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二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年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二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2016 年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二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 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 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 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 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 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 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 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 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 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 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 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然而,遵循“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 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 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 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此,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 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 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 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 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 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 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 观念。 B.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善良 宽容的心灵。 C.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 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D.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 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解析:C 项“从社会的视角看”的说法错,原文第一段中说“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 ‘有序’的价值追求”,应该是“从国家的视角看”,而不是“从社会的视角看”。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儒家对中国礼仪文化的诠释来看,儒家已经意识到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 价值观念。 B.中国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重要源泉。 C.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 活,让大众接受。 D.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礼仪文化可以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解析:B 项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错,原文说“将礼仪文化 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 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 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和“礼仪文化” 不是一个概念。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 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B.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 C.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 化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 守。 D.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助于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 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C“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错,原文说“我们应该将 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而“自律”和“中国礼仪文化”不是一个概念,“他律”和“西方 礼仪文化”也不是一个概念。 答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 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 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 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 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 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 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 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 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 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 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 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 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 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 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 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解析:文言断句首先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画线句子的意思是:翟銮说:“按照法律, 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 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标志词进行判断,如:“曰”一般用在句尾,“耳”之后常有停顿, “何以”之前经常停顿等等。 答案: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 官位变化情况。 B.“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源于汉代,至宋代 则由太常主其事,“丁”,遭逢、遇到。“丁生母忧”遇到生母丧事。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秋八月举行。主 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贡士,第一名叫解元。 D.《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崇祯二百多年 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 解析:C 项“正榜所取的称贡士”错误,应是称“举人”。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翟銮深受赏识,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 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 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 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 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解析:B 项“始终赞同皇帝看法”不准确。 答案:B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5 分)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5 分) 解析:文言文句子翻译一般是按点给分,可以找出句中重点字词并做准确的翻译,一般的实 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 参考译文: 翟銮,字仲鸣,考中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年间,他几经迁升,做了礼部右侍郎。六年 春天,朝廷推举阁臣,世宗有意用张孚敬,(群臣)不赞同。就命令再一次推举,才提及翟 銮。侍从宦官大多称赞翟銮,皇帝于是越级任用他。杨一清认为翟銮名望低,请求任用吴一 鹏、罗钦顺。世宗不答应,命令翟銮入值文渊阁。翟銮刚入内阁时,杨一清辅佐政事,不久 孚敬与桂萼入阁,翟銮都小心服事。孚敬、桂萼都用世宗赐给他们的银章密封上书奏事,唯 独翟銮无所进言。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 里)有什么建议呢。”世宗心里很喜欢他。杨一清、桂萼、孚敬先后被罢官,翟銮留下独自 执掌政事两个月。后来李时入阁,位居翟銮之上,翟銮也没有不高兴。世宗多次召李时和翟 銮进见,世宗曾问他们:“都察院拟定抄没谷大用的家产,合适吗?”李时说:“拟定的结论 不合乎法律。”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 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皇帝说:“谷大用扰乱先朝政事,正合奸党这一条?” 翟銮说:“陛下就是上天,春天让万物萌生,秋天让万物凋零,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世宗 最终从重拟罪。翟銮替生母守丧回家。服丧期满,很长时间内不被召用。夏言主持政务,翟 銮和他商量召用自己。正好皇帝即将南巡,担心边塞有警情,商议派重臣巡视,夏言等就借 机推荐翟銮担任行边使。嘉靖二十一年,夏言罢官,翟銮担任首辅。进身少傅、谨身殿。严 嵩刚入阁,翟銮因资历地位在严嵩之上,权力却远远不如严嵩,但严嵩终究憎恶他,容不下 他。恰逢翟銮的儿子汝俭、汝孝一同考中二十三年进士,严嵩就嘱咐给事中弹劾其营私舞弊。 皇帝大怒,交给吏部、都察院审查。翟銮上书辩解,用自己在西苑值勤为自己开脱。皇帝更 加生气,勒令翟銮父子罢官为民,把主考官和乡试主考官关入钦犯监狱,并且杖责六十,剥 夺官职。翟銮当初辅政时有廉洁的名声,中间守丧居家时到了贫困不能自给的程度。当他以 行边使身份起用后,各边镇的文武将官都全副装束到郊外迎接,常常怕不合翟銮心意,馈赠 的财物不可计量。事毕之后,翟銮归来时装了千辆车(的财物),用这些财物赠送权贵,得 以再次执掌政事,他的声誉立刻就衰落了。又受他儿子的牵累,最终一蹶不振。过了三年死 去,终年七十岁。 答案:(1)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里)有 什么建议呢。”(2)事毕之后,翟銮归来时的行装装了千辆车,用这些财物赠送权贵,得以 再次执掌政事,他的声誉立刻就衰落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8~9 题。 海上吊吴野人墓 【清】于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 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 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 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注】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明朝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 葬于海滨。 8.这首诗的首联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可先从首联中找出描写的景物,然后再根据景物描写的特点来分析意境, 再答在文中的作用。读后可知,首联“日”“平原”“海气”“村”“坟”为描写的景物,即意 象;然后再根据景物描写的特点,修饰性的直接提取,描述性的自己概括;如“落”“萧瑟” “孤坟”“空”这些词语自然表现的是凄凉、孤寂、萧瑟的意境。回答作用时,可结合着环 境描写的一般性作用,从点明时间、地点,为全诗奠定基调的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诗歌的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营造了一种 萧瑟、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意境。作用:①点明吊吴野人墓的具体时间、地点;②为 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9.后两联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结合着最后两联 具体诗句,抓住关键词分析,“岸拆蛟龙”蛟龙在此形容海浪,自然是比喻的手法;“风雨吊 诗魂”“吊”将风雨人格化,自然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吊诗魂”写出了野人墓的荒寂;尾联 “当年冠盖”“残碑、藓痕”形成鲜明的对比,故可从作者对文人命运感叹的角度作答。 答案: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诗歌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 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诗人当年诗名的显赫 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文人不幸命运的悲叹。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李白、杜甫、白居易被称为“唐代三大诗人”当之无愧。李白,始终蔑视权贵、不向权 贵折腰,于是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1)__________,(2) __________!”杜 甫,悲叹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于是他在《登高》中吟诵:“(3) __________,(4) __________。” 白居易,关心下层人民的疾苦,与琵琶女同病相怜,于是他在《琵琶行》中 悲叹:“ (5) __________,(6) __________!” 解析:名句默写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书写尽量工整,不能出现错别字,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 还要注意所选名句的出处,解答该题时应注意“摧”“事”“萧萧”“沦”等字,一定要书写 准确。 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使我不得开心颜 (3)无边落木萧萧下(4)不尽长江 滚滚来(5)同是天涯沦落人 (6)相逢何必曾相识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老八样 薛舒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厌倦了在家里过除夕。这是一年中最繁忙、最嘈杂的一天, 她总是借故赶稿子而躲避着厨房。她身上穿着父亲的大棉袄,脚上拖着母亲的老棉鞋,像一 只慵懒的家猫一样身陷沙发的怀抱。她的面前,小小的折叠桌上立着超薄笔记本电脑,屏幕 上开着一页空白的文档,上面还没有留下只字片言。 空调嗡嗡驱赶着寒冷,玻璃窗阻隔了正逐渐入侵的暮色,遥远的爆竹声渐次密集起来, “**酒”金红闪光的广告在央视春晚开始前试图夺人眼目。人们让喧闹留有余地,是对零点 以后新年的莅临表示更为热烈的欢迎。一切都在拥挤着来临,旧年只剩下最后一日,“旧”, “一”和“日”的左右结构,将成为一段打上句号的往昔。 母亲往花瓶里插入一束银柳,然后抓起一块抹布擦着早已亮闪闪的电视柜,唠叨着: 要在零点之前扔掉垃圾,在零点之前冲好抽水马桶,在零点之前洗完脏衣服……大年初一, 不可以做一切与“扫除”有关的事。 父亲正在准备年夜饭,忙碌的身影不时从厨房进入客厅,又从客厅进入厨房。进出间, 熏鱼和酱鸭的香味飘逸而来,油锅正发出“哔哔啵啵”和“哩哩啦啦”的欢快的哼唱。老八 样,还是老八样,他三十年如一日地为除夕的餐桌奉上最古老的八道菜。她给他买过一本《时 尚家庭菜谱》,他只粗略地翻了一遍彩页,并且对华而不实的菜式嗤之以鼻。他排斥“时尚” 或者“流行”这样的字眼,他认为那是“浮躁”和“骗术”的代名词。他并未意识到他的过 时,一如既往地操作着古老的年夜饭,并且永远保持着三十年前的热情。他看着自己做出来 的一大碗一大碗的菜肴,脸上流溢着满足的表情。他好像从不知道,她早就吃腻了老八样。 整个春节期间,他把那八道菜端出端进,从除夕一直端到正月十五。 这是她记忆中千篇一律的春节,她过够了。于是今年,她准备出逃,自然是有人领着她 逃。她只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然后,有一双大手牵着她的小手,长了翅膀一样,远走高飞 了。去海南的机票竟不打折,原来那么多人和她一样,厌烦了在家里过年。满员的经济舱里 空气浑浊,却浑浊得让她心安理得。 深冬的海南没有一丝深冬的气象,绿意葱茏的热带植物染绿了她的眼睛,碧蓝的大海边, 暖风飞扬起她单薄的衣衫,赤裸的脚趾里灌满了温暖的细沙……没有人忙于过年,没有人惦 记着插银柳、大扫除、做年夜饭、放鞭炮,没有人记得,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个日子叫 除夕。直到午夜,手机忽然发出一声布谷鸟的呼唤,是短信。白天的疯玩让她疲惫不堪,她 打开昏昏欲睡的眼皮看短信:阿囡,新年到啦,爸爸妈妈祝你快乐,进步! 新年到了吗?她以为她在梦中,梦中的新年为何是一盏昏暗寂寞的床头灯?怎么是一床 除了白色还是白色的被褥枕头?怎么是一个没有飘逸出熏鱼酱鸭香味的标准间?她终于清 醒地意识到,她逃离到了一个不需要过除夕的地方,可新年还是马不停蹄地来临了。 她推了推熟睡的人:新年好! 熟睡的人发出梦中的呢喃:好!……继续熟睡。 她发了一会儿呆,然后,感觉有点饿,她听到胃壁在暗暗地较劲,发出微弱的研磨声, 身体内的生物钟醒了,她终于惦念起了某些食物,那些应该出现在除夕餐桌上的三十年不变 的食物。她便问熟睡的人:现在,你最想吃什么? 熟睡的人没有回答她,她便自问自答:第一想吃八宝饭,第二想吃白斩鸡,第三油爆虾, 第四咸肉炖笋干,第五熏鱼,第六酱鸭,第七扣三丝……她掰着手指头数了一遍,才七个, 还有一个,对了,还有一个,肉圆蛋饺三鲜锅。 她简直胃口大开,她几乎要吃成一个大胖子了,她第一次用想象和回忆,品尝出了老八 样的美味。美味的老八样,让她忽然有些想念她厌倦了的家。 她忍不住又推了推依然熟睡的他:明天,我们还是回上海吧,我想吃我爸做的老八样。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写出了“她”由吃腻了老八样到想吃老八样的转变,情节一 波三折,意蕴丰富。 B.母亲在除夕这天进行大扫除,不停唠叨着“要在零点之前扔掉垃圾,在零点之前……”, 这表现了母亲的封建迷信思想。 C.父亲每年除夕都做老八样,女儿给他买了一本《时尚家庭菜谱》,他却对书上的菜式嗤之 以鼻,他觉得自己做的老八样是世上最美味的菜肴。 D.第四段中提到父亲的老八样而不具体点明,吊读者胃口;倒数第三段通过“她”的口一一 道出八样菜的名称,前后呼应。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同时,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 写手法的灵活运用也为小说增色不少。 解析:A 项,“情节一波三折”错误。B 项,“表现了母亲的封建迷信思想”错误。C 项,“他 觉得自己做的老八样是世上最美味的菜肴”无中生有。 答案:ED (2)小说中的“她”厌倦在家过除夕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 分) 解析:解答该题,从原文中“这是一年中最繁忙、最嘈杂的一天”“母亲往花瓶里插入一束 银柳,然后抓起一块抹布擦着早已亮闪闪的电视柜,唠叨着”“父亲正在准备年夜饭,忙碌 的身影不时从厨房进入客厅,又从客厅进入厨房......老八样,还是老八样,他三十年如一 日地为除夕的餐桌奉上最古老的八道菜”等信息中概括总结即可。 答案:①除夕这一天是一年中最繁忙、最嘈杂的一天;②母亲的大扫除、唠叨以及许多过年 的老规矩让“她”感到厌烦;③父亲每年除夕都要准备“她”早已吃腻了的年夜饭——老八 样。 (3)这篇小说在线索安排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 分)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明确本文的线索,本文标题为“老八样”,因此可以将老八样当作 线索来分析,另外文中出现了从家到海南的空间的转移,因此也可以分析以空间转移为线索; 主人公“她”的情感变化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她的情感变化贯穿全文,从厌烦在家过 春节,到逃离自己的家,然后又到想念自己的家,因此可以分析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答案:①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她”厌倦了家里的过年气氛,吃腻了老八样,所以逃到海 南;在海南“疯玩”,获得短暂的快乐后,又忆起家的气息,打算回家。②以情感的变化为 线索:“她”厌倦了在家过年,想逃离古板的父母;离开后,深夜环顾所处的地方,又开始 怀念家。③以老八样为线索:“他好像从不知道,她早就吃腻了老八样”,文章先写“她”吃 腻了老八样;“怎么是一个没有飘逸出熏鱼酱鸭香味的标准间?”“她”午夜时分在海南的旅 馆又想起了老八样,因而想赶快回到上海的家。 (4)有人说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亲情,有人说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新旧两种文化的碰撞, 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8 分)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题,可以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自己的一个观点,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和自 己的理解来谈即可,同时要联系现实,可以从文中的她与父母关系的角度分析亲情,也可以 从她与父母各自代表的新旧文化角度分析两种文化的碰撞,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亲情。①文章前半部分写父母的忙碌及“她”对 在家过年感到厌倦,而当“她”今年不准备在家过年时,父母能体谅“她”。父亲在厨房与 客厅之间穿梭,“熏鱼和酱鸭的香味飘逸而来,油锅正发出欢快的哼唱”,这些描写很温馨, 充满了家的气息。②“她”逃离后暂得欣喜,而午夜收到爸妈的短信后再也难以入睡,回家 的念头萌生。③文章结尾显示,“她”虽然“逃离”了父母,但心理上却难以真正摆脱对家 的依恋和对父母的想念。示例二:我认为这篇小说主要写的是新旧两种文化的碰撞。①父母 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保留着过节的习俗,那些习俗能让人感到心安,让人眷恋。②“她”代 表了时尚文化,“她”厌倦了传统文化的束缚,逃离之后得到一时的轻松自由,而在陌生的 旅馆里却又感到空虚与落寞,又想回到原来的环境。 ③从文章结尾来看,时尚文化可以让 人暂得欣喜,但传统文化终是根基,能给人以温暖和心灵的慰藉。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张纯如:她用生命点亮历史 2004 年 11 月 9 日,一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加州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突然离 去震惊了整个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 230 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了这 一消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近年来,还没有哪一位华人的去世在美国引起 如此之大的震动。 她就是张纯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作者,与篮球天才姚明、钢琴 家郎朗一起被美国华文媒体誉为“最引人瞩目的在美华人青年”。 1968 年 3 月 28 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纯如 之名出自《论语》:“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纯如,意思是和谐美好, 既有父母思念故国的苦涩,也有父母对女儿所寄托的期许。 张纯如 1989 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她的第一本书 《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 1997 年 12 月,南京大屠杀 60 周年。张纯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 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英 文版《南京暴行》。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 数已近百万册。 在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 1937 年,在大洋彼岸一个 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 成了红色……1994 年 12 月,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 了无比的愤怒。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纯如为这一现象震 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她 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对于在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 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不过,这位当时只 有 25 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 的人了解 1937 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为了撰写《南京暴行》,纯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 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 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回忆说,1995 年 7 月,张纯如在南京待了 25 天左右,“她那时才 27 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当 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 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 10 小时以上。”当时担任纯如翻译的杨 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她听 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 真觉得她有些偏执。”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最大的收获便是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 约翰•拉贝先生,找到了拉贝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日记。今天,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 的《拉贝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国家的档案 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 在完成《南京暴行》时,纯如有一个心愿,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其他作家和历史学家 的兴趣,使他们都能尽早调查、研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毕竟,这些来自过去的声音 正在逐年减少并终将全部消失。更为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够唤起日本的良知,接受对这 桩事件应负的责任”。 年仅 36 岁的纯如离开了,她死前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 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她的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 人权斗士。”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 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他曾对记者说:“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 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 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许多人不能理解张纯如这样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因为他们认为年 轻人就应该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 B.引用一些友人对张纯如的回忆,可以使张纯如的形象更加真实,从侧面客观真实地体现了 张纯如的精神面貌。 C.张纯如自杀的原因是她在收集图片资料的过程中,对人类在战争中表现的残暴人性的绝望 和抑郁让她不能自拔,而且外界的压力使她整日处于惊恐不安之中。 D.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了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并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 等多种文字的《拉贝日记》,这本日记成为历史的见证。 E.全文重点记叙了张纯如写作《南京暴行》的经过,真实感人。语言在叙事中充满抒情的张 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解析:A 项,并不是“他们认为”,而是当时的社会现实;C 项,写她自杀的原因文中没有提 到;D 项,《拉贝日记》是在今天被翻译成多种文字的。 答案:EB (2)张纯如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她写作《南京暴行》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本中的“在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 遥远的 1937 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 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我就是 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 1937 年南京发生的事情”等信息概括总结即可。 答案:①作为一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华裔后代,幼年深受父母的影响。②对南京大屠杀历史 记录的稀少,西方人对南京大屠杀的不了解让她震惊。③还原历史的真相,让世界上所有的 人了解 1937 年南京发生的事情,理解中华民族所受的苦难。④揭露战争的罪恶,唤起人民 热爱和平的决心。 (3)张纯如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征?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6 分) 解析:“纯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 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 老兵”表现了她求真务实;“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 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 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表现了她严谨认真;“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 点也不耽误”“每天工作时间有 10 小时以上”表现了她勤奋努力;另外在再结合文本中“这 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 1937 年南京发生的事 情”“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等信息概括,分点作答即可。 答案:①求真务实。收集了各种版本的原始材料,查阅审判记录稿,书信联系老兵,寻找最 原始最真实的证据。②严谨认真。亲自核对事实,把她听不大懂的幸存者的方言全录下来了, 打破砂锅问到底,认真到偏执的地步。③勤奋努力。在南京时,不顾气候不适,每天带病工 作 10 小时以上。④淡泊名利。放弃赚钱和事业,为历史的真相写作。⑤勇敢执着。勇敢地 追求历史真相,执着写作,揭露法西斯罪行。 (4)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恐怖主义和其他暴行仍然存在,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过去沉重不堪 的杀戮和侵略的历史?请结合本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 分)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围绕观点结合文本信息以及自己看 法来谈即可,可以从寻求历史的真相,用实际行动谴责战争,呼唤和平的角度分析,也可以 从杀戮者和侵略者要勇于反思改错,不要企图掩盖历史的真相,篡改历史。要用实际行动向 过去诚恳道歉,坚守人性的良知的角度分析。若把两种观点糅合在一起回答,亦可。 答案:观点一:勇敢面对并寻求历史的真相,用实际行动谴责战争,呼唤和平。①张纯如执 着追求历史的真实,还原历史的真相。②付出实际行动,努力让人们相信历史的真相。张纯 如收集原始材料,多方奔走,写成《南京暴行》一书,呼唤人们记住历史,为真理而战,为 和平而战。③以史为鉴,在现实中我们也要像张纯如一样,勇于反对各种暴行,坚决抵制一 切宣扬暴行的活动,并且付诸行动,维护和平。 观点二:那些杀戮者和侵略者要勇于反思改错,不要企图掩盖历史的真相,篡改历史。要用 实际行动向过去诚恳道歉,坚守人性的良知。①正视历史,不要掩盖战争的罪恶。一些别有 用心的人企图掩盖南京大屠杀的罪恶,淡化历史。②为历史负责,对过去的杀戮行为做出最 真诚的反省。用实际行动扼杀暴力行为的萌芽。 ③坚守良知,当今世界和平是人之所盼, 是大势所趋。有道德有良知的人,不会拥护邪恶狭隘的杀戮。 第 II 卷(表达题,共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 ①她基本上没读多少书,但她单凭______,也认得了一些字,而且能够背出一些简单的古诗。 ②主题曲《爸爸去哪儿》成了小朋友______的歌曲,几乎每个小朋友都能哼上两句。 ③我从乡下跑到京城,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______的所闻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A.耳闻目睹 耳熟能详 耳濡目染 B.耳濡目染 耳熟能详 耳闻目睹 C.耳濡目染 耳闻目睹 耳熟能详 D.耳熟能详 耳闻目睹 耳濡目染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根据词语意思及具体语境分析判断,耳闻目睹:亲耳听见,亲眼所见。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 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答案:B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新学期以来,贵阳市广大学生和家长对于初中学生在校 3 年间被评为五星级志愿者升学考 试可以加 5 分的政策上给予了广泛的关注。 B.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学继承百年办学传统,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如 今成为一所拥有 12 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C.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短短 7 年,使热播节目繁荣了中国电视屏幕的内容表 现,将观众带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新世界。 D.经半个世纪的开拓发展,首医大不仅成为全国唯一在科学技术和教育教学两个领域同时获 得国家最高奖的地方院校,而且成为研究教学型医学多科性大学。 解析:A 项,搭配不当。“对于”改为“在”。C 项,成分残缺。去掉“使”。D 项,语序不当。 “不仅”和“而且”后面的内容互换。 答案:B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_______。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 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_______,还 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______________。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 “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 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解析:补写句子,注意分析整个语段,整个语段的大致内容是中国文人喜欢美食的很多,但 做饭的很少,可是苏轼不但喜欢还做出了名堂,由此第一空出可以填写“但爱好做饭的文人 不常见;第二空根据“苏轼偏不在乎”“还极爱下厨房”等信息,可以填写“他不仅爱好美 食”;第三空根据后面“诸如”所举例子,可以推知应填写“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意 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答案:①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②他不仅爱好美食③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16.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活 动标识。请仔细观察,说明标识的构图要素并简析标识的寓意。(5 分) ( 1 ) 标 识 的 构 图 要 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该标识以数字“70”符号,时间“1945-2015”,和平鸽,组成“V”字的长城图案为 设计元素。 (2)标识的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数字“70”与时间“1945-2015” 共同组成的标志性符号,衬以长城图案组成展现 胜利的“V”字,体现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庆祝,亦代表中华民 族组成的钢铁长城,共同抗敌。图案上方为五只象征和平与希望的和平鸽由远及近展翅飞翔, 表现对历史的纪念、对和平的向往,也象征五大洲人民团结一心,在血与火的洗礼后重生, 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来。飞翔的和平鸽也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承 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飞向未来。 解析:这是对图文转换题的考查。 五、写作(60 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新华网北京 2014 年 9 月 11 日电 据新华社“新国际”微博报道,万米高空,前往塔吉 克斯坦的专机起飞后,习近平主席就来到后舱看望工作人员,同大家一一握手。一位记者说: “习大大好!您前天在北师大说语文不能‘去中国化’,反响很热烈。”习近平很有感触地说: “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 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 袭,不得套作。 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是一则新闻,构思时,要结合着材料中习近平的话 “古诗 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来分析,审题立意可有两个最佳角度。(1)古诗文经典已融 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2)扣住材料中两个核心词“古诗文经典”和“传承” 展开论述。 答案: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