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二年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逻辑训练。‎ ‎1. 下列关于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逻辑的目的可以成为艺术的目的,但前提是逻辑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B. 人类自在的理性存在一种先天的不确定性,需要用逻辑的力量克服这种弊端,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C. 从知与行的角度看,逻辑既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又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和艺术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理性臻于完善。‎ D.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 B. 一种理论要想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具有结构性力量和活力,就需确立其自身逻辑的有效性,获得一种逻辑的品行。‎ C. 逻辑能力存在于人的大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D. 生活中,人们要么认为逻辑神秘、深奥、抽象,敬而远之,要么认为逻辑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轻蔑对待。‎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包括逻辑公理、逻辑规则和定义等,可以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B.‎ ‎ 因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很多人的行动常常会在外部刺激指导下进行,这就需要以观念的力量使逻辑得以运作。‎ C. 逻辑作为一种理性的精神,能够促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探求和确立最深刻和最完美的知识内涵。‎ D. 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公理出发,先证明一些简单的定理,再以这些简单的定理作为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文中相关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题干已经确定了答题范围“第二段内容”,阅读第二段,在第二段中找到与选项相对应的信息,仔细对比,判断正误。D项,“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表述有误,根据原文第二段“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可知,“它”是指推演活动,偷换概念。故选D。‎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辨析能力。A项,“……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说法不正确,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并不是说“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故选A。‎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概括文章 要点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别。C项,“探求和确立最深刻和最完美的知识内涵”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选项忽略了“已经确立”这一限制词。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冯五爷 冯骥才 冯五爷是浙江宁波人。冯家出两种人,一经商,一念书。冯家人聪明,脑袋瓜赛粤人翁伍章雕刻的象牙球,一层套一层,每层一花样。所以冯家人经商的成巨富,念书的当文豪做大官。冯五爷这一辈五男二女,他排行末尾。几位兄长远在上海天津开厂经商,早早的成家立业,站住脚跟。惟独冯五爷在家啃书本。他人长得赛条江鲫,骨细如鱼刺,肉嫩如鱼肚,不是赚钱发财的长相,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凡他念过的书,你读上句,他背下句,这能耐据说只有宋朝的王安石才有。至于他出口成章,落笔生花,无人不服。都说这一辈冯家的出息都在这五爷身上了。‎ 冯五爷二十五,父母入土,他卖房地、携家带口来到天津卫,为的是投兄靠友,谋一条通天路。‎ 他心气高,可天津卫是商埠,毛笔是用来记帐的,没人看书,自然也没人瞧得起念书的。比方说,地上有黄金也有书本,您捡哪样?别人发财,冯五爷眼热,脑筋一歪,决意下海做买卖。但此道他一窍不通,干哪行呢?‎ 中国人想赚钱,第一个念头便是开饭馆。民以食为天,民为食花钱;一天三顿饭,不吃腿就软,钱都给了饭馆老板。天津的钱又都在商人手里,商界的往来大半在饭桌上。再说,天津产盐,吃菜口重,宁波菜咸,正合口味。于是冯五爷拿定主意,开个宁波风味的馆子,便在马家口的闹市里,选址盖房,取名“状元楼”。择个吉日,升匾挂彩,燃鞭放炮,饭馆开张了。冯五爷身穿藏蓝暗花大褂,胸前晃着一条纯金表链,中印分头,满头抹油,地道的老板打扮,站在大厅迎宾迎客,应付八方。念书的人,讲究礼节,谈吐又好,很得人缘。再说,状元楼是天津卫独一家宁波馆,海鱼河虾都是天津人解馋的食品,在宁波厨子手里一做,比活鱼活虾还鲜。故此开张以来,天天坐满堂,晚上一顿还得“翻台”,然而赚钱并不多。冯五爷纳闷,天天一把把银钱,赛一群群鸟飞进来,都落到哪儿去了?往后再瞧帐,哟,反倒出了赤字!‎ 一日,一个打宁波帮工来的小伙计,抖着胆子告诉他,厨房里的鸡鸭鱼肉,进到客人嘴里的有限,大多给厨子伙计们截墙扔出去,外边有人接应。状元楼有多少钱经得住天天往外扔?‎ 冯五爷盛怒之后,心想自己嘛脑袋,《二十四史》背得滚瓜烂熟,能拿这帮端盘子炒菜的没辙?这就开刀了。除去那个打宁波老家带来的胖厨子没动,其余伙计全轰走,斩草除根换一拨人,还在后院墙头安装电网,以为从此相安无事,可帐上仍是赤字,怎么回事?‎ 又一日,住在状元楼邻近一位婆子,咬耳朵对他说,每天后晌,垃圾车一到,一摇铃铛,打状元楼里抬出的七八个土箱子,只有上边薄薄一层是垃圾,下边全是铁皮罐头、整袋咸鱼、好酒好烟。原来内外勾结,用这法儿把东西弄走。这不等于拿土箱子每天往外抬钱吗?冯五爷赶在一个后晌倒垃圾的时候,上前一查,果然如此。大怒之下,再换一拨人。人是换了,但帐本上的赤字还是没有换掉。‎ 冯五爷不信自己无能。天天到馆子瞪大眼珠,内内外外巡视一番,却看不出半点毛病。文人靠想象过日子,真落到生活的万花筒里,便是“自作聪明真傻瓜”。状元楼就赛破皮球,撒气露风,眼瞅着败落下来。买卖赛人,靠一股气儿活着,气泄了,谁也没辙。愈少客人,客人愈少;油水没油,伙计散伙。饭厅有时只开半边灯了。冯五爷心里只剩下一点不服。‎ 再一日,身边使唤的小僮对他说,外头风传,状元楼里最大的偷儿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打老家带来的胖厨子。据说他偷瘾极大,无日不偷,无时不偷,无物不偷,每晚回家必偷一样东西走,而且偷术极高,绝对查看不出。冯五爷不肯相信,这胖厨子当年给自己父亲做饭,胖厨子的父亲给自己爷爷做饭,他家的根早扎在冯家了。倘若他是贼,谁还会不是贼?‎ 但是,冯五爷究竟干了两年的买卖,看到的假笑比真笑多,听到的假话比真话多,心里也多了一个心眼儿了。当日晚上,状元楼该关灯闭门时候,冯五爷带着小僮到饭馆前厅,搬一把藤椅,撂在通风处,仰面一躺,说是歇凉,实是捉贼。‎ 等了不久,胖厨子封上炉火,打后头厨房出来,正要回家。他光着脑袋一身肉,下边只穿一条大白裤衩,趿拉一双破布鞋,肩上搭一条汗巾,手提一盏纸灯笼。他瞅见老板,并不急着脱身离去,而是站着说话。那模样赛是说:“您就放开眼瞧吧! 冯五爷嘴里搭讪,一双文人的锐目利眼却上上下下打量他,心中一边揣度——这光头光身,往哪儿藏掖?破鞋里也塞不了一盒烟呵!灯笼通明雪亮,里头放点嘛也全能照出来。裤衩虽大,但给大厅里来回来去的风一吹,大腿屁股的轮廓都看得清清楚楚,还能有嘛?是不是搭在肩上那条擦汗的手巾里裹着点什么?心刚生疑,不等他说,胖厨子已把汗巾从肩上拿下,甩手扔给小僮,说道:“外边都凉了,我带这条大毛巾做什么,烦你给搭在后院的晾衣绳上吧!”说完辞过冯五爷,手提灯笼,大摇大摆走了。冯五爷叫小僮打开毛巾,里头嘛也没有,差点冤枉好人。可是转天,这小僮打听到,胖厨子昨晚使的花活,在那灯笼上。原来插洋蜡的灯座不是木头的,而是拿一块冻肉镟的,这块肉足有二斤沉!可人家居然就在冯五爷眼皮子底下,使灯照着,大模大样提走了,真叫绝了!‎ 冯五爷听罢,三天没说话,第四天就把状元楼关了。有人劝他重返文苑,接着念书,他摇头叹息。念书得信书。他连念书的人能耐还是不念书的人能耐都弄不清,哪还会有念书的心思?‎ ‎【注】【翁伍章】嘉庆间广州象牙球雕刻名家。其牙球雕刻极为工巧,世代家传,现已传到其孙翁荣标,而球层已达45层。‎ ‎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善于创设冲突矛盾。状元楼自开张以来,天天坐满堂,晚上一顿甚至还得“翻台”,但是却赚钱并不多,这样的矛盾设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了下文。‎ B. 小说语言生动活泼、带有地方特色。文中多次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一些天津方言词语。‎ C. 冯五爷从人的本能、天津居民结构、品味习惯等角度考虑,选择开宁波风味的饭馆,说明冯五爷有很强的经商能力。‎ D. 胖厨子的穿着打扮以及他与冯五爷说话、将汗巾扔给小僮的动作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但这恰恰暗示了他狡猾好偷的本性。‎ E. 冯五爷得知真相后三天没说,是因为胖厨子辜负了他的信任,让冯五爷觉得没有什么人可以靠得住了。‎ ‎5. 小说中“冯五爷”这一形象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述。‎ ‎6. 小说结尾部分说“念书得信书。他连念书的人能耐还是不念书的人能耐都弄不清,哪还会有念书的心思”,你怎么理解?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启示。‎ ‎【答案】4. AD 5. ①文质彬彬,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出口成章,落笔生花,无人不服”表明他天资聪颖,才华出众。‎ ‎②盲目跟风,迷失自我。冯五爷擅长舞文弄墨,文才不凡,但他看见别人发财,就决意要经商,从而导致失败。‎ ‎③懵懂无知,自作聪明。冯五爷自恃有念书人的能耐,动辄开除员工,亲力亲为巡查,亲自参与捉贼,但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其实他对经商“一窍不通”。‎ ‎④对人失察,养虎为患。冯五爷依据胖厨子的小报告轰走其余伙,却看不透胖厨子当面作贼者的真相,最后祸害自己。 ‎ ‎6. ①读书人应把读书当做自己的信仰,既然选择了读书,就要坚持下去并不受外界物欲的干扰,在精神世界的追求中矢志不移。‎ ‎②文中的冯五爷之所以到最后连读书的人能耐还是不读书的人能耐都分不清楚,就是因为家境变迁、环境影响而弃文从商从而陷入了无奈和迷惑的悲剧之中。‎ ‎③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飞速发展,物欲膨胀,但我们不能像冯五爷那样放弃了自己的精神追求,我们应不浮躁、不跟风,始终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独立和洁净。‎ ‎④小说中状元楼里的伙计们看似比冯五爷能耐,但是这种鸡鸣狗盗的小聪明是君子所不齿的,我们应摒弃不良习性,为人光明磊落。‎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B项,“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法有误,文中没有用拟人。C项,“选择开宁波风味的饭馆,说明冯五爷有很强的经商能力”说法不正确,冯五爷选择开宁波风味的饭馆,只能说明他有一些经商的眼光,至于说“有很强的经商能力”就不太准确。E项,对原因的解说牵强,根据上文分析,冯五爷是因为被胖厨子当面欺侮却蒙在鼓里而深受打击。故选A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中‘冯五爷’这一形象具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述”,是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冯五爷自恃有念书人的能耐,动辄开除员工,亲力亲为巡查,亲自参与捉贼,但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其实他对经商“一窍不通”。表现出了他的懵懂无知,自作聪明。以此类推即可。‎ 点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结尾部分说‘念书得信书。他连念书的人能耐还是不念书的人能耐都弄不清,哪还会有念书的心思’,你怎么理解?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启示”,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结合文本内容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小说结尾部分说‘念书得信书。他连念书的人能耐还是不念书的人能耐都弄不清,哪还会有念书的心思’,你怎么理解。是考查学生结合文本内容理解文中主要句子含义能力。答题时,先结合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念书得信书”意思是读书人应把读书当作自己的信仰,既然选择了读书,就要坚持下去并不受外界物欲的干扰,在精神世界的追求中矢志不移。“他连念书的人能耐还是不念书的人能耐都弄不清,哪还会有念书的心思”,这里的“他”是指冯五爷,冯五爷本是个读书人,应该把读书当作自己的荥阳,可是他因为家境变迁,搬到天津,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就没有坚持自己的信念,弃文经商,虽然冯五爷也有一定的商人眼光,开了一家宁波风味的餐馆,餐馆表面看来也红红火火,可是表面红火的餐馆却赔钱。冯五爷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没有扭转亏损的状况。餐馆的伙计偷餐馆东西,冯五爷换伙计也改变不了状况。特别是后来大厨当他面偷餐馆的东西,让他彻底丧失了信心,连读书的人能耐还是不读书的人能耐都分不清楚,‎ 陷入了无奈和迷惑的悲剧之中。第二问: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启示。是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可从两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和得到的启示,一个是冯五爷没有坚守住自己的信仰,抵制住外界物欲的干扰,搬家后继续读书。一个是餐馆里的伙计大厨看似比读书人冯五爷有能耐的偷东西本领。结合今天的社会现实和文章内容,从这两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和得到的启示。注意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2016年10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年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也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但是,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②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风靡美国,这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这种挑战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的思想或许催促着迪伦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 B. 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C. 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D. 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8. 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9. 鲍勃·迪伦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7. B 8. ①“谜”在于鲍勃•迪伦拥有多重身份,虽被不断研究、剖析、定义,但从来没有被人弄明白过;“谜”还在于他拥有“最多变的灵魂”,他永远在追求艺术的真谛,对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而不断地改变自己。‎ ‎②“迷人”首先在于他的创作成就斐然,引领了当时的音乐潮流,许多人听了他的作品便为之倾倒迷醉;更在于他忠于自我,呈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无论是辍学出走,还是从“抗议歌手”成为“民谣的叛徒”,又或是回归行吟歌手的传统,都体现了他对自己的内心与灵魂的忠诚。 ‎ ‎9. ①鲍勃•迪伦喜好阅读,拥有深厚的文学传统。阅读训练了他的思维,也使他能沉静下来关注自身的灵魂深处,使他在创作的遣词用句时颇受启发,他被称为是“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②鲍勃•迪伦 用巡演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好似呼应文学传播的源头,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 ‎③鲍勃•迪伦的创作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在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材料有关内容要点能力。B项,“摇滚乐《像一块滚石》……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说法错误,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的是《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能力。本题的题干问称鲍勃•迪伦为“迷人之谜”的原因,通过题干可知这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概括。本题中关键词“迷人之谜”出现在文章标题中,答案集中在全文中,通读文章,可知文章主要从多重身份和成就来描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的,也就是说从“谜”和“迷人”这两个方面来描述鲍勃•迪伦的,本题答案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展开。通读文章,可以从中筛选“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 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谜”和“迷人”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作者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的原因。‎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鲍勃•迪伦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此题答题关键词“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是什么”,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间文章最后四个自然段、和链接①中,仔细阅读这几个自然段和链接①,从中提取能说明鲍勃•迪伦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的关键信息,如“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提炼概括,概括时注意从深厚的文学传统、用巡演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创作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的角度进行概括形成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11.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 B. 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C.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D. 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B. 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C. 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②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答案】10. B 11. C 12. A ‎ ‎13. ①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②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根据名词代词“葛怀敏”“定川”“贼”“潘原”“关中”“民”“山谷间”“仲淹”“众”“邠泾(邠州、泾州)”“塞”,虚词“于”“之”“乃”,谓语动词“败”“大掠”“窜”“率”“闻”,再结合本句意思: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句子可以断开为: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故答案为B。‎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说法错误,应是“冬至是介于大雪和小寒之间”。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A项,“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说法错误,易衣而出是指为了出门,更换衣裳。形容家境非常贫困的窘相。故选A。‎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句中的“且”,而且;“请”,请求;“还政”,指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报”,答复。(2)句中的“及”,等到;“卒”,死;“羌酋”,羌族首领;“以”,率领;“哭”,为……哭泣;“哭之如父”,状语后置句,即“如父哭之”,‎ 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去”,离开。‎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像这样的是循序升迁,像这样的是不合顺序的升迁,循序升迁是(符合)公理的,越序升迁是(遵循)个人意愿。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的)近臣,凡是超过标准的提拔,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 葛怀敏在定川被敌军打败,敌军大肆抢掠至潘原,关中地区震动惊恐,老百姓大多躲藏到山谷中。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听说敌军已经撤出边塞,才率领军队返回。开始的时候,定川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仁宗皇帝手按着地图对左右大臣说:“如果范仲淹出兵救援,我就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了。”范仲淹出援兵的奏报一到,仁宗皇帝大喜说:“我一直就认为范仲淹是可以重用的。”于是就任命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范仲淹因为这次军队出征没有立功,辞谢了皇帝的任命,仁宗皇帝没有接受他的辞呈。‎ 仁宗皇帝当时正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当初,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 “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C. “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D. “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E. “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15. ‎ 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E 15. ①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②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B项,“表明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说法错误,虽言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死生、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E项,“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故选BE。‎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要进行比较的诗歌,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比较阅读,指出其异同之处。本题指出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要求指出本诗和陶诗借助“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仔细阅读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发现本诗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答题时,分别指出本诗与陶诗中的“乐琴书以消忧”通过“琴”“书”等意象各抒发了什么情感,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苏轼的《赤壁赋》中,写物各有主,只有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听到了成为音乐,看到了成为美景,而且“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现在为自己与朋友所共同享受。 ‎ ‎(2)《琵琶行》中,白居易在描写琵琶女与五陵年少奏乐饮酒的奢华欢愉场面的两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 ‎【答案】 (1). 取之无禁 (2). 用之不竭 (3). 钿头云篦击节碎 (4). 血色罗裙翻酒污 (5). 金戈铁马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无”“钿”“篦”“戈”等字词的书写。‎ 点睛: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一要领悟含义,圈点强记,边诵边写。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防止“口是手非”。二要要突破生僻难写字,规范书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句名篇,很多同学都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不能得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生僻难写字的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三要要注重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地存在着,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这就要求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四要关注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五要留心语句顺序。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而导致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地丢掉了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烈日炎炎,持续的高温让市民 , 省内各市纷纷“让洞于民”,免费向社会开放一批可用于避暑纳凉的人防工程。‎ ‎②我县坚持文化“普惠”理念,先后投资5亿多元,建成了8个文化中心,安装健身器材2600多台,文体设施 。‎ ‎③“菊花节”期间,公园里摆放着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轻轻摇曳,仪态万千,赏花的市民流连其间, 。‎ A. 不堪忍受    日趋笃厚      意兴阑珊 B. 情何以堪    日臻完善      意兴阑珊 C. 情何以堪    日趋笃厚      意兴盎然 D. 不堪忍受    日臻完善      意兴盎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①不堪忍受,堪:“能”的意思,不能够忍受下去。情何以堪, 堪:承受。何以:宾语前置,即“以何”。意思:感情又怎么能承受这种打击呢?根据语境选用“不堪忍受”。排除BC两项;②日臻完善;一天天达到完善。日趋笃厚:形容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越来越信任彼此、感情越来越坚定。根据语境,选用“日臻完善”。排除A项;③意兴盎然,意兴:兴致。盎然:指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意兴阑珊: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阑珊,衰落。根据语境,选用“意兴盎然”。故选D。‎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不仅词语由于词性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语法性质、功能和特点,还往往具有相当明显的、多种多样的修辞作用。‎ B. 在发射人造卫星时,用于克服空气阻力所需要的燃料要比克服地球引力所需要的燃料多几十倍。‎ C.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于今年8月公司内部调查时发现,集团下属有四家事务所篡改了质检相关证明,伪造了强度和尺寸等。‎ D. 高中生的写作要有社会性,我们固然要关注社会上的重大事件,表现重大的社会主题,但更要注意从身边的普通人和日常事入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A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把“不仅”调至“词语”后。B项,句式杂糅,‎ ‎“用于克服……”和“克服……所需要”连个句式糅合在一起,任意保留其一。C项,成分残缺,“伪造”缺宾语,在句末加上“数据”。故选D。‎ ‎19.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德行如同宝石一般,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更加美丽。 。 。 , 。 , 。但也不尽然,诸如罗马大帝奥古斯都、英王爱德华四世等,他们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①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 ‎②所以有许多人,他们容貌俊秀却一无所为 ‎③美貌的人并不是完人 ‎④因为过分追求外型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⑤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高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⑥不会把所有优点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 A. ⑤①⑥④②③ B. ①⑥③④②⑤‎ C. ①③②④⑥⑤ D. ⑤③①⑥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连贯能力。通读语段,这段文字主要是说人非完人,拥有美德之人令人起敬。第五句中“同样”一词紧承“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更加美丽”这句话,故放在第一位,排除BC两项;①⑥②④四句主要是解释第③句“美貌的人并不是完人”。故③排在①⑥②④之前,排除A项,故选D。‎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这段文字是说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有景仰之情的原因。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20.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树木每年都会增长形成一圈年轮,通过① __________,‎ ‎ 科学家可以确定树木的年龄。树木年轮的差异② ___________, 直径较大的年转暗示着当年树木处于较好的生长季节。研究人员发现,树木生长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存在着反向关系。冬季我们看到树木健康生长,③ _____________。‎ ‎【答案】 (1). 观察分析年轮的圈数 (2). 揭示着生长的好季节和差季节 (3). 却发现海洋生态系统较差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先读懂语段的大意后,第①处依据“树木每年都会增长形成一圈年轮”可以推测;第②处依据“直径较大的年转暗示着当年树木处于较好的生长季节”可以推测;第③处依据后文“树木生长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存在着反向关系”可以推测。‎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 下面是某高中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答案】高三语文复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专项复习,依次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训练四个专题;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进行各专项的第二次强化。‎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图表题,此类试题一般通过图表提供内容或内容之间的关系,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得出相应的结论。本题可根据题干及图表的内容仔细分析,表述时,可从最下层的“高三复习”开始,其次表述“第一阶段:专项复习”和“第二阶段:综合复习”的复习计划,最后表述最上层的那些具体内容。第一阶段进行专项复习,有三个专题,依次复习基础背诵、阅读分析、写作训练三个专题;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有两项专题,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进行各专项的弱点强化。‎ 点睛:图文转换答题方法:1、图文转换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有时只需将图表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且往往表现为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由此可见,这种题型对考生敏锐捕捉信息,精确分析信息和准确精炼概括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2、设题方式:第一题往往是对图表画面内容的概述。要求考生要把握重点内容,主要信息。第二题往往是对图表所蕴涵的信息进行概括表述。要求考生要注意和图表直接相关的内容,尽量不要跳过图表内容,进行随意的推测。一般表述内容是和图表相关的最直接的内容。3、图文转换题的题型 :从所供材料角度分为:1、表(格)文(字)转换题;2、 图文转换题;3‎ ‎、(漫)画文(字)转换。从表达角度分为:直接表述图表信息和对图表信息推断总结题两种。‎ 四、写作 ‎22.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名人,有能够吸引有相似想法的“信众”的能力,他们提供了一种人们能产生共鸣的身份。‎ ‎——威廉格瑞德《谁来告诉人们》‎ 对名人的崇拜,往往伴随着对普通人的漠视。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名人身上,世界变得由少数“大人物”和多数“小人物”组成。‎ ‎——诺受·所罗门、杰夫·可汗《媒体人物的魔术》‎ ‎【答案】如此名人效应 如今社会,名人效应早已成为社会上普遍议论的话题了。从一夜走红的林妙可为洁丽雅毛巾代言到身价百万的C罗被世界各大足球俱乐部所争取,无不体现了名人的效应在人们心目当中的作用。那么有人会说,名人效应真的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不少商家为追求利润,利用名人效应来为自己的品牌扬名,今天一个“广告代言人”,明天一个“商品形象大使”,不伦不类的广告词,一经“腕儿”们的口,便能在人们耳边广为流传,自然就有人心甘情愿大把大把的掏腰包——不为商品,只为品牌。‎ 再看看书店门口,一条横幅高高挂起:“某某作家今日将来本店签名售书”。于是,大人孩子们便纷至沓来,慷慨倾囊买书,万分激动地来亲眼目睹“作家”的风采,哪里还管书的内容,管你需不需要,对你有没有什么帮助,有亲笔签名呐!买下了墨迹未干的书,摆到家里的最显眼处,除了欣赏那龙飞凤舞的书法,至于内容嘛,就不怎么在乎了。平时鲜为人知的书店也因此蓬荜生辉,大把大把地搂钞票。‎ 打开电视,各档综艺节目的嘉宾也几乎全是这个明星,那个明星,只是文艺演出倒也罢,一旦参与知识性游戏便顿时丑态百出。干一行专一行也就够了,没那个水平,何必来哗众取宠?这也怪不得主办人,如今不少观众的品位也就是如此,若不顾其而来,何来名人效应?‎ 如此看来,名人效应在人们心目当中,也不过如此。有了名人,我们就有了追求的方向,许多事因为有了名人使得我们变得十分果断——有时连后果都不去考虑。曾经在我们身边的“蚁力神”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著名笑星赵本山代言的蚁力神产品的原料蚂蚁,是多少劳动人民倾家荡产,花了大笔大笔的钞票去养,然后卖给蚁力神公司,换取所谓的“巨额利润”。当蚁力神倒闭后,多少人的钱欠着迟迟不还,多少人因此而疯,而穷。名人赵本山代言的产品,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呢?‎ 名人的效应,往往带来的结果是潮水般的人们涌向各大超市、各大药房。什么“用上三天就起效”,“一洗就干净”,等等,这些令人向往的广告词,其真实性,可信性,无从考察。名人效应,难道仅仅给我们带来的就是这些吗?‎ ‎【解析】‎ 试题分析:本则作文是一则材料作文,两句名人名言都是针对名人对一般人的影响和作用展开的,第一句名言是说名人有榜样的作用,是正面的观点;第二句名言是说名人效应也有反面作用,会对普通人产生漠视;整个材料放一起来看,就是探讨:社会对名人的崇拜有益还是有害?针对这一现象,组织语言写一篇文章,提出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举出和你的阅读、学习、经历和观察有关的例子来论证你的观点。‎ 这道作文题,既开放又有限制,旨在引导学生针对题目中的矛盾性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观点,针对观点进行事例分析和逻辑推理,解决写作“任务”。考生要写好这样的作文既要广泛读书,观察社会、思考历史,又要深入思辨才能灵活驾驭,高质量完成写作“任务”,体现学生写作的真功夫。,‎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