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第二中学华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联考(期中)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仁寿第二中学华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联考(期中)语文试题

高中2019级高一下五月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 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 文学说成是青 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 1918 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 岁,周作人 33 岁,钱玄同 31岁,刘半农 28 岁,沈伊默 35 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 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提到的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生命形态之中,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 ‎ B.“五四”文学运动实现了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青春型文学的转向。 ‎ C.“五四”新文学作家除了陈独秀、鲁迅、梁启超年龄稍大,其余都是 35 ‎ 岁以下的青年人。 ‎ D.“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从创作宗旨、作家群体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特征。 ‎ B.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诗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文章要论述的中心论点。 ‎ C.文章举李大钊《青春》一文为例,证明了青年人是建设“五四”文化的关键。 ‎ D.文章主体段落内部的论证思路清晰严整,先提出论点,再列举事实加以佐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五四”文学以“青春、欢乐、光明”的心态为宗旨,其本质就是在与“老年、自虐、黑暗”的封建落后文学做斗争。 ‎ B.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年长的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 C.《新青年》杂志赞美青年人,主张“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这体现了“五四”新文化是一种青春型文化。 ‎ D.“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应和,给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带来了青春的气息,影响是深远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 ‎19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群年轻人将-些涂成白色、没有上锁的自行车放在公共区域,供人们免费使用。这次勇敢的尝试被普遍认为是共享单车的起源。现今,共享单车在全球遍地开花,但是发展得都不尽相同。 “西雅图的共享单车太烧钱,已经宣告天折。”今年1月,西雅图市长宣布该市单车分享计划彻底做黄报道称,西雅图自行车共享服务的收入及推广效果远不及预期。有数据显示,西雅图市的斜坡道路是该计划天折的重要因素。“想用车的时候空无一车,要停车的时候找不到停车桩”,纽约市公共自行车共享计划在用户体验不佳的情况下,经营状况也每况愈下。又比如,巴塞罗那的Bicina每年赤字竟高达1200万美元,与Bicing同属难兄难弟的还有伦敦公共自行车系统……与众不同的是,法国成了世界上首个成功推行共享单车项目的国家。最为著名的案例应数巴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Velib。在发展初期,Velib出现过8成单车被损坏和盗窃的状况,但如今却成功化解危机,年均利润高达2000万欧元。Velib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便宜。无论是巴黎市民还是旅居者,只需支付29欧元的年租金(约合人民币216元),便能够无限次地使用。当然,该系统运转良好还离不开资本及政府的配合—通过与德高广告公司合作,Velib获得了用于建设和管理整个公共自行车系统十年的费用,用于交换的则是巴黎50%户外广告牌的独家使用权。‎ ‎(摘编自《共享单车在中国很火热在欧美日子并不好过》)‎ 材料二 往何处去?爆发式的增长过后,刚刚起步的共享单车已经面临发展之问。解决公共出行“最后一公里”,共享单车的贡献无须多言,但是随之出现的乱停乱放等管理困局,“如何骑得更远”已是迫切需要回答的现实之问。只有共享的旗帜,没有共治的思路,“骑得更远”只会是一句口号。毫无疑问,共享单车是当下的投资热点,然而,共享单车会不会只是一场资本的游戏?事实上,资本推动下的重投入轻管理的缺陷,正是共享单车乱象的重要推手。而且,当共享变成一门生意,商业性彻底压倒了公益性,共享单车更应该谈谈责任谈谈规矩。共享单车如此,其他共享经济新业态同样如此。政府能为这个民间诞生的准公共产品做些什么? 习惯了自上而下的推动,自下而上的共享单车自然会迎来诸多冲击,比如乱停乱放的管理难题。‎ 从媒体报道来看,共享单车的管理及到两个职能部门,交通部门大多持开放心态,城管部门大多是谨慎口吻对于北上广这些大城市来说,野蛮生长的共享单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既然是民生产品,那么就应该思考如何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比如场地谈到互联网+,李克强总理说得最多的是倒逼政府职能转变,眼下的共享单车,可以说是一道相同性质的考题。共享单车的管理乱局,其实也是新的“公地困局”。反正道路是公共资源,企业可以乱投放,骑者照样乱停靠。当然,板子也不能全部打在管理上,大家,包括骑行者,也应该为文明骑行做些什么。 要共享,得共治。共享单车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也是社会治理共识的形成。 (摘编自《商报评:如何让共享单车骑得更远?》深圳新闻网 材料三 近日,广东深圳蛇口湾厦山公园出入口,出现了大批被人为破坏的共享单车,现场一片狼藉。 看到这样的新闻,正在享受共享便利的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管理问题.面对堆积成山的共享单车,从事此领域的企业,显然难逃其责。但还应该说,在这一问题上,企业管理的不善与公共管理的缺位很难完全切割开.基于便利与有序这一矛盾体,人们借助堆积成山的共享单车来反思公共管理,似乎也合情合理。但无论是提供共享单车的企业、参与享受共享单车便利的个人,还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机构,面对有助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共享单车,反思的视野目前尚停留在那辆街头的单车上,倘若承认我们共享的不只是一辆单车, 而是一种社会运转的思维,那么就需要将反思的视野放得再宽阔一些,去关注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石:信任、规则与秩序。 (摘编自《共享单车应真正体现共享思维》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指出,起源于荷兰、推广到全球的共享单车已经出现两极分化:不是亏损严重而天折,就是发展良好大赚特赚。 B.材料二提到,交通和城管两部门面对共享单车管理难题持有不同态度,反映了当前职能部门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政的社会现实。 C.材料二认为要共享,就得共治,共享的旗帜和共治的思路缺一不可,共享单车持续发展必须在社会治理共识形成之后。 D.材料三认为如果缺乏社会良性运转所需要的信任、规则和秩序,共享单车当前面临的管理难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3‎ 分) A.国内外用作共享的单车都存在被人们大批破坏或偷盗的情况,这说明共享单车要持续发展,提高公民素质是前提。 B.资本进入之后的共享单车项目不再是一项公益事业而成为一门生意,这是很多城市共享单车难以为继的原因之。 C.材料二和材料三一致认为,要突破共享单车的管理困局,这个领域的企业、公共管理者和享受此便利的市民都有责任。 D.通过反思共享单车项目面临的管理困局,探索解决共享经济发展难题的思路,材料二、三都体现了这样的写作思想。 6.西方国家共享单车现状对我国共享单车发展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回答。(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也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议,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 ‎7.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点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引出下文对炊烟的“背叛”。‎ B. 作者在痛苦挣扎后背叛了炊烟,文章以悠远复杂的笔触通篇叙写了作者逃离故乡的全过程。‎ C. 本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我“背叛”炊烟成功与在异乡看不到炊烟的空虚惆怅形成对比,表现出“我”的无奈和思念。‎ D. 面对村人冷嘲热讽,父母冷静坚决,更能表现出父母对生活的深层理解和对我的殷切期望。‎ ‎8. 结合文本,赏析画线句子“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9. 本文以“背叛炊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①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 绍始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距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文武显于功德,灵厉表于暗蔽。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②。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①侔:相齐,②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人许以远致   许:答应 B.绍距而不答    距:通“拒”‎ C.绍尝诣冏谘事   诣:到......去 D.公可令操之    操:弹奏 ‎11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B.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C.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D.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涛选拔官员时向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明。‎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庞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5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4-15题。‎ 歌元丰五首(其五) 王安石 豚栅鸡埘②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③。‎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注】①神宗元丰初,神宗没有因王安石辞去相位而废止新法,王安石退居江宁多时,却仍关注着朝廷对施行新法的态度,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 ②埘: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 ③南山:钟山南面。‎ ‎14.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首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是说农家的猪圈和鸡窝都渐渐没入苍茫的暮色之中。 B.诗歌前两句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在农村行走时看到的景象。‎ C.“丰年处处人家好”表达了诗人对元丰初年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D.“往还”二字结束全诗,“往”指前面所见,“还”指此时的心境,委婉地表达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倦。‎ ‎15.林摇落献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它和陶渊明的诗句“悠然见南山”在意境上不同,试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的《离骚》中,诗人用秀眉作比喻,表明自己因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送客出军门,时已黄昏,大雪纷飞,风虽猛而旗不动的奇异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青草吐绿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6)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  古老而神奇的瑪雅文明由中美洲的古代玛雅人于3世纪所创,与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和中华文明 ,在历史的长河中,短暂而绚丽,神秘而睿智,散发出灿烂而迷人的光芒。令人扼腕的是,玛雅文明在9世纪戛然而止,( ),留给后世的大都是疑虑和担忧。比如,古代玛雅人创造的“长数历”中被炒得 的“世界末日”,曾闹得人心惶惶。其实,只要厘清古代玛雅人创造的“长数历”,所有的疑惑和担忧都会 。在玛雅历法中,“金星历”是玛雅文明最为古老、最为重要的历法。这部“金星历”,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玛雅人高超的数学知识和高深的数学技能。‎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相映生辉 顿足 沸沸扬扬 涣然冰释 B、熠熠生辉 顿足 纷纷扬扬 烟消云散 C、相映生辉 扼腕 沸沸扬扬 烟消云散 D、熠熠生辉 扼腕 纷纷扬扬 涣然冰释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书写下短暂而神秘的一页在世界古代文明中 B、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中书写下短暂而神秘的一页 C、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中书写下神秘而短暂的一页 D、书写下神秘而短暂的一页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根据这部“金星历”显示,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玛雅人高深的数学知识和高超的数学技能。‎ B.通过这部“金星历" ,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玛雅人高超的数学知识和高深的数学技能。 C.根据这部“金星历”显示,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玛雅人高超的数学知识和高深的数学技能。‎ D.通过这部“金星历”,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玛雅人高深的数学知识和高超的数学技能。‎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 人体内有两种生物酶同酒精代谢相关,一种叫乙醇脱氢酶,能使酒精转化为乙醛; ① ,能使乙醛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决定人的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氢酶,如果一个人的乙醛脱氢酶活性低, ② ,乙醛容易蓄积在体内,少量饮酒就会出现脸红,心跳加速等现象。而那些酒量大的人, ③ ,能迅速地将乙醛代谢。他们少量饮酒后,脸色并无变化;但若过量饮酒,脸色会发青,身体也会受到很大伤害。‎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4分) ‎ ‎2019年4月21-28曰,国际乒联第 5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5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马龙以4比1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50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六、(6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是我们高度重视、感触颇深的,但也有一些人和事,我们司空见惯却熟视无睹。也许有一天,你在偶然间突然发现,那些看似平淡的人和事中却蕴含着美好的情感、深刻的哲理........从而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 请以“曾被我忽视的世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高中2019级五月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9分)‎ ‎1.B(A 项“宗教信仰”有误,“青春教”只是表达一种文学创作上追求。C 项梁启超不属于“五四”新文学作家。D 项“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不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 ‎ ‎2.B(引用徐志摩的诗句并没有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而只是引出了一个话题。) ‎ ‎3.B(B 项“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年长的士大夫为主体”无从推断,同时这也不是“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的原因,强加因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12分)‎ ‎4. D (A.“不是亏损严重而天折,就是发展良好大赚特赚”错。B.“反映了职能部门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政的现实”错。C.“共享单车持续发展必须在社会治理共识形成后”错。) 5. C(A.“国内外国内外用作共享的单车都存在被人们大批破坏或偷盗的情况”错。B.“不再是一项公益事业而成为一门生意”错。D.材料三并未提及共享经济问题。) 6.示例: ①应该选择适宜骑行(地势平坦)的城市实施;②关注并提升用户体验; ③尽量降低使用成本;④政府与运营公司密切配合、各司其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15分)‎ ‎7. B ‎ ‎  8.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故乡传统农耕生活必然会逝去,最终被占据绝对优势的富裕、先进、现代化的生活取代,这句话蕴含作者对这种变化既欣慰、期望,又充满伤感、留恋的矛盾复杂情感。 ‎ ‎  9.(1)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2)丰富了人物形象。炊烟原本是故乡特有的景致,但故乡生活的艰辛、贫穷使得作者产生了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的念头,并付之行动。(3)寄托作者的情感,深化主题。故乡的炊烟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原点,是家和温暖的隐喻,没有炊烟也就没有了家、根和温暖。以“背叛炊烟”为题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4)该标题新颖精妙,吸引读者。(答出三点给6分)、‎ 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选项“通篇叙写了作者逃离故乡的全过程。”错误,全文既有对故乡炊烟的逃离,又有对故乡炊烟的思念和牵挂。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重要语句的含义的基本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具体分析,侧重于结合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把握,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中“膀阔腰圆趾高气扬”赋予现代社会人格力量,展现出社会的发展进步,凸显出乡村社会发生的变化,已经逐渐逝去,这样的表达显示出作者内心的复杂情绪,突出一种矛盾之感。 9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父母为我设计的对炊烟的背叛,是一种高瞻远瞩。我“背叛炊烟”是想逃离闭塞落后的故土,去寻找远方的新生活。当我得到时,却没感到幸福,反而因看不到炊烟而内心寂寞,思乡之情日益加深。最初的逃离与现在的追思形成一组情感锐利的对比。“背叛炊烟”成功后,我常回家。我内心希望找回有根的踏实感,但故乡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改变让我生疏隔膜。怀揣巨大希冀的归乡,与对现实的巨大失望形成对比。“背叛炊烟”是经历痛苦挣扎的,“背叛炊烟”成功后,作者其实是陷入更深的痛苦挣扎,丰富了人物形象。【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好。常见的探究方式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的联系,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A  许:赞赏 ‎11.D ‎12.C   C项中“但也只能停息其事”不正确。原文中说“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可见并未“停息其事”。‎ ‎13.翻译:‎ ‎(1)像你说的那样,(他)是能够担任丞相的,怎么能只做秘书郎呢?(所字结构、乃、为、但各1分,大意1分)‎ ‎(2)不了解我也就罢了吧,只要我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参考译文:‎ 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的儿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慎重。因为父亲的原因获罪,蜗居家中。山涛主管挑选官员,启奏武帝说:“《康诰》有言说‘父子获罪不互相牵连’。嵇绍有贤能,应当加以表扬征召,请求任命为秘书郎。”武帝对山涛说:“像你所说的,应该能够做丞相了,怎么能只做秘书郎呢?”于是下诏书征用他,离家做秘书丞。嵇绍到洛阳,接连升为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顾也很器重他,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会再遗漏人才了。”沛国的戴晞年轻有才气,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州里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年,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外戚的身份受宠爱,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勾结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死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附和情弊,加谥号便不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惧怕他。齐王冏已经辅理朝政,大兴土木,骄奢更加厉害,嵇绍用谏书规劝说:“夏禹因住房低矮而受人称羡,唐虞因住房简陋而彰显美德,应当去掉大兴土木的烦琐,仔细考虑谦损的道理。”齐王冏虽然以谦顺的态度来回应他,但最终也不能采用(他的谏书)。嵇绍曾经到齐王冏处谈论国事,遇到齐王冏大设宴会,召集董艾等人共论时政。董艾对齐王冏说:“嵇侍中善于音乐,您可让他弹奏。”身边侍候的人呈上琴,嵇绍推辞不接受。齐王冏说:“今天是欢乐的日子,您为何吝啬弹奏呢?”嵇绍回答说:“您挽救振兴国家,应当制定法度作为准则,使它流传给后人。我虽然浅鄙,身居官位,身穿朝服,在朝廷上谈论时政,怎么可以手持乐器,来做伶人的事情呢!如果脱去公服来参加私宴,就不敢推辞了。”齐王冏非常惭愧。董艾等人不得不退下。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恰逢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鸾驾,飞箭如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 D项,“委婉地表达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倦”错,“得往还”是说诗人自己来也自由,去也自由,写出自身卸去了官职重担,得以飘然来往于富庶的乡村之间,感到无比的轻松与欣慰又依依不舍的心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描绘了一幅清秋暮色山林图:晚暮深秋,木叶凋尽,南山兀立,清晰呈现。(2分,景物特点概括准确1分,结合诗句分析1 分) ②王诗重在客观描述眼前之景,描绘了宁静开阔的意境,表达的是愉悦的心情;(2 分)而陶诗则描绘了静穆而高远的意境,表达的是脱离官场羁绊后的闲逸悠然自在之情。(2 分)‎ 翻译:苍茫暮色之中但见家家户户猪归圈鸡入窝,放眼远望,山间木叶尽脱,南山显露出她的真容。因泰民安的丰收之年真是好啊,可以随兴所至飘然往来于各村庄。 赏析:‎ 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幅安宁恬静祥和的农村景象,本已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又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自己欣喜之情。眼前一派祥和美好的田园景象让诗人感受到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这不正是诗人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吗?虽然自己此时已经离开朝廷而退居江湖,但是这种美好局面不正是因为实施其新法的成果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生理想得以实现,个人的进退哪里值得挂怀。于此我们看到诗人忘记个人得失而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正因为此,诗人不禁由衷地赞美处处人家好,自己仿佛已然“羽化而登仙”,飘然于各村之间,陶醉在这丰年的美景之中。‎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 (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青青子衿 ‎(6)鸡鸣桑树颠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7. C相映生辉:相互映衬,更加光辉夺目。熠熠生辉:发出闪亮耀眼的光芒。此处用“相映生辉"更合适。“扼腕”侧重于表示叹息。“顿足”侧重于表示着急、生气、悔恨等情绪。此处用扼腕"更合适。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 多形容议论纷纷。纷纷扬扬:(雪、 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此处用"沸沸扬扬”更合适。烟消云散:形容事物消失净尽。涣然冰释:形容矛盾、风波完全消除。此处用“烟消云散”更合适。 18. B(A、D状语放在句居,表述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可排除。根据前文"短暂而绚丽,神秘而睿智”的顺序,B更符合表达习惯) 19.D(A、C“根据”与“显示“杂糅, 可排除。B、C“高超的数学知识和高深的数学技能”搭配不当。故选D)‎ ‎20.(3分)示例:①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②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③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 ‎21.(4分)关键信息:①2019年4月21~28日;②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③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④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