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郎溪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郎溪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雕楼画栋,水墨丹青,这些蕴含了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元素如何幻化成服装,成为现代人竞相拥抱的时尚符号?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神秘而幻化万方的吉祥图案可以变得时髦时尚吗?央视日前开播的一档名为《时尚大师》的节目里,一位年轻设计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位年轻而时尚的新生代设计师在自己设计的卫衣、T恤和手包里,不仅运用了龙生九子中的螭吻和椒图这两个神兽元素,还加入了我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等模块。整个设计呈现的结果是简洁、舒服、时尚,恰到好处。尤其是受到在门上衔环的椒图神兽的启发,她将手包的提手设计成一个环状并让椒图“咬”住,创意满分,韵味十足,以至现场的专业观察团成员纷纷直接询问手包的价格,以强烈的购买冲动来表达对作品的喜爱。 长久以来,提起时尚,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新潮、前卫,以至于好像只有前卫到有些异类或者让人看不懂才能称之为时尚。然而这种关于时尚的定义显然有失偏颇。中国服装设计师张庆辉对时尚有一番阐述,在他看来,时尚的意义在于打破界域。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容,都传递出创新勇气和文化自信。时尚应该代表着文化自信和自我态度的表达。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当我们厘清了时尚的概念,再回头讨论时尚和传统文化能否结合这个话题时,答案就显而易见了。那些看起来表面并不相关的内容,完全可以和谐共存。一方面,几千年来熠熠生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可以跳出严肃、古老等人们固有的印象,依托时尚的载体、借助开放的视野和灵动的设计活在当代;另一方面,时尚若脱离了文化的支撑,必然不能成为经典。相反,时尚产业如果能充分表达文化意象,就可以得到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可以说,时尚根植于文化,而我国独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及其独特的韵味则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更多新鲜元素,给业内人士带来更多灵感,让时尚充满更多可能。尤其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特统文化、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进行自信重塑的阶段,我国的时尚产业发展可谓时机大好。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用时尚的方式打开传統文化脉络,要让传统文化注入时尚产业,需要业内人士抱以虔诚的文化敬畏态度,系统地梳理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绚丽多彩的苗绣、历史悠久的夏布等散落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时尚元素;“高冷”如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也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设计灵感。2018年9月9日一则名为《故宫口红,真的来了》的文章在朋友圈迅速发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据报道,这六款口红膏体的颜色均来自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红色国宝器物。雍容华贵、高端大气的故宫口红一时成为时尚界的新宠。这几款具有中国风神韵的限定版口红发扬传承了东方美学,传递出了真正的东方时尚。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在坚守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的时尚活力;也通过人们对东方时尚审美的追求传递出了千百年永恒不变的魅力。 当然,传统文化与时尚产业的融合不能“为了融而融”。融合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何以时尚的方式活在当代、活在日常是业内人士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时尚和传统的融合,需要业内人士找到恰当的契合点,以一种舒服自在的形式设计表达,还要顺应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毕竟,只有走进了生活,让人们觉得把传统文化穿在身上、摆在家中也可以是一件很酷很潮很时髦的事,文化和时尚的融合才算恰如其分,才能深入人心,用时尚的方式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才算成功。 (选自《用时尚语言表达传统文化也新潮》《人民日报》2018年10月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长久以来对于时尚的定义有认识上的偏颇,原因在于时尚的意义的界域没有打破。 B.在设计作品时将传统与时尚融合,有创意,有韵味,作品就有可能深受喜爱。 C.我国独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和独特的韵味为我国时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D.要让传统文化在时尚产业中发挥作用,需要业内人士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以一位设计师的作品深受喜爱的事实,说明传统的吉祥图案也可以变得时尚。 B.文章第三段从两个方面论述时尚和传统文化不仅不相悖,而且还可以和谐共存。 C.文章运用摆事实、讲道理、作对比等多种论证方式论证时尚和传统可以相互结合。 D.文章行文思路清晰,主要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长久以来,人们都习惯性地认为时尚就是新潮、前卫,传统就等同于严肃、古老。 B.只要我国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为时尚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契机。 C.文化依托时尚的载体活在当代,时尚依赖文化的支撑成为经典,二者相辅相成。 D.要使文化与时尚融合,只能通过业内人士去深入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活在日常。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乐园里的不速之客 泰戈尔 他从不踏踏实实地做事,却整日想入非非。他捏了几件小玩艺儿——有男人、女人、动物,那都是些上面点缀着花纹的泥制品。他也画画,虽然靠这些赚不了钱,但他仍乐此不疲。人们嘲笑他,有时他也发誓要抛弃那些奇想,可是每次都没有成功。 就像一些小男孩很少用功却能顺利通过考试一样,他虽然一生都无所作为,而死后天国的大门却向他大大敞开着。 正当天国里的判官挥毫之际,掌管人类命运的天国信使却阴差阳错地把那人发配进了劳动者的乐园。 在这个乐园里,应有尽有,但独无闲暇。 这儿的男人说:“天啊,我们没有片刻闲暇。”女人们也在说:“加把劲呀,时间正在飞逝。”他们见人必言:“时间珍贵无比”,“我们有干不完的活儿,我们得再加把劲!”如此这般,他们才感到骄傲和欢悦。 可这个新来乍到者,属于在人世间没做一丁点儿有用的事儿就度完了一生的人,却适应不了这劳动乐园里的生活规律。他漫不经心地徘徊在大街小巷,不时撞在那些忙碌的人们身上,即使躺在绿茸茸的草坪上,或湍急的小溪旁,也总让人感到碍手碍脚,被指责几句也是常有的事。 有个少女每天都要匆匆忙忙地去一个“无声” 急流旁提水(在乐园里连急流也不会浪费它放声歌唱的精力)。她迈着急促的小步,好似娴熟的手指在吉他琴弦上自如地翻飞着;她的乌发也未曾梳理,那缕缕青丝总是好奇地从她前额上飘垂下来,瞅着她那双黑黝黝的大眼睛。 那游手好闲之人站在小溪旁,目睹此情此景,心中陡然升起无限怜悯和同情,一腔热血在胸中膨胀。 “啊——嘿!”少女关切地喊道,“您无活可干,是吗?” 这人叹道:“干活?我从不干活!” 少女糊涂了,又说:“如果您愿意的话,我想我可以给您一些活干。” “‘无声’小溪的少女呀,我一直在等着从您那儿分点儿活儿。” “那您喜欢什么样的活儿呢?” “就把您的水罐给我一个吧,那个空的。” “水罐?您想从小溪里提水吗?” “不,我只是想在它上面画画。” 少女愕然:“画画,哼!我忙得很,而你却如此清闲!我走了!”她说着就离开了。 可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人又怎能对付得了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呢?他们每天都见面,每天他都对她说:“‘无声’小溪的少女呀,给我一个水罐吧,我要在上面画画。” 最后,少女妥协了。她给了他一个水罐,他便画了起来,画了一条又一条的线,涂了一层又一层的颜色。画完后,少女举起水罐,细细地瞅着,她的眼光渐渐迷惑了,皱着眉头问:“这些线条和色彩是什么呀?要表达什么呢?” 这人大笑起来:“什么也不是。一幅画本来就可以不意味什么,也不表达什么。” 少女提起水罐走了。回到家里,她把水罐拿在灯下,用研审的目光,从各个角度翻来覆去地品味那些图案。深夜,她又起床点燃了灯,再静静地细看那水罐。她终于平生第一次发现了什么也不是、也不表达什么的东西。 第二天,她又去小溪边提水,但已远非以前那样匆忙了。一种新的感觉从她心底萌发出来——一种什么也不是、也不为什么的感觉。 她一眼瞥见了画家,心里一紧:“您要我干什么?” “只想给您干更多的事儿。” “那您喜欢干什么?” “给您的乌发扎条彩带。” “为什么?” “不为什么!” 发带扎好,鲜艳而耀人。劳动乐园里忙碌的少女现在也开始每天花很多时间用彩带来扎头发了。时光在流逝,许多工作不了了之。 乐园里的土地开始荒芜,勤快的人也学会了偷闲,他们把宝贵的时光耗在了诸如画画、雕塑之类的事上。长老们大为愕然,召开了一次会议,大家一致认为,这种事态在乐园中是史无前例的。 天国信使也匆匆而至,向长老们鞠着躬,道着歉:“我错带一人进了乐园,这都怪他。” 那人被叫来了。他一进来,长老们立刻就注意到了他的奇装异服,及其精致的画笔、画板,也立刻明白了这不是乐园中所需要的那种人。 酋长正言道:“这里不是你呆的地方,赶快离开!” 这人宽慰地舒了口气,拾掇好他的画笔及画板。就在他即将离去之际,那少女飞奔而来:“等等我,我和您一块儿走!” 长老们呆住了,在劳动乐园里,以前可是从未有过这等事呀——一件什么也不是、也不为什么的事。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这个乐园里,应有尽有”说明劳动乐园里的人们生活很富有,很幸福。 B、“发带扎好,鲜艳而耀人”,说明装扮可以使人变美。 C、“不速之客”整天无所事事地跟着忙碌的少女,是想引起少女的好感和注意。 D、“乐园里的土地开始荒芜”,意味着这里昔日勤劳的男女已开始变得懒惰。 5、“不速之客”使“无声小溪的少女”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请分条概括其变化过程。(6分) 6、文中反复说“什么也不是、也不表达什么的东西”,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谈谈你的体验。(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材料一: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40年来,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出发,改革开放始终是响彻神州大地的时代呼声。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精神一脉相承;从沿海到内陆,从“打开国门”到“全方位开放”,从加入世贸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开放的步伐一往无前。今天,这个希望回答“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的执政党,成功开辟出一条通往现代化的中国道路;这个曾经面临被“开除球籍”危险的国家,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近代以来矢志伟大复兴的民族,终于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将历史性变革和成就写在广袤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今天,改革开放依然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依然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摘自《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人民日报》2018年12月,有删改) 材料二 “快”,也许是对过去40年发展变化最直观的概括。 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200美元。无数家庭,最大的烦恼,是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整个国家,最大的忧虑,是会被“开除球籍”。 40年后,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22倍。 从近代以来沦落“下降通道”,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惊人一跃”;从与发达国家触目惊心的“巨大差距”,到让西方任何一派学者都无法否认的“发展奇迹”;从隐藏在每个人心头的“生存焦虑”,到浮现在无数人脸上的“幸福指数” (摘自《向着更加壮阔的航程》,《文汇报》2018年12月,有删改) 材料三: 回望改革开放40年,可以说,实干是贯穿40年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是当代改革者精气神的鲜明底色。 实,体现在敢于直面问题的魄力。“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改革者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深入研究,深入思考,切实解决,才使政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断被发现和破解。 实,体现在敢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改革的一大难点,就是“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勇于自我革命,才能打通改革征程上的各种壁垒。我们强调“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其意义正在于要下决心去动真碰硬,而不是嘴上喊推进改革很重要,一碰到利益问题就退缩不前了。 实,体现在敢于攻坚克难的担当。改革者要有担当精神,就在于要敢于克难攻坚,“不破楼兰终不还”,又不计较名利得失。 (摘自《时代呼唤改革“实干家”》,《人民日报》2018年12月,有删改) 材料四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铁路网里程仅5.17万公里,2003年年底,我国铁路网规模达7.3万公里,25年间增加了约2万公里。《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4年实施,我国铁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为12.7万公里,改革开放40年间增长了7.53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总里程超过第2位至第10位国家高铁里程的总和。“四纵四横”高铁主通道全部提前贯通,高铁覆盖65%以上的百万人口城市;在最繁忙的车站,平均84秒就有一趟高铁驶过;我们拥有全世界速度最快的铁路系统,从北京到上海,只需要4.5小时… 40年的巨变中,“中国速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活品质的提升,更给我们以强大的民族自信心。改革开放40年,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步伐淡定而从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铁路不断突破自我,不但实现了“中欧班列”的做大做强,中国铁路尤其是高铁更是在世界“吸粉无数”,而且连续从海外传来捷报,从蒙内铁路到中国列车首次出口欧洲再到“雅万高铁”等多个海外项目的积极推进,无不彰显着中国铁路在全球市场上的大国风采。 (摘自《改革开放40年见证中国速度》,《新长征党建版》2018年第12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发展意义重大,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的今天;改革开放一直是我国最鲜明的特色与旗帜,我们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B. 我国曾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现在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 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让西方学者无法否认的“发展奇迹”。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 D. 进行改革开放,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会遇到艰难与险阻,也会触动一些固化的利益这就需要改革者用实干精神去打通壁垒,去破解难题。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二从“快”这一角度,将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前与之后的国情进行对比,以此凸显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伟大成就。 B. 材料三先总括,指出实干是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是当代改革者精气神的底色;后分述,从三个方面阐述实干精神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体现。 C. 材料四着眼具体,介绍了中国铁路事业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还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D. 材料一和材料三是理论性材料,使读者对改革开放的意义有了宏观上的了解;材料二和材料四列举数据事实,来具体展现中国的巨大变化。 9. 请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改革开放具有哪些重大意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本题共4题,19分)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C.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D.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表示成人,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以后,为了表示尊敬,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最高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C.永元,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就是皇帝的年号,新皇登基,为了与上一任皇帝区别,新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会取一个新的年号。 D.天子,是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班固天资聪颖。他九岁时就能著文诵诗,刚成年,就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向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B.班固勤于钻研。他小时候就对诸子百家的言论要刨根究底,等成年后发现父亲先前继前史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尽时,想继承父亲的事业。 C.班固眼光长远。当北单于要求与汉和亲时,有官员认为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用汉建立以来与匈奴的战与和为例,来说明接受和亲为上策。 D.班固以中护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窦宪派遣班固迎接北单于的使臣,因班固未到达迎接地点完成任务而免职,最终死在狱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5分) (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入洞庭 宋 湘 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①,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②,又怕鱼龙跋浪听。 【注】①正则: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②悲秋赋:此处指宋玉的《九辩》,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歌一二句重复使用“长江”,三四句重复使用“湖”,这样就把作者离长江、入洞庭、后中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 B. “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和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的开阔感;“终古”又能自然地引出下文。 C. “深夜”渲染环境的神秘气氛,表示诗人夜深时犹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突出了屈原的可敬,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 D. “深夜有神觞正则”一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是神灵也在为这位忠直之士鸣不平,至今犹在祭奠他。 15. 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认为智慧高明行为没有过错的前提是 _________ ;认为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他们的才德之所以会超过一般人,就是因为 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许多奏章极富盛名,其中被誉为“清代第一奏折”的《三习一弊疏》是御史孙嘉淦提出的。所谓“三习”,是说人为官时间久了,往往 地生出三个坏习惯,即耳习、目习和心习。孙嘉淦还详细分析了“三习” 养成过程。耳习——( )。目习——刚开始是排斥不礼貌的人,而后讨厌那些对自己 的,再后来连对自己尊敬但不会办事的,都觉得厌烦了。心习——原本认真地工作,可时间一长,便不再严格要求自己,再后来不管自己有什么想法,都 了,不允许有不同的意见产生。“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就是“三习”的恶果。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随着曾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成为历史过客尘埃落定的历代中国王朝兴衰史亦不能改变,它们都能给人启迪,给人智慧。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随着曾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成为历史过客,尘埃落定的历代中国王朝兴衰史亦不能改变鱼, B. 随着曾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成为历史过客,尘埃落定的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史亦不能改变” C. 中国封建社会曾持续了两千多年才衰亡,历史成为了过客,尘埃落定的历代中国王朝兴衰史亦不能改变 D. 曾持续了两千多年才衰亡的中国封建社会,已成为历史过客,尘埃落定的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史亦不能改变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开始时只是不喜欢别人有不同意见,后来便逐步发展成讨好的话说得水平不高也不爱听,最后连他人说不顺耳的话都不行 B. 开始时只是不喜欢别人有不同意见,后来便逐步发展成不顺耳的话也不爱听,最后连讨好的话说得水平不高都不行 C. 开始时只是不爱听不顺耳的话,后来便逐步发展成不喜欢别人有不同意见,最后连讨好的话说得水平不高都不行 D. 开始时只是不爱听不顺耳的话,后来便逐步发展成不喜欢听讨好水平不高的话,最后的与目出连别人有不同意见都不行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不由自主 日久年深 敬若神明 自命不凡 B. 不能自已 日久年深 敬若神明 自命不凡 C. 不能自已 日积月累 敬而远之 自以为是 D. 不由自主 日积月累 敬而远之 自以为是 20.下面是某校学生会一则通知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根据学生会的工作打算,定于本周四下午第三节课后,在学校综合楼四楼多功能厅召开学生会工作会议。希望大家看到通知后相互说一声,不得不来;并请提前向班主任请假,按时惠顾。学生会到时候会严格考勤,对无故不参加会议者进行通报。 21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用一个精练而深刻的语句概括其寓意。不超过20个字。(6分) 一番怒放之后,一朵朵洁白的梨花随风飘洒,坠落在地上。蹁跹飞舞的蝴蝶看到这种情景黯然神伤,对梨树说:“唉!你为什么不留住那一朵朵美丽的花儿呢?你真的不知道,没有了花,你就一点也不可爱了吗?”“这个我完全知道,”梨树平静地回答,“不过,为了能满枝硕果,我宁可放弃现在的美丽可爱。”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一直是人类想要证明攀登能力的圣地。自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登珠峰成功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许多登山者在珠峰顶上留下脚印。 今年,美国登山者克里斯托弗·约翰·库利什27日登顶珠穆朗玛峰、撤退至登山营地后突然死亡,令2019年5月以来珠峰登山季的遇难人数增至11人。 2019年遇难者人数较多或与登顶珠峰路段拥挤有关。今年登山季以来,众多登山者云集珠峰大本营,尝试登顶。受天气条件影响,多数登山者在20日前后集中挑战登顶,结果造成海拔8000米以上的登山道路拥堵。海拔8000米以上登顶珠峰的最后路段有“死亡地带”之称。即使对专业登山运动员而言,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带停留时间过长都有生命危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A (强加因果,且中国服装设计师张庆辉的看法“时尚的意义在于打破界域”,也只是他个人的一种认识。) 2.C (文章并未运用对比论证。) 3.C (A.由原文第二段“长久以来,提起时尚,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新潮、前卫”可知这只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并不能说人们都认为“时尚就是新潮、前卫” ,而且人们只是对传统文化有“严肃、古老”的印象,二者不能等同。B.“只要……就可以……”过于绝对。D.文化与时尚融合是两者之间的事,而“业内人士应深入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活在日常”只是一个方面。推断错误。) 4(1)B(A.只是物质丰富,没有精神享受,也就谈不上幸福;C.他只是想唤起少女对美的感知;D.意味着这里的男女不再单纯地追求物质财富,已开始萌动了对美的追求意识。)[来源:Z+xx+k.Com] 5、①在水罐上绘画,少女有了美感的启蒙;②给少女扎发带,少女对美的追求已开始付诸行动;③少女毅然随不速之客而去,表明少女对美的执着追求。(每点2分,酌情给分) 6、它是没有功利目的的审美情趣。(或答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享受之类也行,答出“审美情趣”或“美感享受”之类的词语或短语即可)(6分) 后一问是探究性题目,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如文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影视、自然等带给人的美感享受,阐明美感体验的过程,酌情给分)(4分) 7. A 题中A项,“改革开放一直是我国最鲜明的特色与旗帜”错误,原文“改革开放依然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 8. D 题中D项,“材料一和材料三是理论性材料”错误,材料一种也有实例。 9. ①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②提升了国力,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③彰显了鲜明中国特色的实干精神。④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⑤增强了国民的民族自信心。⑥大量人口脱贫,人民收入显著提高。⑦以铁路为代表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10.C解析: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11.A 解析:“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错误,应是“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12.D。解析:“因班固未完成任务而罢官”说法错误,是因为受到窦宪战败的牵连而免官的。 13.(1)显宗(阅读后)认为班固有奇特的才能,任命他为兰台史令,皇帝于是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著的书。(“奇、除、终成”每词1分,句意2分。) (2)略 14. B 题中B项,“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的开阔感”错误,应为“空间上的开阔感和时间上的纵深感”。 15. ① 赞美。“湖中之水大何许”,表现出作者对广阔洞庭的赞美之意。 ② 景仰与缅怀。“有神觞正则”,写神灵祭奠屈原,实为作者在深夜追思忠贞爱国的屈原。 ③ 抑郁不平。因政治黑暗、君王昏庸,作者“欲读悲秋赋”,以抒抑郁不平的愁绪。 16 (1)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善假于物也 17. D 句中有两处错误,“随着”介宾主语开头,造成主语残缺,“历代中国王朝”语序不当。题中A项,成分残缺,语序不当;B项,成分残缺;C项,语序不当。 18. B 此题注意从逻辑递进的角度分析,“耳习”的表现逐渐强化,即先“不喜欢别人有不同意见”“不顺耳的话也不爱听”“讨好的话说得水平不高都不行”。 19. D 不由之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不能自已: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语境和“情绪无关”,用“不由自主”。日久年深:指日子长,时间久。日积月累:长时间地积累。语境是“养成”用“日积月累“。敬若神明:形容对某人或某物崇拜到了极点。多用作贬义。敬而远之:尊敬,但又不愿意接近。文中没有贬义的意思,用“敬而远之”。自命不凡:自以为不平凡。形容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语境是“再后来不管自己有什么想法”,用“自以为是”。 20【答案】①“打算”改为“计划”或“安排”;② “说一声”改为“转告”;③ “不来”改为“缺席”;④“惠顾”改为“参会”(或“参加”“与会”);⑤“到时候”改为“届时”。 21、参考答案:舍弃表面的浮华,追求生活的真谛。 参考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长大后,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任用亲戚为骠骑将军辅佐政务,广纳英雄。当时班固才二十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班固因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考逼,而不能自我表白,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上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著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很感惊奇,任命为兰台史令。皇帝于是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著之书。 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和汉和亲,皇帝下诏讯问众官。参与议论的人,有人认为“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发表议论说:“汉朝建立以来,历经数世,经历多年,总是和夷狄有兵戈纠缠。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或者用武力来征伐他们,或者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虽然屈申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打交道的。匈奴使者来两次,然后我们派使者去一次,(这样)既向他们表明了我汉朝持旨在于忠信,而且又让他们知道圣朝礼义是有常规的。拒绝他们,(我)不知道这样做的利(在哪里),和他们打交道(我)也未听说它有什么害处。假设匈奴以后逐渐强大,在那时再想同他们交好来往,将怎么来得及呢?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高明的计策。” 班固后来因母丧而辞去官职,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班固为中护军,参加议论军事。北单于听说汉朝军队出征,派遣使臣在居延塞等候款待,想去朝见汉朝天子。窦宪派遣班固率领数百骑兵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庭,班固抵达私渠海,闻听匈奴内部发生骚乱,便返回了。等到窦宪破败时,班固受连坐而被免官。 班固不教育他的儿子们,他的子孙们多不遵守法度,让官吏很苦恼。当初,洛阳令种兢曾在街上行进,班固家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吏卒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大怒,但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等到窦氏家族及门下宾客都被逮捕拷问之时,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逮捕关押了班固,致使班固最终死在狱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