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六 分析综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二部分 专题六 分析综合

专题六 分析综合 命题探究 考向分析 1.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的基础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符的信息。所谓 “ 筛选 ” ,就是根据特定的要求找到含有对应的事实、事例的语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这就要求考生能基本读懂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 整合 ” 是指对筛选出来的材料加以整理合成。 “ 信息 ” 就是文本所传达的内容,如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人物经历,事情的来龙去脉,主要观点和支撑某观点的理由、论据等。 考向 分析 2. “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要在分析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 上对段落和层次本质内容进行归纳。就归纳的范围而言,可以 是某一段落,可以是几个段落,也可以是整篇材料。“概括中 心意思”是针对全文而言的,它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 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 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3. “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用自己的语言, 对全文相关内容进行具体的理解、总结、筛选和提炼、加工和 转化,从而辨别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歌颂或批评的态度。 题型 分布 1.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意思。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续表 ) 高考演练 ( 原文见 P122[ 高考演练 ] 第 1 题 ) 1.(2020 年山东高考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 ) 下列对原文有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 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 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 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 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 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 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 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 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 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 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 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解析: C 项,“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错误。结合“群臣皆莫敢言”分析,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原 文没有说“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故选 C 。 答案: C ( 原文见 P122[ 高考演练 ] 第 2 题 ) 2.(2020 年海南新高考平行模拟卷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 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苏舜钦生于官宦世家,结交之人亦为当朝名士,职位虽 低,却敢议论朝廷大事。 B. 皇帝重用范文正公、苏舜钦等三四位大臣推行改革措施, 却因小人阻挠而失败。 C. 苏舜钦因被小人告发用卖旧公文纸所得的公款宴请宾客 而获罪,被除去了官籍。 D. 自苏舜钦去世之后,与他同案被牵连的大臣都被再度起 用,官位显赫重登朝堂。 解析: B 项,“皇帝重用范文正公、苏舜钦等三四位大臣 推行改革措施”错误,从第三段来看,苏舜钦只是被范文正公 欣赏推荐,但不是皇帝重用的三四位大臣,故“三四位大臣” 不包括苏舜钦。故选 B 。 答案: B 考点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题指津 筛选信息有技巧 “筛选信息”试题有如下特点:一般使用选择题的形式; 待筛选的信息都是文本中的语句,选项按照其在文本中出现的 先后顺序排列;部分信息不符合题干指向,但有的与指向若即 若离,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如何解答这类题目呢?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细读题干明指向 “ 指向” ,从内容方面说,有的指向单一 ( 要求围绕人物性 格等某一个方面筛 选 ) ,有的指向多元 ( 要求围绕两个方面筛选 ) ; 从形式上说,有的选“是”,有的选“非” …… 另外, 要特别 注重题干 中的限制性词语,如 “ 全部 ”“ 分别 ”“ 直接 ” 等。 2. “ 题 ”“ 文 ” 对照辨 “ 是 ”“ 非 ” 准确把握筛选信息的标准之后,将选项中的每一句放回原 文具体语境中,根据题干所给的条件比对、思考、筛选。有时 忽略一个条件,就会导致误选。 3. 巧用排除定答案 首先,我们应先排除题干中不是表现主人公的信息,也就 是表现的是其他人的信息。其次,排除尽管是表现主人公的信 息,但是和题干要求不对应的信息。 典题示例 (2019 年天津卷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后面的题。 衡州新学记 [ 宋 ] 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 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 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 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 不耘,则 无所得食 ,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 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 后世之学,盖盛于 先王之时矣。居处 之安,饮食之丰,训 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 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 者,旋以废忘。一视簿书期会 ① 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 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 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 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 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 便,而 还其故 ,则自前教授 ② 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 会, 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 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 乾道 ③ 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 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 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 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 .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 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 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 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 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 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 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 选自 《 于湖居士文集 》 ) 【 注释 】 ① 期会:按规定的 期限施行政令。 ② 教授:学官 名。 ③ 乾道 :宋孝宗年号。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 的一组是 ( ) ① 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 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 之有田 ③ 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 其来已久 ⑤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 不专章 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C.②③⑤ B.①④⑥ D.③④⑤ 剖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 句是先王之时的社会现象,作者很推崇这种做法。 ② 是说 君 臣上下对待学习就像农民有了田地,作者赞赏这种对待学习的 态度。 ③ 的意思是: “ 我刚刚从政,学习有什么益处? ” 不重 视学习,作者不赞赏这种学习态度。 ④ 客观描述书院的历史, 并未表现出作者的 赞赏之意。 ⑤ 战事平息、施政取得成效,未 必都是重视学习的结果,并未表现作者的赞赏之意。 ⑥ 为政治 理的方法也是应该学习的,作者赞赏这一观点。 答案: A 考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解题指津 中心要点归纳要 “ 遵法 ” 解答这类试题要理顺句与句、段与段 之间的内在联系,理 顺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思考 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把握整体,观照局部 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局部 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 思要弄清。 2. 审读题干,明确指向 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中常出现的词“分析” “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是选“是”还 是选“非”,切勿马虎。 3. 研究选项,回归文本 首先要看各选项所表述的内容,在文中找到信息源或者根 据;再核查表述的内容与原文是否完全相符。 注意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下, 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错误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 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即阅读材料中没有选项的内容, 或选项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或原文虽然有相 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2) 张冠李戴,偷梁换柱。即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 项中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或者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 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时间等其他条件。 (3) 以偏概全,言过其实。即将局部的、个别的误设为全局 的、普遍的,或将全局的、普遍的误设为局部的、个别的。或 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设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 度。 (4) 强加因果,逻辑混乱。即选项中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 硬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 系。 (5) 词语误解,颠倒是非。即选项大多数表述是正确的,只 有很细小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往往仅是一个词理解错了,从而 导致选项的错误。 典题示例 (2020 届山东烟台一模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贺邵字兴伯,会稽山阴人也。孙休即位,从中郎为散骑中 常侍,出为吴郡太守。孙皓时,入为左典军,迁中书令,领太 子太傅。 皓凶暴骄矜,政事日弊。邵上疏谏曰: “ 臣闻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 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是以古之人君,揖让 以进贤,虚己以求过,譬天位于乘奔,以虎尾为警戒。至于陛 下,严刑法以禁直辞,黜善士以逆谏臣,眩耀毁誉之实,沉沦 近习之言。昔高宗思佐,梦寐得贤,而陛下求之如忘,忽之如 遗。故常侍王蕃忠恪在公,才任辅弼,以醉酒之间加之大戮。 近鸿胪葛奚,先帝旧臣,偶有逆迕,昏醉之言耳,三爵之后礼 所不讳,陛下猥发雷霆,谓之轻慢,饮之醇酒,中毒殒命。自 是之后,海内悼心,朝臣失图,仕者以退为幸,居者以出为福, 诚非所以保光洪绪、熙隆道化也。 “ 昔高宗修己以消鼎雉之异,宋景崇德以退荧惑之变。愿 陛下上惧皇天谴告之诮,下追二君禳灾之道,清澄朝位,旌叙 俊 乂 ,放退佞邪,抑夺奸势。 “ 又北敌注目,伺国盛衰,陛下不恃己之威德,而怙敌之 不来,忽四海之困穷,诚非长策庙胜之要也。昔大皇帝勤身苦 体,拓土万里,虽承天赞,实由人力也。余庆遗祚,至于陛下, 陛下宜勉崇德器,以光前烈。爱民养士,保全先轨,何可忽显 祖之功勤,轻难得之大业,忘天下之不振,替兴衰之巨变哉? 臣闻否泰无常,吉凶由人,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 苇可航也。昔秦建皇帝之号,据 殽 函之阻,德化不修,法政苛 酷,毒流生民,忠臣杜口,是以一夫大呼,社稷倾覆。近刘氏 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可谓金城石室,万世之业,任授失 贤,一朝丧没,君臣系颈,共为羁仆。此当世之明鉴、目前之 炯戒也。愿陛下远考前事,近鉴世变,丰基强本,割情从道, 则成康之治兴,而圣祖之祚隆矣。 ” 书奏,皓深恨之。邵奉公贞正,亲近所惮,乃共谮邵与楼 玄谤毁国事,俱被诘责。玄见送南州,邵原复职。后邵中恶风, 口不能言,去职数月,皓疑其托疾,收付酒藏,掠考千所,邵 卒无一语,竟见杀害,家属徙临海。并下诏诛玄子孙,是岁天 册元年也,邵年四十九。 ( 节选自 《 三国志 · 吴志 · 贺邵传 》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贺邵历仕三朝,忠诚贤良。他资历颇深,出任过地方行 政长官,担任过朝中要职,还肩负辅导太子的重任,心怀国事, 忠心耿耿。 B. 贺邵为人刚正,直言敢谏。尽管孙皓残暴骄横,但贺邵 见国家政事日日衰败,仍毅然上书,直言不讳,切中时弊,因 而遭受忌恨。 C. 贺邵旁征博引,说理有据。他立足现实,将高宗、宋景、 秦皇的帝王伟绩与孙皓的种种不端行为进行对比,从而对孙皓 提出警示。 D. 贺邵不幸罹病,惨遭杀害。他身中恶风,口不能言,离 职数月,却被孙皓怀疑装病,因此被拘押,并遭受了严刑拷打, 竟至被杀。 剖析: “ 将高宗 、宋景、秦皇的帝王伟绩与孙皓的种种不 端行为进行对比 ” 错,文中列举秦皇是反面事例,并不是“帝 王伟绩”。 答案: C [ 题型对练 ] (2019 年新课标 Ⅰ 卷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 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 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 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 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 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 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 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 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 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乃短 贾生曰: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 ,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 于 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 既 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 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 釐 ,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 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 曰: “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 贾生为梁怀王 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 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 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 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 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 节选自 《 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 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 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 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 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 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 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 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 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 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 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 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 项,顺序错乱,“于是任命 …… , 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表述不当。原文为:“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 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 王太傅。”显然,文帝是在夸赞完贾谊“今不及也”之后,“居 顷之”,才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的。 答案: C 考点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题指津 概括观点态度的要领 1. 品析语言,体味褒贬 阅读时,我们要理 顺文章中的人、事、情、理;准确归纳 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判断选项的正误,离不开品析语言、体味褒贬。 2. 重视整体,力求准确 命题者在选项中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述,有可能对局部来 说是正确的,但若把局部的正确放到整体中去审视,就是以偏 概全了。整体把握全文是准确答题的前提。 3. 回归历史,不以今论古 文言文是古代作者阐述的古人、古事、古理,我们应该回 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不能将今人的思 想观念强加给古代作者。 镂刻。古者常有处 橧 巢 ② 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 典题示例 (2016 年山东卷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后面的题。 景公问晏子曰: “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 则诸侯其至乎? ” 晏子对曰: “ 法其节俭则 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 ① 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 天 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 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 之费顺于民。其不为 橧 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 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 ;上之寒暑,不能 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 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 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 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 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 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 矣。 ”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 “ 吾君好治宫室, 民之力敝矣;又 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 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 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 公曰: “ 是则可 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 晏子曰: “婴闻为人臣者,先 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 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 公曰: “ 然则曷 以禄夫子? ” 晏子对曰: “ 君商渔盐, 关市 ③ 讥 ④ 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 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 禄,君之利也。 ” 公曰: “ 此三言 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 “ 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 “ 齐不加我矣。” ( 节选自 《 晏子春秋 》 ,有删改 ) 【 注释 】 ① 三王:夏商周三代 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 周文王 ( 或周武王 ) 。 ② 橧 (zēnɡ) 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③ 关市:指集市。 ④ 讥:稽查,盘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 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 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 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 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 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 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 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剖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 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表述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照。 A 项和 B 项信息在选文第二段, C 项信息在选文第三段, D 项是对全文 的概括。 B 项“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 时的古圣王制度 ”曲解 文意,从选文内容看,晏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 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古圣王的穿着和居室这些形式上的内容,而 是效法他们节俭的风尚,学习他们仁政的做法。 答案: B 误区警示 误区:弄错对象,张冠李戴 示例: (2018 年江苏卷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 的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 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 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 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 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 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 啍啍,则峄 亭遣使来迎 。 迟明行六十里, 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 迣 ,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 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 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 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 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 时决 某狱 ,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 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 . 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 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 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 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 靷 毕,握手问曰:“何时再 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 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 年前之令尹, 朅 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 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 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 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 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 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 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 ① ,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 选自 《 小仓山房诗文集 》 ,有删改 ) 【 注释 】 ① 风世:劝 勉世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 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 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 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 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 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 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 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误答: B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要 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 做出判定。 C 项,“多数事已忘记了”并不是八十多岁的张、 沈两吏,而是作者袁枚,原文为“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 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 正解: 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