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高考】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考评训练:组合练 2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
www.ks5u.com 组合练2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2020·重庆七校上学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________ 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优雅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出________的瓷器。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而( )。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不绝口,但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________。当前,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各方应该________ ,把陶瓷上的中国故事讲得精准、透彻、动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熟能详 美轮美奂 张冠李戴 同舟共济 B.如数家珍 精美绝伦 指鹿为马 齐心协力 C.耳熟能详 精美绝伦 张冠李戴 齐心协力 D.如数家珍 美轮美奂 指鹿为马 同舟共济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故事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B.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容易被理解的话本小说,当时很流行 C.这些故事通常取材于容易被理解的话本小说,当时很流行 D.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B.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C.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D.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4.[2019·惠州二调]下面是某校学生会写的一封倡议书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指出并改正。 入夏以来,我国长江流域赶上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灾区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生活不好过。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应该使劲弘扬。我们倡议全校师生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渡过这道坎儿。希望大家尽己所能,奉献爱心。愿意捐款捐物的师生请与学生会打招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0·合肥调研性检测]下面是关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深圳为什么能在创新上________?深圳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创新之都”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作为以创新为主体的企业,为何愿意聚集到这座城市?“因为这里有最好的创新条件”,道出了关键原因。一方面,税收优惠、人才新政、打通产学研链条等政策供给,为企业创新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城市软环境质量的综合提升,有力促进了企业“创新矩阵”的形成。软环境对企业及企业家的影响,往往是全方位的、________ 的。营商环境的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城市治理能力的提高等,对于创新同样________。 其实,创新能力的增强、一座城市的崛起,绝不仅仅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无论是优化政策供给,还是改善软环境,说到底,都要靠改革来驱动。( )。正是因为深圳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企业创新才有法治保障;正是因为深圳持续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企业才能安心做优做强;正是因为深圳不断补齐了生态环境、原创性基础研究平台等短板,企业才愿意留下来________……事实证明,“良禽择木而栖”绝非戏言,企业和人才会用“脚”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投票。也可以说,支撑深圳创新转型的压力,既源自改革的精神文化,又源自改革的具体举措。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独领风骚 潜移默化 至关重要 锐意进取 B.独当一面 耳濡目染 不可多得 锐意进取 C.独领风骚 耳濡目染 不可多得 抱团取暖 D.独当一面 潜移默化 至关重要 抱团取暖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 B.创新是中国发展的点火器,改革是必不可少的新引擎 C.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点火器,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新引擎 D.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改革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支撑深圳创新转型的动力,既源自改革的精神文化,又源自改革的具体举措。 B.支撑深圳创新转型的压力,既是改革的精神文化,又是改革的具体举措。 C.支撑深圳创新转型的动力,既源自改革的具体举措,又源自改革的精神文化。 D.支撑深圳创新转型的压力,既源自改革的具体举措,又源自改革的精神文化。 9.下面是小王给即将过生日的姑姑发的手机短信的一部分,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姑姑,明天是您三十岁寿辰,但我因学习特别忙,无法拨冗前往,十分垂念您;等有时间,我会垂询您的时间,到您家去,到时您恭迎即可。顺颂安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留下了不少传统习俗。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给压岁钱的越来越少了,抢红包的越来越多了;年终守岁的越来越少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了;全家忙着做年夜饭的越来越少了,到明亮、整洁的餐厅里聚餐的越来越多了。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信息反映的社会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上述信息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要求观点鲜明,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甚有惠政,嘉禾连理,出于州境。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 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吏人感悦,略无诤讼。后数岁,卒官,时年六十。赠冀、定、青、瀛四州刺史,谥曰襄。 (节选自《隋书·梁彦光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B.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C.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D.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选文出处《隋书》可知,文中高祖指隋文帝杨坚,魏、齐是南北朝时的朝代。 B.太学,古代的大学,相传庠、序等均为古代大学。汉武帝时期开始设置太学。 C.解褐,脱去粗布衣服,进入仕途担任官职;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D.策试,古代试士用策问,因此称考试为“策试”,文中指梁彦光亲自组织科举考试。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彦光治理岐州,颇有政绩。他两次治理岐州。高祖时,他治理岐州出现“嘉禾连理”的吉兆;高祖之前,他治理岐州时政绩考核连年为上等。 B.梁彦光治理相州,政绩不一。他第一次治理相州时,采用岐州之法,效果不佳,被免职;第二次他改弦更张,狡猾之徒全都逃窜,震惊全境的人。 C.梁彦光以德化人,改变民风。他治理相州期间,奖励向学者,教化百姓,民风得以改变,酗酒成性的焦通在其感化下也最终成为有德之士。 D.梁彦光历仕两朝,卒于任上。他先是在西魏朝廷做官,隋时又出任多州刺史,最终卒于相州刺史任上,被追赠为冀、定、青、瀛四州刺史。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梁彦光在相州刺史任上时为什么要设立学校?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20题。 董昭,字公仁。绍逆公孙瓒于界桥,钜鹿太守李邵及郡冠盖,以瓒兵强,皆欲属瓒。绍闻之,使昭领钜鹿。问:“御以何术?”对曰:“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时郡右姓孙伉等数十人专为谋主,惊动吏民。昭至郡,伪作绍檄告郡云:“得贼安平张吉辞,当攻钜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昭案檄告令,皆即斩之。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会魏郡太守栗攀为兵所害,绍以昭领魏郡太守。时郡界大乱,贼以万数,遣使往来,交易市买。昭厚待之,因用为间,乘虚掩讨,辄大克破。二日之中,羽檄三至。昭弟访,在张邈军中。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时太祖领兖州,遣使诣杨,欲令假涂西至长安,杨不听,昭说杨曰:“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 杨于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三年,昭迁河南尹。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杀,河内太守缪尚城守待绍救。太祖令昭单身入城,告喻洪、尚等,即日举众降。昭年八十一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三国志·董昭传》)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B.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C.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D.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代成年男子在本名之外另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称呼别人的字,一般表示尊敬。 B.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自行任免掾史。 C.檄是古代用于官方的文书,如果在其上插鸟羽,则表示十分紧急,欲其急行如飞,称之为“羽书”或“羽檄”。 D.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被用来指开国之君,也有不是帝王而被后人追授的,文中的曹操就是这种情况。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昭伪造檄文,制服钜鹿豪族。他伪造了一份袁绍的檄文,称贼人将攻打钜鹿,孙伉等人给敌人做内应,以此斩杀了孙伉等人。 B.董昭巧使妙计,平定魏郡贼乱。他兼任魏郡太守时,郡中贼人四起,他先是厚待他们,然后利用他们做间谍,趁机击败了贼人。 C.董昭富有远见,直言劝说主将。在曹操尚势弱时,他就看出曹操是一位英雄,劝说张杨帮助曹操联系朝廷并让他举荐曹操袭父爵。 D.董昭智勇双全,只身劝降缪尚。张杨被杀后,薛洪、缪尚守城等待救援,董昭奉曹操之命独身入城,最终成功说服他们率城投降。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郡惶恐,乃以次安慰,遂皆平集。事讫白绍,绍称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邈与绍有隙,绍受谗将致罪于昭。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董昭为什么选择杨奉和太祖合作?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合练2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 1.C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如数家珍” 不可做定语,所以此处选用“耳熟能详”更恰当。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精美绝伦:精致巧妙到了极点,没有可以相比的。此处修饰的对象是瓷器,所以选用“精美绝伦”更恰当。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语境说的是文化传统的隔阂会使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弄错对象,并非有意为之,故此处选用“张冠李戴”更恰当。齐心协力: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语境未说“难关”,选“齐心协力”更合适。 2.D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由下文的“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可知,“容易被理解”应是指取材于话本小说的“这些故事”,而不是“话本小说”,所以可排除B、C两项。比较A、D两项,这两项都在指出上文提到的“故事”的特点。D项中用“又”承接上文,更明确地表明是对上文的补充说明,与上文衔接更紧密。所以应选D项。 3.D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介词“在”应放在“国家”前;二是“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错误,可将“使”改为“给”。据此可知,D项修改最恰当。 4.答案:①“赶上”改为“遭遇”;②“不好过”改为“艰难”;③“使劲”改为“大力”;④“坎儿”改为“难关”;⑤“打招呼”改为“联系”。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倡议书应当使用书面语,因此需要找出文段中不合书面语体要求的表达,并加以修改。本题中“赶上”“不好过”“使劲”“坎儿”“打招呼”等词偏口语化,表述过于随意,应改为相应的书面语。 5.答案:实现经济增长的共同目标,需要央行和财政部共同努力。央行需要采取对内稳定物价、对外稳定汇率的货币政策,而财政部则要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把框架图的基本构成弄清楚。分析可知,经济增长是最终的目标,而实现经济增长这一目标需要央行和财政部两个部门共同努力。其中,央行采取货币政策,分为对内和对外的策略;财政部采取财政政策。具体作答时,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解说,同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 6.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独当一面:单独担当一个方面的任务。独领风骚:形容超群出众,没有谁可与之相比。语境强调的是在全国的创新热潮中深圳走在了最前面,应选用“独领风骚”。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潜移默化”强调如何受影响的,“耳濡目染”强调受影响的方式,结合语境可知,应选用“潜移默化”。至关重要:相当重要,在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的;比喻最重要的。不可多得:形容人或事物很稀少、很难得。语境强调的是营商环境的优化等因素对于创新很重要,所以应选用“至关重要” 。锐意进取:意志坚决,勇往直前。抱团取暖:原意是指在寒冬季节,人们抱在一起,相互取暖,比喻互助协作、积聚力量共渡最困难的时期。语境说的是企业勇往直前,没有“共渡难关”的意思,所以应选用“锐意进取”。 7.A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上下文内容,并结合选项来看,改革促进了创新,创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所以“新引擎”应是指创新,“点火器”应是指改革,据此可排除B、C两项。此处所填写的句子是比喻句,且表达的应是对改革的作用的强调。对比A、D两项,A项是由“如果……那么……”连接起来的复句,在表达上突出强调后半句的内容,也与前后文衔接更紧密、更连贯,故A项更恰当。 8.C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认真分析画线句可以发现,这个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支撑”与“压力”搭配不当,应将“压力”改为“动力”;二是语序不当,对于“精神文化”和“具体举措”来说,“精神文化”是更深层次的因素,所以应是“既源自改革的具体举措,又源自改革的精神文化”。C项两处语病全部修改正确,故答案为C项。 9.答案:①“寿辰”改为“生日”。②“拨冗”改为“抽时间”。③“垂念”改为“想念”。④“垂询”改为“征询”。⑤“恭迎”改为“在家”。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不得体,主要体现为谦辞敬辞的误用,要注意人物的身份,词语适用的对象和语境。如“寿辰”指老年人的生日,三十岁生日用“寿辰”显然不合适。“ 拨冗”,客套话,指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出时间,此处不能用于“我”。“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此处称“我”“垂念”“姑姑”,不得体。“垂询”,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询问。这里说“我”“垂询”“姑姑”,不合适。“恭迎”指恭敬地迎接,这里说“姑姑”“恭迎”“我”,不得体。 10.答案:(1)春节的传统习俗随着社会发展变得越来越淡(或:传统节日的习俗随着社会发展变得越来越淡)。 (2)示例一:这一现象提醒我们要正视传统文化被现代社会冲击的现象,倡导社会重视传统节日,重拾节日习俗,传承传统文化。 示例二:这一现象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然,因为一些习俗消失的同时,会有一些新的习俗出现,抱残守缺、停滞不前,并不是可取的做法。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题有两问,一问要求考生从筛选信息的角度回答,另一问要求考生从探究评价的角度回答。解答第(1)问,要明确材料讨论的话题是什么——春节传统习俗,春节传统习俗怎么样了——越来越淡。据此可总结出答案。解答第(2)问,则要看个人的理解,可进行批判性评价,也可进行正面评价,关键是要写成“评述性文字”,且要“观点鲜明”。注意字数要求。 11.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望”是“无复”的宾语,“天恩复垂收采”是“不谓”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请”的内容是“复为相州”,意思是 “请允许我再次担任相州刺史”,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C。 12.D'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中指梁彦光亲自组织科举考试”错误,根据文中“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常以季月召集之”可知,梁彦光只是亲临策试现场,并非“亲自组织科举考试”。 13.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他两次治理岐州”错误,原文中“彦光前在岐州”是说梁彦光之前担任岐州刺史时,这里的“前”是与“及居相部”相比而言的。 14.答案:(1)彦光想革除这种弊端,就用俸禄请来了太行山以东的儒学大师,在每个乡建立一所学校。 (2)(焦通)侍奉双亲缺乏礼节,被堂弟告了状。彦光没有给他治罪,带他到州学,命令他在孔子庙里观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革”(革除)、“秩俸”(俸禄)、“招致”(请来);(2)关键词“阙”(缺乏)、“将”(带领),被动句式“为……所……”。 15.答案:因为相州百姓多为手艺人、商贩、乐户等,风气不正,诉讼案件很多,因此设立学校,让人们求上进,以改变习俗。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集中分析从“初,齐亡后”到“万端千变”,以及“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变”等句子,抓住要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西魏大统末年,彦光进入太学学习,广泛学习经史,有规矩法度,匆忙仓促的事也一定按照礼节。他脱去粗布衣服担任秘书郎,当时年龄是十七岁。等到隋高祖文皇帝即位,让他担任岐州刺史。彦光有很好的政绩,异根草木枝干连生在一起的吉兆,就出现在岐州境内。彦光先前在岐州,那里的风俗很质朴,他以清静无为来镇守那里,全境的人大受感化,考评政绩连年为上等,为全国第一。到相州后,他还按照在岐州的治理办法。邺都的风俗杂乱,人大多巧变诡诈,他们给彦光作歌,说他不能治理和教化这个地方。高祖听说后责备彦光,彦光最终获罪遭免职。一年多以后,高祖任命他为赵州刺史,彦光对高祖说:“我以前在相州获罪,百姓说我是戴帽饧。我自料(既已)革除官职,不再有做官的希望,不想皇上施恩,重新任用我。请允许我再次担任相州刺史,改变以前的做法,希望能改变那里的风俗,来报答陛下厚恩。”高祖同意了,彦光又任相州刺史。彦光一上任,就揭发隐蔽的坏人坏事,如同神灵,于是诡变多诈之人没有不偷偷逃匿的,相州全境的人大为震惊。当初,齐亡以后,士大夫大多迁入关内,只有手艺人、商贩和说唱艺人迁徙住满了州城内外。因此人情险恶不正,无端产生谣言,到官吏那告状的,名目繁多。彦光想革除这种弊端,就用俸禄请来了太行山以东的儒学大师,在每个乡建立一所学校。 经常在每季的最后一个月召集学子,亲自到考试现场。有勤奋学习超出一般、聪慧有美名的学子,让他们登上厅堂就宴,其余的人都坐在廊下。有喜爱争论、懒于做事一无所成的人,让他们坐在庭院中,(给他们)摆上粗劣的饭食。等到学业完成,就举行宾贡的仪式,还在郊外为之设宴送行,并用财物资助他们。于是人们都克制私欲力求上进,风俗大为改变。有一个滏阳人焦通,生性好酗酒。(焦通)侍奉双亲缺乏礼节,被堂弟告了状。彦光没有给他治罪,带他到州学,命令他在孔子庙里观看。当时庙中有韩伯瑜因为母亲用手杖打他不痛,哀怜母亲气力小,对着母亲悲伤哭泣之像。焦通于是受感动而醒悟,既伤心又惭愧,好像无地自容。彦光教诲开导之后就放他回去了。后来焦通改正错误,砥砺德行,最终成了有德之士。官吏百姓都感动欢喜,几乎没有争辩诉讼之事发生了。数年之后,彦光死于官任上,时年六十岁。朝廷追赠他为冀、定、青、瀛四州刺史,谥号为襄。 16.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画波浪线句子所处的语境有准确的把握。画波浪线句子是袁绍问董昭用什么办法治理钜鹿时董昭的回答。结合语境理解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可知“欲……”的主语应是董昭自己,所以“众谋欲诱致其心”的断句不合理,据此排除A、C两项。“耳”在这里是句末语气词,其前不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 17.A'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字并非古代成年男子特有,古代女子行笄礼,表示成年,不便直呼其名,也会另取字。 18.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可采用题文对照的方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以发现不对应的地方。C项,根据“曹今虽弱……当故结之”可知,董昭并未让张杨举荐曹操袭父爵。 19.答案:(1)全郡人都恐惧不安,董昭就依次安慰,于是全都平息安定下来。事情结束后禀告袁绍,袁绍称赞他干得好。 (2)张邈与袁绍有嫌隙,袁绍接受谗言要把董昭治罪。董昭想到汉献帝那里去,到河内时,被张杨留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一”(全)、“以次”(依次)、“讫”(结束);(2)关键词“隙”(嫌隙)、“诣”(到……去),被动句“为……所……”。 20.答案:杨奉和韩暹、董承、张杨等人不合,董昭认为杨奉兵力最强且没有同伙援助,可以和太祖互通有无。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题干表述回到原文可找到对应信息“会天子……作太祖书与奉……袭父爵费亭侯”,从中可以看出,杨奉的兵马最强,且和其他人有嫌隙,孤立无援,在这种情况下,董昭认为他最有可能和太祖合作。 参考译文: 董昭,字公仁。袁绍在界桥迎战公孙瓒,钜鹿太守李邵和郡中官员,认为公孙瓒兵力强盛,都想归附公孙瓒。袁绍听说了,派遣董昭兼任钜鹿太守。袁绍问:“你用什么办法治理他们?”董昭回答说:“一个人的微弱力量,不能消除众人的图谋,我想诱导他们的心,提出和他们共同商议,等到获得了他们的实情,就根据具体情况来制服他们。计策临到那时才能确定,(现在)不能说出来。”当时郡里的豪门大族孙伉等几十人是专门谋划反叛的主要人物,惊扰了官吏和百姓。董昭到了郡里,假造袁绍的檄文告谕全郡说:“ (我)得到贼人安平人张吉的口供,他们将攻打钜鹿,贼人原孝廉孙伉等人做内应,檄文传到郡中就逮捕孙伉等人执行军法,作恶的只是他们本人,妻子儿女不连坐。”董昭依照檄文的命令,立即将孙伉等人都斩首了。全郡人都恐惧不安,董昭就依次安慰,于是全都平息安定下来。事情结束后禀告袁绍,袁绍称赞他干得好。恰逢魏郡太守栗攀被士兵杀害,袁绍就让董昭兼任魏郡太守。当时魏郡境内大乱,贼人数以万计,他们派遣使者和董昭相互往来,买卖交易(货物)。董昭优待使者,利用他们做间谍,趁贼人力量虚弱时讨伐他们,就将贼人打得大败。两天之中,插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就三次到来。董昭的弟弟董访,在张邈的军中任职。张邈与袁绍有嫌隙,袁绍接受谗言要把董昭治罪。董昭想到汉献帝那里去,到河内时,被张杨留下。这时太祖兼任兖州刺史,派使臣拜访张杨,想向他借路向西到达长安,张杨不答应,董昭劝张杨说:“曹操现在虽然弱些,但实际上是天下的英雄,您应当有意和他结交。”张杨于是为太祖向朝廷上书奏事开通道路,又上表举荐太祖。建安元年,太祖在许昌平定了黄巾军,派遣使臣到河东去。恰逢天子返回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张杨相互有矛盾造成不和。董昭认为杨奉兵马最强却缺乏同伙之人的援助,以太祖名义写信给杨奉说:“将军您应当作为内部的主要力量,我作为外部的援军。现在我有粮草,将军您有军队,互通有无,完全可以互相接济,同生死,共患难。”杨奉收到信后十分喜悦,于是一同上表举荐太祖为镇东将军,继承他父亲的爵位为费亭侯。建安三年,董昭调任河南尹。当时张杨被他的 部将杨丑杀害,河内太守缪尚守住城池等待袁绍救援。太祖命令董昭独身进城,晓谕薛洪、缪尚等人,他们当日率领众人投降。董昭八十一岁时去世,谥号定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