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www.ks5u.com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1.按要求填空。‎ ‎(1) 鹫翎金仆姑,__________________。卢纶《塞下曲》‎ ‎(2)__________________,阴晴众壑殊。(王维《终南山》)‎ ‎(3)__________________身登青云梯。(李白《__________________》)‎ ‎(4)汉语有一种魅力,排列组合几个名词就能呈现独特的意境。白朴《天净沙·秋思》“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如此,陆游《书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如此。‎ ‎【答案】 (1). 燕尾绣蝥弧 (2). 分野中峰变 (3). 脚著谢公屐 (4). 梦游天姥吟留别 (5). 楼船夜雪瓜洲渡 (6). 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蝥”“屐”“吟”“洲”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2.按要求选择。‎ ‎(1)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段文字意旨的一项是( )‎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余光中《青青边愁》)‎ A.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C.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D.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光是那么一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①碰到纸上的纤维,顺势微微回转 ‎②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 ‎③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含未尽……‎ ‎④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 ‎⑤“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的风声 A.④②①⑤③ B.⑤②①③④ C.④⑤①③② D.⑤④②③①‎ ‎【答案】 (1). C (2). C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然后认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意境,根据诗歌意境选拔出正确的答案,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诗句的分析,只要正确分析就不会出错。本题,余光中《青青边愁》的意旨主要是时间可以让诗人衰老死亡,却不能抹去诗人留下的精神财富。‎ A项,“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本是用来赞美李白的创作才华,而李白也确实有资格接受这一赞美,然却成为千古名句。后来人们常常引用这两句诗的意思,称誉能产生震撼人心效果的文艺作品。‎ B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当高楼弦歌静歇的时候,楼下的诗人早被激得泪水涔涔。‎ C项,“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的诗词代代流传,如般熠熠生辉建造的水榭楼台却都已经零落倾颓,成为遗迹荒丘。可以理解为:都表达了“精神不灭,物质易朽”的主旨。‎ D项,“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把人带到一个境界,诗是可以观赏的,诗可以唤起他人同样的心灵感动,诗可以表达忧思、难忘。‎ 故选C。‎ ‎(2‎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答此类题的方法:①先找关键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②抓思路。思路一般指三具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顺序。③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④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本题,首先通读语段,文段主要是对王羲之精妙书法的赏析。“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明言时间已久,因此接用④“仍然可以”。①③②句都是陈述“永字的一点”的,不能分开,⑤①与③②之间构成比喻,从③“太极云手般”可知,故③②在后。故正确排序为④⑤①③②。故选C。‎ ‎【点睛】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除了平时在阅读中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句意理解外,还要注意明显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起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等。做题过程中,要根据句意及语言标志,判断哪些句子必须相连,哪个句子是首句,哪个是尾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文明走向“虚幻”‎ ‎(1)近年来我们都深陷“屏幕”包围之中,每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手机屏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ipad屏幕……面对屏幕我们看到的都是不折不扣的虚影。想当年,《列子·周穆王》篇:周穆王腾空游历“化人之宫”,见其“构以金银,络以珠玉,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红楼梦》中,宝玉随着秦可卿步入“太虚幻境”,“但见珠帘绣幕,画栋雕檐,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真好个所在”。《庄子·外篇·知北游》感受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之精深至理……其实典籍中的这些“太虚幻境”你在当今的屏幕中都可轻易看到。不同的是,周穆王、贾宝玉是懵懵懂懂地处在梦幻之中,而我们却是真真切切地在清醒状况。‎ ‎(2)设想将来电子信息技术更加发达,我们或许可以建造一个穹顶形的屏幕将整间房屋都罩起来。穹形屏幕与圆形地毯无缝衔接,浑然一体,让你完全感觉不到屏幕的存在,自有身临其境之感。穹顶可遵从你的意愿操控,移时变幻:躺在床上犹如露宿旷野,耿耿银河,群星闪闪,孤月莹莹,陨石划天;一觉醒来已是晓星闪烁,霞光初现。这块圆形地毯甚至还可以像阿拉丁飞毯那样,载着你飞升在阿拉伯上空,俯瞰奇特的异国风情;或可飞入太空,降落在月球的松软土壤上……穹顶之下伏案工作,如入“空山不见人”之境。根据你的心绪,尽可率性变幻穹幕――或春意浓浓,舒花展草;或夏日炎炎,大树浓荫;或秋风习习,平湖影清;或冬雪皑皑,欲绽红梅……笼罩在愉悦静谧的景色之中,让你玄想奇绝,灵感迭出,思路清通,决断精准。栖身“大隐于市”之境却又能享受到“小隐于野”的林泉幽秘。居此“大虚大幻”之仙境,何羡桃源武陵人。‎ ‎(3)回顾文明走向“虚幻”的历程:人类的“第一虚幻”是语言!借助于语言,人们不必亲临其境,仅凭他人述说就可以在头脑中幻化出当时的场景。在所有高级动物之中,唯有人类具备这种语言的虚幻能力,而且“正是这种完备的现代语言造就了现代人类”。‎ ‎(4)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之“虚幻”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它是一种凝固了的语言,本质上仍应该归附于“语言”之属。文字优于语言之处就在于它可以长久保存并远距离传播这些转瞬即逝的语言。近几百年来由于文字复制技术的突飞猛进(如印刷术的发明,以及现在互联网的覆盖全球),充分发挥了文字的特殊优势,从而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贮存与积累。‎ ‎(5)音乐也是一种“虚幻”的语音符号。五线谱中一串“蝌蚪”按作曲家的意愿排成“乐谱”,大型交响乐团却能借助这一行行虚幻的“蝌蚪”演奏出气势磅礴,动人心弦的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中国古琴的“工尺谱”与“蝌蚪音符”有异曲同工之妙。《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如此虚幻的《高山流水》琴声,唯有知音深解其意!‎ ‎(6)虚幻或许与 “波”的本性相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之中,唯有借助光波与声波的“眼识”与“耳识”最能演绎“虚幻”。在自然界中光波与声波传播的只是一种“波动”,其物质“实体”并未随波前来与你感官直接接触。显然,无须物质直接作用的“波性”才是形成声色“虚幻”的本质所在。‎ ‎(7)“虚幻”还表现在感知信息的滞后。科学实验表明,我们人类其实只是活在80毫秒的“过去”!也就是说,哪怕你的感官“即时”感知到了某种信息,待其传达到大脑之时就已迟延了几十毫秒,变成“过去”的信息!两者之间差80毫秒之内的那几刹那。在佛教经典里,“刹那”其实是个时间单位。按照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上卷第168页直接给出的“公制”计算结果――1刹那=1∕75秒=13.33毫秒。80毫秒正好相当于6个刹那。“科学家还确切地测量到从脚传递到大脑的神经感应要比从鼻子传递到大脑的感应花更多时间”。若以佛教“刹那”作为神经科学的时间单位,信号从脚趾传递到大脑需用6刹那,而手指只需3刹那,“眼”与“耳”离大脑最近,这些占人体总信息量80%以上的“视听信息”传递到大脑也许只消1个刹那。科学与佛经竟然还有这些意想不到的衔接。‎ ‎(8)科学也需借助“虚幻”。庄严的科学殿堂其实只是一座由几条基本假设做“支柱”撑持起来的“空中楼阁”――“能量守恒原理”、“物质不生不灭”、“绝对零度不可达”、“动者恒动,静者恒静”,相对论假设“光速不变”,量子论假设“能量不连续”……对科学而言,虽说所有的理论都经受过严格验证,但唯独对支撑全部科学的那几条基本假设与定律从未做过任何论证。而且对这些虚幻的设定,你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无须向你讲明道理。此外,为了构建科学理论体系,你还必须不折不扣地接受那些人为设计而现实世界里根本不存在的虚幻形态,如“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理想溶液、理想晶体……唯有借助这些虚构元素才有可能推导出各种简洁严谨的科学定理与科学公式。‎ ‎(9)突飞猛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与卫星通讯、计算机网络紧密结合更使这种“虚幻”风行全球,走进千家万户,让全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一体化的虚幻世界。‎ ‎(10)然而,更为本质的“虚幻”还隐藏在这些数字化电子产品的背后――当你借助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甚至3D穹顶屏幕)观看一些感人肺腑的影视作品、人间奇景时,其实在机器原理背后隐藏的全部都是“二进制”的“0”和“1”。0为“阴”,1为“阳”,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由这两个“虚幻元素”凭空演绎的结果。它们才是最为根本的“虚幻”源头!‎ ‎(11)甚荒唐,哭天抹泪地激动了半天,到头来,却原来都是0与1在幕后做精作怪!‎ ‎(12)古人云“人生识字糊涂始”,我谓“人生一世虚幻始”:说话虚幻,看图虚幻,文字虚幻,音乐虚幻,影视虚幻,科学虚幻,数学虚幻,宗教虚幻……虚幻、虚幻、虚幻,如影随形跟从你一生的全都离不了虚幻!!‎ ‎(13)问一句,当我绝尘而去,这“虚幻”也将随之而灭乎?‎ ‎(选自2019年4月7日(文汇报)有删改)‎ ‎3. 第(1)段引用《例子》和《红楼梦》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第(6)段划线句的原理来分析“海浪”这些现象。‎ 如同海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能依据文意作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未来的虚幻能够与现实无缝衔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B. 文字是比语言更高级的虚幻,所以它的优势在于长久保存。‎ C. 虚幻是可以用时间来测量的,离大脑越远,虚幻持续越久。‎ D. 虚幻是文明的走向,作者对此既表示憧憬又表现出了疑虑。‎ ‎6. 第(8)段中的“空中楼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3. 用典籍中“太虚幻境”与现实中的“虚幻”作比较,表现了现实中的虚幻更为真切的特点,引出下文关于文明走向虚幻的论述。 ‎ ‎4. 虽然看 似沉沉海浪向你涌来,其实那些海水仍旧只是在原地上下振动,并未随着海浪的推送真的来到你身边。 5. D ‎ ‎6. 由从未做过任何论证的基本假设与定律和人为设计,而现实世界里根本不存在的虚幻形态所构建的科学理论体系。 ‎ ‎7. 作者先用古籍、现在和未来的场景引出虚幻的话题,再从语言、文字、音乐三方面回顾了文明走向虚幻的历程,接着以科学客观的视角从波性、感知信息的滞后、科学理论等方面分析了虚幻的本质,最后追根溯源,揭示了电子产品背后的虚幻源头,含蓄的表达了讽刺,疑虑,困惑等复杂的情感。‎ ‎【解析】‎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引用作用的能力。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揭示事物的面貌,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本题第(1)段引用《例子》“周穆王腾空游历‘化人之宫’,见其‘构以金银,络以珠玉,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引用《红楼梦》“但见珠帘绣幕,画栋雕檐,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真好个所在”,目的是“典籍中的这些‘太虚幻境’你在当今的屏幕中都可轻易看到”,“不同的是,周穆王、贾宝玉是懵懵懂懂地处在梦幻之中,而我们却是真真切切地在清醒状况”,据此概括。‎ ‎【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解答。本题六段“在自然界中光波与声波传播的只是一种‘波动’,其物质‘实体’并未随波前来与你感官直接接触”,即“光波与声波”在自然界只是一种表象,是看到和听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物质本身并没有动,比如雷电,我们能够听到,看到,但是雷电其实还是在遥远的天际,就像海浪,大海的波浪向你涌来,实际上海水仍旧只是在原地上下振动,并未随着海浪的推送真的来到你身边,两者之间是相对的关系。‎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 A项,“未来的虚幻能够与现实无缝衔接”。错误,原文“我们或许可以建造一个穹顶形的屏幕将整间房屋都罩起来”,是“或许”,不是“能够”。‎ B.项,“所以它的优势在于长久保存”错误,因果关系不存在,原文“文字优于语言之处就在于它可以长久保存并远距离传播这些转瞬即逝的语言”,而不是“文字是比语言更高级的虚幻,所以它的优势在于长久保存”。‎ C项,“虚幻是可以用时间来测量的,离大脑越远,虚幻持续越久”错误,于文无据,原文“科学家还确切地测量到从脚传递到大脑的神经感应要比从鼻子传递到大脑的感应花更多时间”,并不能得出“虚幻是可以用时间来测量的,离大脑越远,虚幻持续越久”。‎ 故选D。‎ ‎【6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本题,根据第八段“对科学而言,虽说所有的理论都经受过严格验证,但唯独对支撑全部科学的那几条基本假设与定律从未做过任何论证”“此外,为了构建科学理论体系,你还必须不折不扣地接受那些人为设计而现实世界里根本不存在的虚幻形态”可知,“空中楼阁”在文章中指从未做过任何论证的基本假设与定律和人为设计,而现实世界里根本不存在的虚幻形态所构建的科学理论体系。 但是你需要接受,无论是不是能够深刻理解。‎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本题,文章先从古籍、现在和未来的场景引出虚幻的话题,《列子·周穆王》《红楼梦》《庄子·外篇·知北游》,“每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手机屏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ipad屏幕”“设想将来电子信息技术更加发达”;再从语言、文字、音乐三方面回顾了文明走向虚幻的历程,“人类的‘第一虚幻’是语言”“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之‘虚幻’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音乐也是一种‘虚幻’的语音符号”;接着以科学客观的视角从波性、感知信息的滞后、科学理论等方面分析了虚幻的本质,“图像是人类又一种最为常见的‘虚幻’”,“虚幻或许与‘波’的本性相关”,“‘虚幻’还表现在感知信息的滞后”;‎ ‎“科学也需借助‘虚幻’”;最后追根溯源,揭示了电子产品背后虚幻源头,含蓄的表达了讽刺,疑虑,困惑等复杂的情感,“更为本质的‘’虚幻还隐藏在这些数字化电子产品的背后”。据此分条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大地有耳 ‎(1)乡下的老人认为,天地之间有一副好大的石磨,上扇是天,下扇是地,风推着磨转,把云朵磨成雨滴,把星辰磨成闪电,把山川河流磨得雷声轰鸣。‎ ‎(2)雷声是迎接雨水的礼炮,抑或是草木禾苗进入节气的闹铃。城里人听见雷声,第一反应是关闭门窗。乡下人则不然,雷声起,躲在屋檐下仰起脸迎雨,响雷从耳朵里滚过,从眼睛里滚过。心里藏着一个朴实的想法,雷声就是天空和大地之间的某种方言,是一封来自天空的雨情电报。‎ ‎(3)雷声轰鸣,在乡间和百姓一道竖起耳朵的,还有一种雨滴般大小的生灵——地耳。对于它们而言,雨水堪比乳汁。在一场大雨过后,这些大地的耳朵,装满雷声雨声,迅速铺满山冈,比根须、比枝叶、比花朵更准确地找到生长的方向。‎ ‎(4)打春后,地耳应该是首先睡醒的。它们柔小的身影像一只只翘起的耳朵,听雨水在阳光下奔跑,听落在地上的云彩被风卷起又铺开,听雷声碾过的泥土和石头使劲地翻身。地耳一动不动地趴着,巧妙地捂住身子下面的雨水和雷声,担心阳光下的蒸发会让它们生命的河床再次干涸。蜷缩的耳朵耐心地等待春雷响过,只要春雨浸湿地面,地耳星星点点的黛绿,如火把举起来,为早春增添一抹春色。‎ ‎(5)乡间也有人将地耳称作地衣,是雨水和雷声一针一线织起来的丝棉大氅,嫩滑如小蝌蚪刚刚脱去的胞衣,裹着一层水湿的皂沫,在阳光下泛着油光。起初是一簇,很快像雨滴牵着雨滴在田野上奔跑,洇出一大片,毯子一般从山头散开,铺满半面山。它们把生命的底色铺洒在山坡上,为天空倒映出一片成长的黛绿,它们要为绵延群山着一身暗纹的衣衫。‎ ‎(6)几个日头过后,地耳又蜷缩成豆大的黑点,和腐殖的泥土一个气色。鸟雀站在枝头,眼睁睁地看着地衣如潮水般缓缓退去,大地露出新鲜的皮肤,地耳再次还原成一粒种子。‎ ‎(7)地耳的耳朵一直醒着,只要雷声轰隆,它们像窝在草丛中的兔子,警惕地扑棱着耳朵,扇扫着身边的细微响动。它们将这种响动听给自己,也听给大地,听给草木根须,听给节气和每一粒泥土。有了这些大地的耳朵,一切神秘都变得释然和开怀。‎ ‎(8)进入梅雨期,地耳迎来一年之中的生长旺季。不温不凉的雨水和松软油汪的土地,让地耳的身子在发育中开始鼓胀,一双双肥硕的耳朵在风中打开。雨初歇,妇女和孩子就戴着草帽,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挎着竹篾筐子进山采收地耳。山坡上,一咕嘟一咕嘟 的地耳如山花一样繁茂,五指并拢从根部完整拔起,不大会工夫就装了多半筐。嫩闪闪的地耳如泥鳅的背身黝黑光亮,水湿水湿的一朵一朵,透过光亮的耳膜,似乎能看见菌丝正在大口呼吸。这时,生长在构树和花栎树上的木耳也迎来采摘季。和木耳相比,地耳的身子骨更轻盈单薄。乡间人说,木耳是木头花,地耳是泥巴花,一样的花朵一样的血脉,都是产自大山的野味,都仿佛是风雨雷电托生的精灵。‎ ‎(9)在金秋时节,淘洗干净的地耳入厨后能吃出肉的质感和幸福。就着野蒜苗和山韭菜经火爆炒,出锅后冒着肉香,一只白瓷盘子端出云淡风轻的秋天,也端出山里人家热气腾腾的年景。地耳佐以姜末和葱白做馅料,包一案雪花饺子,煮肉般在锅里咕嘟三五分钟,饺子和锅里的水一起沸腾后生出云朵般的油花儿。出锅的地耳饺子,就着一碟加蒜泥的醋汤,满嘴土腥竟能腻住舌尖。厨房因为多了地耳,就这样多了一种滋味、一番情调。‎ ‎(10)这些年,地耳成了饭店里的一道野味。地耳炒鸡蛋,韭菜做辅料,一黄一绿一褐构成秋天的图案。地耳包子,成为一道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吃,城里人三两口就是一个,吃得满嘴生香,吃得心旷神怡。地耳当作海带打汤,瓦罐揭盖,几枚地耳、几根青菜、几滴香油、几段蒜苗,清亮的汤色里似乎倒映着蓝天白云,隐约能听见遥远的雷声,正从遥远的山冈上传来,天空越来越低,地耳竖起兔子般灵敏的耳朵,一动不动地等待着雨滴落下。汤勺舀起的不单是开胃的汤,也舀起一个生动的画面,舀起沉甸甸的季节。‎ ‎(11)地耳或许是雷声绽放的云彩,或许是雨水风干的种子,也或许是山川河流衣衫上的一枚枚暗扣,它们如花瓣一样散开的耳朵,深情地倾听高天大地的耳语心音,为万物祈祷风调雨顺。人世间,只要灵魂高贵有趣,只要彩虹挂满心空,就算耳畔雷声轰鸣,也有音符如雨滴跳跃。就像地耳。‎ ‎(选自2019年4月01日《人民日报》)‎ ‎8. 第(5)段围绕地耳的别称“地衣”有一系列贴切形象的比喻,请加以赏析。‎ ‎9. 结合上下文,分析第(7)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10. 本文量词的使用很有特点,请以第(8)段的加点词以“一咕嘟一咕嘟”为例加以赏析。‎ ‎11. 文章末尾一段意蕴丰富,请加你评析。‎ ‎【答案】8. 首先将地耳比作“丝绵大氅”,表现了在雨水雷声的交织下地耳生长的密集;又将它比作“胞衣”,表现它初生时的湿润嫩滑;接着将它比作“毯子”,表现它的生长迅速,范围广阔;最后以“暗纹的衣衫”整体表现地耳宽广、蓬勃的生命力。一系列的比喻都围绕衣服,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地耳紧贴大地,树生长的特点,又呼应了“地衣”的别称,巧妙而贴切。 ‎ ‎9. 地耳听 到雷声就开始生长,也把天空的雨点情报传递给了大地,帮助草木根须更准确的找到生长的方向,在恰当的节气上,唤醒大地上的生命。 ‎ ‎10. “一咕嘟一咕嘟”本是拟声词,形容喝水的声音,在这里作为量词修饰进入生长旺期的地耳,形象的表现了吸饱了水的地耳饱满水灵的特点,暗含着妇女和孩子采摘地耳时愉悦的心情。量词的使用即贴切形象又让人身临其境,引发读者的想象。 ‎ ‎11. 结尾再次强调了地耳与雷声、雨水天地万物的关联,表现了地耳对天地万物的情谊,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喜爱与赞美。并且由物及人,赞美了地耳所象征的高贵有趣的灵魂,不会因为耳畔的雷声轰鸣而沮丧,依然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升华了主旨,留下了隽永的思考。‎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本题,“乡间也有人将地耳称作地衣,是雨水和雷声一针一线织起来的丝棉大氅”,把地耳比作“丝绵大氅”, 大氅是汉民族汉服的传统服装之一,又称氅衣,属于男装罩衣的一种,特点是对襟大袖,整体宽大且有系带,只做常服穿着,表现了地耳生长的密集。“嫩滑如小蝌蚪刚刚脱去的胞衣,裹着一层水湿的皂沫,在阳光下泛着油光”。把地耳比作“胞衣”, 中医把胎盘和胎膜统称为胞衣,表现地耳初生时的湿润嫩滑。“起初是一簇,很快像雨滴牵着雨滴在田野上奔跑,洇出一大片,毯子一般从山头散开,铺满半面山”,把地耳比作“毯子”,写地耳生长范围广。“它们把生命的底色铺洒在山坡上,为天空倒映出一片成长的黛绿,它们要为绵延群山着一身暗纹的衣衫” ,把地耳比作“暗纹的衣衫”,写地耳蓬勃的生命力。一组博喻写地耳的生长特点。‎ ‎【9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本题,“它们将这种响动听给自己,也听给大地,听给草木根须,听给节气和每一粒泥土”,根据前一句,“地耳的耳朵一直醒着,只要雷声轰隆,它们像窝在草丛中的兔子,警惕地扑棱着耳朵,扇扫着身边的细微响动”,写地耳警醒着等待春雷,等待春天的到来,等来了春雷之后,地耳就开始生长,并且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带给万物,唤醒整个大地,结合地耳的特点展开理解句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作品语言是高考阅读题中常见的考点。鉴赏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在基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始终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要解答好此类题,首先要弄清命题的角度,其次要掌握基本答题步骤。本题,“山坡上,一咕嘟一咕嘟的地耳如山花一样繁茂,五指并拢从根部完整拔起,不大会工夫就装了多半筐”,“一咕嘟一咕嘟”,“咕嘟”象声词,多用以形容液体沸腾、涌出或大口喝水声。“咕嘟”修饰地耳,写雨后的地耳吸饱了水分,“雨初歇,妇女和孩子就戴着草帽,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挎着竹篾筐子进山采收地耳”,妇女和儿童采摘地耳时时喜悦高兴的,运用“一咕嘟一咕嘟”量词可以突出表现地耳蓬勃生长的主要形态特征。‎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解读的能力。文章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本题最后一段,“地耳或许是雷声绽放的云彩,或许是雨水风干的种子,也或许是山川河流衣衫上的一枚枚暗扣,它们如花瓣一样散开的耳朵,深情地倾听高天大地的耳语心音,为万物祈祷风调雨顺。人世间,只要灵魂高贵有趣,只要彩虹挂满心空,就算耳畔雷声轰鸣,也有音符如雨滴跳跃。就像地耳”,把地耳比作“云彩”“种子”“暗扣”,写出了地耳与雷声、雨水天地万物的关联,表达了作者对地耳的赞美之泉,作者进而把地耳比作高贵有趣的灵魂,深化主旨。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理解分析。‎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阅读这类文本一定要掌握答题方法,并且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①‎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 ‎【注】①刘长卿曾“刚而犯上,而遭迁贬谪”,此诗当做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 ‎12.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的对仗看,本诗是一首律诗。‎ B. 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 C. “汉文有道恩犹薄”,是说有道明君汉武帝却没有重用贾谊。‎ D. “寒林空见日斜时”,描绘了昔盛今衰的情形。‎ ‎13. 下列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 慷慨激昂 B. 清新流畅 C. 含蓄蕴藉 D. 刚劲质朴 ‎14. 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12. D 13. C ‎ ‎14. 借景抒情,描写的景色是:暮色时分,秋风掠过,黄叶飘落,枯草乱舞,渲染一种萧瑟寂寥的氛围,作者怜人怜己,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慨及对现实的不满与控诉之情。‎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D项,“描绘了昔盛今衰的情形”错误,“寒林空见日斜时”,意思是“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本首诗《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故选C。‎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本题,“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意思是“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尾联出句刻画了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据此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分析。‎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太祖欠伸徐起,而众军擐甲露刃,喧拥麾下。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②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③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偿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④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宋史·赵普传》)‎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太祖尝与语,奇之( )‎ ‎(2)读之竟日( )‎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朕固不为迁官( )‎ A.本来 B.坚固 C.确实 D.坚持、坚决 ‎(2)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 A.心灵肮脏默默无闻 B.心灵肮脏因循守旧 C.心胸狭窄默默无闻 D.心胸狭窄因循守旧 ‎17. 第③段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B.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C.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D.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18. 把第④段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 ‎19. 第③段“太祖乃悟”,是推断太祖悟出了什么?‎ ‎20. 第④段赵普“力荐太祖嫌臣”,反映了赵普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15. (1). (1)以……为奇 (2). (2)整天 ‎ ‎16. (1). D (2). D 17. D ‎ ‎18. 刑罚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 ‎ ‎19. 太祖悟出了自己的不当之处,凭个人喜恶任免官员;也悟出了赵普心系朝廷任人唯贤。 ‎ ‎20. (1). 公正公平、 (2). 刚直耿介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本题,‎ ‎(1)句意为: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奇:形容词意动,感到稀奇。(2)句意为:整天阅读。竟:整天。‎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1)句意为:我就是不给他升官。固:坚持、坚决。故选D。‎ ‎(2)句意为: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龌龊循默:心胸狭窄因循守旧。‎ 故选D。‎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本题,“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意思是“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拿起撕碎的纸张回家。“太祖怒”,句意完整,之后断开,排除AC;“跪而拾之以归”,“归”的状态是“跪而拾之”,之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D。‎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句中,“惩”,惩治;“酬”,酬谢;“古今通道也”,判断句,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题干问“第③段‘太祖乃悟’,是推断太祖悟出了什么”,赵普一直推荐这个人,即使在太祖盛怒之下不改初衷,可见此人值得推荐,是可用之人,太祖悟出自己不当之处,赵普任人唯贤,最终“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人物语言、办事能力,对事物的判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本题,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偿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荐人才,可见赵普公正公平、刚直耿介的性格特征。‎ ‎【点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 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参考译文:‎ 赵普,表字则平,是幽州蓟县人。周世宗在淮河地区作战,宰相范质上奏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太祖(赵匡胤)曾和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太祖率兵征伐北汉到了陈桥驿,喝酒后醉卧在军帐里,将士们要拥戴他做皇帝,赵普和太宗推门进禀告。太祖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慢慢起身,而将士们穿戴着盔甲、露出兵刃,吵吵嚷嚷地把太祖拥到军旗下面。等到太祖接受禅让做了皇帝,赵普因为辅佐有功,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并担当枢密直学士。‎ 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劝他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里,就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是《论语》二十篇。‎ 赵普性格沉稳有城府,虽然很爱嫉妒别人,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宋朝初年,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因循保守,赵普刚毅果断,没人能与他相比。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拿起撕碎的纸张回家。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太祖这才明白,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样?”赵普说:“刑罚是用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的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射说 ‎①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性气轩然舞于颜间。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左右奔救,虽支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②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日:“射,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焉①,求为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马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②,教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③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敢请外厩之下驱,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晋侯不许,顾谓所秋日:“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竟罢酒。‎ ‎③元子闻之日:天下事可见□!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作《射说》。‎ ‎[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②锻:拉弓。③走:自称谦词。‎ ‎21. 在第③段方框内应当填的虚词是( )‎ A. 矣 B. 哉 C. 焉 D. 也 ‎22. 对第①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外甥是个英俊少年,跨着步子在柳树间行走着,高傲不凡的气质醒目的在表情上流露出来。‎ B. (他的)女婿是个英俊少年,跨着步子像柳条那样轻快的行走着,高傲不凡的气质醒目地在表情上流露出来。‎ C. (他的)外甥是个英俊少年,跨着步子像柳条那样轻快的行走着,高傲不凡的气质醒目的流露在表情上。‎ D. (他的)女婿是个英俊少年,跨着步子在柳树间行走着,高傲不凡的气质醒目的在表情上流露出来。‎ ‎23. 对第③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点明写作目的。‎ B. 重在议论说理。‎ C. 首尾呼应,叙述事故完整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 D.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4. 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晋候子婿“盛气轩然”与“人与弓矢俱坠”形成鲜明对比。‎ B. 马弓身的合而为一,便可将小目标看作大目标,精准射中。‎ C. 客是“知之者无以为”之人。‎ D. 晋候慧眼识人,石破客的骗术。‎ ‎25. 本文与《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的写法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21. A 22. B 23. C 24. D ‎ ‎25. 两文都用借事说理(类比说理)的方法,《种树郭橐驼传》译文借证书来谈做官治民的道理(毋好烦其令,要让百姓休养生息);本文借骑射一事来阐述人才使用的问题(为之者当有所知,知之者应有以为)。‎ ‎【解析】‎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本题A项,“矣”,用在句末,跟“了”相同,“天下事可见矣”,句意,天下的情况可以得见了。‎ B项,“哉”,表示感叹的语气。‎ C项,“焉”,作兼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有于是、于之的意思。‎ D项,“也”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 故选A。‎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本题,“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性气轩然舞于颜间”,“婿”,女婿,排除AC;“柳”,名词作状语,像柳枝一样轻快,排除AD;“舞于颜间”,状语后置,在表情上流露出来,排除C。翻译:(他的)女婿是个英俊少年,跨着步子像柳条那样轻快的行走着,高傲不凡的气质醒目地在表情上流露出来。故选B。‎ ‎【2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段落含义、作用、写作目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段落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第三段“元子闻之日: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作《射说》”,意思是“我听说了(这故事)以后,说:天下的情况可以得见了!做事情的人没有知识,有知识的人又无法有所作为。前者导致(事业的)失败,后者导致(人才的)荒废埋没,这(实在)值得感叹啊!(于是我)写下了《射说》”。《射说》表达了做事情的人没有知识,有知识的人又无法有所作为。前者导致(事业的)失败,后者导致(人才的)荒废埋没的社会现状。所以第三段议论说理,首尾呼应,叙述事故完整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点明写作目,人才被荒废埋没的社会现状。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D项,“晋候慧眼识人,石破客的骗术” ,客人深知射之术,“射,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焉,求为不中,不可得也”,但是,晋侯怕客人骑走马,“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讽刺人才的荒废埋没的社会现状。故选D。‎ ‎【25题详解】‎ 此题考查比较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本文与《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的写法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写作技巧的把握。考生应分析两篇文章在思想倾向和写法上的相同点。本题,《射说》是金朝作家元好问的一篇名作。文章表达了做事情的人没有知识,有知识的人又无法有所作为。前者导致(事业的)失败,后者导致(人才的)荒废埋没的社会现状。《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也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事迹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此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两文都用借事说理的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晋侯在柳溪(以酒)招待宾客,让他的女婿骑马射箭(助兴)。(他的)女婿是个英俊少年,跨着步子,像柳条那样轻快地行走着,高傲不平凡的气质醒目地舞动在脸部(表情上)。大家都靠拢了来观看,(女婿)好象是能够命中又准备一搏(的样子)。过了一会儿音乐响起,(女婿)射了第一次,箭枝偏落;第二次射穿了马的左耳。马因疼痛而狂奔,女婿和弓箭都掉下马来,周围的人奔上去救他,(他)虽然肢体完好,然而体内似乎有些损伤。‎ 晋侯不高兴,(想要)辞别宾客。其中有个宾客从下等的座位走上来说:“射箭,是一种技术,(其中)有射箭之道的,心中没有(射箭之道)而能射中的情况是没有的。(那么)什么叫做在心里获得它(射箭之道)呢?(就是把)马匹,身躯,弓箭,靶子,这四者统一起来,(那么)即使靶子只有虱子那样小,(看起来)也会变的像车轮那样大,想不射中都不能做到。心中没有(射箭之道)就不是这样,身体是一方面,马是一方面,弓箭是一方面,靶子又是另外一方面,(控制了)身体就无暇(控制)骑马,(控制了)骑马就无暇(控制)拉弓,(控制了)拉弓由无暇(控制)中靶,就凭这想要在奔驰之中射中目标,他不摔破头、摔断身肢就很幸运了,(还)期望什么射中呢!我并非在射箭方面有什么心得,只是曾经学过(一些)。冒昧地(向您)要一匹您府上之外的马厩里的劣马,来给您尽兴,怎么样?”晋侯不答应,回头对自己的手下人说:“一匹马值好多钱,一放开的话可以跑百里,马嚼和马鞭都在你手上,我去哪里追你呢!”(晋侯)最终竟然结束了酒宴。‎ 我听说了(这故事)以后,说:天下的情况可以得见了!做事情的人没有知识,有知识的人又无法有所作为。前者导致(事业的)失败,后者导致(人才的)荒废埋没,这(实在)值得感叹啊!(于是我)写下了《射说》。‎ ‎26.写作 明朝宣政年间,赵豫担任松江太守,每当见了来告状的人,就告诉他说:“明天来。”‎ 如果你想生气,不要立刻表现出来,要等24小时。24小时过了之后,你就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即使想要直接表达你的生气也可以,但一定要等24小时才能行动。‎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以“等一等”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800字左右(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要写成诗歌。‎ ‎【答案】【例文】‎ 等一等 等待,似乎是一种遥远的距离,站在海岸上,盼望着天际的归船;坐在屋顶上,盼望着天空中清凉的雨滴;看着镜中的自己,盼望着明日好运的到来。即使生气,也要等一等,等待24个小时之后再发脾气。这里,等一等是一种心态;等一等是一种境界。‎ 在温暖的春天中,有着春风的呵护,有着雨水的滋润,有着阳光的抚摸,有着人们细细地品赏。所有的花儿都齐齐绽放,展现着自己的娇艳与华丽,舒展着自己的高贵与柔美。可它——梅花,却在这繁华的百花争艳之境悄悄地等待着,等待着属于自己的美丽时光。春去冬来,花儿受不了寒风的肆虐便都蜷起了身子。经过半年多的等待后梅花却立即迎寒而开,独占一芳,引来众人之观赏。梅花的等待就是它的追求,对自己舞台的追求。放弃争艳夺目,选择等待,在悄无声息中获得了自己的胜利。‎ 等待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等待需要我们拥有极大的承受能力。司马迁在狱中等待了漫漫多年,忍受着宫刑后身体上与精神上的折磨,最终在出狱后奋笔疾书,挥下《史记》,流传千古。勾践成为阶下因后,默默等待时机的到来。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举击溃了吴王获得全胜。在那段等待的事件中,心中的仇恨与耻辱怎能不使勾践在每日的等待中倍受心灵的痛苦。等待中,难免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这就需要我们拿出无畏的勇气与坚定的毅力去克服,因此等待也是一种努力,一种在追求中渴望胜利的努力。‎ 猫,也知道等待会迎来成功。就像老舍先生在《猫》中所描述的一样,猫在捕捉老鼠的时候会异常冷静地等待。一旦猫发现了一只老鼠进入了哪个鼠洞,便会悄悄地守在洞旁,呼吸变得极慢,有时甚至屏住呼吸,为的就是隐藏自己的气息,获取更大的胜利机率。它等待就会等几个小时,直到老鼠自以为危险已经离去而探出身来侦查时便会像离弦的箭似的冲去抓住。‎ 等一等,需要我们冷静,等待,需要我们思考。不是所有的事都可以等待,如果像“守株待兔”一样,免不了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等一等也是需要我们去客观判断。‎ 等一等,在实现某些事中是不可缺少的,等一等,直潜在我们心中。在今后的人生阶梯上,我们应该学会等待,让我们一起在等待中努力,或是在努力中等待,朝着自己的梦想而奔跑,飞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即标题中的关键词,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二要注意题目中的前缀或后缀,即标题中的限制词和修饰语。三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四是要审准材料选择的切入口。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求高,命题作文动笔前,把握题意、找准切入口十分重要。‎ ‎【审题】这是一篇材料加命题的作文。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这两段材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让想做某事的人等上24小时。第一段材料中,前来告状的人,也许是因一时意气用事,过了一晚上怒气就全平息了,这不失为为官的良策,与那些易反复调查而自称英明的官员比较,这种冷处理可自动消除矛盾,方法着实高明。第二段材料中,等上24小时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缓解,因为有时候太快反应、太快出手,难免使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结果是害人害己。由此可将立意与做事的智慧、协调人际关系的方法等联系起来。‎ ‎【立意】“等一等”是一种做事的智慧;“等一等”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一等”就是三思而后行,这是事业成功的保障;“等一等”不能是瞻前顾后,而是一种准确选择后的果断行动。等等 ‎【结构】命题作文《等一等》,然一组排比引出观点,“即使生气,也要等一等,等待24个小时之后再发脾气。这里,等一等是一种心态;等一等是一种境界”。第二段写自然界美化的等待,“梅花的等待就是它的追求,对自己舞台的追求”;第三段写司马迁在狱中等待,“因此等待也是一种努力,一种在追求中渴望胜利的努力”;第四段写老舍先生《猫》中的猫在捕捉老鼠的时候会异常冷静地等待。最后一段写怎么等待,“等一等,需要我们冷静,等待,需要我们思考”。‎ ‎【素材】1. 我想,我真很需要像流星这样的耐力和意志与努力。只有等待,即使属于自己的机会来的也不能够抓住它的手。只有一个有准备去等待,在等待中复而努力的人,这样,机会,不仅仅是自己的机会,才会狠狠的降临于自己身上。‎ ‎2.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味等待只会使自己徘徊不前,原地踏步。我知道等不来流星雨的遗憾,知道也许是老天认为流星的努力还未足够而阻止了流星的坠落。不再一-味的等待,让自己去拥有新的目标,让自己去努力奋斗,我相信,有一天,我们的努力已经足够,机会就回降临于身的。‎ ‎3.种子需要等待才能发芽;芽儿需要等待才能成长;幼苗需要等待才能茁壮等待成就了郁郁葱葱,等待成就了累累硕果!‎ ‎4.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等待。有人说:等待是一种幸福,因为等过之后是美好的结局;有人说:等待是一份希望,因为等之其中会憧憬未来;有人说:等待是一-丝无奈,因为在等之时会感到无聊……等待,一个深刻的“字眼”。等待亲人的归来,正如杜甫所说,有着“家书抵万金”的惆怅;等待春天的到来,正如毛泽东所说,有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信念;等待宝岛台湾的回归,正如全国人名所说,有着“民族须团结,国家应富强”的希望。‎ ‎【点睛】命题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特殊的价值。它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学习的意图,避免写作偏向某一方面;有利于写作者思想迅速集中,在短时间内朝着一个目标思考;有利于作文批改和讲评;有利于密切配合阅读,巩固和发展阅读收获。命题作文的写作注意不可改变题目,一般要求写记叙文,按照文体要求写。此命题作文,附带了一则材料,所以它比单纯的命题作文多了一个导引过程,体现了新课标的开放性与探究性。一般说来,材料可以帮助作者审题,起参考作用和提醒作用,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