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 Word版

蕉岭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级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 命题人:汤秋菊 邹昌明 审题人:汪英巧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朝羊肉的没落 李舒 有一次看改编版的《水浒传》,记得是杜淳演的西门庆勾搭潘金莲一折,王婆为他们置了一桌酒席,主菜是炖羊肉。导演还专门为这块羊肉准备了台词:“娘子嫌这羊肉膻?小人却喜欢。最喜欢羊肉膻。”这导演应该没有读过《金瓶梅》。‎ ‎《金瓶梅》里,西门庆吃羊肉的次数不算多,虽然西门府家中倒是常备,但多半都是给下人吃。第四十六回里,一碗烧羊肉是给唱曲儿的李娇儿的兄弟李铭吃的;给官哥儿准备的寄名礼中虽有“一脚羊肉”,但哪里比得上“四只鲜鹅,四只鲜鸡”的排场大。‎ 我小时不大喜欢吃羊肉,只有在冬季,独爱一味带皮羊腩煲。羊肉带皮吃,似乎只是南方习俗,我家中来了里下河地区(今苏中一带)的亲戚,见到羊肉带皮,都大惊失色。周作人的家乡绍兴也吃带皮羊肉,据他考证,韩熙载出使中原,中原人便问起了“江南何故不食剥皮羊?”由此可见,在五代时,江南便有带皮羊肉了。‎ 羊肉统治中国人的餐桌的年代,已在千年之前。《礼记》里明确规定,君主祭祀时,“牛、羊、猪”是必备,称之为“大牢”,这是只有国君和贵族们才有资格享用的肉食。“大牢”中,牛因为兼具劳动工具的地位,所以吃牛肉的机会便大大减少了。到魏晋之后,人们逐渐减少了家猪的饲养,羊肉开始真正主宰中国人的餐桌。南北朝时期的《洛阳伽蓝记》曾写道“羊者是陆产之最”。唐代《太平广记》中有关肉类的记述总共105处,其中对羊肉的记载就有47处,而猪肉只有12处。‎ 宋朝皇帝对于羊肉的热爱到达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最著名的故事来自宋仁宗。《宋史·仁宗本纪》说仁宗皇帝:“宫中夜饥,思膳烧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贼物命,以备不时之须。”‎ 想吃羊肉想到夜里睡不着,这大概对羊肉是真爱了。宋朝皇帝对于羊肉的需求确实很大,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时减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时虽然引进猪肉消费,但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还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头。‎ 不过,到了西门庆原型生活的明朝,羊肉已经不如过去那么金贵和流行。万历五年,羊肉1斤卖0.013两纹银,猪肉的价格则是0.018两纹银;到万历二十年,猪肉涨到0.02两,羊肉1斤则需要0.015两。《金瓶梅》中,羊肉只做了一回主角。那是在第五十六回,贫寒的常二找结拜兄弟西门庆借钱,西门庆踌躇半日,借了十二两银子,说是“那日东京太师府赏封剩下的十二两银子”,这句话颇让人想起《红楼梦》里凤姐借给刘姥姥的给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常二拿到钱回家,却听到常二嫂的咒骂:“出去一日,把老婆饿在家里。”于是连忙取栲栳上街买了米和一大块羊肉回来。‎ 回家时,老婆在门口接转——可见期盼之殷切——道:“这块羊肉,又买他做甚?”常二笑道:“刚才说了许多辛苦,不争这一些羊肉,就牛也该宰几个请你。”‎ 看到这对寻常夫妇的柴米文字,我忽然鼻头一酸,半晌没说出话来。‎ ‎(选自《意林》2018年第14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杜淳导演专门为西门庆所吃的羊肉设计了台词。‎ B. 中原人喜食剥皮羊肉,羊肉带皮吃为江南习俗。‎ C. 在一千多年前,羊肉就开始统治中国人的餐桌了。‎ D. 《金瓶梅》里羊肉只在第五十六回做了一回主角。‎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以导演设计西门庆吃羊肉的场景推导出他没有看过《金瓶梅》的结论。‎ B. 文章主要运用羊肉与猪肉的用量与价格对比论证了羊肉的宋盛明衰。‎ C. 文章列举西门庆借钱给常二与凤姐借钱给刘姥姥的事实主要是为反证羊肉的没落。‎ D. 文章论证羊肉从统治中国人的餐桌到没落的变迁,主要是按历史时间顺序推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五代时开始分化,中原吃剥皮羊肉,江南吃带皮羊肉了。‎ B. 古代祭祀时“大牢”三牲中,羊的地位一直比猪的地位高。‎ C. 贫寒的常二为慰劳妻子借钱买贵羊肉的情节深深打动了作者。‎ D. 中国历史上的羊肉的兴盛和没落与时代和习俗的变迁有关。‎ ‎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 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 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 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 ‎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 ‎ 材料二:‎ ‎ 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其它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过程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稿王”和机器人“小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 ‎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 ‎ ‎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 ‎ 材料三:‎ ‎ 目前的AI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平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AI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AI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强人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AI)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仅需要一天的时间。‎ ‎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奇点真的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工厂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B.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C.人工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阅读产品。‎ D.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的人的价值依然存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机器人新闻,具有“多、快、好”的特点,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 B.人工智能不仅可将人从日常繁重的写作流水线上解脱出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以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 C.“奇点”的来临虽然对写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它不理解“值”背后的含义,更缺乏写作者的个性化思考。‎ D.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国内媒体对机器人新闻的重视,但前者重在介绍机器人新闻写作新样态,后者重在介绍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6.机器人新闻有哪些优点和局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铁盒里的秘密 朱士元 ‎(一)‎ 雪停了,大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路面被一层薄冰覆盖着,车子行驶在上面发出"咔咔"的响声。‎ 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究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 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开车走。‎ 孙子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 您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 不是还有20里的行程吗?‎ ‎20里转眼间就到了。‎ 好,好,那就再等一会儿吧。这个雪,和我们那年在战场上一样,一下就是好几天啦,雪停了以后,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二)‎ 华伟是1949年2月参军的,那年他刚满20岁。到了部队,他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班长卫国。‎ 解放家乡的战斗打得很激烈,捷报也频频传来。华伟跟在比自己大两岁的卫国身后,学会了很多打仗的本领。‎ 战斗休息期间,卫国教华伟识字,还教他打枪扔手榴弹,还为他补衣服。很快,华伟视卫国为亲哥哥,卫国也视华伟为亲弟弟。‎ 要去海南了。部队离开家乡的前一天晚上,华伟的母亲煮了20个鸡蛋送了过来,她要儿子不要饿着。华伟无法面对母亲,劝她连夜回去了。‎ 华伟把20个鸡蛋分给了全班人,班长让他留着自己吃,华伟一个也没留。‎ 那么多的战斗,华伟经历了。他看着好多战友离开了他,心里想起来就会难受。‎ ‎(三)‎ 华伟,我们马上要去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了。你怎么想?卫国问。‎ 保家卫国,这是七尺男儿的担当,我一定去!华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 敌人再一次反扑过来,战士们怒目圆睁,等待敌人靠近些,再靠近些。‎ 打!首长一声令下,敌人倒下了一片,余下的缩着头拼命往回逃窜。‎ 轰!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 班长卫国走到华伟身边一看,伤情十分严重。他立即叫来担架,要他们立即将华伟送到战地医院。‎ 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 华伟对卫国说,你也负伤了,要去,你去,我在这里守着。‎ 你在这里已无意义了,得赶快走,有我在,敌人就别想上来。卫国坚定地说。‎ 哥哥,我是舍不得你啊!华伟流泪了。‎ 弟弟,有军人在战场上流泪的吗?‎ 我委托你一件事,把我这枚军功章送到我淮阴老家,也好让爹娘高兴一回。卫国说。‎ 接了卫国的军功章,华伟便被担架队抬走了。‎ ‎(四)‎ 卫国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消息是连长告诉华伟的。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的那一年。‎ 华伟离休以后,写了无数封信去查询卫国的家乡,可一个回音也没有。‎ ‎66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 华伟的叹息声,唤起了孙子的一种想法。孙子对爷爷说,爷爷,我上网给您查询,再请志愿者们帮忙,一定能带来希望的。‎ 孙子,这有可能吗?华伟用疑感的目光看着孙子。‎ 试试吧!‎ 好!‎ ‎3个月过去了,华伟老人的孙子收到一条信息,上面显示的与老人要找的卫国的家乡和家人完全吻合。‎ ‎(五)‎ 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老人坐的车启动了。‎ 卫国的侄儿已是年近80的老人了,见到华伟老人后泣不成声,说,叔叔有下落了,叔叔有下落了。‎ 华伟老人从小包中取出一个小铁盒递到卫国侄儿的手中,说,这是一枚军功章。‎ 卫国的侄儿用手轻轻地打开小铁盒一看,只见那枚军功章熠熠生辉。‎ 爷爷,这么多年,您一直不让我们看这个小铁盒,原来藏的是这么大的秘密啊。华伟老人的孙子既惊讶又感慨地说。‎ 是的,这个秘密可以洗清我叔叔那些传说中的不白之冤啦。卫国的侄儿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那枚军功章。‎ 这么多年了,真的难为你们啦。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谢谢您啊,华叔!您的小铁盒藏了我叔叔的一生啊。卫国的侄儿忍不住流下泪来。‎ 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卫国的侄儿向华伟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2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以“小铁盒里的秘密”为标题,既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推动情节发展,到最后真相大白,更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B. 班长卫国教华伟打仗、识字,华伟把母亲煮的20个鸡蛋分给全班的人吃,突出表现了在战争年代战士们所结下的浓厚战友情与兄弟情。‎ C. 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其实卫国的家人也一直在寻找华伟老人,他们要用军功章洗清卫国在“文化大革命”中所遭受的不白之宽。‎ D.‎ ‎ 小说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中间插叙回忆内容,娓娓道来,质朴的语言中透露着对革命友谊和华伟一生信守承诺的举动的赞美。‎ ‎8. 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9. 文中有三处对雪的描写,请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 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B.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C.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D.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5分)‎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州 桥①‎ 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②,回首哀湍③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鸣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州 桥④‎ 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①州桥: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所作。②山椒:山顶。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③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④州桥:与王诗所咏为同一座桥。此诗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国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作。‎ ‎14. 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王诗先写于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 B. 王诗中两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 C. 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 D. 范诗末句用一个“真”字作结,真切写出了被金占领区“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 ‎15. 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的“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改革开放是宏大叙事,而故事中更有无数人命运轨迹的改写。脚踩这片热土的每一个人,从不是被动追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是 ,为这 的章节贡献着自己的笔墨。若不是从报纸上的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中嗅出了“春天”的气息,怎会有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和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如果没有恢复高考,作为煤炭工人子弟的刘慈欣就不会离经叛道地创作科幻文学,也许就没有今天世界对中国人想象力的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在造时势。我们纪念改革开放,(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总结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纪念,更能为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40年 ,让无数人实现了大写人生,让我们国家“赶上时代”。“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让我们继续做时间的驾驭者,用奋斗定义自己的明天,助力我们国家“引领时代”。‎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奋发图强 波澜壮阔 惊鸿一瞥 栉风沐雨 B. 励精图治 惊心动魄 刮目相看 筚路蓝缕 C. 奋发图强 波澜壮阔 刮目相看 栉风沐雨 D. 励精图治 惊心动魄 惊鸿一瞥 筚路蓝缕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假如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没有离职创业,就不会有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 B. 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就不会离职创业,遑论中国科技企业搅动全球市场的后话 C. 中国科技企业之所以能搅动全球市场,原因是当年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 D. 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的离职创业是中国科技企业能搅动全球市场的重要原因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其实也是在纪念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奋斗的成功者 B. 正因为它为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提供了最好的时代土壤 C. 其实也是在纪念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人生 D. 正因为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 ‎20. 下面是某公司的一份声明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近日,有不法分子假扮我公司人员在网上发布假的招聘信息,严重损害了我公司声誉。特别警告广大网友,切勿轻信。我公司如有招聘,将在正式招聘网站发布招聘信息。特此公告!‎ 21. 下面是某中学高三年级6班和13班的班徽,你会为哪一个班徽点赞?请从构图要素和寓意两个方面,陈述理由。(6分)‎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 请你从《包身工》里的“芦柴棒”、《药》里面的夏瑜、《记念刘和珍君》里的刘和珍、《沁园春·‎ 长沙》里描述的某位革命进步学生这四个人物之中,选择一个人物,想象他通过时空隧道穿越到今天的中国,在对当前社会生活尤其是青年人的学习生活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参加你所在学校2019年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活动并发表主题演讲,请你为他写一篇演讲稿。‎ ‎  要求:演讲内容切合原文人物形象特征,符合当前社会实际和特定情境需要。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蕉岭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高二级第二次质检语文科参考答案 ‎1.A( A项,“杜淳导演”错。结合文本内容“记得是杜淳演的西门庆。勾搭潘金莲一折,王婆为他们置了一桌酒席,主菜是炖羊肉。导演还专门为这块羊肉准备了台词”分析,是杜淳演的西门庆,导演还专门为这块羊肉准备了台词。故选A。)‎ ‎2.C(C项,“为反证羊肉的没落”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贫寒的常二找结拜兄弟西门庆借钱,西门庆踌躇半日,借了十二两银子……姥的给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分析可知,列举西门庆借钱给常二与凤姐借钱给刘姥姥的事实进行类比,是为了突出西门庆的“抠门”小气。故选C。)‎ ‎3.D(A项,“从五代时开始分化,中原吃剥皮羊肉,江南吃带皮羊肉了”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由此可见,在五代时,江南便有带皮羊肉了”分析可知,原文只说明在五代时,江南便有带皮羊肉了。B项,“羊的地位一直比猪的地位高”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君主祭祀时,‘牛、羊、猪’是必备,称之为‘大牢’,这是只有国君和贵族们才有资格享用的肉食”“到了西门庆原型生活的明朝,羊肉已经不如过去那么金贵和流行。万历五年,羊肉1斤卖0.013两纹银,猪肉的价格则是0.018两纹银;到万历二十年,猪肉涨到0.02两,羊肉1斤则需要0.015两”分析可知,文章只阐述了羊肉的兴衰而没有论证三牲地位的高低,再者在明朝羊肉就没落了,其价格就低于猪肉了。C项,“贫寒的常二为慰劳妻子借钱买贵羊肉”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常二拿到钱回家,却听到常二嫂的咒骂:‘出去一日,把老婆饿在家里。’于是连忙取栲栳上街买了米和一大块羊肉回来”“回家时,老婆在门口接转——可见期盼之殷切”“不争这一些羊肉,就牛也该宰几个请你”分析可知,常二不是为了慰妻而借钱,当时羊肉也比猪肉便宜。故选D。)‎ ‎4.A(“广泛运用”有误,原文说“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 ‎5.C(“它”应指人工智能。)‎ ‎6.优点:①自动化程度高、写作效率高,发稿多快好。②可以用来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生产出定制化的新闻。③在地震等传统媒体无法实时直播的领域。能精准、有效、最快发布信息。‎ 局限:①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力,目前只能报道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②机器人只能靠函数和概率,无法理解背后的含义,更无法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③‎ 机器人无法具备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答对一点给1分,共6分)‎ ‎7.C(C项,“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说法错误,本文没有采用明暗两条线索,只采用了一条线索,还有“卫国的家人其实也一直在寻找华伟”于文无据。故选C。)‎ ‎8. ①寻找卫国的家人一直没有结果时:心里惦记,成了心病;②快见到卫国的家人时:兴奋和迫不及待的心理;③见到卫国的家人时:激动和如释重负的心理。 ‎ ‎9. ①第一处“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烘托人物兴奋的心情,引出华伟老人对往事的回忆;②第二处“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战斗的激烈。③第三处“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交代场景,暗示华伟老人将完成心愿。‎ ‎10.C ‎11.A(“最低一级是乡试”错误,应该是“院试”。)‎ ‎12.C(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13.(1)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蝗旱”名词动用、(仁宗)、“济”、“发”、佐各1分)‎ ‎(2)(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章献太后) 、“语”“向”“预”“殆”各1分)‎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厚道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的人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县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调派士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撤走了调派的士兵,暗中察访流贼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示众。‎ ‎(李迪)曾经回家休假,(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的年度支出收入财物使用数目给李迪看。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册立章献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皇后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皇后很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出任给事中。周怀政策划阴谋的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被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任河南府知府。李迪进京朝见皇上,当时章献太后垂帘摄政,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护并培养天子到今天这地步,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美好的德行,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视境内各地通过祭祀名山为皇上祈福,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关将领中有人借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后临朝称制,很依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太后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14. A ‎ ‎15.异:①王诗先写自己在京时对家乡的思念,后写晚年回到家乡后对京都的思念以及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想,虚实结合,感情丰富深沉;②范诗主要写中原父老的故国之思,暗含了自己的亡国之痛,隐晦地流露出对议和政策的不满。‎ 同:两首诗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思考,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16. (1).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7. C(奋发图强:振作精神,以求强盛。励精图治:形容一个国家的皇帝或者领导者振奋精神,竭尽全力想治理好国家。同时还可以用来形容领导者的精神品质和实际行动。此处根据前文“每一个人”和两个成语的使用对象可知,此处应该用“奋发图强”;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惊心动魄:使人震惊的意思。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根据语境可知这里是“改革开放的章节”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所以应该用成语“波澜壮阔”;惊鸿一瞥:身形轻盈娇艳的女子摄人心魄的目光。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此处根据语境是世界不再用老眼光去看中国人想象力,所以用成语“刮目相看”;栉风沐雨: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后用以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此处根据语境应该是经过40年的在外面奔波劳碌,让无数人实现了大写人生,所以应该用成语“栉风沐雨”。) ‎ ‎18.B(A选项语序不当,“假如当年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没有离职创业”错误,把“没有”放到“假如”后面。C选项句式杂糅,“之所以”和“原因是”两个不能连用,去掉一个。D选项搭配不当,提取句子主干是“创业是原因”,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 ‎19.C(根据前文“无数人命运轨迹”可知这里说的不是某个人,也不是单独的成功者,“改革开放”经历了几代人,再根据“我们纪念改革开放。”可知,下一句应该是进一步解释的句子,所以只有C句符合以上两点,)‎ ‎20. “假扮”改为“假冒/冒充”;“假的”改为“虚假”;“警告”改为“提醒”;“正式”改为“正规”;“公告”改为“声明”。(5分,找对一个并修改正确得1分)‎ ‎21.【答案】(示例一)高三· 6班。构图要素:由“6”和“三”的变体字符,组成一个艺术化的音乐符号。寓意:高中三年是一曲激昂而澎湃的音乐华章,6班这个集体正在奏响青春的乐章,放飞美丽的梦想。‎ ‎(示例二)高三·13班。构图要素:由“1”和“3”的变体字符,组成一幅龙盘曲飞腾的图案。寓意:“龙”是中华民族象征祥瑞的图腾,象征着13班将如一条巨龙一样腾飞。‎ ‎(构图要素2分,寓意4分)‎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回答问题,注重班徽代表的意义。比如高三·6班的班徽,上半部分是一个“三”,下半部分是一个音符,也是数字“6”的变形;寓意方面,可以从音乐的角度展开联想,比如奏响青春的乐章,放飞美丽的梦想等。再如高三·13班的班徽,整体看,它是由数字“1”和“3”构成的“13”,也是“龙”的变形;寓意方面,可以从“龙”的角度加以阐释,比如腾飞等。‎ ‎22.‎ ‎【专家解读】紧扣时代热点,坚持立德树人。本届考生参加高考的2019年,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这样特殊的时间节点自然会对高考命题产生深刻影响。作文材料中设置了课本中的人物“穿越到今天的中国”,参加“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活动”的表达情境;并明确要求“符合当前社会实际和特定情境需要”。这些情境和要求,紧扣社会现实和时代热点,符合新课标“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可以引导当代青年思考中国近百年来的巨大变迁,理解并传承五四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学习五四青年们敢于奋斗牺牲的勇气,培养当代青年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综合考查读写,引导教学方向。本题创设了一个“穿越”‎ 的表达情境,但并不意味着写作时可以天马行空,而应该是有据可依的。作文题目“请从……四个人物中,选择一个人物”,并明确要求“演讲内容切合原文人物形象特征”,考生必须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对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等非常熟悉。这道作文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内的阅读理解与课外的表达交流结合起来,是一次积极有益的创新和探索。这种探索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这样的作文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能积极引导日常教学重视和回归课本。‎ ‎1.文体的指向性。直接关联人教版必修教材二第四单元,2019年考纲写作部分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这个题目显然可以涵盖考纲要求的三类文体,并且凸显了实用类特点。这也是新课标的方向。‎ ‎2.材料来源。四篇课文三篇来自人教版必修教材,《包身工》、《沁园春•长沙》、《纪念刘和珍君》来自人教版必修一,《药》来自人教版读本3,同时也是课标整本书阅读推荐书目《呐喊》里面的文章。‎ ‎3.这个题目体现了任务群思维。由革命传统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入手,选择了四种不同的文学形象,从不同角度去体会革命的进程。通过芦柴棒,感受劳工阶级的呻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梳理人民奋起革命的原因;通过夏瑜,了解人民群众的蒙昧麻木——“阿义,可怜可怜”,反思革命者的道路选择;通过刘和珍,走进革命思想者的沉思——“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领悟思想家对革命方式的理性思考;通过《沁园春•长沙》,革命革命青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明确天下之治在青年。‎ 作文题蕴含任务群主题是:回顾革命历程,明确青年责任。‎ 范文:‎ 存不忘危,兴我中华(60分)‎ 在座诸君:‎ 你们好!‎ 我是刘和珍,能够通过时空的隧道来到今天的中国,我感到十分欣喜。在这里,我想就当前社会实际,向诸君谈谈我的想法。‎ ‎“节物风光不相待,沧海桑田须臾改。”回想起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我感触良多。那时上海《晨报》第一次发表文章救亡图存,唤醒国人。而一百年后,我惊喜地看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走向了振兴,走向了繁荣富强。‎ 然而,“安而不忘亡,存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同学们,尽管当前是和平社会,我们也不能有丝毫松懈,何况,当我看到大批青年自称“佛系”逃避生活,以“丧”为名消极颓废,身为“巨婴”而不自强,我是多么的痛心!倘若你们放低自我标准,对学习生活降低要求,那么我们这些“府门前喋血”的青年们,又如何能够心安?‎ 因此,尔辈当自强!民族复兴之路还在继续,“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平山路更陡”,但信念是永不熄灭的明灯,希望是永不燃尽的火焰,只要青年人还在自强不息去奋斗,中华民族就能更强大,中国梦就指日可待!‎ 同学们,请将学习定为自己终身的习惯。一百年前,我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就读,虽遭遇杨校长的专制管理,但在其中学到的人生启示、接受的先进思想始终陪伴着我,让我终生受益。当今时代,国家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你们当中的很多人却不珍惜如此好的教育资源,逃课,辍学,混迹于网吧等娱乐场所,惑矣!正处于青年时期的你们,最重要的便是努力学习,充实自我,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学们,请将冷漠丢下,不做社会的“看客”,家国天下,中国便是你们的中国。你光明,中国便不黑暗。百年前,外忧内患,救亡图存;百年后,时代危机仍然存在:外有以美为首的大国压制,内有“台独”“港独”等分裂分子扰乱国家安定,而公交车上一女子威胁司机却全车乘客充当“看客”,无一不是时代向我们敲响的警钟。同学们,请像我的老师鲁迅说的那样,“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分光,便发一分热”,用自己的光和热去点亮和温暖他人!‎ 同学们,你们生在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需要你们的时代。请你们始终自强不息,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 谢谢大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