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度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度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 第一次月度检测(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诞生于五四时期的新诗,关于“大和小”的争论一再出现:新诗应该介入历史现实的“大”呢,还是独抒性灵的“小”?‎ 诗歌有宏大之美,也有细小之美。杜甫《登高》《望岳》可谓宏大,《客至》 《见萤火》当属细小。诗可以微小,细小,但不能狭小,渺小;诗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诗无论大小,都要植根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之上。‎ 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大,但“泪”“心”“家书”“白头发”“不胜簪”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小。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因此,诗的大小并不以题材论。并非写国家、写社会、写世界就大,也并非写个人、写身体、写日常生活就小。诗的大小关键还在思想境界。‎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材料二:‎ ‎“风骨”在刘勰的阐释中,主要指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中,“风骨”不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着低俗、粗俗、媚俗之作,这样的诗作缺乏“风骨”。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应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应有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应有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忧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虽然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但是,艾青《我爱这土地》一诗中浓厚的家国情怀,曾卓 ‎《悬崖边的树》一诗中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食指《相信未来》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我,雪豺...》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正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刘勰认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句话清楚地阐释了“风骨”与“辞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摘编自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三: ‎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变”是新诗的根本。一些论者认为,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新诗的“变”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重新尊重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敝的前提。‎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以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表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忧国恤民的诗作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这个“常”是难以违反的,是优秀的新诗作品必须尊重的“常”。诗之为诗,在审 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歌德在《自由和艺术》中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审美要义就是诗对形式感和音乐性的寻求。从古朴典雅的《诗经》和汪洋恣肆的《禹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中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闻一多认为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杜甫诗歌之所以能以小见大,是由于他能将小的题材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密切联系在一起。‎ B.新诗重新建构“风骨”,要讲究文辞,重视“辞采”,在锤炼和打磨中形成诗歌语言应有的特质。‎ C.古代诗人虽然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创作时总把咏叹个人命运和关注家国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新诗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而应继承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杜甫的诗歌创作实践给新诗创作以启示,诗歌的大小关键在于思想境界,不在于诗歌题材的大小。‎ B.如果诗人本身没有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其诗歌作品就会低俗、粗俗、媚俗,缺乏时代“风骨”。‎ C.现代社会现实多变,艺术多姿,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 D.新诗创作不能无限自由,应有一定的限制和法则,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 A.“任何继承都是批判性继承,继承都是为了发展,都是为了改变当今世界的诗歌格局和面貌。‎ B.“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他的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 C.“形式和内容并不是对立的,诗歌思维的跳跃性往往正是靠节奏的跳跃顿挫这个外在形式来凸现的。”‎ D.“汉语之有平仄,是现实,也是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工(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油莱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一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 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渐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子的标志性装束。‎ 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他们放弃了富裕的物质生活,追求着精神上的高贵。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 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减,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 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2017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篇写方志敏故居的木楼“阔大而又古色古香”,虽用语简单,却足以显示主人家境殷实,曾经有过体面的生活。‎ B.文章两次写到年轻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方志敏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表现他的内在精神。‎ C.“好阔气的铅山县委”,虽说是挖苦,实则是批评,可见,方志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希望全体革命者厉行节俭。‎ D.作者说自己“领略到另一种风景”,是指作者在认识到方志敏生活清贫的基础上,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 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方志敏故事的珍贵以及流传之广。‎ B.作者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出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C.文章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加入对“清贫”的理解,叙述详略得当,议论逐层深入。丰富了文章内涵,突显了文章深度。‎ D.文章赞美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取材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体现了“形散神聚”的待点。‎ ‎8.综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 (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 先生讳包,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人。父克俊,乐道好施与,学者称贞惠先生。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既再上春官,不第。遂弃举子业,力以斯文为已任。于城隅辟地为斋,曰潜室,亭曰肥遁,日闭户读书其中,无间寒暑。学者宗焉,执经之屦满户外。‎ 甲申国变”,设庄烈愍皇帝主于所居之顺积楼,服斩衰,朝夕哭临如礼。伪命”敦趣,先生以死拒,几及于难,会贼败得解。入国朝,遂不仕。日取四子、五经及宋元以来诸儒书,反复寻究,积二十年不倦。尝谓君子守身之道三,曰言语不苟,日取与不苟,曰出处不苟。尤笃好梁谿高忠宪④之书,曰:“不读此,凡虚过一生。”逆置主奉之,如事贞惠礼。偶有过举,必展谒悔谢日:“某不肖,甚愧吾父师。不可为子,不可为人。”其勇于自克如此。先是,贞惠卒,三日勺水不入口,母哭慰之,始勉进一溢米。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 祭一准礼经既葬庐 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年六十有七,以居母忧,毁悴致不起。将卒时,肃衣冠起坐,命告辞贞惠及忠宪主。问家事不答,徐曰:“吾胸中无一事,行矣。”遂瞑。学者私谥文孝先生。‎ 生平木讷,似不能言。及大义所在,则正色而谈,上下皆倾听。州有大事不能决者,必待先生一言为断。明季流贼犯州城,先生毁家倡众,誓固守,城不得破。贼既去,流民载道,设屋聚齐之,病者给医药,全活尤多。有山左难妇七十余人,择老成家人护以归。临行,八拜以重托,家人皆感泣,竭力卫送,历六府尽归其家。‎ ‎(节选自《国朝先正事略●刁蒙吉先生事略》)‎ ‎[注]①甲申国变: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②庄烈愍皇帝:清廷给崇祯帝追加的谥号。主: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③伪命:僭伪政权的命令。这里指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的命令。④高忠宪:高攀龙。东林党领袖之一,受魏忠贤迫害投水而死。崇祯初年追谥为“忠宪”。‎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B.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C.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D.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 《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春官是吏部的统称,吏部掌管官员考核升降、国家典章制度、学校科举、祭祀等。‎ B.斩衰是古代五种丧服中最重的-种,服制三年。明清时子为父母、妻为丈夫斩衰三年。‎ C.私谥指古人死后由亲属或门人给予的谥号,陶渊明先生谥号”靖节”就是私益。‎ D.山左指山东,因其在太行山之左,故称。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刁蒙吉富有威望。求学的人尊崇他,常向他求教;州里有不能决断的大事,必定请他决断。‎ B.刁蒙吉严于律己。偶然有错误的举动,他一定会在父亲和高攀龙的牌位前拜谒,悔过谢罪。‎ C.刁蒙吉为人至孝。父亲去世后,他连续三天不进饮食,母亲哭着劝慰,他才勉强吃点东西。‎ D.刁蒙吉乐善好施。他提供房屋安置流民,亲自医治生病者,又精选仆从护送逃难妇女还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4‎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季流贼犯州城,先生毁家倡众,誓固守,城得不破。(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刁蒙吉是如何践行“出处不苟”的“君子守身之道”的。(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宋●林逋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而浮于水上的农田。‎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远望的所见所感。‎ B.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幽僻处。‎ C.诗人寓情于景,秋意之下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作者愁绪更加深厚。‎ D.诗人久留此地,并期待再来,”吾庐近”也暗含他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 ‎16.本诗颔联写景造境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谏太宗十思书》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3)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仙人同游与明月长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 艺术都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不带社会性。儿童在游戏时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意思要拿游戏来博得旁观者的同情和赞赏。在表面看,这似乎是偏于________,但是这实在由于 自我观念不发达。他们根本就没有把物和我分得很清楚,所以不到求人同情于我的意思。( )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_______, 还不甘心,他还要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他固然不迎合社会心理去_______, 但是他是一个热情者,总不免希 望世有知音同情。因此艺术不像克罗齐派美学家所说的,只达到“表现”就可以了事,它还要能“________ .” 在原始时期,艺术的作者就是全民众,后来艺术家虽自成一阶级,他们的作品仍然是全民众的公有物。艺术好比-棵花,社会好比土壤,土壤比较肥沃,花也自然比较茂盛。艺术风尚形成的原因,一是作者造成的,二是社会造成的。‎ ‎——《谈美“艺术与游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唯我主义 自得其乐 沽名钓誉 传达 B.唯我主义 自娱自乐 阿谀奉承 传递 C.个人主义, 自娱自乐 沽名钓誉 传达 D.个人主义 自得其乐 阿谀奉承 传递 ‎19.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艺术的风尚一半是作者造成的,一半也是社会造成的。‎ B.艺术的风尚不仅是作者造成的,更是社会造成的。‎ C.艺术风尚形成的原因, 是由于作者和社会两方面的结果。‎ D.艺术风尚是在作 者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的。‎ ‎20.在文段括号内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衔接自然,不超过12个字。(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语段有四处语病,请在下面横线上逐一对应写出修改方法。(4 分)‎ ‎①山城重庆已经具有大约23000多年的文化积淀,②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使很多具有历史遗迹的地方被无情的铲出。目前,重庆还有少量的东西带着历史的脉搏:然而它们在城市建设中苟延残喘,大有朝不保夕之势。③大渝网发出倡议,督促重庆网友一起保护剩下来的“重庆记忆”。行动起来吧!④不要让我们的后代身为重庆人却无法铭记和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含标点符号) (6分)。‎ 今年的重阳节,是中国首个法定意义上的老人节,有关“中国式养老”的话题备受关注。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情境下,“中国式养老”面临诸多困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服务供给紧张,养老金面临缺口及保值升值难题....‎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李迎生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增长速度快,老龄化程度正日益加深,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 2020年将达到2.43亿, 2025年将突破3亿。‎ 如何破解养老种种困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材料一:‎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对立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已也过得完美。‎ ‎(摘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材料二:‎ 十年前,你问起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业是做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他们想当“科学家”“老师”“警察叔叔”等等。到了今天,据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95后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参与调查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很多大学生认为:靠读书来改变命运,需要寒窗苦读二十余载,而当一个网红,似手只需要你对着屏幕唱唱歌,聊聊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择业观,而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不只是个人的事,还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 ‎(摘自搜孤网《当下大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业:网红主播》)‎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和同学们交流。‎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21届高三第一次月度检测(语文)试卷答案 ‎1.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古代诗人”扩大范围,相关信息在材料三的第三段,根据原文“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是以家国为本位的”可知这里的“他们”仅指古代诗人中的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几个人。“.把....联系在-起”也不当,原文是“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选C。‎ ‎2.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 -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B项,假设关系不成立,由原文“然而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可知; C项“必须传承古典诗歌中以家国为上的诗歌精神”不当,“以家国为上”是中国诗歌精神,不仅仅是古典诗歌中的; D项, “要把注重格律,讲求形式感和音乐感作为基本标准”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材料三倒数第二段最后,原文是“形式感和音乐感,这是评判优秀的新诗作品的基本标准”,“注重格律”不是基本标准。故选A。‎ ‎3.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 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当下新诗振衰起敝必须重新尊重中国诗歌的‘常’”, 分论点一是 “中国诗歌在诗歌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分论点二是“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 ‘常’ (形式感和音乐感)”。A项,强调继承的重要性,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 B项,“应该责任在肩,道义在胸”“作品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家国唇齿相依”是强调诗人要以国家为上,可以支撑分论点一; C项,谈论的是形式和内容的联系,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 D 项,谈论的是汉语平仄的作用,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故选B。‎ ‎4. [参考答案]①在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②在论证方式上,立论与驳论结合:③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 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材料三一共三段, 第一、二两段段提出中心论点“当下新诗振衰起敝必须重新尊重中国诗歌的‘常”,,在此基础上指出一些论者的观点“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新诗是-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变化的艺术”。第三段从“中国诗歌在诗歌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上也有-些必须尊重的‘常’(形式感和音乐感)”两个角度反驳- -些论者的观点来对论点进行论述,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结构。在论证方式上,属于立论和驳论。在论证“中国诗歌在诗歌精神上从来以家国为上”时列举了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纳兰性德几个人的艺术个性相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例子,是运用例证法。在论证“诗之为诗,在审美标准_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 ‘常’ (形式感和音乐感)”时,引用了歌德在《自由和艺术》说的“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并列举了从《诗经》和《离骚》开始,乐府诗、绝句、律诗、词曲都离不开和音乐的联姻,注重格律,以及徐志摩在他的《翡冷翠的一夜》加强了形式感和音乐性的例子。是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从论证结构、论证方式和论证方法三个方面分点作答即可。‎ ‎5. [参考答案]①创作要根植于诗人自我的生命体验。②诗人要有风骨,秉持使命感与贵任心。⑧作品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④要重视辞采,锤炼和打磨诗歌语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然后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比如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和材料二简要 概括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题目已经确地答题区域为材料一和材料二。仔细阅读材料-和材料二,可以从中筛选出“正大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被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与天下兴亡密切相关。写社稷安危的,天下大事的,皇帝大臣的,边关战事的,这些叙述不可谓不大,但又绝不超出他个人的生命体验”“杜诗不管走多远,看多广,探多深,最后都能回落到灵与肉。他那些隐逸的、非介入的抒写,萤火、蚂蚁、桃树、古柏、新松,不可谓不小,但它们会与诗人的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物中有人,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是他能以小见大的秘密”“‘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样的劳苦大众,曾写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忧国优民的诗作,这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当下许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乏时代风骨,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凤骨的血脉,创作出充满正气、具有崇高感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 “一些诗作不讲究文辞,直白浅近,‘风骨’荡然无存。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新诗语言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 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才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等信息,根据这 些信息整合概括新诗创作对当代诗人提出了哪些要求。‎ ‎6.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D项“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理解错误。理解文句要贯彻“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从文章的标题到行文到主题,都在于突出方志敏“清贫的高贵”,写方志敏被捕也是为了突出他的“清贫”。从上下 文可以看出,“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实际是更认识到了方志敏“清贫的高贵”。‎ ‎7.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类比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文中亚瑟并未体现“坚守清贫”的品格,B项“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出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分析错误,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意在突出方志敏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 ‎8. [答案]“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1分);而“高贵的清贫”则指以 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1分)而舍弃富裕的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感(1分),坚守贫困,清白节俭(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归纳文意的能力。作答本题既要指出“清贫的高贵”字面意义,更要指出其在本文的特殊含义,即方志敏“清贫的高贵”的具体内涵。“清贫”的字面含义为生活清苦,“高贵”的字面含义为精神富有。而方志敏“清贫的高贵”则需根据文章具体内容来概括,根据“创建了革命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建设可爱的中国”等内容,可以概括出“清贫"的原因或目的,即“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根据其家庭以及国民党、蒋介石劝降等情况的叙述,可以概括出“含弃富裕的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感”,根据“方志敏式”苏维埃政府等情况的叙述,以及方志敏嘲笑搜身士兵的话语,可以概括出“坚守贫困,清白节俭”。‎ ‎9. [答案]①实地探访。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对方志敏有了初步感受。②解读资料。通过照片和苏区资料,认识到了方志敏是一个贵族式的革命英雄。③重温作品。重读《清贫》,对方志敏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④联想英雄。以亚瑟类比,体悟到了方志敏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共6分,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方法的能力。作答本题,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表现方法上的概括。根据“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等,可有“实地探访”的概括:根据方志敏的一张照片以及解说等内容,可有“解读资料”的概括;根据对《清贫》 的认识,可有“重温作品”:根据对《牛虻》中亚瑟的有关叙述,可有“联想英雄”的概括。思考时由文本内容到概括,形成文字答案时则应有概括到文本内容,做到有概括,有结合文本的分析。‎ ‎10. C; [解析]“丧祭”作“一准《礼经》”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饮酒食肉"是并列结构,应连在一起,排除D项。故答案为C。‎ ‎11. A; [解析] te“春官” 为礼部的别称,掌礼乐、祭祀、贡举等。‎ ‎12. D; [解析]“亲自医治”错,原文“病者给医药”的意思是给生病的人医病吃药。‎ ‎13.①先生幼时聪明非凡,推崇(崇尚)质朴的品行。二十五岁时,参加明朝天启丁卯年 间的乡试,凭借古文在京城及其附近闻名。(一句一分)‎ ‎②明末,流寇侵犯州城,先生捐献出全部家产来号召众人,发誓坚守城池,城池得以不被攻破(得以保全)。(一句一分)‎ ‎14.①两次落第后放弃科举,致力于文,每日闭门读书;②明朝灭亡后,大顺政权胁迫他做官,他以死抗拒;到了清朝也不做官。‎ ‎[解析]“出处不苟"即出仕退隐不随便。从材料中寻找与刁蒙吉出仕、退隐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刁蒙吉两次科举不顺,便“弃举子业,力以斯文为已任”“日闭户读书”,大顺政权时期坚决不出仕,到了清朝也“不仕”,由此可见他的“出处不苟”。‎ ‎15. C项,“秋意之下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作者愁绪更加深厚”错误,作者并无愁绪,而是对这种清寂的景色十分喜爱,认为与他的心境相符。‎ ‎16.①比喻写景,新奇贴切。林间佛寺如同退了颜色的画水面上飘荡着-块块的架田, 犹如棋盘。②远近结合,营造氛围。颌联先写近处的佛寺处于阴沉的天色中,再写远处的架田稀稀落落。⑧颔联整体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意境,映衬出诗人的恬淡心境和闲情逸致。‎ ‎17. (1)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8、A.个人主义是相对于集体主义说的,文中没有这个意思;唯我主义强调我的概念;自娛自乐强调娱乐,自得其乐强调得乐:沽名钓誉是阿谀奉承的结果,表达意思更精准:传达是传递和表达的意思,重在表达。‎ ‎19、A. ( B.从文段语境来看,并没有递进关系。C.原因是由.属于句式杂糅D.主谓搭配不当。)‎ ‎20、艺术的创造则(却)必有欣赏者(同情者)。(3分)‎ ‎21.①删去“大约"或“多”(重复累赘),②删去“使”(主语残缺), ③将“督促”改为“号召”(搭配不当),④“铭记和了解”改为“了解和铭记”(语序不当)。‎ ‎22.答案:中国老龄化日益严重,养老困境亟待破解。‎ ‎[解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 概括段意的内容,首先对语段进行大致的分层,然后找到各层的关键词语,然后概括,此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老龄化严重”“养老困境”“亟待破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