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9 年春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一第一学月考试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古 典诗歌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相反,人们对那些一字千金的精简短章更为推崇。正 如刘勰所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 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 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 乃知其密。”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而古 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 句的存在。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 情意。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那 么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 果。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这两句诗各用五个字营造了三 个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只把六个意象连缀成句,除此之外不着一 字。这样的写法真是干净利索,从意象营造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意象的密度很高。它们为 读者展现了一幅极其生动、丰满的早行图景:鸡鸣声声,乡村旅店的茅檐上方斜挂着一钩残 月;一条板桥上积满浓霜,上面印着行人的足迹。句中虽无一字直接抒情,然而早行的苦辛、 心境的寂寞皆渗透在那些物象之中,读来令人恻然心动。如果不是意象如此密集,恐怕难以 在寥寥十个字中安置如此丰富的内涵。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 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 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 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 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 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 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 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 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 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 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 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诗篇的情形则与诗句大不相同。一首好诗,不 但应该“状难写之景,如见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且应有完整的意境和流畅的意 脉。 那么,对于诗篇来说,什么样的意象密度才恰到好处呢?宋人范温的一段话颇有启迪意 义,他说:“诗贵工拙相半,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 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范温所说的“工”与“拙”指诗歌艺术的精 丽与朴拙,意即一首诗既应有精丽细密的部分,也要有相对朴拙粗放的部分,才能张弛有节, 并突出重点。一首诗中的意象密度也是如此,整首诗的意象最好是“疏密相半”,也即有疏有 密,疏密相济,才能恰到好处。事实上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 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他们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 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 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需字斟 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 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 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 诗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D. 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作品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 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 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 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 密度过大是诗的一种缺点。 C. 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 首诗也因为写景意象过于密集而招致了一些非议。 D. 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基本上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 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此古典诗歌 中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B. 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 蕴,对遣词造句也就可以放松要求。 C. 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 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 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 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 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C 项,“诗 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错误,选项 说法过于绝对化,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 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那么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 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选项忽略了“同样长短”这一限制性信息,且文中说的是 “更可能达到”,选项变成“更能达到”,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选 C 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 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 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B 项,“……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密度 过大是诗的一种缺点”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文章第三段说“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 也 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 滞”,文章第四段说“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由此可 见,并非意象密集就不是好诗。故选 B 项。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 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 项,“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 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就可 以放松要求”错误,参见文章第一段,“‘规范本体谓之镕,剪截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 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句有可削,足见 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 忍芜辞赘句的存在……”,由此可得出作者观点,不论篇幅是否有限,都不应容忍芜辞赘句的 存在。故选 B 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 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 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 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 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 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 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 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盛开在屋顶的莲花 葛俊康 听父亲说,奶奶生前喜欢种莲,并且还是种莲的高手。每年奶奶都要在家门前的河汊道 里种上一大片的莲藕。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每天早晨,奶奶总要站在莲花旁边,一脸 慈祥地看着在河里划船的父亲。 父亲十八岁那年,从爷爷手中接过船桨,成了村里唯一的摆渡艄公。父亲除了摆渡,没 事时,就按奶奶的吩咐,帮人们运这运那,特别是洪水来的时候。 父亲说,那年的洪水,来得特别突然,也来得特别猛。半夜里父亲听到奶奶的喊声,忙 跑出门去看,洪水已经冲进了街道。 父亲惊呆了,还没反应过来就听见奶奶喊:“赶紧叫醒大家搬到山上去。”那时,没有 电话,更没有手机,奶奶就和父亲分头边喊边敲人家的门。 洪水越来越大,奔腾着,蹿进了院里。 父亲回来后,马上开始手忙脚乱地往山坡上搬东西。这时,奶奶忽然想起了生产队堆放 在河边晒场上的稻谷还没收拾,那可是全村人的口粮啊!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粮食显得特 别珍贵,奶奶忙叫父亲去找他的船,然后到晒场去运粮食,还要他边跑边喊人。 父亲赶到晒场,把船靠过去,闻讯赶来的青壮年一下就围了过来。几千斤稻谷少量已经 装袋,大多还堆在地上,大家七手八脚,装袋的装袋,装船的装船,劲大的直接扛上麻袋往 山坡上跑。洪水越来越大,父亲的心里挂念着奶奶,运完一船后,就直接把船划回了家里。 这时,洪水已经淹没了柴楼。奶奶已被逼到了房顶上,看见父亲,忙问:“运完了吗?” 父亲说:“还没!我想先把你送上山。” 奶奶厉声对父亲说:“瞎胡闹,赶紧回去!运完了再来,我没事!” 父亲望着奶奶,不敢吭声,只好又把船划了回去。 晒场上的人们还在忙着,有人抱怨父亲咋现在才来,一袋袋稻谷装好,运到山坡前,卸 下,背上山坡;返回,再装。洪水还在上涨,但平稳了些。 马上就运完了,这是最后一船,看着那一麻袋一麻袋胀鼓鼓的稻谷,父亲开始动起了心 思。那个年代,粮食是多么金贵啊!他看看左右没人,就把船停了下来,从船上找出一截绳 子,把一袋稻谷拦腰捆好,绑在船舷外的挂钩上,麻袋浸在水中,只有一小节绳子露在外面, 即使是白天,不仔细看也看不出,何况这闹洪水的三更半夜呢? 船靠岸了,人们很快就把稻谷搬完了,父亲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才想起了奶奶,赶紧 划着船往家赶。但由于一边吊着稻谷,船倾斜得厉害,走得也很慢。 父亲回到家,洪水即将浸过房顶,但奶奶还静静地坐在屋顶上,像安祥的观音。父亲赶 紧跳上房顶去扶奶奶上船,这时船一下子倾斜得几乎要翻了。 奶奶愣住了,问父亲:“船咋了?下面挂着啥东西?” 洪水还在上涨,父亲没时间跟奶奶解释,催促她赶紧上船,但奶奶似乎猜出了七八分, 盯着父亲不放。父亲只好说出了实情。 奶奶立刻急了:“你咋能这么干?我刚才还寻思,经了这场大水,后季的庄稼眼看没了 指望,全村人就指着这点粮食活命呢,这要是谁动了歪心眼,偷偷地往自己家里背,那咱村 非有饿死的不可。没想到我儿子就这么干!” 父亲惭愧得低头不语,只是一个劲地催奶奶上船。 奶奶用严厉的口气说:“今天你不送回去,我就不走了!” 说完,奶奶挣脱父亲的手,盘腿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屋顶上。 父亲答应奶奶一定把粮食送回,要奶奶先上船,但生气的奶奶执意不肯:“你不送回粮 食,我哪有脸见人?”父亲无奈,只好调转船头去送粮食。这时天已放亮,父亲回头看时, 洪水顺着房檐流过,端坐的奶奶像一朵盛开在屋顶的圣洁的莲花。 突然,轰隆一声,房架垮了,屋顶上的奶奶掉进了洪水里。父亲大喊一声,手忙脚乱地 把船又划了回去。船边的稻谷浸了水,坠得船怎么也划不动。父亲赶到时,奶奶已不见了踪 影。 父亲哭喊着,不停地划,不停地寻找。 洪水无情地涌动着,往下游狂奔而去…… 从此,奶奶那莲花般圣洁的形象,就一直开在了父亲的心里。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段写奶奶喜欢莲花,每年在门前河汊里种满莲花,还写到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 主要目的是与后文形成呼应,展现奶奶高贵纯洁的灵魂。 B. 父亲在运生产队粮食时,放心不下奶奶,这显示出父亲对奶奶的孝敬,这种情感令父亲不 敢违抗奶奶让他送回粮食的命令。 C. 父亲划着船到达晒场时,许多人已经到了,大家“七手八脚”忙着搬运粮食,这反映出那 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着高尚的情操。 D. 父亲动了歪心眼,将一袋稻谷吊在船侧,致使船走起来很慢,不仅不能及时赶回家,也不 能及时将粮食送回集体,这是奶奶遇难的主要原因。 5. 请概括小说中“奶奶”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6. 小说以“盛开在屋顶的莲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品质高洁,珍惜名誉。奶奶喜欢莲花,把名誉看得比生命重要,因儿 子私自占有集体的东西而感到无脸见人。 ②热心善良,集体意识强。奶奶总是把他人和集体的事情放在首位,洪水来时,她和儿子分 头叫醒村民;自家东西还没有收拾,让自己的儿子先搬村里的粮食。 ③慈祥而严厉,正直刚强。奶奶是一位好母亲,她总是慈祥地望着干活的父亲,但孩子犯了 错误,却决不宽容。面临危险,儿子不用行动改正错误,奶奶就坚决不让步。 6. ①“莲花盛开在屋顶”违反常规,能引起读者的好奇。 ②“屋顶”是小说高潮发生的地点,也是主人公牺牲的地方,重要情节与屋顶有关。 ③“盛开在屋顶的莲花”是比喻端坐在屋顶上的奶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这一画面会定格在 读者的心中,标题美化了人物,暗示了主题。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 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C 项高尚情操固然不能说没有,但不全“都有”, 同时大家要保住活命粮应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 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另外还应从故事情节 中把握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 以找到到答案。“每天早晨,奶奶总要站在莲花旁边,一脸慈祥地看着在河里划船的父亲。” 可见她是以为慈祥的人,但当父亲私自占有集体的东西时她却决不宽容,儿子不用行动改正 错误,就坚决不让步,可见奶奶是个倔强、正直、刚强的人;当洪水来时,她一家家叫醒村 民;自家东西还没有收拾,让自己的儿子先搬村里的粮食,可见奶奶热心善良,品德高尚, 总是把集体和他人的事情放在首位;当奶奶知道儿子私自占有集体的东西时 “ 奶奶挣脱父亲 的手,盘腿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屋顶上。父亲答应奶奶一定把粮食送回,要奶奶先上船,但生 气的奶奶执意不肯:“你不送回粮食,我哪有脸见人?”可见奶奶品质高洁,珍惜名誉。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题干是“小说以‘盛开在屋顶的莲花’为题有什么好处?” 解答该题可从文章内容、主旨、人物以及标题本身的作用这几方面考虑,文章中以“莲花盛 开在屋顶”,从文中可知,“屋顶”是小说高潮发生的地点,发洪水时奶奶让儿子先去救全村 的粮食,自己躲在屋顶,父亲动了歪心眼,将一袋稻谷吊在船侧,奶奶知道后逼儿子把粮食 送回去,因为儿子没有及时赶到奶奶牺牲了,文中情节与屋顶有关;“盛开在屋顶的莲花” 是比喻端坐在屋顶上的奶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奶奶喜欢莲花,奶奶具有和莲花一样高贵纯 洁的灵魂,奶奶热心善良,品德高尚,总是把集体和他人的事情放在首位,因儿子私自占有 集体的东西而感到无脸见人,把名誉看得比生命重要。因此以此为题突出人物形象;从标题 本身来说“莲花盛开在屋顶”违反常规,能引起读者的好奇。 点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 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 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 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 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 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沙田山居 余光中 ①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 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日 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披,任风吹,任鹰飞, 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 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②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 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 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 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渺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 来。最是晴艳的下午,八仙岭下,一艘白色渡轮,迎着酣美的斜阳悠悠向大埔驶去,整个吐 露港平铺着千顷的碧蓝,就为了反衬那一影耀眼的洁白。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 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 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 然,浮现在黢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③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 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 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 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 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 佛肚子要高些。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漏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 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至于山坳 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势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山谷是一个爱 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 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④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①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 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 袖里去了。一炉晚霞,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壮哉崦嵫②的神话,太阳的葬礼。 阳台上,坐看晚景变幻成夜色,似乎很缓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觉霞光烘颊,余曛在树, 忽然变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从你背后袭来。那过程,是一种绝妙的 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围的山影,重甸甸阴森森的, 令人肃然而恐。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 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⑤千山磅礴的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雾来的日子,山 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 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 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我的阳 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来,从夐远的人 间。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讲坛说 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 ⑥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拭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里。原来对 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着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 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壑的咆哮翻腾。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 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⑦海潮与风声,即使撼天震地,也不过为无边的静加注荒情与野趣罢了。最令人心动而 神往的,却是人为的噪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 而去的,是九广铁路③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 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 拟。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 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 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④,也不能不下楼去: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注】余光中从 1974 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本文就是此时所写。沙田,地名, 在香港九龙半岛。①朝暾:朝阳。②崦嵫:山名,在甘肃天水西面。古代神话说是日落之处。 ③九广铁路:香港九龙至广州的铁路。④王粲:三国时文学家。曾写《登楼赋》,寄托思念故 乡、怀才不遇的感情。 7.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自己的山居美景,笔法多变,景物各呈其妙,同时景中含情,蕴含 其中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悠悠情思。 B. 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地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 出好景虽美但胜景易逝的主题。 C. 全文以沙田山居为抒情的契机,先描绘沙田山居的外围景色,然后抒写沙田山居的生活感 受,最后通过联想进一步表达情思。 D. 本文语言含蓄而优美,古雅而有韵味,叠音词的使用,古诗句的化用,都增强了语言的韵 味,使文章文质兼美。 E. 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使文章的思想感情更加含蓄,令读者回味无穷,与 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8. “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9. 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比不上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你是否赞 同作者这一观点?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BE 8. 比喻(暗喻和借喻),把海比作蓝田,把浪花比作百合,形象生动地表 现出海风吹拂下的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和对美 景的喜爱。 9. 原因:(1)古老的东西使人怀旧(2)铁轨连接故乡,牵动作者的思乡之情。 联系生活谈看法(略)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B. 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地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 的景色,突出好景虽美但胜景易逝的主题。没有突出好景虽美但胜景易逝的主题。本文的主 题是作者余光中对美景甜蜜生活的享受和向往。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 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 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 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本题主 要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分析散文的修辞手法,首先是通过语句内容辨认修辞,然后结合文段解释为什么 是这种修辞,最后结合文段分析效果,分析效果首先答出一般效果,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具体 的效果。如此题中的比喻修辞的确认,同时要注意结合对语句分析手法的效果。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类试题,考生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分析传统的交 通工具是怀旧的情感,现代工业的发达丝毫冲击不了对传统的怀旧。考生在结合现实谈论的 时候要注意从身边事说起。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 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 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 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纁代为御史。 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拾遗、补阙虽品 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 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 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 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力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速于扑灭也。 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之,蔡平,镇乃服。初, 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 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又令二帅连营,则各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 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 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 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 部侍郎。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 工部尚书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 (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 之 B.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 之 C.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 之 D.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 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十八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 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 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 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C. 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 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 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 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韦贯之刚强正派,不阿权贵。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识他并把他推 荐给皇上。韦贯之并没在意,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 B. 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上书检举自己的弟弟韦纁,当时人们不认为他偏私;宰相儿 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官职一降再降,做了秘书丞。 C. 韦贯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全力对付淮西; 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宪宗都没采纳。事后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 D. 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裴度为他请求章服,韦贯之严词 坚决反对。因此事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以朋党”报复韦贯之。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2)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答案】10. D 11. A 12. B 13.(1)(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 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 (2)这件事就停止不办了。张宿对此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诬陷他结 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 “权幸”是“通” 的宾语,不可断开,其后停顿,排除 AC,“朝籍”是“污”的宾语,不可 断开,其后停顿,排除 B。译文:金忠义用艺能来结交权贵宠臣,替他说情的不止一两个,韦 贯之对自己所持意见更加坚定。他不久又上疏陈述金忠义不应当玷污朝廷官吏的名册,词理 恳切,金忠义的官职终于被免去。故选 D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 项,“一般应该是男子十八岁行冠礼时 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错误,应为“男子 20 岁成年,行加冠礼取字”。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 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 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 项,“上书检举自己的弟弟”错,应是“上书 推荐弟弟韦纁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错,两 次上奏一次是针对补阙,一次是针对左拾遗;“且一降再降为秘书丞”错,原文第二段是改 为秘书丞。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说者”,推荐(韦贯之) 的人;“骤”,急忙;“诣”,到,前往。第二句中,“寝”,停止;“衔”,“怀恨”;“为 所”,被动句的标志; “构”,陷害。 【点睛】【文言文参考译文】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名讳,以字行于世。年轻时就考中进士科。德宗末年,人有把韦 贯之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举起笏板给人看他所记下来的名字,说:这是他的姓名,和我 是同乡,一向就听说他很贤能,希望认识他,然后引荐给皇上。推荐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 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韦贯之维诺而已, 但几年中始终不肯前往,这件事之后他的官位也没有升迁。 永贞年间,韦贯之才被授任为监察御史。他上书举荐小弟韦纁代替自己任监察御史,当 时议论这不是徇私枉法。于是转任右补阙,而韦纁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 佑的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坚持说不可以,不久降职为左拾遗。他再次上奏说:拾遗、 补阙虽然品级不同,但都是谏官。父亲任宰相,儿子任谏官,如果政事有失,做儿子的不可 能去议论父亲。于是杜从郁改任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因为投机取巧进用,官做到少府监, 他的儿子以门荫当上了两馆的生徒。韦贯之扣住他的册籍不下发,并说:工商之家出身的子 弟,不应当做官。金忠义用艺能来结交权贵宠臣,替他说情的不止一两个,而韦贯之更是坚 持己见。他不久又上疏陈述金忠义不应当玷污朝廷官吏的名册,词理恳切,金忠义的官职终 于被免去。 当时讨伐吴元济,韦贯之请求先放下镇州,集中力量对付淮西,并且说:陛下难道不知 道建中年间的事情吗?开始是蔡州急呼,而魏州响应,齐、赵一同起来,德宗征发天下兵马 讨伐他们,财物用完而人力费尽,所以朱泚乘机作乱。这不是别的原因,是要迅速扑灭叛乱。 如今陛下难道不能稍稍忍一下,等蔡州平定之后再讨伐镇州吗?当时皇帝已经讨伐镇州了, 没有听从韦贯之的建议。最终的结果是,蔡州平定之后,镇州才屈服。开始,讨伐蔡州,让 宣武韩弘做都统,皇帝又下诏叫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并兵力而进军。韦贯之以为诸将 从四面讨伐叛贼,各自会迅速进攻,如今设置都统督战,又令二个节帅连营,那么他们会慎 重行事,保存各自威力,攻克的日期就难以估计了。皇帝还是没有听从。后来用了四年时间 才攻克蔡州。一切都如韦贯之所预料的。 有个叫张宿的人,很有口才,受到宪宗的宠幸,被提升为左补阙。张宿将要出使淄青, 宰相裴度要替他请求章服。韦贯之说:此人已备受皇帝宠幸,为何还要再给他优厚的宠幸呢? 于是这件事就停了下来。张宿因此对他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张宿诬陷 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不到十天,又外任为湖南观察使。后来 又罢为太子詹事,在东都分司任职。穆宗即位,随即下令授拜他为河南尹,召入朝廷任工部 尚书,还未赴任,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贞。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 “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 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桃花 罗隐①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②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①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 第,乃改名隐。②文君酒:语出‚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故事。宋玉墙: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东家之子……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14.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暖触衣襟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仅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温暖。 B. “间梅遮柳不胜芳”,用对比手法,以梅、柳衬托桃花的美不胜收。 C. 颔联虚实结合,既写眼前桃花的红艳,又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 D. 颈联写因风雨而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 E. 诗歌末句写作者因桃花倍受东风摧残而生的无尽悲伤。 15. 这首诗一、二两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对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B 15. 第一问:运用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的手法,抓住桃花红艳、芬芳的特 点进行描写。 第二问:以乐景衬哀情,为诗人的情感表达作铺垫。一、二两联着力表现桃花的红艳、芬芳, 与后两联桃花无人欣赏、迟疑怅望、风雨时至的孤独、凄凉形成鲜明对照,为作者以桃花自 喻,抒写空有才华、无人赏识的感伤之情做铺垫。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是“下列对诗句的分析和 鉴赏,最恰当的两项”,答题关键词“正确”,选项中,A 项‚用拟人手法的分析不正确,“漠 漠香”写桃花散发的香气,“暖”是桃花给人的触觉,并没有把桃花拟人化。D 项分析强加因 果。本联前一句写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后一写有时下雨后更让人感觉凄凉, 注意“有时”二字,游人寥寥并不是因为风雨,所以是强加因果。E 项分析无中生有。诗歌末 句是感伤自身,从诗歌前两联来看,桃花东风中开得正艳,可惜无人欣赏,东风并没有摧残 桃花。故选 BC。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 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 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原诗对每个选项中的词语赏 析进行比较判断。如 A 项‚“漠漠香”写桃花散发的香气,“暖”是桃花给人的触觉,并没有 把桃花拟人化。D 项,本联前一句写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后一写有时下雨后 更让人感觉凄凉,注意“有时”二字,游人寥寥并不是因为风雨,所以是强加因果。E 项,诗 歌末句是感伤自身,从诗歌前两联来看,桃花东风中开得正艳,可惜无人欣赏,东风并没有 摧残桃花。所以本项分析属于无中生有。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这首诗一、二两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对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什 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以及把握情感能力。解答时要从分析 手法入手,概括出景物特征,并从中体悟作者蕴含的情感,从而分析出其作用。解答时要注 意写景运用的手法,前两联有直接有间接,写“梅”“柳”为对比反衬,写“文君”“宋玉” 为虚写,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这两联突出了桃花的香、艳、美。回答第二问要结 合律诗前四句和后四句之间的关联,一般而言,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本诗写景为乐景, 抒情为哀情,可扣住“怅望”“断肠”来思考,答题时把这些组织进去。 (三)名句名篇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2)屈原在《离骚》中直接表达自己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心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 _________”。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苏子与客在浩瀚无涯的茫茫江 面上。 【答案】 (1). 吟鞭东指即天涯 (2). 忳郁邑余侘傺兮 (3).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4). 纵一苇之所如 (5). 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性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 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鞭”“ 忳郁”“侘 傺”“苇”“顷”等。 第 II 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20 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 的天职。 ②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 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③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 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B.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C. 义不容辞 责无旁贷 当仁不让 D. 义不容辞 当仁不让 责无旁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一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重在责任。“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许推辞, 强调“道义上”。第一句中,从语义来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应该做的事,故应使用“当 仁不让”。第二句中,前面已经说明“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故后面应是说“教育子女” 是父亲的责任。第三句中,强调“出国演出任务”在道义上不容推辞。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 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本题中的三个词语,“当仁不让”强调“积极主动”,“责无旁贷”强 调“责任”,“义不容辞”强调“道义上”。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 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 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 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 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 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 施,因为好经 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 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 成立,这有利 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 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 他也会感到 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 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 的图书报刊、 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 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 项,否定不当,“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应改为“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提防”与后面的“不”矛盾。B 项,搭配不当,“这 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应改为“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D 项,成分残缺,“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 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一句的后面应该加上宾语“的人或单位”。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 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 B 项,“矛盾”与后面的“分担”不搭配。D 项, 应是“对……人或单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 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 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 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 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比如 A 项,“提防”已经包含了否定的意思,故后面一般不能跟否定词,类似的词语还有“防 止”“避免”“以防”等。 19.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A.萧云仙道:“小弟新到贵处,仰慕贤人君子。前日奉读老先生怀古佳作,所以特来拜谒。” (《儒林外史》第四十回) B. 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C. 那两位记者都说:“今天方博士舟车劳顿,我们明天早晨定会驾临府上聆教。”便转身向 方老先生恭维,陪着一路出车站。(《围城》) D. 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承谬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便同士隐过这边书 院中来。(《红楼梦》第一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 项,“奉读”,拜读。 敬辞。“拜谒”,拜访谒见。使用得体。B 项,“愚姊妹”,对自己姐妹的谦称,使用得体。C 项,“驾临”,敬辞,称对方来临。“聆教”,听受教益。常用于书札。“恭维”指出于讨好 对方的目的而去称赞、颂扬;也指是对别人的言行持否定态度的一种委婉说法。使用都不得 体。D 项,“谬爱”,错爱。称人见爱的谦词。使用得体。所以选 C 项。 20.请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幅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 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1)绿柳吐絮 傲冬雪 迎新春 红梅含苞 (2)龙舟掀巨浪 艾叶吐幽芳 气吞八荒 香溢四海 【答案】(1)上联:红梅含苞傲冬雪下联:绿柳吐絮迎新春 (2)上联: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下联: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首先要了解对联的常识,句式上上下联 字数相同,词性上相同位置的词或短语词性要一样,音韵上下联最后一个字讲究仄起平收。 然后要知道内容上的要求,符合该节日的特征。根据对联的要求可以调整为“红梅含苞傲冬 雪;绿柳吐絮迎新春”;端午节,根据对联的要求可以调整为“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龙舟掀 巨浪气吞八荒”(仄起平收)。 【点睛】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 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 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 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 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 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 互补充的作用。你在对对联的时要注意上面这几点,就可以对出不错的对联来。此题需要结 合节日的特征等加以分析即可。 21.下列文字中有三处逻辑不严密的地方,请按照第一处的方式,指出另外两处。 许多家长认为: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根本原因,近日,中国科学院 17 位院 士在《中国科学报》上联名倡议在儿童节当天营造“无网游曰”,表明全社会都在关注孩子沉 迷网络游戏的现象。人们普遍认为:通过设立“无网游日”,就能解决孩子过度沉迷于网络的 问题。 ①沉迷于网络游戏不一定是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根本原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院士提倡营造“无网游日”并不能表明全社会都在关注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 ③通过设立“无网游日”,并不一定能解决孩子过度沉迷于网络的问题。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仿写等语言运用表达的能力。解答时,需要认真审题,尤其仔细阅读所 给的语段,明确①句的表达方式,然后再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从而得出答案。题 目中所给①句是针对“沉迷于网络游戏是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根本原因”而言,另外两处有 问题的语句分别是“中国科学院 17 位院士在《中国科学报》上联名倡议在儿童节当天营造无 网游日,表明全社会都在关注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通过设立‘无网游日’,就能解决 孩子过度沉迷于网络的问题”,推断存在的问题为“都”“就能”,不是必然关系。因此答案 可以定为:院士提倡营造“无网游日”并不能表明全社会都在关注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 通过设立“无网游日”,并不一定能解决孩子过度沉迷于网络的问题。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某校校长在校庆活动中错把“鸿鹄”的“hú”念成“hào’,引起與论一片哗然。有 人认为教育者不应该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有人则认为人无完人、有了错误改正就好,还有人认 为读错字的背后是态度问题。 对于这件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 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 800 字。 【答案】教育,以身作则 但凡事业成功者,无不希望自己的家族后代能够一如既往地兴旺发达下去,就如秦始皇 给自己的选定帝号时所想的一样,盼望子孙后代能够做帝王,从二世、三世到四世,以至于 子子孙孙无穷尽。如果自己的儿女这一代不能努力奋斗、用功读书,那么他们将成为坏的榜 样,将来的下一代在他们的影响下一定难以成就事业。为下一代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老师十 分重要,先贤们都有过精辟论述,就像荀子所说的那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大肆张扬,人们自然会记住他;一个人待人友善,尊上爱下,不 用刻意炫耀,人们自然感念他;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他不会说话,但是仍 靠着花朵和果实吸引人们来到他的身边,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为人处世,应该向桃李 学习,教育子女也应该如此。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大无穷,如此才能润物细无 声。 季康子曾经向孔子询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带头端正, 谁敢不端正呢?”的确,作为一国之君,只有领导人带头做出表率,他的臣民才能学习效仿, 所谓上行下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作为一个领导者,自己行事正直,光明磊落,下属也会被感染,即使不下命令,下面 的人也知道该如何行事。反之,自身行为不检点、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下属也恐怕不会 听从的。只有你言传身教,为他人做出表率,你才会获得拥护,深得民心。否则,就会使得 其反。 树立榜样,以身作则,是教育人的一种基本方法,以自身的行动来引导子女的健康成长, 这种以行动对人进行教育、影响的方法通常又称为“身教”。以身作则的“身教”就是通过自 己良好的言行,有针对性的影响对方,使其信服自己并效仿榜样的修为,只有这样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才能把积极地能量传输给后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对于这件事情,你怎么 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而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 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 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 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本题 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事件,即某校校长在校庆活动中错把“鸿鹄”的“鹄”念成 “hào’;二是产生的影响,也可以说人们对此的态度,一种是“教育者不应该犯这样的低级 错误”,一种是“人无完人、有了错误改正就好”,一种是“读错字的背后是态度问题”,所以 本次的作文就是针对校长念错字这一事件发表你的看法。然后分析任务,“对于这件事情,你 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考生可以从上面材料中的三个观点中 挑选一个进行立意,也可以综合几者进行立意。如从第一种观点的角度来看,作为教育者应 该有良好的示范作用,要能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如从第二种观点的角度来看,人无 完人,只要有错即改,要给人改过的机会;从第三种观点的角度来看,作为教育者要端正态 度,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 参考如下:①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树立 良好的榜样;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③要想避免失误,就要有一丝不 苟的态度;等等。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 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 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 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 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 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 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 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 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 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 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 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 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 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 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