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云阳县江口中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校·高2020级高三上第一次月考测试卷语文 命题人: 审题人: 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案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带走(方便老师评讲),答题卡不得带走。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鉴、互促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的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合,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于“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趣味教育”一词,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 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实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的现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们中有人提出“以西释中”的口号,表面上抬高了西学,但他们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实际上超越了“以西释中”,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 总之,以文明交流互鉴的视域回顾百年中国美学现代建构的历程可以发现,虽然这个时期我们的主动借鉴占主导,但实质上这是特定时代条件下中西文明互鉴的一种特殊形式。 (摘编自朱立元《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写出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是因为他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各家的思想。 B. “美育代宗教”说继承了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同时也吸收、融合了康德的有关思想,并借鉴了席勒的美育理论。 C. “趣味主义”美学主张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 D. 朱光潜之前的一些中国美学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还没实现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指出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是一个“学西”“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这是本文论证的立足点。 B. 文章以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美学大家为例,阐述了中国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借鉴和超越的进程。 C. 文章以较多文字介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贡献,肯定了他所具有的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 D. 对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这一话题,文章先提出观点,后运用举例等方法进行论证,最后总结,重申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固执地坚持中学、西学二分的狭隘观念,一味“学西”,而不知中西互鉴互融,就不可能有中西美学的创新融合。 B. 王国维与蔡元培都借鉴了康德的审美四契机说,并结合本国传统思想,各自提出了有创造性的学说主张。 C. 蔡元培、梁启超在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时,都做到了既借鉴西方美学思想,又吸收中国儒家思想。 D. “以西释中”是西学为贵思想的外化,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作出判断。 A项,“是因为他借鉴了德国古典美学各家的思想”错,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王国维写出了《人间词话》,创建了创新美学体系,是因为他将对德国古典美学各家思想的借鉴和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的深刻反思加以融会贯通。 C项,“它改造了西方的理论”错,原文第四段的表述是“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趣味教育’一词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 D项,“但他们还没实现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错,原文倒数第二段的表述是“这种……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创新……达到了中西互鉴互融的高度”。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第二步,比对选项提及的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论证方法的分析是否到位。 B项,“超越”错,原文只介绍了中西方美学的“互鉴互融”,并未提到二者有高下之别。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时需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 D项 ,“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表明‘西学’较之‘中学’更具包容性”错,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是由“学西”到“化西”,是中西方美学互鉴互融的特殊形态,文章并未就中西方美学的“包容性”进行比较说明。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没文化 [俄]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科利亚的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科利亚的妻子看来,他们能够继承姑妈的一套房子是上天给予的补偿,而与姑妈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 B. 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C. 小说中的“姑妈”是次要人物,但也是线索人物,她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人,和科利亚夫妇形成鲜明对比。 D. 科利亚的妻子最终还是把姑妈留下的书卖掉了,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书是没有用的东西,这照应了文章的标题“没文化”。 5. 科利亚和他妻子“没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 6. 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答案】4. C 5. ①从妻子调侃“没有带图的”可知,科利亚平时可能只看一些图画书或书中的插图。②科利亚拿着诗集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以前上学时学过的一些零碎的片段。③他家中添了很多家具,却没有地方放一个书柜。④他们最终把书卖掉了。 6. ①小说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人不爱读书、排斥读书、没有文化的现象。②科利亚家中添置了不少家具,却没有地方放置书柜,最终把继承的书全部卖掉,可见在他们的心中,书是没有价值的东西。③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是浮躁的,他们静不下心来读书,他们认为读书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轻视读书。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现象。要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要做有文化的人,就应该爱惜书籍,静下心来多读书。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本文中的“姑妈”只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中出现,并不是线索人物。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清题干的要求,根据题干指示的关键信息,圈定答题范围;其次要将散落在文本中的较零散的内容分类,整理成答案要点。注意不要遗漏内容,也不要将同一内容的要点换个说法重复作答。本题需从文中找出对科利亚和他妻子的相关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起来,科利亚夫妇没文化的表现主要表现在:科利亚文化水平较低,看书只能看懂“带图的”、对诗歌“使劲儿回忆了半天……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书被运走之后难过了一段时间就又像从前一样了;科利亚的妻子想把书全部扔了,家中添置了很多家具却始终“放不下”一个书柜,讽刺科利亚想有文化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等。将夫妻二人的表现综合起来,大约表现为几点:科利亚文化水平低、“放不下”书柜、卖书。围绕这几点作答即可。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主旨和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此类题型一般是考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探究作者的倾向性。解答此类题型,要从情节上、人物上、环境上和主题上去剖析。通读全文,从情节上来看,全文都是围绕着“没文化”的科利亚夫妻的行为而展开的;从人物上来看,小说重点塑造了科利亚夫妻卖书、不重视读书的人物形象;从环境上来看,科利亚一家三口都不爱读书,不关心书本的放置;从主题上来看,结合标题“没文化”,可知文章是在讽刺或批判“不读书,没有文化”的现象。然后可以谈一谈对这种现象的认识,首先可以说说自己的态度,是赞成还是反对;其次可以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联系目前社会人心浮躁,不爱读书,只重视经济效益而轻视带不来直接效益的书籍的现状进行分析,说一说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再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 【点睛】小说中挖掘主题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1 、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人物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主题的价值。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和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示的内容。人物是特定环境的主要感受者和由此产生的特定心理的主要反映者。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往往具有对特定社会环境客观认识的普遍价值,是作品的主题所在。2、从小说的情节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注意把握小说的高潮及情节运行。3、从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入手。抓住小说中的典型的环境描写,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主题。4、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意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5、从揭示主旨的重要句子入手。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②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③,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之祸④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刀锯余人:受过刀锯切割的人,即宦官。③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④‘人彘’之祸:西汉吕太后将刘邦生前最宠爱的戚夫人砍断手脚,剜去双眼,残害成没有人形的“彘”。 7. 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 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 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D. 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 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 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 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2)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答案】7. B 8. D 9. D 10. (1)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 (2)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有如下切入角度: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①明句式,助断句②修辞句,找特点③审关系,明结构;3.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应高度重视。本题中的断句,主要要根据句意来判断:根据后文袁盎对周勃的评价“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可见“所谓功臣”和“非社稷臣”之间要断开,由此排除A项和D项; 再根据句意判断,文章涉及汉朝刘氏天下,故“王刘氏”的划分不对,“诸吕用事”的表现是“擅相王”,而“不绝如带”的主语是“刘氏”,可知“擅相王”和“刘氏”之间要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记忆、理解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这个说法不正确,“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本题中D项,“袁盎拉慎夫人入座”说法不正确,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入坐”,即袁盎过来将慎夫人的座位向后拉了一些,从下文“妾主岂可与同坐哉”可以看出,袁盎强调主妾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是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的。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中要注意翻译到“已而”:过了不久;“望”:怨恨;“廷”:在朝廷上;“谢”:谢罪;“六尺舆”:高大车舆;“独”:单单、只。 【点睛】参考译文: 袁盎是楚国人,字丝。他的父亲原先聚众为盗贼,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高后当政之时,袁盎曾经做过吕禄的家臣。等到孝文帝登上了帝位,袁盎的兄长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 绛侯(周勃)担任丞相,退朝之后每每急步而出,很是得意。皇上待之以礼,对他非常恭敬,常常亲自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认为丞相是什么样的人? ”皇上说:“他是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应该是与主上共治国事,存亡与共。当年吕后当政的时候,吕氏诸人掌权,擅自相互称王,以致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几乎快要断绝。在这个时候,绛侯当太尉,掌握兵权,却不能匡正朝纲。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对吕氏诸人,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那个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不可取。”以后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也逐渐敬畏起来。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怨恨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有交情,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诽谤我(或说我坏话)!”袁盎也不向他谢罪(或也不理睬他)。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封国中有人上书朝廷,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室宗亲以及诸位公卿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出来证明绛侯无罪。绛侯得以被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说得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屡屡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常侍骑,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应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起作用。”孝文帝出巡,赵同陪同乘车,袁盎伏在车前,说:“我听说与天子共乘高大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王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皇上大笑,让赵同下车。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 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常常同席而坐。这次,等到就座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席位,袁盎把慎夫人的座位拉后了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座。皇上也动了怒,站起身来,回到宫禁中。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次序,那样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只不过是个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而坐呢!这样恰恰失去了尊卑的分别了。再说陛下宠爱她,就重赏她。陛下宠幸慎夫人之举,恰好成了祸害她的原因。陛下难道没有听说过‘人彘’之祸吗?”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 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 (二)文言文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仇钺,字廷威,镇原人。初以庸卒给事宁夏总兵府,大见信爱。会都指挥佥事仇理卒,无嗣,遂令钺袭其世职。正德二年,用总制杨一清荐,擢宁夏游击将军。五年,安化王寘zhì鐇fán及都指挥何锦、周昂、指挥丁广反。钺时驻城外玉泉营,闻变欲遁去,顾念妻子在城中,恐为所屠灭,遂引兵入城,解甲觐jìn寘鐇。归卧家称病,以所将兵分隶贼营。锦等信之,时时就问计。钺亦谬输心腹。而阴结壮士,遣人潜出城,令还报官军旦夕至。钺因绐锦、广,宜急出兵守渡口,遏东岸兵,勿使渡河。锦、广果倾营出,而昂独守城。寘鐇以祃mà 牙召钺,钺称病亟。昂来视,钺方坚卧呻吟。伏卒猝起,捶杀昂。钺乃提其首,跃马大呼,壮士皆集,径驰诣寘鐇第,缚之,众遂大溃。举事凡十八日而败。先是,中朝闻变,议以神英为总兵官,而命钺为副。俄传钺降贼,欲追敕还。大学士杨廷和曰:“钺必不从贼,令知朝廷擢用,志当益坚。不然,弃良将资敌人耳。”乃不追。事果定。 (节选自《明史•仇钺传》)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大见信爱 看见 初以庸卒给事宁夏总兵府 凭借身份 B. 用总制杨一清荐 因为 钺因绐锦、广 欺骗 C. 钺称病亟 屡次 伏卒猝起 突然 D. 钺亦谬输心腹 错误 先是,中朝闻变 指示代词,这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钺时驻城外玉泉营,闻变欲遁去,顾念妻子在城中,恐为所屠灭,遂引兵入城,解甲觐jìn寘鐇。 (2)钺必不从贼,令知朝廷擢用,志当益坚。不然,弃良将资敌人耳。 【答案】11. B 12. (1)仇钺当时帅军驻守在城外的玉泉营,听说这件事后想逃离。但考虑自己的妻儿还在城中,担心被叛贼屠杀,于是带领士兵入城。他脱下盔甲,前去拜见寘鐇。 (2)仇钺一定不会顺从叛贼,如果让他知道朝廷要提拔重用他,其意志应当会更加坚定。不这样的话,只会抛弃良将帮助敌人而已。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课文中实词的能力。此类题型的考查点基本上来源于课本,侧重于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往往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 。解答此类题型,注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合理推断。 A项,“大见信爱”,“见”字放在动词前面,表被动,是“受到”之意; C项,“钺称病亟”中的“亟”,形容前面的“病”字,是急迫之意; D项,“谬输心腹”中的“谬”,根据句意,仇钺是假装向敌人倾吐心腹之语,并不是真的向敌人投降。“谬”是假装之意。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要重点翻译到“遁去”:逃离;“顾念”:考虑到;“引”:带领;“觐”:拜见;“从”:顺从;“擢”:提拔;“资”:帮助。 【点睛】参考译文: 仇钺,字廷威,镇原人。他开始以雇佣兵身份供职于宁夏总兵府,大受信任和偏爱。恰逢都指挥佥事仇理去世,他没有后代,于是便命仇钺继承其世袭职位。正德二年(1507),由于总制杨一清的推荐,仇钺被提升为宁夏游击将军。正德五年,安化王寘鐇及都指挥何锦、周昂、指挥丁辉谋反。仇钺当时驻守在城外的玉泉营,获悉此事后想逃离。可顾念自己的妻儿还在城中,担心被叛贼屠杀,于是引兵入城。他脱下战袍,前去拜见寘鐇,然后回到家中,卧床称病,将所部军队分属贼营。何锦等相信了他,时常去向他询问计策。仇钺也假装与他们倾心而谈。暗中却结交壮士,派人悄悄出城,让其回来后报告说官军马上就会赶来。仇钺趁机哄骗何锦、丁广,说应该迅速出兵守住渡口,遏制东岸的军队,不让他们渡过黄河。何锦、丁广果然倾巢而出,而让周昂独自留下守城。寘鐇因行祭旗礼去召仇钺,仇钺却声称自己得了急病。周昂前来看他时,仇钺正躺在床上呻吟不止。伏兵突起,乱棍将周昂打死。仇钺于是提着周昂的脑袋,跃马大呼,壮士顿时齐集,径直奔到寘鐇的府邸,将他捆绑起来,于是其部曲纷纷溃逃。他们举兵谋反共十八日便失败了。在此之前,朝廷获悉谋反一事,决定命神英为总兵官,而命仇钺为其助。随即传来仇钺投降叛贼的消息,于是打算将诏书追回。大学士杨廷和却说:“仇钺一定不会顺从叛贼,如果让他知道朝廷要提拔重用他,其意志应当会更加坚定。不这样的话,只会抛弃良将帮助敌人而已。”朝廷这才没有追回诏书。事情果然被平息。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3.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B. 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C. 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 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4. 诗的颈尾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3. B 14. 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 “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此类题型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切分关键信息,最后确定正确答案。B项,“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说法不正确,应是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斗柄阑干洞庭野” 写的是“野泊”所见之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地上洞庭茫茫,是静态;“角声凄断岳阳城”,写的是“野泊”所闻之声:诗人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是动态。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本诗颈联中,“酒添客泪”中的一个“客”字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的游子身份,“酒”“泪”“愁”三字写的是诗人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却依旧愁心难抑的状态,“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从颈联中可以概括出诗人的忧愁和思归之情。尾联中,“欲问行朝旧消息”中的“旧消息”是朝廷的音讯,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之情;“眼中盗贼尚纵横”中,“盗贼”指的是兵乱,这一句指的是诗人眼中尽是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尾联中可以概括出诗人的关心朝廷、忧虑民生的情感。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第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二,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明确表明了当时社会中人们违背道德准绳,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法度。 (2)《论语·子罕》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阐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耻辱安于金人统治的沉痛之情。 【答案】 (1). 背绳墨以追曲兮 (2). 竞周容以为度 (3). 三军可夺帅也 (4). 匹夫不可夺志也 (5). 佛狸祠下 (6).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 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1)中,“违背道德准绳”,很容易联想到“背绳墨”,自然就能确定下来后句“竞周容以为度”。(2)中,首先考虑到我们学过的《论语》篇目里,有关于志向的并不多,直接谈到“志”且符合题意的只有“三军可夺帅也”两句。(3)中,回顾一下学过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结合典故可知,佛狸是北魏的皇帝,南宋距北魏已有七八百年之久,而百姓已经浑然忘却前尘往事,北方的百姓甚至把他当作神来供奉,每逢社日,十分热闹。只有此二句符合题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瓦,素朴的瓦,安静的瓦,远离世俗的瓦,随遇而安的瓦,是日见老迈垂暮了。( )。他们像明媚阳光下晒着太阳的百岁老人,_____________,活菩萨一般令人感到亲切。瓦把一生都交给了人和房子,像_____________的女子。房子是土巴墙的,它安贫;是_____________的宫廷,它安然。房子是怎样形状,它就是个啥形状,或歪七斜八,或端庄雄伟,这些都改变不了它承天接地、遮风挡雨、营构温馨家室的本性。瓦是多么慈和啊,排列成人字形的屋脊,盘龙的屋垛,吉祥鸟的屋角,怎么着都不会_____________,都能给人一种熨贴。屋场里的静谧或偶尔高一声低一声的俚语,瓦的庇护,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每一条东流水与西流水,都会很好地配合老屋倾诉乡村的厚重。每回路过乡下屋场,我总忍不住停下来,好好看上村庄几眼,用眼睛和心灵说上两句话。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慈眉善目 三从四德 珠围翠绕 杂乱无章 B. 和蔼可亲 逆来顺受 金碧辉煌 杂乱无章 C. 慈眉善目 三从四德 金碧辉煌 张牙舞爪 D. 和蔼可亲 逆来顺受 珠围翠绕 张牙舞爪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瓦的庇护,更增强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 B. 瓦的庇护,使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加深了。 C. 在瓦的庇护下,更加深了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 D. 在瓦的庇护下,使时光慢慢、日子长长的味道增强了。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的,我对于瓦的感觉亦是。 B. 而且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这是我对瓦的感觉。 C. 我对于瓦的感觉是,虽然老了并不总是遭人嫌的。 D. 但是老了并不是遭人嫌的,这是我对瓦的感觉。 【答案】16. C 17. C 18. A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全部都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本题中第一空,“和蔼可亲”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慈眉善目”形容人容貌一副善良的样子;语境中强调的是活菩萨般的亲切之感,是从外貌而言,因此选择“慈眉善目”。 第二空,“三从四德”是古代到解放前妇女应有的品德,该词相当于百依百顺的意思;“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语境中并未强调环境恶劣或遭受不公待遇,因此选择“三从四德”。 第三空,“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珠围翠绕”形容妇女妆饰华丽,也形容富贵人家随侍的女子众多;此处修饰的对象为“宫廷”,应用“金碧辉煌”。 第四空,“张牙舞爪”形容猛兽凶恶可怕,张开嘴巴又挥舞着爪子的,也比喻猖狂凶恶;“杂乱无章”形容乱七八糟,没有条理;根据前后语境,“瓦是多么慈祥啊”“都能给人一种熨贴”,“怎么着都不会”后的空缺应为意思相反的词,即“张牙舞爪”。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A项,错在句子主语不是“瓦的庇护”,而且“增强”,是“增进、加强”之意,与“味道”搭配不当。 B项,错在句子主语不是“瓦的庇护”,而是“静谧和俚语”。 D项,“增强”与“味道”搭配不当,“加深”是“加大深度,变得更深”的意思。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连贯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 B项,错在“而且”,根据前后语境,此处与上句应是转折关系。 C项,不恰当之处在于叙述主体“我的感觉”同上文的叙述主体“瓦”不吻合。 D项,错在“并不是”否定不当 表述不严谨。 故选A。 【点睛】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科学家们已陆续开发出各种电子皮肤,电子皮肤不仅像人类皮肤一样具有一定的柔韧性,①____,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的电子皮肤遍布高灵敏度电子感应器,甚至可感知一只蝴蝶落在上面的压力,如果电子皮肤能应用于临床,对于需要皮肤移植的病人来说无疑将是一大福音。然而,②____,它或许也将给机器人领域带来一场革命,解决机器人的触觉难题,突破握住鸡蛋而不捏碎,拿住酒瓶而不滑落等当前机器人研发领域存在的瓶颈。未来,电子皮肤甚至还可以监测心率、血压、血糖等。微软公司正在试着将电子皮肤应用为轻触式屏幕,③____,实现控制家电、打电话、玩游戏等功能。 【答案】①而且可以感知细微的压力②电子皮肤并不仅用于替代人类皮肤③通过敲打与触摸来传输指令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补写句子要通读全文,确定文段性质和中心(对象)。逐句分析句内意思、句与句之间逻辑。关注标点、句式;关联词、 逻辑关系;论据论点、篇章结构。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①处根据“不仅”和“电子皮肤遍布高灵敏度电子感应器,甚至可感知一只蝴蝶落在上面的压力”,推断此处填写“而且可以感知细微的压力”;②处,根据“然而”“,它或许也将给机器人领域带来一场革命,解决机器人的触觉难题,突破握住鸡蛋而不捏碎,拿住酒瓶而不滑落等当前机器人研发领域存在的瓶颈。未来,电子皮肤甚至还可以……”,推断此处填写“电子皮肤并不仅用于替代人类皮肤”意思的句子;③处,根据“微软公司正在试着将电子皮肤应用为轻触式屏幕”,推断出此处填写“通过敲打与触摸来传输指令”。 20.仿照画线的句子,在下面横线处补写三个句子。 阅读经典,走近文学大师,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品格魅力: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 , , 。 【答案】从陶潜学得淡泊的情致,从苏轼学得旷达的心胸,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仿照句子续写,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从本题的题干和给出的例句“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来看,之后的三个仿写句都必须要符合“从xx(文学大师)处学得xx(形容词)的xx(品格魅力)”这样的句式。还要注意的是,在仿写的句子中,所写的文学大师的品格魅力要与人物相符,不能张冠李戴。例如“从陶潜学得淡泊的情致,从苏轼学得旷达的心胸,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 【点睛】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同舟共济 一个人的旅行是孤寂的,相伴而行的旅途却将布满鲜花与阳光。若漫漫长途中有人相伴左右,那么即使遭逢暴雨狂风,又何须惊惧着独自面对;如适逢弯虹甘露,那么便与其共享,又何愁长途之中寥落无趣?我们是游荡在汪洋中的孤舟,独行终将被汹涌的海浪所倾覆。在风雨与困境面前,唯有同舟共济,友爱互助,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同舟共济,友爱互助,需要彼此的坦诚相待。杜甫道: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乎取尽余杯。一个人若感到孤单,那么即使与陌生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也能令温润的阳光洒满心尖,即有时分享是一种安慰。北宋,这个文化昌盛,社会安定繁荣的时代,在狭长的历史长流中绵绵不断的滋育出如此众多的文人骚客。苏轼与王安石便是这暗流中锋芒毕露的金砾。王安石在政见上激进,苏轼则温和,两者不尽相同的政治主张以致他们时有争论,但同时他们之间又因文学上的成就而惺惺相惜。撇开政治上的分歧不谈,在诗歌文学成就上,他们二人同为当时的奇才,所以两人间也经常分享自己在诗歌、文章上的见解,一谈相见欢,二人的关系也越发微妙起来。同在一朝为官,虽政见不合,但文学间的友爱互助令他们二人在那个时代都能成为人们心中了不起的人物。 李白曾说: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二人相守前行,只会分享是不够的,真正的挚友之间最宝贵的是在于分担。所谓“患难见真情”也便是这个道理:曾记汶川地震,末日般的地裂山崩并没有使四川人民倒下,反而涌现出了一批感人至深的场面。记得北川县的一对情侣,地震发生后女友被埋,其男友便不眠不休地在瓦砾堆中寻觅着她的身影,在找到确定的位置后,他两天两夜都坚持在现场,陪伴女友聊天,直到救难人员将人救出,他才露出笑容。分担风雨、同舟共济方能令我们勇往直前,如孙策、周瑜的连襟之交,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凡此种种,他们之所以铸就伟业,便是齐力断金的最好论证。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同舟共济,直抵远方。我们的前路潜伏着暴雨狂风,也布满了阳光彩虹,只有学会分享阳光,分担风雨,同舟共济,我们的漫漫旅途才不会孤寂,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绚丽多彩;也正是每个人贡献出的爱与欢乐,才使命运的枝条缠绕出最美的蓝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漫画材料类作文。漫画类作文一般包括图画、文字、漫画题目以及要求等几部分,所以在审题中要在注意各部分所包含的信息。本题由图画和文字构成。图画中有一条在水中行进的船,船的前部进了水,前面的两人满头大汗奋力向外倒水,船后面的两人却安闲地坐着观望,并且说:“还好破洞在他们那边!”从图画来看,当危机到来时,有人在努力解决,有人在观望,但处于同一条船上,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否则只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审题中应抓住两者利益的相关性,肯定行动者,批驳观望者,指出有难当头或面临危机时,只有互帮互助同舟共济才能共渡难关。 立意:①同舟共济,有难同当。②荣辱与共,命运相连。③友爱相助,助人益己等。 素材:1、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组成联军抗击秦国的侵略,但是,由于人心不齐,只想自己的眼前利益,不能互助合作,导致失败。若各国在当时互助合作,集中各国的兵力、物力和财力,是一定能够打败秦国的。所以说,互助合作,才能拥抱成功。 2、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为别人而付出的同时,快乐和富裕便会进入你的心中,相反,如果困守在自设的真空中,不肯接受也不愿意付出,就很有可能使自己窒息,很有可能像地狱的人一样,守着食物饿死。 3、有一个镜头一直定格在我心灵的深处,每每忆记,心湖便泛起阵阵涟漪:在医院的长廊里,一个伤了手的人背着一个断了腿的人,他俩面带笑容,像一个人似的朝走廊另一头的售饭车走去,伤了腿的人手里拿着两饭盒…… “互助”,一个多么普通的字眼,却让两位快乐而聪慧的残疾人阐释得如此丰富和震憾人心。 4、有一个人和上帝谈论天堂与地狱的问题。上帝对这个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的房间。每个人看起来营养不良,绝望又讥饿。每个手里都拿着一只可以够到锅的汤匙,但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长,没法把东西送进嘴里。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上帝说,他们便进入另一个房间,它和第一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匙。但每个人都很快乐,吃得很愉快。因为他们互相用自己的汤匙舀肉去喂对方。 原来,地狱和天堂的差别就是这样的简单。试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互相理解,那我们难道不能营造出一个美丽而又快乐的“天堂”?相反,如果一群从不懂得帮助爱护,心中只有自己的人混迹到一块,那这个世界就会成为痛苦而又悲伤的“地狱”。 5、郭子仪、李光弼团结对敌 唐玄宗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属下部将。两人之间有矛盾,平时互不讲话。后来安禄山叛乱,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统兵抵御。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的部将。皇帝命令郭子仪率部出征,李光弼担心郭子仪会利用手中权力寻机报复。李光弼硬着头皮对郭子仪说:“我过去得罪您,是我的不是,今后不管处置我,我无怨言,只希望高抬贵手放过我妻儿……”没等李光弼说完,郭子仪紧紧抱住李光弼,满眼流泪地说:“国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我们同心协力,眼下正需要你这样人才,此时,怎能计较个人恩怨?” 从此,郭李同心,将帅协力,在平息安史叛乱中,战功卓越著。 6、维勒与李比希亲密无间 维勒和李比希都是19世纪德国杰出化学家。他们两人的性格迥异,李比希激烈,爽朗,风风火,像一团烈火;维勒平和、沉稳、文文静静,像一盆冷水。但两个感情很好,亲密无间。他们密切配合,致力于科学研究。共同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作出了贡献,同是有机化学的创始者。 李比希在自传中写道:“我的最好运气,就是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年来我和这位朋友真诚合作,毫无隔阂……手携手地向前,这一位行动时,那一位已经准备好。” 由于两人的真诚合作,因此,才创造出科学研究上的辉煌。 7、名言警句: 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黄土变成金。中国谚语 最弱者的力量如果联合起来,那也是非同小可的。[古希腊]荷马《伊利昂记》 合则存,散则灭。李大钊《劳动问题的祸源》 结构:首先由生活中总会遭受风雨引出观点“同舟共济,分担风雨,才能到达美丽的彼岸。”,再运用苏轼与王安石文学上的互相友爱、汶川地震中北川县一对情侣危难中救助、孙策、周瑜的连襟之交,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的事例佐证,详略得当,结尾回扣观点分担风雨、同舟共济方能令我们直抵远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