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唐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说明:‎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卷Ⅰ答案点击智学网上对应选项,卷Ⅱ将写在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拍照上传至智学网,一题一张。‎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部分共 3 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 山地回忆 孙犁 ‎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 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 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不 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 很多人。这种颜色,我就叫它“阜平蓝”或是“山地蓝”吧。 ‎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 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 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 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 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 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 也大声说: ‎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 ‎ - 32 -‎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 象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象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 该是早饭的食粮。 ‎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 我笑着说: ‎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 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 望着我笑了。 ‎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 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 ‎“你说什么?” ‎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 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 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 - 32 -‎ 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 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 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 ‎“怎么沾了我的光?” ‎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 我笑了。女孩子说: ‎ ‎“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 又说: ‎ ‎“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 ‎“够了。” ‎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 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 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 流汗。 ‎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这象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这象制好了 结婚前的陪送。 ‎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 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 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 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 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 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 - 32 -‎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象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 ‎1949年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想给农民代表买几匹布,是出于对他粗陋衣着的怜悯,同时也包含了对于当年给予自己慷慨帮助 的感激。‎ B. 女孩子之所以反对“我”在河的上流洗脸,是因为她觉得“我”作为一名八路军战士,没能保护百姓, 心存不满。‎ C. 小说写到买布做旗,戛然而止,读来余韵缭绕。从“送袜子”到“做国旗”,也反映了时代伟大进程。‎ D. 小说的语言将通俗与优美、简练与细腻、清淡与浓烈等特色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了清新明净的风格。‎ ‎2. 小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塑造妞儿的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3. 孙犁的小说常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或“诗化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答案】1. B 2. (1)语言描写。妞儿刚出场时,小说就通过对她语言的描写,如“你看不见我在这里 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表现了其泼辣直率的性格。(2)外貌描写。小说通过“风吹红了 她的脸,象带霜的柿叶”等外貌描写,表现了人物生活的贫困艰辛。(3)侧面描写。小说通 过描写大伯与“我”的对话,“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侧面表现了妞儿对八路军 战士的热情慷慨。 ‎ ‎3. (1)《山地回忆》不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而是打破小说传统的艺术 结构,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串通起来,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2)《山地回忆》 中关于乡村景象的记忆、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的真切表现以及自然流露的诗意,都给读者以 绵长的回味。(3)叙述过程中抒情主体的融入,使所叙述的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卖枣 等极其普通的生活琐事饱含真情,因而楚楚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对女孩子心理的解读不正确,反对“我”在上流洗脸,应该主要是源于对陌生人的戒备和性格里的泼辣。‎ - 32 -‎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的能力。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对人物直接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侧面描写可以借助环境、作者的议论,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 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妞儿刚出场时,小说就通过对她语言的描写,如“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表现了其泼辣、直率的性格。‎ 外貌描写。小说通过“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等外貌描写,表现了妞儿家生活的贫困艰辛。“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直接表现了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友好。“‘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我给你做”“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直接表现了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热情慷慨。“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象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表现了妞儿聪明能干。侧面描写。小说通过描写大伯与“我”的对话,“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侧面表现了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热情慷慨。‎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体裁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孙犁小说被人称为“散文化小说”或“诗化小说”的理由。“散文化小说”主要特征有:(1)淡化情节,稍有冲突,缺少悬念,小说呈现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展示生活的本色;(2)虚化人物,作者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的本真原貌;(3)散文化或诗话小说营造的意境主要是表现气氛,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人间百态、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也包括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4)主旨较多反映人物自然、人与生存状态,突出人与人的感情纠葛,人性的复杂多变等主旨。‎ 回答此题要从以上各方面分析。这篇小说选择乡村景象的记忆和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没有完整而缜密的故事情节,但读之真切感人。叙事时,采用一连串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卖枣等极其普通的生活琐事的画面,打破小说传统的艺术结构,呈现出一种别开生面的散文式结构,所叙述的饱含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32 -‎ ‎【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二)文言文阅读,本部分共6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湣王时,单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齐湣王出奔,已而保莒城。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兵攻之,数年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而田单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工,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燿,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于城皆复为齐。乃迎襄王于莒,入临菑而听政。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 ‎(《史记·田单列传》)‎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2 -‎ A.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B.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C.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D. 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田指齐王田氏宗族的各个分支,齐国原为姜姓吕氏,至齐康公时被大夫田和篡权。‎ B. 劓:割去鼻子,古代五刑之一,“五刑”均为酷刑,一般指墨、劓、剕、宫、大辟。‎ C. 行伍:古代军队中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因此被后世用作军队的代称。‎ D. 封指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所封的土地和爵位子孙可以世代承袭。‎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单受命于危难之际,被推为首领。他早年担任首都临淄佐理市政的小官,并不被齐王重用,因为燕国入侵,成为了守卫即墨的主要将领。‎ B. 田单面对强大的敌人,灵活运用计谋。他先利用新上台的燕惠王和乐毅的矛盾,撤掉了乐毅,再用计让燕军割下齐国降卒鼻子,激发齐人士气。‎ C. 田单身先士卒,和士兵同甘共苦。他亲自手持工具修筑工事,并把自己妻妾都编入军队之 中,使内部团结一心,为胜利奠定了基础。‎ D. 田单以火牛冲锋陷阵,出奇制胜。田单给赶牛的人穿上大红衣服,牛角绑上利刃,并点燃牛尾,火牛都狂怒地直奔燕军,使燕军惊慌失措,非死即伤。‎ ‎【答案】4. A 5. D 6. D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 32 -‎ 本题中,“以伐齐为名”的主语应该是乐毅,根据“以……为名”和后文的“实欲……”的逻辑关系,所以“以”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D项;“其事”指的是“南面而王齐”,“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指的是因此暂且慢慢攻打即墨以便等待时机成熟再称王,句意完整,所以“其事”之前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项。‎ 译文:乐毅是害怕被杀掉而不敢回国,他以讨伐齐国为名,实际上是想和齐国兵力联合起来,在齐国称王。齐国人心还未归附,因此暂且拖延时间,慢慢攻打即墨以便等待时机成熟再称王。齐国人担心的是,唯恐其他将领来带兵,即墨城就必破无疑了。‎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D项,“所封的土地和爵位子孙可以世代承袭”说法错误。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这些土地和爵位是否可以世代承袭,历代的情况较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 D项,“田单给赶牛的人穿上大红衣服”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可见,田单是给它们披上大红绸绢制成的被服,而不是给“赶牛的人”穿上大红衣服。‎ 故选D。‎ ‎【点睛】‎ - 32 -‎ 对于文化常识,首先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突出重点的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可以采用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要重点掌握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例如: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参考译文:‎ - 32 -‎ 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房本家。在齐湣王时,田单担任首都临淄佐理市政的小官,并不被齐王重用。后来,到燕国派遣大将乐毅攻破齐国,齐湣王被迫从都城逃跑,不久又退守莒城。燕军听说齐湣王在莒城,就调集军队,全力攻打,燕军几年都不能攻破该城。燕将带兵东行,围攻即墨。即墨城中军民都推举田单,拥立田单为将军,坚守即墨,抗击燕军。过了不久,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登位,他和乐毅有些不和。田单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派人到燕国去行使反间计,扬言说:“齐湣王已被杀死,没被攻克的齐国城池只不过两座而已。乐毅是害怕被杀掉而不敢回国,他以讨伐齐国为名,实际上是想和齐国兵力联合起来,在齐国称王。齐国人心还未归附,因此暂且拖延时间,慢慢攻打即墨以便等待时机成熟再称王。齐国人担心的是,唯恐其他将领来带兵,即墨城就必破无疑了。”燕惠王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就派大将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被免职之后就逃到赵国去了,燕军官兵都为此忿忿不平。田单又扬言说:“我最怕的是燕军把俘虏的齐国士兵割去鼻子,放在队伍的前列,再和我们交战,那即墨就必然被攻克。”燕军听到这话,就照此施行。城里的人看到齐国众多的降兵都被割去了鼻子,人人义愤填膺,全力坚定守卫城池,只怕被敌人捉住。田单知道现在是出战的最好时机,于是就亲自拿着夹板铲锨,和士兵们一起修筑工事,并把自己的妻子姬妾都编在队伍之中,还把全部的食物拿出来犒劳士卒。命令装备整齐的精锐部队都埋伏起来,让老弱妇女上城防守,又派使者去和燕军约定投降事宜,燕军官兵都高呼万岁,因此更加松懈。田单于是从城里收集了一千多头牛,给它们披上大红绸绢制成的被服,在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图案,在它们的角上绑好锋利的刀子,把渍满油脂的芦苇绑在牛尾上,点燃其末端。又把城墙凿开几十个洞穴,趁夜间把牛从洞穴中赶出,派精壮士兵五千人跟在火牛的后面。因尾巴被烧得发热,火牛都狂怒地直奔燕军,这一切都在夜间突然发生,使燕军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把将夜间照得通明如昼,燕军看到它们都是龙纹,所触及到的人非死即伤。五千壮士又随后悄然无声地杀来,而城里的人乘机擂鼓呐喊,紧紧跟随在后面,甚至连老弱妇孺都手持铜器,敲得震天价响,和城外的呐喊声汇合成惊天动地的声浪。燕军非常害怕,大败而逃。齐国人在乱军之中杀死了燕国的主将骑劫。田单的兵力也日益增多,乘着战胜的军威,一路追击。燕进仓皇而逃,战斗力一天天减弱,一直退到了黄河边上,原来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又都被收复。于是田单到莒城迎接齐襄王,襄王也就回到都城临淄来处理政务。齐襄王封赏田单,赐爵号为安平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元字道宗。高祖禧,唐末官广州,以术数仕刘氏。传三世至父邴,广南平,入朝为保章正。元幼从崔颐正、孙奭为《五经》大义,与乐安孙质、吴陆参、谯夏侯圭善,群居讲学,或达旦不寝,号“四友”。进士中第,授江阴尉。时诏流内铨取明经者补学官,元自荐通《五经》。谢泌笑曰:“古治一经,或至皓首,子尚少,能尽通邪?”对曰:“达者一以贯之。”更问疑义,辨析无滞。补国子监讲书,迁大理评事,擢崇文院检讨兼国子监直讲。王旦闻其名,尝令说《论语》《老子》,群子弟侍听,因荐之。天禧初,数与查道、李虚己、李行简入讲《易》于宣和门北阁。迁太常丞兼判礼部、吏部南曹。皇子为寿春郡王,王旦又荐元宜讲经资善堂。帝以元少,更用崔遵度。会遵度卒,擢左正言兼太子右谕德。仁宗即位,迁户部员外郎,为直学士兼侍讲。与孙奭以经术并进讲论,自是仁宗益向学。历会灵观副使、同判国子监。故事,国子监多宿儒典领,后颇用公卿子弟,任均管库。及奭、元并命,士议悦服。同知贡举,进龙图阁学士,预修《三朝正史》。为翰林学士、判都省三班院、史馆修撰、判流内铨兼群牧使,四迁给事中。元性简厚,不治声名,非庆吊未尝过谒二府。执亲丧,自括发至祥练①,皆案礼变服,不为世俗斋荐,遇祭日,与门生对坐,诵说《孝经》而已。多识古今台阁品式之事,尤精《易》。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无子,以兄之子譓为后。‎ ‎(节选自《宋史·冯元传》)‎ ‎【注】①祥练,丧期或丧服。‎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 32 -‎ B. 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C. 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D. 初/七岁/方读《易》/母夜梦/异人以绀莲华与元吞之/且曰/善读此/后必贵显/元且老/率三日一诵《易》/‎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是唐至清时期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C. 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北宋翰林学士承袭唐朝制度,仍掌制诰。‎ D. 谒通常指拜谒,也指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通名时使用的一种简易的名片。文中指拜谒。‎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元面对质疑,依然充满自信。他自我推荐精通《五经》,因年轻遭到谢泌的质疑,但是对于那些疑难经义,他能清晰流畅地进行辨析,后来被补为国子监讲书。‎ B. 冯元通晓经术,深得重用赏识。他和孙奭一同进宫为仁宗讲学,后来二人又一同进入国子监讲学,使国子监那些长期钻研经术的大儒们心悦诚服。‎ C. 冯元淡泊名利,性情简朴至孝。除了庆吊他不曾因他事去过二府;为亲人办丧事,只是根据礼仪规定穿戴衣服,遇到祭日,就只是和门生诵读《孝经》。‎ D. 冯元学识渊博,终日诵经不辍。他通晓《五经》,并且对古今台阁规格标准都有着很深的了解;直到他晚年的时候,大约三日还诵读一次《周易》。‎ ‎【答案】7. B 8. D 9. B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中,“母夜梦异人”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D - 32 -‎ 项;“以绀莲华与元吞之”句意完整,是说神人把天青色的莲花交给冯元吞下去,所以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译文:冯元七岁时,刚开始读《周易》,他的母亲夜里梦见神人把天青色的莲花交给冯元吞下去,并且说:“好好读此,以后一定会显贵。”冯元直到晚年,大约三日一读《周易》。‎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D项,“也指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通名时使用的一种简易的名片”说法错误。“谒”作名帖讲时,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尊长,通常是在比较庄重、正式的场合,而不是用在“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通名时”。‎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其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B项,“使国子监那些长期钻研经术的大儒们心悦诚服”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及奭、元并命,士议悦服”,可见,等到孙奭、冯元一并受命,心悦诚服的是士大夫们,而不是“长期钻研经术的大儒们”。‎ 故选B。‎ ‎【点睛】‎ - 32 -‎ 对于文化常识,首先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突出重点的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可以采用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要重点掌握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例如: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参考译文:‎ 冯元字道宗。其高祖冯禧,唐末在广州为官,以占候、星命等术在刘氏处任职,传三代到其父冯邴,广南平定后,冯邴入朝担任保章正。冯元幼年师从崔颐正、孙奭学习《五经》的要旨,与乐安孙质、吴陆参、谯夏侯圭交好,他们在一起讲学,有时通宵达旦不睡觉,号称“四友”。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江阴尉。当时诏令流内铨选取通晓经术的人补为学官,冯元自我推荐通晓《五经》,谢泌笑着说:“古人研究一经,有的要钻研到老,你尚且年少,能完全通晓吗?”冯元回答说:“明达的人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再问(他)以疑难经义,则辨别分析清晰流畅。补为国子监讲书,升为大理评事,又提升为崇文院检讨兼国子监直讲。王旦听到他的名声,曾经令其讲解《论语》《老子》,众子弟侍听,于是举荐冯元。天禧初年,多次与查道、李虚己、李行简入宫在宣和门北阁讲解《周易》。升任太常丞兼判礼部、吏部南曹。皇子为寿春郡王,王旦又举荐冯元应该在资善堂讲经。皇帝认为冯元年轻,改用崔遵度。适逢崔遵度去世,于是提升冯元为左正言兼太子右谕德。仁宗即位后,冯元升任户部员外郎,任直学士兼待讲。与孙奭一并奉召在皇帝面前讲读经学,从此仁宗更加倾心于学问。历任会灵观副使、同判国子监。按过去的成例,国子监多为宿儒掌管,以后则常用公卿子弟,任均管库。等到孙奭、冯元一并受命,士大夫们心悦诚服。同知贡举,升为龙图阁学士,参与修撰《三朝正史》。任翰林学士、判都省三班院、史馆修撰、判流内铨兼群牧使,四次升迁任给事中。冯元性格简朴淳厚,不沽名钓誉,除非庆吊之事不曾前去拜谒过中书省和枢密院。为亲人奉行丧礼,从开始束发到整个服丧期间,都根据礼仪规定而改变服饰,不举行世俗的斋荐活动,遇到祭日,就与门生们对坐,诵说《孝经》而已。冯元对古今台阁规格标准之事颇有了解,尤其精通《周易》。当初,冯元七岁时,刚开始读《周易》,他的母亲夜里梦见神人把天青色的莲花交给冯元吞下去,并且说:“好好读此,以后一定会显贵。”冯元直到晚年,大约三日一读《周易》。冯元没有儿子,以其兄之子冯譓作为他的后代。‎ - 32 -‎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部分共5小题,15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经吟。‎ ‎[注]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 行九,是作者好友,曾任侍御之职,当时因抗礼当权宦官被贬江陵(今湖北荆州,古称郢)。壁竹鞭:唐代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所产之竹制作的马鞭。美人:古诗中常代指俊才或朋友。‎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同处贬请的境地,友人从千里外给诗人寄来壁州竹鞭,饱含牵挂、慰藉、鞭策、互勉之意。‎ B. 强调“美人”诚挚相赠和“郢客”细心封装,字行间流露着对友人的酬赞、对竹鞭的珍重。‎ C. 诗歌虚实结合,从色泽、状貌、适宜的产地环境等方面描绘烘托,凸显了壁州竹鞭的名贵。‎ D. 尾联悬想他日和友人并辔同京时以竹鞭策马敲镫的逸兴,展现了诗人一贯的乐观豪健之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所给出的注释阅读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基调和情感变化明显的地方,再和选项进行比对。‎ C项,“适宜的产地环境等方面描绘烘托,凸显了壁州竹鞭的名贵”说法错误。诗句“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说明了壁州竹生长于幽深的山林中,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结合注释内容可知,这不是单纯地写竹,而是以竹喻人。这是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翠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凸显的不是“壁州竹鞭的名贵”,而是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而且壁州竹鞭之所以“名贵”,更因为它是“美人相赠”,所以“比双金”,以碧玉般的壁州竹鞭的名贵,暗示了赠鞭者品格的高尚。‎ 故选C。‎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重九赏心亭登高 范成大①‎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 - 32 -‎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②双旌,镇帅的代称。‎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B. 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 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D. 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说法错误。本诗有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但并没有对家国的慨叹。‎ 故选D。‎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黾勉:勉力,尽力。 仰止:仰望,仰慕。‎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2 -‎ A. 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而竟然“不遇”,作者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无限失望、惆怅之情。‎ B. 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 C.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这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这里不是正面去写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 D.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成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表明了作者是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A项,“作者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无限失望、惆怅之情”说法错误。本诗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直上”二字,与首句“绝顶”相照 - 32 -‎ 应,点出了山势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寻访者攀登之劳。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叩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说完全没有。但从“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这几句可以看出,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得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谁也不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因此,并没有“无限失望、惆怅之情”。‎ 故选A。‎ ‎【点睛】诗歌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逸人高漫士 林鸿 独倚城南百丈阑,粤乡秋思浩漫漫。平台树色催残照,近郭砧声报早寒。‎ 云物正当摇落后,关河终念别离难。龙门别墅今宵月,谁与相同把酒看?‎ ‎【注】龙门别墅:是诗人朋友高漫士在东海之滨所建的住所,与高漫士的隐逸生活紧密相连。诗人曾多次造访此处,与他同游。‎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纯为写景,写诗人身处粤乡之秋,独自凭栏远望,寄托漫漫秋思。‎ B. 頷联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由远及近,景象凄寒,饱含悲凉伤怆之意。‎ C. 颈联由景入情,由实入虚。诗人的感情深挚动人,情景转换十分自然。‎ D. 尾联又推开一层,以想象和发问收尾,所表感情委婉曲折、含蓄蕴藉。‎ ‎【答案】A ‎【解析】‎ ‎【详解】‎ - 32 -‎ 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A项,“首联纯为写景”说法错误。诗歌首联中,“独倚城南”是说诗人独自登城南楼远望,是叙事;“百丈阑”是写景;“秋思浩漫漫”是指诗人登楼远望,思绪茫茫,是抒情。所以首联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而不是“纯为写景”。‎ 故选A。‎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婆,人道是、清光更多。‎ 吕叔潜:作者志同道合之友。姮蛾: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在中秋之夜,联想到与月亮有关的神话,“飞镜”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形态,“金波”描绘了月下波光粼粼的水面。‎ B. “被白发”表达了词人白发已多、功业无成的慨叹,“欺人奈何”以质问的方式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痛苦。‎ C. 词的下片,词人想象自己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强烈地表现了词人渴望收复山河的理想。‎ D. 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一篇瑰丽激昂的优秀词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 - 32 -‎ 项,“‘金波’描绘了月下波光粼粼的水面”说法错误。“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而不是指月光下的水面。‎ 故选A。‎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部分共 1 小题,6 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分享的做法,曹刿做出了“____,____”的评价。 ‎ ‎(2)庄子《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时“_________”;而到千里外的人,则需要“_____”。‎ ‎(3)《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 ‎【答案】 (1). 小惠未徧 (2). 民弗从也 (3). 腹犹果然 (4). 三月聚粮 (5). 背绳墨以追曲兮 (6). 竞周容以为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本题默写时应注意以下重点字词:“惠”“徧”“弗”“腹”“果”“聚”“墨”“曲”“竞”“度”等。‎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部分共6小时,18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202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一场________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从武汉爆发,席卷全国,人民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一时间,多地“封城”,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和人民生命的保卫战打响了!文化艺术界也积极行动起来,为人民鼓劲,为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________,为百姓提供线上的精神食粮。 ‎ 文艺向来是(‎ - 32 -‎ ‎ ),抗疫一线逆行者的故事、“封城”期间湖北同胞们的生活、病毒肆虐之际科学家们艰辛的工作,怎能不令文艺工作者们动容?于是,在这个早春,我们发现:电视上、手机里,喜气洋洋的节目少了、加油鼓劲的歌曲多了;令人捧腹的节目少了、歌颂英雄的诗篇多了。无论是封城日记、一线见闻,还是诗词朗诵、歌曲 MV,抑或是莲花落、京韵大鼓、快板等民间文艺作品,都将目光__________到抗 击疫情的头号目标上,文艺工作者们正和全国人民一道,__________、同气相求,全力声援一线、潜心创编新篇。‎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突如其来 助力 聚集 同声相应 B. 祸从天降 助力 聚焦 同舟共济 C. 突如其来 助威 聚焦 同声相应 D. 祸从天降 助威 聚集 同舟共济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时间,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多地“封城”,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的 保卫战和人民生命的攻坚战打响了!‎ B. 一时间,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多地“封城”,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的 攻坚战和人民生命的保卫战打响了!‎ C. 一时间,多地“封城”,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的 保卫战和人民生命的攻坚战打响了!‎ D. 一时间,多地“封城”,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的 攻坚战和人民生命的保卫战打响了!‎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B.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D.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答案】16. C 17. B 18. A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 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祸从天降:意思是比喻意外的灾祸突然发生。祸从天降,不能做定语,另外“祸”与下文的“疫情”语法上重复。排除B、D项。‎ - 32 -‎ 助力,提供帮助,一般强调直接性的;助威,帮助增加气势,后者更符合文化艺术界的实际功能,后方助声势。所以选用“助威”。排除A项。‎ 聚集:集合;凑在一起。聚焦:1.使光或电子束等聚集于一点。2.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某处。语境的对象是“目光”,所以选用“聚焦”。‎ 同声相应: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同舟共济:本意是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结合语境“同气相求,全力声援一线”,所以选用“同声相应”。‎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的问题:语序不当,“多地‘封城’,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错。应改为“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多地‘封城’”。排除C、D项。A项“抗击疫情的保卫战和人民生命的攻坚战”搭配不当,应改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和人民生命的保卫战”。‎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A项,“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最早形容汉代乐府诗的艺术风格,意思是的创作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而发出的感慨。与下文“……故事…… 生活……工作……怎能不令文艺工作者们动容”更加吻合。‎ B项,“哀其不幸”是说对某人的不幸遭遇感到悲哀。“怒”是愤怒,遗憾的意思。“怒其不争”是说对某人或者某种落魄境遇的不争气、不抗争而感到愤怒和遗憾。整句的意思是说:对某人的不幸遭遇感到悲哀,对他(她)不抗争、不争气而感到愤怒和遗憾。不合语境,错误。‎ C项,“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思是说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 - 32 -‎ ‎ 现在指真情实感源于内心对外界事物感动,而后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与A比较内容狭隘,而文艺工作者范围很广,不合语境,错误。‎ D项,“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意思是说诗人进行艺术构思、艺术创作时,思想可以纵横驰骋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合语境,错误。‎ 故选A。‎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改革开放以来,民众生活发生了 的变化。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人们的物质需求有 _的产品可以满足。但奇怪的是,在这样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却时常陷入选择的障碍和满足感的匮乏之中。作为当代传统工艺从业者,在研究材料、工艺、技术等之外,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所需求的人们。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外部世界追求速度、效率,但人们的内心却想慢下来;外部世界都在讲变化,跟不上变化似乎就会被淘汰,但人们内心却渴望那些生命中的永恒。这是当代人生存的真实状况。‎ 荥窖这些年销售得最好的一个系列就是风炉加茶壶的组合。风炉烧的是炭火,煮一壶水需要两小时。从功能性上讲,这是一个应该被这个时代淘汰的产品,它与讲求效率的“主旋律” 。但为什么人们喜欢它?我想,风炉煮茶也许能让人联想到“围炉夜话” 这四个字,这个场景打动了太多的当代人。( ),也许就是这组产品的当代价值。被这组产品打动的人,我相信都有这样的觉悟,都有摆脱外部世界那些强大裹挟力量的内心需求。哪怕有些人买回去也是将其 ,但它疗愈内心的作用已经显现。‎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翻地覆 琳琅满目 相悖 置之不理 B. 翻江倒海 成千上万 向背 置之不理 C. 天翻地覆 成千上万 相悖 束之高阁 D. 翻江倒海 琳琅满目 向背 束之高阁 - 32 -‎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围炉夜话,不再是人和屏幕的对话,而是促膝长谈,面对面交流 B. 围炉夜话,促膝长谈,不再是人和屏幕的对话,而是面对面交流 C. 因为围炉夜话,不是人和屏幕的对话,而是促膝长谈,面对面交流 D. 因为围炉夜话,不是人和屏幕对话,所以需要促膝长谈,面对面交流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代传统工艺从业者,在研究材料、工艺、技术等之外,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需求的人们。‎ B. 作为当代传统工艺从业者,在研究材料、工艺、技术等之外,我们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人们的需求。‎ C. 作为当代传统工艺从业者,在研究技术、工艺、材料等之外,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人们的需求。‎ D. 作为当代传统工艺从业者,在研究材料、工艺、技术等之外,我们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需求的人们。‎ ‎【答案】19. C 20. B 21. B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或闹得很凶。翻江倒海:形容水势浩大,也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结合前面的“民众生活”,选用“天翻地覆”恰当。成千上万: 形容数量非常多。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结合语境,选用“成千上万”恰当。相悖:相违背、相反。向背:拥护或反对。搭配对象是“主旋律”,选用“相悖”恰当。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结合语境,选用“束之高阁”恰当。‎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 32 -‎ 根据前文可知,该空所填句子开头应该紧跟“围炉夜话”来说,而且前后句子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据此排除 C、D 两项。“围炉夜话”“促膝长谈”语意紧密相连,为了保持连贯,应放在一起,据此排除 A 项。‎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本题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二是主语残缺。具体来说,“需要去思考这个时代所需求的人们”中动宾搭配不当,应将“需求”和“人们”互换位置,据此可排除 A、D 两项;“作为……从业者……需要……”主语残缺,需要补出主语“我们”,据此可排除 C 项。‎ 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六)文学文化常识。本部分共3小题,共9分 ‎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十八岁成年加冠时起的,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 武帝,指武皇帝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在生前取得的成就是武功。开疆扩土,发动战争,如汉武帝。‎ C. 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主要指函谷关以东的黄河流域,有时也泛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D. 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 - 32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A项,“十八岁成年加冠时起的”说法错误。“字”,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所起。古时汉族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故选A。‎ ‎【点睛】对于文化常识,首先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突出重点的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可以采用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如“国子生皆冠族华胄”。‎ B. 家天下,谓帝王把国家作为自己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语出《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C. 给事中,古代官名。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弹劾官吏。‎ D. 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 32 -‎ A项,“最有势力,人口最多”说法错错。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不是“最有势力,人口最多”。‎ 故选A。‎ ‎24.学校举办对联展览,下面是某学生收集的四副对联,对联与人物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 世事洞明皆儿女情事,人情练达即释道真理。‎ 功名事业清流山,道德文章丰乐亭。‎ A. 老舍 李白 曹雪芹 韩愈 B. 鲁迅 柳永 庄子 欧阳修 C 鲁迅 李白 曹雪芹 欧阳修 D. 老舍 柳永 庄子 韩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够了解、识记。本题题干指出“学校举办对联展览,下面是某学生收集的四副对联”,要求选出“对联与人物对应最恰当的一项”,①中国小说史,指的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国小说史略》。“莫作空头文学家”本是鲁迅先生留下的遗言,根据这些信息可知此联写的是鲁迅先生。②下联出自《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由此可知此联写的是李白。③“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红楼梦》中宁国府上房内联语,根据这一信息,可知此联写的是曹雪芹。④《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根据这一信息可知此联写的是欧阳修。故选C。‎ ‎(七)表达得体题。本部分共3小题,共9分 ‎2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今天,同学小王到我家做客,父亲也高兴地与我一同出来迎接。小王一见,问道:“这是家父?”我点点头介绍:“这是令尊。”‎ B. 我校学生会主办的《青晨报》征稿启事中说:“由于我们的思想水平有限,本报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恳切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们,为办好《青晨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 32 -‎ C. 在莜风砚的再三邀请下,我朗笑出声,对他拱拱手,说道:“那在下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D. 暑假,他独自一人背上一个简单的背包,就出门游历了。他仅靠一双腿,走遍了东南五省。回来后把这一路见闻诉诸文字,请语文老师拜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C项,“恭敬不如从命”:与其态度谦逊有礼,不如遵从人家的意见。是谦辞,此处说自己,正确。A项,“家父”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二者应该对调。B项,“尽绵薄之力”是自谦之词,只能用于自己。此处用于对方不当。D项,“拜读”即“读别人的作品或书信”,是敬辞,此处用于自己不当。故选C。‎ ‎2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近年来研究宋词,完成拙作一本,恳请舍弟不吝赐教。‎ B. 张建祝贺老师从教三十年时说:“我没有过奖之词,您是我人生的引路人!”‎ C. 几位著名艺术家下乡采风,举行笔会,我也有幸叨陪末座。‎ D. 你既然身体欠佳,那你给老师打个电话,请半天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A项,“舍”是谦辞,不可用于对方,也不可用于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龄长的人。B项,过奖之词,过分的表扬或夸奖。D项,根据内容,可能是家长和孩子的对话,应用口语语体,而“身体欠佳”是书面语体。故选C。‎ ‎2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多年来承蒙您的雅教,我受益良多,若说我有一点儿的进步和成绩,跟您都是密切相关的。‎ B. 这位老师教出的学生都成绩优异,尤其是班长更出类拔萃,老师经常得意地向别人介绍:“这是我的高足,很是让我心里安慰啊!”‎ C. 家里五岁的小儿子爱画画,信笔涂鸦,线条简单却有童趣,虽然是拙作,但是看得妈妈的喜在心头。‎ D. ‎ - 32 -‎ 单位里的年轻人小刚爱炫耀他的手表,当他再一次在我面前夸耀他的手表时,我有些生气地说:“你的敝帚自己戴着吧,不是人人都稀罕啊。”‎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雅教,指别人的指教,敬词。高足:称别人的学生,敬词。拙作:谦称自己的作品不好。敝帚:指自己的东西虽不好,但却珍惜。‎ ‎(八)写作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 ‎4月24日是第5个“中国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中国人自此叩开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 五十年间,“长征”火箭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高分工程的背后都有“长征”火箭的有力托举。‎ 二 军事科学院的专家们认为“长征精神”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忘我牺牲精神;敢于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道路的求实创新精神。‎ ‎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感想与理解?请将你的感想与理解写成一篇文章。‎ ‎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范文:‎ 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美国著名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写道,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红军不仅完成了长征,而且参与了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如今,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辈青年手中,我们就要向老红军学习,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 32 -‎ 弘扬不畏艰险、勇于奋斗的精神,磨炼我们战胜困难的品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展现了当年长征路上先烈英雄们对救国救民正义之战必胜的信心,就是一种不畏艰险、勇于奋斗的红色精神。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美好的时代,再也不需要向革命前辈们那样面对危险的境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不需要战胜困难的品质。很多青少年怕苦怕累,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只要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社会上也出现了“巨婴”这一类人,甚至有的人已经成年,但仍然在“啃老”中。这告诫我们需要向当年的英雄们学习,练就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智慧。‎ 弘扬浴血奋战、忘我牺牲的精神,培养顽强拼搏的品格。长征途中时刻面临艰险,但是革命前辈们毫无畏惧,用鲜血和生命去战斗,最终赢得了胜利。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在前有大河汹涌、后有追兵虎视,且双方兵力、武器装备极度悬殊的情况下,灵活发挥运动战的特长,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歼敌20个团,毙伤俘敌5千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这样的胜利来之不易,离不开英雄们的浴血奋战,我们也需要时刻铭记。进入新时代,我们依然会面对众多挑战和风险,我辈青年理当肩负时代使命,砥砺“风雨浸衣骨更硬”的顽强意志,激发“快马加鞭未下鞍”的奋进勇气。‎ 弘扬坚定信念、披荆斩棘的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长征路上,革命前辈们打了380余次的恶仗,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爬过了“千山鸟飞绝”的雪山、越过了荒无人烟的草地……他们之所以敢于面对如此多的困难,奋战直至胜利,更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当前,我国各领域都能赶上甚至走在世界前列,关键就在于拥有一批又一批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建设者、探索者。尽管我们还没进入社会,尚未参与社会建设,但必须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行稳致远,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让我们铭记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践行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是一篇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它仅仅只是提供了一段材料,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广。一般来说,首先要研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初步理解材料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找出材料的中心句,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1.审题:本题以“长征”火箭的发展过程为背景,具有时代特点,宏大背景与现实结合,能够充分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题目一共给出了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讲述了‎1970年4月24日 - 32 -‎ ‎,我国用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五十年来,“长征”火箭承担了多项重大航天工程的史实。通过第一则材料,我们可以知道,“长征一号”火箭为中国人叩开了太空之门,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也为后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中国航天五十年间不断开拓创新,让“长征”火箭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的不平凡之路。所以,“长征一号”火箭,象征的是开拓创新,是不断探索,是锐意进取。材料二诠释了“长征精神”的内涵,认为“长征精神”是忘我牺牲精神,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集体主义精神,是艰苦奋斗精神,是求实创新精神。结合两则材料,可以将其象征的精神意义汇总,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写作,都是正确的。题目还要求立足于这两则材料,谈自己在读了材料后的感想与理解,明确告知写作的情境、写作的主题、写作的内容。实际上,这一部分阐明了具体的写作任务,规定了审题立意及写作的方向。‎ ‎2.参考立意:长征之路,探索无限;艰苦奋斗,为“长征”;长征精神,开拓为先;长征路上,既要求实,也要创新;不忘革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集体主义精神不灭 ‎3.行文结构:文章开篇借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提出论点: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接下来分别论述了三个分论点:弘扬不畏艰险、勇于奋斗的精神,磨炼战胜困难的品质;‎ 弘扬浴血奋战、忘我牺牲的精神,培养顽强拼搏的品格;弘扬坚定信念、披荆斩棘的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时,引用了“四渡赤水”和《长征组歌》以及毛主席诗词来加以论述;论证第三个分论点时,采用长征的史实加以论证。最后联系实际,呼吁我们要铭记、弘扬长征精神,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回扣题目。‎ ‎4.写作素材:‎ ‎(1)公元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离开江西瑞金进行战略大转移,至1936年10月止,红军走过了赣、闽、粤、湘等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行程达两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在人类历前所未有,极其伟大。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它是中国革命的奇迹,世界军事的伟大壮举。它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早已成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 “红军不怕长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里长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渡湘江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过草地、翻雪山等一副副鲜活的历史画卷,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 ‎(2)长征是人类历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 - 32 -‎ 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无论是难以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饥饿干渴……红军将士都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3)‎1939年5月30日,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讲话的标题。他号召全体党员、模范青年要把革命干到底,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今天,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更加需要这种“永久奋斗”的精神。机遇是什么?机遇从来都是对挑战的胜利。战胜挑战,就是机遇;被挑战所压倒,就是失败。我们要有勇气战胜各种挑战,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激烈较量中,不掉队,并迎头赶上,需要我们“永久奋斗”,绝不可半途而废。振兴中华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过程。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永久奋斗”,就是要求共产党人成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4)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井冈山如果不发扬以门板当床、稻草做被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长征路上如果不发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延安如果不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取得抗战胜利;当年如果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艰苦奋斗、勇于胜利的精神,就难以实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理想。同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并不断丰富艰苦奋斗的内涵,将崇高理想与现实工作统一起来,使之不断地与时俱进。‎ ‎(5)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6)一个13‎ - 32 -‎ 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那是革命家胜利在望的万丈豪情,是革命乐观的英雄主义的体现。要知道,长征中的困难何其多呀!“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毛主席的这番话,道尽了长征途中的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可是,红军还是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靠的是什么?是智慧!通道转兵,担架上的“阴谋”和书院里的“战争”是智慧;飞夺泸定桥,驰援泸定桥的敌人打着火把隔河询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时,红军的回答“我们是遇到红军撤下来的!”是智慧;四渡赤水出奇兵是智慧;统一战线的确立,团结各族人民是智慧……可以这样说,一部长征史,正是红军全体官兵的智慧史。‎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句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进行解读,由表及里把握材料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藏含义,挖掘出寓意。3.善于由此及彼。在材料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材料,审题时要全面准确,从不同的材料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 ‎ ‎ - 3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