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案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案6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学案 提升解题技能(二) “概括分析题”如何据文判断 题目怎么命——洞悉3大特点 正误怎么判——从5个角度思考、从10个设误点上判断 ‎1.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按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2.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 ‎3.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 ‎ 故在比对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部分文字。‎ 角度一:比对人物 误解形象 张冠李戴 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 时序颠倒 空间错位 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 曲解文意 归纳不全 角度四: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无中生有 以偏概全 角度五:比对关系 改变因果 事件杂糅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参照上述5个比对角度和10个常设误点,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5大比对角度、 10个命题设误点分类例析 角度一:比对人物 命题设误 误解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6·全国乙卷)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选项C]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答: ‎ 分析 ‎: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根据原文介绍契丹人的做法,官吏们怕生事,曾公亮认为赵滋有勇有谋,并举荐给朝廷,派遣使者下达旨意,应该是皇上派遣赵滋去契丹传达旨意,并非曾公亮“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故C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赵滋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4·广东高考)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选项D] 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答: ‎ 分析:从误解形象角度设误,“刘敞犯颜直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也就是说,刘敞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讽谏”,讽谏后“帝竦体改容”,并非是“犯颜直谏”。‎ ‎[参考译文]‎ 刘敞侍奉英宗担任讲读,常常依据经书谈论事情,借此来讽谏。当时两宫正有小人说离间的话,进谏的人有揭发的却过于直率。刘敞在皇帝面前讲读《史记》,讲到尧把天下交给舜时,刘敞拱手进言说:“舜,(出身)极其低微,尧把帝位禅让给了他,天地享有他,百姓爱戴他,不是有别的办法,只是因为舜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耀于天地罢了。”皇帝恭敬地站起身子表情严肃起来,知道刘敞是用道理来讽喻。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也非常高兴。‎ 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 命题设误 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方法 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 [应用体验]‎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6·天津高考)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 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选项B] 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答: ‎ 分析: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错,根据原文可知,作者最初并不知道李台州与其母亲的事,直到李台州死后,在与丞相京公交谈中才知道李台州母子之间的故事,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 ‎[参考译文]‎ 宗质在乾道庚寅年担任洪州副郡守,当时我做奉新县的县令,多次拜谒他,不知道他们母子间的事情。第二年,我到京师做官,宗质入朝,被授予台州知府。朝中人士说:“李台州,是曾觌的姻亲。曾觌没有儿子,把台州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我见他一次,(从此)不敢再去见他,也不知道他的孝顺。‎ 十七年后,台州已经去世,我与丞相京公一同为宰相属官。谈论间,京公给我说了李台州母子的事。我出生八年,母亲去世,终身遗憾。听说了李台州母子的事,哭泣不止,被感动并为他作传。‎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 ‎[选项B] 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为治钱塘江水患,他建议用“下薪实土”法,以保堤岸坚固持久;在滑州,创“木龙杀水”法,堵黄河决口,又筑防护长堤,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 答: ‎ 分析:从空间错位角度设误,“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的地点不是在“滑州”,而是在“并州”。‎ ‎[参考译文]‎ 陈尧佐,字希元,他的先辈是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撰写《海喻》一篇,人们惊奇他的志向。担任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用竹笼装石筑堤,堤第二年就损坏了。陈尧佐请求放进柴薪装满泥土才坚固耐久,丁谓不以为然,陈尧佐移任 京西转运使后,钱塘江的筑堤工程最终按陈尧佐的建议实行。陈尧佐移任河东路转运使,因为河东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依靠石炭为生,陈尧佐奏请朝廷免除他们的赋税。又减少泽州大广冶铁税几十万。天禧年间,黄河决口,起用陈尧佐任滑州知州,制造木龙来减轻水浪冲击,又修筑长堤,人们称作“陈公堤”。移任并州,每次汾水暴涨,并州百姓往往忧虑不安,陈尧佐为他们修筑堤防,栽植柳树几万株,修造柳溪,百姓靠此受益。多次升官至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于是授官枢密副使。‎ 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 命题设误 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 [应用体验]‎ ‎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6·山东高考)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选项B] 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答: ‎ 分析:从曲解文义角度设误,原文中晏子说效法圣贤之王的节俭,不效法他们的服饰,并且举例说明服饰用来修敬和御寒,不必要华美,所以最后说“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意思是“效法古代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选项说“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把关键词“制”的意思理解错了,说成“制度”。故B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 效法古代圣贤之王的节俭就可以;效法圣贤之王穿的衣服,居住在圣贤之王的宫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代的明君穿不同的衣服而都能统一天下,不是凭借衣服招致诸侯。诚 心地爱护人民,坚决地推行善事,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德行而归向他们的道义,如果他们的衣服节俭人民大众也会喜欢他们。帽子足够用来培养恭敬,不必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不必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的装饰不要精雕细刻。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巢穴(的君王)不厌恶人,只施惠而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木建筑物不加镂刻,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等到他们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足以培养恭敬的限度,宫室的华美已超过避开潮湿的限度,使用人力太多,使用钱财非常浪费,这是与民结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代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未必能治理好,或许还是有益的。‎ ‎6.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4·安徽高考)先生(指传主朱筠)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 ‎[选项D] 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答: ‎ 分析:归纳不完整。原文是“遇教官诸生贤者(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诸生),亲若同辈”,并非选项中的只“待门下学子”。‎ ‎[参考译文]‎ ‎(先生)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老师和学生,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气神情诚恳殷切,离开之后别人喜欢回想他说的话。‎ 角度四: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命题设误 无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 [应用体验]‎ ‎7.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5·安徽高考)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 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 ‎[选项B] 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答: ‎ 分析: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原文为“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官吏为了名声,都在努力突显自己,独梁熙淡泊宁静。但文章并没有提到梁熙“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当时,世祖章皇帝(顺治帝)正重视广开言路,御史台和地方官员都逞强好胜、趾高气扬,以猛禽一样的凶狠残暴来博取名声。只有先生淡泊宁静,当值结束后就焚香扫地,平静地坐上一整天,就像脱离了寺院的闲僧一样。‎ ‎8.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5·重庆高考)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 ‎[选项A] 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答: ‎ 分析: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选项“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错,该句对应原文“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有两个限制词语“或”“数”,对时间和范围进行了限制,而选项中去掉了这两个限制,变得绝对化了,故A项与原文不符。‎ ‎[参考译文]‎ 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一切疾 病不考虑病的时间长短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而失败永远归于医生。奏效不奏效,巫师总是受到上等的赏赐而医生总是在他之后。所以医生稍稍想要急于求利、取信于人,就一定要借助邪气魅惑的征兆来作为表象(迷惑人),即使是大智之人也很少不被迷惑。更严重的是沅湘之地是用人来祭祀不该祭拜的鬼,求取好处,遭受严重的刑罚却不怨恨,因而巫术的祸害已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能解决了。从医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胜过巫术了,即使有好的医生也不能施展他的才能,来成就他的威名,而且学医的人一天天地懈怠,所以有时在几个郡的广大地区求取一个好医生都不能得到。‎ 角度五:比对关系 命题设误 改变因果 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事件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方法 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的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应用体验]‎ ‎9.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5·山东高考)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选项B] 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答: ‎ 分析: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原文中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作战,专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殊死战斗。原文是因果关系,B项变成了并列关系。‎ ‎[参考译文]‎ 主将已经接受任命,参拜并向国君报告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军队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有异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疑虑重重,意志不坚定就不能迎敌应战。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不敢活着回来,希望您也垂示一句赐予我行使权力的话。国君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国 君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国君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 ‎10.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4·福建高考)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 ‎[选项A] 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 答: ‎ 分析:从事件混乱的角度设误。选项中“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说法混乱,原文中的“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意思是“害怕服劳役的人邀张祖斩断右手大拇指来消除自己的徭役”,回家告诉母亲后,张祖才逃避躲藏了起来,内容涉及多个事件,说法混乱。故A项与原文不符。‎ ‎[参考译文]‎ 洪武帝元年,闽中一带的法令严厉,约束官吏的法令尤其严刻。害怕服劳役的人邀张祖斩断右手大拇指来消除自己的徭役。张祖对此感到疑惑,回家告诉母亲。母亲说:“法令可以规避,手指断了不能再接,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于是逃避躲藏了起来。没过多久,斩指事件被发觉,朝廷下诏逮捕(这些人)戍守边疆。犯事者说张某刚开始时也和某人有此约定。追捕了许久没有抓获。恰逢天显异象,朝廷大赦天下,(张祖)才回到家中。家中空无一物,到了拴马拦牛,砸毁斗与木桶当柴烧的地步。考虑到若不用功学习就无以树立门户,于是下决心学习儒家经典。‎ ‎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验收达标练 一、“概括分析题”对点练 ‎(一)比对人物,看是否误解形象或张冠李戴 ‎1.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张冠李戴或颠倒事实”的错误。‎ 原文: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时洪迈得稹文,为之赏激。调南康军教授。转运使杨万里按部,骤见叹奖,偕游庐山,相与酬倡。调广东帐司,未上,服父丧,免,调临安府教授。倪思荐之,且语人曰:“吾得此一士,可以报国矣。”丁母忧,免,干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为武学谕,改太学录。‎ 选项:危稹文采高妙,受到高官赞叹。危稹有很高的文学才华,洪迈看到他的文章时十分赞赏,杨万里也对他夸赞不已,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 比对: ‎ 参考答案:张冠李戴。“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错,倪思的意思是能够得到危稹这样的人,自己就可以报效国家了。‎ 参考译文:‎ 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1187)中举为进士。当时洪迈得到危稹的文章,为之赞赏激动不已。调至南康军担任教授。转运使杨万里到南康军巡视,与他相见聚会,对他夸奖、叹服不已,同他一起游览庐山,互相酬唱应对。调至广南东路担任帐司,没有到任,因为父亲去世免去职务,调至临安府担任教授。倪思推荐他,又对别人说:“我得到这样的一个儒学之士,可以报效国家了。”危稹因服母丧而免职,(不久,)又主管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朝为武学谕,改任太学录。‎ ‎(二)比对时间地点,看有无时序颠倒或空间错位 ‎2.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时序颠倒或空间错位的错误。‎ ‎(1)原文: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 选项:高睿自幼教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 比对: ‎ 参考答案:从时序颠倒角度设误,“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指的是为母亲守孝期间的事。‎ 参考译文:‎ 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北齐神武帝的钟爱,将他抚养在后宫中。高睿阅读《孝经》,每当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感慨。高睿十岁时母亲去世,神武帝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此而深哀痛绝,三天不吃不喝。高睿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 ‎(2)原文:(孙长卿)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选项:孙长卿临危不乱,又善于断案。担任河南府通判期间,孙长卿果断制止了一场兵变,并审理了一桩命案,最终将黑心哥哥捉拿归案,他因此而名响一方。‎ 比对: ‎ 参考答案: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题。审理案件是在担任和州知州时,非任“河南府通判”时。‎ 参考译文:‎ ‎(孙长卿)担任河南府通判。秋天,下大雨,军营房屋被毁坏,有人说某些士兵要叛乱,洛阳城中一片哗然。孙长卿赶去晓谕他们说:“下雨毁坏房屋,还没有来得及修葺,你们怎么就有想反叛的意思,恐怕是有人想趁机动摇我们的军心吧?”(孙长卿)将一个首恶分子正法,并且当夜留宿在军营中,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任和州知州(时),有个平民上诉说别人杀了他弟弟,孙长卿考虑这个人所讲的不合情理,问他家产情况,回答说:“家产属上等。”问:“家中几人?”回答说:“仅有这个弟弟而已。”孙长卿说:“那么是你杀了弟弟。”经审问,此人服了罪,郡中的人把孙长卿视若神明。‎ ‎(三)比对关键词语,看有无曲解文意或归纳不全 ‎3.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曲解文意或归纳不全之处。‎ 原文: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 选项:长孙皇后为人大度,赞赏爱护正直的大臣。魏征建议减少皇后女儿的嫁妆,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彰他的正直。‎ 比对: ‎ 参考答案:曲解文意。“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述不正确,原文为“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皇后请示过皇帝,才派人送礼物给魏征,并不是“私下派遣”。‎ 参考译文:‎ 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是太宗特别喜爱的,到公主将要出嫁时,太宗下令有关部门置办的财物嫁妆比长公主(太宗妹妹)的嫁妆翻倍。魏征进谏说:“昔日汉明帝时,将要封赏皇子,汉明帝说:‘我的儿子怎能和先帝的儿子一样呢!’(自己的儿子应少一些)称为长公主,确实是因为长公主比公主尊荣,感情虽有差别远近,但义理上不能有差别。如果让公主的嫁妆超过长公主,恐怕不合礼制,希望陛下(慎重)考虑这件事。”太宗退朝后把魏征的话告诉皇后,皇后感叹说:“曾经听闻陛下看重魏征,一点也不知道其中的缘故。现在听了他的劝谏,实在是个能通过义限制主上的私情的大臣,他可以称得上是正直社稷之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如果皇帝采纳忠言,那么世间百姓就会安宁;如果皇帝拒绝忠言,那么国家政事就会变得紊乱。衷心希望陛下好好思考这句话,那么对于整个天下来讲,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儿。”皇后因此请求派遣中使带帛五百匹,送到魏征家来赏赐给他。‎ ‎(四)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或以偏概全 ‎4.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无中生有或以偏概全”的错误。‎ 原文:初,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 选项: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在他掌管县印时,发现县印丢失,他从容处置,不仅逮捕县府所有小吏,而且把县令及自己的家人也投入狱中审问,最终找到了县印。‎ 比对: ‎ 参考答案:以偏概全。“逮捕县府所有小吏”错,文中只有“逮捕县府的几个小吏以及县令、主簿的家人”的说法。‎ 参考译文:‎ 当初,任济阴主簿时,县令与主簿轮流掌管县印。县令养宠妾,与妻室争宠,县令不能禁止。宠妾想陷害她的主人,私下盗取他的县印藏起来,封存的标记和原来一样,把它(印匣)交给许仲宣。第二天办理公事,打开印匣,则没有县印,于是逮捕县府的几个小吏以及县令、主簿的家人,投入监狱审问,果然在县令住房的烟囱中找到。县令听到这件事,仓皇失措,许仲宣处之安然。人们佩服他的器量。‎ ‎(五)比对关系,看是否改变因果或事件杂糅 ‎5.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强加因果或事件杂糅”的错误。‎ 原文: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选项: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比对: ‎ 参考答案:改变因果。“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杨惠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并非因此而得以到京师。‎ 参考译文:‎ 成遵是南阳穰县人。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 二、“文言文语篇”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广宋遗民录》序 ‎[清]顾炎武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之人学焉而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而况当沧海横流,风雨如晦之日乎?于此之时,其随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而亦岂无一二少知自好之士?然且改行于中道,而失身于暮年,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难。而或一方不可得,则求之数千里之外;今人不可得,则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苟有一言一行之有合于吾者,从而追慕之,思为之传其姓氏而笔之书。呜呼!其心良亦苦矣。‎ 吴江朱君明德,与仆同郡人,相去不过百余里而未尝一面。今朱君之年六十有二矣,而仆又过之五龄,一在寒江荒草之滨,一在绝障重关之外,而皆患乎无朋。朱君乃采辑旧闻,得程克勤所为《宋遗民录》而广之,至四百余人。以书来问序于余,殆所谓一方不得其人,而求之数千里之外者也。其于宋之遗民,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尽举而笔之书,所谓今人不可得,而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者也。‎ 余既尠闻[注],且耄矣,不能为之订正,然而窃有疑焉:自生民以来,所尊莫如孔子,而《论语》、《礼记》皆出于孔氏之传,然而互乡之童子,不保其往也;伯高之赴,所知而已;孟懿子、叶公之徒,问答而已;食于少施氏而饱,取其一节而已。今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岂无一日之交而不终其节者乎?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然而朱君犹且眷眷于诸人,而并号之为遗民,夫亦以求友之难而托思于此欤?‎ 庄生有言:“子不闻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余尝游览于山之东西、河之南北二十余年,而其人益以不似。及问之大江以南,昔时所称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换骨。而朱君乃为此书,以存人类于天下,若朱君者,将不得为遗民矣乎?因书以答之。吾老矣,将以训后之人,冀人道之犹未绝也。‎ ‎[注] 尠闻:寡闻,见识少。尠,同“鲜”。‎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雨如晦之日乎         晦:昏暗 B.而皆患乎无朋 患:担心 C.孟懿子、叶公之徒,问答而已 徒:徒弟 D.吾老矣,将以训后之人 训:教导 解析:选C “徒”应解释为“同类的人”。‎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B A项,前者为介词,因为;后者为介词,表被动,被。B项,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就。C项,前者为介词,拿、用;后者为连词,表并列,并且。D项,前者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后者为结构助词,的。‎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克勤著有《宋遗民录》一书,吴江的朱明德对此进行了扩充,写成《广宋遗民录》一书,并请顾炎武为之作序。‎ B.朱明德与顾炎武是同乡,两人关系密切。朱明德不远百里来让顾炎武为他的作品写序,大概是因为他的身边找不到写序的人。‎ C.顾炎武借为《广宋遗民录》作序的机会,巧妙地借题发挥,感叹坚持民族气节的知音难得,同时对遗民中的变节分子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D.《〈广宋遗民录〉序》前面写得委婉含蓄,后面则痛切批判,但仍留有余地,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愤激之情,寄托了作者无穷的感慨。‎ 解析:选B “关系密切”的说法有误。由原文“相去不过百余里而未尝一面”可知,两人以前从未见过面,谈不上“关系密切”。‎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人学焉而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 译文: ‎ ‎(2)若朱君者,将不得为遗民矣乎?因书以答之。‎ 译文: ‎ 参考答案:(1)古人学习如有所收获,未曾不寻求志趣相同的人。‎ ‎(2)像朱先生这样的人,将不会成为那些归顺清朝的遗民吧?于是写这篇序来答复朱先生。‎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访,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古人学习如有所收获,未曾不寻求志趣相同的人,何况在社会动乱不安、黑暗混乱的时候呢?在这时候,那些随世道变化来成就功名的人本来不值得称道,然而又怎会没有一两位略微知道洁身自爱的士人?但是(他们)又在中途改变了德行,在晚年丧失了气节,因此士找到朋友就更难了。有时一个地方找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在几千里之外寻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慨然思慕千年以前的人。如果有言行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人,就追随仰慕他,考虑替他树碑立传。唉,士人也是用心良苦啊!‎ 吴江的朱明德跟我同乡,彼此相距不过百余里,但没有见过一面。如今朱先生六十二岁了,而我又大他五岁,一个在长满荒草的寒冷的江边,一个在边远险要的地方,都担心没有朋友。朱明德于是采编旧闻,得到程克勤写的《宋遗民录》并充实了它,使里面记载的人有四百多位。他拿书来让我帮他写序,大概就是所说的一个地方找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到几千里之外寻求吧。对于宋代遗民,(如果)有言行或姓氏留在一两个名人的文集中,他就将其全部记录下来并写在书中,大概就是所说的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慨然思慕千年以前的人吧。‎ 我既见识少,又上了年纪,不能替他订正,虽然如此,但是私下存有疑问:自从有人类以来,大家所尊崇的人没有人比得上孔子,《论语》《礼记》都是出自孔子的弟子,但是互乡的童子,他以前的所有行为并不都是正确的;伯高死后,孔子吊丧,只是相识罢了;孟懿子、叶公这些人,孔子只是与他们相互问答过罢了;孔子在少施氏那儿吃饱,仅仅是少施氏的一种礼节罢了。现在在一两个名人的文集中留下姓名的人,难道没有只是短时相识但没能使节操保全不变的人吗?或者偶然遇见但并不志同道合的人吗?所以那样的人未必都值得记述啊。虽然如此,但朱先生仍然对这些人恋恋不舍,将他们一起称为遗民,这也是因为求友很难因而在这上面寄托思念吧?‎ 庄子说过:“你没听说过越国被流放的人吗?离开本土几天,见到他所了解的人就高兴;离开本土满一个月,见到本国人就高兴;等到离开一周年后,见到像越国人的人就高兴。”我曾经游览太行山以东以西的地方、黄河以南以北的地方二十多年,而那些人越发不像了。等探寻到大江以南,过去人们所称道的那些伟大壮士(有志反清的明代遗民),却也改变装束和品质,丧失气节。而朱先生却写了这样的书,以便在天地间保存人的节操。像朱先生这样的人,将不会成为那些归顺清朝的遗民吧?于是写这篇序来答复朱先生。我老了,希望能教导后辈人,希望敦品行、重节义的为人之道还不至于灭绝。‎ ‎1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解析:文段主要讲述了左宗棠正直廉洁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及评论者对其的看法,大意清晰明了,不难理解。断句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注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如“矣”“其”“亦”等。‎ 参考答案: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 参考译文:左宗棠功勋卓著,品行忠贞方面,也有超出常人的地方。廉洁而不说自己贫穷,勤劳而不说自己劳累。以诚信对待将士。善于治理百姓事务,每攻克一处地方,都招引安抚当地人民,让大家感觉好像到了自己的家。评论者说左宗棠有霸才,但治理百姓却用仁义安抚的方法来实行,确实是这样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