讨论”。“不得缺席”是命令式语气,应删除。结合“通知”的特点分析,落款 处时间应放最后一行。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 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 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 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 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 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 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 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千里之授,溃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工作细节。 (材料) 品行 扎实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接孟氏之芳邻 一步一个脚印 谦谦君子 放下身段 孟母三迁 光明磊落 埋头苦干 近朱者赤 【答案】放下身段,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这是我们应该发扬的扎实作风。 孟母三迁,近朱者赤,接孟氏之芳邻,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环境选择。 谦谦君子,光明磊落,出淤泥而不染,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美好品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写句子要做到:①理解例句 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义与原句一致。②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 的关系,甚至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③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保持一致。④注意例 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色彩等,仿句用词要与之相似。⑤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 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之一致。最后可将仿句与例句及要求对照,看是否完 全符合要求。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根据示例句式特点“……这是我 们应该……”,再根据“品行”“作风”和“选择”的含义归类,与之分别照应的词组是“谦 谦君子、光明磊落、出淤泥而不染”“放下身段、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和“孟母三迁、 近朱者赤、接孟氏之芳邻”,按照例句句式仿写即可。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只雏燕,在灌木丛中安了一个窝,它觉得十分温暖,就对灌木丛说:我爱你,让我们永不 分离。可是,过了两年,雏燕长大了,它觉得灌木丛已经太矮,便将巢迁到了一棵白树上,新家 令它更加满意,它对白杨树说:我爱你,让我们永不分离。再过两年,燕于变得成熟矫健了,它 渴望到大海去搏击风浪把巢安在了高高的海边悬星,那个巢的舒适温暖是前两个不可比拟的。 可是,燕子却不想对悬再说任何话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少于 800 字。 【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当你看到蝉高挂枝头,尽情歌唱时,你或许十分羡慕?然而你可曾知道,为了在一个月 里登高远眺,他历经了多少漫长的等待? 十七年的黑暗才换得这一个**饱览风景,蝉不正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更想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你必须站得比别人站。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要想取得羡 慕的成就,你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这样你才具备“更上一层楼”的条件。 当人们谈论到菲尔普斯时,人们总是羡慕他的成就,甚至极度他的天份。他年纪轻轻, 就傲视泳坛,难免遭人非议。许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为了提高自己的游泳技术,他几乎每天 都是在泳池里度过的,以至于他认为在泳池里比在地上更自如。在数年的艰苦训练,他从没 有让自己懈怠过,据他回忆,没有下水的日子只有 7 天。正是这异于常人的“魔鬼”训练才 造就了今天无人能敌的“菲尔普斯”。 没有天才之说。但却存在天才。想要达到天才的高度,那你必须付出与天才匹配的艰辛。 “菲尔普斯”做到了,因此他创造了泳坛不老的神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佐把自己比作太 阳。他说:“太阳要每天都升起。他是这么说的,他的确是这么做的。他曾患肺炎,发着三 十九度的高烧,但他仍然每天写稿,一边头上绑这冰袋,一边写着稿子。 有人问他:“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写呢?”他说:“写一张就有一张,写两张就 有两张,再少也要前进,不挑战不行” 他就像太阳每天照样升起,也正是这样的积累与执著才造就了他在文坛事业的高度。 所有的高度都不是不可攀越的,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那就必须*太阳一样执著。1923 年, 海明威出第一部小说,但遭到批评,隔年,他又出版另一本小说,依然遭到批评。在屡屡受 挫后,他不顾他人嘲讽,继续坚持着自己的事业。第二年,他推出“太阳照样升起”,一时 轰动全国。1954 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站在文学的最高界。如果没有当初执著不懈地 写作,他或许永远也无法享受这份荣誉。正是在失败中不断前进,才*得海明威的写作**的 提高,最终具备站在文学界巅峰的条件。 想要看得远,必须要站得高,想要站的高,必须历经艰辛。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 出时间的绝唱,也只有历经地狱般的磨练,才能拥有创造出天堂的力量。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则材料作文。写此题,必须先全面、透彻地理解寓言故事。 有的同学首先想到了恋爱观,批评燕子见异思迁。这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至少理解上有偏颇。 其实,理解这则寓言,不能仅仅局限于燕子的几句“表白”,应当从燕子的成长、燕子所处 环境的变化、燕子的表白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随着燕子的成长,它的追求发生了变化; 随着环境的变化,燕子的眼界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眼界的变化,燕子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这则寓言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登上了新的高度定 然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观念。②人生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舒适温暖”只是相 对的感受。③人的眼界越高、欲望越大,他的幸福指数就可能越低。④人总是在否定自我中 不断前行。当然,寓言的多义性决定了还有多种解读,但在写作时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定好 中心后,拟题是很重要的一步。形象、新颖、深刻、富有内涵、能体现文章中心是拟题的关 键。像“灌木丛不是燕子的家”“表白与沉默”“眼界”等都是不错的题目。立意上的相对 宽泛决定了本文写作的空间较大。学业、事业、恋爱等方面的题材皆可进入本文的写作范围; 记叙文、散文、小说、议论文甚至书信等文体均可。立意切忌庸俗肤浅,如果把文章写成年 轻人喜新厌旧的“择偶记”,一定难成佳作;也不宜把你所想的寓意全部展示出来,以致论 述时蜻蜓点水难以深入。 行文时可以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提出观点后进行分析,可以采用层进式的结构,如以“登高望 远”作为立意,可以先从“要想望远必先登高”分析为什么,列举当代人借鉴他人经验的事 例;然后从怎样做的角度写,可写要执着,要不畏艰辛的角度论述。列举袁隆平、孙家栋的 例子分析。 【材料链接】“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论述的结 论。但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从“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 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 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这一重大突破,打破了传统经典理论的束缚,他当之无愧成为世界上 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第一人。但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继续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 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至此,他始 终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在 67 岁的时候又产生一个惊人的想法——挑战超级杂交稻。这是 他在杂交水稻上的又一创新之举,他能成功吗?袁隆平院士说:“我的个性就是总觉得不满 足”。他的“不满足”激发了他的勇气和智慧,使超级杂交稻又一再呈现绚丽夺目的光芒。2000 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 700 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 年又提前一年实现大面积亩产 800 公斤 的第二期目标,而且达到了日本、IRRI 制定但至今尚未实现的标准,再次创造了领先世界 水稻超高产竞赛的奇迹。有人说,于 2006 年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袁隆平院士仅次于 诺贝尔奖的一项至高荣誉了,可他觉得这更是一种激励,他说“我们不能因此止步不前,我 们要保持领先地位。”“我们现在有雄心壮志,向更高的高度攀登”。这个高度就是超级杂 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 900 公斤。对此,76 岁高龄、天性不满足的袁隆平院士依然信心百 倍。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 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 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 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 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 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 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应分析“燕子”行为的目的,一开始是“灌木 丛”,然后是“白杨树”“高高的海边悬崖”,这意味着燕子的眼光和追求的变化,可以从中 立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