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学联体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学联体2020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曲靖市第二中学学联体2020年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本卷为试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选择题作答必须用2B铅笔填涂。‎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与代沟 ‎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 26 -‎ ‎⑤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⑥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代沟现象在米德看来主要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差异。‎ B. 代沟现象很少存在于发展十分缓慢,排除了变革的可能的老年文化当中。‎ C. 代沟现象在开拓新大陆的移民时代已经出现了,在二战后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的问题。‎ D. 在后喻时代中,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使得代沟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从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入手,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B. 第②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 第③④⑤段论述与第②段论述内容是总分关系,第⑥段承接上文第⑤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D. 第⑤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论与后喻文化作比较,论证了代沟在后喻文化时代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的原因。‎ - 26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代沟问题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及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无关。‎ B. 在前喻文化时代里,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有绝对的权威,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使得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C. 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只有局部矛盾冲突;在后喻文化时代里,唯恐失新和不敢舍旧的新老两代的对立冲突具有全球性。‎ D. 这几年在我国,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文化吸收的现象开始具有普遍性。‎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A项,选项“主要”表述有误,原文是“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差异”。原文故“代沟现象主要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差异”表述错误,属于原因表述错误。‎ B项,“代沟现象很少存在”表述有误,原文第三段有“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原文表述是“不存在”,不是很少存在。‎ D.“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不是“代沟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的原因。原因表述错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论与后喻文化作比较,”表述有误,从原文第一句“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可知,仅仅是“描述”, 没有与前喻文化的比较,只有并喻文化与后喻文化的一些现象的比较,曲解原文。‎ 故选D。‎ ‎【3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偷换作者的观点,不是作者认为,而是米德的观点。且“无关”的表述也不准确。‎ C项,“在生活方式上的只有局部矛盾冲突”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D项“开始具有普遍性”,表述有误,原文是“开始在出现”。‎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在自动化需求的强劲带动下,全球掀起了一股机器人发展的热潮,形形色色、各具功能的机器人产品,开始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但不管是工业级的搬运、分拣、切割等机器人,还是消费级的扫地、医疗、教育等机器人,它们“钢铁战士”般的形象不仅拉远了与人的距离,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柔性机器人”概念开始逐渐被提出。通过柔软材料的利用,驱动方式的创新,人们希望机器人能拥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安全性以及人机互动能力。‎ 毫无疑问,柔性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产品,充满了科学家式的浪漫,但这却不是科学家们“柏拉图”式的空想。从逐渐面世的产品中,我们发现柔性电子器件具有超薄、柔性、可延展的“类皮肤”特性,在能源、医疗、通信等领域拥有广阔前景。现有的柔性机器人虽然有着诸多优点,但由于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依然面临“硬伤”,比如需要依赖传统的刚性传感元件和电路,这严重阻碍了其性能的实现。现代社会的需求急切呼唤“全柔性”机器人的出现。‎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11月14日)‎ 材料二:‎ 我国现有的柔性机器人主要被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业柔性机器人,另一种是生物柔性机器人,因为应用领域不同,其定义也相去甚远。其中工业柔性机器人是从制造业的角度定义,专指运用机器视觉的六轴以上的工业机器人,比如工业上使用的机器人手臂。德国一家自动化公司曾开发出了一款可抓取异形物体的柔性夹具。而生物柔性机器人则是从生物学角度来讲,主要指模拟生物柔性与灵活性创造的仿生机器人。比如毛毛虫机器人,它们“柔若无骨”。目前来看,工业柔性机器人在国内的应用更为广泛,而生物柔性机器人的研究范围更广。‎ - 26 -‎ 从工业柔性机器人来看,首要的技术难点可能是材料。因为要保障工业机器人的柔性化作业,打破人机关系间的“工业围栏”,促进人机交互的安全、顺畅进行,传统的刚性连接器和外壳就无法继续使用,通过3D打印等方式寻找新材料或是首要任务。‎ 而从生物柔性机器人来看,驱动可能是主要难点,其次还有材料。仿生机器人主要模仿的不只是生物外形,还有材质、结构和运动方式,这既需要利用一些特殊材料来打造皮肤、肌肉等构造,也需要新的驱动方式来让这些材料运动起来。相比于工业柔性机器人来说,其需要面对的难点更多更大。‎ 但不管对于何种柔性机器人分类来说,对于新材料的研发探索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柔软的材料就是机器人柔性化实现的基础,未来能否在材料的寻找上取得突破,将决定着柔性机器人的发展能否走向成熟。‎ ‎(摘编自“中国智能制造网”2019年2月26日)‎ 材料三:‎ 医疗机器人是柔性机器人最典型并且商业化的应用。其中手术机器人在现阶段已经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且大规模用于临床,如美国直觉外科公司(Intuitive Surgical)的达芬奇外科手术机器人(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实施手术时,主刀医师不与病人直接接触,通过三维视觉系统和动作定标系统操作控制,由机械臂以及手术器械模拟完成医生的技术动作和手术操作。‎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代表着当今手术机器人的最高水平,它有三个关键核心技术:可自由运动的手臂腕部 Endo Wrist、3D高清影像技术、主控台的人机交互设计,分别对应了柔性机器的机器感知、机器行动和人机交互。‎ 根据 Winter Green Research 数据,2014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32亿美元,预计在2021年达到200亿美元,且市场重心将逐渐迁至亚洲。在已获得认证资质的国家中,全球每年有400万台手术能够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完成,相当于2万台设备需求,40亿美元每年的材料服务市场。‎ ‎(摘编自《机器人》2018年7月19)‎ 材料四:‎ 近日,天津大学精仪学院黄显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全球首个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有望成为柔性电子产业和植入医疗器械的革命性突破。‎ - 26 -‎ 黄显教授团队受自然界柔软的水母、轮虫等腔肠动物和浮游生物的启发,利用液滴的柔软无定型特性和柔性电子器件的超薄柔软特性,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智能液滴”——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这是一种超小型、全柔性、可编程控制的液态智能机器人,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实现运动、变形和传感测量。‎ 这款机器人长 8 毫米,高度不足 5 毫米,由电子器件和液滴两部分构成。液滴可以是水凝胶、水或者油,具体形态取决于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由于柔性电子器件仅有1.1毫克,且超薄可弯折,因此可以被液滴携带着进行运动。‎ 这种机器人除了具备良好的运动和环境适应能力之外,还搭载了多种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应力传感器、葡萄糖传感器等,未来可应用于基因测序、化学合成、药物递送等领域,有望成为能进入人体检测治疗的“血管医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9年11月24日)‎ ‎4. 下列对“柔性机器人”的概念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相对于传统的“钢铁战士”般的机器人而言,柔性机器人需要具备材料的柔软性。现有的柔性电子器件已具有超薄、柔性、可延展的“类皮肤”特性。‎ B. 柔性机器人产业面临的一大技术难题是材料,传统的刚性传感元件和电路的使用, 严重阻碍机器性能的实现,未来还需进一步对新材料研发升级。‎ C. 目前柔性机器人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美国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全球最先进的柔性机器人,属于生物柔性机器人范畴。‎ D. “智能液滴”是我国研发的全球首个液态全柔性智能机器人,电子器件超轻薄,可被液滴携带着进行运动,是柔性机器人产业的一项重大突破。‎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滴液与柔性电子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方法,在这方面我国的研究已经领先于其他国家,未来将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独有的优势。‎ B. 我国现有的柔性机器人分两种。比起工业柔性机器人,生物柔性机器人在材料上开发的难度更大,但是市场前景也更开阔。‎ C. 近年来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代表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将来的手术有望都由手术机器人来完成。‎ D. 全柔性机器人因为搭载了多种传感器,所以有望成为进入人体检测治疗的“血管医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6. 柔性机器人的进一步研发需致力于哪些核心技术?请结合材料概括。‎ ‎【答案】4. C 5. A ‎ - 26 -‎ ‎6. 柔性材料的升级,驱动方式的更新,使具备良好的机器感知、人机互动、运动和环境适应能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或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看选项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误,却按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本题四个选项可谓开门见山紧紧扣住题干“柔性机器人”而言,这样的话提取文本信息对照选项找表述错误处即可。‎ C项,“美国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全球最先进的柔性机器人”错误。原文信息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代表着当今手术机器人的最高水平”,可见选项扩大了范围,把文中“手术机器人”偷换成“柔性机器人”,偷换概念导致拔高了内容,曲解文意。‎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中相关信息进行理解和推断能力。这类题选项信息一般会超越文本,也就是可能在材料中找不到可对照语句,需要考生联想生活或者运用头脑中的自我储备加以判断。还有一种设题角度可能是对原文相关语句进行合理而巧妙的变通,即一句话百样说,出题者没有照搬原文信息,变通说法后让考生来推断,这样的其实就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这样的题需要处置灵活一些,不拘泥于提取、筛选能力。‎ B项,“比起工业柔性机器人,生物柔性机器人在材料上开发的难度更大,但是市场前景也更开阔”错误。原文信息是“目前来看,工业柔性机器人在国内的应用更为广泛,而生物柔性机器人的研究范围更广”“从工业柔性机器人来看,首要的技术难点可能是材料”,可见选项表述绝对,遗漏了文中“目前来看”“可能”等限制语,曲解文意。‎ C项,“将来的手术有望都由手术机器人来完成”错误。原文只是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代表着当今手术机器人的最高水平,它有三个关键核心技术”“医疗机器人是柔性机器人最典型并且商业化的应用。其中手术机器人在现阶段已经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且大规模用于临床”,但看不出将来的手术有望都有手术机器人来完成,于文无据,夸大其词。‎ - 26 -‎ D项,“全柔性机器人因为搭载了多种传感器,所以有望成为……”错误。原文信息是“这种机器人除了具备良好的运动和环境适应能力之外,还搭载了多种传感器,……未来可应用于基因测序、化学合成、药物递送等领域,有望……”,可见选项遗漏了信息“未来可应用于基因测序、化学合成、药物递送等领域”,导致缺失条件,原因提取不全。‎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本题题干为“柔性机器人的进一步研发需致力于哪些核心技术?请结合材料概括”, “概括”有别于“简要分析”,意思是要结合文本信息进行归纳整合观点,不必举例子说明。‎ 根据材料二中“从工业柔性机器人来看,首要的技术难点可能是材料”“但不管对于何种柔性机器人分类来说,对于新材料的研发探索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柔软的材料就是机器人柔性化实现的基础,未来能否在材料的寻找上取得突破,将决定着柔性机器人的发展能否走向成熟”可以归纳出“柔性材料的升级”。‎ 根据材料一中“通过柔软材料的利用,驱动方式的创新,人们希望机器人能拥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安全性以及人机互动能力”“这种机器人除了具备良好的运动和环境适应能力之外,还搭载了多种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应力传感器、葡萄糖传感器等,未来可应用于基因测序、化学合成、药物递送等领域”得出“驱动方式的更新,使具备良好的机器感知、人机互动、运动和环境适应能力”。‎ ‎【点睛】阅读题目设干扰项的方法有:‎ ‎1.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 ‎2.故意将“主要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和“次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面、次要原因)倒置。‎ ‎3.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整体”(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4.故意将“前期”和“后期”顺序颠倒。‎ ‎5.故意将“选择”(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表述为“兼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因或条件)。‎ - 26 -‎ ‎6.故意将“肯定”和“否定”颠倒。‎ ‎7.故意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 ‎8.故意将“此”和“彼”颠倒。‎ ‎9.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 ‎10.故意将客观的内容进行夸大。夸大其功能和效用。‎ 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昏的威力 杨炼 敦煌莫高窟的顶上是一片戈壁,在这儿我曾领略过两次截然不同的黄昏。‎ 第一次是一个秋季柔和的傍晚,遥远的沙漠和天空之间,大自然裸露着纯朴苍劲的曲线,宁静充满耳鼓,仿佛有着微微的压力。‎ 河谷和树林的喧哗都已退去。西部的高原,敞开胸膛拥抱一轮落日,那乐尊和尚的落日,岑参和高适的落日,再一次从古老的传说中走来,使三危山迸发出一片红光,而我,就被这片无垠的红光提升着,超越巨大的一瞬,进入了永恒。‎ 还有一次也是秋天,但整个大自然正举行着残暴的法则。狂风没有间歇地掀起沙石的滔天巨浪,把古塔遮蔽、把无字的土碑打得斑斑驳驳。到处一缕缕沙砾像暗色的金属粉末曲折爬行。四脚蛇细细的身子,蜷缩在芨芨草丛中。万物正在被一个破坏的欲望所统治、所摧毁。‎ 但是,忽然,我的眼睛又触到了光——茫茫沙幕之上,飘浮着一轮淡蓝色的太阳!仿佛有意让两次回忆轮回到同一点,太阳的蓝色多么静谧!是包容了所有不安、践踏过一切死亡之后生命的轻盈和骄傲。那只神圣之鸟,本身就是蓝色,只应当是蓝色,为大地受伤的心舒展开安宁的羽毛。‎ 那时,世世代代被流沙埋没的逃亡者的足迹都醒来,向黄昏致敬。千年的商旅随着隐约驼铃,出现在沙丘浑圆的剪彩上。一只半坡彩陶重新旋转出它红黑两色的河流,我被浸透,我被洗涤,从这一刻起被选中成为高原和落日的宣喻者。‎ - 26 -‎ 从这一刻起,我的心中就充满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我身处其间的世界,像沙暴的日子一样遍布敌意,一个个时辰笔直地走来,在周围堆积起厚厚的墙,夜的黑彩像一个预谋似的在窗口游弋……这是一个我无法回避的世界,不是因为它的强大,而是因为只有穿透它才能抵达我的第二重天地,那儿所有逝去的都依然存在着:屈原佩着他的兰花,李白抚着他的长剑,竹林间一片酣畅的……每个诗人是一棵黄金树,风摇响从甲骨和金石上叮叮当当撒下来的图画般的语言。我知道,我的全部生命只为了获得用这种语言谈话的秘密!‎ 带着创造的意志,我在黄昏的国度漫游。这是我千年以来就已占有的领土,我的手把大地染成金黄,我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女娲。我把我打凿的石斧交给开天的盘古,我为百草找到神农,让看不见的道显形给聪明的老子,直到肌肉炼成青铜,敲出钟声,我一次又一次把沉重的痛苦提纯成优美的音乐,使每滴鲜血中饱和了智慧。‎ 于是我的诗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叉点上铸成,永远经历着结束与开端之间的一刹那。黄昏滋润我,带着不确切的迷惑和肯定的预感,随同具有流向的辞句清澈地涌现。一组花岗石群雕,一座辉煌的宫殿,像水中倒影和灼热沙漠的屋楼似的变形,却使世界在恍惚中发现了自己的真实。我希望具有一种力量——它千百年来支撑过苦难而光荣的祖先——建造起那早在我梦想中存在的大厦:我的诗。‎ 我将永远感谢这令我耗尽心血的使命。‎ 这片土地是丰富的,如果我至今没有能够体现它的威力,我承认危机只在我自己身上:我们能否像接触爱人似的深入诗的一层层宝藏?我们能否走到世界的尽头,把野兽的嚎叫和神的祈祷紧握在手里?我们是否已穿过心中之夜,终于登上那将与人类合为一体的万古的黄昏?然后,让胜利与失败,幸福与苦难,永远期待但又绝望的一切,都升华为一个必然的启示?‎ 有什么必要担忧白昼与黑夜哪一个更接近地狱呢?我已占有黄昏,我永生在东方高原的这座金黄色峰巅上,我自己将成为那全部:纸写成的、石头刻成的、水浇灌的、火熔炼的、罪恶的、无辜的、卑贱的、高贵的、死去了的、复活了的、沉沦的、超生的……我一旦化身为诗,就将加入那无始无终的存在的行列。我相信在自己心里就能采到那枝日精月华的灵芝草!‎ 一个永远的秋天,一个既是现实又是想象中的黄昏,大自然的悟性最完美的形式,在空旷中充实着我,在震撼中提升了我。‎ ‎(选自《散文选刊》)‎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列举了许多著名诗人,揭示出虽然斯人已逝,但传世诗篇足以使其生命价值不朽。‎ B. 文章第4段使用比喻、比拟、借代的修辞手法,凸显了灵活生动、优美诗意的语言风格。‎ C. 作者推崇诗歌,认为诗歌既是支撑祖先走过苦难的精神力量,也是值得耗尽心血的使命。‎ D. 文章第7段中的“两个世界”既可指现实世界和历史世界,又可指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 26 -‎ ‎8. 请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9. 文中的“黄昏”具有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答案】7. B 8. 作者通过把诗人比喻为黄金之树来讴歌赞美诗人以及诗歌价值意义的贵重,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汉字的眷恋热爱、对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和归属感。 ‎ ‎9. (1)具体可指作者曾在莫高窟的戈壁领略过的两次截然不同的落日黄昏;(2)可指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所诞生的文化与诗歌成就,使“我”深受浸染滋润;(3)可指历史与现实、结束与开端、白昼与黑夜、死亡与永生的交叉点上的永恒瞬间;(4)可指人类文化有史以来所获得的精神启悟和所企及的精神高度;(5)可指现实世界及充满想象意味的精神文化世界。‎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文章第4段使用比喻、比拟、借代的修辞手法”说法有误。文章第4段没有使用借代修辞。‎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揣摩句子的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包括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的丰富意蕴等)。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关键词语,分析句子结构,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句子手法,分析句子表达意图等。‎ 解答此句含义,首先从手法上看,“每个诗人是一棵黄金树”运用比喻,将诗人比作黄金树,从作者选取的喻体可见在其心中诗人的贵重。从关键词语上看,作者用“图画般”修饰语言,生动地写出语言具有艺术的美,可见作者对语言的热爱,对诗歌的热爱。结合前后文语境分析,“我知道,我的全部生命只为了获得用这种语言谈话的秘密”,这是我的,也是“每个诗人”的使命,是诗歌文化从屈原到李白,一代代传承的使命。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9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丰富意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根据要求回归原文,勾画出题干中所给词语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及词语的本义,认真揣摩其语境义,看是否有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感情色彩义等;最后根据分析,整理概括答案。‎ 解答文中的“黄昏”的多重意义,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找出关键语句,结合语境体会“黄昏”的象征意义。文章开篇点题“敦煌莫高窟的顶上是一片戈壁,在这儿我曾领略过两次截然不同的黄昏”,这里的黄昏指的是时间、自然景观。“每个诗人是一棵黄金树,风摇响从甲骨和金石上叮叮当当撒下来的图画般的语言”“带着创造的意志,我在黄昏的国度漫游。……使每滴鲜血中饱和了智慧”,这里黄昏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诗歌。“于是我的诗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叉点上铸成,永远经历着结束与开端之间的一刹那。黄昏滋润我”,这里的黄昏指的是生命交叉点的永恒瞬间。“我们是否已穿过心中之夜,终于登上那将与人类合为一体的万古的黄昏?然后,让胜利与失败,幸福与苦难,永远期待但又绝望的一切,都升华为一个必然的启示”,这里黄昏指的是人类的精神启悟。“一个永远的秋天,一个既是现实又是想象中的黄昏,大自然的悟性最完美的形式,在空旷中充实着我,在震撼中提升了我”,这里的黄昏指的是自然的和精神的世界。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结,答是所问。‎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佯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雎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当此时,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诈为卒,侍王稽。王稽问:“魏有贤人可与俱西游者乎?”郑安平曰:“臣里中有张禄先生,欲见君,言天下事。其人有仇,不敢昼见。”王稽曰:“夜与俱来。”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语未究,王稽知范雎贤,谓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与私约而去。王稽辞魏去,过载范雎入秦。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 - 26 -‎ 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范雎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行,因门下人谢罪。范睢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 ‎(摘编自《史记•范雎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B.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C.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D.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游说,是指某人陈述自己的建议、主张,并希望被采纳、实施,并且借此谋得利益。‎ B. 中大夫,古代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C. 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期为国君、卿大夫的侍从官员,掌管接待引见宾客,朝会时担任警卫。‎ D. 里中,同里的人,同乡的人。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雎出身贫寒,官至相国。年轻时,想凭借才学,建功立业,无奈家庭贫寒,长时间找不到晋升的机会,但最终他官至秦国宰相。‎ B. 范雎隐忍受辱,胸有大志。他因为一时不慎而被猜疑,遭受板子、荆条抽打,又被扔进茅厕,受尽屈辱,但是他心中存希望信未来。‎ - 26 -‎ C. 范雎隐藏自己,给人机会。须贾不问青红皂白,认定范雎是告密者,致使范雎差点丢了性命,但是他再次面对须贾时却给其以机会。‎ D. 范雎逆转人生,恩人相助。在范雎的生命长河里,那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守者”、同乡郑安平、秦国谒者王稽都是改变其命运的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 ‎(2)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 ‎【答案】10. C 11. A 12. B ‎ ‎13. (1)范雎得知须贾到了秦国,便隐藏了相国的身分乔装出行,他穿着破旧的衣服暗中前往客馆,见到了须贾。(2)须贾(一听)大惊失色,自知被诓骗进来,就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双膝跪地而行,托门卒向范雎认错(请求谅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 ‎ “从”是随从的意思,为动词,主语为“范雎”;“留”是逗留的意思,主语是“须贾和范雎”,所以,这俩字分别从属于两个句子,中间需要断开,排除A、B两项;“未得报”意思是(须贾和范雎)未得到答复,意思完整。“齐襄王”作下一个句子中“闻”的主语,应划到下一个句子中,排除D项。由上文“须贾知之/大怒”可知,“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是须贾大怒的原因,所以动词“以为”的主语是须贾,而“告齐”这件事是须贾主观认为范雎做的,所以“告齐”的主语是范雎,“告齐”前不能断开。‎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A项,“并且借此谋得利益”错误,原文“游说诸侯”是说周游诸侯列国是想有所作为,并不是借此谋得利益。‎ 故选A。‎ ‎【12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仔细比对。‎ B项,“他因为一时不慎而被猜疑”错误,由原文“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可知,齐襄王看中了他的口才拿东西赏赐他,他不敢接受,并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事情,而“被猜疑”,只是因为须贾自己主观认为的,所以说不是他“因为一时不慎而被猜疑”。‎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1)句得分点:“微行”,隐藏自己身份改装出行;“敝衣”,破旧的衣服;“间步”,乘隙私出,暗中前往;“之”,往、到。第(2)句得分点:“见”,被;“膝”,名词作状语,用膝盖;“因”,经由、通过;“谢”,道歉、认错。‎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6 -‎ 范雎是魏国人,字叔。他曾周游诸侯列国企图有所作为,但没有成功,想为魏国建立功业,可是家境贫寒没有办法筹集活动资金,无法得见魏王,就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有一次,须贾为魏昭王出使到齐国办事,范雎随往。他们在齐国逗留了几个月,也没有什么结果。当时齐襄王得知范雎很有口才,就派专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但范雎一再推辞不敢接受。须贾知道了这件事,大为恼火,认为范雎必是把魏国的秘密出卖给齐国了。回到魏国后,须贾心里恼怒范雎,就把这件事报告给魏国宰相。魏国的宰相是魏国公子之一,叫魏齐。魏齐听了后大怒,就命令左右近臣用板子、荆条抽打范雎,打得范雎肋折齿断。当时范雎假装死去,魏齐就派人用席子把他卷了卷,扔在厕所里。宴饮的宾客喝醉了,轮番往范雎身上撒尿,故意污辱他借以惩一警百,让别人不准再乱说。卷在席里的范雎还活着就对看守说:“您如果放走我,我日后必定重重地谢您。”看守有意放走范雎就向魏齐请示把席子里的死人扔掉算了。魏齐喝得酩酊大醉,就顺口答应说:“可以吧。”范雎因而得以逃脱。魏国人郑安平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就带着范雎一起逃跑了,他们隐藏起来,范雎更改了姓名叫张禄。在这个时候,秦昭王派出使臣王稽到魏国。郑安平就假装当差役,侍候王稽。王稽问他:“魏国有贤能的人士可愿跟我一起到西边去吗?”郑安平回答说:“我的乡里有位张禄先生,想求见您,谈谈天下大事。不过,他有仇人,不敢白天出来。”王稽说:“夜里你跟他一起来好了。”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两个人的话还没谈完,王稽就发现范雎是个贤才,便对他说:“先生请在三亭冈的南边等着我。”范雎与王稽暗中约好见面时间就离去了。王稽辞别魏国上路后,经过三亭冈南边时,载上范雎便很快进入了秦国国境。范雎做了秦国相国之后,秦国人仍称他叫张禄,而魏国人对此毫无所知,认为范雎早已死了。魏王听到秦国即将向东攻打韩、魏两国的消息,便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得知须贾到了秦国,便隐蔽了相国的身分改装出行,他穿着破旧的衣服偷空步行到客馆,见到了须贾。须贾一见范雎不禁惊愕道:“范叔原来没有灾祸啊!”范雎说:“是啊。”须贾笑着说:“范叔是来秦国游说的吧?”范雎答道:“不是的。我前时得罪了魏国宰相,所以流落逃跑到这里,怎么能还敢游说呢!”须贾问道:“如今你干些什么事?”范雎答道:“我给人家当差役。”须贾听了有些怜悯他,便留下范雎一起坐下吃饭,又不无同情地说:“范叔怎么竟贫寒到这个样子!”于是就取出了自己一件粗丝袍送给了他。范雎回去弄来四匹马拉的大车,并亲自给须贾驾车,直进了秦国相府。相府里的人看到范雎驾着车子来了,有些认识他的人都回避离开了。须贾见到这般情景感到很奇怪。到了相国办公地方的门口,范雎对须贾说:“等等我,我替您先进去向相国张君通报一声。”须贾就在门口等着,拽着马缰绳等了很长时间不见人来,便问门卒说:“范叔进去很长时间了不出来,是怎么回事?”门卒说:“这里没有范叔。”须贾说:“就是刚才跟我一起乘车进去的那个人。”门卒说:“他就是我们相国张君啊。”须贾一听大惊失色,自知被诓骗进来,就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双膝跪地而行,托门卒向范雎认罪。范雎进宫把事情的原委报告了昭王,责令须贾回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 26 -‎ 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 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 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 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15. 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相同点:①都流露了诗人留滞他乡、思念亲人的羁旅之愁。②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③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不同点:①诗歌体裁不同:周诗是七言律诗,李诗是七言绝句。②思念对象不同:周诗思念的是弟弟,李诗思念的是妻子;③表达技巧不同:周诗用典抒情(“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传书”,或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李诗虚实相生,想象与家人团聚,秉烛夜话的温馨场景(或“将相思之情转化为对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想象”)。‎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回望家山渐行渐远”错误,“数点家山”是作者想象之景,因为思念才觉得“时时浮现在眼前”,不是实写,是虚写。‎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 26 -‎ ‎《行舟忆永和兄弟》是北宋诗人周必大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当诗人离开家乡顺江而下前往吴地时,漫长的水路,沿江的风物,无处无事不触动他的乡思,于是写了这首七律,以兄弟之忆,表故乡之思。首联记事,写诗人在征途上不知道走了多久、多远,“几回系缆几回行”,运用细节描写,两个“几回”,见水路行程的单调与乏味;颔联写景,天寒风浪,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突出了旅途上的艰辛;颈联“常在眼”“正关情”,抒发无时不在的思乡之情;尾联通过《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写行舟途中得鲤鱼后所引发的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借景抒情,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共剪西窗烛”“话巴山夜雨”两个生活细节描写,则表明此时思归之情切,“何当”即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根据以上内容,从同与异两个角度分析即可。‎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 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点明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但仍然达不到逍遥游境界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_______”一句写出了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3)孟子《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指“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此虽免乎行 (2). 犹有所待者也 (3). 气吞万里如虎 (4). 赢得仓皇北顾 (5). 所欲有甚于生者 (6). 所恶有甚于死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犹”“赢”。‎ ‎【点睛】‎ - 26 -‎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最近举行的联合国“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启动仪式上疾呼:“我们必须帮助那些极度脆弱的人——数以百万计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人。”‎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华民族向来就有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开展对外援助70年来,中国始终本着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印度洋海啸、西非埃博拉疫情、尼泊尔特大地震等诸多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中,中国总是_______地向这些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绝不在朋友落难时袖手旁观,绝不在伸出援手时夹杂私利,这就是中国之义。‎ 应当看清,西方一些人歪曲中国提供的人道主义救援,抹黑中国善举,这些_______的言行,完全就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玷污,_______出他们狭隘的地缘政治算计和荒谬的傲慢与偏见。国际公认,为捍卫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选择勇敢“逆行”,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生动实践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抗疫行动,彰显了人本精神和天下情怀,_______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内含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光芒。‎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仁不让荒诞无稽暴露闪烁 B. 责无旁贷荒谬绝伦显露闪烁 C. 当仁不让荒谬绝伦暴露闪耀 D. 责无旁贷荒诞无稽显露闪耀 ‎18. 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 A. “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 B.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 坚强,纯洁,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 26 -‎ D. 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始终本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B. 中国始终本着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威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C. 中国始终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D. 中国始终本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威胁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答案】17. C 18. D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第一空,根据语境,中国是本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种帮助不是自己的责任,故排除“责无旁贷”;荒诞无稽:形容虚妄离奇,无法考查。荒谬绝伦:荒唐错误到了极点。根据语境,西方一些人歪曲中国提供的人道主义救援,抹黑中国善举这种行径是错误到了极点的,故应选择“荒谬绝伦”;暴露:使隐藏着的事物显露出来。对象可以是矛盾、本质、问题、阴谋、弱点、缺点等。暴露:多是无意地显露,有时是有意地揭露出来。可以用于自己、自身事物、目标等。显露:一指明白直截;二指明显暴露。此处语境选择“暴露”更合适;闪耀:光彩耀眼。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闪耀”和“光茫”搭配;故选择“闪耀”。‎ 故选C。‎ ‎【18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文中句子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项,表示说话声音延长。‎ B项,表示话题转换。‎ C项表示总结上文。‎ D项表示解释说明。‎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B项“本着以”介词多余,构成句式杂糅;去掉“以”;A项“受到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疫情”后面缺少“威胁”,成分残缺。C项,“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缺少成分,应该是“以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为本”。‎ 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图是办理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手续的流程示意图,请把这一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 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 - 26 -‎ ‎【答案】参保地经办机构将参保人员信息备案后传至省平台,再由省平台传至部平台,形成全国联网;患者持社保卡异地入院治疗,出院时其医疗费用信息经由省、部网络平台传回参保地,然后按规定结算。‎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的题型主要以下几种:描述内容,拟标题,品寓意。本题要求的是描述内容,和提出建议。描述内容要求做到客观、全面,即把所呈现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说明。考生解答此题,首先是审题,抓住题干“办理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手续的流程示意图”的关键提示,结合表格内容,将这些信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注意箭头指向。还要注意题目中的字数限制。‎ ‎21.班里组织“小说人物谈”专题讨论会。请你从《家》《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大卫科波菲尔》《高老头》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他(她)的认识以及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答案】参考例文: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人,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通过描写堂吉诃德的荒唐行径,以及他屡屡碰壁、事事失败的遭遇,生动地说明了骑士的长矛、甲胄已经进了历史陈列馆,逆时代车轮而行必将碰得头破血流。‎ ‎【解析】‎ ‎【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微写作的要求是能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感情;能写简短的应用性语段。通过微写作考查名著经典阅读,也是常见的做法。解答微写作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抓住关键词进行解读,然后再结合相关作品按要求选择相关内容进行写作,注意表达方式、字数的要求。题目要求从《家》《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大卫科波菲尔》《高老头》中选择一个人物写一段文字,作答时要注意写出人物姓名,必须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明确对该人物的认识以及自己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语言表达简洁流畅,层次清晰,适合用于班级“小说人物谈”专题讨论会上与同学交流讨论,注意字数要求。如答案示例所选人物为《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作答中首先明确他是特点: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人永不妥协的斗士。然后再结合作品中的对他行动、结果等的描述加以分析即可。‎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人是时代的希望,祖国崛起强大会伴随无数青年人的前仆后继以及那些青春激昂的希冀与梦想。‎ ‎——梁启超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习近平 青春就是要见山见水,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了诗与远方,还有家国天下。‎ ‎——网友 ‎ 你所在的学校组织“学子论坛”,主题为“点亮青春,领航未来”,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今日长江后浪 明朝盛世先锋 亲爱的同学们:‎ 吾辈登临,正少年;少年侠气,郁结雄。今日的我们,站在时代的风口,准备做下一位接棒人。中国的脚步,就是青年人的脚步,你的梦想是中国蓝图,你的选择关乎中国的未来。是选择耀眼的分数;轻松的未来还是愿意用你清瘦的肩头去承担祖国的未来?‎ 现在,我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大多数同学着眼于高考,选择了兴趣爱好,选择了金榜题名,选择了迎合需要,选择了那条繁花盛开的坦途。这无可厚非,甚至,我无法下笔斥责。这样的选择的背后又何尝不是无数个家庭殷切的期盼,又何尝不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一个人躲避,一代人躲避,一个民族躲避,这样的中国,结局是什么?‎ - 26 -‎ 为什么大家如此热衷于谈今日之中国?因为国家富强生活安定你却未为此流血牺牲;为什么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燃爆了朋友圈?因为他们替你们扛起了中国;为什么你为凉山大火惋惜许久?因为你看到了真的有人愿意舍家为国。你为他们震撼;为之感动,可曾想过,若有一日流血拼命,你是否愿意上前。‎ 再渺小的灵魂,骨血里流淌的都是中国的山河。今日之一切,皆为前辈拼命之、奋斗之、取舍之。吾辈安能坐享其成!非典到新冠中国的进步,不过是当年青年一代舍身为国而为之,进步的中国是压着无数英烈的墓碑颠簸向前。而我们若一直随波逐流,他日之中国又将因何湮灭?理科学习世界的原理,推动中国科技永攀高峰;文史使人睿智,通古今、晓旧事,传统文化永远是中华民族兴旺的根基。无论选择何种科目,考取了怎样的大学,未来月薪几多,是尚能温饱还是尚有余闲,是坐在陆家嘴还是奋斗在脱贫一线,中国,需要你那颗为之奉献的心,需要你时刻准备着。‎ 今日翩翩少年郎,明朝盛世先锋浪。我们的眼中不应只有高考为终结的高中生活,我们的心中不应只装小小的一间房。应将你的热血洒满祖国大好河山,任其在中肆意流淌;应将脚步踏遍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任其风吹雨打野蛮生长;应将生命奉献给亲爱的中国,任其在山峦相间中展翅飞翔。‎ 万般蹀躞,以此为梦,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奔涌吧,后浪!‎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由三则名言构成。第一则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名言,他强调 青年人是时代的希望,是祖国崛起强大的希望;第二则材料是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的名言,他强调中国青年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网友的话强调青春更要有家国天下。所以综合以上三则名言可以看出:“青春”“国家”是关键词。‎ 所以作文时,应多侧重写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以及时代的关系,青年人应该承担起建设祖国,实现国家富强,引领时代未来的责任与重担,积极向上的弘扬正能量,而不应该将写作的视角放窄放低,写一些个人的情感、玩乐等“小青春”,而应着眼于“大青春”——责任与担当,国家的未来社会的未来。‎ 根据材料下面的提示,发言应站在主人翁的立场上,使用场合是“学子论坛”,须体现“论坛”主题“点亮青春,领航未来”,要突出“点亮”“领航”这几个关键词,突出青年的发展与时代的关系,体现青年应有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弘扬正能量。‎ - 26 -‎ 立意:‎ ‎1.点亮青春,领航未来。‎ ‎2.在时代坐标上谋划未来。‎ ‎3.我的爱好也是国家需要。‎ ‎4.让国家需要领航青春的方向。‎ ‎5.爱我所爱,选国所需。‎ 素材:‎ ‎1. 青年如出土之新芽,清晨之微光,是新时代的成长者,更是未来的领航者。正值青春的我们应树立更高的志向与理想,为社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不负青春不负卿。‎ ‎2. 在危急的疫情期间,众多90后、00后勇敢担当,驰援一线;在科技的最前沿,国产C919大型客机研发组平均年龄不足35岁;在世界的大舞台,中国19岁选手斩获世界技能大赛金奖……吾辈同为青年,理应有着更高的情怀,在思考自己人生规划时,将社会,国家放于自己心中重要的地位,向当代青年楷模学习,发挥自己更大的价值。‎ ‎3. 青年一代的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心有他人,怀揣梦想,让自身的完美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时代给了我们最好的舞台,让我们为时代的幸福增色,用青春的热血,谱写人生,唱响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 ‎4. 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机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继承五四传统,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成为无数热血青年共同的心声。‎ ‎5. 对国家而言,青春是一股磅礴的力量,青年始终是社会的主宰。在现实中,年轻人活泼有朝气、敬业有闯劲、尽责有担当,他们不仅是行业进步的排头兵,还是创新发展的领跑者。所以,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国家的发展需要年轻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结构:‎ 作者抓住“青春”“未来”两个关键词,明确青年当有作为,有担当,有责任,有准备;作为一篇发言稿,语境意识非常强,有号召力,写出了当代中学生的格局和胸怀,境界不俗。从结构上来说,设置问题,引发思考,为小家,还是为大国?从语言上来说,作者文言底蕴深厚,语言优美,而且非常有感染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考场佳作。‎ - 26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