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 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 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 “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A.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 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答案】1. B 2. A 3. C 4. 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②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有待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③主体两段都运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既批驳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 5. 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原文内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每一个选项的内容都来自原文,只有找到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间,然后从关键词、关键语句等入手,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加以比较,辨析其细微差别。 B项,“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原文材料一第四段为“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扩大。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观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筛选整合文中有效信息,然后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逐一分析、判断。 A项,原文材料二第二段“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这种解释不是胡菊人先生的,最后“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第三段。 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筛选整合文中有效信息,然后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逐一分析、判断。 C项,“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本题材料三第一段“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明确作者观点,后面分开论述;“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结全文;两个“比如”“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是典型的举例论证;“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属于作者要驳倒的观点,“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解答本题应从文意入手,理解文中的观点和看法,抓住重点语句。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作者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可综合这些分析作答。 【点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剧本,完成下面小题。 〔常四爷提着小筐进来,筐里有些纸钱和花生米。他虽年过七十,可是腰板还不太弯。 常四爷 什么事这么好哇,老朋友! 王利发 哎哟!常四哥!我正想找你这么一个人说说话儿呢!我沏一壶顶好的茶来,咱们喝喝!(去沏茶) 〔秦仲义进来。他老的不象样子了,衣服也破旧不堪。 秦仲义 王掌柜在吗? 常四爷 在!您是…… 秦仲义 我姓秦。 常四爷 秦二爷。 王利发(端茶来)谁?秦二爷?正想去告诉您一声,这儿要大改良!坐!坐! 常四爷 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 可是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 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怎样啊?秦二爷! (都坐下) 秦仲义 别人都不理我啦,我来跟你说说:我到天津去了一趟,看看我的工厂! 王利发 不是没收了吗?又物归原主啦?这可是喜事! 秦仲义 拆了! 常四爷 拆了? 王利发 拆了? 秦仲义 拆了!我四十年的心血啊,拆了!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倒好好地办哪,那是富国裕民的事业呀!结果,拆了,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 当初,我开的好好的公寓,您非盖仓库不可。看,仓库查封,货物全叫他们偷光!当初,我劝您别把财产都出手,您非都卖了开工厂不可! 常四爷 还记得吧?当初,我给那个卖小妞的小媳妇一碗面吃,您还说风凉话呢。 秦仲义 现在我明白了!王掌柜,求你一件事吧:(掏出一二机器小零件和一支钢笔管来)工厂拆平了,这是我由那儿捡来的小东西。这支笔上刻着我的名字呢,它知道,我用它签过多少张支票,写过多少计划书。我把它们交给你,没事的时候,你可以跟喝茶的人们当个笑话谈谈,你说呀:当初有那么一个不知好歹的秦某人,爱办实业。办了几十年,临完他只由工厂的土堆里捡回来这么点小东西!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 王利发 您自己拿着这支笔吧,我马上就搬家啦! 常四爷 搬到哪儿去? 王利发 哪儿不一样呢!秦二爷,常四爷,我跟你们不一样,二爷财大业大心胸大,树大可就招风啊!四爷你,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我呢,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只盼着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可是,日本人在这儿,二拴子逃跑啦,老婆想儿子想死啦!好容易,日本人走啦,该缓一口气了吧?谁知道,(惨笑)哈哈,哈哈,哈哈! 常四爷 我也不比你强啊!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啊,我一事无成!七十多了,只落得卖花生米!个人算什么呢,我盼哪,盼哪,只盼国家象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可是……哈哈! 秦仲义 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怎么又变成了逆产。仓库里(指后边)有多少货呀,全完!还有银号呢,人家硬给加官股,官股进来了,我出来了!哈哈! 王利发 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 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可是,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的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我呀,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松二爷,我的朋友,饿死啦,连棺材还是我给他化缘化来的!他还有我这么个朋友,给他化了一口四块板的棺材;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看,(从筐中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 秦仲义 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 王利发 对!四爷,照老年间出殡的规矩,喊喊! 常四爷(立起,喊)四角儿的跟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撒起几张纸钱) 秦仲义 一百二十吊! 王利发 一百二十吊! 秦仲义(一手拉住一个)我没的说了,再见吧!(下) 王利发 再见! 常四爷 再喝你一碗!(一饮而尽)再见!(下) 王利发 再见! (节选自《茶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常四爷、王利发、秦仲义代表了市民阶层,他们都因为不同的原因生活不顺,这种剧情安排是为了显示社会出了问题。 B. 嚼不动花生米的细节一方面说明三个人老迈的状态,一方面说明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三个人已经没有心思去吃花生米。 C. 秦仲义坚持开厂实业救国,后来,先是被日本人剥夺,然后被政府定为逆产,这都说明当时条件下实业救国没有出路。 D. 从常四爷只盼“都讲理”、秦仲义的告诉大家别干好事看,底层民众对社会的要求很低,但是这些在当时也只是奢望。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剧中常四爷的筐里有些纸钱为后面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秦仲义的衣服破旧不堪的描写能够与其之前的辉煌形成反差。 B. 全剧使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所选取的人物代表了不同行业的底层百姓,这些人的命运也能够投射出整个国家的大局。 C. 剧中秦仲义用义愤填膺的反语诅咒了当时的社会,评价自己时使用第三人称更将这种对不公社会的愤恨发挥到了极致。 D. 三位老人祭奠自己的情节体现出剧中人物对未来彻底失去了信心,在人世间已经没有任何眷恋,想要以死做最后抗争。 8. 文本中写道“三个老头子”祭奠自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 有评论说《茶馆》中的人物是“在黑暗中抗争”,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收束全剧,使全剧在悲剧的气氛中收场;②他们三个虽然是不同的阶级代表人,在一生中,过着不同的生活,但是结局都是一样的悲惨;③体现了他们对当时时代的不满,他们的一生变化,都和当时的社会有着莫大的联系。 9. 王利发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将茶馆进行改良,最终也没能摆脱黑暗的压迫,结局悲凉;常四爷自食其力、刚正不阿、热爱国家,却在黑暗的时局下艰难生活;秦仲义是一个民族资本家,提倡实业救国,却被巧取豪夺,沦落为平民百姓。 【解析】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嚼不动花生米的细节一方面说明三个人老迈的状态”错误,原文“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可知文中有常四爷“喝茶吃花生米”的叙述,所以“三个人”老迈的说法不准确。 故选B。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情节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手法运用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D项,“想要以死做最后抗争”错误,没有依据,相关信息“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只是很悲凉的做法而不是以死做最后抗争。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能力。文章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考,文章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处,上照应前文。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四. 情节与文章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可知如此收束全剧,使全剧在悲剧的气氛中收场;秦二爷“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倒好好地办哪,那是富国裕民的事业呀!结果,拆了,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常四爷“我也不比你强啊!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啊,我一事无成!七十多了,只落得卖花生米!个人算什么呢,我盼哪,盼哪,只盼国家象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可是……哈哈”,王利发“我呢,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只盼着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可是,日本人在这儿,二拴子逃跑啦,老婆想儿子想死啦!好容易,日本人走啦,该缓一口气了吧?谁知道,(惨笑)哈哈,哈哈,哈哈”,可知他们三个虽然是不同的阶级代表人,在一生中,过着不同的生活,但是结局都是一样的悲惨;“对!四爷,照老年间出殡的规矩,喊喊”“四角儿的跟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体现了他们对当时时代的不满,他们的一生变化,都和当时的社会有着莫大的联系。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命运的能力。分析人物命运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文中人物命运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可知王利发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将茶馆进行改良,最终也没能摆脱黑暗的压迫,结局悲凉;“四爷你,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可知常四爷自食其力、刚正不阿、热爱国家,却在黑暗的时局下艰难生活;“当初有那么一个不知好歹的秦某人,爱办实业。办了几十年,临完他只由工厂的土堆里捡回来这么点小东西……”“二爷财大业大心胸大,树大可就招风啊”,可知秦仲义是一个民族资本家,提倡实业救国,却被巧取豪夺,沦落为平民百姓。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②。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③。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④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之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蓐食:在睡觉时用的草垫子上吃饭。②漂:漂洗衣服。③蒲伏:通“匍匐”,在地上爬行。④齐王,破楚之前,韩信灭齐,被封齐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B.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浦伏/ C.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D.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跨下/蒲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侯,爵位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或功臣的封赐名号之一,传统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B. 布衣,借指平民。富贵人家穿绸煅,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 高祖,刘邦的庙号。古时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专立名号,就是庙号。 D. 国,本义指疆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指分封的诸侯国或国都,后泛指国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信家境贫寒,当初为平民时,一连数月在南昌亭长家寄食,被亭长妻子赶了出来。 B. 韩信知恩图报。他尽管穷困潦倒,但对多日赐饭的漂母,仍表示将来要重重地报答。 C. 韩信能屈能伸。面对“屠中少年”的挑衅、侮辱,能够审时度势,隐忍不发,委曲求全。 D. 韩信恩怨分明。发达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千金;而只给了南昌亭长百钱。 13. 翻译: (1)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4. 韩信为什么没有惩治那个曾经侮辱过自己的“屠中少年”,反倒给他封了官?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A 12. A 13. (1)(韩信)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楚国的中尉。 (2) 之所以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强盗进入函谷关和防止意外的变故。 14. ①韩信认为这个人是个壮士,有爱惜之意,②当初虽一时受辱,却并无刻骨怨恨。③如今功成名就,给少年封官,反而突显了自己气量恢弘,胸怀大度,④在某种程度上,少年的行为促成了自己的功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不能死”是与前句“信能死”相同的句式,后面跟着两种结果,“不能死”之后要断开,排除AD; “于是信孰视之”中,“于是”是下句的状语,应与前句断开,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A项,“侯……传统五等爵位的第三等”错误,是“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A项,“被亭长妻子赶了出来”错误,与原文不符,原文的表述是“(亭长妻)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意思是“(亭长妻)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可知不是被亭长妻子赶了出来。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者”,……的人;“以为”,任用;“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定语后置,韩信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2)“所以”,……的原因;“备”,防备;“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解答本题应结合原文的内容回答,原文提到“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此壮士也”表明韩信认为他是壮士,杀了可惜。“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表明自己受辱时难道不能杀死他吗?这表明当时一时受辱,但并没有杀他,韩信并不怨恨他。“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表明杀了他名不正言不顺,现在不仅不杀他,还封赏他,可以表明自己是心胸宽广,且“忍而就于此”还表明了就是因为一时的忍耐成就了自己的功业。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给韩信吃饭。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会有重重地报答您的时候。”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汉王被围困在固陵时,采用了张良的计策,征召齐王韩信,于是韩信率领军队在垓下与汉王会师。项羽被打败后,高祖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夺取了齐王的军权。汉五年正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韩信到了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赐给她黄金千斤。轮到下乡南昌亭亭长,赐给百钱,说:“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四、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①北音书断,丹凤城②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③。 【注】①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②丹凤城,指京城长安。③流黄,古时女子居室的帏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女主人公看到双双栖息在房梁上的海燕而想到自己的丈夫,心生甜蜜之情。 B. 颔联用“寒砧”“木叶”烘托出一种清冷的环境氛围,借景抒情,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愁情。 C. 颈联的“白狼河北”照应颔联下句中的“辽阳”,“音书断”“忆辽阳”照应,衔接紧密自然。 D. 尾联用月光渲染愁情,写出战争给一个幸福家庭带来的不幸遭遇,读来情味深长。 16. 尾联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答案】15. A 16. ①对丈夫的思念、盼望。十年间丈夫音讯断绝,漫漫长夜,少妇的思念、盼望之情越发浓烈。②对丈夫的担心、忧虑。因为音讯断绝,丈夫征戍在外,生死未卜,少妇不免惴惴难安。③女主人公的孤寂、愁苦之情。在秋夜独守空房,女主人公愁肠百转,感觉秋夜漫长,足见其孤独空虚、寂寞悲愁。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心生甜蜜之情”错误,这里以海燕的双宿双栖反衬女主人公的形单影只,写出了她的孤独寂寞。 故选A。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翻译:郁金香涂饰在卢家少妇的楼堂,海燕栖息在用玳瑁装饰的屋梁。在九月的捣衣声中树叶已落尽,思念着在辽阳征戍十年的丈夫。丈夫在渺茫的白浪河音讯不通,京城中的我总觉日夜过得漫长。谁能够看见她的孤独她的悲愁,只把那明月清辉洒落在纱帐上。《独不见》是唐代诗人沈佺期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刻画了一位对远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贵妇形象。诗人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思妇的哀怨,以双飞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以寒砧催落叶、明月照流黄来烘托离愁别恨。尾联写少妇之愁无人得知,只有月光映照织机。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卢家少妇无法入眠;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这结尾两句则转为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诗句构思新巧,比之前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强了抒情色彩。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五、默写(6分) 17.(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对个人志向的提问,子路的理想是治理千乘之国,三年之后,“_________ ,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 ”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现象。 【答案】 (1). 可使有勇 (2). 且知方也 (3). 各抱地势 (4). 钩心斗角 (5). 善始者实繁 (6). 克终者盖寡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钩”“寡”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六、材料题 18.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给予灵感,②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③发明并提炼出了青蒿素,④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⑤经过屠呦呦带领团队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坚,⑥解决了疟疾机理研究等诸多科研难题,⑦将治疗疟疾的药物价格降低数倍,⑧让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答案】②“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删掉“冒着生命危险”; ③“发明并提炼出了”,改为“提炼并发明了”; ⑤“经过屠呦呦带领团队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坚”,改为“屠呦带领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坚”; ⑦“降低数倍”可删掉“数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②“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重复,删掉“冒着生命危险”; ③“发明并提炼出了”语序不当,改为“提炼并发明了”; ⑤“经过屠呦呦带领团队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坚”,介词掩盖主语,改为“屠呦带领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坚”; ⑦“降低数倍”,“降低”不能与“数倍”搭配;可删掉“数倍”。 七、材料题 19.根据下面的漫画,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与漫画贴合,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杜绝“空话扶贫”之风。两者明显的区别是:“空话扶贫”者目中无人,依着个人想法夸夸其谈,而“精准扶贫”者 ①______;“空话扶贫”者 ②_____,而“精准扶贫”者从实际出发,解决群众生活难题;“空话扶贫”者 ③______,而“精准扶贫”者工作切实有效,受到群众一致欢迎。 【答案】 (1). ①心系群众,少说空话而多干实事 (2). ②不调查研究,计划变成空中楼阁 (3). ③工作流于形式,令群众反感厌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下面的漫画,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与漫画贴合”,然后浏览漫画,把握漫画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漫画反映的问题,接着分析语境,根据语境以及漫画传递出的信息拟写答案。本题提供两幅漫画,第一幅漫画是“空话扶贫”,第二幅漫画是“精准扶贫”;前者只是照着稿子在读,眼睛不看扶贫的对象,所说的都是空话,没有具体实在的内容,都是依照个人想法的夸夸其谈,后者边说边看扶贫对象,口中所说有关居住、出行,内容非常具体;前者读稿子的时候,群众反感,而后者讲述的时候受到群众的欢迎。明确漫画的内容后,再来看具体的语境,因为漫画是反映“空话扶贫”和“精准扶贫”的区别,所以考生可以针对对照的句子进行拟写,如第一处要求考生填写“精准扶贫”的内容,其对应的是“‘空话扶贫’者目中无人,依着个人想法夸夸其谈”,这是说“空话扶贫”的表现,据此可以看漫画中“精准扶贫”的表现,前者是目中无人,后者则是心系群众,前者是说空话,后者是干实事;第二处要求拟写“空话扶贫”者的内容,对应的句子是“而‘精准扶贫’者从实际出发,解决群众生活难题”,反过来,空话扶贫就是不调查,计划的都是空中楼阁;第三处要求拟写“空话扶贫”者的内容,对应的句子是“‘精准扶贫’者工作切实有效,受到群众一致欢迎”,这是对工作的评价以及群众的反应,考生可以根据图上说示进行拟写。 八、作文题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诗人流沙河生前有一次回母校,写过一副对联:正当花朵年龄,君须有志;又见课堂灯火,我已无缘。 材料二: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全家微信学养生,好友全刷拼多多。小视频用户调查显示,抖音上的用户百分之九十都在二十四岁以下,这个年龄或许在读书或许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范文】 少年锦时,切莫辜负 才子黄霑有言:“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然而,岁月催不醒諸多沉迷于浅娱乐的人——多少人“睡前抖音熬半宿,醒来吃鸡聊QQ”;多少人“何物动人,转发锦鲤杨超越;有谁催我,QQ空间刷手机”;多少人“火锅米饭大盘鸡,保温杯里泡枸杞”…… “抖音上的用户百分之九十都在二十四岁以下”,这是个触目惊心的数据,这意味着在本应该勤奋刻苦砥砺奋斗的年龄,却选择了娱乐和安逸!恰如马云所说的:“你整天玩着手机,刷着微博,宅在家里看电视,上着网,做着八十岁以后都能做的事,你还要青春干什么呢?” 鲁迅先生曾言:“青年又怎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自然也有前进着的。” 正当红网络主播李子柒,诚心实意地讲好中国的故事,靠拍摄小视频赢得几百万外国友人的关注,向世界推广中国美食、手工、环境,她不就是那前进中的一员吗?刚刚交付海军的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的总体副总设计师王硕威,是总师系统中最年轻的一员,中国昂首跨入双航母国家之列,他不就是那前进中的一员吗? “花朵年龄,君须努力;课堂灯火,我已无缘。”这是老一辈人留下的感慨,也是他们向我们这些后辈提出的殷切希望。但碎片化、浅层次、刺激性的娱乐,只能让我们长期沉迷于这种“娱乐至死”的精神鸦片中,却无法给我们带来人生的成就。 我不相信年轻的毛泽东沉迷于娱乐就能“江山如此多娇,令无数英雄竞折腰”;我不相信于敏沉迷于娱乐就能让世界腾起“氢蘑菇”;我不相信中国航天年轻的嫦娥团队沉迷于娱乐就能送“嫦娥”登太空、“玉兔”入“广寒”。我们要做的就是像他们一样,去执着奋斗,“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我们是少年,虽满身泥泞,但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我们是少年,虽微如尘埃,但也要酝酿最独特的花开;我们是少年,虽被命运辜负千次,但不会辜负一期一会的生命! 少年的你,正值锦时;少年如此,则谓锦时。 最后将一副对联送给大家: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这则作文由两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中,“正当花朵年龄”指青年学子正值美好年华,“君须有志”是对学子们的希望与鼓励,希望他们有高远的志向,“又见课堂灯火,我已无缘”,带有一种自己青春不再的遗憾,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同学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努力奋斗。第二则材料是抖音用户调查发现用户以青年人为多,“或许在读书或许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这一句委婉地说明他们正值应该奋斗的年龄,不应该沉溺于这类浅层次的娱乐中。两个材料一正一反,主旨明确,就是要告诉青年,在应该奋斗的年龄,不应该过度沉溺于娱乐,要有高远志向、强大的自控能力,把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学习与工作上,这样才不会在年华老去之后而惋惜不已。综上,同学们写“立志”“珍惜时间”“莫要沉迷于手机”“奋斗的青春才无悔”“快乐的不同层次”,均为符合题意。在写作时,同学们要注意写出理性色彩来,不要笼统地贴标签,要辩证认识“青年”这个群体,既有碌碌无为的,也有勤奋努力的,这样才能体现认识的全面、辩证与深刻。 【立意】沉迷浅娱乐的危害;珍惜时光,努力奋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因为胸无大志,缺少长远的规划与打算,只能沉迷浅娱乐;虽然有志向,但自控能力不足,抗诱惑能力不强,一旦沉迷就很难及时自拔,往往在沉迷与自责之间矛盾。 【结构】文章开头引用才子黄霑的歌词,气势不凡。在列举沉迷娱乐的种种现象之后,顺势借马云的口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在运用鲁迅先生的话进行过渡后,借现实生活中的王硕威、李子柒的例子,成功地由前文批判“沉迷青年”转到了赞扬奋斗青年上,理直气壮,自然有力,后面又以一组“我不相信……”排比句进一步拓展,让文章的涵盖面进一步扩大,有了更加广泛的现实意义,结尾处以会心亭的对联结尾,再一次点明并升华了文章主旨。 文章有理性辩证,文采飞扬,是一片难得的考场佳作。 【素材】1.1980年出生的王硕威,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毕业,是刚刚交付海军的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的总体副总设计师,也是总师系统中最年轻的一员。他2009年获“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0年、2011年两次获评“辽宁舰”工程攻坚会战先进个人称号,2016 年获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先后获得原总装备部(现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中船重工集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授权专利6项,发表论文4篇,国防科技报告3篇,2017年当选为中央企业青年联合会委员。参加工作十六年来,王硕威完整经历了海军第三代驱逐舰、我国两艘航母的研制过程。 2.李子柒,一个网红主播,被央视点赞“从今天起,像李子柒一样热爱生活,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做菜、酿酒、造纸、纳布鞋、做汉妆、编篮子、砌炉灶、盖凉亭,对家乡的爱,对文化的爱,都在她小视频一帧一帧的画面里。她在国外某视频网站上爆红,无数外国网友毫不吝啬对李子柒的喜爱和对她展现的中国生活的向往。来自不同的国家的人们用不同的语言夸赞她,夸赞中国生活和文化,大家看到了她对生活的爱,这种爱是没有国界的。 3. 马云:“你整天玩着手机,刷着微博,宅在家里看电视,上着网,做着八十岁以后都能做的事,你还要青春干什么呢?”鲁迅:“青年又怎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自然也有前进着的。”马云的名言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他对青年沉迷于网络浅娱乐的不赞同,突出了“八十岁以后都能做的事”与“要青春干什么”的矛盾,再加上马云本人的成功,非常好地体现了“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的观点。马云的话适合用于直接对沉迷的青年进行批评,使用时可以结合马云自己的成功经历,很有说服力。鲁迅的名言非常适合于正面反面素材之间的过渡与转化,突出了“青年”的多样性,既可以批评沉迷的人,也可以褒扬奋进的人,辩证深刻,非常适合用于理论论证。 【点睛】作文写作方法:(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查看更多