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栽棵自己的树 刘心武 40多年前,随父母住在机关宿舍大院,那个院落是个典型的四合院,我家所住的厢房门窗外,有株高大的合欢树。 一个星期天,忽然来了个面生的老头,绕着那合欢树转悠,又抚摩树皮,拣起落在地上的花,夹在手指缝里,嗅个不停,后来就站在树下发愣。我那时系着红领巾,在院子里玩耍,觉得他十分可疑,就过去问他找谁?他说找的就是这棵树,这树是他父亲带着他,亲自栽下的。我立刻跑回屋,向爸爸报告,说外头有个老头,搞反攻倒算呢!爸爸就走到窗前朝外望,我催爸爸出去轰他,这时,那老头也就拿着一簇花离去了。爸爸对我说,他认出那老头,是国务院参事室的,不熟,但肯定不是坏人,这院子原来是他家故居,对这棵合欢树有感情,忍不住来看望看望,属于人之常情,不必去干涉他。 北京的古都风貌,直到50年前,还可以用“半城宫墙半城树”来概括。人们现在仍津津乐道胡同四合院文化,不过大多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建筑形态上,对胡同四合院的树文化,似乎重视得还不够。胡同里的遮荫树属于公树,这里暂不讨论。四合院里的树木,在过去是属于房主的私树,那些私家树往往是第一代房主亲自挑选树种,并且其中至少有一棵,是其亲自栽下的。四合院里最常见的树种有槐、榆、杨、柳、松、柏、桧、枣、梨、杏、毛桃、核桃、柿子、香椿、丁香、海棠等等。四合院里的树木,不仅用于遮荫、观赏,也不仅是取其花、叶、果食用,往往还同主人形成某种特殊关系,或含有纪念意义,或表达某种祈愿,或切合主人性格、体现出某种刻意追求的文化格调。 最近继续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特别注意到曹家的树文化及《红楼梦》里的以树喻人、营造诗意的美学特性。曹雪芹曾祖父曹玺在南京任上,亲手在花园种下了一棵楝树,后来他祖父曹寅对此树倍加爱惜,还绘图征题,集为四五巨卷,当时的文豪名流,几乎全都襄与其事。楝树既非名贵树种,其花更不华美,而且结子味极涩苦,曹玺手植、曹寅咏叹,其用意均在教诲后人勿忘其作为满人的包衣世奴的苦涩身世。《红楼梦》里没写到楝树,说明它并非曹氏的家史,但却又一再通过书里赖嬷嬷向儿孙辈感叹“你吧哪知道那‘奴才’两个字是怎么写的”等细节,把曹氏的兴衰际遇浓浓地投影在了字里行间。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贾宝玉住的怡红院里焦棠两植,林黛玉住的潇湘馆翠竹成丛“凤尾森森”,探春住的秋爽斋后廊满植梧桐,妙玉所在的拢翠庵冬日白雪中红梅盛开,包括薛宝钗所住的蘅芜院不植树木只种各色香草,全都关合着人物的性格命运。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方式给我们留下丰富的遗产,其中的树遗产也是异常丰富的,如清代纪晓岚给我们留下了诗文,留下了足以供今天电视剧戏说的趣闻轶事,也留下了一株至今每春花如瀑布的紫藤,那不仅有观赏价值,更氤氲出一种雅致格调熏陶着后人。 保护四合院文化,其中也应包含保护四合院树文化的内容。在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今北京的四合院沦为了拥挤不堪的杂居院的情景,其中有个细节是张大民不得不把一棵大树包在了自己加盖的小房子里,那些镜头的语意是十分丰富的。如果我们再不努力保护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树木,那么,再登到景山顶上眺望全城时,将不复有“半城树”的景观,纵使能望见许多新拔起的“楼林”,恐怕心里也不会舒服。 现在,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栽一棵自己的树,对于北京人——也不仅是北京人,各个发展中的经济区里,人们的处境大体相同——基本上是可向往而难以落实的一桩事了。就城市居民而言,通过纳税,而由有关部门用税款来营造公众共享的绿地,栽种属于大家的树木花草,是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但我以为,让一个人至少和一棵树建立更私密的关系,这一北京胡同四合院——也不光是北京胡同四合院——在我们民族世代生息的所有地方,其实都有着手植私树传给后人的文化传统。树比人寿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栽一棵自己的树,寄托志向情思,留给下一代甚至很多代,让他们在树阴下产生严肃的思绪、悠然的诗意,这个传统不能丢弃。 参加公益性的植树造林活动,自然应该积极。倘若有一块自己可以支配的园地,就该兴致勃勃地栽棵自己喜欢的树。近年我在远郊有了一间书房,窗外有块隙地可以种树,妻子帮我栽了一棵合欢树,这既是与我童年时光的对接,也意味着我们31年的恩爱应该延续。这树又名马缨花,我的写作,仍是骑马难下的状态,那就再摇马缨,继续向前。北京市民却又把它称为绒线花,我更喜欢那昵称里的平民气息,鼓励自己将文字更竭诚地奉献给平凡的族群。但妻子查了书,又找出了此树花期的特殊气息可以制怒消忿的依据,她批评我近来脾气暴躁,希望我能在这树旁调理好心态情绪,雅意感人,怎能不从? 栽一棵自己的树,实际也就是净化一颗自己的心啊!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二段作者通过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表现了老人与树深厚的感情,“站在树下发愣”的细节,说明这棵树牵动了老人对往事的回忆。 B. 文章不仅呼吁关注保护传承四合院的树文化,而且对城市“楼林”四起的发展状况表示深切的担忧,对不能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栽一棵自己的树表示不满。 C. 文章对《红楼梦》中树文化的引入,意在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树遗产,一些好的树文化传统不能丢弃,也使得文章富有文化内涵。 D.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但字里行间流贯着作者对传统树文化深入思考和诚挚的情感,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 2. 简要分析文章开篇为什么要写40多年前一个老人绕合欢树转悠的事? 3. 作者认为“栽棵自己的树”有那些意义,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4. 如果你有一块可以自己支配的园地,你会种一棵什么树?请结合树的特点,写出三条理由。 【答案】1. B 2. 内容上: 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②使树与人的特殊关系、深厚感情更真实可感,从而突出文章中心。结构上: ③引出下文对“树文化”的思考(或者,为下文“树文化”的提出做铺垫;④首尾呼应,使童年与现在在时空和感情上对接。 3. ①寄托志向情思; ②留给后代(熏陶后人),产生思考和诗意; ③传承优秀传统; ④净化心灵。 4. 示例 :松柏,四季常青,景致宜人,不择环境,顽强不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两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深切的担忧”,文中没有;由原文“近年我在远郊有了一间书房,窗外有块隙地可以种树,妻子帮我栽了一棵合欢树”来看,“对不能在自己居住的地方裁一棵自己的树表示不满”,理解有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段落作用 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 所给内容为开头,相当于首段,从内容上看,原文有“我那时系着红领巾,在院子里玩耍,觉得他十分可疑,就过去问他找谁”,可见: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从原文“爸爸对我说,他认出那老头,是国务院参事室的,不熟,但肯定不是坏人,这院子原来是他家故居,对这棵合欢树有感情,忍不住来看望看望,属于人之常情,不必去干涉他”可看出,文章使树与人的特殊关系、深厚感情更真实可感,从而突出文章中心。从结构上看:下文中对“树文化”进行了思考,所以这段为下文“树文化”的提出做铺垫;文章结尾写道“栽一棵自己的树,实际也就是净化一颗自己的心啊”,这样构成首尾呼应,使童年与现在在时空和感情上对接。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作者认为‘栽棵自己的树’有哪些意义,联系全文,加以概括”,这就要求考生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进行概括总结。 从文中“往往还同主人形成某种特殊关系,或含有纪念意义,或表达某种祈愿,或切合主人性格、体现出某种刻意追求的文化格调”,可见“栽棵自己的树”能“寄托志向情思”;从原文“留给下一代甚至很多代,让他们在树阴下产生严肃的思绪、悠然的诗意,这个传统不能丢弃”,可看出“栽棵自己的树”能“留给后代(熏陶后人),产生思考和诗意;传承优秀传统”原文有“栽一棵自己的树,实际也就是净化一颗自己的心”,可见能“净化心灵”。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 “如果你有一块可以自己支配的园地,你会种一棵什么树?请结合树的特点,写出三条理由”,然后结合文章中提到的“种一棵自己的树”的意义,强调出树的某种精神,这是答案的重点。题目要求明确所种的树并阐明理由,这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语言流畅即可。语言不通顺流畅的或只写树名没有理由的,都不合格。如松柏,四季常青,景致宜人,贵在精神,不择环境,生命力顽强。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翁传 高启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①,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衒璞而市鼠腊②其可乎?吾既不能为此,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乃谢客闭户而歌曰:“守吾玄以终年,视彼沽者泚然③。”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④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注)①玄圭:黑色的玉 ②衒璞而市鼠腊:比喻有名无实③泚(ci)然:冒汗的样子。④弸(peng):充满 5.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咸异之 咸:都 B. 吾之墨聚材孔良 孔:很,甚 C 卑贾以饵众 贾:贾,通“价”,指价钱 D. 吾窃耻焉 耻:羞耻 6.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街璞而市鼠腊其/可乎 B. 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街璞而市鼠腊/其可乎 C. 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街璞而市鼠腊其/可乎 D. 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街璞而市鼠腊/其可乎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躬操杵臼”,“龟手黧面”表现了墨翁制墨时“用力甚勤”。 B. “他肆之屡恒满”中的“腰”,原指鞋,这里借指店中顾客。 C. 墨翁是一位隐士,名字罕为人知,服饰、行为、与常人不同。 D. 全文熔叙事与议论于一炉,将要说明的道理寓于人物形象之中。 8.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躬操杵白,龟手黧面,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 (2)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 9. 作者引用墨翁的歌“守吾玄以终年,视彼沽者泚然”是为了表现墨翁_____________的品质(请填一成语)。 10. 作者文末说“闻其言足以自警”,道出写作目的。但有人说,此文与其说是“自警”,不如说是“警世”,这篇文章目的在于“警世”。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5. D 6. D 7. C 8. (1)亲自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手背龟裂面色黑黄,形貌奇特古怪,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宽大的衣服。 (2)再说,我的墨虽然卖不出去,可是看见箱中,黑黝黝的墨锭仍然在,(我)还有什么悲伤呢? 9. 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等近义成语均可。 10. 示例:同意。作者赞美临财不苟、坚守信条的墨翁,批评以假冒真、以次充好,违反道德的“逐利者”。表面上看是告诫自己,应该做怎样的人。实际上是借墨翁形象,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认识,借对“逐利者”的批评,揭露当时社会上的类似丑恶现象,以引起治国者注意,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说是一篇警世作品。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D项,耻,以……为耻,认为……可耻。句意:我私下认为这是可耻的事。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句子的翻译是:假如我要想效仿他们这种制墨卖墨的行为,那就是对外号称古法制墨,而内里却以现在粗制滥造的墨出售,这就像‘衒璞而市鼠腊’一样有名无实,这样做怎么可以呢?“以古墨号于外”与“以今墨售于内”是对称结构,“而”表转折应用在句首,“而”前断开,排除BC;“其”,语气副词,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其”前断开,排除A。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墨翁不是隐士。文中“客闻之曰:‘隐者也’”,是赞颂墨翁有隐士淡泊名利的遗风。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躬,亲自;奇古,奇特古怪;危,高。(2)售,卖;固,本来、仍然;何……为,为什么……呢;戚戚,忧愁、悲伤。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关键语句,结合相关事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守吾玄以终年,视彼沽者泚然”意思是,守着我的黑玉般的墨以度终身,看见那些卖假墨的人,我(为之羞愧)头上冒汗。墨翁制墨不为了逐利而迎合世俗、粗制滥造,可见其洁身自好的品质。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本题探究的是作品的主题,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 从“自警”到“警世”关键要找到作品所体现的社会意义。文章写墨翁,坚持古法制墨,“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街璞而市鼠腊,其可乎?”不为利益所动,不媚俗,洁身自好,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借赞美墨翁表达作者对理想社会、理想人格的追求; “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借墨翁之口批判逐利者,表达对丑恶社会现象的批判,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墨翁是吴槐市集里的人。(他)曾经在荆楚一带游学,一次,遇到有人传授古代造墨方法,于是说:“我如果卖这种墨的话,就可以有足够的钱用来读书,何必(像现在这样)心情急切地四处奔走呢?”回到家,(他)在自家门上写了“造古法墨”几个字。亲自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手背龟裂面色黑黄,形貌奇特古怪,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宽大的衣服。人们望见他,都认为他是一个奇特的人。他经常研磨数斗墨汁,醉酒后给人写一尺见方的大字,字很壮美。(他)所制墨,订有一定的价钱。报酬不合适,就不卖。所以,别人的店铺里人总是满满的,而他的店铺里人却很稀少。 一位朋友讥讽说:“你的墨做得虽然好,为什么卖不出去?”墨翁说:“唉!我的墨是用很好的材料,做工也非常到位,正因为制作艰难,所以不想卖得太便宜啊。现在那些追逐利益的人,用马马虎虎制作的墨来迎合世俗之心,用低廉的价格来诱惑百姓,(这些墨)看它虽然像黑色的玉,试用它却如土炭一般,我私下认为这是可耻的事。假如我要想效仿他们这种制墨卖墨的行为,那就是对外号称古法制墨,而内里却以现在粗制滥造的墨出售,这就像‘衒璞而市鼠腊’一样有名无实,这样做怎么可以呢?既然(只有)我不能这样做,也就不奇怪粗制滥造的那样人太多了。再说,我的墨虽然卖不出去,可是看见箱中,黑黝黝的墨锭仍然在,(我)还有什么悲伤呢?”于是(他)闭门谢客而作歌道:“守着我的黑玉般的墨以度终身,看见那些卖假墨的人,我(为之羞愧)头上冒汗。”朋友听了后说:“真是一位隐士啊! 我们这辈读圣人书籍,以学古圣人精神为准则,但又不能以高尚品德充满内心,仅仅装饰外表而迎合世俗求得名誉的人,难道不感到有愧于这位墨翁吗?”说完,叹息着离去了。 齐人高启听说了墨翁的话,(认为)足以用来警戒自己,于是写下来为他作传。墨翁姓沈,名字叫继孙。但是世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只是称他为墨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鸣沙①过雁 (明)无名氏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 【注】①鸣沙,北魏至宋、西夏县名,治今中宁县鸣沙镇。 11. 诗中写雁用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12. 这首诗通过“雁”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11. 运用了烘托和比喻的写法,通过秋日斜晖、晴沙拂地等冷清萧瑟的景象烘托出过雁南飞的艰辛,“清坠玉”运用比喻描写了过雁的鸣叫如玉石坠落在地上一样清脆。 12. 由过雁的艰辛南飞,联想到征人戍边的艰辛、有家难归的凄苦,流露出诗人对征人的悲悯情怀。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主要分析诗歌所使用的的表现手法。此类试题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先准确地答出是怎样的手法,再结合相关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最后点明表达效果。 “斜晖”“晴沙拂地”是景物描写,写出冷清萧瑟的景象,烘托过雁南飞的艰辛;“清坠玉”,写大雁飞过鸣沙时的几声鸣叫就像玉石堕落在地上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是比喻。 【12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通过描写冷清萧瑟的景象烘托出过雁南飞的艰辛;“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诗人在听到南飞的大雁数声鸣叫时,不禁想起了“征人”是否有寒衣。征人:指出征远行的人。表达对征人的怜惜之情。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3.在下文空缺处各填写一句与“泪”或“酒”有关的语句。 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泪”和“酒”的描写。诗经《氓》中女主人公望不到男子所住的复关,便“①______________”;《离骚》中“②_____________,哀民生之多艰”表现出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不同于“泪”的刻画形象,酒可以宣泄情绪。曹操《短歌行》“③______________”,用酒来作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苏轼与友泛舟赤壁,“④________,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范仲淹“酒入愁肠”,难解思乡之苦(《苏幕遮》);而陶渊明则“引壶觞以自酌”,自得田园之乐(《归去来兮辞》)。酒还是诗的催化剂。无论是畅叙幽情的“⑤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还是热闹酒宴上的“觥筹交错”(欧阳修《醉翁亭记》),即使是闺房中的“三杯两盏淡酒”(李清照《声声慢》)都可以催生感人至深的诗词美文。 【答案】(1) 泣涕涟涟 (2) 长太息以掩涕兮 (3) 对酒当歌 (4) 举酒属客 (5) 一觞一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泣涕、涟涟、太息、掩涕、属客、觞。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达思想的手段,影响着人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六名专业提影师为同一个人拍摄肖像,拿到的却是不同的身份资料,为了“准确传达”这样的信息,六张肖像照最终 。有时候,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容易让人先入为主的是一个语言标签。从这个角度看,一个词汇的背后,往往涉及一系列的价值判断。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只是热衷于简单粗暴地“贴标签”,传递极端的情绪、使用夸张的表达,渲染消极、焦虑的心态。( )比如,有人用“积极废人”指称那些爱给自己定目标但永远做不到的人,如果仅停留在揶揄或自嘲层面,奋斗的意义又该如何安放?这些网络热词看似调侃,实际上却是用贴负面标签的方式传递着焦虑。 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会不会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发笑,而在于有没有创造出社会价值、能不能经历时间的沉淀,从“任性”一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到“APEC蓝”来之不易,成为环保重要目标的 ,再到“工匠精神”热度不减……这些 的流行语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在于兼具了有效、有用、有趣的属性,既反映时代又推动时代的改变。而那些价值导向负面的流行语,难逃 的命运,最终被人遗忘。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迥然不同 来之不易 经久不息 弹指之间 B. 大相径庭 谈何容易 经久不衰 昙花一现 C. 迥然不同 来之不易 经久不衰 昙花一现 D. 大相径庭 谈何容易 经久不息 弹指之间 15.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 哪怕只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进而让人先人为主。 B. 只要是一个语言标签,就会让人先入为主,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 C. 哪怕只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让人先人为主,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 D. 只要是一个语言标签,就容易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进而让人先入为主。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网络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 B. 这样的语汇如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造成不良影响。. C. 滥用网络词汇,一定会给社会心态带来恶果。 D. 滥用这样的词汇,一定会给社会心态带来恶果。 【答案】14. C 15. C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迥然不同: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的远,很明显不一样。大相径庭:指彼此相差极远或矛盾很大,比较对象限于两个(类)。语境有“六张”限定,故选“迥然不同”。 来之不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谈何容易:原指臣下向君主进言很不容易,后指事情做起来并不象说的那样简单,常作谓语。第二空所填词语需作定语中心语,语义上前者更适合语境,故选“来之不易”。 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多指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或幼年起到成年期之间的精神特征;也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语境对象为“流行语”,且后者第二层语义更适合语境,故选“经久不衰”。 弹指之间:比喻时间极短暂。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语境有“被人遗忘”,故选“昙花一现”。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 “只要……就”太绝对,且与“有时候”语境不符,排除B和D ;“进而”是递进关系,应先“先入为主”,后“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排除A和D。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根据前文“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推断,“网络语汇(词)汇”扩大范围,表意宽泛,不合语境,排除A和C;“一定会”过于绝对,不合语境,排除C和D, 故选B。 【点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按要求答题。 17.下面是鸣凤跳湖前的心理活动,其中的“一堵墙”可以有哪些理解? 周围是那样地静寂,一切人间的声音都死灭了。她静静地倾听着,她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可是许久,许久,都没有一点儿动静。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 (巴金《家》) 【答案】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是横亘在鸣凤与觉慧之间的一道高墙;鸣凤的丫环地位与觉慧的少爷地位也是阻隔他们思想、情感交流的一堵墙;当鸣凤决定离开人间时,她与觉慧又产生了死者与生者之间的一堵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明确所写的题目,然后根据要求联想名著相关情节进行概述,尤其要注重细节。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 词语含义的理解先要了解小说内容、主题。再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境,结合上下文内容体会词语的含义,词语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是指词语的字面意义,而深层含义指有关文章的主旨意义。所给情境是是鸣凤跳湖前的心理活动,语境中的两个人指的是鸣凤与觉慧,“一堵墙”指的是横亘在鸣凤与觉慧之间的障碍,可以从整个社会制度和礼教、高家整个家族利益、两个人的身份差距以及鸣凤选择跳湖带来的结果等角度分析。 18.请你谈谈下面画横线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这时,卡西莫多重新抬起眼睛去望埃及姑娘,看见她的身子吊在绞刑架上,远远地在她的白衣服里作临死的痛苦的颤抖。随后他低下头去看看直挺挺躺在钟塔下面的摔得不像人样的副主教,他从心底里发出了一声呜咽:“啊!都是我爱过的人呀!” (雨果《巴黎圣母院》) 【答案】卡西莫多对副主教弗罗洛,由原先的感恩到认清他丑恶的灵魂,并将他推下钟塔。这声呜咽表现了加西莫多分清善恶之后由爱转恨的复杂情感。而对爱斯梅拉达,这声呜咽则包含着卡西莫多深深的爱和对她死去的悲恸之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理解时要结合作品具体的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作品的主题。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这句话出现的情境是,爱斯梅拉达被绞死,卡西莫多把曾经无比敬重的副主教推下钟楼,那是一个个疯狂的举动,却是一种超越永恒的爱。“我爱过的人”指的是爱斯梅拉达和副主教弗罗洛两个人;“爱过”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对副主教弗罗洛是由爱转恨,对爱斯梅拉达则怀有深深的痛惜之情。“啊!都是我爱过的人呀!”这是主人公卡西莫多从心底发出的声音,是对真善美的呼唤与表达。 四、写作(35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恰逢“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五四”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他们的精神风貌记录在我们读过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巴金《家》、杨沫《青春之歌》、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罗广斌《红岩》、路遥《平凡的世界》…… 某校拟在高一年级举办以“弘扬五四精神,为我的青春着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假如你是一名参赛者,请你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紧扣主题;符合文体特征;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扬百年五四精神,让青春之火燃烧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扬百年五四精神,让青春之火燃烧”。值此青年节到来之际,愿以五四精神与君共勉,再筑我华夏大国磅礴伟力。 五四运动之于中国,一是救亡,二是启蒙。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曾记否,百年前的中国,裹挟着怎样的满目疮痍,迎来了青年震耳欲聋的怒吼——他们怒斥无能的政府,启蒙落后的愚民:他们奔走在大街小巷,将迂腐固化的旧中国从犄角旮旯里“揪出来”。他们的呐喊、他们的精神,与其说是救亡图存,将国家救于危难之间;不如说是青年意识的觉醒,民主精神的启蒙——这颗启蒙的种子,在残破的土地上绽放出血色的花,随风飘扬,洒落在人民看得见的远方。 百年五四,曾记否,那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时代,是个抛头颅、洒热血的时代:从20世纪之交的戊戌变法,到五四和新文化运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李大钊、闻一多、胡适、罗家伦……从本土饱学之士,到留学归来者,多少英雄烈士浴血重生,多少思想交相辉映,他们将五四精神深埋在骨子里,也照亮了近现代中国半明半暗的天空。 如今时代,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五四精神继往开来,铸就了多少当代英才。 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年轻时学成归国,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终身献身国家核武器研究;守岛32年的王继才第一次登上开山岛才26岁,在风浪拍岸中洒下一片赤子心怀;“80后”小学校长张玉滚,他扎根乡村教育事业,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耶鲁大学秦玥飞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投身到农村建设中去……家未立,国先安,五四精神传承的,不只是一抛头颅洒热血的口号,更是一颗实干奋斗的,足以振奋人心的火种。 回望沧桑百年,我们深记“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的忠告,我们坚守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我们满怀“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真诚,我们去寻求五四精神,溯流而上,去破解它,去传承它:这种精神不是来自冲动,不仅来自一腔孤勇。它源于青年内心深处的济世精神,它更深刻、更持久、更能激励新时代的“我们”不懈地奋斗。 “一朵朵浪花汇成了时代的巨浪。”如今,我们走上“船到中流浪更激,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改革开放之路,新时代领路人说“我们非进不可,不进则退”。中华民族的昨天,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恰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定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今我之青年,唯有高举五四火把,传承五四精神,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尽电光之极速,尽逝波之绚烂——扬百年五四精神,让青春之火燃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审题: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主要讲“五四”精神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在我们读过的很多文学作品中,记录了这些精神风貌。题干要求“弘扬五四精神,为我的青春着色”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考生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面对的对象以及说话的语气等。在写作中,要紧扣两个特点,一是顺应时代潮流,二是担负民族使命。立意提示:从课内外的文学作品中,提炼出“五四时期”青年的精神品质。如为祖国、为民族,顺应时代要求;求知若渴,执着追求理想;坚韧顽强,勇于变革;敢于担当;关注时代,献身祖国等。这些精神特质对我们新时代青年有触动、引领和激励的作用。可以用毛泽东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引出“青春”,引出“五四精神”。然后分别从青春代表了生机与活力,承载着未来和希望;理想是人生的灯塔,信念是前行的航标;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等方面分析论述“五四精神”的作用。最后,表达自己的期望。如拓展人生舞台,让五四精神照亮人生。 参考立意: (1)做一个新时代有志青年; (2)传承五四精神,放飞青春梦想; (3)做一个进取的人,传递青春正能量; (4)五四精神引领青春航线。 参考素材: (1)回首五四百年,让我们致敬青春的力量。这样的青春身影早已被历史铭记:长征路上,小战士背着识字板,衣衫褴褛但不忘为革命胜利读书识字;抗战时期,无数青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为光复河山;建设年代,荒漠戈壁之中多少青春光荣绽放,让“蘑菇云”腾空而起;改革开放初期,天安门前的一句“小平您好”,是青年群体对改革开放最由衷的支持。从南下弄潮的“闯海人”,到勇闯浦东的“八百壮士”,从抗震救灾中的青年官兵到北京奥运的青年志原者,时代召唤各有不同,青春力量一脉相承。历经一代代人传承、发场与积淀,五四精神成为百年来中国青年与国家前途命运同频共振的鲜明标识,成为96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青春力量的不竭动力。 (2)回首五四百年,让我们鼓荡青春的激情。“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今天,时代的鼓点更加激越。回首看,五四百年来的历史浩荡前行;立足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波澜社阔;再向前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重任在肩。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面对活力无限的“流动中国”,面向民族复兴的壮阔征途,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无比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比光明,更需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不负韶华,不辱使命。 (3)爱国主义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这一代青年,应该大力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大局需要,让五四的精神传承下来。我们应该为国家、社会不懈奋斗,在奋斗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让我们青春的色彩更亮丽。 (4)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想要报效祖国就要努力学习,努力学习就是学生爱国最重要的一种体现。其实,学好习并非易事,想要学好习首先要敢想,想后要敢做,做后要敢于坚持。 结构示例:《扬百年五四精神,让青春之火燃烧》,演讲稿。开篇点明五四运动之于中国的意义:一是救亡,二是启蒙。首先回望五四精神下英雄人物创造的光辉历史;再放眼人才辈出实干兴邦的当代英才,指出传承五四精神的意义;最后展望未来,表明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