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论语》选读教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论语》选读教案3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论语>选读》教案 ‎ ‎ 复习目标 ‎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学习章法,培养能力;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复习重点  ‎ l.背诵《考试说明》“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中规定的《论语》篇目。‎ ‎2.文化内容方面,根据《考试说明》抓三点:(1)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2)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3)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命题方向 ‎ ‎1.回避字字落实、句句翻译,重视对文本所折射的文化内涵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 ‎2.重点考查考生对一些观点的理解,以主观开放题的形式命题,既是对所选语段内容的理解,也是对考生分析能力的检测,兼顾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兼及文字、文章和文化三个层面。‎ ‎3.从思想和文化层面设题。命题从教材中转换而来,其实质是对课程内容理解的一种结构性转化,考查的基本定位是“评价”。对文本的理解是基础,真正的落脚点是“分析”和“评价”其思想。‎ ‎4.值得注意的是,在《2011年浙江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论语的参考样题大幅增加了试题容量,在试题内容和出题方式上都作了大胆尝试,在命题思路上体现出了对文化经典《论语》的重视程度和强化探究的新动向。‎ 内容梳理 ‎1.《为政以德》‎ 重点是要准确理解孔子主张的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分析古代儒家以德治国的主张与现代社会以法治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比较其异同,分析现代社会该如何对待治国以“德”与治国以“法”。‎ 主要观念:‎ ‎(1)政与刑,德与礼:前者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用惩罚的手段规范人的言行。后者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以教育熏陶来引导人们的言行。‎ ‎(2)为政以德:孔子的治国方略。主要包括富民、教民、爱民,取得百姓的信任等主张。‎ ‎(3)君子与小人:君子,古代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小人,地位低下的人,也指见识鄙陋的人。主张君子要有德行,使百姓心里服从,以高尚的行动引导百姓。主张实施德政,以上化下。‎ ‎(4)敬与忠:敬,严肃认真}忠,对人对事尽心竭力。主张引导百姓敬、忠,要对百姓庄重,对父母孝顺,选用优秀的人。‎ ‎(5)国与家:国,诸侯的封地;家,大夫的封地。主张国家要严谨、守信、节用、公平、关心民生,以德服人。‎ ‎2.《克己复礼》‎ 主要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了解孑L子的克己复礼与对君臣关系方面的主张。分析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与孔子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分析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的关系。‎ 主要概念与主张 ‎(1)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礼节仪式。‎ ‎(2)仁:古代儒家的一种道德观念,内容相当丰富,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亲相爱。如:①《礼记·中庸》引用孔子的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亲”,即亲近、亲爱父母。孔子主张人所具有的各种美德属于仁,而爱父母则属于各种美德中的 第一位。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③克己复礼为仁。‎ ‎(3)正名:指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如觚不觚,君不君等。孔子“正名”是为了维护旧的等级制度,若放在现在可以如何理解呢?‎ ‎(4)孝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如: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5)礼乐:礼教和音乐,儒家用以修身养性、规范秩序、协调社会关系等。如: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②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③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3.《知其不可而为之》‎ 重点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 敢于担当情怀。主流观点是肯定孔子“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作为儒家思想积极的一面,影响了许多历史人物,其浩然正气与不灭的民族精神,体现了儒学的积极意义。‎ 主要概念与主张:‎ ‎(1)辟人——世:逃避坏人为辟人,逃避社会为辟世。这里桀溺认为孔子是辟人之士,自己是辟世之士。‎ ‎(2)义:宜,指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如: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3)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孔子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 ‎4.《仁者爱人》‎ 主要明确“忠恕”的内涵,认识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认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上的作用。‎ 主要概念与观点:‎ ‎(1)忠恕: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选而达人”。恕,待人仁爱宽 厚,指推己及人.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圣:耳聪目明,无所不通,指智慧和道德都达到最高境界。‎ 如: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3)仁之方:能近取譬,即推己及人,即“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忠。‎ ‎(4)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轻”字为衍文(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的文字。衍,增加。如果在传抄刻印过程中遗漏的文字,则称“脱文”)。主张与朋友共享物质和美德。‎ ‎(5)仁者爱人:大致包含以下内容:孝弟,忠恕,施民济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以及一匡天下。‎ ‎5.《君子之风》‎ 着重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并与韩非和董仲舒三人的义利观作比较,联系现实生活,在市场经济时代背景下理解孔子观点的价值意义。‎ 主要概念与观点:‎ ‎(1)义与利:义,指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利,利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士的本质:士为学习道义的人.读书人。孔子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不可以不辱厶毅,任重而道远。”‎ ‎(3)君子之风:主要包含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正义凛然,不患得患失,安贫乐道,不忧、不惑、不惧,心胸开阔、意志坚定,讲究仪表、举止礼节等。‎ ‎6.《周而不比》‎ 主要理解儒家的人际交往观,理解孔子关于察人、择友、处事、待人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1)周而不比:“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周”指以义合,“比”指以利合。“周而不比”可与“群而不党”互参。‎ ‎(2)儒家的交往观:周而不比——团结不勾结;能好人、能恶人——爱憎分明;友直、友谅、友多闻一一交益友;忠告善道、不可则止——把握分寸、适度交往;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即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 ‎7.《诲人不倦》‎ 重点领会孑L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能够简要分析、评价孑L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但他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从孔子重视教育来看,现实中他是坚持实践论的。‎ ‎(2)趋:按礼的规定,臣子经过君主面前、儿子经过父亲面前等,都要小步快走以示谨敬。‎ ‎(3)不学《诗》,无以育:春秋时代,外交场合中多通过诵读《诗经》有关篇章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熟习《诗经》是外交人员从容应对的必要条件。‎ ‎(4)礼后乎:子夏从诗句“绘事后素”的讨论联想NCL与仁义的关系,提出礼后于仁义即礼以仁义等道德修养为基础的看法。礼,指礼仪容止,相当于“绘”;仁义等美质相当于“素”。‎ ‎(5)天:指自然界。《论语》里说的天.大都指上帝、天神,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6)述而不作: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相适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 ‎8.《高山仰止》‎ 主要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人格魅力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关系,理解孑L子所主张的为人策略。‎ ‎(1)用行舍藏: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没人任用,就隐退全身。可与第四课“辟人”互参,并比较“辟世”。‎ ‎(2)爱之深,故责之切:孔子对子路的态度。‎ ‎(3)安贫乐道:孑L子赞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孑L子赞颜渊的为人之道。‎ ‎(5)闻一知十:孔子赞颜渊“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回也闻一知十。”‎ ‎(6)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颜渊赞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9.《沂水春风》‎ 主要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10.《中庸之道》‎ 重点理解孔子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主要概念与观点:‎ ‎(1)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2)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是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强调人与人之间差别的同时,也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各安其分,以保持社会的安定。‎ ‎(3)和而不同:和,和谐。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比较“周而不比”。“周而不比”是对人,“和而不同”是对事。‎ ‎ ‎ 观点梳理 ‎1.仁政德治主张(以l、2课为主)‎ 儒家以“德”为安身立命之本,为政治国之关键。孔子的主要观点有①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国君便有凝聚力,如同“众星共之”。(2.1)②认为“正者,政也”,认为为官者品性端正就有感召力,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他的部下。(13.6)③认为要实现他的仁政理想就要做到庶、富、教。(1 3.9)在孔子眼里,判断为政者的法令是否顺应民心,就得看它是否符合“为政以德”的原则,他对违背此原则者深恶痛绝。三桓之一的季康子为了扩充自己的地盘随时准备发动战争,当时民不聊生,他却想实行新的加重赋税的制度,遭到孔子的极力反对。‎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仁政要素。统治者不能克制生活上的奢侈,政治上的僭越,是无法实行仁政的,所以主张“克己复礼”。如何实行“仁政”?怎么去爱人?那就是克己复礼。如果说“义”是对一个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个人化”要求,那么“礼”则是人们相处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即“礼法”。“克己复礼”即控制自己的情绪,克制私欲,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孔子对周朝的礼乐无比敬仰,孔子常常梦见周公,而以“吾不复梦见周公”为憾。(7.5)“礼”作为一种人人必须遵守的典章制度,体现在君臣关系上即尊卑有别,臣子不能僭越君主,(3.1)(6.25)(16.2)(12.11)“礼”还强调长幼之序,孝悌之礼。(1.2)(2 8)(】7.2】)‎ ‎ ‎ ‎2.处世态度(以3、4课为主)‎ 儒家讲究积极人世的处世态度。在乱世时代,孔子和他的学生一直在为传道呐喊,为自己的理想奔走,他们无视苦难与死亡的威胁,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接受命运的挑战。‎ 他主张只要有机会,就应该出来施展政治理想(9.13)。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人生态度。子路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遭之不行,已知之矣”。(18.7)孔子师徒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报效天下,为了这个目标,即使别人反对,即使“知其不可”也要将理想进行到底。到了晚年,孔子感叹说“风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我这一生怕是不行了吧。”一生的追求,一生的执著,这正是孑L子的人格魅力。‎ ‎ ‎ ‎3.品性修养(以5、6、7、8、9课为主)‎ 儒家很注重品性修养。孑L子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准是“仁者爱人”,孑L子身上体现了仁爱之心、社会良心、天地正气,这正是孔夫子一生努力践行的。儒家认为了解自己是修身之保证,修身之关键在于自我。了解自己并不仅仅为了反躬自省,它可以让人以己推人,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人。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修身的重要内容,也是儒家人世之原则。孔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修炼自己,为自己立足社会打下基础。‎ ‎ ‎ ‎4.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以10、11、12、13课为主)‎ 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孑L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方法。还提出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平等感人的师生关系等问题。孔子坦率真诚、爱生如子的师德风范,学生仰慕尊重孔子、敬师若神的桃李情结,值得我们体会。‎ ‎ ‎ ‎5.哲学理念(以14、15课为主)‎ 中庸之道和天道观是儒家哲学思想的两大内容。所谓中,即中正,它可以解释为“适合、恰当、合乎客观实际”等。所谓庸,即用也,可以解释为“经历、处事物”。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碍题,也是一种德行,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就是恰当地处理实际情况。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庸和“折中主义”并不是同一概念。“折中主义”用的是掩盖矛盾的方式来解决“矛盾”,是一种以不要原则为前提的委曲求全。在生活中,折中者就是“和事佬.”,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是“老好人”。而中庸绝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不是不要原则,不是不分是非。因此孑L子讨厌“乡原”这些折中主义者。(17.13)‎ ‎ ‎ 由于教材的特殊编排,再加上论语一书篇幅短小、材料零散,缺乏系统,属语录性质,考生在梳理《(论语>选读》的思想内涵时,应先抓住大话题这个“纲”,理解大话题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究“纲”下的“目”,先整体后局部,采用整体把握、各个击破的方法。当然,每个话题并不是唯一的解读,并不是非常独立,学习者在阅读时要用联系的方法,同一话题下的章节也可以有多元解读,每一章节并不都体现一个话题,这就需要我们灵活对待教材,概括话题、归属话题时又要善于跳出话题,读出其他内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