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劝学》巩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劝学 巩固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蓼(liǎo)蓝 靛(diàn)青 其曲中(zhǒng)规 参省(xǐng) B.跂(qì)而望 埃(āi)土 金就砺(lì) 骐骥(jì) C.跬(kuǐ)步 舆(yú)马 槁暴(pù) 金石可镂(lǚ) D.用心躁(zào)也 须臾(yú) 句读(dòu) 参(cēn)省乎己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对下列句子加红的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暴:露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指长者 C.故不积跬步 跬:一步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忽略 5.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甚矣,汝之不惠; 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 D.吾日三省吾身。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7. 名句名篇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8—11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对下列句中加红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9.下列句中加红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0.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 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荀子·大略》) 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焉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 (《墨子·公孟》) 12.荀子、墨子二人都很重视言行一致,但又有所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 13.你更欣赏谁的观点,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B(A项“中”应读“zhòng”;C项“镂”读“lòu”; D项“参”应读“cān”。) 2.C(A项“知”通“智”;B项“生”通“性”;D项“有”通“又”。) 3.D(A项“日”,名词作状语;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C项“水”,名词作动词。) 4.C(A项暴:晒干;B项须臾:片刻;D项省:反省。) 5.A (A项定语后置句;B项主谓倒装;C项宾语前置;D项陈述句。) 3 6.B(A项用的是本义,不是比喻义;C项第1、2段谈学习的重要性,第3段谈学习的态度和方法;D项战国末期赵国人。) 7. (1)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3)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A(“利”应该解释为“使……走的快”) 9.D(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于”,介词,表示比较/介词,相当于“向”;B项“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10.C(“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 11.(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的特别清楚。 (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12.荀子对治国者的建议:一定要摒弃言善行恶的伪善者。(或“荀子是从用人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 墨子对治国者的要求:一个人言而不行,是不能治身,而不能治身也就不能治国。(或“墨子是从修身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 13.根据对墨子、荀子观点的理解,只要能结合自己的看法谈就可以。 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