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课件(49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课件(49张)

散文阅读 第 4 讲 文本探究 ( 价值判断和 审美倾向 ) - 3 -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 对散文而言就是对语句含义的探究 , 对文本构思的探究 , 对情感体验的探究等。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3 题。 静夜品瓷 程应峰 夜静时分 , 忽地就想到了景德镇 , 想到了多年前不经意打碎的一只来自景德镇的薄胎青花瓷瓶 , 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首诗 , 想到了诗中所写的 “ 一根白发 , 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 , 牵动心中万千愁绪 ” 的情景 , 这情景 , 竟然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都是因为瓷器。瓷器这东西 , 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故事 , 每一片温润都是一种情怀 , 每一缕光泽都闪烁着离奇的色彩 , 它总是古色古香、不着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个人的生命。 我有两次抵达景德镇的经历 , 一次是在梦里 , 一次是在梦外 , 这两次都披着夜色 , 悄悄的 , 静静的 , 没有喧闹 , 但我分明听见质地优雅的瓷器的声音天籁般传来。这声音 , 沾染着浓重的人文气息 , 漫溢华宇 , 贯穿古今 , 美轮美奂 , 直入心扉。 - 5 - 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 ,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 , 景德镇总是陷在瓷器里。这里的花盆是瓷的 , 灯杆是瓷的 , 景观是瓷的 , 图案装饰也是瓷片镶嵌而成。比比皆是的商铺 , 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瓷器 , 旅馆、饭店、广场、游乐园 , 哪里都泛现着瓷器的光泽。那些看起来无处不在的 , 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器 , 总是旗帜鲜明地撞入眼帘 , 令人心怡而感叹。就像有人说的 , 景德镇的瓷 , 比汉语里的词还要多得多哩。 灯影笼罩下的瓷都 , 是值得慢慢品味的。无须外在的叩击 , 这满街满巷遍布的瓷 , 就可以层层叠叠地在心中回响起来 , 回响起千年的美丽和沧桑。如此美妙的去处 , 如此美妙的音韵 , 是值得在静夜、在灯影月色里、在行云流水处细细品味的。 - 6 - 走过一家乐器店 , 我看见了各种瓷乐器 : 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腰鼓等 , 令人目不暇接。我不知道它们究竟能散发出怎样不同凡响的音韵 , 但在我的想象中 , 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 , 或悠远 , 或美丽多姿 , 或情意绵绵的音韵 , 这音韵 , 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 回转 , 静坐宾馆大堂 , 入目的博物架上 ,“ 荷花碗 ”“ 旋纹樽 ”“ 荷叶口瓶 ” …… 在声光电的策动下呈现出古朴、娴雅、沉静、大气之神韵 , 那优美的形态、别致的釉色、含蓄的花纹生动而传神 , 教人观之再三 , 不舍移步离去。是啊 , 最美的瓷器如淑女 , 最精致的瓷器如少女 , 就算在幽幽暗暗里 , 明明灭灭中 , 也能感受其晶莹剔透的质地 , 滑润如玉的釉面 , 以及迷离状态下所具有的神秘温润的气息。这聚集着东方女性纯洁、温柔、细腻、内敛品性的瓷器啊 , 究竟蕴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命美丽 ? 透过眼前的瓷器 , 所能体验的 , 除了窑变的神奇 , 还有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 - 7 - 无论读瓷还是听瓷 , 都需要慢慢慢慢地品。用心品了 , 就能品出它的源远 , 品出人类卓越的智慧 , 品出属于它的春花秋月 , 品出它所承载的历史蕴含。 用心品瓷 , 可以让人沉入或清新或愉悦或凝重的人生境界里 , 继而在思想的枝丫上 , 长出簇新的可以自由飞翔的芽叶来。 ( 选自《文学与人生》 , 有删改 ) - 8 - 1 .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 , 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文章以夜静想到一只薄胎青花瓷瓶与诗句 “ 一根白发 , 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 ” 开头 , 既呼应题目 , 又增添文化气息。 B.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 , 如 “ 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 ”“ 最美的瓷器如淑女 ”, 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C. 文章开头从夜静时分想起瓷器写起 , 然后展开梦里梦外听瓷与读瓷的经历 , 随之触发人生的思考 , 构思巧妙 , 感情真挚。 D. 文章总体上运用了象征手法 , 字面上写品瓷 , 实际上是借品瓷写人生 , 强调人们要像品读瓷器一样品读人生独特的滋味。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B 项 ,“ 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 ” 不是比喻。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9 - 2 . 请结合全文简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 结构上 : ① 点题 ( 照应题目 ); ② 总结全文。内容上 : ①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 “ 思想 ” 比作 “ 枝丫 ”“ 芽叶 ”,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品瓷能让人更深层地体会人生的境界 , 让人们的思想自由。 ② 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 品瓷就是品人生。 解析 : 首先 , 应还原语境 , 体察语句在文中的位置 , 由位置揣摩作用 ; 其次 , 品味语句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 从比喻的作用入手 , 结合文本具体内容 , 稍加整合即可。 - 10 - 3 . [ 探究情感体验 ] 从全文看 , 作者静夜品瓷 “ 品 ” 出了哪些韵味 ? 参考答案 : ① 品出了生活的美和好 ; ② 品出了沾染着贯穿古今的浓重的人文气息 ; ③ 品出了有着厚重悠远、美丽多情的不可抵御的诱惑力 ; ④ 品出了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 解析 : 首先 , 应梳理文本结构 , 并概括文本大意 ; 其次 , 在文本中圈点有关 “ 品瓷 ” 的语句 , 梳理出相关内容 ; 再次 , 围绕作者所思、所感的语句提炼归纳 , 分点作答 , 按序呈现。 - 1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探究文本构思 热点突破 典例 1 (2017· 北京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 春天 , 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 , 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 , 它推去坚冰 , 欢快地伸展腰肢 , 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 , 纯真清冽 , 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 , 原本的名字 “ 葛根高勒 ”, 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 , 根河回到童年 , 回到本真 , 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 , 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 1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 , 生活起居、狩猎劳动 , 都离不开看上去 “ 四不像 ” 的驯鹿。眼下 , 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 , 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 , 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 , 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 , 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 94 岁的玛丽亚 · 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 1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一踏进根河 , 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 , 老人穿着长袍 , 扎着头巾 , 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 , 她微微佝偻着身子 , 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 , 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 , 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 , 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 , 充满了母性的慈祥 , 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 , 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 , 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 , 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 , 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 · 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 , 涌到玛丽亚 · 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 但我想 , 我这样匆匆来去 , 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 ? 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 - 1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 , 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 , 霎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 , 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 , 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 , 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 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 , 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 , 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 , 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 , 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 ? 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 , 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 , 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 , 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 , 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 , 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 1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 , 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 21 世纪 , 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 , 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 , 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 , 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 , 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 T 恤和牛仔裤 ; 女人们烫了发 , 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 , 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 , 跟老去的玛丽亚 · 索一样 , 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 1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 , 咖啡色外墙 , 小尖顶 , 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 , 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 , 近些年更为普遍 , 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 , 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 , 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 , 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 , 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 , 谋求新职业 , 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 , 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 , 根河就在眼前 , 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 , 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 , 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 , 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 , 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 ! 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 , 扭动腰肢 , 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 1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 , 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 , 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 文章叙写了玛丽亚 · 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 “ 根河之恋 ” 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6 分 ) 参考答案 : 表现 : ① 玛丽亚 · 索 : 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 ② 乌热尔图 : 辞官返乡 , 创作大量作品 , 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 ③ 走出山林的人们 : 不忘根河 , 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 匠心 : 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恋 “ 根河 ” 、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 - 1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解析 : 前一问要求概括出几个人物各自的特点 , 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指向性 , 即 “ 根河之恋 ” 的表现 ; 后一问则要求我们能够从他们的不同中发现相同的内涵 , 其实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 作者在构思上的匠心也就主要体现在这里。 - 1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怎样得满分 常见的设问方式 : ① 有人说 , 文章结尾属画蛇添足 , 你怎么看 ? 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 联系全文 , 就文章的 ××× 谈谈自己的看法。 ③ 文章叙写了 ×××,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 ④ 文章要表现的不是 ×××, 却又从 ××× 写起 ,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 请简要分析。 ⑤ 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 ×××? ⑥ 作者在写某一事 ( 物 ) 时插入了 ×××( 事或物 ),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 2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1 .“ 六看 ” 巧解构思探究题 : 一看文章标题及段落安排 , 二看线索 , 三看首尾及过渡语段安排 , 四看文章思路 , 五看选材及详略安排 , 六看布局谋篇。 2 .“ 两抓 ” 明构思节点 : 一是抓结构或构思的特异之处 , 如倒叙、插叙、补记等 ; 二是抓文章内容的矛盾争议之处 , 如内容上的前后不一、表达上的风格差异等。 1 . 明确解题思路 : ① 结构角度可考虑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 ; ② 考虑与标题的关系 ( 如点题 ); ③ 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主旨等作用。 2 . 套用答题模板 : 观点 + 理由 ( 分述 ) 。 - 2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对点训练 (2015· 北京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 , 家门前的梅花初绽 , 据说是朱砂梅 , 很美 , 家人就给我取名 “ 梅 ” 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 , 关于梅花的诗很多 , 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 , 如 “ 冰雪林中著此身 , 不同桃李混芳尘 ”“ 不受尘埃半点侵 , 竹篱茅舍自甘心 ”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 “ 冻脸有痕皆是血 , 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 , 偷下瑶池脱旧胎 ” 。关于梅 , 人们谈论太多 , 种梅 , 赏梅 , 写梅 , 画梅 , 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 , 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 , 又觉得难以启齿 , 太俗了 , 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 , 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 , 对这个名字的尴尬 , 一直不能释怀 , 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 , 以为总可以脱俗了 , 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 2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 , 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 , 他又问 “ 梅 ” 是什么意思 , 我说是一种花 , 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 , 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 , 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 plum, 就是李子 , 迟疑了一下 , 就说 plum 。那人噢了一声 , 就不再问了 , 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 , 我接受上次的教训 , 不再说李子花 , 就启发他说 , 是一种花 , 中国最美的花 , 你猜猜看。那人就说 “ 是玫瑰花 ” 。我有点失望 , 进一步启发说 , 这种花 , 很美 , 在冬天开放 , 中国人最喜欢 , 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 , 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 :“ 是牡丹吧 , 牡丹又大又美 , 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 , 也难怪 , 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 何况一种花草。 - 2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 , 捧在手上 , 供在心里的 , 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 , 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 , 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 , 苏菲 , 我找到了梅 , 结一种酸酸的果子 , 是可以做色拉醋的 , 很好吃。我讶然了 , 是的 , 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 , 有美实者无艳花 , 难得梅两者俱美 , 梅的美不仅是果实 , 这老美只知道吃。 - 2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 , 是搞音乐的 , 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 , 反正他没见过梅花 , 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 , 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 凌寒飘香 , 不屈不挠 , 自强不息 , 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 , 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 , 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 , 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 ,“ 何物关心归思急 , 孤山开遍早梅花 ” 。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 , 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 , 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 , 从此入孤山种梅花 , 一辈子没有下山 , 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 :“ 真的吗 ?”“ 真的。 ” 我说 , 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 , 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 , 无人能比。 “ 众芳摇落独暄妍 , 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 , 暗香浮动月黄昏 ”, 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 , 看了这梅 , 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 , 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 , 你可以写出 “ 梅花四弄 ” 。 - 2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从此 , 那人每次见我 , 必问梅消息 , 一天被逼无奈 , 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 , 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 , 说 , 很像桃花吗 , 枯瘦的桃花 , 还有黑色的 , 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 , 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 , 大雪压境的冬天 , 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 , 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 , 千年老梅 , 铁枝铜干 , 如枯若死 , 一夜风雪后 , 突然琼枝吐艳 , 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 , 当你为情所困 , 辗转反侧时 , 突然一股梅香袭来 , 幽幽而来 , 又悄然而去 , 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 , 如果赏梅在淡云 , 晓日 , 薄寒 , 细雨 , 或小桥 , 清溪 , 明窗 , 疏篱 , 再加上诗酒横琴 , 林间吹笛 , 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 , 梅花是人间尤物 , 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 2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 , 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 , 他异常兴奋 , 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 , 他说他的 , 我说我的 , 他说的我不太懂 , 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 , 有一点是相通的 , 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 , 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 , 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 , 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 , 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 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 , 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 2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答案示例 : 从作者名字的翻译切入 , 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要线索来谋篇布局 , 对梅花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 , 逐步丰富与深入 , 凸显了梅花独异的美感和魅力 , 构思巧妙而自然。 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民族精神 , 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 , 流露出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解析 : 题干中明确要求从 “ 谋篇 ” 与 “ 立意 ” 两方面进行赏析 , 答案中一定要体现这两点。谋篇布局要从文章的表现手法、结构、线索等方面谈 , 而 “ 立意 ” 则要从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入手。 - 2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探究情感体验 ( 价值判断 ) 热点突破 典例 2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独木舟之道 [ 美 ] 西格德 ·F. 奥尔森 ① 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宁静是它的一部分 , 还有拍打的水声 , 树中的鸟语和风声。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 , 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 , 他便与它一起漂流 , 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 , 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 , 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 , 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 , 小舟灵活敏捷 , 任你摆布 ; 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 , 融为一体的感觉。 - 2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然而 , 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 , 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 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 , 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 , 疲劳便被忘却 , 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 , 不必费力 , 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此时 , 独木舟随意滑行 , 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 , 悠然自得。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 , 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 , 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 3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③ 如果风起浪涌 , 你必须破浪前进 , 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顶风破浪的一天 —— 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 , 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 , 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 , 如此这般 , 周而复始 —— 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 , 做个好梦。在独木舟上 , 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 , 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 , 竖起独木舟晾干 , 烧着晚饭时 , 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 , 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 , 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 , 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在狂野的水路上 , 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 ! - 3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④ 急流也是一种挑战。尽管它们充满险情 , 变化多端 , 无法预测 , 但凡是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它们的怒吼和激流。人们可以在大船、驳船、橡皮船及木筏上冲过急流 , 然而 , 只有在独木舟上 , 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当独木舟冲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急流边缘 , 继而被它那看不见的力量所掌控时 , 在全神贯注之中是否也会有隐隐的不安 ? 起初 , 并无速度的感觉 , 但是 , 陡然间你便成为急流的一部分 , 被卷入吐着白沫、水花四溅的岩石之中。当你明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 , 没有任何选择时 , 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 , 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掌控之中时 , 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当他凭借着技巧或运气穿过河中的沉树、突出的岩石和掀起的巨浪时 , 他没必要得到别的奖赏 , 只要他体验到那种欢乐就足矣。 - 3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⑤ 印第安人说 , 只有傻子才在急流中荡舟。然而 , 我却知道只要有眼里闪烁着探险的目光 , 心中怀有触摸荒野之愿望的年轻人 , 就会有人在急流中荡舟。体验大自然的风雨及风险是可怕而又奇妙的 , 尽管我也悲叹年轻人的鲁莽 , 可是也疑惑倘若没有它 , 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我知道这种鲁莽不对 , 可是我赞成年轻人敢想敢做的精神。我赞许他们所知道的那种荣耀。 ⑥ 然而 , 比冲过白浪、迎战飓风或躲过它们更重要的是那种感性认识 , 即只要水路之间有可以连接的陆路 , 就没有你去不了的地方。独木舟所给予的是无边无际的水域和自由 , 是毫无约束的漂流和探索 , 那种感觉是大船永远无法体验的。帆船、划艇、汽艇和游艇无不因其重量和规模而受制于所航行的水域。但独木舟全无这种限制。它如同风一般自由 , 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 - 3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⑦ 只要有水路的地方 , 就有连接水路之间的小路。尽管路上长满了荒草 , 有时难以被发现 , 但它们总是在那里。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 , 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荡舟人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 , 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在人类实施机械化运输和学会使用舵轮之前很多年 , 古人便划着小木舟、兽皮制作的打猎小舟和独木舟在大地的水路上运行。荡舟人随着桨的划动和小舟的前行而摇荡时 , 便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 , 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 - 3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⑧ 当他荡舟漂流多日 , 远离自己的家园时 ; 当他查看外出的行囊 , 知道那是他的全部家当并将靠着它旅行到任何他想去的新天地时 , 就会感到自己终于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本质。以前他在一些烦琐小事中花费了过多的精力 , 如今才回到一种古老明智的生活惯例之中。不知何故 , 生活突然间变得简单圆满 ; 他的欲望所剩无几 , 迷茫与困惑全无 , 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⑨ 划桨和荡舟的感觉中有魔力 , 那是一种由距离、探险、孤独和宁静融合在一起的魔力。当你与自己的独木舟融为一体时 , 便与独木舟所经过的山水密不可分。 ( 选自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低吟的荒野》 , 有删节 ) - 3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在本文中 ,“ 独木舟之道 ” 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 , 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请结合文本 , 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 “ 独木舟之道 ” 。 (8 分 ) 答案示例 : (1) 独木舟之道即自然之道 ,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划独木舟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 荡舟的过程中既能感受荡舟之乐 , 欣赏自然之美 , 也能从自然中获得精神启迪。 (2) 独木舟之道即生存之道 , 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荡舟人背着行囊 , 远离家园 , 漂流荒野 , 就能直面生活的本质 , 懂得简单就是幸福 , 从而获得精神的充实与内心的宁静。 - 3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3) 独木舟之道即探险之道 , 就是崇尚一种敢想敢做的挑战精神。狂风暴雨和急流中 , 充满着变化多端、无法预测的险情 , 荡舟其中 , 能够真正感受自然的力量 , 激发出置生死于度外、抗争命运的勇气与豪情。 (4) 独木舟之道即自由之道 , 就是追求一种超越限制、摆脱羁绊的自由境界。独木舟小巧灵活 , 不受水域限制 , 荡舟人可以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 , 充分享受划独木舟带来的自在与乐趣 , 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 解析 : 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的探究能力。文章写 “ 独木舟之道 ”, 如果从 “ 技巧 ” 等角度分析 , 它昭示了 “ 自由境界 ” 之道 , 即超越限制、无拘无束的自由 ; 特别要联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 即人对自然的探索、人与自然的融合等。选择两个角度 , 要注意角度的区分 , 要在理解作品主题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相关内容阐发 , 要言之成理。 - 3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怎样得满分 常见的设问方式 : ① 文中说 :“××× 。 ” 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 ? 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 , 谈谈你的思考。 ② 在本文中 ,“×××” 不仅指 ×××, 更指 ××× 。请结合文本 , 谈谈你的看法。 - 3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1 . 宏观感知 , 总览文本。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 , 理清全文脉络 , 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 , 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2 . 观点鲜明 , 持之有据。在对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上 , 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 , 分析评判作者的观点 , 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3 . 内引外联 , 言之有据。内引 , 即引用文中的观点材料 , 必要时还要结合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 ; 外联 , 要联系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 , 这两个方面都要兼顾 , 绝不可架空分析或随意褒贬。 - 3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答题模板 : ① “ 观点 + 文本 ” 。要筛选和运用文本的相关内容 , 注意摘录或者化用文本的相关字词句 , 整合成答案 , 扣紧观点进行分析。 ② “ 观点 + 事例 ” 。分析过程要注意事例的叙述简洁 , 分析到位 , 材料与观点要相互融合。 ③ “ 观点 + 理论 ” 。答题中的理论常见的有生活理论、文艺理论、写作理论等 , 分析过程要注意理论精辟概括 , 理论与观点相互印证。 ④ “ 文本 + 现实 + 观点 ” 。要筛选和运用好文本相关内容 , 还要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 4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对点训练 (2015· 湖北卷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头脑中的旅行 彭   程 ① 对当代人来讲 , 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 , 但在古代 , 技术落后 , 交通不便 , 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 , 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 , 因此 , 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 , 愿望难以满足 , 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 , 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 , 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 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 , 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 , 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 , 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 , 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 4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②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 , 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 , 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 , 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 , 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 , 她的秀发 , 她的一颦一笑 , 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 , 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 , 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 ; 它也包藏着大海 , 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 , 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 , 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 4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③ 从这些文字中 , 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 , 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 , 借助于一些要素 , 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 , 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 , 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黏合的。 ④ 终其一生 , 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 , 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 , 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 , 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 4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⑤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 , 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 , 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 , 《鲁滨孙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 , 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 , 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 , 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 :“ 我不但看到 , 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 , 那么多阳光 !” 以至于多年后 , 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 , 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 : 对 , 对 , 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 “ 看到 ” 的那样 ! ⑥ 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 , 堪称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 4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⑦ 以上种种都表明 , 一个善感的灵魂 , 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 , 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 , 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碜的线头布片 , 到了他们手中 , 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 , 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 , 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 当然 ,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 , 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 , 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 , 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 , 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 , 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 , 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 , 就不妨退而求其次 , 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 4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⑨ 在这个意义上 , 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 , 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 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 : 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 , 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 ; 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 , 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 , 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 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 , 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 , 鼠标轻轻一点 , 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 , 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 , 充分调动想象力 , 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 , 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11 当然 , 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 , 你尽可以不以为然 , 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 : 人生奄忽 , 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 , 能有几处 ? ( 本文有删改 ) - 4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 ,“ 头脑中的旅行 ” 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 , 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 ?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 , 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 : (1) 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 ①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 , 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 ② 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 , 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 , 领略远方的精彩。 ③ 我们向往远方 , 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 , 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 , 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 4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2) 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 , 不可互相替代 , 二者互补 , 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 ① 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 , 我们不妨踏上旅途 , 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② 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 , 大可借助想象 , 在心灵世界中构建 “ 第二自然 ”, 感受远方的魅力。 ③ 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 , 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 , 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 , 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 , 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 , 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 - 4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3) 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 ① 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 , 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 , 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 , 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 , 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 ② 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 , 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 , 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 , 不亲眼看见 , 不亲身感受 , 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 , 如果只能想象 , 不能亲至 , 将是巨大的遗憾。 ③ 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 , 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 , 缺乏想象力 , 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 , 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 - 4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解析 : 本题将 “ 现实中的旅行 ” 与 “ 头脑中的旅行 ” 并置 , 就是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 , 延伸思维的触角 , 充分发掘作品的意蕴。首先明确观点 , 再分条作答。要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 , 言之成理 , 自圆其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