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翻译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翻译学案

文言文翻译学案 学习目标:‎ ‎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留、换、删、补、调等。‎ ‎        3、能结合语境理解并正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   学习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留、删、补、换、调等。‎ ‎   学习难点:能结合语境理解并正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   ‎ ‎   学习过程:‎ ‎  【预习检测】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 ‎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 ‎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 ‎ ‎〖学习内容〗‎ ‎〖考点解析〗‎ ‎     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的要求: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句意通,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  可见,翻译是把文意内容与语言形式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考察。‎ 一、文言翻译得分点设置  ‎ ‎    ①一词多义:实词、虚词  ‎ ‎②古今异义  ‎ ‎③词类活用:(名作动、名意动、名作状、动词使动、形作<使>动、形意动)  ‎ ‎④语气揣摩:(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复句关系)  ‎ ‎⑤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 ‎⑥固定结构:  略 知道了这些文言知识点易被设为翻译得分点,那么文言的翻译是不是只需掌握这些就能翻译好呢?文言文的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又是遵循怎样的标准的呢?‎ 二、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四、结合实例,探讨翻译的方式方法 ‎ 方法总结:  ‎ ‎(一)文言句子直译法:留、换、删、补、调。‎ ‎1、留: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 用的词。  ‎ 如“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 又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 文惠君”,“《齐谐》者,志怪者也”的“《齐谐》”,“以资政殿学士行”中的“资政殿学士”,“嘉祐二年”,“庐陵文天祥”等。  ‎ ‎2、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如“人之立志,顾不若蜀鄙之僧哉”中的“之”,“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也”,“我有亲父母”中的“父母”是个偏义复词,“父”没有必要译出。  ‎ 练习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等情况。 ‎ 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 如“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高官厚禄),“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边防)。  ‎ ‎4、调: 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②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    牛何之(宾语前置)‎ ‎④ 王语暴以好乐(介词结构后置)‎ ‎⑤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 练习: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何陋之有  ‎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马之千里者  ‎ ‎5、补:即补出省略内容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                ‎ ‎6、连:在上面五种方法是基础上,还需注意一个“连”字,即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看译出来的文句是否连贯自然。  ‎ ‎  小结: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连。打个比方,如果说留删换是看看有没有少了零件的话,那么调补连就是怎样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机器。   ‎ ‎(二) 在直译不能保证原文通畅的情况下,采用意译 ‎       1.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决战的委婉说法)‎ ‎       2.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译:我活着应当为陛下献出生命,死后也要像结草老人那样在暗中报答陛下。‎ ‎       3. 曹公,豺虎也。 (暗喻)译文:曹操像豺虎一样凶狠残暴。‎ ‎         典故,大家较熟悉的可以直接译出来,不熟悉的要根据上下文合理地译出来。‎ ‎         意译,既是一种翻译的方式,也是一种翻译的方法。使用比喻、借代、互文、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三)翻译歌诀 ‎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       综合使用这些方法,不一定就能达到“信达雅”的标准,还要贯彻“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阅读精神,联系大小语境进行考察,使句意与文意贴切。‎ 总结规律:①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该有踩点得分的意识,要洞悉命题者关键想考查你哪些地方。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文言句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多义词、常见实词、常见虚词。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反之,就会丢分。);二是特殊句。‎ 五、真题演练(2002年全国卷)  ‎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李将军列传》)  ‎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 ‎[分析]  ‎ 留——李将军;  ‎ 换——其:大概、恐怕、差不多/也……吧;  ‎ 调——……之谓(固定句式):说的是……/是说……  ‎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 ‎[分析]  ‎ 保留——死、天下、为;  ‎ 替换——及:到、等到    ‎ 之:的  ‎ 日:时候  ‎ 知:熟知、了解  ‎ 不知:不熟知、不了解      与:和  ‎ 皆:都   ‎ 尽:竭尽、极力表示、……至极  哀:哀悼  ‎ 增补——知:知之者  ‎ 不知:不知之者  ‎ 皆为尽哀:皆为(之)尽哀  ‎ ‎ 六、训练提升 ‎  文言文翻译 ‎         ‎ ‎   1.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史记·李斯列传》)‎ ‎         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                                                                                ‎ ‎             ‎ ‎         ②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                                                                                ‎ ‎             ‎ ‎ ‎ ‎   2.(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            ①诚然,卿不朕欺。‎ ‎                                                                                 ‎ ‎              ‎ ‎            ②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                                                                                ‎ ‎  ‎ ‎ 3.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选自《资治通鉴》)‎ ‎            ①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                                                                                ‎ ‎              ‎ ‎            ②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                                                                                 ‎ ‎              ‎ ‎ 4.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大唐新语》)‎ ‎            ①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 ‎                                                                                ‎ ‎              ‎ ‎            ②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 练习 ‎1、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乔阳不闻,邑人愧而归之。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欲与妻子相欢娱耳,何以愧为?”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译文:范乔同乡在腊月除夕偷砍他家的树,有人告诉了范乔,范乔假装没听见,那个同乡惭愧地把偷砍的树归还给他。范乔前去明白的告诉他说:“您在节日里拿点柴,想跟父母一起高高兴兴地过节罢了,为什么惭愧呢!”他通情达理善于开导,都像这样。‎ ‎ ‎ ‎2、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太宗令封德彝举贤,德彝视事三年,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唯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夫君子之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其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之不能知,安可诬今人以无才。”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唐太宗命令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视察了三年,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应分别取用它们的长处。古代达到盛世的君王,难道都是向其他时代借用人才的吗?我们正担心自己不能了解人才,怎么可以冤枉现在人没有才能呢呢?”‎ ‎ ‎ ‎3、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也。(《资治通鉴》)‎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在朝廷上指出朕的错误,不肯当面顺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君王厌恶听见自己的错误,那么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王喜欢听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佞之臣就会变为忠诚之臣。‎ ‎ ‎ ‎4、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 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①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 译文:用毛发来编织它,用苇苕来捆系它。‎ ‎②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译文:这并不是蒙鸠的巢构造的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 ‎ ‎ ‎5、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王大怒,诛之。王不知客之欺几,而诛学者之晚也。夫信不然之物而诛无罪之臣,不察之患也。且人之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 ‎①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 译文:派去的人没来得及学,那个客人就死了。‎ ‎②且人之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 ‎ 译文:何况人们最为重视的没有超过他自身的了,不能使自身免于一死,又怎么能够让燕王长生呢?‎ ‎ ‎ ‎6、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①少却,吾恶紫臭。‎ ‎ 译文:往后退,我讨厌紫衣的味道。                                                                       ‎ ‎②于是日郎中莫衣紫,‎ ‎ 译文:在当日宫中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 ‎ ‎7、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①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 译文:一个人想跟随他们,华歆就为难他。‎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文:我当初犹豫就是因为这一点啊,但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 ‎ ‎ ‎8、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辕毁,无所可用。①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②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③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④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学者之患亦然。‎ ‎①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译文:因为他们乡间不曾有过车,就用船载着破车回到家乡并向乡人夸耀他得到的破车。‎ ‎②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 译文:以为车本来就像这样(破烂),一个接一个效仿着制造这种破车。‎ ‎ ‎ ‎9、把下面短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范元琰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注,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草窃。(《南史•隐逸下》)‎ 注:菘,古代指白菜一类的蔬菜。‎ ‎①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3分)‎ 译文:先前我之所以退走,是担心他惭愧羞耻,现在说出他的名字来,希望你不要泄露出去。‎ ‎②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3分)‎ 译文:有时有人涉过水沟偷他家竹笋,元琰就伐木造桥来使他们(方便的)过沟。‎ ‎ ‎ ‎10、读下列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人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①令以为贤,举为孝廉。②《后汉书•袁安传》‎ ‎①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 译文:袁安答到:“天下大雪,人们都在挨饿,不应该再求别人。”‎ ‎②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译文:洛阳令认为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就推荐他做了孝廉。‎ ‎ ‎ ‎1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①乌在其为明也?‎ 译文: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②是好苦我。‎ 译文: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或:难受)。‎ ‎③泰然谓美莫己苦。‎ 译文: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或: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 ‎ ‎ ‎1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译文: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 ‎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译文: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他们。‎ ‎ ‎ ‎13.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①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译文: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②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译文: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 ‎ ‎14.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注:[1]窃:私下 [2]刖:砍掉双脚的酷刑 [3]矫:假传君命 ‎①    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译文:弥子吃桃感到特别甜,舍不得吃完而把它献给卫君 ‎②忘其口而念我 译文: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译为"因为一心想着我,竟忘记桃子已被自己咬过"也可以)。‎ ‎15.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译文: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一天)穿着白衣服出(了门)。天下起了雨,(衣服湿透了,他就)脱掉(那件)白衣服,穿了(一身)黑衣服回来了。他的狗认不出(他了),冲上前来对着他叫。杨布很生气,要打那狗。杨朱(看见了就)说:“你不要打它!你也会像这样子的。假如你的狗一身白出去一身黑回来了,(你)怎么能不感到奇怪呢?”‎ ‎ ‎ 附录:‎ ‎1.常见文言固定结构对译 ‎ 诚......则......:如果......那么(就)......。 ‎ 俄而(尔、顷):不久,一会儿。 ‎ 而已:罢了。 ‎ 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 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 ‎ 既而:随后,不久。 ‎ 既......且......:又......又......。 ‎ 见......于......:被。 ‎ 可得:可以,可能。 ‎ 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 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 且夫:再说,而且。 ‎ 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 是故:所以,因此。 是以(以是):所以,因此,因而。 ‎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 居无(亡)何(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 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 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 无以......为:用不着。 ‎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 毋(无)庸:不用,无须。 ‎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 相率:竟相,一起。 ‎ 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 向使:假如,如果。 ‎ 一何:多么;为什么......那么......。 ‎ 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 以故:所以。 ‎ 以......故......:因为......所以......。 ‎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 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 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 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 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 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 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 何所......?所......的是什么? ‎ 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 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 孰与......?与......相比,哪个......? ‎ 安......乎?怎么......呢? 独......耶?难道......吗? ‎ 何为......?为什么......?何......哉?怎么能......呢? ‎ 何......为?......干什么呢?‎ 何......之有?有什么......呢?‎ 如之何......?怎么能......呢? ‎ 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 直......耳!只不过......罢了! ‎ ‎......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 ‎ 无乃......乎?恐怕......吧? ‎ 得无......乎?该不是......吧? ‎ ‎......庶几......欤?或许......吧? ‎ 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 其......其......也......?是......还是......呢? ‎ ‎……与?抑……与?是……呢,还是……呢?‎ 盍……矣(与)?为什么(不)……呢?‎ 有……者:有人……‎ ‎2.常见文言倒装句对译 ‎ ‎⑴定语后置句:‎ ‎①中心词+定语+者=定语+之+中心词。 ‎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通报秦国的人。 ‎ ‎②中心词+之+定语+着=定语+之+中心词 ‎  例句:四方之士之来者=来之四方之士=来归顺的四方的士子 ‎⑵宾语前置句:‎ ‎①主语+宾语(疑问代词)+谓语(介词)=主语+谓语+宾语。 ‎ 例句:子何恃而往?=子恃何而往?=您凭什么而前往? ‎ ‎②主语+否定词+宾语+谓语=主语+否定词+谓语+宾语。 ‎ 例句: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当时人没有谁赞同他这种说法。‎ ‎3.文言文翻译歌决:‎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 ‎                                                                                ‎ ‎              ‎ ‎        ‎ ‎ ‎ 文言文翻译学案参考答案 ‎1   ①现在(大王)竟然要抛弃百姓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来使其他诸侯成就功业。(采分点:乃,竟然;黔首,百姓;资,动词,帮助,资助;却,使动用法,使┅┅退却,拒绝;宾客,古今异义,门客;业,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 ‎     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借兵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啊。(采分点:判断句式;藉,借;兵,兵器;赍,给。)‎ ‎   2. ①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采分点:诚然,的确,确实;“不朕欺”是宾语前置语序,即“不欺朕”)‎ ‎      ②陛下刚刚广开言路,怎么能过分给他加罪?(采分点:方,刚;恶,乌音,怎么)‎ ‎3。①刚开创国家基业,社会秩序混乱的时候,跟天下英雄同时起来用武力争斗,然后使他们屈服称臣。(采分点:草昧,初创;角力:比武,也指以武力取胜;臣,使动,臣服)‎ ‎      ②魏征同我一起治理天下,常常害怕骄傲奢侈从富贵中滋生,祸害变乱从疏忽中产生。(采分点:安,安定,安抚,此处引申作“管理”“治理”;后面两处倒装句-壮语后置)‎ ‎  4‎ ‎.①(他们)既然担任大臣,就是陛下的得力助手。(采分点:股肱耳目,原意是“大腿小腿,耳朵眼睛”,比喻辅佐或辅佐的大臣。)‎ ‎     ②陛下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帮助陛下完成它;(陛下)所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奏请(陛下)罢免它。(采分点:是,对,正确;成,完成;四处省略要正确补出)‎ ‎  ‎ ‎ ‎ 附参考译文:      ‎ ‎1、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 ⑤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⑥其深;王者不却⑦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①,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②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③ 而赍④ 盗粮者也。‎ ‎  【注释】:‎ ‎  ①充美:丰富充足 。‎ ‎  ②黔首:秦时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首,头。‎ ‎  ③藉寇兵:把兵器借给侵犯者。‎ ‎  ④赍(jī):给予,赠送。‎ ‎  ⑤让:辞,拒 ‎  ⑥就:成就 ‎  ⑦却:拒绝,抛弃 ‎  【译文】: 臣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充足;国家强大,人口就多;兵器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帝王不拒绝任何臣民,所以能显示他们的恩德。因此,土地不论东西南北,民众不问那个国家,一年四季都充满美好,神灵也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皇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如今竟然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对国家,排斥客卿以成就其他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方来,停步而不愿意进入秦国,这可就是所谓的“借给敌人兵器,送给敌人粮食”啊!‎ ‎  谏逐客令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237年,在醪嫒叛乱势力被镇压下去,吕不韦集团的势力尚未被触动之际,秦国又发现了奸细。秦国一直未察觉韩国派来的水工郑国,是来执行疲秦计划的。郑国入秦修建水渠,乃是韩国借修渠企图在经济上拖垮秦国的阴谋。于是秦王发出逐客令,下令限期将秦国内所有外来宾客驱逐出境。当时李斯力阻秦王逐客,上奏了一篇《谏逐客书》,指出逐客的危险结果,后被秦王政接受而撤销逐客令。‎ ‎ ‎ ‎2【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 ‎ ‎3、译文:‎ ‎“贞观年间,唐太宗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一天,他问房玄龄、魏徵等人:‘创业与守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和众多豪强竞相起兵较量,经过拼死争夺后,才取得天下,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徵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守成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厉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徵协同我一起安定天下,经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知道守成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守成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到这个道理,是天下的福气啊。”‎ ‎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③及此言:说到这个道理。‎ ‎  ‎ ‎4、房玄龄和高士廉一起走路,遇上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他说:“北门近来有什么建筑工程?”德素将这件事告诉了唐太宗。太宗对房玄龄、高士廉说:“你们只须管好南衙的事务就行了,我在北门建造一项小小的工程,又妨碍你们什么事呢?”房玄龄等人跪拜道歉。魏征进谏说:“我不理解陛下您(为什么)责备(房玄龄等人),也不理解房玄龄等人(为什么)道歉。(他们)既然担任大臣,就是陛下的得力助手,(陛下)有什么工程建筑,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知道。(陛下您)责备他们向主管官员询问(的做法),(是)我所不能理解的。陛下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帮助陛下完成它;所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奏请(陛下)罢免它。这是辅助君主的正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