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二)

绝密★启用前 二轮复习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评卷人 得分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自 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蟠木:弯曲的树。‎ ‎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4.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坡 郑 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中又何人。‎ ‎5.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都属于______________诗,且都是以_______________事件为题材。‎ ‎6.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是指军队发生哗变,而在这五年前的七月七日曾海誓山盟永为夫妇。言沉溺声色之当年,何尝料及不能保其宠爱至今日。极具讽刺意味。‎ B.“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两句在对比中嘲讽了唐玄宗的“七夕笑牵牛”,还不如普通百姓长相厮守。‎ C.《马嵬坡》一诗后两句以议论作结,不言陈后主而言“何人”有不屑之意,直抒胸臆,盛赞唐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 D.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讽刺意味处处隐在。‎ ‎7.‎ 有人评论说《马嵬坡》一诗虽嘲讽了唐玄宗,但也表现了对他的同情。说说看哪些诗句表现了同情。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后面题目。‎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这首词作于李煜被软禁在北宋首都东京(开封)时期。‎ ‎8.“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何时了”呢?‎ ‎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从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表达上作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 ‎1.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点睛】‎ 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学生面对试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在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时,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往往都与诗歌的情感有关;‎ 二是作者、朝代、注释,这些往往能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思考的方向;‎ 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学生若能在自己的答案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一般就能和答案无限接近了;‎ 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联系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2.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不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应当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因此可以逐句考虑诗歌的大意,进而考虑作者的情感,另外还要结合标题中的“戏赠”二字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考虑。一二句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抓住这些作答即可。‎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3.A ‎4.①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富”,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②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③坚守本心:作者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 ‎【解析】‎ ‎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错,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实指生活困窘。故选A。‎ ‎4.‎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答时明确诗歌的题材、诗歌的主要内容及由此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诗已经明确意在“自咏”,首句“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白居易认为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颔联“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诗人认为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可看出其乐观知足。颈联“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桃李”可以在春天争辉,但没有蟠木果实,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不“羡”不“争”。尾联“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可见诗人淡泊随性、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 ‎【点睛】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分析情感,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5.咏史马嵬之变 ‎6.C ‎7.诗中也包含作者对唐玄宗的同情,诗前两句暗示了玄宗迫不得已赐死杨贵妃,但仍不忘云雨旧情,所以后两句“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唐玄宗当日的处境。‎ ‎【解析】‎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诗歌的内容。按照题材,诗歌分为咏史诗、这两首诗都属于咏史诗,都是以“马嵬之变”为题材,抒发诗人对历史的见解。‎ ‎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题中C项,“《马嵬坡》一诗后两句以议论作结,不言陈后主而言‘何人’有不屑之意”,玄宗能当机立断,终属“圣明”,但也仅仅是比陈后主圣明一些而已。“圣明天子”扬得很高,却以昏昧的陈后主作陪衬,就颇有几分讽意。这不是“直抒胸臆”,也不是“盛赞唐玄宗”。‎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前两句暗示马嵬赐死杨贵妃,事出不得已,虽时过境迁,玄宗仍未忘怀云雨旧情。所以后两句“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唐玄宗当日的处境。‎ ‎8.春花秋月总是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可是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指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作者对它没有任何的欣赏兴趣,所以追问“何时了”。‎ ‎9.此句用春水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前面的“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既写出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愁绪的连绵不断,无尽无休。‎ ‎【解析】‎ ‎8.本题考查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是一道情感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当时作者的处境,结合作者的处境可以达到答案。“春花秋月何时了”,意思是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9.‎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和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主要手法是比喻,答题时注意分析喻体和效果,还要注意结构是诗歌的结尾,注意和情感的联系和结构上的照应。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点睛】‎ 把握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五把刷子”‎ ‎1.抓住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透露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题目,往往就抓住了解答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试题的“要害”。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题目中一个“送”字便透露出诗中的惜别之情。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着眼题目,即可知词中所蕴涵的是怀古伤今之情。‎ ‎2.抓住关键词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有些诗歌,作者会有意识地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感情基调。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词人用“相思”和“闲愁”两个关键词就把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揭示得很清楚。‎ ‎3.抓住题材类型 如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发思念征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在题材方面,要注意分析同中之异。相同题材的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考生要注意从形象、关键句等方面分析这些同中之异。如同是军旅题材的诗,有的表达厌战的情绪,而有的则表达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4.抓住意象特点 如段克己的《满江红》中,菊花的特征是孤寂、高洁,抓住了这个特点,词人的思想情怀便较容易揣摩到了。‎ ‎5.抓住小序、注释 古诗前面的序,或交代创作年代,或交代创作缘由、经过,或交代创作背景,它对理解诗词思想内容至关重要,鉴赏时不能忽视;诗词后所给出的注释,也是为了给考生一些提示: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等。‎ 另外,知人论世方面,考生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同一时代背景下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同一个诗人,也会写出体现不同思想感情的诗歌,所以考生不能一概而论,关键还要对具体诗歌作具体分析。第二,现在的高考命题,有回避著名的诗人和他们的主流(题材、感情、风格)诗歌的趋势。因此,考生的复习备考绝不能思路太窄,范围太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