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宁阳一中 2018 级高二上学期模块考试 语文试题 2019.10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审关教 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育; 不仅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各种审美实践场景中艺术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培养、 审美价值观塑造等。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实中的 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如果 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芑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和 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解。 比如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 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无不浸 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 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文学的鉴赏也是如此。从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开始,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就将个 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儒家诗教传统深深地影 响了诗歌的发展,阅读各个朝代的诗歌,都需充分考虑诗人共同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念,才能体 会诗中比兴寄托所表达的种种意味,才能明白诗句所传达的哀怨悲欢的情感。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美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郑 重提出,承載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蔡元培的“美育 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啐吁,到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提倡以艺 术教育推选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責任意识。也就是说,将美 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因此,孤立地 谈当代美育,狭隘、庸俗地理解美育的内涵,既拋弃了百年美育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也丢失了 美育所包含的塑造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重技巧侍递而轻文化传承、迎合刺激体验而忽视趣味涵 育、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等问题。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 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 发来制定教育方案。 此外,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 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 界,自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 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总之,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推进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育最终的目标 之我们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传世工程,接续中华文脉,延续百年美育思潮, 将美育推向社会每个角落,让美育产生润化人心的力量,守护每个人的精神健康,提升整个社 会的文化素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美育包括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不能忽视文化精神的培养。 B. 欣赏中国绘画,应该了解其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 C. 美育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直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 D. 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融汇西方与民族、古典与现代的文化,形成好的审美教育体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的,在逻辑上呈现递进式 B. 谈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文章采用引用论证说明了鉴赏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C. 文章列举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的例子启迪了我们美育要与时代责任联系起来。 D. 本文论证兼顾历史与当下,既有对美育历程的相关分析,又有对当下美育弊端的批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儒家诗教传统注重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 起来。 B. 将美育代人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美育思想 的主线。 C. 我国审美教育体系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实现兼 收并蓄。 D. 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工程,将其推向社会每个角落,以期提升社会的文 化素养。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 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 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美育包括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错误。“美育包含美术 教育和审美教育”中“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不符;“文 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与文中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不符。 C 项,“一直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错误。结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 一个启蒙郑重提出,承載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分析,美育是在五四运动中承载了 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 D 项,“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错误。结合“我们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 的传世工程,接续中华文脉,延续百年美育思潮”分析,“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于文 无据。 故选 B。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 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 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项,“文章采用引用论证说明了鉴赏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错误。结合“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无不浸 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 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分析,文章在谈论鉴赏中西方绘画区别时没 有采用引用论证。故选 B。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 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 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 项,“实现兼收并蓄” 错误,表达“未然变已然”。结合“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 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自现代眼 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 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分析,文中只是提出了我国审美教育体系的构建 方向。故选 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 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 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 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05 年,当时正在建设的北斗二号系统的“原子钟”突遇问题。原子钟就如同一块“手 表”,为卫星导航用户提供精确的时间信息服务。事实上,高精度的时间基准技术是卫星导航 系统最核心的技术,直接决定着系统导航定位精度,对整个工程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其重 要性如同人的心脏。 当时还想引进,但人家就不给你。因为这是个高精度的东西,他们要对我们进行技术控 制。没有原子钟,这个系统基本上就是空中楼阁。 国外的技术封锁,坚定了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的信念。大家有了一个共识,核心关键技术 必须要自已突破,不能受制于人。当时北斗人有一句话,“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弹,我们北斗 人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原子钟”。 他们成立了三支队伍同时开展研发,并在基础理论、材料、工程等领域同步推进。就这 样,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科研团队就攻克了原子钟这个最大技术屏障。不仅如此,现在用 在北斗三号上的原子钟,已提升到每 300 万年才会出现 1 秒误差的精度,完全满足了我国的 定位精度要求。 (摘编自“央视网”) 材料三: 2018 年 7 月 29 日 9 时 48 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 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第 33、34 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是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的第四次发射。两颗卫星均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 北斗三号系统第 9、10 颗组网卫星。 根据计划,2018 年年底前将建成由 18 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提供服务。从这次发射开始,北斗卫星组网发射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期。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据俄罗斯《劳动报》网站 2018 年 8 月 26 日报道,中国已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展开激烈竞争。今年北斗系统将开始向“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两年之后,北斗将向全球提供导航服务。 报道认为,中国对太空领先地位的积极争夺令美国等太空强国感到不安。尽管中国每年 对太空项目的 60 亿美元投入与美国的 400 亿美元相差甚远,但中国发射的卫星数量却与美国 不相上下。此外,中国还打算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载人登月的国家。 报道称,在与美国竞争的同时,北京努力发展与俄罗斯在太空领域的合作。两国正在进 行有关建立联合轨道空间站的谈判。俄罗斯也希望与中国共同研制超重型火箭。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 4. 下列对材料一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由正圆形、写意的司南、太极阴阳鱼、北斗星等主要元素组成,充 满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B. 北斗星自古是人们用来辨识方位的依据,司南是我国古代发明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两者结 合彰显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C. 网格化地球和中英文文字彰显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全球的宗旨,寓示着我国希望和其 他国家共同研制和开发的诚意。 D. 该标识象征着卫星导航系统星地一体,为人们提供定位导航服务,同时还蕴含着我国卫星 导航系统 名字——“北斗”。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子钟”影响着系统导航定位的精度,北斗二号系统的“原子钟”曾出现问题,后经科 技人员的集体努力,这个最大技术屏障被攻克。 B. 2018 年 7 月 29 日,我国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北斗三号系统第 9、10 颗组网卫 星,此后进入北斗卫星组网发射高密度期。 C. 我国计划在 2018 年年底前建成由 18 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 线国家提供服务,两年之后将向全球提供导航服务。 D. 俄罗斯网站称,尽管中国对全球导航系统的投入不到美国的六分之一,但中国发射的卫星 数量却与美国不相上下,并表示俄罗斯希望与中国展开合作。 6. 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中,央视网、新华网、参考消息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 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D 6. ①“央视网”侧重介绍我国科技人员凭借自力更生的信念攻克“原子钟”难关,突出北斗卫 星导航系统的自主性;②“新华网”侧重介绍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进展和计划,突出其发 展迅速;③“参考消息网”侧重介绍俄罗斯网站对中国太空领域发展的评价,突出北斗卫星导 航系统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一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 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 项,“寓示着我国希望和其他国家共同研制和开发的诚意”理解有误,由材料二中“国外的 技术封锁,坚定了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的信念。大家有了一个共识,核心关键技术必须要自已 突破,不能受制于人”可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目的是不受制于人,因 此不存在希望和其他国家共同研制开发的诚意。 的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 对。 D 项,“中国对全球导航系统的投入不到美国的六分之一”错误,材料四中说的是“中国每年 对太空项目的 60 亿美元投入与美国的 400 亿美元相差甚远”,并没有细化到“对全球导航系 统的投入”的比较。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 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 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答题时应明白,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那么答“报道的侧重点”就是分别概 括这三则材料从哪几个角度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材料二中,第一节讲北斗二号系统的 原子钟突遇问题,第二节讲当时想引进外国技术,第三节讲外国对中国进行了技术封锁,这 坚定了中国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的信心,第四节讲中国成立科研团队,终于攻克难关,解决了 技术难题。可概括为“央视网”侧重介绍我国科技人员凭借自力更生的信念攻克“原子钟” 难关,突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自主性。材料三中,第一节中讲我国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 卫星,第二节对这两颗北斗导航卫星进行介绍。前两节讲发展现状,第三节讲北斗卫星导航 系统的发展规划。可总结出“新华网”侧重介绍我国的进展和计划,突出其发展迅速。材料 四是从俄罗斯《劳动报》的角度报道,第一节强调激烈竞争下,我国北斗系统将先向“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然后将向全球提供导航服务。第二节讲中国在太 空领域的发展令美国有压力,中国打算实现载人登月。第三节讲中国努力发展与俄罗斯在太 空领域的合作。可以概括为“参考消息网”侧重介绍俄罗斯网站对中国太空领域发展的评价, 突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国际影响力。 【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 。 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 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 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 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镇上的将军 陈世旭 小镇上来了一位将军,一位挂着休养的名儿在接受审查的将军。 我们第一眼看见将军的时候,不约而同地从心里叫起来:“他怎么会是一个将军呢!” 矮小干瘪,一脸打皱的老皮,身子佝偻着,还跛着一条腿! 将军常常独自一人站在十字街口那棵被雷轰了顶的老樟树下。拄着茶木棍,挺直身板, 不断地眨着那双有点昏花的眼睛,一声不响地在那里一连站上好几个时段。既不同谁交谈, 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看到,他还有很厉害的火气。 那一天是个假日。在开得刚刚能伸进一只手臂的肉铺门前,人头汹涌,乱哄哄地吵得震 天响。 将军站在老樟树下盯着这一切。突然,他走到沸腾的人群后面,举起那根茶木棍,在一 个穿着绿军装的人背上敲了敲。这个满头大汗的人,正大声嚷嚷着,他是领取机关配给的, 有优先权。现在他猛一回头,看到了一双血红的眼睛,马上就从人堆里退出来。“老,老首 长,有事吗?”他刚入伍到此地不久,知道这是个老将军 “哪个单位?干什么的?” “驻军炊事班的。” 一阵沉默。 “立正——”将军突然一声大喊,这完全规范化的严厉的口令声,一下就压倒了整个街 口乱嗡嗡的嗓音。 口令继续从将军急迫的呼吸中迸发出来 “向左——转! “跑步——走!” 将军对着小兵跑去的方向,以标准的立正姿势挺立着,胸脯强烈起伏。 十字街口霎时鸦雀无声。好像出现了一股神奇的约束力量,刚才忘我地拥挤着,冲撞着, 喧嚣着的人群,鱼贯地排起了队形。 不久,镇上发生了一桩极其重大的事件。 那天,将军来了急病。他蜡黄的脸上淌着冷汗,他刚走进镇医院诊疗室,看到一个妇女 拉着护士在哀求:“救救我的伢吧,我赶了三十里路,天还没亮就到了,可现在……”将军 伸手触到孩子的额角,立刻缩回来,喊道:“快,快把他抱进来。”随后,他自己一阵风似 地扑到医生的桌前: “医生!急诊病人!” 桌子后面,本镇最高贵的女人,镇长夫人,医院负责人,主治医生,正在给一个远房亲 戚听诊。这位亲戚正眉飞色舞地给地数着一笔账——他女儿这次订婚的收入。女医生听得如 此入迷,以至于听诊器老半天没有揶动了。听见将军的呼喊,她斜了一下眼:“再快,也得 挂号。” “我挂的是一号!”农村妇女急忙说道。 “我问你,这个人挂的几号?”将军指着女医生的远房亲戚。 “嗬嗬嗬,你是专门寻老娘的麻烦来了哈。我问你,你是这伢子的公还是爸?” “无耻!” “什——么?我无耻?你这个不识趣的老东西!我无耻什么? “刷”的一声,将军挥起了他的茶木拐棍。 狂妄的女人尖叫一声,抱起了脑袋。 但是,拐棍没有落下来。将军伸出另一只手,抓住拐棍的另一头,紧接着“咔啪”一声, 结实的茶木棍断成了两截。 这件事,立刻就传遍了全镇。一向树叶掉下来也怕打破脑壳的小镇人,脸上居然也有了 一种不怎么安分的愠怒之色了。 很快,一个阴影笼罩了小镇。 1976 年,敬爱的周总理,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逝世了。噩耗宣布的当天上午,将军 出现在街口的老樟树下。 在料峭的冷风中,将军显得异常憔悴。 “同志们……”他喊着,喑哑的声音听起来觉得陌生。人们默默站住了。他弯下腰,吃 力地拉开一个硕大的提包的拉链,露出了一整袋黑纱。然后,他抬起头,突出的喉结艰难地 抽动了一下:“请吧……” 不需要解释。人们不假思索地一个跟着一个,从将军脚前的提包里拿起黑纱,佩戴起来。 “谁叫你这样做?”镇长的一只被香烟熏得焦黄的手,从后面按到将军的肩上。 ①将军一声不响。 “我们已经传达通知,基层和民间一律不搞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①。你这样做,目的是什 么?” ②将军纹丝不动。 镇长暴怒地转过身,面对街口,大喝一声: “你们都给我站住!把黑纱摘下来!” 人们惊惶地站住了,但谁也没有动手摘黑纱,眼睛齐刷刷地看着将军。 镇长朝将军转过身来。 ③将军连眼珠也没朝他转一下。他脸上有一种漠然的平静。 “你这样做是要付出代价的!等着吧,等着我来打发你们!”镇长扭歪了嘴脸说道。紧 接着,他从街口消失了。 一直到完全看不见镇长了,将军突然张开嘴,艰难地喘息起来,然后,颓然倒下了…… 历史有个坏脾气,喜欢嘲弄极力要驾驭它的人。这一年十月发生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巨变 以后,的确有一些人被打发了。不过,不是镇长所预言过的那些人,而恰恰是镇长本人。对 将军的审查也证实了那些罪名都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不实之词。 当我们按照新世纪的蓝图,着手小镇建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为将军建一个纪念碑。 但是,该建一个怎样的纪念碑,却吵开了。在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位老人挤到人群中间, 把他枯瘦的手颤巍巍地举起来,指着那棵老樟树,说: “什么纪念能比得上它呢?它老皮斑剥,叫雷轰了顶,但是它根不死!看看吧,这碧绿 鲜亮的新枝枝,新叶叶……” 在老人哽咽着说完这些话以后,我们突然觉得这棵树变成了将军:他拄着茶木拐棍,挺 直身板,不时眨一眨有点昏花的眼睛,一声不响地注视小镇的种种变化。 【注】①1976 年 1 月 8 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四人帮”害怕人民悼念周恩来,下令禁止举 行悼念周总理的活动。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先抑后扬,开篇没有交代将军的人生经历,对其被拉下马、接受审查的原因也并未涉 及,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将军初到小镇时,常常独处,不同人交谈,与镇上的人们保持着距离,因为他明白自己的 处境,也对周围的人有戒心。 C. 小说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换叙述的方式推进,这既增加了小说的真 实性,又充实了小说的内容。 D.小说在情节设置上匠心独运,看似闲笔,实则大有深意,例如开篇写到的“老樟树”,就暗 示了将军的处境及精神追求。 8.面对镇长的三次“问话”,将军一语未发,但将军都用体态语作了回答。请结合文本,说说 划线句子将军的体态语各传递了怎样的信息。 9.文章结尾“一声不响地注视小镇的种种变化”,结合全文,请说说将军使小镇上的人们发生 了哪些变化? 【答案】7. B 8. ①处:佩戴黑纱是个人行为,不受任何人指使,这是对周恩来总理发自本 心情不自已的悼念。②处:佩戴黑纱没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和民众一起佩戴黑纱是出于对周 总理的敬意与爱戴。③处:不会摘下黑纱,不会帮镇长劝阻人们悼念周恩来总理。 9. (1)由杂乱无序到自我约束。买肉时争先恐后,全无秩序意识,目睹将军训斥炊事班士兵 后,自觉排队;(2)由胆小怕事到对不公平现象表示不满。镇长夫人缺乏医德,人们不敢指 责,目睹将军挺身而出为群众争取权益,开始对不良现象不满;(3)由屈服权势到守护正义。 长期盲从权势、惧怕镇长。周总理逝世后,人们受将军感召,不再惧怕镇长。每条 2 分:变 化 1 分,联系原文 1 分。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明确提干要求,然后快速 浏览选项,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选项,确定答案。本题 B 项中,“将军初来小镇, 常常独处,不与人交谈,与镇上的人保持距离,因为他明白自己的处境,也对周围人有戒心” 表述错误。因为根据原文,应该是因为他的性格原因造成的。“对周围人有戒心”判断无依 据。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明确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回到原 文中,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面对镇长的三次“问话”,将军一语未 发,但将军都用体态语作了回答。请结合文本,说说划线句子将军的体态语各传递了怎样的 信息。根据题干要求,联系上下文,第一句处体态应该是在镇长发现他带领群众自发的追悼 周总理后,问“谁叫你这样做的?”做出的反应。所以①处传达的信息应该是:佩戴黑纱是 个人行为,不受任何人指使,佩戴黑纱不受人指使,这是对周恩来总理的悼念。第二处是镇 长问“你这样做,目的是什么?”做出的体态,所以②处传达的信息应该是:佩戴黑纱没有 不可告人的目的,和民众一起佩戴黑纱是出于对周总理的敬意与爱戴。第三处是镇长暴怒后 要求他们把黑纱摘下来后做出的反应,所以③处传达的信息应该是:不会摘下黑纱,不会帮 镇长劝阻人们悼念周恩来总理。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对文本内容的分析鉴赏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 然后根据要求,回归文本,结合全文,分析鉴赏文本,并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文章结尾“一 声不响地注视小镇的种种变化”,结合全文,请说说将军使小镇上的人们发生了哪些变化?根 据题干要求,联系上下文,找出发生在将军身上的主要事件,分析将军带给人们发生的变化, 得出答案。(1)由杂乱无序到自我约束。买肉时争先恐后,全无秩序意识,目睹将军训斥炊 事班士兵后,自觉排队;(2)由胆小怕事到对不公平现象表示不满。镇长夫人缺乏医德,人 们不敢指责,目睹将军挺身而出为群众争取权益,开始对不良现象不满;(3)由屈服权势到 守护正义。长期盲从权势、惧怕镇长。周总理逝世后,人们受将军感召,不再惧怕镇长。 【点睛】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明确提干要求, 然后快速浏览选项,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选项,确定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萧引字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性聪敏,博学,善属文, 释褐著作佐郎,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 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于 是与弟彤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时始兴人欧阳颜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颜后迁为广州, 病死,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举兵反, 时京都士人岑 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就惧 乎?”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 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及吕梁 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槊箭等事。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牣。 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 人心,两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多生异议。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 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还至赣水,而 高宗崩,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时殿 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 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引回:“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 能为李、蔡改行。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 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陈书·萧引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 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B.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 /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C.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 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D. 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 /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指人的表字,古人自称可以用名,表示谦虚;称人可以用字,表示尊敬。 B. 褐,是用葛等材料制作的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指脱下粗布衣服,代指做官。 C. 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的“崩殂”即为此意。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 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引明辨时势,率家南迁。侯景叛乱时,朝士大多前往归附梁元帝,萧引认为这不是选择 君主的时机,主张前往南边,于是率领家人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 B. 萧引见微知著,处变不惊。欧阳纥统领父亲部众时,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进而加以 规劝纠正,到欧阳纥兴兵造反时,其他人惶恐不安,萧引毫不惊讶。 C. 萧引治理有方,受到器重。萧引任库部侍郎时,仅一年就使器械充足;后来吏部侍郎一职 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 D. 萧引不附权贵,受到连坐。萧引多次拒绝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 等人的请托,于是他们对萧引不满,萧引因为他人牵连被免职。 13. 把下面 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 (2)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 【答案】10. D 11. D 12. D 13. (1)君子修身是用来申明道理,使自己正直是用来行道义,还有什么可忧虑畏惧的呢? (2) 萧引不曾去拜访皇帝身边的近臣,高宗每次想要提拔任用他,总被当权的人阻碍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 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 则。 “观”的宾语为“马靖”,不应该断开,排除A 项、B 项。 “悟”的领悟的意思,宾语为“旨意”,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C 项。 句意:高宗因为萧引熟悉岭外情况,就派萧引去看马靖,观察他的举措,委婉地令他送人质。 萧引奉密旨南行,已到番禺,马靖就领悟了高宗旨意,遣送全部儿子和弟弟去都城做人质。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 项,“‘师’单用, 旧时均可指国都”错误。“师”,指军事规模、建制单位,分为三类师。在中国古代,师曾是 商、周军队的建制单位。单用并不能指代国都。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 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 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 项,“受到连坐”“于是他们对萧引不满,萧引因为他人 的 牵连被免职”与原文不符,原文“坐免官”意思是“被判罪免官”。故选D。 【1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正”,使动,使……正;“以”,介词,用; “君子正身以明道”,君子正身以(之)明道(省略句);“直”,使动,使……正直; “亦……乎”,有……呢;“忧惧”,忧虑畏惧。(2) “造请”,登门晋见;“迁用”,提拔任 用;“为……所”,表被动,被;“用事者”,执政的人,当权的人;“裁”,裁制,此处意译 为阻碍。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 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 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 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萧引字叔休。为人端庄正直有才识和度量,看上去矜持庄重,虽是仓猝之间,做事必按 法律制度。天性聪慧敏达,博学,擅长做文章,脱去平民布衣穿上官服出任著作佐郎。侯景 叛乱时,梁元帝任荆州刺史,朝廷官员大多前往归附他。萧引说:“诸王尽力争夺,祸患刚 开始,今日逃难,不是选择君主的时候。我家两代有人做过始兴郡的地方长官,留下的恩惠 还在百姓中,正可前往南边以保存家门。”于是和弟弟萧彤以及宗族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 表。当时始兴人欧阳颜任衡州刺史,萧引前往依附。欧阳颜后来调任广州刺史,病死,欧阳 颜的儿子欧阳纥统领他的部众。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因而加以规劝纠正,因此两人在 情礼上渐渐疏远。到欧阳纥兴兵造反,当时京都籍的士人岑之敬等都惶恐害怕,只有萧引安 然如故,对岑之敬等说:“君子修身是用来申明道理,使自己正直是用来行道义,还有什么 可忧虑畏惧的呢?”到章昭达平定番禺后,萧引才往北回来。高宗召见萧引询问岭表的事情, 萧引完整地陈述了事情始末,高宗十分喜悦,即日任命萧引为金部侍郎。萧引坦率耿直,不 媚权贵,不曾去拜访皇帝身边的近臣,高宗每次想要提拔任用他,总被当权的人阻碍。到吕 梁之战全军覆灭,军需储备空虚匮乏,于是转而任用萧引为库部侍郎,掌管制造弓弩槊箭等 事。萧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足。太建十二年,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 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当时广州刺史马靖在岭表非常得人心,而且 军队精强干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有几次战功,朝廷和民间产生了许多异议。高宗因为萧引 熟悉岭外情况,就派萧引去看马靖,观察他的举措,委婉地令他送人质。萧引奉密旨南行, 已到番禺,马靖就领悟了高宗旨意,遣送全部儿子和弟弟去都城做人质。返回至赣水时,高 宗崩,后主登位,改任萧引为中庶子,因为有病辞去官职。第二年,京城出现许多盗贼,于 是又起用萧引为贞威将军。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多次有所 请托,萧引都不准许。萧引同宗族的子弟萧密当时任黄门郎,规劝萧引说:“李、蔡的势力, 在位的官员都畏惧他,您也应该稍微为自身着想。”萧引说:“我立身处世,自有主次,难 道能为李、蔡改变操行。就是使他们不舒服,不过解除我的职务罢了。”吴璡竟然写匿名信, 李、蔡为此作证,萧引获罪免除官职,死于家中,当时年纪五十八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9 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 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二句描写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的情景,从正面描写出路上雾气浓重,持续时间长。 B. 三四句写出暖冬之景。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C. 本诗既借景抒情,又运用典故,兼有直抒胸臆, 寄托了深沉的情感。 D. 随着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诗人笔下的景色多彩纷呈,总体上描绘的是清幽的哀景。 15. 请分析最后四句中诗人表达出的情感。 【答案】14. C 15. 孔父伤时,王粲弃国,我这一生飘泊不定,不禁慨叹不已。作者借此表 达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 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 项,“从正面描写”错误。“溪行衣自湿”从侧面写,“亭午气始散”从正面来写,应该 正面与侧面结合。 B 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错误。野凫少见行人,人离去才忽自觉, 沉默刹那,四散而去。 D 项,“总体上描绘的是清幽的哀景”错误,壮丽的山川,辉煌的落日,以壮景衬哀情,寂寞 滋漫内心。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 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 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 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 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 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抓住诗句内容,结合注释②③分析,突然就想到了孔子,想到了“吾 道穷矣”的一声浩叹,忧时伤生之意顿生。突然就想到了王粲,想到了“复弃中国去,远身 适荆蛮”的哀伤无奈。然后就想到了“我”——这一生苦于飘泊,转徙江湖,不禁发出一声 叹息!已进老境的杜甫久病于飘泊,心中的悲苦一如江水漫漶。可是,无限江山,孤身一人, 这种悲苦又能向谁倾倒呢?所以唯有一声长叹而已!最后连用两典,把个人不幸与家国情怀 连在了一起,逼出一声长叹。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6.(1)《蜀道难》中,诗仙先以大胆的夸张描绘蜀道山势的高峻“________,________。” 然后描写水流湍急: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荀子认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而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长江秋日图。 【答案】 (1). 连峰去天不盈尺 (2). 枯松倒挂倚绝壁 (3). 学而不思则罔 (4). 思 而不学则殆 (5). 无边落木萧萧下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 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 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盈、倚、罔、殆、萧。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暑期档的电影市场冰火两重天,丑哪吒爆红,俏鹿晗凉凉。《上海堡垒》的失利,不过是 重蹈《空天猎》的覆辙。这其实反映了近几年的影视趋势。综观国内影视创作,质量日渐提 高,数量也居高不下,可谓 。但难免出现一些不好的作品。最典型的就是抗日神剧 类。毫不避讳地说,抗日神剧折射出的就是创作者的“三观”不正,导致其艺术水准的不达 标。不但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更令文艺工作者被损坏了基本操守。影视作品特别是 军事、科幻类题材创作只有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方面实现彻底的突破,方 可赢取可观的成绩。( ),它的压力就在于如何处理场面、镜头情节、立意和人物等 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带给观众理性价值判断,提升审美愉悦。 影视创作理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 ,理应给观众提供 正向引导和现实教育。因此,做好必修课,练好基本功,多出有实力、见功底的作品,方是 正道。一方面,创作者需要自我修炼,作品也需要反复打磨;另一方面,出版发行部门需要 强化审鉴监管,提高准入门槛,把好出入口关。在各种类型风云际会、各种作品 的创作活跃期,做好审美甄别和良莠区分,去芜存精,正向引导,这应是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光怪陆离 相得益彰 熙熙攘攘 当务之急 B. 恒河沙数 相得益彰 纷至沓来 首当其冲 的 C. 光怪陆离 相辅相成 熙熙攘攘 首当其冲 D. 恒河沙数 相辅相成 纷至沓来 当务之急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创作一部好的军事、科幻题材作品是需要压力的 B. 当然,创作—部好的军事、科幻题材作品是有压力的 C. 当然,压力是创作一部好的军事、科幻题材作品所必需的 D. 虽然,压力是创作一部好的军事、科幻题材作品所必需的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但令文艺工作者被破坏了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 B. 不但损坏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 C. 不但令文艺工作者失却了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 D. 不但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更失却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 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 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恒河沙数:像恒河里的沙子那样无法计算,形容数量很多。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 繁芜。结合“质量日渐提高,数量也居高不下”分析,此处和数量有关,选用“恒河沙数”。 相得益彰:相互配合,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两种事物互相辅助,互 相促成,缺一不可。根据语境“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分析,是讲 这几个方面相互辅助、促进,应用“相辅相成”。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和“各种作品”搭 配,选用“纷至沓来”。 当务之急:当前事务中最为紧要的事。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根据语境“做 好审美甄别和良莠区分,去芜存精,正向引导”分析,这是最紧要的事情,应用“当务之 急”。 故选 D。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 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 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 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空缺句与后文不能构成转折关系,据此排除 A 项、D 项; 空缺部分后的句子是“它的压力”,因此前文的陈述对象“它”不是“压力”,而是“创作一 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排除C 项。 故选 B。 【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 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 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 度不大。 A 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删除“被”; B 项,搭配不当,“操守”与“损坏”搭配不当; D 项,语序不当,“失却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在前,“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在 后。 故选 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 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 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20.下面是某小区针对高空抛物现象给全体业主的倡议书正文.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 出并作修改。 近日来,小区物业多次接到投诉,大伙儿反映小区存在高空抛物的现象,而且这一现象已习 以为常。抛下的垃圾不仅肮脏了小区的环境.同时也威胁着楼下行人的人身安全。我们希望 业主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人要有公德心,不要乱扔垃圾,并警告家人和亲朋不要高 空抛物。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抵制高空抛物,共建美好家园。 【答案】①“大伙儿”改为“不少业主”或“大家” ②“习以为常”改为“多次发生”“屡 次发生” ③“肮脏”改为“污染” ④“做人”删去 ⑤“警告”改为“提醒”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 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 运用。文中“大伙儿”口语过重;“这一现象已习以为常”“肮脏了小区的环境”句子搭配 不当;“做人”“警告”语气生硬不礼貌。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 字。 7 月 6 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 43 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 化遗产名录。这条消息成为这几天中国文博界热议的话题。我国以前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考 古发现,都属于中国历史“信史时代”的考古遗存,也就是大家所说的 3500 年来有文字记载 时期的考古发现,而良渚遗址距今约 5000 年,属于中国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 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中国考古学者用一系列发现,让商史成为信史,连同对夏以前的许多新 发现,这些成果已足以让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研究走得更远。 【答案】示例:(1)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该遗址是约 5000 年前 中国“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3)这些遗址的发现推动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研究。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 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 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 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 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 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 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本题重在分清句间关系,本语 段共有四句话,前两句的主要意思是“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第三句的 中心意思是“良渚遗址是距今约 5000 年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第四句话强调“考古 成果推动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研究”。按照题干要求压缩即可。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责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 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永恒的归宿 佛说:“勘破、自在、放下.” 人生旅途中,我们总是马不停蹄地奔往下一个目的地.滚滚红尘中,多少人为名,奔波 劳累;为利,辗转反侧.一念起,风生水起;一念落,万劫不复.在追逐名利的路途上,我 们似流浪儿一般,一直在路上,觉得无家可归. 勘破这繁华的虚幻,自在地去追寻,放下名与利的浮华.淡泊,往往是人们灵魂深处永 恒的归宿. 沿着遍布苔藓的阶梯,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青青草色,与几竿修竹相互映衬.没有富 丽唐皇的装饰,没有歌舞升平的欢闹,有的只是那一间陋室,那一架未经修饰的古琴与几本 经书.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在官场沉浮,便贬后毅然放下过往的浮华名利,没有丝竹乱耳, 亦没有案牍劳形,有的只是与挚友的畅聊,闲情时的几曲琴音和抄写佛经.在无数人历经起 伏后依旧决定奋不顾身地追逐时,刘禹锡,他勘破、自在、放下,用淡泊宁静为自己搭建了 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便得“惟吾德馨”经久不息地弥散开来. 南山的轮廓在云雾缭绕下若隐若现.山脚下的那户人家,炊烟袅袅.陶渊明,一生几仕 几隐,最终他放弃了一切的荣华富贵.在南山的脚下,筑起道道篱笆,庭前把酒,采菊东 篱.闲来无事之时,对月吟诵几首诗.没有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没有了官员的阿谀奉承,一 个人赏尽南山美景,对山林间鸟雀对话,对清风明月对饮,与菊共赏秋色.陶渊明,他勘破、 自在、放下,抛弃了富贵名利,用淡泊闲适为自己筑造了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让“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流传后世.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这世上所有的灿烂,终究都要用寂寞来偿还.” 天地沙鸥,我们微若介子. 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这个浮士绘世界所带给我们的繁华与绚丽.我们在这条路上永不停歇 地追逐,遗忘了归宿,觉得无家可归的无依无靠无着落.但人性的可贵之处便在于追求永恒 的归宿.深藏于灵魂深处的那份淡泊,那份闲适,那愿意抛掷名与利的勘破、自在与放下, 便是心中永恒的归宿. 【解析】 试题分析:本次作文题审题难度不大。属于话语类,指向明确型。前半句“人生旅途中,我们 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讲的是话题的背景;后半句转折“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 宿,这种跟随常隐藏于人的灵魂深处。”这是关键句。语义的核心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人 性”、“灵魂”提示我们思考的角度。第一句话中“家”和第 二句的“人生归宿”的内涵更为明确, 即 “精神家园”。整则材料的中心非常明确, 即寻找精神家园,让心灵获得慰藉、安顿。精神 家园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 的精神家园的标准。当满足这个标准时,这可以 认 为已经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从这个意义 上讲,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例如: 当 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使人民似乎老是处于动荡之 中,这时平衡、和谐和宁静也便成了现 代人追求 的目标。这就是他们需要的精神家园。但是世间 没有完美的永恒,人们的要求也 是无止境的,精神家园的标准也在变化,或提高,或降低。所以 材料中的永恒最好理解成相 当长的一个阶段。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