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哈 32 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 分钟 试卷分值:120 分 一、现代文阅读(22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 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 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 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 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 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同时,全球化时代 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 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 的地方性文化。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 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 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 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 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 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 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 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 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 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 3D 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 2014 年登陆好莱坞杜 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 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 - 2 - 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 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 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因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而惹上官司。 B. 不只是传统戏剧,其他领域门类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所带来的严重威胁。 C. 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改变了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很多人不愿走进剧院观赏戏剧。 D. 文中用“木乃伊”形容通过数字化方式获得永存后却因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的传统文 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官司引出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这个话题。 B. 文章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下所面临的双重悖论,挑战大于机遇,富有辩证性。 C. 文章以 3D 全景声京剧电影热映为例,论证了技术力量使传统文化复兴、繁荣的可能性。 D. 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而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活的文化也是关键问 题。 B.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它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 同。 C. 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和交通愈发便捷的全球化时代,必将遭遇淘汰。 D. 只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传统文化,并借助技术的力量,就能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答案】1. A 2. B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 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 项,“……因质量堪忧且存在盗录和损毁母版文物的可能而惹上官司”错误,因果关系不当。 选项将主观可能当作客观事实。 - 3 -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 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 项,“挑战大于机遇”错误,选项曲解文意,从原文中间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论述 来看,应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不能得出孰大孰小。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B 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它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 认同”逻辑颠倒,从文中来看,不是传统文化让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 价值情感认同,是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 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C 项,“必将遭遇淘汰”说法片面,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 重悖论,掘墓与复兴、威胁与生机,其实也就是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D 项,“只要……就能……”说法绝对化,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传统文化再度获得复兴和繁 荣的前提条件很多,不仅包括借助技术力量和改变呈现形态,还包括借助大众流行文化的承 载力和传播力,以及使其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等。 故选 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 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 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 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 4 -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 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 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 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 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 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 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 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 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 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 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 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 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 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 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 子的晚饭吧。” - 5 -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 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 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 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 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 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 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 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 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 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 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 “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 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 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 - 6 - 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 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 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 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 “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 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 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 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 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 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5. 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1)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 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2)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 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 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3)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 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6. (1)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年龄与身份特征。 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 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2)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 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 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又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形象。(3)在典型环境 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 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 基础,从而真实可信。(4)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 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 - 7 - 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从叙述人称(第三 人称叙述)、语言风格生活化等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 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 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 D 项,“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 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分析有误,小说以连长拥抱孩子结尾, 与前面他说的“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形成明显反差,所以看似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 是因为连长的变化是由其内在情感的变化造成的:开始时“冷冷的看着”“冷冷的问道”, 这是在不动声色试探孩子;后面“忍不住了”“跑过来用力拥抱”是对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 敬佩。故选项第一句表述没有问题,错在后半部分,一是“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 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 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立场”也是不对的。另外,最能打动 连长的,不是“孩子视死如归的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 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标题意蕴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理解标题的含意,这类题目需关注两个方 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 旨、环境等。对于理解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解答 本题首先要分析这个标题的构成:“一颗未出膛”是定语,强调其尚未完全表现“枪弹”这 一特征;“枪弹”这一中心语,它可以实指“枪弹”,也可以是喻体,指向充满力量的对应 之物。然后,要把题目与文本关联起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向小说情节,二是指 向小说的主人公,三是指向小说的其他人物。它们都与题目存在密切的关联。还要注意答题 时,除了第一点答情节是实指外,另外两点,既要突出其“未出膛”的特征,又是体现与喻 体“子弹”的相似性。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文学形象及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 审题,题干是“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 析。”,这道题,先要理解真实可信,真实性指反映事物真实情况的程度。特指文学艺术作 - 8 - 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可信是可以相信;可以信赖的意思。题目 要求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 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话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说,言、行、心、貌等细节都切入人物 的年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铺 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来看,真实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 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选择的重要因素。 【点睛】标题意蕴答题模式及步骤 : 模式: 标题自身意﹢文中意﹢主旨义(含情感) 步骤: 第一步:析标题字词,联系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 第二步:析标题修辞,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引申义、象征义或比 喻义。 第三步:析背景、情感,联系作者情感,文章主题,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3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门豹治邺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 娶妇,以故渐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 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 为河伯妇。’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 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 行数十里乃没。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 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 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 皆曰:“诺。”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 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 “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 “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 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 - 9 - 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 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 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 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 臾。”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邺吏民大惊恐,从是 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 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十二渠经绝驰道,到汉之立,{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 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 式不可更也。}长吏终听(置)之。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几可 谓非贤大夫哉! 7. 对下列句子中()内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豹往到邺,(会)长老 会:会集 B. 弟子(趣)之 趣:催促 C. 烦三老为入(白)之 白:告诉 D. 长吏终听(置)之 置:安置 8. 下列用“/”给文中{ }内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老 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 B. 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老 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 C. 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老 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 D. 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 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 9.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门豹任邺县令,刚到邺县,他就会集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问他们有关老百姓痛苦的事 情。 B. 西门豹将女巫及弟子等多人投入河中,从此邺县的官吏和老百姓再也不敢提起为河伯娶媳 - 10 - 妇的事了。 C. 西门豹征发老百姓开挖十二条渠道,把黄河水引来灌溉农田,老百姓都积极响应,建成了 泽被后世的水利工程。 D. 这篇文章写西门豹治邺,写了他破除迷信和兴修水利两件事,刻画出西门豹有勇有谋,敢 作敢为的形象。 10.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2)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 【答案】7. D 8. B 9. C 10. (1)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过一个漂亮的女 子,迟几天送她去。 (2)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廷掾可以起来了,看样子河伯留客要留很久,你们都散了吧, 离开这儿回家去吧。”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 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 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D 项,“置”,应译为“放弃”。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 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 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 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本题中,“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的主语是“长吏”,谓语为“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 作宾语,因此“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 A、 - 11 - C 项;“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句意、语法完整,不可断开;且“以为西门君所为也”的主 语是“邺民人父老”,所以谓语动词“以为”前应断开,由此排除 D 项。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 “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 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 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 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 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 导致误判。 C 项,“老百姓都积极响应,建成了泽被后世的水利工程”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当其时, 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可见,当时老百姓开渠稍微感到有点厌烦劳苦,就不大愿意,并没 有“都积极响应”。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 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 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在 考查课内文言时,还要注意平时的阅读和复习。 本题翻译时应注意以下重点字:“是”:这个;“好”:漂亮;“报”:禀报;“更”:重 新;“后日”:过几天;“须臾”:过了一会儿;“状”:看来;“若”:你们;“罢去”: 离开。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 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 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 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 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 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 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 - 12 - 意译。 参考译文: 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县令。他到邺县(后),召集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问他们有关老 百姓疾苦的事情。这些人说:“苦于给河伯娶媳妇,因为这个缘故,本地民穷财尽。”西门 豹问这是怎么回事,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搜刮钱财,收 取的这笔钱有几百万,他们只用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而和祝巫一同把那剩余的钱 分了拿回家去。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女巫巡查看到小户人家的漂亮女子,便说‘这女 子合适作河伯的媳妇’。马上下聘礼娶去。给她洗澡洗头,给她做新的丝绸花衣,让她独自 居住并沐浴斋戒;并为此在河边上给她做好供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张挂起赤黄色和大红色的 绸帐,这个女子就住在那里面,给她备办牛肉酒食。这样经过十几天,大家又一起装饰点缀 好那个像嫁女儿一样的床铺枕席,让这个女子坐在上面,然后让它浮到河中。起初在水面上 漂浮着,漂了几十里便沉没了。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担心大祝巫替河伯娶她们去,因此 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也因为这个缘故,城里越来越空荡无人,以致更加贫困, 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老百姓中间流传的俗语有‘假如不给河伯娶媳妇,就会大水泛滥,把 那些老百姓都淹死’的说法。”西门豹说:“到了给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希望三老、巫祝、 父老都到河边去送新娘,有幸也请你们来告诉我这件事,我也要去送送这个女子。”这些人 都说:“好。”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到河边与长老相会。三老、官员、有钱有势的人、地 方上的父老也都会集在此,看热闹来的老百姓也有二三千人。那个女巫是个老婆子,已经七 十多岁。跟着来的女弟子有十来个人,都身穿丝绸的单衣,站在老巫婆的后面。西门豹说: “叫河伯的媳妇过来,我看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人们马上扶着这个女子出了帷帐,走到 西门豹面前。西门豹看了看这个女子,回头对三老、巫祝、父老们说:“这个女子不漂亮, 麻烦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过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送她去。”就叫 差役们一齐抱起大巫婆,把她抛到河中。过了一会儿,说:“巫婆为什么去这么久?叫她弟 子去催催她!”又把她的一个弟子抛到河中。又过了一会儿,说:“这个弟子为什么也这么 久?再派一个人去催催她们!”又抛一个弟子到河中。总共抛了三个弟子。西门豹说:“巫 婆、弟子,这些都是女人,不能把事情说清楚。请三老替我去说明情况。”又把三老抛到河 中。西门豹帽子上插着簪,弯着腰,恭恭敬敬,面对着河站着等了很久。长老、廷掾等在旁 边看着的都惊慌害怕。西门豹说:“巫婆、三老都不回来,怎么办?”想再派一个廷掾或者 长老到河里去催他们。这些人都吓得在地上叩头,把头都叩破了,额头上的血流了一地,脸 - 13 - 色像死灰一样。西门豹说:“好了,暂且留下来再等他们一会儿。”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 “廷掾可以起来了,看样子河伯留客要留很久,你们都散了吧,离开这儿回家去吧。”邺县 的官吏和老百姓都非常惊恐,从此以后,不敢再提起为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西门豹接着就征发老百姓开挖了十二条渠道,把黄河水引来灌溉农田,田地都得到灌溉。 在那时,老百姓开渠稍微感到有些厌烦劳累,就不大愿意。西门豹说:“老百姓可以和他们 共同为成功而快乐,不可以和他们一起考虑事情的开始。现在父老子弟虽然认为因我而受害 受苦,但可以预期百年以后父老子孙会想起我今天说过的话。”直到现在邺县都能得到水的 便利,老百姓因此而家给户足,生活富裕。十二条河渠横穿御道,到汉朝建立时,地方官吏 认为十二条河渠上的桥梁截断了御道,彼此相距又很近,不行。想要合并渠水,水渠将至驰 道时,把三条渠道和在一起,架一座桥梁。邺地的百姓不肯听从地方官吏的意见,认为那些 渠道是经西门先生规划开凿的,贤良长官的法度规范是不能更改的。地方长官终于听取了大 家的意见,放弃了并渠计划。所以西门豹做邺县令,名闻天下,恩德流传后世,没有断绝停 止的时候,难道能说他不是贤大夫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咏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写农民忍痛割爱:二月还不曾养蚕,就预卖新蚕丝;五月始插秧,就预卖新谷子。 B. 首联“二、五”相应,抓住时间的反差;“丝、谷”对举,意象精当;两次言“新”,令 人欣喜。 C. 三、四句以“眼前疮”喻农民眼下衣食无着的处境,以“心头肉”喻丝、谷等心上之物。 D. 最后两句中作者以“绮罗筵”与“逃亡屋”作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1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11. B 12. ①形象地揭示了农民的深重苦难,表达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 ②表达了希望君王能够明察与体恤百姓苦难的良好愿望。③在希望之中饱含着失望和愤懑的 - 14 - 情绪,委婉地指出了君王昏聩不明,世道不公。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 项,“令人欣喜”错,首联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二月还未着手 养蚕,五月稻子尚处青苗期,然而,贫苦的农民迫于生计,为济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来 的新丝、新谷作抵押,借上“驴打滚”的高利贷,“二”、“五”月极言时间之早,这么早 就背上阎王债,足以说明农民已到了山穷水尽、骨枯髓干的地步,“卖”、“粜”状其只出 不入,深刻反映了农民的辛酸血泪和无比痛苦,可知应为令人悲酸,并非令人欣喜。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 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 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 歌情感规范用语。 诗的前四句主要描写残酷的高利贷剥削给广大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二月卖新 丝,五月粜新谷”,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医得眼前疮,剜却 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贷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可分析出 “表达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运用比喻,表达诗人对 解决正在激化中的社会矛盾的希望和设想,深寄对“君主”的希冀之意,可分析出“表达了 希望君王能够明察与体恤百姓苦难的良好愿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对“君 王”的希冀之语,但其中却包含了双重对比的意味,从“君王”的角度来说,恩泽不均,只 顾富室,不恤贫苦,这一对比,就把“君王”的阶级立场给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从社会 现实的角度来看,一边是权贵豪门华丽的衣着,丰盛的筵宴,一边却是无衣无食,贫困破产, 逃亡在外,这一对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贷剥削农民的严重恶果给突现出来了,如此形象 的对比,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给烘托得淋漓尽致,可分析出“在希望之中饱含着失望和 愤懑的情绪,委婉地指出了君王昏聩不明,世道不公”。 - 15 -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 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 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 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 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 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 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诸葛亮无意功名,淡 泊名利。 (2)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边塞沙漠 的黄昏景象。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作者身居闹市却不感到喧 闹的原因。 【答案】 (1). 苟全性命于乱世 (2). 不求闻达于诸侯 (3). 大漠孤烟直 (4). 长河落日圆 (5). 心远地自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 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苟,漠,孤,偏。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意识流作家,被认为是一位 20 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 ______,《达洛卫夫人》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且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大的突破。小说篇 幅较短,描写了 1919 年夏季的某一天,达洛卫夫人清晨离家之后在路上及公园的所见所闻, 回忆与彼得之间的往事。通过回忆和现实的交错穿插,对 30 年里发生的事压缩在 15 个小时 之内进行叙写,不按时间顺序,完全按人物的思路为线索,随着人物的意识回忆,不受时空 的局限,是地道的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方式。 《达洛卫夫人》可以看做意识流小说_ _之作,伍尔夫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矛盾性格 - 16 - 等方面可谓_____。在情节布局方面,伍尔夫构思精巧,详略得当,运用时空交错的手法来交 代主要人物的出场,采用大量的心理描写、意识流动,人物与人物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巧 妙布局,逐步将小说推向高潮,其间加以辛辣的嘲讽,由主要人物的所作所为反映作者的喜 恶,在内容、手法、形式方面都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在创作中结合新与旧,力求_____。 1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 30 年里发生的事压缩在 15 个小时之内进行叙写,不按时间顺序,完全以人物的思路为 线索。 B. 把 30 年里发生的事压缩在 15 个小时之内进行叙写,不按时间顺序,完全按人物的思路为 线索。 C. 对 30 年里发生的事压缩在 15 个小时之内进行叙写,不按时间顺序,完全按人物的思路的 线索。 D. 把 30 年里发生的事压缩在 15 个小时之内进行叙写,不按时间顺序,完全以人物的思路为 线索。 1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达洛卫夫人》的出版,标志着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已进入成熟期 B. 《达洛卫夫人》的出版,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已进人成熟期的标志 C. 出版《达洛卫夫人》,标志着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已进入成熟期 D. 伍尔夫意识流小说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是《达洛卫夫人》的出版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始作俑者 登峰造极 滚瓜烂熟 推陈出新 B. 开山始祖 登峰造极 炉火纯青 推陈出新 C. 开山始祖 登堂入室 炉火纯青 除旧布新 D. 始作俑者 登堂入室 滚瓜烂熟 除旧布新 【答案】14. D 15. A 16. B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 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 “对 30 年里发生的事压缩在 15 个小时之内进行叙写,不按时间顺序,完全按人物的思路为 线索”,划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对……压缩在”搭配不当,应该改为“把……压缩 - 17 - 在”,排除 AC 两项;二是“按人物的思路为线索”结构混乱,把“按……”和“以……为” 两句杂糅到一句中,把“按”改为“为”,排除 BC 两项,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 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 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从语境来看,前面说“《达洛卫夫人》是她的代表作之 一”,主语是“《达洛卫夫人》,且后面是对作品有关情况的介绍,故横线处的句子应该是以 作品《达洛卫夫人》为话题,这样才能与上下文的话题保持一致,这就排除 CD 两项;后文说 “且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大的突破”,这是针对伍尔夫意识流小说而言,横线处的句子还要与 后文连接,分析 AB 两项,A 项,前半句“《达洛卫夫人》的出版”以《达洛卫夫人》为话题, 承接上句,后半句“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已进入成熟期”衔接下文,下文“在创作上获得了极 大的突破”承接此句省略小主语“伍尔夫意识流小说”,而 B 项,前半句可以和承接上文, 但下半句依然围绕《达洛卫夫人》这一话题展开,与下文不衔接,排除 B 项,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开山始祖”,原指最初在某个名山建立 寺院的人,后来比喻首创学术技艺的某一派别或首创某一事业的人。“始作俑者”,比喻恶 劣风气的创始者。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是说首创,但前者是褒义,后者是贬义,第一处,从语 境来看,文中是说弗吉尼亚•伍尔夫是 20 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首创者,没有贬义的意 思,如使用“始作俑者”,则感情色彩不对,故应使用“开山始祖”。“登峰造极”,比喻 达到顶峰。“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包含“由 浅入深、循序渐进”意思。第二处,分析前后的语境可知,此处应是说《达洛卫夫人》可以 看做意识流小说的顶峰,“登堂入室”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意思与之不合,应使用 “登峰造极”。“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滚瓜烂熟”, 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第三处,文中说的是伍尔夫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矛盾性格等方 面非常纯熟,如使用“滚瓜烂熟”则不合语境中的对象,应使用“炉火纯青”。“推陈出新”, 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除旧布新”, 破除旧的,建立新的。第四处,前面说“在创作中结合新与旧”,如使用“除旧布新”则与 “结合新与旧”相矛盾,故应使用“推陈出新”。故选 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 18 -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 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 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竹笋,在我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过去有不少人认为,竹笋味道虽然鲜美,但是没什 么营养,________________。其实,竹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 铁、胡萝卜素及多种维生素,为优良的保健蔬菜。除食用价值以外,____________ 。中医认 为竹笋味甘、微寒,无毒,为有效之利尿药竹笋含脂防、淀粉很少,是肥胖者减肥的佳品。 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且极少患高血压,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 (2). 竹笋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3). 这与经 常吃竹笋有一定关系 【解析】 【详解】本题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先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结合横线前后句的内容和句 式进行拟写。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说明的对象是“竹笋”。 第①空,前面说“过去有不少人认为,竹笋味道虽然鲜美,但是没什么营养”,这是过去人 们对笋的认知,认为竹笋没有营养,由“其实……”可知,过去的认识是错误的,故应填写 “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 第②空,前面说“除食用价值以外”,可见后面应是说竹笋其他的价值,由后面“中医认 为……”“减肥的佳品”等可知,应是说竹笋还有药用的价值; 第③空,前面说“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且极少患高血压”,后面应 是解说这种情况的原因,再结合前面竹笋的药用价值可知,应是说与经常吃竹笋有关。 四、写作(5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停课不停学”要坚持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维护广大师生健康安全,坚决防 止疫情向校园蔓延。要坚持省级统一部署与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实施相结合,为支持帮助学生 学习,教育部整合国家、有关省市和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在延期开学期间开通国家中小学网 - 19 - 络云平台和电视空中课堂,免费提供有关学习资源,供各地自主选择使用,各地要结合本地 学习资源,统筹安排,针对不同情况,实事求是,避免“一刀切”。要坚持国家课程学习与 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锻 炼身体、开展课外阅读。要坚持学校教师线上指导帮助与学生居家自主学习相结合,学校教 师要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资源,限时限量合理安排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 健康。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个人实际学习经历,从自身角度阐述你对线上教学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作文;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线下教育永远是基石,线上教育是辅助提升 线上教育是未来的一种趋势,但是它并不能够取代线下教育。线上教育一定是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本身的优势在于对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比较小,而且节约了时间成本。 但是也有它本身的局限,因为教育在很多时候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和知识的学习。在线下, 人与人之间通过当面的沟通进行授业解惑,其实也非常重要。这是线上教育很难达到的。 线下课,老师通过学生的课程表现,尤其是肢体语言和微表情,是可以大致判断自己讲 得如何,学生学习和掌握情况怎么样。如果学生都聚精会神,认真思考,那这节课上得不错, 学生也学得不错。反之,就可能需要弥补和加强了。但是,网络课程目前达不到这个效果。 虽然技术也在改进,老师也能看到学生的面部表情,但是,毕竟隔着网络,没有那种现场感, 老师的讲授和学生反馈之间,缺乏肢体语言和微表情直接互动,因此,网课效果依然很难比 得上线下教育。 线上教育相对于线下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约束力不强,只能靠自觉。不是所有的孩子 都适合网课的,网课基本上只适合那些学习能力强,自我要求高的课能够省下线下的交通时 间,而且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与老师进行互动。对于学习能力自主性比较弱的同学,就成为 一个逃避课堂和课程压力的很好途径。我们说学习最主要的是要动脑筋过脑子,这一点是很 多同学做不到的。所以我的观点就是网课基本上只适合那些学习动力很足的学生,对自我要 求很高的学生。 现在的线上教育只是学习的一个补充而已,作为一个工具,它没有能力取代线下教学。 在线下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根据同学的表情,以及情绪的变化,来及时调整上课内容。通 过提问,对答,现场做题等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个在线上教学过程中, - 20 - 质量会大打折扣。 随着这个时代的发展,将来会有更多的教育形式可以提供给家长学生或者其他学习对象 去选择,这实际上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无论怎么样,我们都强调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让 他们能够去主动适应不同的教育形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 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 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个人实际学习经历, 从自身角度阐述你对线上教学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 和含意作文;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讲述了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络,进行线上学 习。材料第一句,阐述“停课不停学”的目的是为了防疫的需要;第二句强调“线上教学” 要省级统一部署与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实施相结合;第三句要求“线上教学”要坚持国家课程 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第四句要求“线上教学”要坚持学校教师线上指导帮助与 学生居家自主学习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针对线上教学,提出了诸多的具体要求。本次作 文任务很鲜明,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个人实际学习经历,从自身角度阐述你对线上教学的看 法。 【立意】1.在线教育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可以直接在家里进行学习,降低了空间上的成本。 2.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是互补关系,两者并不会谁取代谁。 3.线下教育无可替代,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互动,同学之间的交往,小伙伴们一定是要面对 面互相玩耍,一起成长,才能够把人格情绪、各种社会品德培养出来。 4.线上教育能忽略品德教育。 【素材】1.线上教育是以网络为主,表现形式有两种:直播和录播;线下教育是需要学生到 学习中心里面,与老师进行面对面教学;大多数线上教育是以直播为主,视频是可以在线录 制或下载的,课程结束后,可以反复观看,能够达到对知识巩固的作用。 2.对学生要求不同。线上教育,因为上课时老师不在学生身边,是通过视频进行教学,所以 更考验学生的自觉性;线下教育由于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和老师进行沟通,因此,对学生可以 起到监督的作用。 3.沟通对象不同。线下教育老师首先需要跟家长推销自己,所以跟家长的自我介绍就很重要, - 21 - 然后课后还需要跟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的课堂表现情况,优点及缺点,后续老师 会以怎样更好的授课方式帮助孩子得到改进。老师的课后服务也要让家长看到,比如每天布 置作业,每天帮孩子改作业,让家长看到老师的用心情况。线上教育老师跟家长很少需要进 行沟通,只要把课给上好就行了。当然有时候一些家长也会来找老师谈,谈他们对孩子的学 习情况是如何的重视,这些家长往往是把钱看得很重,希望上一两次课,孩子成绩就能飞速 提升。往往孩子成绩稍稍上来了,他们就不会继续来辅导了。 4.方便程度不同。相比于线下教育,线上教育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需在有网络的情况 下,即可达到教学要求,所以更加便捷。 5.相对价格不同。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费用相比,前者的学费相对较低,后者成本较高, 所以学费会贵一些。 【结构】文章开篇亮出观点,线下课不可取代,然后分析了线上教育的种种缺点,最后照应 开头,文章思路清晰,层次鲜明,阐述的观点比较深刻,语言朴实严谨,注重说理,以理服 人。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 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 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 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 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 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 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 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 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 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 的一个显著特点。 - 2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