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刷题精选模块二优化卷5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刷题精选模块二优化卷5含解析

名校优化卷5‎ 测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追求美。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中国艺术家则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当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情景交融,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 B.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 14 -‎ C.中国艺术家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是比西方艺术高明之处。‎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由原文可知,“所有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情景交融”与“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之间并无因果关系。B项,“十分漂亮才是美”说法有误,原文“非常完美”并不等于“十分漂亮”,有些作品可能在外形上并不漂亮,但在人物塑造上是完美的。C项,“这是比西方艺术高明之处”的说法属无中生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中国艺术在意境方面的追求。‎ B.文章第一段通过对意境和意象的分析,主要阐释了意境的特殊规定性特征。‎ C.作者以杜甫和王维的诗作为论据,是为了论证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不同。‎ D.文章运用比较手法,论述了意境的特征,尤其强调好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深远的意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正反对比”的说法错误,应是“中西对比”。C项,“作者以杜甫和王维的诗作为论据”是为了论证“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D项,“尤其强调好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深远的意境”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很多人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主要在于让人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作为西方人他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选项中“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错误,因为按西方艺术家的观点,王维的诗不符合西方艺术家以逼真为美的原则,可能都不会被认为是好的艺术作品,也就无从谈“妙”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14 -‎ 材料一 目前,养老保险还是省级统筹为主。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虽然达到4万多亿元,但是省与省之间不平衡,有的省份养老金结余较多,有的省份已面临支付困难。全国统筹,有助于实现互助共济,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对建立人工成本公平的企业竞争环境、形成顺畅流动的劳动力大市场,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统筹基金,更需要统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技术,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推进。‎ ‎(摘自人民日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 材料二 ‎ ‎(摘自中国产业网)‎ ‎(注:老年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老年人口抚养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 材料三 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因此,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为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我国“入世”之后,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而且面对国际竞争,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已从过去的劳动岗位上退下来,活动范围在缩小,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医疗保健、老人护理,兴办老年食堂、托老所、法律咨询站以及文体设施等。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 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企业经营者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攀升反应比较迟缓,政府部门对此也还没有相应扶持引导政策。但我们应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摘自中国产业网《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材料四 开展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教育,医学教育要兼顾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中增加有关内容,使医务工作者系统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同时要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 - 14 -‎ 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除了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物质养老外,也必须重视文化养老。发展老年文艺事业,是推动文化养老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文艺的形式对老年世界和人生进行诠释,寻找人类存在和人生发展的根据和意义,将使老年人精神世界得到滋养,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安抚。‎ ‎(摘自中国产业网《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前实行的省级统筹为主的养老保险,存在地域之间的不平衡,有的省份养老金结余较多,有的省份已面临支付困难。‎ B.全国统筹,有助于实现互助共济,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C.材料二的图表显示,从2005~2015年,老年抚养比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5~2050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D.材料二的图表显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警示中国在养老问题上必须及早拿出相应对策。‎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结合材料一“需要指出的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统筹基金,更需要统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技术,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推进”可知,“……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曲解文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医学教育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里增加与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教学内容。‎ B.社区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服务,使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大事也不出街道。‎ C.国家应该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专门负责老年社区成员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 D.老年文艺事业应该成为养老事业的组成部分,只要让老年人欣赏老年文艺作品,就能使他们升华情感、完善道德。‎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B项,“大事也不出街道”扩大范围,材料三说“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C项,“专门负责老年社区成员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错误,材料四说“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D项,“只要……就……”说法绝对,且“完善道德”之说于文无据。‎ ‎6.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6分)‎ 答: ‎ ‎ ‎ 答案 ①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②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③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解析 ‎ - 14 -‎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针对题目仔细阅读相关内容,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其认真分析、筛选。本题要结合材料三的内容分析,①由“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为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等分析可知,要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②由“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活动范围在缩小,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等分析可知,要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③由“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等分析可知,要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狼叫 甘应鑫 三只羊乡的光棍表叔秃顶那年,刚过56岁,随村里人去市火车站当临时搬运工。‎ 有一天,他路过站外一处垃圾堆,忽然听见婴儿啼哭,觉得蹊跷,揭开脏包一看,是个女婴,生命垂危。他顿时心软了,说:“天送的,我收养了。”牢牢地抱了回去。‎ 转眼十年过去。养女吃着百家饭、纳着百家福长大了,而表叔已不经熬,辛苦耕作,骨瘦如柴,又害眼疾。为了多攒点钱供养女上学,他上山采药摔伤腰椎,差点见阎王。‎ 当年表叔家日子过得实在太苦,餐餐清汤寡水,顿顿泪水泡饭。父女俩去赶集,村民指指点点。有夸他行善添寿的,有骂他窝囊造孽的,自己吃不饱肚,还捡个小孩养……表叔听了苦笑一下,默不吭声,照旧当成亲生的养。‎ 最近几年,乡政府抓精准扶贫,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儿,到乡里建洋房。表叔拿不出足够自筹款建房,只好蜗居在村里,仍旧与山相依,以水为伴。‎ 以往,村里人能关照则关照他,如今人畜搬走,他就成了单身独户,住在村东山脚下一栋毛南族干栏石楼里,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逢上刮风下雨,烧瓦裂缝漏雨,房梁摇摇欲坠,有时还掉落下蛇鼠,住得心惊肉跳。好在乡干部经常来慰问,又帮他落实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生活改善了,心坎儿压的石头也落地了。‎ 村上生源少,小学教学点早就撤销了。邻近村小学和初中,合并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方圆二十多公里内的小孩,得走路去乡里读书。表叔家到乡小学,步行至少一个小时,要穿过雾气笼罩的莽莽森林,途中一段险滩,还要从悬崖巨石间挤过去。这里山高水深,荒无人烟,却一点也不寂静,鸟鸣兽啸,连大人都惧怕,更何况小孩。所以家境好的小孩转学,家没钱的,有的就辍了学。养女想退学,表叔对她说:“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你要念好书,争口气!”然后卖掉了家畜。从此,天麻麻亮养女又出门上学,放学又随着星辰到家。‎ 有一天傍晚,养女放学路过老坟山,乌鸦乱叫,她见一堆新坟招魂幡下,猛蹿出一只白兔,吓得背脊发冷,中邪似的絮絮叨叨一晚胡话。另一夜,一群野猪又把表叔家稻田拱得一片狼藉。打那以后,表叔为给养女壮胆,想出一个护身秘法:学狼叫。‎ 过了这么多年,又听见狼叫了,消息传开去,人们觉得怪。‎ 记者们驱车到了乡里探秘,哪有半点端倪?见表叔的女儿出门上学去,记者好奇地问:“山里有狼,你不怕吗?”她苦笑答:“不怕,我有办法对付狼。”记者一愣,又问:“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她鼻子有些酸,说:“去打工赚钱,照顾爸爸。”在一旁的表叔听了搂住养女无声地抹泪。表叔边招呼记者坐下吃五彩糯米饭,边烧水泡茶,边说:“小女从上小学起,成绩在年级里数一数二,她非常懂事乖巧,平时放学回家,就主动做家务……”‎ - 14 -‎ 记者们蔫头耷脑钻进密林,喘气爬上磐石,忽听见山崖背后“嗷呜——嗷呜——”的哀声与风声从极远之地呼啸而来,在人迹罕至的山谷间激荡,那声浪足以将人掀下山崖。记者们疑心:是风声作怪?是狼嗥?是人喊?‎ 记者们走后,清明阴雨就来了,断断续续,没有放晴过,偶尔还打几个炸雷,屋顶上的瓦被震落下来,门前一株古树被劈开了花。万幸的是,石楼没塌,父女俩躲过了一难。‎ 表叔没想到,过完分龙节不久,乡政府忽然安置他去了一家养殖场帮忙;还为他养女找到寄养家庭,是一对没有孩子且富裕的中年夫妇。‎ 终于,三只羊乡里没了狼叫。‎ ‎(选自《河池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交代表叔的光棍身份,以及他当搬运工的事,为下文写他收养孩子作了铺垫。‎ B.作者描写光棍表叔家餐餐清汤寡水、房梁摇摇欲坠、门前古树被劈等细节,有利于突出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C.养女是一个懂事的乡村少女,她在学习上十分努力,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她主动做家务,她希望将来能挣钱孝顺养父。‎ D.记者和女孩分别不久就听到了“狼叫”,因此发现了真相。在他们的努力下,乡政府终于对父女二人做出了适当的安置。‎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文章没有明确交代记者们发现真相,也没有写记者们的努力。‎ ‎8.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6分)‎ 答: ‎ ‎ ‎ 答案 ①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如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儿。②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有贫困人口,国家实施对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制度。如向光棍表叔提供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等。③农村生源减少,学校实行合并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小说的环境入手。小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题考查社会环境,设题指向非常明确。回归文本寻找有关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例如:表叔的生活环境,国家的政策背景,养女的读书环境等。全面概括,合理分点即可。‎ ‎9.小说以“狼叫”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①情节上,“狼叫”是最关键的情节,推动了相关情节发展,与父女二人命运的转折关系紧密。②人物上,使父女二人的形象更鲜明。学狼叫是表叔应对困难的策略,体现着父爱;是养女行路时壮胆的行为,表现着她的坚强与成长。③环境上,“狼叫”表现了当地的偏僻与贫穷,为小说的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④主题上,“狼叫”的消失,写出了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⑤表达效果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 14 -‎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对于标题作用的探究题,一般从文章的情节、人物形象、中心主旨和阅读效果等方面考虑作答。本题也可从这几方面分析标题“狼叫”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忠恕,字行父,右仆射浚之孙。入府幕,时韩侂胄权势熏灼,尝夺民间已许嫁女,夫家以告,忠恕白尹归其父母,尹不能难。再调广西转运司主管文字,改通判沅州,主管京湖宣抚司机宜文字,知澧州。‎ 开禧末,入为籍田令。属太庙鸱吻为雷雨坏,神主迁御,忠恕因轮对,请广言路,通下情,宁宗嘉纳。‎ 嘉定五年,迁军器丞,进太府丞。出知湖州。迁司农丞、知宁国府。夏旱,请于朝,得赐僧牒五十,米十万七千余石。常平使者欲均济而勿劝粜,忠恕虑后无以济,遂核户口、计岁月,严戒诸邑谕大家发盖藏。所见浸异,以言去,主管冲佑观。‎ 起知鄂州,改湖北转运判官兼知鄂州。召为屯田郎官,丁内艰。免丧,入为户部郎官。入对,极言边事,其虑至远。‎ 理宗即位,忠恕移书史弥远请取法孝宗,行三年丧,且曰:“孝宗始自践祚,服勤子职凡二十有七年,今上自外邸入继大统,未尝躬一日定省之劳,欲报之德,视孝宗宜有加。”既而宰辅率百僚请太母同听政,忠恕复贻书史弥远,谓英宗以疾仁哲以幼母后垂帘有不容已惟钦圣出于勉强务从抑损今吾君长矣若姑援以请此亦中策尔诏群臣集议庙制,忠恕谓:“九庙非古。若升先帝,则十世之庙昉于今日,于礼无稽。”‎ 宝庆初,诏求直言,忠恕上封事,陈八事……疏入,朝绅传诵。始魏了翁尝勉忠恕以“植立名节,无家声”。及是叹曰:“忠献有后矣!”真德秀闻之,更纳交焉。‎ 忠恕自知不为时所容,力请外补,遂以直秘阁知赣州。魏了翁尝许忠恕“拳拳体国似浚,拨繁剸剧似其父枃,敛华就实则有志义理之学,尝有闻乎栻之教矣”。‎ ‎(节选自《宋史·张忠恕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谓/英宗以疾/仁哲以幼/母后垂帘/有不容已/惟钦圣出于勉强/务从抑损/今/吾君长矣/若姑援以请此/亦中策尔/‎ B.谓英宗以疾/仁/哲以幼/母后垂帘/有不容已惟/钦圣出于勉强/务从抑损/今/吾君长矣/若姑援以请/此亦中策尔/‎ C.谓/英宗以疾/仁/哲以幼/母后垂帘/有不容已/惟钦圣出于勉强/务从抑损/今吾君长矣/若姑援以请/此亦中策尔/‎ D.谓/英宗以疾/仁/哲以幼/母后垂帘/有不容已惟/钦圣出于勉强/务从抑损今/吾君长矣/若姑援以请/此亦中策尔/‎ 答案 C 解析 ‎ - 14 -‎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客观型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断句正误。具体作答时可先排除选项中完全相同的断句点,然后对有区别的断句点进行对比分析。“谓”的意思是“说”,其后要断开,排除B项。“惟”是句首助词,只能在其前断开,排除D项。“此”是后句主语,其后不应断开,故排除A项,选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仆射,古代官职名称。汉献帝时分置为左右仆射,自此以后,或二或一,置二人则分左右。‎ B.古代帝王有干支、年号、王公纪年法等。“嘉定五年”中“嘉定”是庙号,是王公纪年法。‎ C.丁内艰,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丁内艰”是指为母亲守丧。‎ D.大统,“天下一统,成就帝业”之意。本文的“入继大统”,是指继承帝业、登上帝位。‎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B项,“‘嘉定’是庙号”错,“嘉定”是南宋皇帝宋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忠恕忠君爱民。他给史弥远写信阻止皇太母共同听政;夏季干旱时曾为百姓申请救济粮。‎ B.张忠恕敢于直谏。曾经利用上朝面君之机,向皇上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受到皇帝的赞赏。‎ C.张忠恕深谋远虑。担任户部郎官时,曾上奏皇帝,详尽论说边境事务,考虑周到,有远见。‎ D.张忠恕不畏权贵。敢于犯上,为民伸张正义。曾经让韩侂胄把强抢的民女归还给她的父母。‎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是文言综合分析试题,选项内容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曾经让韩侂胄把强抢的民女归还给她的父母”错,依据原文“忠恕白尹归其父母”可知,应是张忠恕报告给府尹,将女子归还给她父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忠恕虑后无以济,遂核户口、计岁月,严戒诸邑谕大家发盖藏。(5分)‎ 译文: ‎ ‎ ‎ ‎(2)忠恕自知不为时所容,力请外补,遂以直秘阁知赣州。(5分)‎ 译文: ‎ ‎ ‎ 答案 (1)张忠恕担心以后接济不上,于是核查户口、统计年月,严格告诫各县晓谕大户人家献出所藏(粮食)。(“虑”“谕”“发”各1分,句意2分)‎ ‎(2)张忠恕自知不被时世容纳,极力请求补授外任,于是以直秘阁(的身份)担任赣州知州。(“时”“外补”“为……所”被动句式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忠恕,字行父,是右仆射张浚的孙子。进入府幕,当时韩侂胄权势炙手可热,‎ - 14 -‎ ‎(他)曾强夺民间已经许配人家的女子,夫家上告,张忠恕报告府尹将(女子)归还给她的父母,府尹也无法阻挠。再次调任广西转运司主管文字,改任沅州通判,主管京湖宣抚司机宜文字,担任澧州知州。‎ 开禧末年,(张忠恕)入朝担任籍田令。正好太庙(屋顶上的)鸱吻被雷雨毁坏,神主之位不得不移放到别的地方,张忠恕乘轮流入殿(面君)之机,请求广开进言之路,疏通下情,宁宗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嘉定五年,(张忠恕)升职担任军器丞,晋职太府丞。(后)出京担任湖州知州。(再)升职担任司农丞、宁国府知府。夏季干旱,(他)向朝廷请求,得到赏赐五十僧牒,十万七千多石米。常平使者想要平均分配而不鼓励出售,张忠恕担心以后接济不上,于是核查户口、统计年月,严格告诫各县晓谕大户人家献出所藏(粮食)。意见逐渐产生分歧,因为(有人)进言(张忠恕)离职,主管冲佑观。‎ 被起用担任鄂州知州,改任湖北转运判官兼鄂州知州。(后又)被召(入朝)担任屯田郎官,为母亲服丧。服丧期满,入朝担任户部郎官。入朝奏对,详尽论说边境事务,考虑得非常长远。‎ 理宗即位后,张忠恕写信给史弥远请求效法孝宗,服三年丧,并且说:“孝宗从继位开始,勤勉地尽孝子职责共二十七年,如今皇上从外邸入朝继承帝业,没有亲自去做一天的定时问候,要想报答恩德,做的要比孝宗更多。”不久宰相率领百官请求皇太母共同听政,张忠恕又给史弥远写信,说:“英宗因为有病,仁宗、哲宗因为年龄小,(所以)母后垂帘听政,有不得已的原因,只有钦圣出于勉强,一定要抑制和减少这种情况。如今我们君主长大了,如果只是靠请求,这也是中策罢了。”(皇上)下诏命大臣们集体讨论宗庙制度,张忠恕说:“九庙并不古老。如果供上先帝,那么十世的庙就从如今开始,在礼制上没有根据。”‎ 宝庆初年,(皇上)下诏访求率直言论,张忠恕呈上密封奏折,陈述了八件事……疏奏送入后,朝廷官员们互相传诵。当初魏了翁曾经用“建立名节,无愧家声”来勉励张忠恕。到这时感叹说:“张忠献有后了!”真德秀听说后,更是与他结交。‎ 张忠恕自知不被时世容纳,极力请求补授外任,于是以直秘阁(的身份)担任赣州知州。魏了翁曾经赞许张忠恕“怀拳拳之心体念国家像张浚一样,解决复杂问题像他父亲张枃一样,收敛浮华接近朴实有志于义理之学,曾经受过张栻的教诲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送李帅之云中①‎ 李梦阳②‎ 黄风北来云气恶,云州健儿夜吹角。‎ 将军按剑坐待曙,纥干山③摇月半落。‎ 槽头马鸣士饭饱,昔无完衣今绣袄。‎ 沙场缓辔行射雕,秋草满地单于逃。‎ ‎[注] ①云中:古郡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与朔州怀仁一带。②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善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③纥(hé)干山:位于大同城东20公里处,古称纥真山、采凉山、采药山。山头终年积雪。‎ - 14 -‎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句“黄风”二字,语带双关,既写天气恶劣,又暗示敌人即将进犯。‎ B.诗的首联交代了送别李帅的背景,“夜吹角”三字营造了紧张的战争氛围。‎ C.诗的颔联通过描绘山摇月落的景象,烘托了李帅镇定自若、运筹帷幄的形象。‎ D.全诗前两联描写战斗准备,后两联描写战后情景,全诗笔势紧张,扣人心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全诗笔势紧张”说法有误,后两联诗人描写胜利后的情景,笔势舒缓。‎ ‎15.与《雁门太守行》相比,本诗描写战争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雁门太守行》描写的是现实的战争,而本诗描写的战争并非诗人亲见亲闻,而是出于想象。由首联可知战场在云中(或“云州”),而由标题可知李帅尚未至云中;诗人送别李帅,设想李帅来到云中后指挥若定和战后胜利的情景,借此表达对李帅的祝福和期待。(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明确《雁门太守行》一诗描写的是现实的战争,而本诗中描写的战争场面却是诗人虚构的。结合题目“送李帅之云中”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结合具体诗句来看,诗人虽写送别,却借助想象,写李帅已到云中的情景,以此寄寓诗人的祝福之意与期待之情。‎ ‎【白话诗歌】 ‎ 大风夹带着阵阵黄沙从北而来,天气非常恶劣;夜晚云州军营中的将士吹响了号角。李将军手握宝剑端坐军帐中,密切关注着敌方的动静,等待天亮;这场战斗激烈到纥干山为之摇动,月亮为之坠落半空。战马在槽头嘶鸣,战士们已吃饱饭;他们昔日没有完整的衣服穿,如今身着的已是整齐威武的戎装绣袄。沙场骑马的李帅一边放松马缰,缓缓行进,一边手引强弓射击空中的大雕;秋草肥美之时,单于反而逃之夭夭。‎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以“           ”一句表现了乐声粗重的特点,以“            ”一句表现了乐声轻细的特点。‎ ‎(2)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先对比自身与同学之间巨大的物质差距,接着表明自己毫无艳羡之意,然后点出原因所在:“            ,            。”‎ ‎(3)《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            ”。‎ 答案 (1)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2)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忳郁邑余侘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 14 -‎ 我们能感受到食物味道,是因为食物中的化学分子刺激了舌头上的味蕾感受器。中国人历来认为食物有五种基本味道,所谓“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其实辣并不是一种味道,这个说法让人觉得    ,实际上并不奇怪,辣是由食物里面的辣物质和口腔、神经末梢中一种被称为辣椒素受体的蛋白质结合而产生的。这种受体本来是用来感受热的,如果温度超过43摄氏度,它就被激活,产生灼痛感,它把这种灼痛的感觉传给大脑,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吃辣会产生火辣辣的一种刺激喉咙的灼热痛觉的原因。这种受体并不局限于味蕾,而是遍布全身,所以辣椒素碰到口腔不含味蕾的部分,甚至碰到鼻腔、皮肤等,也都能让人觉得辣。吃辣与我们的生活方式    ,吃辣并不是在吃味道,而是在感受疼痛,(    ),都是在体验无害的危险,追求痛并快乐着的刺激。我们对口味不同却要在一桌吃饭的现象已经    了,所以说,鸳鸯火锅未尝不是一个    的发明。‎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匪夷所思 休戚相关 司空见惯 煞费苦心 B.不可思议 休戚相关 熟视无睹 挖空心思 C.不可思议 息息相关 司空见惯 煞费苦心 D.匪夷所思 息息相关 熟视无睹 挖空心思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匪夷所思:形容思想、言行或事情非常离奇。不可思议:形容对事物、情况或言行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此处说的是这种说法让人难以理解,故用“不可思议”更合适。第二处,休戚相关:彼此间忧乐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根据语境,此处用“息息相关”更合适。第三处,司空见惯:指某事常常看到,不足为奇。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该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根据语境,此处用“司空见惯”更合适。第四处,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多含贬义)。煞费苦心:费尽心思。此处不含贬义,故用“煞费苦心”更合适。‎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吃辣会产生一种火辣辣的刺激喉咙的灼热痛觉的原因。‎ B.这就是我们吃辣会产生一种刺激喉咙的火辣辣的灼热痛觉的原因。‎ C.这就是我们吃辣会产生一种火辣辣的刺激喉咙的灼热痛觉的原因。‎ D.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吃辣会产生一种刺激喉咙的火辣辣的灼热痛觉的原因。‎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之所以……”与“……的原因”杂糅,可删去其一,排除A、D两项;二是多项定语语序不当,“火辣辣的”应放在“灼热痛觉”前面,排除C项。据此可知,答案为B项。‎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吃辣的感觉跟人们喜欢坐过山车、看恐怖电影一样 B.坐过山车、看恐怖电影跟人们喜欢吃辣一样 C.人们喜欢坐过山车、看恐怖电影跟喜欢吃辣一样 D.就跟人们喜欢坐过山车、看恐怖电影一样 答案 D - 14 -‎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分析比较四个选项,并结合语境可知,前文的话题是“吃辣”,B、C两项的话题与前文不一致,可排除;A项,主语是“吃辣的感觉”,与前后主语不完全一致,且“跟人们喜欢坐过山车、看恐怖电影一样”的应是“吃辣”而非“吃辣的感觉”,排除。故选D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儒家认为,人既要能认识自己的大, ① ;不能以大自傲,也不能以小自卑,正所谓“泰而不骄”“位卑未敢忘忧国”。然而,这并不容易做到。人的自我失落,大都来自于同自然和他人的不融洽、不协调,而其根源则在于自我本身,即不是只见自我之小而妄自菲薄, ② 。也就是说,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自我, ③ 。‎ 答:① ‎ ‎② ‎ ‎③ ‎ 答案 ①也要能认识自己的小 ②就是只见自我之大而妄自尊大 ③缺乏自知之明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要注意把握整个语段的中心,二要注意横线前后语句的提示作用。开头一句有关联词“既要”,空格①后的句子又有关联词“不能……也不能”,表明空格①中要填的内容与前面半句是并列关系;“不能以大自傲”是上承“人既要能认识自己的大”,空格①中所填内容则要下承“也不能以小自卑”,因此可填“也要能认识自己的小”与相关的内容。整个文段的中心是谈人的“大”与“小”和人的“自傲”与“自卑”,再根据空格②前一句中的关联词“不是”与句式,可推出空格②处可填“就是只见自我之大而妄自尊大”与相关的内容。空格③前面有“也就是说”,这是对文段中心的总结、归纳,而“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自我”其实也就是“缺乏自知之明”,这样空格③要补充的内容可为“缺乏自知之明”与相关的内容。‎ ‎21.请以小明的口吻写一段话,比照父亲的推理形式,对父亲的观点进行反驳。(5分)‎ 父亲对喜欢游说的小明说:“你不要到处游说了。如果你说真话,那么富人恨你;如果你说假话,那么穷人恨你。既然游说只会招致大家恨你,你又何苦为之呢?”‎ 小明说:“我喜欢到处游说。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我何乐而不为呢?”‎ 答: ‎ ‎ ‎ 答案 ①如果我说真话 ②那么穷人喜欢我 ③如果我说假话 ④那么富人喜欢我 ⑤既然游说可以招来大家喜欢(每空1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和逻辑推断的能力。对这类题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分三步来走:阅读——读例句,定写法;推导——分层次,看前后;检查——代原文,求连贯。注意题干中“以小明的口吻”“比照父亲的推理形式”“进行反驳”等内容表达。首先我们要明白逻辑推断就是逻辑推敲断定。推断一般有言语理解题和逻辑判断题,本题是一个言语理解题,涉及的是二难推理。二难推理的条件:形式有效和前提真实。破除错误的二难推理的方法:指出其形式不是有效的,指出其前提不真实。本题的答案就要求儿子用一个二难推理来对父亲的说法进行反驳,抓住话语推理的句子从反面表述即可。‎ - 14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能力还没达标,就嫌薪水少;明明没啥钱,打扮却大牌得不得了;稍微受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父母尚在“苟且”,自己却已在炫耀诗和远方……在你我身边,这样的年轻人并不鲜见。‎ 对此,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材料类作文题目,材料叙述了年轻人的几种做法,说明年轻人的做法就是立意的前提。第一种为“能力还没达标,就嫌薪水少”,这种做法的实质是不能清醒认知自己,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第二种为“明明没啥钱,打扮却大牌得不得了”,这种做法的实质是不能量入为出,喜爱虚荣攀比。第三种为“稍微受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这种做法的实质是敏感脆弱,缺少耐挫折能力,缺乏担当精神。第四种为“父母尚在‘苟且’,自己却已在炫耀诗和远方”,这种做法的实质是不从家庭实际出发,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考生可以整体考虑,综合立意,也可以就某一种做法进行立意。行文时要注意从材料分析出发,得出观点,做到有针对性,论证时注意结合现实,分析产生这种心理和做法的原因,使文章有深度。‎ 作文立意:①做有为青年;②修己方有为;③唯有奋斗能致远;④欲戴王冠,必承其重;⑤该奋斗的年龄怎能选择安逸;⑥青年,请先独立自强;⑦做好自己,带父母一起寻找诗和远方;⑧莫做垮掉的一代;等等。‎ ‎[佳作展台]‎ 练就钝感力,医治玻璃心 有一本叫《钝感力》的书,很受读者的喜欢。按照作者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能力”,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初听“钝感力”一词,感到陌生,仔细品味,又觉得其颇有道理,恰如作者自己所说,钝感力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钝感力表达的思想早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存在了。《菜根谭》里有一副名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联语寥寥数字,却道出了对待名利乃至生死应有的人生态度,即万事随缘,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郑板桥有一句传世名言,叫“难得糊涂”;苏东坡也有“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的说法。这些名句都是对钝感力最好的诠释,换句话说,钝感力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种概括。‎ 人生在世,缺陷、过失、错误在所难免,迟钝一点,不要太过计较输赢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你就可以避免许多无意义的烦恼,为自己的成功创造条件。女作家丁玲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北大荒劳动十余年,她总结的自己活下来的经验,竟然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她所说的精神胜利法,其实就是一颗迟钝的心,就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也就是苏东坡的大智若愚。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与其过于敏感,将人生有限的精力消耗在本可避免的烦恼上,不如适度迟钝,多点快乐,多点幸福。‎ - 14 -‎ 诚然,敏感也是一种能力,敏感的人往往有灵气,富于创造力,但是过于敏感,往往会生出无端的烦恼,影响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就说《三国演义》中那个感叹“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吧,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虚心讨教,而是选择嫉妒,想方设法去陷害对方,结果落得英年早逝的结局。不如别人,承认就是,何必那么动怒?敏感使他才华出众,敏感又使他被三气而亡,真乃成也敏感,败也敏感。‎ 社会在快速发展,钝感力的价值越发不可小视。当今中国有很多年轻人特别敏感,稍受一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马加爵,一个曾经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的大学生,因为一点小事走了极端,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马加爵的悲剧也正是敏感有余、钝感不足造成的悲剧!‎ 敏感诚可贵,钝感价亦高;练就钝感力,医治“玻璃心”!‎ ‎[名师点评] 文章从《钝感力》一书写起,提出“钝感力”的话题;接着引经据典,阐述“钝感力”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然后列举典型事例,进行正反对比论证,阐述适度钝感的意义和过于敏感的危害;再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阐述“钝感力”的现代意义;最后以凝练的句子总结全文,回扣标题。全文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层层深入,颇有说服力。‎ - 1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