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诗歌鉴赏课件(全国)(60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诗歌鉴赏课件(全国)(60张)

专题十四 精准赏析古诗的表达技巧 第四章 古代诗文阅读 Ⅰ 把脉学情   准确诊断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吴仲俊 [ 宋 ] 吴锡畴 背人春事 ① 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 宿霭未干桑叶雨,薄罗初试 棟 花风 。 诗联锻炼微吟里,豪气施行半醉中。 此去相逢堪几度,别怀作恶 ② 老来同。 注   ① 春事:春意,春天的景象。 ② 作恶:指忧郁不快。 1 2 3 4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现象入手,前两联,侧重于景物描写,写暮春季节所特有的景象;后两联,侧重于写人, “ 微吟 ”“ 半醉 ” 是通过动作、神态等相关细节描写来彰显人物的情态。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1 2 3 4 “ 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 ” 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 答案  ① 构思巧妙。由 “ 春去 ” 引出 “ 人去 ” ,渲染了友人间离别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 ② 手法精妙。 “ 背人 ” 使用比拟手法,借春天的离去形象表达诗人的感伤。 “ 浅紫 ”“ 深红 ” 使用借代手法,以 “ 次第空 ” 写出繁花的凋零,营造了暮春时节感伤的氛围。 ③ 用词精妙。 “ 空 ” 字使用精妙,形象地写出春天离去的空寂之感。 1 2 3 4 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抛球乐 [ 南唐 ] 冯延巳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1 2 3 4 鉴赏   开端第一句 “ 逐胜归来雨未晴 ” ,先由时节和天气写起,在时节与天气之间,表现了一种矛盾情况。时节是美好的游春逐胜的日子,而天气则是阴雨未晴。 “ 逐胜 ” ,指春日争逐于游春赏花之事,意兴原该是高扬的,但阴雨天则使人扫兴。 “ 雨未晴 ” 似乎也透露一种将晴而未晴之意。词人 “ 逐胜 ” 已经 “ 归来 ” ,虽在阴雨之中,却也未曾放弃 “ 逐胜 ” 的春游。在这种种矛盾的结合之间,便已显示了一种繁复幽微的感受,既有兴奋,也有怅惘。既有春光之美好,也有细雨之迷蒙。这开端一句看似非常平淡,实已蕴含了足以引发人心触动的多种因素。像这种幽微婉曲的情境,只有最为敏锐善感的心灵才能感受得到,也只有最具艺术修养的词人才能表现得出来。 1 2 3 4 接着 “ 楼前风重草烟轻 ” 一句,写的正是这情绪触引中的眼前所见。 “ 楼前 ” 二字,表面只写词人倚立楼头,为以下写楼前所见之景物做准备,但词人 “ 逐胜归来 ” ,依然倚立楼头,就是内心由于逐胜之游引起了一种触引感发。 “ 风重草烟轻 ” 使心中原已触引起的一种感发,更为滋长和扩大。 “ 风重 ” ,是说风力之强劲; “ 草烟轻 ” ,是说草上烟霭因风吹散而逐渐消失。表面写眼前将晴未晴的景色,然而 “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 ,这种景色,正是引起人心微妙之触发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能够观察到风力之 “ 重 ” 与草烟之 “ 轻 ” ,此人必是已在楼头伫立了相当长的时间了。 1 2 3 4 于是词人对四周的景物情事也就有了更为清楚的认知与更为深刻的感受。因此下面继之以 “ 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 ” 的叙写。 “ 谷莺 ” ,是才出谷的黄莺,正是鸣声最为娇软之时,这种鸣声正代表了春天所滋育出来的最新鲜的生命。何况这种娇软的莺啼,又是从繁枝密叶的花树边传送过来的,有声,有色,这种情景和声音所给予词人的感发,当然就较之第二句的 “ 风重草烟轻 ” 更为明显和动人了。如此逐渐写下来,大自然的景象便与词人的情意逐渐加强了密切的关联。于是下一句的 “ 水调声长醉里听 ” 便写到了人的情事。 “ 水调 ” 是一种哀怨动人的曲子。 “ 水调 ” 且 “ 声长 ” 更可想见声调之绵远动人。何况词人还在后 1 2 3 4 面又加了 “ 醉里听 ” 三个字,这就不仅写出了饮酒之醉,而且因酒之醉更增加了词人对歌曲的沉醉。这首词从开端的时节与天气一直写下来,感受愈来愈深切,写到这里,真可以说是引起了千回百转的无限情思。有了如此幽微深切的感发,便不由人不想到要寻找一个足以将这些情思加以投注的对象,于是词人遂终于在最后写出了 “ 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 两句深情专注的词句。这两句真是表现得珍重缠绵。 “ 款举 ” 是极其珍重尊敬的态度, “ 金觥 ” 是极其珍贵美好的器皿,金觥中又是极其芳醇的酒浆,最后更加一 “ 劝 ” 字,当然是劝饮之意,如此珍重地 1 2 3 4 想要将芳醇的美酒呈献给一个值得呈献的人,词人心中所引发洋溢着的是无比深挚芳醉的情意。最后结之以 “ 谁是当筵最有情 ” ,意谓在今日的筵席之上,哪一个才是真正能够体会这种深浓的情意,值得呈献这一杯美酒的有情人呢?于平淡的叙写中逐渐加深了情意的感发,表现出内心深微幽隐的一种投注和奉献的追寻与向往之情,这正是冯延巳词的一贯特色。 1 2 3 4 为了突出 “ 将晴未晴 ” 的心境,词人在前四句作了哪些对比?请简要分析。 答案 答案  ①“ 逐胜归来 ” 与 “ 雨未晴 ” 的对比。 ② 春日争逐于游春赏花之事,意兴高扬;阴雨天又使人扫兴,情绪郁闷。 ③ 无法言明的清愁与谷莺之声的欢乐对比。 ④“ 风重 ”“ 草烟轻 ” 营造一种意境,使人有一种清愁的感觉,但从谷莺的欢乐中又使人振奋。 1 2 3 4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舟呈灵晖 [ 南宋 ] 徐玑 [ 注 ] 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 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 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 所喜同舟者,清羸亦好吟。 注  徐玑 (1162—1214) ,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与徐照 ( 字灵晖 ) 、翁卷 ( 字灵舒 ) 和赵师秀 ( 号灵秀 ) ,合称 “ 永嘉四灵 ” 。 1 2 3 4 鉴赏   “ 泊舟风又起,系缆野桐林。 ” 此句点明了泊舟的地点是野桐林。一个 “ 又 ” 字点明诗人像这样漂泊在外已不止一年了。春风又起,一年又过去了, “ 我 ” 依然在漂泊,羁旅之思蕴蓄其中。 “ 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 ” 人在旅途,且就着月光欣赏一番旅途的景色吧:楚天碧蓝,一轮明月高挂;春来水涨,柔风拂面,月影在水中荡漾。这里,诗人选用明丽的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悠远、空明、静谧的意境。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可惜身在他乡。王国维说: “ 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 诗人正是以乐景写哀情,含蓄地表达了只身在外的漂泊之感。 1 2 3 4 “ 官贫思近阙,地远动愁心。 ” 这里,由前两联的借景抒情转为直抒胸臆。官职卑微,仕途困顿,何时能靠近京师,得朝廷重用?所居地偏远,这就更加触发了诗人内心的失意愁苦之情。 “ 所喜同舟者, 清羸亦好吟。 ” 所幸的是,船上还有一个长得清瘦、喜欢吟诗的旅伴,与 “ 我 ” 志趣相投。这才让寂寞孤单的旅途有了一点点乐趣。也许正是船上这位旅伴让诗人想起了同样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徐照吧。这是一首典型的律诗。前两联写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从整首诗来看,诗人的感情经历了由忧到喜的变化。 1 2 3 4 “ 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 ” 有很强的艺术性,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 答案  ① 诗人用了 “ 乐景写哀情 ” ( 或者反衬 ) 的手法。 ② 楚天碧蓝,明月高挂;春来水涨,柔风拂面,月影在水中荡漾。诗人选用明丽的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悠远、空明、静谧的意境。可惜身在他乡,漂泊在外。 ③ 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诗人正是用乐景写哀情,含蓄地表达了在外漂泊的失意之愁。 1 2 3 4 4.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怨 [ 唐 ]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 怨 [ 唐 ]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 2 3 4 鉴赏  金诗在结构上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 “ 打起黄莺儿 ” 的动作,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 “ 打起黄莺儿 ” ?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 “ 莫教枝上啼 ” ?是因为黄莺的啼叫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 “ 惊妾梦 ” ?是因为它的啼叫破灭了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的希望。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丝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熟,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 1 2 3 4 刘诗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 “ 金屋无人见泪痕 ” 。这里,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来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都是环绕、烘托这一句的。 起句 “ 纱窗日落渐黄昏 ” ,使无人的 “ 金屋 ” 显得更加凄凉。环顾屋内四下无人,很是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第三句 “ 寂寞空庭春欲晚 ” ,是为无人的 “ 金屋 ” 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许 1 2 3 4 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末句 “ 梨花满地不开门 ” ,既直承上句,是 “ 春欲晚 ” 的补充和引申;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 1 2 3 4 两首诗均以 “ 春怨 ” 为题,但诗中都没有 “ 怨 ” 字,请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 “ 怨情 ” 的。 答案 答案  金诗借事抒情:女主人公将枝头的黄莺赶走,因为它的啼叫声惊醒了自己的美梦,使她没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会,诗歌在对一个生活细节的记叙中,寄寓了一份闺 “ 怨 ” 。 ( 通过动作展现:用女主人公被黄莺惊醒,起来打黄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得梦到辽西的烦闷,体现了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含蓄而蕴藉地表达了 “ 怨 ” 的主题。 ) 刘诗借景抒情 ( 寓情于景 ) :诗中借落日、空庭、满地落花等景物表现主人公孤独、落寞的心情。一个女子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注定要以泪洗面,充满愁怨。 1 2 3 4 作为古诗鉴赏最常见的考点与考题,赏析表达技巧在一轮复习结束后遗留下来的问题主要有: ① 审题不准,明明是要答修辞手法的却答成了表现手法 ( 狭义的 ) 。 ② 对所用的技巧判断不准确。 ③ 具体赏析时机械套用,牵强附会地答出表达效果。问题的解决,主要放在关键的第一步上 —— 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 问题直击 Ⅱ 读文答题   精细突破 一、精微品鉴 诗歌答题中所有的问题都源于读,只要读懂读会了,所有的问题都好解决,答表达技巧赏析题也是如此。不少考生看到语言材料就急于判断表达技巧,而不是细细地阅读与品鉴,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对试题所给的语言材料要在对全诗内容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细读、品鉴。具体说来,要从 “ 象 ” 入手,去体察 “ 境 ” ,领悟 “ 意 ” ,进而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赏出表达效果来。 1. 欣赏 “ 象 ” ,感受 “ 境 ” 。 所谓 “ 象 ” 即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包括各种景、物、人、场面以及其构成的整体艺术画面。第一步要把所给材料的 “ 象 ” 统统找出来,既包括动态之象,又包括静态之象,把它们联缀起来,并想象成一幅 ( 或两幅 ) 画面。 试以 2015 年全国卷 Ⅱ 诗歌题《残春旅舍》要赏析的 “ 晚唐巧句 ” —— “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 为例。两句中的 “ 象 ” 有:树头,抱花须而落的蜂;池面,吹柳絮而行的鱼。两句分别写了两个动态的场景: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再想象成这样两幅画面:肥胖的蜜蜂倒抱着花须忙碌采蜜,鱼儿追逐着水面的柳絮玩着吹泡泡的游戏。 当在脑海中形成这两幅画面后,就能感受到了 “ 春的盎然生机与情趣 ” 的意境了。 2. 抓住 “ 诗眼 ” ,领悟 ( 情感 ) 意蕴。 所谓 “ 诗眼 ” 就是句篇中交代感情的词句,抓住了 “ 诗眼 ” ,就领悟到诗句的情感意蕴,进而也能准确说出其艺术效果了。仍以《残春旅舍》 “ 晚唐巧句 ” 为例, “ 抱 ”“ 吹 ” 固然是描写 “ 蜂 ”“ 鱼 ” 动态之词,从中能读出愉快之情,再联系全诗的 “ 恍然 ” 诗眼及其他情语,不难看出这两句实际上是以乐景反衬眼前流徙的悲哀。 综上所述,只有对所给材料做由 “ 象 ” 及 “ 画 ”“ 境 ” ,进而领悟到其情的阅读品鉴的功夫,才能全面、准确地判断出表达技巧,赏出表达效果。 1.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 江云叠叠遮鸳浦 [ 宋 ] 苏庠 [ 注 ] 江云叠叠遮鸳浦,江水无情流薄暮。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无尽处。白沙烟树有无中,雁落沧洲何处所。 注  苏庠:宋代词人,终身未仕,隐居庐山,浪迹湖海。 即时小练 鉴赏   这是一首羁旅抒怀词,通篇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 “ 客恨渺无涯 ” 的感情。 开头两句写别离的时间 ( 薄暮 ) 、地点 ( 鸳浦 ) 及景物特色。在薄暮时分,船儿离开鸳浦,渐渐远去,江上云气重重叠叠,遮蔽了与伊人分别时的鸳浦,不见伊人的倩影;想让那一叶扁舟暂驻,然而江水无情,载着这小舟偏偏向远方流去。 “ 鸳浦 ” 二字颇有深意, “ 鸳 ” 即 “ 鸳鸯 ” ,古称 “ 匹鸟 ” ,雌雄偶居不离,后比喻情深意长的伉俪。词中的 “ 江云叠叠遮鸳浦 ” 不仅写出江云重叠遮蔽鸳浦之状,更暗寓了词人不得不与伊人分别的离愁,无限忧怨之情亦隐在 “ 叠叠 ” 二字之中。 “ 流薄暮 ” 三字 耐人品味,不仅点出出行时间的迟暮,而且烘托出伤别的氛围:在薄暮冥冥中抛别伊人远离家乡,在薄暮冥冥中浪迹天涯,天各一方,游子的心绪该多么悲凉、伤感、孤寂。一个 “ 流 ” 字,用得尤为精妙,它给读者展开一幅动幻的画面: “ 江水长流,孤帆远去,暮色悠悠,在流动中,暮色愈来愈重,孤帆消失在江天苍茫之中。 ” “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 以对仗手法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游子的思乡深情。上句写江风吹拂,芦苇摇曳,恰见归帆初张,将返家乡,而自己却是迎风冒雨,扬帆远行。下句写雨声淅沥,敲击船篷,惊扰了客梦。 “ 不禁 ” 二字是禁不住的意思,它强调了客梦轻浅恍惚。此二句对仗工稳,设想新颖。 过片继续写游子情怀。 “ 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无尽处。 ” 这是移情入景的手法,将小渚的荻花人格化了。这里既是嗔怪荻花不了解游子思乡之情,又嗔怪她无留客之举,只是一味地在瑟瑟秋风中含情脉脉,愁思缕缕地送别游子。词人用移情法从侧面表达了游子的思归深情。 结句 “ 白沙烟树有无中 ” 两句,以景结情。写江边白沙茫茫,烟树迷蒙,似有似无;时至傍晚,正是雁落平沙休憩之时,然而这休憩之地能否安全呢? “ 何处所 ” 是设问句,写出词人对雁行的关心。 “ 沧洲 ” 是滨水之处。词人在景物描写之中寄托了自身漂泊无依,前路茫茫的感慨与惆怅。 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无论是叠叠江云、汤汤江水、淡淡薄暮、点点归帆、瑟瑟苇荻,还是沥沥秋雨、杳杳白沙、茫茫烟树、行行北雁,各种意象都满蕴着词人羁旅伤别之情,前路渺茫的感慨。这词中的景,是词人心中景、情中景,故而 “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 。 “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对比和借景抒情。写江风吹拂,芦苇摇曳,恰见归帆初张,将返家乡,而自己却是迎风冒雨,扬帆远行。两相对比之下,更显自己羁旅之伤。写雨声淅沥,敲击船篷,惊扰了客梦,兼之眼前所见归帆与瑟瑟苇荻,更添感慨,表达了思乡之情。 答案 二、精细判断 要准确判断表达技巧,除了前面谈的精微品鉴的基础外,还要掌握五个判断角度: 1. 从写作对象角度判断技巧 如果写作对象是景物,则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手法;如果是事物,则要考虑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映衬等手法;如果是人物,则要考虑写人的手法 ( 如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 ) ;如果是兼而有之,则要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上判断。 2. 从关系判断技巧 诗歌表面上看是词、句的组合,实质上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就所给语言材料讲,要善于抓住材料之间的关系 ( 即景、物、情、事、人之间的关系 ) 判断。如最常见的关系是景与情、物与志、别人与自己等,另有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关系。多从这些关系考虑,就能判断出许多常用技巧来。 3. 从层次判断技巧 所谓层次,就是所给语言材料的不同层级,如这一句、这一联、这一片、这一篇。语言层级单位不同,判断技巧便不同。如是词、句、联,优先从修辞手法考虑;如是片 ( 几联 ) 、篇,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考虑;若是两句 ( 一联 ) ,判断不可只看一句,而要两句合成一个整体看。 4. 从位置判断技巧 就是从所给语言材料在篇中的位置上判断技巧。且这一技巧多为结构技巧,如放在开头,技巧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多为直抒胸臆或以景结情。 5. 从手法特征判断技巧 凡是表达技巧,总有其表现特征。如借景抒情,表现语言中总少不了景物描写;想象虚写总有 “ 想 ”“ 念 ”“ 忆 ”“ 梦 ” 等词语;对比,总有两个相对的内容存在;视听结合,总是要有声音描写,等等。要善于抓住语言材料中手法所具有的语言特征去判断。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 ① [ 唐 ] 刘禹锡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 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 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 ② 水。 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注   ① 此诗写于 829 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 ( 乐天 ) 在洛阳,元稹 ( 微之 ) 在越州 ( 今浙江绍兴 ) 。 ② 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 即时小练 2 3 鉴赏   这是一首借月怀人诗,写得韵味深浓,表现了友人之间的浓厚情谊。望月怀人是古往今来亘古不变的主题,清寒的月色总是能勾起友人间彼此互相思念的情怀。刘禹锡这首月夜咏怀诗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能够从对面着笔,写自己思念友人,同时叙写友人也在思念着对方,在浅俗直白的语言中透露出怀人的意味,正如白居易诗句所说, “ 眇然三处心,相去各千里 ” ( 《酬集贤刘郎中对月见寄兼怀元浙东》 ) 。 一首好的诗歌重要的不是仅靠语言华美取胜,而要凭借浓厚深婉的情致打动读者,从而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并进一步和读者产生共鸣。刘禹锡的这首诗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因此才会被后人传唱不歇。 2 3 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   本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一、二句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中间两联虚写,三、四句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五、六句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 答案 2 3 3.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① [ 宋 ]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 ② 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 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2 3 鉴赏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前两句写归途所见: “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 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从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 “ 照野 ” ,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 “ 弥弥 ” 来形容 “ 浅浪 ” ,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2 3 “ 横空 ” ,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 “ 障泥未解玉骢骄 ” ,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词人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 “ 我欲醉眠芳草 ” ,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2 3 过片两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 “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 琼瑶,是美玉,这里比作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 “ 琼瑶 ” 。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 解鞍欹枕绿杨桥 ” ,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绿杨桥上 “ 少休 ” 。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 “ 杜宇一声春晓 ” ,通过描写杜鹃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这一结尾,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2 3 词人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2 3 “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 两句很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  ① 侧面描写 ( 或 “ 侧面烘托 ” ) 。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 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的愉悦之情。 ③ 叠词。 “ 弥弥 ”“ 隐隐 ” 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④ 对仗。 “ 照野 ” 对 “ 横空 ” , “ 弥弥 ” 对 “ 隐隐 ” , “ 浅浪 ” 对 “ 层霄 ” ,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富于音韵之美。 答案 2 3 判断表达技巧要避免两个误区: ① 先入为主。如只要看到句子材料中有景物,就判为借景抒情。其实,仔细品味一下材料,如虽有写景,但景与情关系不一致,这时就要考虑 “ 反衬 ” 或 “ 乐景衬哀情 ” 了;如写了景,更写了人,则要从人物描写角度考虑。 ②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考虑到材料中的只言片语,而不把整个材料合起来看,更不把材料放在全文中看。 特别提醒 三、细析效果 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赏析题,都要有对表达效果的分析,只有把表达效果分析到位了,才算真正地完成了赏析,才能真正地看出你的欣赏水平。那么,如何赏析效果? 1. 紧贴诗歌本身赏效果 (1) 紧贴表达目的赏效果 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 “ 表达技巧+表达目的 ” 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物形象 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几乎任何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任何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得具体细致深入。 (2) 紧扣位置赏效果 效果就是作用,所赏析的语言片段在古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就有所不同。试以句子为例。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 ( 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 ) ,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2. 紧扣技巧本身赏效果 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 “ 标签 ” 有时还是要贴的。 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 ·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 注 ] [ 宋 ]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  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作者好友。推官:官职名。 即时小练 4 5 鉴赏   上片前两句,通过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来衬托作者飘然不定的心理状态。公元淳熙三年 (1176) ,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南宋议和派当权后,排斥忠良,陷害贤能,使得朝政黑暗,作者抗金救国的理想,难于实现。这两句,用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构成一种暗淡浮动的意象,巧妙地与作者的心理状态结合。首句 “ 欲 ” 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刹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4 5 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好似 “ 行不得也哥哥 ” ,令人寒心。作者于黄昏的山村,听见 “ 鹧鸪声 ” ,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衬托他的凄凉心境。第四句笔锋陡然一转,写作者遇见老友 —— 张处父,立即转忧为喜,气氛也随着由沉闷转为轻松愉快。 “ 潇湘逢故人 ” ,化用梁代柳恽的诗句 “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 ( 《江南曲》 ) ,承上启下,紧扣词题。 4 5 下片全用典故,上承 “ 潇湘逢故人 ” 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下片前三句回忆,作者借三国时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的周瑜 ( 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中提到 ) 的潇洒形象,巧妙地比喻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作者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不料后来屡遭排斥,频繁调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废纸一样,无人问津。 4 5 “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 两句,是作者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作者认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此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 “ 招魂 ” 是《楚辞》的篇名,作者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 “ 儒冠多误身 ” ,是借用杜甫的诗句 “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 (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对作者的无限同情。 4 5 “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 所用典故与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中一致,具体指谁的什么事?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1) 周瑜。 (2) 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指挥三军与曹操展开赤壁大战。自比作者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与下文 “ 如今憔悴 ” 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现在的落魄疲惫。 答案 4 5 5.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行香子 · 秋与 [ 宋 ] 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 注 ]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飞英如霰。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注  《世说新语》载,殷浩被罢黜后,整天用手在空中书写 “ 咄咄怪事 ” 四字。此处暗引典故。 4 5 鉴赏   这首词创作于词人晚年,属悲秋之作。上片写景抒情:昨夜霜降寒风骤起,梧桐叶落纷纷。词人面对萧瑟秋景,衰容剧增;问公究竟为何事,默然 “ 不语书空 ” ,只是一时沉醉,一时抱病,一时倦慵。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历史悠久的传统主题, “ 霜风 ” 就渲染出秋日的萧瑟氛围,奠定了全词悲凉哀怨的基调;尽管词人不愿意让人看出内心的痛苦,但 “ 衰容 ” 遮掩不住其因政治上的挫折而带来的郁结,并以问句的形式写出词人有冤无处诉的忧郁愤激, “ 醉、病、慵 ” 高度概括出了词人生活的无聊和苦闷,显示出对社会和人事的完全绝望。 4 5 下片写景议论:早上醒来,落花似霰雪散满庭院,在 “ 飞英 ” 的催促下,尽管词人来日无多,但目前的处境,只能将世间万桩事付与千钟美酒,任凭酒花雪白,眼花缭乱,烛花火红。 “ 飞英 ” 预示着时光的荏苒,岁月的流逝,增添了词作的感伤之情;酒醉、眼乱、烛红,充分写出了词人狂放不羁的醉态。 这首词融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于一体,风格悲凉凄婉,情感沉郁缠绵,富有感染力。 本词上下片采用对称结构,但时序上却有 “ 昨夜 ” 与 “ 今朝 ” 的先后承递关系。它硬语盘空,借秋日病愈,抒发了官场坎坷、世路沧桑的感叹,流露出风烛残年的悲伤。 4 5 请赏析 “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 。 答案  用心理描写,白描手法,排比句式,写出了词人借酒浇愁、狂放不羁的心理,与上片的 “ 醉、病、慵 ” 相呼应,表现其因政治挫折而产生的忧郁、愤激之情。 答案 4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