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19年秋季学期高二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审题人: 考试时间:2019年11月21日上午7:40—10:10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3大题,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 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 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用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晴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字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 B. 《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 《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D. 欣赏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B. 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同时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C. 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D. 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 《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C. 《归园田居》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D. 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A项,“文字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错误;原文是“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把“不能全部”换成“不能很好地”,故错误。 B项“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错误,表述太过于绝对,原文是说“没完全描写出”;D项,“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错误,与原文不符,原文为“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题支改变了原文说法。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错误,通过阅读原文,可以看出文章的论述方法应该是“并列式”。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错误,“直白”歪曲了《关雎》的含蓄美,可从“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看出。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居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会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由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约15000名官兵、580台(套)装备和陆、海、空航空兵160余架战机编组而成的15个徒步方队、32个地面装备方队和12个空中梯队接受了检阅,涵盖了诸军兵种主战装备。 报新华社报道,阅兵装备方队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王瑞成介绍说,此次阅兵装备方队体现出4个鲜明特点:1.一是参阅武器装备数量多,展示大国军队新气象。这次阅兵共编32个装备方队,参阅装备580台(套),规模之大、类型之全,都创历史之最。2.二是首次亮相装备占比高,反映科技兴军新成果。这次阅兵,所有受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众多新型装备集中受阅,首次亮相装备占比高,是我军科技兴军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示。3.三是方队模块编组编成新,彰显改革重塑新成就。阅兵中,装备方队按作战体系进行编组,共编陆上作战、海上作战、防空反导、信息作战、无人作战、后装保障、战略打击等七大模块,从方队编排、力量布局、装备配置等方面,呈现了部队改革重塑后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4.四是参阅方队军种要素全,体现联合作战新能力。这次阅兵,装备方队是一次多军种联合展示,从军种看,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和武警部队,集中同台亮相。 本次70周年国庆阅兵的规模之大、类型之全创历次国庆阅兵历史之最,编组之新、要素之全集中体现了国防建设强军成果。 (摘自新华网)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国防预算及增速 材料三: 据新华社英文版消息,根据将于周二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年度会议上提交的预算草案,2019年国防预算将为1.19万亿元人民币,国防预算增长率从去年的8.1%下调至7.5%。 这标志着自2016年以来,我国国防预算增长率已经连续四年降至个位数。此前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速。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国防预算支出增长率为7.6%,2017年为7%,2018年为8.1%。13届全国人大年度会议发言人张业缓表示,中国国防预算的增长是合理和适当的,旨在“满足国家维护国防安全和中国特色军事改革的需要”。 (摘自《环球时报》) 材料四: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防教育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每年征兵期间,政府、军兵种部队和各地兵役机关通过播放军事小视频、制作H5页面等多种形式开展征兵宣传,吸引了大批适龄青年报名应征。1月份,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发布的反映军人职业特点的公益短视频《谁是站到最后的人》,短短几天,播放量就超过1亿次,该片让网民加深了对军人职业的了解,并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国防印记。去年开始施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营开放办法》同样让广大群众交口称赞。随着这一办法的全面推广,越来越多的各界群众实现了接受国防教育方式由耳听到眼见的转变。 此外,近年来,影视剧在宣传国防知识、开展国防教育方面同样发挥了突出作用。《战狼Ⅱ》的热映和《红海行动》的走红,让国人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就没有和平环境下的国泰民安。关注国防就是关注国家安全,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成为许多观影人发自肺腑的感慨。 最后,中国多年没有战事,长期身处和平环境,青年一代的脑海里,中国军民的抗战史、苦难史越来越模糊。近几年来,又出现了几起抹黑历史、污蔑英烈、恶搞红色经典等案例,实在让人痛心。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们受伤流血、牺牲奉献,现在,我们怎能一边享受着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一边以这种方式在英雄心口上“插刀”!由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并切实抓到位。 (摘自《中国国防报》:《国防教育凝聚民族向心力》)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9年国庆阅兵由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约15000名官兵、580台(套)装备和陆、海、空航空兵160余架战机编组而成。 B. 材料二显示,2007年—2016年国防预算在逐年上涨。 C. 材料三中,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国防预算将为1.1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下调了0.6%。 D. 观看《战狼Ⅱ》和《红海行动》,观影者会感受到国防安全和国家的安全、家园的安宁密不可分。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70周年国庆阅兵是建国以来最为成功的一次国庆阅兵,规模之大、类型之全创历次国庆阅兵历史之最,编组之新、要素之全集中体现了国防建设强军成果。 B. 2011年—2016年国防预算GDP占比总体呈增长趋势。 C. 材料三中,2019年将国防预算增长率从去年的8.1%下调至7.5%。这说明我国国家经济增长率下降了。 D. 和平年代更应该加强国防教育,这是因为青年一代遗忘了历史,缺乏民族向心力。 6. 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我国在开展国防教育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4. C 5. B 6. ①利用小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转变国防教育的形式。 ②影视剧在宣传国防知识、开展国防教育方面同样发挥了突出作用 ③唤醒青年一代的忧患意识,汇聚起强大的民族向心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比去年下调了0.6%”错误,材料三“国防预算增长率从去年的8.1%下调至7.5%”,是“预算增长率”,选项范围扩大。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A项,“70周年国庆阅兵是建国以来最为成功的一次国庆阅兵”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只是说“本次70周年国庆阅兵的规模之大、类型之全创历次国庆阅兵历史之最,编组之新、要素之全集中体现了国防建设强军成果”,而没有“最为成功的一次国庆阅兵”。 C项,“这说明我国国家经济增长率下降了”错误,根据材料三“这标志着自2016年以来,我国国防预算增长率已经连续四年降至个位数”,可知“中国国防预算的增长是合理和适当的”“满足国家维护国防安全和中国特色军事改革的需要”。 D项,“这是因为青年一代遗忘了历史,缺乏民族向心力”错误,材料四“最后,中国多年没有战事,长期身处和平环境,青年一代脑海里,中国军民的抗战史、苦难史越来越模糊”“近几年来,又出现了几起抹黑历史、污蔑英烈、恶搞红色经典等案例,实在让人痛心”,虽然这样,但是青年一代没有“遗忘了历史,缺乏民族向心力”。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我国在开展国防教育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根据材料四第一段“比如,每年征兵期间,政府、军兵种部队和各地兵役机关通过播放军事小视频、制作H5 页面等多种形式开展征兵宣传,吸引了大批适龄青年报名应征”,即利用小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转变国防教育的形式;第二段“此外,近年来,影视剧在宣传国防知识、开展国防教育方面同样发挥了突出作用。《战狼Ⅱ》的热映和《红海行动》的走红,让国人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就没有和平环境下的国泰民安”,即影视剧的作用;第三段“最后,中国多年没有战事,长期身处和平环境,青年一代的脑海里,中国军民的抗战史、苦难史越来越模糊”“近几年来,又出现了几起抹黑历史、污蔑英烈、恶搞红色经典等案例,实在让人痛心”,根据反面事例,我们应该意识到要唤醒青年一代的忧患意识。据此整理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不平的镜子 契诃夫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 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音调。大颗的雨点敲打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 “啊,祖宗呀,祖宗!”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她是我的曾祖母。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你看见吗?”我问妻子说,“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吗?” 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肖像旁边。 “这面镜子有点邪气: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她的心愿没有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 “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我的妻子问。 “就算是吧。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欢别的镜子呢?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呢。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当然,这些话都是胡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 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 “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我说。 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黑暗包围了我们。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风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等到一扇百叶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根根直竖起来,不住颤动。月亮在窗外出现了…… 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 “镜子!把镜子拿给我!”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 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她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医生说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危险,我这才勉强克制恐惧,来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拿给她。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 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难道这就是我吗?”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神情。“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他配不上我!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 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负乘负等于正嘛。 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它,一刻也不放松: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 “哈哈哈!”我狂笑着。 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我多么美啊!”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叙了“我”和妻子在老祖宗住所的客厅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人物虽少,故事虽简单,但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B. 小说多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环境和人物,如第一段对客厅环境的描写,文中对曾祖母与镜子形影不离、不停地照镜子的叙述,以及妻子一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的交代等,都运用了夸张的写法。 C. 曾祖母的镜子“有点邪气”,这“邪气”就是下文所说的“神秘的力量”,即镜面不平整,会改变人的形象,正是镜子这“神秘的力量”让曾祖母和“我”的妻子喜欢上了它。 D. “我”的妻子第一次照镜子之所以“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昏倒在地,是因为她在镜子里看到了镜子里美丽动人的脸。 8. 小说题目是“不平的镜子”,可是开篇却用较多的文字描写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我”的妻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表现祖宗住所(客厅)的古老陈旧和荒寂破败; ②渲染一种沉闷、压抑、令人绝望和窒息的环境气氛;③为自然引出下文有关镜子的故事做铺垫。 9. ①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 ②没有清醒的头脑,思想愚昧,是非不分,容易被生活中的假象所蒙骗和迷惑; ③爱慕虚荣,心理变态,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中不能自拔。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记叙了‘我’和妻子在老祖宗住所的客厅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错误,整个故事不都是发生在“老祖宗住所的客厅里”,比如“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本题,第一段“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内容上写出了客厅的古老陈旧;“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等写出了客厅的冷寂破败,描写客厅的陈旧和破败是为了渲染了一种沉闷而恐怖的气氛;“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祖先肖像,镜子,怪事就联系了起来,“这面镜子有点邪气: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她的心愿没有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结构上就为下文提到为下文的镜子的故事做了铺垫。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中,妻子自己的形象自己应是最清楚,但她还是相信镜子中的形象,表现她不自知,不能正视自我;“对,这就是我!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表现她没有清醒的头脑,思想愚昧,是非不分,容易被生活中的假象所蒙骗和迷惑;“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表现她心理变态,陶醉于虚假的美丽中不能自拔。这篇文章也讽刺和批判那种不能正视自我、缺乏自知之明、容易为假象蒙骗的人性的弱点,人还是不要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要积极探求假象出现的原因。 【点睛】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解题技巧: 1 .联想段落位置: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区别。在开头: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在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等。在结尾:照应开头,营造余韵,升华主题等。 2.联系词语选用:用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可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效果。 3.联系描写对象: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4.联系情节发展: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可展示事态风情、暗示人物命运和推动情节发展。 5.联系作品主题:环境影响人物性格的形成,并决定人物的行为举止,它会体现出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3大题,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乎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路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但所劾,及在尚书,但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节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B.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C.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D. 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赠金紫光禄大夫”中“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B. 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 “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 “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与“举”等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不仅曾经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就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 李清臣的认识虽有局限性,却也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为官吏害民,老天发出的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者首先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 李清臣虑事周全,见识深远。金明寨失陷,主将阵亡,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为杜绝不良影响,以理劝说,成功地使全军战士免于丧命。 D. 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13.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李密)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的制度,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或“并未受到鼓励”),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更加富裕。 (2)只是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像太阳迫近西山,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么样。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我不相信,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要解除百姓的疾苦而已。” “之”是助词,主谓间取独,因此与后文的“信”之间不应断开,排除AB; “而已”是前一句的句末语气助词,中间不应断开,排查出A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此类题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D项,整句错,“擢”是提拔,本身已有官位才能被“擢”;而“察”与“举”是从无官位被人考察推举。 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成功地使全军战士免于丧命”错误,原文“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可见,杀了十六个牙兵。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复”,恢复;“劝”,勉励;“罢”,撤销;“加”,更加。(2)中“但”,只;“以”,因为;“薄”,迫近;“奄奄”,气息微弱。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就知道读书,每天读书几千字。他家有客人从京城来,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火灾,李清臣在傍边插嘴说:“这就是所谓灾,可能是为害人民太甚,老天要儆戒吧?”他的哥哥惊异地说:“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 治平二年,应秘阁考试,欧阳修说:“不把李清臣放在第一,就荒谬了。”当时大雨成灾,几次出现灾异,议论此事的人归罪于濮王之议。到朝廷对答之时,有人说:“应该用《五行传》说的‘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一定能擢取上等。”李清臣说:“我不相信。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要解除百姓的疾苦而已。”对策被选中入等,名声很盛。英宗说:“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用,难道能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诏推举馆阁官员,欧阳修举荐李清臣,得以任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殿试考取进士,李清臣在策问中提问说:“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消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以赏赐土地的办法去柔服远方而异族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以方便百姓而商人的路仍不畅通。可行的就沿袭,不可行的就改革,惟求适中为贵,圣人也没有定规。”当时鄜延失陷金明寨,主将张舆阵亡,章惇大怒,建议把全军四千人都杀掉。李清臣说:“现在如果把官吏士兵都杀掉,以后出现主将战死的情况必然会全军降敌了。”于是只杀了牙兵十六人。仆射韩忠彦和他有勾结,专听他的话,排挤范纯礼、张舜民,不让吕希纯、刘安世入朝,都是他的主意。不久,李清臣被曾布陷害,出朝为大名府知府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李清臣早年因诗词文章好被神宗所赏识,修建大理寺,修筑都城,都叫他作记,文章简洁厚重而气势宏放,文体自成一家。他为人宽厚,不忌恨害人。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说:“舒亶的确不像样子,但说他贪赃是不可以的。”他出身贫困,保持节俭以自爱,到富贵仍不改变。但他的志向在于追求利禄,一心想当宰相,所以行为错谬,最终不能如愿而死。 (二)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4.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青年时期写起,曹翰说他自己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好学上进,孜孜不倦,一心从军为国建立战功。“常得”二字,写出了自信、自豪的心情。 B. 颔联对仗工整精妙,浑然天成,形象地概括了两个不同时代,深含感慨。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说,在战时需要武器,在和平时也不能丢掉武器,有备无患,以防万一。 C. 颈联说自己虽然步入晚年,但身体依然强健,臂力过人,深通阵法,胸藏兵机,善于攻防。体现了一种老当益壮的精神,和当年的老将廉颇有些相似。 D. 尾联直抒胸臆,倾诉心曲,只能低头看自己旧战袍上的“盘花”,所以产生惭愧之感。 15.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案】14. D 15.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尾联直抒胸臆”错误,尾联以委婉之辞,倾诉心曲,怨而不怒:“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曹翰历经三朝,一代名将在这金风萧瑟,“沙场秋点兵”的时刻里,作者不能身赴边陲,征讨对敌,只能低头看自己旧战袍上的“盘花”,所以产生惭愧之感。没有直抒胸臆,只能“羞睹”。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比较鉴赏能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诗翻译:三十年前我就饱读了兵书《六韬》,也算得上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豪。曾经因为国家危难披金甲征战不辞辛劳,而今依然位低身闲,也不愿卖掉心爱的宝刀。两臂健壮,尚嫌铁弓弓力太软;眼睛明亮,仍能看得清战地上烟云高飘。庭前昨夜秋风起,警觉敌人趁草黄马肥入境侵扰,我苦恼不能策马疆场,羞看这带有团团花纹的旧战袍。读文可知:由“三十年前学六韬”可知作者此时年事已高;“不为家贫卖宝刀”表示作者一直把宝刀藏在身边,时刻准备为国效力;“尚嫌弓力软”“犹识阵云高”表明作者认为自己还能上阵杀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虽然年事已高、但报国之心犹存的思想感情。《破阵子》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末句“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只能在不眠之夜 “醉里挑灯看剑”,表达了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点睛】体验诗歌的情感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分析:1、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2、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3 、抓住景物形象的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分别表现“乐情”和“哀情”。4、抓住典型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所以可以注意分析诗中的意象来揣摩诗人的情感,等等。 (三)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警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写指出宋荣子淡薄功名、辨明荣辱界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归隐后像云和鸟一样自由快乐。 【答案】 (1). 潦水尽而寒潭清 (2). 烟光凝而暮山紫 (3). 定乎内外之分 (4). 辩乎荣辱之境 (5). 云无心以出岫 (6). 鸟倦飞而知还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潦”“暮”“辩”“岫”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们往往会认为武侠小说对于金庸而言,不过是陆海潘江中的几勺水,随手舀出来,就成了煌煌十四部书,剩下的才情还不知道有多少。 ②江西是文风昌盛的礼仪之地,从保存至今的端木遗风 中,我们可以追寻到清明节的发展轨迹,更能探求到已逐渐被淡忘的这一节日的本来含义。 ③《寂寞空庭春欲晚》中,新生代人气演员张彬彬饰演的满清第一才子纳兰容若,深情款款、温润如玉,更有着芝兰玉树的风姿气度。 ④上海世博会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前来参观的游客,虽然来自世界各地,萍水相逢,但在进馆排队的漫长等待中,他们互相攀谈,一下子成了朋友。 ⑤俺田家祖上一百世的祖宗,做鬼都感激二位爷的恩典,结草衔环,一定会报答你二位的。 ⑥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听到中国战胜关岛的消息,同学们觉得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A. ③④⑤ B. ①②④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①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这里望文生义,误以为“江海”,使用错误。 ②端木遗风:诚信经商之风。句中用来形容“礼仪”,使用错误。 ③芝兰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正确。 ④萍水相逢: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正确。 ⑤结草衔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后世用结草衔环代指报恩。正确。 ⑥大快人心:坏人受到惩罚使人感到非常痛快。句中形容“赢球”,使用错误。 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8.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看山如玩册页,游山如展手卷;① ,② 。所谓静动不同,情趣因异。③ ,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何以得之?有赖于题咏。故画不加题则显俗,景无摩崖(或匾对)则难明,④ 。 A. 一在景之联续 一在景之突出 要之必有我存在 静与动未能分割也 B. 一在景之突出 一在景之联续 要之必有我存在 文与艺未能分割也 C. 一在景之联续 一在景之突出 要之静动相生 静与动未能分割也 D. 一在景之突出 一在景之联续 要之静动相生 文与艺未能分割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语句的连贯题,且备选的语句并非连续,故考生应利用每一处的前后语境来选择。第一处和第二处前面说“看山如玩册页,游山如展手卷”,从前后内容的对应角度来看,①②“突出” “连续”对应前面的“册页”“手卷”;第三处后面说“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物我相融,第③句“要之必有我存在”与此联系紧密;第④处的“文”对应画之“题”,景之“摩崖”。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控制、选择与确定,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B.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常在概念的背后,读者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到它的存在,而诗人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并将其与概念中的意义组合起来。 C. 问题不只是“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是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所以在文字上“推敲”,实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D.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不过二三分钟左右,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中国诗人就是要使读者从“易尽”里体会“无垠”。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A项,“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控制、选择与确定”错误,语序不当,“控制、选择与确定”逻辑顺序颠倒,应先“选择、确定”再“控制”。 C项,“问题不只是‘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是……”错误,搭配不当,“不只是”与“也是”关联词不搭配。应使用“不是…而是”。 D项,“不过二三分钟左右”错误,成分赘余,“二三分钟”与“左右”都表示约数,重复赘余,应去掉“左右”。 故选B。 【点睛】解答时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19年是农历猪年。现在很多人认为猪代表着好吃懒做,其实在古代,______我国主要文化遗址中几乎均有猪骨出土,这是因为古人常以牲畜的多寡来标度地位和富裕程度。猪作为最常见的家畜,以猪做祭品显得十分重要。______?这与猪有关,古人家祭即以猪为之,“陈豕(猪)于室,合家而祭”,这正是“家”字的本意。猪在十二生肖中排行最后一位,_____,故一天十二时辰的“亥时”——晚上九点至十一点也称“猪时”。可以说,“猪”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了。 【答案】 (1). (1)猪代表着权势和财富 (2). (2)“家”字的本意是什么呢 (3). (3)对应的是十二地支中的“亥”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本题语段的内容是对“猪”的阐释。本题第一空,根据上文“其实在古代”故此空应填与上文相反的句子,上文说“许多人对猪没有好印象”故此空应填写猪在古代所起的意义,即“猪代表着权势和财富”。第二空注意标点符号为问号,应填问句,联系上文“猪作为最常见的家畜,以猪做祭品显得十分重要”,并联系下句对“家”的意义解释,可以得知前句提问是:“家”字的本意是什么呢。第三空联系上下文,猪和生肖、时辰相关,所以中间句子可以填和十二地支相关,即“对应的是十二地支中的‘亥’”。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各不超过25字) (1)陈璋,字____。说明:_____________ (2)孙冠群,字_____。说明:_____________ 【答案】 (1). 玉成 (2). “璋”,玉器名,字“玉成”,表示玉汝于成。 (3). 谦之 (4). “冠群”意为出类拔萃,字“谦之”,以谦虚戒之。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注意从和“名”之间的关系,注意字要从“名”衍生而来,然后分析名、字之间的关系。名与字之间可以相互解释,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同义。互补,即名与字互为反义,以期互补。如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绩是功绩的意思,无功为反义形成互补,再比如韩愈字退之,愈为递进,退之形成互补。三为延伸,即字为名意义的联想与延伸,如关羽字云长,羽意为翅膀可以飞翔,云长代表天高云舒,连起来可理解为展翅翱翔。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注意从名和字之间的关系分析。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100年前,《新青年》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诞生了不屈不挠、忧国忧民、敢于斗争的“五四”精神。 40年前,《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词写道:“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 展现了80年代新青年改革开放初期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唤醒了青年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主体意识。 材料二: 近年来,既有“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这样的谆谆告诫,也有“谁的青春不迷茫”之类的喃喃追问;与此同时,“佛系青年”(不思进取、甘于安逸的年轻人)、“积极废人”(喜欢定目标却永远做不到的年轻人)、“空巢青年”(独居异乡、情感孤独的年轻人)、“隐形贫困人口”(被物质欲望裹挟、入不敷出的年轻人)等青年“人设”热词也在年轻人中间火爆传播。 今天的青年,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既应是参与者,也应是推动者。作为其中的一员,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和思考?请在有机整合材料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用奋斗浇筑青春梦想 中国从来都不缺少热血青年。100年前,在《新青年》呐喊中,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青年学生高扬“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大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40年前,改革开放的序幕拉开,涌现了一批改革者,更有广大新青年用实际行动支持改革,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重任。 与祖辈、父辈相比,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代:告别了物质的贫困,远离了信息的匮乏,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红利。我们有扎实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未来正等待着我们去开拓。但与此同时,生活的压力、竞争的焦虑,种种现实的“骨感”,也让一些人的内心滋生出烦恼的野草:“佛系青年”“积极废人”……成为流行语。有人叹气:学习太累了,我只想休息日在沙发上来个自由自在的“葛优躺”。有人感伤:人生的理想越飞越低,低到只能在自己的城堡里贴地飞行。 如果说口头上的叹息感伤只是情绪的自嘲和释放,那么精神上满足现状、对未来毫无欲望就值得警惕了。因为,永远进取、不断奋斗应该是青春的底色。而要让青春永不褪色,就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在谋求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宏伟进程中彰显个人价值,实现人生目标。 电子科技大学最年轻的副院长、“90后”教授刘明侦这样说:“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当我们享受了足够多的社会资源和国家资源的时候,我们就不仅是单单的个体了。我们应该为这个社会和国家多做一些事情,我们对这个社会和国家是有使命的,也是有责任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国之所需,吾志所向”的人生思考,博士毕业后,刘明侦坚定地选择了回国。2016年,她牵头成立的研究中心,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她的事迹堪称青年奋斗者的标杆。 “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文能当北大学霸、艺能拿合唱冠军、武能维和打海盗的山西女孩儿宋玺,就是这样一个青春怒放、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她心怀从军报国梦想,将自己的人生与军营紧紧联系在一起,立志做一名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知识丰富、敢打敢拼的新时代中国军人。她的事迹之所以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赢得广大青年的共鸣,关键在于她能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落实到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中。 最酷的青春,不该让“佛系”定义,而应该用奋斗的汗水浇筑梦想。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日子里,就该像爬山虎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向上攀缘,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作文二】 警惕“丧系”,远离颓废 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上,青年的作用可谓浓墨重彩。无论是五四运动的爱国情怀,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勤劳朴实,无不闪烁着奋斗的青春光辉。反观当下,“佛系青年”“积极废人”……这些热词听起来就让人有种丧丧的颓废感,但这些青年“人设”大行其道,广泛传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有的人会说,这些热词不过是青年人的自嘲而已,何必看得这么严重呢? 确实,单独看来,这一系列“丧系”名词,更多的是带有一种自嘲的意味。但是,当这一堆“丧系”名词频繁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流行乃至火爆时,它就可能不是一种人的自嘲自解,而可能是一个群体的自哀自怜。这些青年“人设”,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消极等待、追求安逸、不思进取的想法:我已經足够努力了,歇一会儿理所应当。而且这样的想法在群体内不断得到响应,在不知不觉间腐蚀着青年人的思想,消磨着青年人的斗志。 如果放任这样的“丧系”思想传播,会懈怠了气力,软化了精神。网上流传的“三和大神”,本是深圳市龙华区三和劳务市场靠打零工为生的“农二代”,他们奉行“今日有钱今日花,明日无钱才打工”的生活原则,找工作,要来钱快、活轻松、工资日结;干一天玩三天,消极度日。与怀抱“东南西北中,发财来广东”的壮志雄心的“农一代”相比,他们得过且过、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与行尸走肉没有多大区别。他们离繁华虽近,但离幸福很远,因为他们没有活出年轻人应有的精神状态。 放眼望去,“三和大神”似的“佛系”思想无处不在!许多年轻人寒窗苦读十余载,鲤鱼跃龙门没有立刻变成现实,慢慢地,心灵受到创伤,爱上了“宅”。他们沉迷游戏,不再为自己的人生做远景规划和长期投入。这些人和“三和大神”一样,一面想着改变自我,一面却没有走出去的勇气,陷入一种“低欲望的状态”。 奋斗进取型的“人设”才应该是青年们的标杆。出身寒门的河北女孩王心仪,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在一家教育辅导机构打工;出身寒门的云南小伙崔庆涛,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还在建筑工地上搅拌砂浆。他们不靠天,不靠地,就靠自己。过去20年,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很多人获得了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了研究生。虽然做一名保安并没有什么不好,但积极进取、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样子更美!对于每一位年轻人来说,青春时千万不要放弃奋斗,因为奋斗是青春的底色。 今天,中国正在新时代的路途上昂首阔步前进,国家日益富强起来,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躺在先辈创造的美好世界中,放宽心,睡大觉。青年一代,千万不要信奉“今天岁月静好,自有人替我前行”的理念,要时刻警惕被“丧系”“颓废”情绪消磨了自己的意志力。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这道作文题模仿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形式命制。2018年、2019年,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节点——改革开放40周年和“五四”运动100周年。作文题材料一第一段把这两个重要节点交织到一起,共同指向两个重要话题:一是青春的责任、使命与担当,二是青年个体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关联。无论什么时代,青春都应该承担历史和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应该有所担当。如何体现青春的责任与担当?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谋求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实现个人价值。再来解读材料二。“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是对青年一代的谆谆告诫。“谁的青春不迷茫”是励志书书名,也可以理解为一句流行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解读,一方面允许青春有困惑,有一段时间的迷茫与徘徊,但另一方面,青春不能永远迷茫,永远找不到方向。接下来材料又举出了近年流行在青年中间的一些“人设”热词,“佛系青年”“积极废人”“空巢青年”“隐形贫困人口”都代表了一些或一类年轻人。按照题目“在有机整合材料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这一任务要求,结合材料一的基本指向,我们可以从两个基本角度来整合观点。一是青年不应贪图安逸享受,应该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取的人生状态是“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的重要表现,同时对应着“佛系青年”和“隐形贫困人口”两个热词。二是青年的目标应坚定执着,要避免陷入迷茫状态或者要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走出迷茫。目标坚定执着对应着“积极废人”“空巢青年”等热词。从题目任务要求来看,“有机整合材料相关信息”意味着不能孤立地从某一处、某一点来看问题,要学会运用同类整合和正反对比的思维方法,这实际上意味着要对“青春的责任、使命与担当”这一话题进行辩证思考。因此,如果选择议论文体,论述思路不妨采取递进式或正反对比式。同时,对于此类话题,要尽量避虚就实,注意议论针对性,注意结合鲜活的素材来展开议论。 【立意】青春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使命,青春应有所担当;青年要把个体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谋求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彰显个人价值,实现人生目标;青年应该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而不应贪图安逸享受;青年应坚定执着,避免陷入迷茫状态等等。 【结构】第一篇:标题《用奋斗浇筑青春梦想》切合题意。首段引题,第二段和父辈相比,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摆事实,第三段提出问题,“如果说口头上的叹息感伤只是情绪的自嘲和释放,那么精神上满足现状、对未来毫无欲望就值得警惕了”;第四段、第五段用刘明侦、宋玺的事例正面论证现在年轻人优秀典范;对后一段提出要求,“最酷的青春,不该让‘佛系’定义,而应该用奋斗的汗水浇筑梦想”。 第二篇:题目切题《警惕“丧系”,远离颓废》,这篇文章侧重从反面分析论述。首段引述材料之后,设置论述假想敌,然后分析“丧系”、颓废思想可能产生的危害,并举“三和大神”和年轻人中的典型“佛系”现象为例,从反面分析论述;接下来的正面论述反而居于次要地位,简要引述王心仪、崔庆涛两个青年学子的材料,再加上北大保安励志群体的素材,得出“奋斗是青春的底色”这一推论,与开头形成呼应。选择和运用论据方面,文章遵循“典型论据重点使用,一般论据集中使用”的原则,详略各得其所,行文简洁流畅。 【素材】1. 青春,我承担责任。青春,一个多么美好而又令人神圣的字眼呀!有的人对自己的青春毫不负责,白白磋跎了岁月,葬送了自己的前程;而有的人则对自己的青春负责,忙碌于学习的他们,其实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也许有人会笑他们,这么“书呆子”这么无趣。其实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交代,对父母的一种感恩,对青春的一种责任。 2. 担当是一种进取的行为,是个人在在梦想在现实中成长,使他人在行动感伤中将担当传承,更能使国家在担当中进取,在人生道路上担当,我们定将迎来绚丽的曙光。掌握眼前所有值得珍惜,过好每一天,尽力担当起属于青春应当有的代价,在适当时间学习,在适当时间娱乐,在适当时间内你拥有了一切,丝毫不觉得这个担子累,反而,等你经历了铅洗之后,一切的一切回忆起来都是那么的有成就感,对于那个时段自己会觉得没有虚度人生最精彩的日子,所有都是如此的充实。 3.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 1.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2.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