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届高三第二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信息时代,高新技术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渗透,不仅严重地冲击了当下的社会秩 序和规则体系,更加深了人类现代生活的风险程度,极大地增加了个人生活的流变系数,使 人的全面发展面临多重困境。 在物理空间的维度里,人们在血缘的身份确证、地缘的时空限制和业缘的群体认同等因 素的制约下,进行着有限的交往。然而,虚拟空间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交往领域,交 往主体以符号化的形式开展着全新的网际交往。借助于数字化的信息符号,构成了虚拟主体 的符号化表达,使得虚拟环境中的交往主体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生理、地域和身份的束缚,增 强了交往的自主性,丰富了交往的形式。但是,新型交互模式的出现,也不可避免地给人的 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人的自主性生存、多样化选择程度的加深与自我身份的迷失、社会归 属的削弱相伴而生,虚拟生存虽然改变了现代人的技术体验和空间体验形式,但也滋生着现 代生存的深层焦虑。虚拟主体是一个符号,进行着自觉选择下的行为体验。现实生活世界与 网络虚拟世界的不同境遇和生活规范将造成“本我”与虚拟主体“网我”的分离甚至对立。 自我生存方式的分裂,带来的不仅是自我认同的危机,更遮蔽了“本我”的真实性,严重影 响人的全面发展。 科技巨大的革命力,在为人类创造超越现实、实现自我、追求解放的条件和手段的同时, 也逐渐深化成为一种框架,使人类反被置于技术的框架之中,正如马克思当年指出的:“我 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 物质力量。”现代技术的无节制扩张,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形成了巨大的科技漩涡,让越来 越多的人不得不遵循技术逻辑而生存。事实上,原始的技术充分地凝结和释放着人文智慧, 但现代技术的崛起,魔幻般地幻化出巨大的物质力量的同时,也导致人与自然、技术与人文 之间的关系空前紧张。这种片面性的急剧扩张所形成的科技漩涡,无情地将人类抛入一个机 械力高度发达,但生存危机丛生的世界之中,技术逻辑约定着人的生存逻辑,从而使人文价 值和人的生命意义走向了失落。 在网络信息空间里,人们在面临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多元价值交相激荡、多元信仰交相 碰撞的文化样态的同时,还受制于技术理性的支配,导致人的全面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假设技术理性被不断泛化成主导其他更改和衡量意义价值的标尺,被认定为这个时代人的最 - 2 - 根本的,也是唯一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那么,根植于人类生活意义的文化生活便彻底地 失去了价值根基。这样,科技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也制约了人文文化。随着虚拟时代的到来, 人文理性和技术理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一系列矛盾加剧了科技 文化与人文诉求的断裂,彰显人类生活意义的文化褪去了人文价值更改的关怀,这种人文失 落必然滋生着文化的嬗变。 (摘编自王丽鸽、李炳毅《试论网络社会下人的虚拟生存与全面发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的全面发展面临多重困境,与高新技术冲击当下的社会秩序和规则体系,加深人类现代 生活的风险程度有关。 B. 与物理空间不同,在虚拟空间里的网际交往中,人们的血缘的身份、地缘的时空和业缘的 群体将不复存在。 C. 原始技术充分地凝结和释放着人文智慧,而现代技术在幻化出巨大的物质力量的同时,也 产生了负面作用。 D. 人在网络信息空间里,除了面临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等文化样态,也受到技术理性的支配, 人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空间扩大、科技涡和文化嬗变三个结果阐述网络时代人的发展的困境。 B. 文章除了阐述网络社会带来的现实症结外,也提到了其带来的好处,有辩证意味。 C. 文章第三段引用马克思的有关言论,论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作用。 D. 与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虚拟空间对人生存的影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自我身份的迷失、社会归属的削弱,导致人的自主性生存、多样化选择程度的加深,滋生 现代生存的深层焦虑。 B. 人在网络世界中的虚拟主体“网我”比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主体“本我”更真实,两者可 能产生分离甚至对立。 C. 现代技术的巨大张力使人们自觉主动地按技术逻辑约定生存逻辑,使人文价值和人的生命 意义走向了失落。 D. 技术理性如果成为主导其他理性和衡量意义价值的标尺,会制约人文文化的发展,甚至会 使人类失去人文价值理性的关怀。 【答案】1. B 2. A 3. D - 3 -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 B 项,夸大其词, “人们的血缘的身份、地缘的时空和业缘的群体将不复存在”错,虚拟空间极大地拓展了人 们的生存和交往领域,但不意味着人们的血缘的身份、地缘的时空和业缘的群体将不复存在。 故答案为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 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 A 项,“空间扩大”不是结果,而是原因,其导致的结果是 人格裂变。故答案为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上下文是 否连贯、恰当;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观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 项,强加因果关系, “自我身份的迷失、社会归属的削弱”与“人的自主性生存、多样化选择程度的加深”有一 定的关系,但不一定是因果关系。B 项,“人在网络世界中的虚拟主体‘网我'比在现实世界 中的行为主体‘本我'更真实”于文无据。C 项,“自觉主动地按技术逻辑约定生存逻辑”错, 人在技术张力下不得不遵循技术逻辑而生存。故答案为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 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4 - 材料一: 1 月 14 日,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了嫦娥四号后续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和预期 科学成果。 吴伟仁表示,现在整个四号工程开始转入科学探索阶段,主要涉及三大类科学探索内容, 第一类是关于着陆区的地形地貌。过去我们都是通过遥感,在一百千米甚至几百千米的轨道 上探测到大概的地形地貌。这次我们身临其境,大家也可以从网上看到一些图像、图形,部 分地形图已经出来了。同时,通过这次月球行走,获得月球背面第一张地质剖面图,可以探 测到一百米到两百米深的地质构造、分层,这样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形成,包括月球 年龄的形成,都是第一次。第二类探测主要是研究月球周围的空间环境,包括宇宙辐射、太 阳辐射、太阳耀斑爆发对月球空间的影响。第三类探测主要是研究月球的物质成分,这次有 多台科学载荷,会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分进行初步探测。我想这些成果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第 一次,这些成果的取得最后都会有原创性的效果,因为过去从来没有人去过,这些成果会在 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李依环《嫦娥四号将探测月球地貌、空间和物质成分》,新华网 2019 年 1 月 15 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探测器在外太空以太阳能为能源来源,我们可以在宣传片中看到无处不在的光 伏发电板。作为动力来源,几块高效太阳能电池板的存在是探测器维持正常运转的基础。而 光伏发电能在航空航天中得到广泛应用,绝不是偶然。 第一,太阳向外的辐射保证了整个太阳系的能量来源,使得整个太阳系不再是一片黑暗, 太阳能也随之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探测器从地球发射,再到固定的轨道,需要 庞大的能量,但是其所携带的燃料是有限的,要完成探测任务,探测器就必须就地获取能源, 而无处不在的太阳能就是探测器最好的能源来源。也就是说,太阳能无处不在的特性,以及 光伏发电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能力,共同保证了探测器在外太空的能量来源。 第二,在外太空有可能遇到各种恶劣的环境,而光伏发电板却有着极其稳定的性能和质 量。在国内,一般的光伏电站使用寿命已经可以达到 25—30 年。何况是运用在航空航天中的 高效光伏电池板,其质量和性能必然有更大的保障。 (摘编自《嫦娥四号为什么敢登陆月球背面?》,《科普中国》2018 年 12 月 8 日) 材料三: 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 中继通信,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无论是就中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的声誉,还 - 5 - 是就探索本身的进步而言,对这一壮举的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美国《时代》周刊网 站文章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多国媒体不约而同翻出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宇航局得出的月球极 地可能蕴藏水资源的结论;法国媒体推出科学家访谈报道,讲述月背知识 ABC;俄罗斯媒体纷 纷推出大篇幅报道,追溯人类探月的半个世纪历程。 中国最新探月成就,承载的依然是全人类的理想。欧洲航天局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执行 主任伯纳德·富万说:“嫦娥四号是迈向月球村的历史性一步。”德国媒体指出:“百年后 回首 21 世纪,嫦娥四号的登月行动肯定仍将被视为一个重要时刻。”的确,历史理当铭记, 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 通信,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 (摘编自吴绮敏《国际论坛: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人民日报》2019 年 3 月 12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即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中,探索着陆区的地形地貌被放在任务第一 位,这有助于科学家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和形成。 B. 需要庞大能量才能运行的探测器所携带的燃料极其有限,但太阳系中的太阳能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这为人类探测器提供了最好的能源来源。 C. 航天器在外太空可能会遇到恶劣的环境,这对在航空航天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光伏发电板的 性能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航天器的正常运行。 D. 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具有重大意义,既让我国成为首个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 面软着陆与巡视勘察的国家,又为人类科学探索月球迈出了一大步。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吴伟仁看来,嫦娥四号探测器所搭载的科学仪器能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分进行初步探 测,所取得的成果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B. 嫦娥四号探测器上安装高效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光采用光伏发电,解决了该探测器的 能量来源问题,维持了其在太空中的正常运转。 C. 面对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法、俄等国的媒体相继推出各种相关报道,向广大 科普爱好者科普月球知识。 D.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和德国媒体都肯定嫦娥四号所给予中国带来的航天大国声誉以及勇 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嫦娥四号的登月行动赢得了世界赞誉。 6. 以上三则材料中,新华网、《科普中国》和《人民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目的 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6 - 【答案】4. A 5. D 6. ①新华网侧重介绍嫦娥四号任务完成后我国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和预期科学成果,目的 是提供新闻背景资料;②《科普中国》侧重介绍光伏发电板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在太空中应用 的可能性,目的是向普通大众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③《人民日报》重在综合国际评论,目 的是阐述嫦娥四号圆满完成工程既定目标的意义。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 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A 项,“探索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放在任务第一位”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主要涉及三大类科 学探索内容,第一类是关于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并没有说探索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放在任务 第一位。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 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中, D 项,强加因果。文中写到“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 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无论就中国作为一个 航天大国的声誉,还是就探索本身的进步而言,对这一壮举的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文章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不是美国和德国在刊物上表扬嫦娥四号, 嫦娥四号才赢得世界赞誉。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 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本题要求分析以上 三则材料中,新华网、《科普中国》和《人民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目的各是什么? 所谓“侧重点”,就是新闻作者站在怎样的视角看待问题,将新闻的笔墨集中在问题的哪一 个方面。这类题目答案的组织,很难用摘录要点的方式回答,需要把握报道的中心事件,看相 同点是什么,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并分开回答。 - 7 - 本题中,新华网的报道是一篇新闻采访,从吴伟仁回答的内容和文章标题看,介绍的是继嫦 娥四号任务完成后我国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和预期科学成果,体现了新闻网站的功能;《科 普中国》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 重点,重在科学知识普及,介绍的是光伏发电板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在太空中应用的可能性;《人 民日报》是中国的新闻媒体,站在中国的立场,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人民日报》则从 战略高度阐述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圆满完成的意义,体现国家权威报纸的高度。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 人 崔立 ①老人真的是老了。 ②有点迫不及待地老了。 ③早上,阳光缓缓地照射在马路上,老人佝偻的背影,缓步地前行中。微风从老人的身 边轻轻滑过,都像比老人的速度要快。老人,是要从人行道的一端,走到人行道的另一端。 看起来,距离并不是很远,甚至用眼睛去看,应是触手可及的。但老人的眼睛,无法真切地 触及到那里,只能迈开着她的脚步,艰难地往前走。有一个年轻人,急急地走过老人的身边。 人行道并不宽,老人走在稍偏中间的位置。年轻人走过去时,带起了一阵风,也碰触了老人 柔弱的肩膀一下,是风要刮倒了老人,还是年轻人撞到了老人。老人的身子踉跄地顺势往前 仰了一下,像是要摔倒,摇摇晃晃地要倒下了,还是艰难地撑住了。老人很不容易地站在那 里。匆匆而过的那个年轻人,在老人的眼睛里早已不见了踪影。 ④又一天,老人走着同样的路,缓缓地,在那条人行道上蹒跚着步子。老人走得还是很 慢,慢慢悠悠地,看起来像在走,看起来又不像在走。有阳光照射在老人的头上,照出一头 黑白相间的老人的鬓发。老人缓缓行走在人行道的中间。一个女孩,原本是在离老人身后很 远的距离,接着是越来越近,直至女孩已经到了老人的跟前。老人站在人行道的中间,挡住 了女孩前行的路线,女孩几次想走过去,但空间太窄,还是走不过去。女孩咬了咬牙,想说 - 8 - 什么,又憋了回去。反复犹豫,女孩终于是忍不住开了口。女孩说,阿姨,你能让我一下吗? 有好几秒的停顿,老人缓缓转过了身,看向女孩。顺势地,女孩在老人转身时多出来的空档, 匆匆忙忙地走了过去。女孩真的是太匆忙了,连一声“谢谢”也忘记说出口,人已走出去好 远。 ⑤…… ⑥再一天,老人还在那里行走,缓缓地,若你说她停在那里,其实也未尝不是真的。老 人却是在行走,继续缓慢地行走在这条路上。这条路很漫长吗?老人披了一件外套,天是有 些冷的,哪怕阳光是高高挂着的,也难以抵挡冬日的寒冷。老人的脖子上,是围着一条围巾 的,围巾有些老旧,像老人漫长的年华。老人缓缓地在行走,不知不觉间,本来围得就有些 松的围巾悄无声息地滑落。老人毫无察觉,老人丝毫感觉不到因围巾掉落后的寒冷,老人本 来就很冷,冷与再冷之间差异不大。老人走了有几步路了,老人的那几步路,已经走了好久。 老人在往前走时,身边是一个女人的声音。不知什么时候,女人已经到了老人的身旁。老人 注意过,原来她身边是没有人的。女人喊了声:阿姨!老人听到了,老人是有几秒钟的停顿, 老人缓缓地转过身,老人以为还是要让开路,然后有一个人会像阵风般匆匆忙忙地从她身边 走过。这次,没有风,要是风,也是空气中的寒风。女人停在了老人面前,女人说,阿姨, 这围巾,是您掉的吗?老人看到了女人手上的围巾,习惯性地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脖子间空 荡荡的。无疑,眼前的这条围巾是老人掉的。老人从女人手上接过了围巾,说,谢谢。老人 轻轻地摸索着往脖子里围,老人围得很艰难。女人说,阿姨,我帮您围吧。女人为老人围上 了围巾,围得很严实,让那寒风吹不进脖子里。女人还说,阿姨,您是要往前面走吗?我送 您过去吧。老人脸上挂起笑容,说,谢谢你。女人扶着老人缓慢地往前走,天还是冷,冷中 却跃动着一丝暖意。是春天快要到来的暖意。 ⑦这是电视台做的一个节目,老人不是真的老人,老人是电视台请的一位知名演员。演 员表演得很到位。演员在这条短短的人行道上行走了一个星期,没有人怀疑老人是假的老人。 也没有人关注过老人。女人是这个星期的最后一天出现的。电视台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找 到了愿意帮助老人的女人。 ⑧这个节目很快就在电视台播出了。 ⑨同时播出的,是近期发生的一个诈骗故事:一个未经证实的儿童募捐,竟引发了全市 高达数十万的捐款,若不是警方的及时介入,捐款数额还在不断地增长。为什么我们市民的 防范意识是如此的薄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发出善心善念踊跃捐款呢?如果需要捐款的不 是孩子,是老人呢? - 9 - ⑩两个故事放在了一起播放,是刻意,还是无心之举? 节目的末尾,还贴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寻人启事:一份是关于老人的,一份是关于孩 子的。是对比,还是有别的什么意思? 这个节目什么都没表达,只是原生态地作了采集。 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这个城市一下子多了许多主动帮扶老人的年轻志愿者们。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 年 9 月 9 日,第 11 版,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有关“冬日”“太阳”“风”等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特 点,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环境。 B. 发生在“老人”身上的故事,提醒人们要关心老人,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因工作、学习忙 碌而无暇顾及老人的现状。 C. 年轻人“触碰了老人”匆匆而过,女孩称呼老人“你”和女人称呼老人“您”,这些细节 引发读者对人伦道德的思考。 D. 文中语句多富含深意,如“天还是冷,冷中却跃动着一丝暖意”暗示女人给老人带来了温 暖和感动,赞颂了人情之美。 8. 小说第⑦段交代老人是电视台邀请的演员,这样处理在情节安排上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 9. 电视台这个节目看似“什么都没表达,只是原生态地作了采集”,其实意蕴丰富,请结合 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B 8. ①与前文埋下的伏笔相呼应。上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暗示老人身份的可 疑,这样处理揭示了伏笔,照应了上文,使情节更符合艺术真实。②达到“出人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造成情节的波澜。③与下文“儿童募捐”在内容上形成对比,更利 于揭示主题。这样处理在内容上形成强烈地反差,更利于主题的揭示。 9. ①电视台原生态地呈现老人的故事,意在借一些人对老人需求的冷漠和对儿童募捐的热情 形成对比,呼吁人们尊重和关注老年人群体。②引发人们主动思考:善念的关注对象,不应 仅限于代表未来和希望的孩子,还应包括易于被忽视的老年人群体。③儿童募捐诈骗的真相 提醒人们表达善心时应有防范意识。④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怀有善心、善念,但善心、善念 的表达不一定要通过特殊的契机和形式(比如捐款)。很多时候,善行举手可为(比如帮扶老 人)。 【解析】 - 10 -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 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 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 得出正确结论。 B 项,“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因工作、学习忙碌而无暇顾及老人的现状”说法错误。小说批判 对老人的漠视,并没有表现“当下年轻人工作、学习忙碌”和“无暇顾及老人”的内容。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 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 关系。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 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本题题干“小说第⑦ 段交代老人是电视台邀请的演员,这样处理在情节安排上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首先从情节上卡,与前文埋下的伏笔相呼应。上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暗示老人身份的可疑, 比如:老人多次行走在同一条路上,却无目的地;老人行动极其艰难、缓慢,却一直无人陪 同;老人行走的人行道,其狭窄程度并不符合生活真实;以及文中对老人行走动作和细节的 刻画等等,这样处理揭示了伏笔,照应了上文,使情节更符合艺术真实。从表达效果上看, 达到“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造成情节的波澜。小说第⑦段交代老人是电 视台邀请的演员所扮演使小说出人意料之处,但因上文多处埋下伏笔,所以这一情节并不显 突兀,反而符合情理,这样处理,造成情节波澜起伏。从主旨的表达上看,与下文“儿童募 捐”在内容上形成对比,更利于揭示主题。老人虽是演员所扮演,但发生在老人身上的故事 是真实的,老人多次独自缓慢行走,乏人关注。人们对儿童的捐助非常热情,但确是诈捐。 这样处理在内容上形成强烈地反差,更利于主题的揭示。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学作品主旨的能力。主旨题可以从题材、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 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来入手。本题题干是“电视台这个节目看似‘什么都没表达,只是原生 态地作了采集’,其实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本文 3、4、6 自然段的内容 反复,大致相同。反复的文字,往往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强调,增强语气 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文章的结构 - 11 - 整齐有序。最后从小说的主旨上再进行分析即可。第 3 段“年轻人走过去时,带起了一阵风, 也碰触了老人柔弱的肩膀一下,是风要刮倒了老人,还是年轻人撞到了老人。老人的身子踉 跄地顺势往前仰了一下,像是要摔倒,摇摇晃晃地要倒下了,还是艰难地撑住了。老人很不 容易地站在那里。匆匆而过的那个年轻人,在老人的眼睛里早已不见了踪影”;第 4 段写“老 人站在人行道的中间,挡住了女孩前行的路线,女孩几次想走过去,……女孩在老人转身时 多出来的空档,匆匆忙忙地走了过去。女孩真的是太匆忙了,连一声‘谢谢’也忘记说出口, 人已走出去好远”;第 6 段写“女人为老人围上了围巾,围得很严实,让那寒风吹不进脖子 里。……我送您过去吧”,可见内容上大致相同,但也有不同,前两个体现了人们对老人的 冷漠态度,后一个人的表现给老人带来了暖意。电视台原生态地呈现同一个“老人”做着同 一件事过马路遇到了不同的人,文章把他们对待老人的不同态度和老人遇到的三次不同遭遇 进行对比,虽然“什么都没表达”,但是却能引发人们思考,老人也需要我们的关怀,结尾 处“播出的,是近期发生的一个诈骗故事:一个未经证实的儿童募捐,竟引发了全市高达数 十万的捐款”的新闻,与老人的遭遇更是形成对比,呼吁人们尊重和关注老年人群体。作者 这种不置一喙的写法,意在启发读者从中体会、感受,这种不说比说的力量更强大,更能震 撼心灵。也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分析本文的意蕴,比如从“善”的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善行 举手可为(比如帮扶老人);比如还可以提醒人们表达善心时应有防范意识。 【点睛】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 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 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 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左. 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 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 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①方桀骜,使骤闻益兵二十万,岂不震慑?” 光曰:“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于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 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忧今复然,已降 敕榜与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吾在此,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 - 12 - 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神宗..即位,擢为翰林 学士。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 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上,帝为出居简,尽 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平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元丰 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 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 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 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元佑元年九月薨,年六十八。谥曰文正,赐碑曰“忠 清粹德”。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①谅祚:夏毅宗李谅祚,西夏第二位皇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 /不为止 B. 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 讫不为止 C. 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 讫不为止 D. 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 /不为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文中《汉纪》《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其 中《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 刺,即“招刺”,兵役制度。始自唐末,宋代袭置。规定兵士入伍时须刺字于面、手、臂 等处,标明所属的部队番号,以防止逃亡。 C. 神宗,北宋皇帝赵顼的庙号。庙号是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庙 号常称 “祖”或“宗”,如太祖、高宗等。 D. 押班,封建时代百官朝会时的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制,由监察御史二人担任这一 职务。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3 - A. 司马光天资聪慧,年少即中进士。他七岁就能讲述《左氏春秋》的大概要旨。自此以后手 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刚刚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甲科。 B. 司马光心系百姓,反对充军戍边。治平元年,皇帝下诏招募陕西义勇。他想到庆历年间朝 廷招募保捷军的情形,忧心百姓再次被充军戍边,坚决反对。 C. 司马光直言敢谏,屡次不被采纳。他弹劾高居简,神宗替高居简开脱,只罢免了寄资官; 他认为张方平与众望不符,不能任参知政事,神宗没有同意。 D. 司马光忧心国事,深受赏识爱戴。他患病怀疑将死时预先写下遗表,准备情势危急时托人 上呈;神宗说御史大夫一职非他不可,百姓认为他是真宰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于一日之间耳。 (2)《资治通鉴》未就,帝尤重之,以为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 【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用兵贵在先用声势(震慑)后用实力(交战),如果没有那样的实力,只可以欺骗 一时罢了。(2)《资治通鉴》没有完成,神宗非常重视此事,认为该书比荀悦的《汉纪》还要 好,多次催促司马光完成著述。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 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 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用之运粮戍边”,用他们运粮戍边,动宾结构,前后断开; 排除 BD;“琦默然”,“然”是形容词词尾,故后面应该断开;排除 A。 本句译为:司马光说:“如果您长期在这个地方,当然可以放心;他日别人当权,接手您现 在的军队,用他们运粮戍边,不过是易于反掌的事而已。”韩琦默然无声,但最终没有停止 增兵。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 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 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 14 - A 项,“《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文中《汉纪》《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 其中《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说法错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 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 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 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 项,“神宗替高居简开脱”说法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帝为出居简”,皇帝不是替高 居简开脱,而是贬黜了高居简。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其实”,那样的实力;“独”,只、仅;“欺”,欺骗。 第二句得分点:“就”,完成;“以为贤于荀悦《汉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 为于荀悦《汉纪》贤;“终”,完成、完结。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 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 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 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 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 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 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官至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时,严肃如 同成人,听到人讲说《左氏春秋》,喜爱上了这部书,回去给家人讲解,就能讲述其中的大概 - 15 - 要旨。自此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宋仁宗宝元初年,刚二十岁,司马光考中进 士。治平元年,下诏招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骇扰乱,而义勇纪律散漫不可任用。司马光 说这种做法不对,持论告诉韩琦。韩琦说:“用兵贵在先声夺人,李谅祚正桀骜不驯,让他 突然听到增兵二十万,怎么能不害怕?”司马光说:“用兵贵在先用声势震慑然后用实力交 战,如果没有那样的实力,只可以欺骗一时罢了。如今我们虽然增兵,实际上不可任用,不 超过十天,他们将会知道这一详细情况,还恐惧什么呢?”韩琦说:“您只是看到庆历年间 乡兵招为保捷军的情形,忧虑今天又会像那样重蹈覆辙,朝廷已经降下敕榜同百姓约定,永 远不再充军戍守边地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您不要有什么忧虑。”司马光说:“如果您长期 在这个地方,当然可以放心;他日别人当权,接手您现在的军队,用他们运粮戍边,不过是 易于反掌的事而已。”韩琦默然无声,但最终没有停止增兵。不到十年,事情都像司马光所 忧虑的那样了。神宗即位,提拔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 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 不能担任。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皇帝答应了。后弹劾高居简奸妄邪恶,请 求加以远远流放。奏章连续五次呈上,神宗贬黜了高居简,并且全部罢免了那些转寄资财为 自己牟取私利的人。不久再留任二人,司马光又据理力争。张方平任参知政事,司马光认为 他与众望不符,神宗没有同意司马光的意见。元丰五年,司马光忽然得了语言迟钝的病,怀 疑将要死去,预先写好遗表放在卧室内,倘若情势急迫,就把它交给关系好的人上呈。颁行 新官制,神宗指着御史大夫这一职位说:“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没有完成,神宗 非常重视此事,认为该书比荀悦的《汉纪》还要好,多次催促司马光完成著述。等书写成, 司马光加官资政殿学士。司马光一共在洛阳住了十五年,天下认为他是真宰相,老百姓都号 称他为司马相公,连妇女小孩也知道他是司马君实。元佑元年九月司马光去世,终年六十八 岁。谥号为文正,赐碑为“忠清粹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①不知岩穴乐,手谈②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 16 - 【注】①坐隐:围棋或者下围棋的别称。②手谈:围棋对局的别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负”字用得颇妙,取“辜负”之意,平日为案牍劳形的人偶尔无事下盘棋,确有辜 负大好时光之嫌,也不乏忙里偷闲的意趣。 B. 颔联通过对比,点明“坐隐”和“手谈”的快乐超过了岩穴隐居的隐逸之乐,更胜过和那 些庸俗之人空谈闲聊,突出了弈棋的雅趣。 C. 颈联并没有细致描摹双方的博弈过程,而是强调对弈时间之久,以致案几上的公文书簿都 积满灰尘,客人也不得不留宿在主人家。 D. 尾联可谓神来之笔,把之前的下棋岑寂陡然打破,有慨叹有议论,并且从下棋中总结感悟 出“骄兵必败”“多疑必失”的人生哲理。 15.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弈棋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本诗塑造了一个喜爱下棋、意趣高雅、专注沉稳、善思克敌的弈棋者 形象。①喜爱下棋、意趣高雅。首联描写了忙里偷闲的文士恐有负大好时光,又禁不住心头 之好,下棋自乐,表现了弈棋者对围棋的喜爱。颔联通过对比,点明“坐隐”和“手谈”的 快乐超过了岩穴隐居之乐,更胜与俗人闲谈,突出了弈棋者的高雅情操。②神情专注、心思 沉稳。颈联“簿书堆积尘生案”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对弈时间之久,令人浑然不觉, 连案几上的公文书簿都积满灰尘,从侧面描写了弈棋者的专注。“车马淹留客在门”一句, 用客人在门外等候已久,弈棋者却全然不知的画面侧面描写出其忘我的状态,与颔联的“坐 隐”相照应。③善于总结、克敌制胜。尾联弈棋者一边下棋,一边留心总结棋局的启示,“骄 兵必败”“多疑必失”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自我提醒。弈棋者沉着冷静,最终打败对手, 克敌制胜。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 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 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以致案几上的公文书簿都积满灰尘,客人也不得不留宿在主人家”说法错误。颈联“簿 - 17 - 书堆积尘生案”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堆积在案几上的公文书簿都积满了灰尘,意在侧面 写出两人对弈时间之久,并非真实情景。另外,“客人不得不留宿在主人家中”错误。“车 马淹留客在门”一句,是用客人和车马已久等在门外的画面侧面描写出主人对弈之入迷,局 势之紧张,对弈之旗鼓相当,哪怕客人在外等候多时,主人也全然不知。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首 诗塑造了怎样的弈棋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然后逐句翻译诗句,依据诗句的内容 分析概括弈棋者的形象特点,答题时,注意先概括弈棋者形象的总体特征,然后还要结合具 体诗句分析其具体特征。本诗塑造了一个喜爱下棋、意趣高雅、专注沉稳、善思克敌的弈棋 者形象。首联“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意思是偶尔没有公事可做,下下围棋, 喝杯小酒,忙里偷闲,似乎有些辜负大好时光了,描写了忙里偷闲的文士恐有负大好时光, 又禁不住心头之好,下棋自乐,表现了弈棋者对围棋的喜爱。颔联“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 胜与俗人言”,坐隐手谈之乐,超过岩穴隐居,也胜过和庸俗的人们闲聊,颔联“坐隐”和 “手谈”两个动作表达出下棋的快乐,而这种快乐超过了真正的岩穴隐居,更胜过和那些庸 俗的人闲扯空谈,突出了弈棋者的高雅情操。颈联“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对弈浑然不觉时间流逝,公文堆积到已积尘,而客人已久等在门外了。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 对弈时间之久,令人浑然不觉,连案几上的公文书簿都积满灰尘,从侧面描写了弈棋者的专 注。尾联“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骄兵必败,多疑必失,我一边下棋一边提 醒自己不可犯这样的错误,果然最后打杀敌军,真是酣快淋漓。诗人从下棋中总结感悟出人 生的哲理,“骄兵必败”“多疑必失”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自我提醒。弈棋者沉着冷静, 最终打败对手,克敌制胜。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 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 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 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8 - (1)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 “ ______ ,________ ”。 (2)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 ,________ ”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 史永不止步之意。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用互文的手法写出了边地的苦寒。 【答案】 (1).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2). 谣诼谓余以善淫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将军角弓不得控 (6). 都护铁衣冷难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 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 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 以下字词书写:“蛾”“淫“萧”“滚”“控”“铁”。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 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 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唱 响在历史的天空,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涌现出一批批英雄模范人物。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 都是最动人的乐章。或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或是全心全意服务民生福祉,或是_______ 推动科技创新……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功勋模范人物,是新中国英模群体 的典型代表,是人民的光荣,国家的财富。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尊崇他们的英雄风范,彰 显了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国家态度。( )功勋模范人物不仅是国家栋梁、民 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_________,也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以身许国的 崇高风范、奉献牺牲的高尚情怀、 __的奋斗品质、矢志创新的敬业态度、敢于斗争的 革命精神……功勋模范人物身上,生动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 - 19 - 荣誉称号颁授活动,扬起信念风帆,树立模范标杆,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________、崇 德向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不断培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 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B.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 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C.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 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D. 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 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鞠躬尽瘁 翘楚 默默无闻 择善而从 B. 呕心沥血 魁首 当仁不让 择善而从 C. 鞠躬尽瘁 翘楚 默默无闻 见贤思齐 D. 呕心沥血 魁首 当仁不让 见贤思齐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 巨大力量。 B. 作为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 最高荣誉。 C.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也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 上的荣光。 D.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最高荣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 巨大力量。 【答案】17. D 18. C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 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 - 20 - 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 项,“改革、革命、建设”语序不当,不合历史逻辑,应改为“革命、建设、改革”。 B 项,“改革、革命、建设”语序不当,不合历史逻辑,应改为“革命、建设、改革”;暗换 主语,“全国各族人民”后无谓语。 C 项,暗换主语,“全国各族人民”后无谓语。 D 项,正确。 故选 D。 【18 题详解】 该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 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 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处:“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此处的语境是指贡献出全部精力推动科技创新,所以应该用成语“鞠躬尽瘁”。 第二空处,“翘楚”喻指秀美的林木,后比喻杰出人才或事物。“魁首”指首领,多用在同 辈中才华居第一的人。此处的语境是指功勋模范人物是行业的杰出人才,所以应该用成语“翘 楚”。 第三空处,“默默无闻”指做了好事不声张,不图名利。“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 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此处的语境是指功勋模范人物做了好 事不声张、不图名利的奋斗品质,所以应该用成语“默默无闻”。 第四空处,“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 照好的做。此处的语境是指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的氛围, 所以应该用成语“见贤思齐”。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 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其一,内容上,先解说其荣誉级别,然后评价赞美,最后说作用。其二,结构上,“是…… 是……是……”是直接判断评价。 故选 A。 - 21 - 【点睛】成语意义具有整体性,而且意思是约定俗称的。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就 会导致理解不确切,由此而造成的运用错误,就属于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 中,已经附带上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义,或中性,或贬义。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 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 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弱视与近视不是同一种病。近视多发于学龄期人群,是睫状肌过度紧张或遗传因素等造 成的“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的眼病。通常情况下,近视患者戴眼镜后,___。而弱视是一 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常伴有斜视、高度屈光不正、看远看近视力都不好等 症状。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疾病,_____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弱视、斜视等眼疾。家长应帮助 孩子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并对孩子眼病做到“_____”。 【答案】 (1). ①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 (2). ②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 (3). ③早发 现、早诊断、早治疗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 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 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 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 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第 一个空通过前一句“近视患者戴眼镜后”可得出答案“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第二个空通 过前一句“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疾病”可得出答案“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通过第三个空的 双引号可知这是引用,通过前面的内容“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并对孩子眼 病做到”可得出答案“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 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 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 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 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90 - 22 - 个字。 2019 年 8 月 30 日,由中国科协、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总局等部委主办,中央 网信办指导,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的“科学辟谣平台”在 京正式启动。该平台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 让科学跑赢谣言。科学辟谣平台专家库首期邀请到 516 位权威专家入驻,涉及食品安全、营 养健康、生物、农业技术、航空航天等 14 个领域。平台采用“广泛汇聚、科学解读、矩阵传 播、源头阻断”的运行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公众信赖、运行高效的科学辟谣体 系,努力打造最具权威性、时效性、协同性、精准性的国家级“科学辟谣平台”。 【答案】2019 年 8 月 30 日,“科学辟谣平台”在京正式启动。该平台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 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该平台专家库首期邀请到 516 位权威专家入驻,涉及 14 个领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重点在于对新闻事件的压缩、概括。 作答时,要紧扣新闻材料的内容。 根据新闻类信息筛选须关注开头的规律,阅读语段,可发现这则新闻开门见山点明了“报道 的事件”——“2019 年 8 月 30 日,由中国科协、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总局等部委 主办,中央网信办指导,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的“科学辟 谣平台”在京正式启动”,同时还陈述了“事件的目的”——“该平台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 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后面补充的“科学辟 谣平台专家库首期邀请到 516 位权威专家入驻,涉及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生物、农业技术、 航空航天等 14 个领域”是该条新闻的价值所在,要保留。由此可以按照要求概况新闻的主要 内容,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 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 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 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所有缺点中,最无可救药的是轻视我们自己。 ——(法国)蒙田 你越是放弃自我,相应地你也越变得伟大而又真实。 ——(德国)费尔巴哈 如果真的要写慕志铭,我会选择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满斗志的一句话:建立自我,追求无 - 23 - 我 ——李嘉诚 “我”,是每个人在面对具体问题乃至考虑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对自我的强化和淡 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有我”和“无我”的拷问。 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审视自我 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的系列画作《珍妮的画像》中的画中人都只有一只眼睛,许多人对此 不解,对此,莫迪里阿尼解释说:“我们除了用以制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更应该用另一只 眼睛来审视自我。” 对于这位近百年前的画家的艺术,我不禁感到一种由衷的赞叹。是的,审视自我,这是多么 简单却又无比繁复的艺术,这短短四字,道尽了所有成功者的奥秘。 很少有人知道卢梭——那个被 18 世纪全世界的人们背弃了,却仍旧坚守着自我良知的人—— 在幼年也一度迷惘过,撒谎,怠惰,调戏妇女,偷窃,种种都是当时卢梭的恶习,或许没有 了那般彻底的身世自我,如今的我们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那专制,暴政的 18 世纪曾有一个如此 执著而善良的声音。 正是因为审视自我,才造就了卢梭。 审视自我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它需要抛开烦恼与顾及,把心沉静。在一片炫目的色彩中 想要寻觅一片洁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只有在心灵的安宁之中,我们才可以发现审视 自我的价值,那便就像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让全身心得到了舒展,渐渐绽开,呈现出最真 实,最原本的面貌。 审视自我更是一个由打破自我到重塑自我的过程,多年的痼疾往往会使一个本就残破的身躯 更显苍老,而心灵的上的痼疾却是更甚,它不但会一步步引诱人们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更 会使其不断地在其中煎熬挣扎,却永远不能脱离苦难。因而,我们需要常常审视自我,打破 故旧,于其中重新创造一个崭新而完整的灵魂。 世上最集万千宠爱的便是孩子,因为孩子的心灵永远是澄静而透明的,不含杂质,不似成人 的世界中有着尔虞我诈,机巧万千。但当一个成人褪去了如日中天,就会又像着孩子般向往 着天真无知的时代。这实在是在告诉我们,金钱,权力,物欲或许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充满着梦幻的色彩,值得如痴如醉,不知疲倦的追求,相反,只有当我们静心审视自我,才 能发现我们所想要的。 千年前,荀子曾在《劝学》中言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千年 - 24 - 后,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阿 Q 正传》,《孤独者》,《一件小事》中字字珠玑,由内而外 不断地渗透出作者严审自我的光芒。这其中的种种都在为我们鸣起审视自我的警钟,我们不 该在如此沉沦下去了,唯有审视自我,才是华夏民族崛起的良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以上材料触发你怎 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而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 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 切不可偏题。本题属于名言型多则材料任务驱动作文题目。考生立意前,需要厘清“有 我”“无我”和“自我”三个概念。结合材料中的三句话,在这个作文的语境中,“有我” 是指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积极有为;不是指以自 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利益,计较个人得失,一切行动为自己。“无我”是指淡化个人利益, 超脱世俗追求,懂得功成隐退,活出高尚的人生境界;“无我”不等于丧失自我,更不等于佛 系态度,而是在利益和荣誉面前,要淡泊名利,淡化自己,不居功自傲,不占为己有。“有 我”和“无我”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和表达的显与隐来区分的,二者具有一定的辩证关系: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我”,“有我”才能干事创业,为社会多做贡献,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但在干事创业过程中又要舍身忘我,甘于奉献,如果时时想着自己的利益,很可能将一无所 成;功成之后更要“无我”,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才能活得伟大而真实,被人认可,受人尊敬。 深层的“无我”之中还是“有我”的,“有我”又是通往“无我”的必经之路。是选择“有 我”,还是选择“无我”?题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涉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 社会、个人与国家等关系,引导考生思考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在为人处世和谋划人生中正确 把握对“自我”的定位,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既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 能力,又考查考生的做人准则、处世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非常契合“立德树人”的教育 指导思想。参考立意:①做人不可迷失自我,要审视自我;②在利益面“无我”,方能成就 大业;③欲建立功业,先建立自我;④建立自我,成就人生;⑤建立自我是为了追求“无我”; ⑥无我之中有我——外在无我,内在有我;⑦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⑧创业要追求 “有我”,功成要追求“无我”;等等。 【点睛】本题属于名言警句组合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 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 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材 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 - 25 - 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 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捕捉关键语句。这类材料作文一般由 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 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②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 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③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如果 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 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