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天津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南开区天津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天津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考试 语文学科试卷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庇(bì)佑 蕴藉(jiè) 筵(yàn)席 模棱(lénɡ)两可 B. 盘桓(huán) 憎恶(zēnɡ) 毗(pí)邻 命运多舛(chuǎn)‎ C. 髭(zī)须 桅杆(wéi) 玷(diàn)辱 怏怏(yānɡ)不乐 D. 泅水(qiú) 讥诮(xiào) 尺牍(dú) 前倨(jù)后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把握查多音字、形声字、生僻字的读音的能力。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词语读音。答题时,要采用比较排除法。‎ A项,“筵席”的“筵”读音改为“yán”;‎ C项,“怏怏不乐”的“怏”读音改为“yàng”; ‎ D项,“讥诮”的“诮”读音改为“qiào”。 ‎ 故选B。‎ ‎【点睛】考查字音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怂恿 酒馔 逾越 哀声叹气 B. 遵循 岑寂 暴胀 战战兢兢 C. 阈值 消遣 妨碍 不落言荃 D. 辐射 纯粹 干燥 安然无恙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A项,“哀声叹气”改为“唉声叹气”; ‎ B项,“暴胀”改为“暴涨”;‎ C项,“不落言荃”改为“不落言筌”;‎ 故选D。‎ ‎【点睛】形近字的区分:在平时学习中要观察偏旁,有些可以通过词语的意思来记忆。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区分形近字的偏旁、意义和读音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书写能力。汉字中有很多形近字、同音字,这是都是使用中经常混淆的字,要正确书写这些汉字,就要做到平时多留心,书写时仔细体会它们的差别。‎ ‎3.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B.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搜索》上映后,观众对它的评论不曾间断。这些评论有的见解深刻,语言犀利,真可谓难得的空谷足音。‎ C. 高华治史的特长不在其获取史料的能力,而在其对史料解读时所显露出来的悟性。他能见微知著,通过细碎的史料洞彻历史的真相。‎ D. “被电脑”的后果,在中学生的书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你让学生写篇作文,他大笔一挥,龙飞凤舞,而卷面字迹却无法辨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题干问的是“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用错了对象。B.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信、言论或来访。已含“难得”之意。D.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此处褒贬失当。【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A.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用错了对象。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比如D.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此处褒贬失当。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B.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的音信、言论或来访。已含“难得”之意。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围棋人机大战中,机器人“阿尔法狗”以4:1大胜韩国名将李世石九段,这让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B. 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 C. 2015年1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美国《名利场》杂志发表《中国世纪从2015年开始》一文,该文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争论。‎ D. ‎12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说,美国将终止过去半个多世纪对古巴执行的业已过时的政策,试图通过实施一系列新政策寻求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A项,“担心……是否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错误,一面对两面,改为“这让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B项,“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错误,语序不当,应将“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与“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互换位置。‎ D项,“试图通过实施一系列新政策寻求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错误,成分残缺,“寻求”缺少宾语,在最后加“的目标”。‎ 故选C。‎ ‎【点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语病的类别,主要是考纲中规定的六种类型。其次要掌握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 ‎ ‎①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②体会语意。如果结构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等。③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 ‎5. 下面文句运用的典故理解恰当的是:( )‎ ‎①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④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 杨得意、钟子期、周公、刘裕、五丁开山、曹操 B 杨得意、钟子期、刘裕、周公、五丁开山、曹操 C. 杨得意、钟子期、刘裕、曹操、五丁开山、周公 D. 杨得意、钟子期、曹操、刘裕、五丁开山、周公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杨得意:司马相如经蜀人杨得意引荐,方能入朝见汉武帝,否则将独自叹息。 钟子期:俞伯牙弹琴与钟子期成为知音,弹奏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 曹操:横着长矛而赋诗,指曹操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刘裕: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 统帅,小名寄奴。 五丁开山: 相传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秦王送的五个美女。 回到梓潼 (今四川剑阁之南) 的时, 见有大蛇进入山洞中,五位壮士抓住尾巴用力外拽,以致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 周公: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去迎客,是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国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6. 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 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 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 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7.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 ‎ 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 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 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8.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 在艺术上,广义层而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 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 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答案】6. B 7. C 8. A ‎【解析】‎ ‎6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差别。‎ B项,“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错误,原文第一段为: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 故选B。‎ ‎【7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 项,“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错误,原文最后一段为: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文中只是说艺术家常用这种方法。 ‎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错误,原文第一段为“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 故选A。‎ ‎【点睛】该题属于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在阅读中主要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检索、归纳概括方面。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弄懂该文本中陈述的观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该文段主要论述了“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人文世界”三个不同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次,要熟悉论述类客观题的解题流程:①审题划重点,②通读标段号,③定位划重点,④看题细比对。对比关照是要注意五看:一看对象,二看数量,三看时态,四看肯否,五看因果。说到底,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根据选项找范围,根据范围画重点,根据重点再比较。‎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鸿宇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贵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9. 对下面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使奉少吴 奉:供奉 B. 问所去失 去失:损失 C.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 恒:有恒心的 D. 乃共责让主人 责让:批评指责 ‎10. 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加点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可而不为章句 王莽时为城门校尉 ②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以观夫子之志耳 A. 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 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 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 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 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鸿曾在太学博览群书,学成之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只好在上林苑中放牧。‎ B. 梁鸿为人正直耿介,他死后,人们认为品性清高的他足以与有社节的要离媲美。‎ C.‎ ‎ 梁鸿的妻子孟光相貌丑而内心聪慧,刚嫁给梁鸿时,她用盛装丽服试探梁鸿的品性,最终让梁鸿发现她早有隐居的准备。‎ D. 皋伯通发现佣工梁鸿之妻对丈夫十分敬重,因此断定梁鸿是一个非凡的人,于是安排他住在家里,使梁鸿得以闭门著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2)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 ‎【答案】9. C 10. B 11. B 12. A ‎ ‎13. (1)家邻居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怪那家主人,并称赞梁鸿忠厚老实。‎ ‎(2)后来到吴,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文实词的能力。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C项,句意为:那家邻居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恒:平常。加点字解释错误。‎ 故选C。‎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①为:动词,写;动词,当。②以:介词,因;连词,来。‎ 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本句意思“家境贫寒却崇尚独特的节操,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著述。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放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受灾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把猪全部拿来做赔偿。”‎ ‎“而不为章句”,“而”连接前后“博览无不通”“不为章句”,故在“而”前停顿,排除AD;“于上林苑中”是一句完整的话,不应断开,排除C。‎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学成之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错误,梁鸿家境贫寒,但他并不是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而是不愿著述。‎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耆老”,老人们;“恒膳”,平常;“责让”,责怪。(2)中“大家”,世家望族;“庑下”,厢房;“赁”,做雇工。‎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梁鸿的字叫伯鸾,是扶风平陵县人。父亲让,王莽时候做城门校尉,寓居在北地,死在那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卷着把父亲埋了。后来在太学读书,家境贫寒却崇尚独特的节操,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著述。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放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受灾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把猪全部拿来做赔偿。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做工来抵。”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就给他们做杂务,早早晚晚从不懈怠。那家邻居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怪那家主人,并称赞梁鸿忠厚老实。从此那主人才敬佩梁鸿,觉得他很特别,把猪全部还给梁鸿。梁鸿不接受,离开返回自己家乡。 ‎ 有势力的人家羡慕梁鸿的高尚节操,有很多人家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同县姓孟人家有个女儿,形状肥胖丑陋黝黑,力气很大,能举起石臼,不想匹配婚嫁,年龄都到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什么原因,那女子说:“要得到梁伯鸾那样贤能的。”梁鸿听了就下礼聘了她。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嫁,才梳妆打扮进了门。过门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妻子就跪在床下请求说:“我私下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对待过几个男子。现在我被您舍弃,哪敢不向您请罪。”梁鸿说:“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罢了。你现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的意愿呢?”妻子说:“只是看看你的志向罢了。我自有隐居的服装。”就重新把头发梳成椎形的髻,穿上粗布衣服,做着女人的活计到梁鸿的面前来。梁鸿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够服侍我喽!” 于是给她起了个字叫德曜,取了个名叫孟光。 ‎ 生活了一段时期,妻子说:“常听先生想隐居避患,为何现在还不行动?难道如此苟且偷生?”梁鸿说“对。”于是共同到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 后来到吴,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每当打工回来,妻子就准备好食物,从不敢在梁鸿面前直接仰视,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伯通看到了感到很奇怪,说:“那个打工人能让他的妻子如此敬畏他,不是平常人。”就让他在家里住。不干那些杂事。梁鸿闭门著书十余篇。等到梁鸿死后,伯通要了一块地将他葬在吴要离墓旁。众人都说:“吴要离是壮烈之人,梁鸿品性清高,可以让他靠近要离。”葬完,妻子回到扶风老家。‎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中秋 ‎(唐)郑谷 清香闻晓莲,水国雨馀①天。‎ 天气正得所,客心刚悄然。‎ 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 此际难消遣,从来未学禅。‎ 注释:①馀:同“余”‎ ‎14. 联系全诗,赏析首联的景物描写。‎ ‎15. 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有哪些?请具体分析。‎ ‎【答案】14. ①首联从嗅觉、视觉的角度写中秋时难得的好天气:江南水乡雨后,空气清新,莲花清香袭人。②从全诗看,以乐景衬哀情,这样的好天气,客居他乡的诗人却心生忧愁,反衬出诗人内心忧愁之深。 ‎ ‎15. ①会动荡不安,兵戈四起,不知何日才能平息,看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或厌战之情。②诗人客居他乡,在乱世中不知故交中几人能保全,看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友的担忧以及羁旅他乡的漂泊之愁。‎ ‎【解析】‎ 试题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的能力。这道题要求联系全诗,赏析首联的景物描写。对某句赏析,要从诗句的意象、手法、情感主题、与上下句联系来解答。答题的一般思路是:①手法;②诗句所表现的的人物、意象、环境的特点;③作者的情感;④结构作用(承接上句或照应题目,为下句做铺垫或引出下句)。‎ 本题,首联“清香闻晓莲,水国雨馀天”描写江南水乡的雨后,空气更加清新怡人,阵阵莲花清香扑面而来。“清香闻晓莲”是嗅觉描写,“水国雨馀天”是视觉描写。视觉和嗅觉相结合描写了中秋时难得的好天气。以乐景衬哀情,这样的好天气,客居他乡的诗人却心生忧愁,反衬出诗人内心忧愁之深。‎ ‎【15题详解】‎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本题,‎ 首联,描写江南水乡的雨后,空气更加清新怡人,阵阵莲花清香扑面而来的美景。颔联,天气很好,但是诗人的心情时忧愁的。颈联,恰逢动荡不安,兵戈四起,不知何日才能平息,老朋友在这动乱的时代还能有几人保全,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或厌战之情。诗人客居他乡,在乱世中不知故交中几人能保全,看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友的担忧以及羁旅他乡的漂泊之愁。尾联,诗人写自己很难消解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没有学过禅,逃脱不了现实的忧愁。本题据此分析,分点回答即可。‎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五、默写 ‎16.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的闲适之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3)____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4)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5)阎阎扑地,________________;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 (1). 悟已往之不谏 (2). 时矫首而遐观 (3). 登东皋以舒啸 (4). 落霞与孤鹜齐飞 (5). 钟鸣鼎食之家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悟”“谏”“遐”“皋”“鹜”“鼎”的书写。‎ ‎【点睛】‎ 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摆渡 叶仲建 河东村和河西村隔着一条河,村民来往很不方便。不知从哪一天起,河上出现了一条渡船,船主人姓张,河西人,久了,人都唤他张摆渡。‎ 河东村的后面是山,河西村的前面通往城市:河西村的人要上山,河东村的人也要进城。那年头,收成不好,张摆渡靠着这条船和一身摇橹的功夫,竟过得不差。‎ 河东一户柳姓人家瞅着眼红了,为啥一条河,好处都让你张摆渡给占去了?为啥河东人的钱要塞进河西人的腰包?柳家穷,却也砸锅卖铁添置了一条与张摆渡相仿的船。‎ 没有争执,没有商议,却有了规矩:河东人过河,得上柳摆渡的船;河西人过河,得上张摆渡的船。即便柳摆渡的船在彼岸,河东人也不会登上张摆渡的船,而是向对岸吆喝两声,朝柳摆渡招招手。这样一来,张摆渡赚的钱少了一半,但熙来攘往的人频繁,好歹混了个囫囵饱。一段时间倒也相安无事,日子在两个人的摇橹声中流逝。‎ 一年后却发生了一件事。那天,柳摆渡的船载着河东村的一对母子过河,船行至河中央,便缓缓地往下沉。船舱里进了水,没一会儿水就漫过了船身。柳摆渡无法一下子救俩人,丢下女人在河中乱扑腾。柳摆渡将小孩拖到河岸,转身要下水救女人,发现女人正从对岸漂移过来——救女人的是张摆渡。‎ 张摆渡救了女人一命,也相当于救了柳摆渡一命。柳摆渡的船沉到了水底,第二天,柳摆渡没来吊船。第三天,还是没来。几天过去了,柳摆渡还是没有出现。那几天里,张摆渡经常盯着沉船的水面,沉熟不语,总觉得失去了什么。‎ 两岸的芦苇青了枯,枯了又青。阳光把张摆渡的身子晒成了古铜色,风雨在张摆渡的额头上刻出了皱纹,为了增加收入,除了载客,张摆渡还网起了鱼。张摆渡在这摆渡和网鱼中度过了他的时光。他老了,脸上的皱纹越加多了、深了,背部微微伛起。‎ 上了年纪的张摆渡很孤独。其实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觉得孤独。张摆渡喂了只鸬鹚,他会跟鸬鹚说话。更多的时候,他只静静地坐在船头,抽着旱烟,对着河水沉思。‎ 河西岸过来一个年轻人。“爹,你别摇船了,去我那住吧。”年轻人蹲在岸边,对张摆渡说。这样的话,他说了已经不止一两回。‎ ‎“能格就摇,摇不动时,自然会上你那。”张摆渡淡淡地嗫嚅着。‎ ‎“可你已经老了啊!也该享享清福了,再说,这一天几块钱的营生能顶什么事?我又不是养不起你。”‎ ‎“混帐!要不是这几块钱,你能上大学?能有今天?”‎ ‎“过河的人太少了。”年轻人换了一种语气说。‎ ‎“可还需要一个摇橹的。”张摆渡说,“有急事总得从河上过。”‎ ‎“他们的钱供了你上了大学。”张摆渡又说。‎ ‎“那我去老家转转。”年轻人叹了口气,转身朝村落的方向走去。‎ 河东河西的人似乎真的少了很多。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城里谋生了,留下的老弱病残,一年出不了几次门。张摆渡的生意显然淡了下来,除了逢年过节,这条河上的一切,平静得如同一幅画。张摆渡和他的船,自然是画上的一景。‎ ‎“人老了,眼花了,乡里乡亲的都瞅着陌生了。”那年的中秋,张摆渡对着一个西装笔挺的人叹道。‎ ‎“老哥,还认得我不?”那人没动身子,却这样问张摆渡。‎ 张摆渡认出来了,是当年的柳摆渡!张摆渡一下子激动了起来:“你……你回来了?这几年,你……去哪了?”‎ ‎“嗯,回来了,去了一趟外地。”‎ ‎“当年,谢谢你,你把这摇船的生意让给了我。”张摆渡踏上岸,指了指河,又紧紧地握住柳摆渡的手。‎ ‎“不,应该是我谢谢你才对,要不然,我也不会有今天。老哥,我今天又来抢你的生意了。”‎ ‎“哦?”张摆渡疑惑不解地望着他。‎ ‎“我要在这河上建一座桥。建好了,你就没法搞船了。”‎ 张摆渡笑了,连连说着:“好,好……”‎ 在一声又一声的“好”中,张摆渡很想接下来告诉柳摆渡一件事,关于那年沉船的事。‎ 他想告诉柳摆渡,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能有足够的收入供儿子上大学。他还想告诉柳摆渡,因为这件事,他愧疚了一辈子。‎ 张摆渡最终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其实,他早就把这个压在心底的秘密说出来了。他跟船头的那只鸬鹚说了无数次。‎ ‎(选自《小小说选刊》第5期,有改动)‎ ‎17. 简要分析小说以“摆渡”为题的好处。‎ ‎18. 张摆渡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19. 小说最后写道:“张摆渡最终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有人认为,张摆渡应该把秘密说出来;也有人认为,张摆渡已经没有必要把秘密说出来。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答案】17. 小说题目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表面上是指张摆渡和柳摆渡撑船渡人(或:用船把人或物载过河),其深刻含义是指张摆渡用后半生的种种努力,进行灵魂的自我救赎与解脱。 ‎ ‎18. ①自私狭隘,缺乏公平竞争意识:为争生意,竟然用不光彩的手段,制造沉船事故,挤走了柳摆渡;②良知未泯,对自己的错误能深刻反省并补救:做错事后,一直愧疚,良心不安,其孤独和固守其实是一种良心的拷问和灵魂的救赎;③勤劳吃苦,有生活理想:不仅摆渡,还网鱼,用辛勤劳动供出了一个大学生。‎ ‎ 19. 观点一:应该把秘密说出来。①张摆渡多年来一直愧疚,良心不安,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说出来是一种解脱。②事情已过去多年,说出来柳摆渡也不会责怪并找他的麻烦。③说出来更能表现自己的真诚悔意和认识错误的勇气,能得到柳摆渡的谅解。④更能表现张摆渡在邪念与善念之间成功的“摆渡”,从而揭示主旨。 ‎ 观点二:已经没必要把秘密说出来。①多年来,张摆渡为自己的错误忏悔了无数次,并努力进行自我救赎,所以,秘密说不说出来已经不那么重要了。②时间久远,事情已成历史,此时说出来确实没有什么意义。③说出来可能会让柳摆渡对张摆渡产生不好的看法,容易节外生枝。④柳摆渡或许已知道这一秘密,所以才会说“应该是我谢谢你才对,要不然,我也不会有今天”,因而没有必要说。‎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标题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由表及里的分析。文章的题目一定与文章的内容、人物、情节、主题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这类题目一定要从这几个方面综合全文的信息来考虑。本题很显然,按字面意思理解,“摆渡”就是指文中张摆渡和柳摆渡把人或物载过河的举动;它深层的含义却是,张摆渡为当年沉船这件事愧疚了一辈子,他希望能自我救赎或解脱,这是指灵魂的摆渡。因此题目运用的手法是“双关”。‎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小说对张摆渡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沉船事件、和儿子的对话、和柳摆渡会面等三件事以及对他沉船事件发生后生活情况的简单介绍来完成的。沉船事件表现了他的自私狭隘,缺乏公平竞争意识;和柳摆渡会面又表现出他良知未泯,一直生活在愧疚中,并希望能解脱自己;从他沉船后生活情况及与儿子的对话可以看出,他勤劳吃苦,有理想,有追求,对村民知恩图报等。要既有概括又有分析。‎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比如选择“应该把秘密说出来”,“几天过去了,柳摆渡还是没有出现。那几天里,张摆渡经常盯着沉船的水面,沉熟不语,总觉得失去了什么”“其实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觉得孤独”“张摆渡喂了只鸬鹚,他会跟鸬鹚说话。更多的时候,他只静静地坐在船头,抽着旱烟,对着河水沉思”,写出张摆渡的孤独,暗示着张摆渡内心的愧疚,说明他本性善良、朴实,说出来是一种解脱,也更能深化主题。‎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七、写作 ‎2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 新中国成立将迎来70年,改革开放40年,我们一个个梦想成为现实。历史见证了旧中国的积弱积贫,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历史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富起来”;历史见证了短缺经济的拮据,也见证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在“中国梦”指引下的中国人,将会有更多的奇迹见证于世界……‎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见证辉煌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1949,中国一个崭新的日出,中国走向饱含春天体温的大路,中国大地欣欣向荣,中国大地天翻地覆。中国大地,墒情正好。春天勤劳的人们忙着耕种,秋天殷实的人们忙着收割,我们把春天种植,我们把幸福托起。改革开放的鲜花,盛开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 没有走过路的脚,不称其为脚。没有脚走过的路,可能称其为路。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祖国大地,是艰苦创业,才有了眼下这美好的幸福生活。改革开放,为我们祖国建设打造了一幅美丽的宏伟前景。我们启动改革开放的杠杆,创新是亮晶晶的支点。让品格的结晶,析出在美丽的心田。让品格的雨露,滋养美丽的心灵。过去,她把最贫瘠展现给你。现在,她把最丰硕的果实呈现给你。过去,这里狂烈的风沙让你的皮肤粗糙;现在,这里柔曼的湖水让你的肌肤细腻光滑。‎ 历经一次次磨难,见证一次次风雨。‎ 祖国,风风雨雨一路走来。祖国建设者,以风风火火的工作姿态,与时俱进的工作心态,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繁荣富强。这是怎样的情怀,脚步有力神情飞扬,那是勤劳的体温,那是智慧的体温,那是坚实的脚步,那是厚实的肩膀。鼓起创新的翅膀,才会拥有辽阔的天空。祖国!从你厚重的书卷里,我读到你浓彩重抹的华章。天空是为翅膀准备的,所以天空才会高远。路上也会有风,也会有雨,但你能在风雨中,欣赏风景。中国是盛产传说的地方,盛产传说的地方是幸福的地方。心灵的天空有多高,发展前景就有多高;仰望有多远,前景就有多远。只要不在今天的风雨中忧郁,你便会迎来明天的绚丽的彩虹。没有天空就没有建筑,中国的建设天高地阔。改革者的步伐铿锵有力,科教兴国的力度壮阔波澜,以其巨大的肺活量,同春天一路呼吸。‎ 我们的步伐迈得铿锵有力,每一次改革开放的力度壮阔波澜。我们以其巨大的肺活量,同改革开放的春天一路呼吸。你可以从每一次改革领略一种气势,你可以从祖国发展感受一种速度,你可以从不断建起的楼房仰望一种高度,你可以从祖国不断壮大体会一种力度,你可以从林立的楼群切入视线,你可以从刷新的成果收获惊叹。这一切,来自祖国人民坚实的脚步;这一切,来自祖国人民厚实的肩膀。‎ 见证,共和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共和国欣欣向荣的局面。我们欢欣鼓舞,我们心潮澎湃,我们豪情满怀,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题,审读材料作文的材料必须要分析其主旨含义,也就是材料表述的重点,在对材料主旨的理解基础上行文立意。同时针对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一定要特别关注材料中总则性的语句,作文的最佳立意往往就蕴含在该句中。本则材料的第二段讲述见证的含义,以及见证于人生的意义。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所以,本主题可从以下角度立意:角度一从历史的变迁角度来谈见证了中国的崛起。角度二论国家、社会、历史、个人层面,见证都需要每个人的实干精神。角度三讲述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