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0-2021 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出卷人: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速为 8.42%,而中国垃圾增速超 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 堆存量已达 70 亿吨。目前,全国已有 2/3 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中,且有 1/4 城市已无合适场所 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热议的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 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 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 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 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 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 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 率等作用。受技术和工艺制约,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 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 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 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 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通行做法。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困难很 大。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与生活垃圾混倒,无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一方面, 民间自发拾荒大军,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 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根据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改编) 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 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 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 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 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 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 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 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 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值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 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 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 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 近年来,垃圾问题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 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形态。它的建设需要的前提:一是要对工 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国际“零废弃联盟”在全球推广“零废弃”理念,促垃圾减少。如,洛杉矶克莱蒙的生态屋, 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完全不用冲水, 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根据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改编)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可行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 20 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 → 产品 → 废弃物排放”的物质单向 流动。照此运行,其结果必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因此, 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它,走上人类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产品→再 生资源→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 国家以生态理念为基础,提出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利用资源,垃圾减 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 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 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 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报道,德国一些企业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有最高效的垃 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 线曙光。 (根据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改编) 1.根据相关内容,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其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 废弃物排放”。 B.批判者认为工业文明把垃圾分为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垃圾问题不可解决,注定 工业文明不可持续。 C.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分类后可起减少垃圾处理和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 电效率等作用。 D.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把粪便和厨余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 或者花园使用。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对“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 A.工业文明的科学和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垃圾物质。 B.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应用越广泛,制造的垃圾就会越多。 C.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建设它是对各种文明的回归。 D.用循环经济思路指导垃圾利用问题,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3.下列说法中,符合相关材料中的议论文文体特征的一项是(3 分)( ) A.“城市垃圾困境的破解之道”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点,它给人们敲响了治理垃圾问题的警钟。 B.材料二说传统垃圾大多是自身演化而生,易回自然,因此纯棉衣物是最合零废弃理念的商品。 C.材料三先作出“垃圾资源化可行毋庸置疑”的判断,然后用发达国家实践成果作为论据证明。 D.材料一先摆出现实数据引起读者兴趣,然后证明垃圾焚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但实施困难。 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4 分) 5.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6 分)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16 分) 老丁扶贫 金光 精准扶贫中,局里每名干部包扶一个贫困户,还剩一户没人帮扶。局长拿着花名册盯了良久, 对办公室主任说,让老丁去吧。 老丁是个退伍兵,来到单位二十多年连个副科级都没混上。办公室主任把局长的决定告诉老丁, 老丁只说了一个字:中! 老丁包扶的是苗家沟唐大石一家。这家就大石一个劳力,上有 79 岁卧病在床的母亲,下有两个 在镇上读书的娃娃,妻子两条腿畸形,只能坐在矮凳子上,以手代脚挪着前行。老丁见唐家的光景 确实愁人,就从家里拿来一些衣服被褥,又自掏腰包买了些生活必需品送到唐家。局长批评老丁说: “你这接济式的扶贫是不行的,要扑下身子,与贫困户一起研究致富项目,只有搞产业扶贫才是出 路。” 老丁就和唐大石琢磨项目,想一个被否定一个,末了对大石说:“不行咱们养猪吧,这个项目简 单又不用花太多的本钱。”大石说:“猪要吃饲料,没钱买可咋办?”老丁指着门前沟渠上长的两排 灰灰菜说:“这后山沟里的草就足够养百十头猪了,还让它吃什么饲料,再说了,这猪吃草长出的肉 可是难得的原生态猪肉。” 老丁领着唐大石在唐家屋后的洼地上挖八个土坑,用石头垒成猪圈,自己又掏钱买了八头猪崽, 养起了猪。老丁重新收拾了一下唐家的生活用品,又在山墙边续了一间简易房。每周五老丁都随单 位的扶贫车过来,帮着割猪草、馇猪食,白天和唐家人一起吃饭,夜里就宿在简易房里,到了周日 下午才坐班车回到县城。这样,一周保证三天住在唐家。 那天夜里,突然天降暴雨,猪圈灌满了水;老丁的简易房也漏了雨,被褥被雨淋得湿透了。老 丁赶紧把大石叫起来,两人摸黑把猪崽从水里捞出来,放到安全的地方,然后一个挨一个地把猪圈 扒个小豁口,将水排放出去。他们折腾了一夜,才将猪崽重新又安置到猪圈里。 老丁被雨水淋病了,发高烧,回到县城住了五天医院。当他出院随扶贫车来到唐家时,反少了 一头猪崽,他问大石,大石说:“后山沟有红毛狼,夜里听见猪崽叫,起来追时,红毛狼叼着一头猪 崽上山坡了。” 老丁气得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那个空了的猪圈。他和大石上山砍了些黑老鸹刺,围 在猪圈旁边,防止红毛狼再来叼猪崽。周六镇上逢集,老丁又买了一头猪崽放进猪圈里。 七个月后,老丁帮唐家养的八头黑猪有七头要出栏了,局长说:“老丁养的生态猪市场上可买不 到,希望单位的人到唐家消费扶贫。”扶贫日那天,单位的人一拥而上,直接将两头大黑猪“消费” 了。之后局长亲自做广告,以每公斤 35 元的价格,将剩余的五头猪卖给了一家大酒店。 老丁将卖猪的钱交给唐大石,问他下一步怎么办。大石憨厚地笑着说:“继续养猪呗。”老丁笑 了:“你开窍了。” 那天,大石弄了两瓶粮食酒,老丁亲自下厨炒了几个菜,两人对饮起来。酒至半酣,老丁说:“大 石,我不能一辈子跟着你,你得想办法自立呀。” 大石想了想,说:“这养猪的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就是得操心。你只要能帮我卖,我可以多养 一些。 老丁说:“来,闷一口!我明儿到镇上帮你办 10 万元扶贫贷款,咱们把你后坡的责任田全改成 猪场,养上三五十头,就叫它生态猪养殖基地。” 大石从来没贷过款,怕出了岔子还不上。老丁鼓励他说,想致富就得闯一闯。 第二天,老丁领着大石到镇上办了贷款,直接订了一卡车水泥,开始按照他的思路一步步实施。 晚上老丁和大石干活儿累了,又拿出那天没喝完的粮食酒喝着。这时村支书来了,商量说看能不能 以大石的基地为龙头,弄成集约化经营,让有条件且愿意养猪的村民都参与进去。大石对支书说: “那你喝两口。”村支书对着酒瓶就咕咚咕咚喝了几口,大石说:“成了。” 于是,养猪就成了苗家沟村的主打产业,几茬猪出栏后,苗家沟的生态猪就有了名气,被市里 定为脱贫致富典型。 三年过去了,老丁的脸变黑了,皱纹也多了起来。唐大石的破旧的瓦屋变成了两层红顶楼房, 漂亮的大门上还挂着一块鲜亮的标牌:唐大石生态养殖基地。大石的两个孩子一个考到省城,一个 考进了市师范学院。 苗家沟村整村脱贫摘帽的总结会上,老丁做了典型发言。老丁发言时,会场上掌声雷动。 会后,局长问老丁:“你当年在部队当的什么兵?” 老丁望着局长,微笑着说:“在连队当饲养员。” (选自《大观》2019 年第 9 期,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主要叙写了帮扶唐大石的过程中老丁的艰辛付出,但没有忽视局长的作用,如扶贫策略的 指导,组织单位的人消费扶贫等。 B.老丁与唐大石最终将扶贫项目确定为养猪,是因为“这个项目简单”,而且利用山沟里的草饲养 出原生态猪肉,不存在销路问题。 C.“唐大石生态养殖基地”是老丁扶贫的丰硕成果,产业扶贫推动苗家沟村整村脱贫摘帽,“掌声” 是群众对老丁扶贫工作的肯定。 D.村支书找唐大石商量,让唐大石带领村民集约化养猪,唐大石让村支书喝两口酒后就答应了此 事,表现了唐大石的豪爽、纯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老丁“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愣愣地望着”,形象地表现出他 对唐大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而悲伤的心理。 B.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事,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了老丁去苗家沟村的唐大石家精准扶贫的故 事,由人物的言行来构成主要情节,小说脉络清晰。 C.小说先写老丁接济式扶贫遭到了局长的批评,再写垒猪圈、买猪崽,又写水淹猪圈、狼叼猪崽, 然后写贷款扩建,唐大石脱贫,情节曲折,引人人胜。 D.小说语言朴实但富有表现力,如写唐大石家境贫因,寥寥数语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用“灰 灰菜”“猪崽”“红毛狼”等口语,增添了小说的乡土气息。 8.小说叙写老丁扶贫,着重表现了老丁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4 分) 9.小说以局长与老丁的一问一答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 分) 马绛,大名人。景德元年,诏下贡举。诸举子推绛就试,守令劝驾,遂首荐登甲科。释褐,试秘 省校书郎,出知婺州义乌县。至则開县扉,凡辩讼者径造于一庭,为之别白是非,因勉之以义教, 民辄听命罢去,无复词牒,案牍大治。后十年,父老犹有称道绛者。再调寿州录事参军。还,赴铨 部,引对御前,选补职事官,除莱州防御判官。时蔡齐在诸生,未知名。绛一见曰:“海滨有此奇士!” 忘年定交,日与游甚欢。是秋,主试贡士,首送蔡齐。春榜至,齐冠天下士,绛得知人之名。秩满, 改著作佐郎。丁艰。既除,迁秘书丞、知梧州。绛性刚直,不屈上官,耻焉苟合,以是滞留常调官 不遂。尝曰:“吾资不适时,与其求容之辱,不若全吾道。”故于鄠、杜终南圭峰之下,就水竹营别 墅,为栖逸之地。及自岭外归,称疾罢官,慨然有丘壑志。故枢相王曙在西府,雅知绛。蔡齐亦在 内署,数勉绛起还朝,相与称荐,遂以太常博士通判秦州。时河阳相王钦若知州事,多回挠,绛持 法不阿,河阳不悦。僚佐为绛言,宜姑为和。绛曰:“守正之谓和。朝廷置吏,岂使苟相顺适以为和 哉?吾知奉公而已。”内珰乘传奏边事,承河阳指,阴诬中绛,遂徙延州。代还,知坊州,赐五品服 章。蔡齐拜御史中丞,被命举御史,而以绛名上,时王钦若作相,三奏而三却之。齐怀敕至中书曰: “被命举御史,某之所知,无易马某。朝廷不用,请纳此敕。”执政不得已,除绛殿中侍御史,寻改 侍御史。绛素厉风节,及在司察之职,危言无顾惮。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 绛真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绛曰:“良农能稼而不能穑。士固有道,违道干誉, 非鄙志者。”其自守如此。庆历八年六月卒,享年七十有五。 (节选自《张方平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 不亦裕软/ B.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 不亦裕欤/ C.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 不亦裕欤/ D.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 不亦裕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引对,又称“赐对”指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 B.春榜,科举考试中,会试一般在春季举行,也称春闱。考中者张榜公布,故名春榜。 C.丁艰,又称丁忧,指遭遇父母丧,朝廷官员必须回原籍守丧。 D.服章,“服”指“服饰;“章”指帽子,用来表示官员的品阶身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马绛才干卓著,勤政爱民。他担任义乌知县时,专门营造一庭院,替百姓明辨是非,并注重教 化,深受百姓的爱戴。 B.马绛慧眼独具,荐举英才。他发现莱州蔡齐是难得的奇才,不顾其年轻无名,与之订交,并荐 举他赴京应试。 C.马绛性情刚直,守正不阿。他因王钦若做事多苟且顺服、没有原则而拒绝与之同流合污。后来 马绛被举荐做御史时,遭王钦若再三阻挠。 D.马绛淡于名利,重于义节。他在官场虽然屡屡受挫,但志向不改。面对宰相的直言劝告,他却 不为所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吾资不适时,与其求容之辱,不若全吾道。(4 分) (2)被命举御史,某之所知,无易马某。朝廷不用,请纳此敕。(4 分) 14.马绛被调往延州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 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 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 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 多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玉瓶” 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增添了浪漫气息。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两句借风、猿、飞鸟等意象写出秋天的景象。 (3)诸葛亮《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两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 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1 分) 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渐渐爱了它的幽静。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 阳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不会疲惫 得像一只腻了太阳的猫么?一头戴到床上,打打舒身都嫌烦,___甲___。熟睡中,梦味儿都是淡淡的。 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微光么,(1)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 就青到了天边。恍惚惚的,(2)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是竹乐嘈杂,像是姑娘们吵嘴, 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乱唱;兀的不知怎么一来,哪里“支幽”一响,你就醒了。立刻听到了满 山满谷的鸟叫。你睁开了眼,不远处窗帘后一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靠在边一点,石工们 在叮咚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上了山去。一 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_____乙____,那窗外笑着的阳光一扑就扑了 你个满怀,清冽甘甜的空气一下子就沁入了你的心脾。(3)那阳光洒下一屋的愉快,你自己不是都 几乎笑了么?那山上一抹嫩绿的颜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4)瞧着那窗外 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 18.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1)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形象描摹出梦境之神奇,突出了梦中情境变幻之快。 B.(2)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清晨山中鸟叫声音的清脆、热闹,情趣盎然。 C.(3)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阳光的明媚可爱、朝气蓬勃写得神态毕现,富有表现力。 D.(4)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表现出对山中无限春光的喜爱之情,情感表达真挚。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左边传来石工们边凿石边说话的声音,右边传来一匹马上山的 声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4 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 分) 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关系密切,谷雨也不例外。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 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降水量增加,气温迅速升高,田中初 插的秧苗在雨水滋润下茁壮成长。谷雨时节已时值暮春,许多地方鲜花盛开,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甚至南方一些地区已开始有炎夏的感觉。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 (5 分)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增加值从 1978 年的 97.2 亿元增 至 2017 年的 6 万亿元左右,增长约 600 倍;2017 年利润总额为 1.71 万亿元,是 1978 年 69.2 亿 元的 247.1 倍。机械工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从制造一般产品到制造高精尖产品,从制造单 机到制造大型先进成套设备的转变。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机械主导产品技术来源中,国内占比 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 24.5%,上升至目前的 70%。机械标准数量从 1978 年的 3400 项发展到当前的 1.72 万项,重点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 80%以上。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 85%,基本改变了 20 世纪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 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挡道恶狗”,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 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挡道恶狗”,所以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 如果一遇它,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它,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 径。 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要求:根据上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自选文体;不要 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抄袭 2020-2021 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检测参考答案及解析 1.C A 项,“其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错误,发展模式应为“资源→产品→再 生资源→再生产品”。 B 项,“工业文明把垃圾分为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错误,原文 内容为:“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 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 D 项,“把粪便和厨余垃圾分类并转化成有机肥” 错误,原文为“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 2.C C 项,“对各种文明的回归”无中生有,原文为“它的建设需要的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 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3.B A 项,“城市……之道”不是论点,而是引起论点的话题。 C 项,概括不全面,缺少了“生态 理念”这一重要“道理论证”因素。 D 项,“然后证明垃圾焚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错误,原 文写的是“给垃圾分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4.(1)首段先举出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批判工业文明,接着列出学者的错误观点进行驳论。“但是” 一转,做出“因此”的结论,开启下文。 (2)全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全文。首段,先提出垃圾问题根源在于工 业文明;然后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展开议论。最后提出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以“生态文明” 代替“工业文明”。思维缜密,逻辑严谨,不回避问题,论证有力。 (3)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例如,用传统垃圾与现代垃圾的形成与消解不同 作对比,批判学者论断的荒谬;末段列举洛杉矶克莱蒙的生态屋和波士顿展出的洛克菲勒•艾比马桶 的例子,说明“零废弃”理念与创新。 5.(1)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变废为宝;(2)建立生态文明,倡导“零废弃”理念,减 少垃圾产生;(3)用循环经济模式处理垃圾问题,使垃圾资源化。 6.B“不存在销路问题”错误,一则老丁与大石在确定养猪时没有提到“不存在销路问题”,二则文 中提到局长帮忙找销路,三则后文中大石提到“你只要能帮我卖,我可以多养一些”,可见“不存在 销路问题”于文无据。 7.A 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正确,丢失猪崽不能完全归咎于大石,且从前文中也看不出大 石“不争”;另外,“悲伤”夸大了老丁当时的心情。 8. ①虚心接受批评,服从领导安排,对工作不拈轻怕重。 ②忠于职守,勤劳能干,不怕吃苦。 ③真诚友善,善于沟通、鼓励。 ④爱琢磨,有经营头脑。 9.①交代老丁在连队当饲养员的经历,使老丁指导唐大石养猪的情节合情合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②与小说开头局长让老丁去扶贫的情节相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③宕开一笔,不再叙写“扶贫”, 而通过一问一答,表现人物,突出人物关系的友善、和谐,妙趣横生。④揭示了老丁性格的成因, 丰富了人物形象。 10.C 句子大意是:当时在御史台,王曾、吕蒙正担任宰相,看重马绛方正耿直有操守,私下与马 绛聊天说:“正直而温和,宽厚而庄重,是成就德望的原因。你的做事的原则稍微变通一下,不就很 宽裕了吗?” 11.C 项,“朝廷官员必须回原籍守丧”太过绝对,应该是“一般情况下,朝廷官员必须回原籍守丧”, 若遇特殊情况也可酌情处理。 12.A 项,“专门营造一庭院”错。原文是“出知婺州义乌县。至则開县扉,凡辩讼者径造于一庭, 为之别白是非”,意思是“出任婺州义乌知县。马绛到任后打开县衙大门,凡是打官司的人都可以直 接进入庭堂,马绛给他们辨别是非对错”,“造”是“到、前往、拜访”之意,不是“专门营造一庭 院” 13.(1)我的性情不合时宜,与其遭受乞求接纳的污辱,不如保全自己的志节。 (2)奉命举荐御史,据我所知道,没有能替代马绛的。朝廷如果不能任用,请收回这诏令。 14.奉命出使的太监,回奏边境的事务时,为迎合讨好王钦若,暗中诬陷中伤马绛,于是被调往延 州。 参考译文: 马绛,大名人。景德元年,诏令举荐乡贡,很多举子都推荐马绛参加考试,太守亲自动员他前往, 于是考中进士第一名。初入仕途,担任秘省校书部,出任婺州义乌知县。马绛到任后打开县衙大门, 凡是打官司的人都可以直接进入庭堂,马绛给他们辨别是非对错,并乘机用道义教化勉励他们,百 姓都服从判决而离开,没有再告状的了,社会安定,太平无事。后来过了十年,父老乡亲中还有称 赞马绛的。又调任寿州录事参军。回京后,到吏部候选,被皇帝召见答问,选派职事官位,授予莱 州防御判官。当时蔡齐在读书学生中间,没有名声。马绛一见他说:“海滨之地竟有这样的奇士俊才。” 结为忘年交。每天与他交游,很是快乐。这一年,马绛主试乡试,首先选送蔡齐。会试张榜,蔡齐 位居天下举子之首。马绛因此赢得慧眼识人的名声。任期满,改任著作左郎。遭遇亲丧回乡守制, 结束后。调任秘书丞、梧州知府。马绛性情刚直,不屈服于上司,以同流合污为耻,因此官位一直 得不到升迁。马绛曾说:“我的性情不合时宜,与其遭受乞求接纳之辱,不知保全自己的志节。”因 而在鄠、杜两县之间的终南高峰之下,靠近水边竹林除营造别墅,作为隐居之地。等到从岭南归来, 称疾辞官。慨然有隐居山林的志向。前宰相王曙尚在任上,平素了解马绛,蔡齐也在翰林院,多次 勉励马绛出仕回朝。一起举荐他,于是凭借太常博士的身份担任秦州通判。当时,河阳相王钦若担 任秦州知州,做事多是一味顺服,毫无原则,马绛持法公正,刚直不阿。王钦若很不高兴,手下对 马绛说:“应该姑且顺和。”马绛说:“坚守正道叫做和,朝廷设置官吏,怎能把苟且顺应作为和呢? 我只懂的一心奉公。”太监奉命出使回奏边境事务,为迎合王钦若旨意,暗中诬陷中伤马绛,于是被 调往延州。返回朝廷,出任坊州,赐穿五品服饰。蔡齐拜受御史中丞,奉诏令举荐御史,于是把马 绛的名字写上,当时王钦若做宰相,三次奏请三次被拒绝,蔡齐怀揣诏令到中书省说:“奉令举荐御 史,据我所知道,没有能替代马绛的。朝廷如果不能任用,请收回这诏令。”当权者不得已,授予马 绛殿中侍御史之职,不久,改为侍御史。马绛平素严谨自守,出任监察之职,正言正行,不惧惮权 威。当时在御史台,王曾、吕蒙正担任宰相,看重马绛方正耿直有操守,私下与马绛聊天说:“正直 而温和,宽厚而庄重,是成就德望的原因。你的做事的原则稍微变通一下,不就很宽裕了吗?”马 绛说:“优良的农夫能够耕种却不一定能收割。读书人本有原则,违背原则来求取名声,不是我的追 求。”他像这样爱惜名节。庆历八年六月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15.A A 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 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 16.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 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 子很少。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17.(1)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臣本 布衣 躬耕于南阳 18.D D 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错,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原文“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没有表现“你自己”与“迎春花” 的相似点,“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表达的是观赏迎春花时产生的联想和想象,是对感觉的 描绘,不是比喻。 19.原句有生动恰当的描写,更能体现事物特点,表达效果更好。原句句式灵活,表达随性,符合 人物恬然的心境。原句表述偏口语化,亲切生动,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 20.甲:就蜷伏着昏昏入睡了 乙:跳下床来打开窗子 21. 修改为“谷雨跟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在“降水量”前面加“此时(这时节)”。删 除“时节”或将“时值”改为“是”。将“甚至”调至“南方一些地区”后面。 22.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机械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生产技术水平不 断提升;基本改变先进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23.作文【文题解析】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这是一则充满思辨色彩的寓言材料,材料设置的是年轻人和路人关于“恶狗挡 道”是否应绕开的一段对话。这是一则带有隐喻意义的寓言,考生需要由材料内容去联想和思考社 会人生, “恶狗挡道”是否应绕开即“人生路上遇见障碍是要战胜它还是要避开它”的问题。考生 必须围绕这一核心内容思考立意。若紧紧抓住某一词如“选择”大谈特谈,则会走向话题作文的错 误方向。 2.典型任务的限制。“根据上面的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材料设置的是对立的双方, 考生选择任一观点时都不可单极思维,要在比较中论证自己的观点是最佳选择。 3.文体限制。文体特征要明确。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材料中年轻人和路人各持一端,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观点,见仁见智。如果从年轻 人的角度立意,即“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可以选择避开它”,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会有许许多多障碍” 而非一个“障碍”,若战胜每一个障碍耗费的时间、精力远大于有选择地绕开一些障碍,并严重妨碍 自己最终目的的实现,那么选择绕道而行反而会更快地到达目的地。可以立意为“不转弯则乱大谋” “走弯路也会是捷径”,或“避开障碍不是怯懦,而是智慧”等。如果从路人角度立意,应侧重于“人 生路上遇见障碍就是要战胜它”,因为在人生前进的路上不能总是绕道而行,必须要有战胜障碍的勇 气。有了这种勇气,你才可能无所畏惧地到达“远方”。可立意为“战胜障碍,勇往直前”“逃避永 远不能成功”“有勇气的人不做选择题,只做证明题”或“宁可被打死,不能被吓死”等。 2.联想思考自由。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辨精神,具体关联而合 理想象的能力,以及思考和感悟能力。不管从年轻人的角度还是路人的角度切入,均可用古今中外 英雄们或成功或失败的人生为例子来论证观点。 3.文体选择自由。行文的开展上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具体而微的写作,也利于考生宏观落 笔而进行宏大叙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现实情境下铺展文笔,深厚而思。文体选择上, 散文、小说、随笔、诗歌,甚至议论文、记叙文等都可以写,有很大的自由度。真正的区分度,在 于思考和感悟的内在质感,也在于迁移联想和关联融通的能力。 【解题分析】 本题向考生提供的是有思维冲突的社会生活现象类寓言材料,旨在启发考生辩证思考、深度挖掘的 能力,体现了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考生要找到相应契合和相互关联的 写作材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要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同时又要能够在两种认识中进行比较权衡, 做出选择。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遇到困难(障碍、矛盾),学会转弯。 2.绕过障碍,直奔目标。 3.避开障碍是一种智慧。 4.战胜困难方能达到目的。 5.遇到障碍不要绕道走。 6.既要有直面的勇气,也要有转弯的智慧。 …… 偏题立意: 1.恶狗挡道,如何绕开?(表意模糊,未能抓住材料中心内容进行立意) 2.远方的风景很诱人。(题目研究的是遇到“恶狗”要不要避开的问题,而不是“远方的风景”问 题) 3.年轻人与路人对话的启示。(表意模糊,观点不明) 4.选择决定远方的风景。(忽略核心问题,没有针对性,走向话题) 5.人生就是选择,选择决定人生。(同上) …… 【例文导写】 “路障”难越,“绕道”也行! 如果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路障”,我们又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它们,那我们何不 绕道而行呢?(文章开篇以反问的方式,引出论题。) 恶狗当道,绕道而行,是行路的智慧。(分论点一) 昔时,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项羽披坚执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陷一座 座城池,一路杀向咸阳。然而,等到了咸阳城外,却发现刘邦已先入关破城。这就是刘邦的智慧: 强敌面前,刘邦绕道而行,他并非害怕,而是心中有更远大的目标。项羽则不然,这种“小聪明” 他是不屑为之的,也不符合他为人处事的准则。垓下兵败后,项羽大势已去,宁可自刎乌江也绝不 肯转弯,最终留下了千古遗恨。(对比论证。一个绕道而行,成就帝王基业;一个不会转弯,落得个 自刎乌江的下场,留下千古遗恨。) 绕道而行,是一种智慧,是生命韧性的表现。(分论点二) 勾践受辱于吴后,无力和强大的吴国对垒,于是他绕道而行,表面上臣服吴国,实则卧薪尝胆,改 正原来的缺点,努力使国富民丰,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吴。红军反围剿失败后,面对强敌, 他们没有选择放弃,也没有选择死拼,而是明智地选择了长征,保存实力,最后夺取政权,建立新 中国。“大丈夫能屈能伸”,在生死抉择的时刻,如果能绕道而行,保存实力,最终将会立于不败之 地。(举例论证。以勾践的卧薪尝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长征为例,来论证“绕道而行,是一种 智慧,是生命韧性的表现”这一分论点) 学会转弯,心灵才不会为世俗所累,才能活出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分论点三) 遇到“路障”,屈原“特立独行”,虽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他绝不转弯,终落得与旧时代共亡的 悲怆;嵇康面对强大的曹操不会转弯,非要以卵击石,终落得令人唏嘘悲叹的结局……人生最大的价 值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与问题同归于尽,保存实力,留得青山,才是最大的智慧。不会转弯的心 灵在让人击节叹赏的同时,也让人扼腕叹息。(反面论证。历史上不会心灵转弯的人们,尽管其才华 让人赞叹,但最终的结局却只能让人扼腕叹息。) 反观之,适时的转弯能让生命发挥更大的价值。惟其如此,我们才会拥有“悠然见南山”的超逸境 界,才会拥有柳暗花明的前路。心灵转弯是一种哲学、一种智慧,它不同于俗世的圆滑,也不同于 趋炎附势的阿谀。心灵转弯,会给我们的灵魂以重生的希望和机会。(比喻论证。论述了心灵转弯对 人生成功的重要性。) 泥盆纪总鳍鱼爬出污水,走上河岸,获得沧海桑田之后的新生;上古时代古猿滑下古树,走出丛林, 揭开人类文明的扉页。通向成功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此路不通时,何不绕道而行,让心灵转个弯? (举例论证。让心灵转弯,会让人生多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让心灵学会转弯,便会拥有智慧人生。(结尾再次点题,首尾呼应,结构圆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